大悲傳普化 真成報佛恩
──2009年7月19日下午,於「江門念佛會」開示(二)
自信教人信——善導大師解釋《佛說無量壽經》〈流通分〉
在「江門念佛會讚頌辭」中有一段善導大師的法語:
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
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
這段法語雖然只有二十個字,但是內容很深廣。這一首偈語主要是在解釋《無量壽經》〈流通分〉之文。之所以特別以此偈來解釋〈流通分〉,在於點出〈流通分〉之文是整部經典千里來龍在此結穴的地方。
《無量壽經》〈流通分〉
《無量壽經》主要是在講述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因果,強調專念彌陀名號的功德。專念彌陀名號功德廣大,不管出家在家、有修行沒有修行,只要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離開三界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快速成佛。
可是,這個很難讓眾生相信。因為很難以令人相信,所以釋迦牟尼佛就特別地叮嚀交代。
交代誰呢?交代彌勒菩薩。因為彌勒菩薩是繼承釋迦牟尼佛、將來要在娑婆世界成佛說法度眾生的等覺菩薩。
在〈流通分〉中,釋迦牟尼佛叮嚀、交代彌勒菩薩的內容,大約有四點:
第一,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得到大利,具足無上功德。
第二,再怎樣苦,即使須要跳過火海,我們也要去聽聞這個法,因為它的功德太大了,是很值得的。有很多菩薩要聽聞都聽聞不到。如果有人能夠聽聞到這個法門,這個人就不會退轉,一定會成佛。
第三,要將這彌陀救度的法門,永遠保留在宇宙當中。即使前一位佛涅槃了、下一位佛還沒有降生人間,也都要使這個法門永遠流傳下去。
第四,能夠聽聞到這個法,進一步相信這個法,這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
釋迦牟尼佛怎麼叮嚀、交代彌勒菩薩呢?經文言: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意思是說,聽到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曉得這句名號是救度我們離開生死輪迴的法門,即使只念了一句、當下就去世了,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只要往生極樂世界,就能夠快速成佛。世間沒有任何功德比成佛更高了,而且所獲得的利益是宇宙之中最大的利益,所以說「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那方法呢?就是「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的念佛,只要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夠獲得往生成佛的大利無上功德。這個殊勝的方法,彌勒菩薩未必曉得,所以釋迦牟尼佛特別殷勤地交代、叮嚀。
不要因為念佛時有雜念而懊惱
蓮友們平常如果希望能專心、攝心地來念這句佛號,可以應用十念計數的方法。
不過,我們再怎麼樣地攝心,也都會有妄想雜念,因為我們凡夫的本質就是如此。如果沒有妄想雜念,我們也就不會出生在這個地方了。之所以會投生到這個娑婆世界做人,都是妄想多、煩惱重的緣故,如果煩惱清淡或沒有什麼妄想雜念,就會出生在色界或者無色界天。不過,即使出生在色界、無色界天,死了也還是會墮落下來的,因為六道是輪迴的,輪轉來、輪轉去,始終不能脫出。所以不要因為念佛時有雜念而懊惱,要因為雖有雜念卻能念佛往生而歡喜。
