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講演

  1.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下)
  2.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上)
  3. 阿彌陀經是在說什麼?
  4. 2024龍年新春講話
  5. 皈依開示(2023年11月11日新營)
  6. 慶祝彌陀聖誕暨淨嵩法師往生二十周年紀念講話
  7. 2023中元開示
  8. 剃度開示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2023年8月30日)
  9. 皈依.五戒.剃度開示(2023年7月18日)
  10.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三)
  11.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下)
  12.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上)
  13. 2022中元開示
  14. 「光明遍照」六特色(下)
  15. 「光明遍照」六特色(上)
  16. 為淨土宗志工幹部講話
  17. 清明節慎終追遠與念佛(2022年清明節開示)
  18. 念佛超度之勝益
  19.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20.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二)
  21.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一)
  22.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必得超絕去
  23.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4.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25.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26. 2021中元念佛超薦法會開示
  27.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28.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29. 2019年彌陀誕開示
  30. 2020中元法會開示
  31. 志工四喻
  32. 人生是苦
  33. 生命無常三根本
  34. 兩種深信、觸光柔軟、感恩歡喜
  35. 剃度開示(2019年7月7日)
  36. 中元節開示(2019)
  37. 剃度開示(2019年5月12日)
  38. 豬年話豬
  39. 剃度開示(2018年7月31日)
  40. 淨土宗──往生淨土成佛宗
  41. 受戒與持戒
  42. 趨向淨土的關鍵密碼
  43. 剃度開示(2018年3月24日)
  44. 二種成佛法
  45. 橫超的淨土法門
  46. 往生與預知時至
  47. 剃度及皈依開示(2017年9月19日)
  48. 往生極樂的條件(下.問答)
  49. 剃度開示(2017年8月18日)
  50. 往生極樂的條件(中)
  51. 往生極樂的條件(上)
  52. 深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佛成佛
  53. 四十八願分類歸結
  54. 彌陀願心的根源
  55. 淨土宗的結論──宗旨四句偈
  56. 大慈悲五要點
  57. 慈心法門
  58. 念佛不妄語
  59.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脫離輪迴之上
  60. 淨土宗的根源
  61. 真正的孝行──託父母於阿彌陀佛
  62. 為何吃素?
  63. 略談佛教的意義與淨土宗之殊勝
  64. 「自省己過,善覆他罪,樂修慈心」
  65. 愛與佛命
  66. 不請之友
  67. 歲末聚餐對僧眾的談話
  68. 學佛的目的
  69. 說愛(二)
  70. 說愛(一)
  71. 念佛名號 學佛愛心
  72. 心平氣和 無住生心
  73. 念佛超度 三塗眾生
  74. 澳門淨土宗學會 讚頌辭
  75. 「以誠感人」的意涵
  76. 第一屆淨土宗志工研習會勉言
  77. 慧淨法師除夕團拜電話致辭
  78. 在心、在緣、在決定
  79. 佛教點燈的意義
  80. 念佛的方法與要領
  81. 念佛成佛的原理
  82. 佛在何處?
  83. 志工服務精神的內涵
  84. 淨土行人應具備的根本知見
  85. 慈悲的救度
  86. 念佛生蓮
  87. 三塗眾生 念佛往生
  88. 信受彌陀救度
  89. 為新戒比丘開示
  90. 歸依勸囑
  91. 念佛的音調與心態
  92.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93. 「澳門彌陀共修會落成法語」略講
  94. 厭穢欣淨 切願往生
  95. 初機念佛群疑問答
  96. 簡介淨土宗專純念佛的道風及心態
  97. 淨土法門 理事互含
  98. 初學淨土法門應有的認識
  99. 念佛人的「本尊」
  100.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101. 念佛即圓滿悲智功德
  102. 〈人有實德,天有奇報〉一文的啟發
  103.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4. 如何真正圓滿人生的目的
  105. 萬行不憑憑念佛(二)
  106. 萬行不憑憑念佛(一)
  107.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終直入涅槃城
  108. 彌陀名號 不可思議
  109. 守愚念佛 彌陀住頂
  110. 阿彌陀佛的救度
  111.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112. 念佛方能消宿業
  113.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4. 阿彌陀佛 是何等佛
  115. 以佛為念 以淨為歸
  116. 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117.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
  118. 淨土法門 萬法歸宗
  119. 世間虛假 唯佛獨真
  120. 一心念佛 無疑無雜