十念計數、撥念珠
所以,念佛的時候可以應用十念計數法。
如果持念珠念佛,也可以念十句撥一顆,不要很快地一直撥,那樣不曉得是在念佛還是在念雜念。
念佛應該是輕鬆地、自在地、一句一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念十句撥一顆念珠,念十句撥一顆念珠,不知不覺,一串念珠就已經念完了。這樣念佛會覺得神清氣爽,心神寧靜,法喜充滿。
因為心神寧靜,妄想雜念就比較細。只要有一次的十念計數較沒有雜念,就會感覺到很清爽,再繼續兩次三次的十念計數,心神的寧靜,清爽的法喜,就會更踴躍。因為這樣,內心也就會很平和、很安詳、很寧靜、很穩定的。
動是靜的延續。生活中我們有能力就以這種心境來待人處事,這樣,自然會發覺,以前喜歡計較的,現在不喜歡計較了,因為心中平和,凡事都覺得順眼了。一個人如果心中不平和,再順眼的事情都會不滿意。
心雖未寧靜,信願專稱亦得往生
不過,不管念佛的時候心中甯不寧靜,都沒有關係,只要願生極樂之心肯定,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專依靠阿彌陀佛救度,永不改變,這樣的念佛,都百分之百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阿彌陀佛的願,不是要你清淨心往生,而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是靠名號的功德力往生,不是靠我們自己的功夫往生。
往生靠佛力,方法簡單,果報殊勝
如果這句名號沒有佛的功德力的話,即使念佛的功夫達到一心不亂(指禪定),也不能往生,因為我們的往生是靠阿彌陀佛的佛力。所以不管善惡多少、功夫深淺,只要念佛,都平等往生。
由此可知,念佛法門,方法非常簡單,果報非常殊勝。
不捨辛苦,聽聞妙法
因為方法這麼簡單、功德利益卻這麼超勝,所以釋迦牟尼佛就繼續跟彌勒菩薩說:
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
要當過此,聞是經法。
這是一種比喻。釋迦牟尼佛說,即使有大火——多大的火呢?大到充滿整個銀河系,充滿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也要不捨辛苦,沖過去聽聞這個法門。
如果這個法門不可貴的話,釋迦牟尼佛就不會這樣懇切地來鼓勵我們。
這個法門的可貴處在於,只要聽聞到這個法門而念佛,就能夠解脫。
反之,如果沒有沖過大火聽聞這個法門、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生生世世將繼續在六道輪迴,受地獄之火的燃燒。
不出輪迴,難免墮落惡道
《地藏菩薩本願經》說:
未來現在,諸世界中,
有天人受天福盡,五衰相現,
或有墮於惡道之者。
《大般涅槃經》也說:
雖復得受梵天之身,
乃至非想非非想天,
命終還墮三惡道中。
任何眾生,只要他還在六道中輪迴,雖然禪定的功夫很高,出生在色界四禪天,甚至禪定更深細,出生在無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天——非想非非想天的壽命有多長呢?有八萬四千大劫——即使這樣,仍是未脫輪迴,死了還是有可能會墮落到三惡道。
追尋出路
善根敦厚的人,看到經典這樣的開示,一定會有所感悟。因為行善、持戒、修定,好不容易生天了,可是業報來時,還是一樣墮落三惡道。「原來生天不究竟啊!」他就會去尋思,到底有哪個法門真正能夠超越六道輪迴、不在三界之中?而且是這一輩子就能夠解決這件生死大事呢?有這種真誠追尋的心,有一天他就會追尋到,所謂「人有誠心,佛有感應;人有善念,天必從之」。最後他將會尋找到彌陀救度的法門,往生極樂世界而永不再輪迴。
比其他法門更可貴
所以,這個法門比其他法門更可貴,釋迦牟尼佛才特別付囑彌勒菩薩,即使越過火海,也要去聽聞這個法門。
釋迦牟尼佛繼續又說:
所以者何?
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
為什麼?因為有很多菩薩想要聽聞這個法門,可是聽不到。
終將不退轉
又說:
若有眾生,聞此經者,
於無上道,終不退轉。
意思是說,能夠聽聞到這個法門,終將不退轉於佛的階位。就好像太子一樣,將來必定繼承皇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即使學問、品德、能力都非常好,還是不能當皇帝。而太子的道德、能力、學問未必如宰相,可是將來王位卻非太子莫屬。
所以,雖然我們現在是凡夫,還有煩惱、妄想、雜念,但是聽到了這個法門,將來都會成佛。
何謂「聞此經者」
什麼叫做「聞此經者」呢?就是聽了,而且相信。如果聽了而不相信,就表示雖也聽了,但未入心。聽了而且相信,就會念佛,就會願生極樂。
願生極樂而專念彌陀名號,善導大師就說:一百個人一百個往生,一千個人一千個往生。蓮池大師也說:「百信則百生,千信則千生。」
念佛簡單容易,稱為「易行道」
因為念佛很容易,只要有心,就會想佛;有口,就能念佛。如果要誦經,要持很多咒語,那就比較困難。比如不認識字的人,沒有時間的人,就沒辦法了。可是現在只要念佛就可以了,有誰不能念佛呢?我們從出生到現在,都一直想東想西、閑言雜語的,如果把這些時間和精神拿來念佛的話,那成佛是綽綽有餘了。
因為念佛很簡單,所以才稱為「易行道」。「易」,就是簡易、容易、安易。「簡易」——只要念這句佛號;「容易」——人人都能做得來,不繁雜、不困難;「安易」,安全、安穩,沒有什麼險難。
因為這個法門是廣度眾生的法門,根器很銳利的人做得來,像我們根器這麼低下的人也做得來,這就是所謂的「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人修萬人去」。
特留此經,救度法滅眾生
因此,即使在法滅時代,也就是佛法經過一萬年之後,所有的經典通通消失、不存在了,釋迦牟尼佛也要以祂的慈悲願力,把這部《無量壽經》留存下來,不讓它消失。因為這部經典是專講彌陀救度眾生的法門,這部經典如果消失的話,那眾生怎麼能夠得度啊?如果眾生不能夠得度,就失去了釋迦牟尼佛示現在娑婆世界的意義了。
拔苦——救度生死輪迴之苦
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此世間的目的,就是要「拔苦與樂」。「拔」就是救拔、救度的意思。「苦」是什麼苦呢?身體不好、事業不順利、家庭不美滿,這些都是苦,可是還有比這更大、更長久的苦,就是死了之後,從這個人間的小苦,轉入到另外一個大苦——這就是輪迴,輪迴才是真正的苦。世間任何的苦與輪迴之苦相比,可說是無足輕重,連「大海之一滴」都不足以形容。
所以佛教講的「拔苦與樂」,是要救度生死輪迴的苦。
與樂——無量壽
「與樂」,什麼是樂呢?離開三惡道出生為人,樂嗎?(蓮友答:不樂。)那生到天堂享受天福,好嗎?(蓮友答:不好。)要十善圓滿才能上生天堂。離我們最近的四天王天,壽命是五百歲。可是四天王天的五百歲跟人道的五百歲不一樣,他們的一天,就是我們的五十年。我們的一百歲,只是他們的兩天而已。單單四天王天的壽命就這麼長了,何況其他?可是,釋迦牟尼佛就開示我們了,即使上生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四千大劫,還是會死;死了會到哪里呢?不可能再更高了,一定會墮落下來。可見,只要有壽命的話,就是短命,因為壽終的時刻早晚總會到來。
所以除非能夠超越時間、超越空間,才是真正永恆的存在,這樣才是真正的樂。
極樂世界是無量壽,身體永遠不會老邁、不會生病,經典上說是「金剛那羅延身」,也就是金剛不壞之身。世間萬物是沒有金剛不壞的,人有生老病死,物會生滅變易,地球、銀河系也難免成住壞空。凡是存在的,不管有形、無形,都是無常的。而只要是無常,就是苦。到了極樂世界,就沒有無常的現象,所以只有到極樂世界才是真正的「拔苦與樂」。
成佛之樂
《阿彌陀經》言:
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故名極樂。
「但受諸樂」。有什麼樂呢?離開三界六道輪迴了,樂不樂?(蓮友答:樂。)讓你成為阿羅漢樂不樂?(蓮友答:樂。)可是阿羅漢與菩薩比較的話,還不如菩薩,所以心中仍有不樂;菩薩有小菩薩跟大菩薩,小菩薩跟大菩薩比,心中也有不樂;大菩薩上面還有佛,跟佛相比,心中也有不樂。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表示到了極樂世界,不但有阿羅漢的樂、有小菩薩的樂、有大菩薩的樂,更有佛的樂,所以叫做「但受諸樂」,因此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成佛。
難中之難
因為這個法門是這麼殊勝可貴,所以釋迦牟尼佛付囑彌勒菩薩一定要勸導大家聽聞這個法門。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中就說:
如來興世,難值難見。
諸佛經道,難得難聞。
若聞斯經,信樂受持,