法義開示

  1.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三)
  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二)
  3.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一)
  4.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
  5.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九)
  6.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八)
  7.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七)
  8.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六)
  9.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五)
  10.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四)
  11.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三)
  12.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二)
  13.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一)
  14.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
  15. 彌陀淨土的特色-超
  16. 《觀無量壽經》概說(九)
  17. 《觀無量壽經》概說(八)
  18. 《觀無量壽經》概說(七)
  19. 《觀無量壽經》概說(六)
  20. 《觀無量壽經》概說(五)
  21. 善導淨土教理的核心
  22. 淨土宗帶三法數
  23. 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24. 善導淨土教理特色
  25.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五)
  26.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四)
  27.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三)
  28.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二)
  29.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一)
  30. 《觀無量壽經》概說(四)
  31. 《觀無量壽經》概說(三)
  3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
  33. 《觀無量壽經》概說(一)
  3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七)
  3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六)
  3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五)
  3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四)
  3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三)
  3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二)
  4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一)
  41.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
  42.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九)
  43.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八)
  4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七)
  4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六)
  4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五)
  4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四)
  4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三)
  4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二)
  5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一)
  51. 「三誓偈」略解
  52. 念佛的利益
  53. 剃度典禮開示
  54. 「彌陀三約定」
  55. 為新戒弟子開示
  56. 淨土宗「四不」
  57. 《無量壽經》大意(九)
  58. 《無量壽經》大意(八)
  59. 《無量壽經》大意(七)
  60. 《無量壽經》大意(六)
  61. 《無量壽經》大意(五)
  62. 《無量壽經》大意(四)
  63. 《無量壽經》大意(三)
  64. 《無量壽經》大意(二)
  65. 《無量壽經》大意(一)
  66. 《無量壽經》概說(續)
  67. 《無量壽經》概說
  68. 淨土宗特色略說
  69. 淨土宗宗旨略說
  70. 略說淨土宗教判
  71. 佛化婚禮開示
  72. 自信教人信 擔當向前行
  73. 成佛何時、極樂何處、往生何位?
  74. 出家的價值與意義
  75. 略說彌陀名號之義
  76. 為什麼淨土法門是易行道?
  77. 淨土宗是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
  78. 娑婆眾生 無不是業
  79. 龍樹菩薩往生安樂國
  80. 華光出佛
  81. 彌陀光明 最尊第一
  82. 法是道場的靈魂
  83.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84. 彌陀誕辰念彌陀 (二)
  85. 彌陀誕辰念彌陀(一)
  86. 「名號的功德」與「念佛的利益」
  87. 「《大經》三要文」的重要性
  88. 極樂安身實是精
  89. 大悲傳普化 真成報佛恩
  90. 相勸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1.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略講
  92. 口稱成因由法德
  93. 念佛與佛,機法一體
  94. 淨土法門的大根大本
  95. 何謂「一心不亂」?
  96. 略談念佛方式與莊嚴道場
  97. 極樂無為涅槃界
  98. 如何真正紀念「彌陀聖誕」
  99.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
  100. 為迴龍寺常住僧眾開示
  101.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2.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略講
  103.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問答)
  104.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開示)
  105. 淨土宗的幾個名詞略釋
  106. 成佛如林的法門
  107. 善導大師-《觀經疏》大願業力與《大經》三誓偈
  108. 善導大師-略說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109.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五)
  110.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四)
  111.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三)
  112.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二)
  113.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一)
  114.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四)
  115.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三)
  116.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二)
  11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一)
  118.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四)
  119.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三)
  120.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二)
  121.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一)
  122. 《易行品》概說
  123.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二)
  124.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一)
  125.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三)
  126.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二)
  127.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一)

宗風

  1. 宗風學習(七)
  2. 宗風學習(六)
  3. 宗風學習一~五

臨終開示

  1. 臨終的殷切勸導叮囑
  2. 娑婆旅程盡,辭別歸蓮鄉
  3. 信順彌陀救度

訪問篇

  1. 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
  2. 傳承的路_與越南團法師談話

問答

  1. 為善導寺幹部蓮友開示(問答)
  2. 他力與因果,有矛盾嗎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隨緣的念佛?
  4. 如何從自覺愚惡契入彌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蓮友問
  6. 於弘願寺答僧眾問