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意思是說,我們要遇到佛很困難;雖然佛陀的教法還在,但是能夠聽聞到的人比例也不多。而要聽到這個法門,就更加困難了。自己要相信都不容易了,何況要教導他人也來相信,豈不是難中之難?因此善導大師才說:
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
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
真報佛恩
那什麼叫「報佛恩」呢?鑄一尊金佛,蓋一座金殿,用種種的寶物來裝飾,這樣是不是報佛恩呢?或者有大佈施心,將所有的財產都拿來供養佛,這樣是不是報佛恩呢?都是,可是還不足。那怎樣才是真正的報佛恩呢?就是要「大悲傳普化」。因為佛的目的,就是要救度眾生。救度眾生的法,就是這個法門。我們介紹這個法門讓眾生相信,佛救度眾生的目的就達到了。所以,自己念佛又勸人家念佛,這才是真正的大悲,才是真正的報佛恩。
善導大師還有一段相同意思的法語,說:
欲得捨此娑婆生死之身,
八苦、五苦、三惡道苦等,
聞即信行者,
不惜身命,急為說之。
若得一人捨苦出生死者,
是名真報佛恩。
意思是說,如果有人想離開娑婆世界的種種苦,他一直在尋找解脫的法門,一聽到這個法門就能立即受持,這樣,我們甚至犧牲生命也要跟他講,因為他一信受,就能夠離開生死輪迴。佛的願就是要救他,現在因為你的關係,他得救了,這樣豈不是就滿了佛的願,就是報答佛恩了?
善導大師又說:
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眾生者,
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
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捨,
還入三惡,長時受苦。
為此因緣,但勸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
是故今時,有緣相勸,誓生淨土者,
即稱諸佛本願意也。
這段法語比較長,簡單地說,就是十方諸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的目的,不是要我們去惡行善,將來生天、享受天樂。因為人天的樂很短暫,就好像閃電一樣,一眨眼就過去了,之後又將墮落三惡道,繼續輪迴受苦,這是不究竟的。因為這樣,所以諸佛勸導眾生求生極樂世界;一旦往生,不但永遠離開輪迴,而且能夠獲得無上菩提,成佛度眾生。所以善導大師就說:「是故今時,有緣相勸」,現在有緣相聚在一起,不說其他的法,只有宣講往生極樂世界的法,這樣才符合十方諸佛出現在世間的本懷。
「本懷」就是動機,也是最後、唯一的目的。即使其他事情都已經達成了,但這件事情沒有達成,其他事情等同沒有達成;只要這件事情達成了,其他事情雖沒有達成,也不缺少了。
學佛的目的,不是深入經藏,或者會止觀、參禪、打坐就好,而是要借由這些來脫離輪迴,這才是最終的目的。如果不能脫離輪迴,學什麼都不究竟;能夠脫離輪迴,其他的通通都究竟了。
釋迦牟尼佛勸導我們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這種恩德即使粉身碎骨也沒有辦法報答的,只有把它傳出去普化大眾,這就是大悲行,也是真正的報佛恩。這種學佛者,才能稱為真佛弟子——真正的佛弟子。
《華嚴經》有一首偈語:
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遍三千;
若不傳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佛恩。
意思是說,我們把佛頂戴在我們的頭上,經過一劫、十劫、百劫、千劫,甚至將我們的身體當作床鋪、坐墊,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來讓佛來躺、來坐,即使這樣,如果沒有傳法來度眾生,一樣不能夠報答佛恩。
普傳彌陀救度之法
傳何法?傳「信救度、念彌陀、生極樂」的法。
這信是大信。何故?大悲故、報恩故、真佛弟子故。
所謂「佛弟子」,一般是名份,有名無實。而念佛人,現世常蒙佛光攝取,命終往生證大涅槃,是名實相符的真佛弟子。
所以,普傳這個彌陀救度的法門,才是真正的「大悲」、真正的「報佛恩」。因此善導大師才說:「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這段法語有這麼深廣的意義。
早上也引用過《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法語: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
則是人中芬陀利華。
自己念佛,自己是芬陀利花;普遍勸化大眾念佛,就遍地開花了。
我們希望蓮花能夠開遍整個地球,開遍三千大千世界,開遍十方法界,這樣豈不表示所有眾生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了!