第十八願善導釋

  1.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十)
  2.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九)
  3.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八)
  4.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七)
  5.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六)
  6.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五)
  7.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四)
  8.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三)
  9.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二)
  10.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一)
  11.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
  12. 第十八願善導釋(九)
  13. 第十八願善導釋(八)
  14. 第十八願善導釋(七)
  15. 第十八願善導釋(六)
  16. 第十八願善導釋(五)
  17. 第十八願善導釋(四)
  18. 第十八願善導釋(三)
  19.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
  20. 第十八願善導釋(一)

淨土法門的核心

  1.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十)
  2.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九)
  3.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八)
  4.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七)
  5.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六)
  6.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五)
  7.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四)
  8.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三)
  9.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二)
  10.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一)
  11.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
  12. 淨土法門的核心(九)
  13. 淨土法門的核心(八)
  14. 淨土法門的核心(七)
  15. 淨土法門的核心(六)
  16. 淨土法門的核心(五)
  17. 淨土法門的核心(四)
  18. 淨土法門的核心(三)
  19.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
  20. 淨土法門的核心(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四、憶與念
  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三、念者今心也,黏著不能忘
  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二、閉關念佛的苦惱者
  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一、念佛先要認識佛
  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現往東方的佛
  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令眾成佛的佛
  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使凡入報的佛
  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報身報土的佛
  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諸佛證誠的佛
  1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臨終來迎的佛
  1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親近增上的佛
  1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身心無礙的佛
  1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息三塗的佛
  1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無礙的佛
  1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唯攝念佛的佛
  1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名號的佛
  1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名體一如的佛
  1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2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
  2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
  2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為作大安的佛
  2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召喚眾生的佛
  2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不擯眾生的佛
  2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代眾受苦的佛
  2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以身為質的佛
  2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2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2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主動救度的佛
  3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獄的佛
  3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眾生的佛
  3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阿彌陀佛,是一尊為大施主的佛
  3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八)
  3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七)
  3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六)
  3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五)
  3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四)
  4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三)
  4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二)
  4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一)
  4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
  4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九)
  4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八)
  4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七)
  4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六)
  4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五)
  4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
  5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
  5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
  5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一)
  5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目錄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為何吃素?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前兩次跟大家分享「說愛」這個主題。上次談到耶教的博愛,內容說到「不可報仇、不可怨恨」,同時要「愛人如己」,不管親人、朋友、鄰居,乃至仇人、壞人,都應該互相包容、寬恕、接納。耶教認為所有人都是上帝所生、都是上帝的兒女,所以所有人都是一體的、都是弟兄姊妹;上帝是神,祂的本質是愛,所以說「神愛世人」。耶教的理論是不正確的,但它所強調的愛卻是偉大的,因為天下間唯有愛最偉大。

 

       佛教講的「慈悲」,則不僅是愛人如己,還將這個慈悲擴大到動物乃至地獄、餓鬼,凡是有生命的眾生,佛都平等地看成是佛本身來愛他,佛將一切眾生看成是他自己,因此一切眾生的苦樂,就是佛的苦樂,而要為他「拔苦予樂」。所謂「眾生苦惱我苦惱,眾生安樂我安樂」,這就是「佛心」。

 

       我們學佛念佛,首先要了解「佛心」的內容,因為只有體會佛心才能跟佛的心、佛的願相應;只要能夠了解阿彌陀佛的心與願,這樣的人已經不是六道輪迴的生死凡夫,而是極樂世界的聖眾之一了。

 

       所以了解佛心、體會佛心,了解佛願、體會佛願,就能跟佛的願相應,這是學佛人的第一步。能夠體會到這一點,學佛、念佛就成功了。

 

       有關慈悲,上次曾約略談到吃素的問題。對於吃素,一般人也許覺得很平常,其實吃素的意義是很重大的,尤其是對學佛、修行的人來講,吃素是必要的,這背後有很深廣的義趣。

 

       學佛就是修行,修行首先從吃素開始。為什麼?原因很單純,修行人要「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如果能夠吃素,天天都在消業障;如果沒有吃素,不僅業障不能消,反而是天天在造新的罪業、累積新的罪業。這樣一點一滴都會在未來給自己帶來「新殃」,也就是災禍與修行的障礙。