我們淨土宗的宗徽,就是「地球蓮花」,意思是把這個念佛的法門,弘揚到世界五大洲,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念佛人,因為唯有念佛才能脫離輪迴,往生成佛。
念佛法門是「在家眾念佛,勝過出家眾;出家眾不念佛,輸給在家眾」。怎麼說呢?如果出家住在深山閉關苦修,可敬不可敬?可學不可學?可敬,但未必可學。為什麼?因為我們做不到啊。而且即使做得到,也很難脫離生死。出家人是專業的修行人,可是大部分的人都在士農工商之中,上有老,下有小,在金融風暴的時空之下,朝九晚五,晚上可能還要加班。在這樣的時空因緣下,如果有哪個法門是每個人都學得來的,那就是可敬而且可學的。
哪個法門有辦法呢?唯有念佛這個法門了。
所以,能夠遇到這個法門,大家永遠都不需自卑和遺憾了。
從端正我們的三業行為開始
遇到這個法門,一方面要專一念佛,在往生的道路上,依靠阿彌陀佛的救度;在世俗生活上,還要盡自己的責任,做好人的本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敦倫盡分,閑邪存誠。
一個念佛人,如果連做人的本分都做不好的話,就會讓人家輕視念佛,讓不瞭解的人對阿彌陀佛沒有信心。如果做得好的話,等於給阿彌陀佛增光。
所以,學佛念佛的人,要起模範帶頭作用,這樣阿彌陀佛、十方諸佛都會歡喜,護法龍天也會擁護讚歎。不然的話,雖然念佛可以往生,但是責任義務都沒有盡到,阿彌陀佛的心中也會為我們遺憾啊!
所以,「大悲傳普化」,才能夠「真成報佛恩」。要能夠「大悲傳普化」,也要從端正我們的三業行為開始。
成就眾生往生西方
接下來,解釋印光大師的一段法語:
成就一眾生往生西方,
即是成就一眾生作佛,
此等功德,何可思議!
這段法語意義同樣很深廣。
要怎樣成就眾生往生西方呢?就是平常的時候,向他介紹這個法門。
假如平常沒有機會,臨終的時候就去為他助念。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是主動、平等、沒有條件地要救度我們,即使是臨終才聽到這個法門就斷氣了,只念了十聲,或者念了五聲,或者一聲,或者是嘴巴已經僵硬,只是心中動了一個要往生極樂世界而念阿彌陀佛的念頭,就斷氣了,當下一樣往生極樂世界。
佛的大慈大悲,就顯現在這裏。
八萬四千法門當中,只有淨土宗念佛法門真正能夠徹底、究竟地體現佛大慈大悲、拔苦與樂的精神。其他法門有的要止觀打坐,有的要朝山拜懺,有的要誦經持咒……,可是,一個臨命終的人,在那時候他還能夠誦經持咒嗎?還能夠求開悟嗎?都不可能了。可是,只要他生起一念「我要往生,我要靠阿彌陀佛」,「口雖未言,佛已先知」,阿彌陀佛已經知道,就會馬上示現,而接引往生極樂世界。
願生之心與佛心相應
我們有願生之心,就滿了佛的願。儘管我們的心有很多的貪欲、瞋恚、無明、妄想、雜念,但在這些當中,我們還有念佛的心,這才是最可貴的。
這種念佛的信念是金剛不壞的,時間一到,阿彌陀佛就會來迎接。
這就是《華嚴經》最後所講的,人將死的時候,身體離開了,眷屬離開了,所有的動產、不動產都離開了,只有這一念願生的願心不離開,因為這個願生的心跟阿彌陀佛的佛心是相應的。
什麼是相應呢?一體就是相應,如果沒有一體,就不相應。
就好像月亮高掛在天空,只要有水的地方,月的影子就會映現在其中。月的影子跟水是一體不離的,不管是大海的水,或者長江、黃河的水,或者是臉盆裏的水,或者是杯子裏的水,月亮都跟它一體不離。
所以,只要我們願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跟我們一體不離,因為我們的願生,就是阿彌陀佛的願望啊!
阿彌陀佛為我們五劫思惟四十八大願,為我們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這麼長時間的辛苦,目的是為了什麼?只有一件:「某某人哪,你要往生我的極樂世界啊!」那我們就隨順阿彌陀佛的願,願往生極樂世界。如此一來,佛的願與眾生的願,就願願相應了。
一體不離
這樣,不管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阿彌陀佛都跟我們一體不離。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不管走到哪里,月的影子都跟隨我們到哪里,都不離開。
所以,念佛人跟阿彌陀佛的親密度是沒辦法形容的。
如果瞭解了這個道理,就會發自內心地歡喜念佛,感覺世間任何事情都不如念佛有味道。如果不瞭解這個道理,就會覺得念佛很生澀,沒有味道,不想念。
勸人念佛往生功德最大
印光大師說:「成就一眾生往生西方,即是成就一眾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議!」印光大師說這樣的功德太大了,大得不能想像,只有佛跟佛才能知道啊!
一個臨命終的人,這個時候是他升沉的關鍵時刻,可說是千鈞一髮,非常關鍵。你勸他念佛,他念佛了,往生了,不再輪迴了,這樣法界就少了一個輪迴的眾生,宇宙當中就多了一尊救度眾生的佛。他能夠往生成佛,是因為你的勸化,這樣的功德,怎麼能夠想像得來呢?即使以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供養佛,都不如這樣的功德。
所以,自己念佛,又勸他人念佛,這是所有功德當中最大的。
家親眷屬永團聚,光壽如同大願王
有這樣一首偈語:
普願有情皆念佛,臨終往生極樂邦,
家親眷屬永團聚,光壽如同大願王。
「普願有情皆念佛」:我希望我的父母念佛,兒女念佛,兄弟念佛,六親眷屬、親朋好友、所有一切有情眾生通通都念佛。
「臨終往生極樂邦」:他們要死的時候,不是向閻羅王報到,不是受閻羅王的審判刑罰,而是往生極樂世界。
「家親眷屬永團聚」:父母、兒女、兄弟、六親眷屬、子子孫孫永不分離,這是大家的願望,可是這個願望只有念佛才能夠達成。離開念佛,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就永遠不能達成。
《無量壽經》就說: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
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地藏經》說:
父子至親,歧路各別,
縱然相逢,無肯代受。
因為業力各不一樣,所以果報的去處也各不相同。
只有念佛,相同的因,而得到在極樂世界相聚的果。
「光壽如同大願王」:到了極樂世界,光明、壽命就跟阿彌陀佛一樣,也就是成佛,成為跟阿彌陀佛一樣的佛,這是世出世間最高、最有價值的。
迴向
今天下午就講到這裏。
請大家合掌一起迴向。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