 

       「為何吃素?」今天就以此為主題來和大家研討。以下分四點來講。

一、長養慈悲心;
二、實踐菩薩道;
三、不吃眾生肉、不吃父母肉;
四、不結眾生冤。

 

 

第一點,長養慈悲心

       學佛就是要學習培養慈悲心,因為佛就是慈悲,展現為無我的慈悲、平等的慈悲、清淨的慈悲。可以說清淨、無我、平等的慈悲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因此,不僅學佛人,凡是有心追求真理,證悟真如實相的人,都必須要心存慈悲,而且實踐慈悲,在實踐慈悲的各種行事中,就屬「吃素」比較方便、容易,且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慈悲存之於心,是一種慈悲的愛心,但是如果沒有實踐出來也是空的、不實在的。菩薩所行之六度波羅蜜,第一就是布施,再來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要布施也必須要有條件,譬如我們有錢想要布施,但是對方若沒有這個需要,我們就不能以錢布施。或者對方貧困或受災難,需要金錢的援助、物質的援助或精神上的安慰,可是我們沒有錢,也缺乏物質,又不知怎麼來安慰人,那也不能達到布施的目的。可是只要吃素,就具備了慈悲心的布施,布施什麼?布施動物的生命。想想看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進食,如果一天三餐所吃的都是素食的話,這當中就含有慈悲、護生、不造罪殃的內涵。所以也可說:修行從每一個人的三餐開始。

 

       我們只要吃一餐素食,就等同是放生一次。本來牠是將要被殺的,但因為我們不吃,牠得以不被殺而活命。所以吃素一餐等於放生一次,慈悲一次;天天吃素,則天天放生,等同天天都在對眾生慈悲。

 

       吃素就是放生,那素菜廳豈不就是放生場?所以素菜廳不管有賺錢、沒賺錢,功德都很大。

 

       吃素困難嗎?其實那是習慣的問題,是一種感官的感覺,只是一個念頭轉變而已。大家可以先嘗試吃素一個星期,等一個星期過後,再聞到魚肉的味道、聞到五辛的味道,就會覺得奇臭難聞,當然就食不下嚥了。

 

       印光大師時代,有一位從官場退休的居士,他很有學問,也很果斷。他學佛之後,就發心吃素,全家人也都陪著他吃素。但自從全家吃素之後,八十一歲的老母親在飯桌上就只吃米飯,素菜一點也不吃,做兒子的看了心中難過,因此就寫信請教印光大師,要如何解決這個困擾。印光大師回信告訴他,母子是連心的,佛菩薩是有感應的,你就虔誠念佛,祈求佛消除你母親的業障,業障消了,自然就會吃素了。這位居士就照著做,天天念佛,並在佛前祈求,大概經過一個月左右,他的母親就開始歡喜吃素了。所以從另一方面來講,想吃肉也是一種業障,有了智慧就能夠破除黑暗的業障;從另一角度來講,吃素不想吃肉的人,他的背後是有善根慧性的。

 

       不過,如果身為家庭主婦,家裡的公婆、丈夫暫時還不願意吃素的話,也不要強硬要求,以免造成家庭的不和諧,給自己帶來修行上的障礙。在此情境下,還是要先「以和為貴」,自己虔誠念佛,求佛放光普照家人,消除家人的業障,業障消了,家人自然就願意吃素了。

 

       吃素是慈悲心的表現,可是有的人雖然吃素,但還是性情古怪、脾氣暴躁、反應有時很激烈,常常與人對立;對動物愛護慈悲,不忍吃牠的肉,所謂「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可是卻動不動對身旁的人發脾氣,給別人帶來苦惱,這是美中不足的。

 

       我們都是凡夫,阿賴耶識田中有根本的貪、瞋、癡、慢、疑煩惱種子,展開來則有所謂一○八種煩惱,乃至無量無邊的煩惱種子,因此隨時有可能看到不順心、不順眼的事,不能理性克制,便以語言、態度來衝撞他人,與他人產生了對立,沒有發覺到自己已經起了情緒、無明,還認為自己是理直氣壯。如果這樣的話,算是一個學佛修行慈悲吃素的好人嗎?

 

       在團體當中,有些人能力比較強,做了很多護持團體的工作,但是性子急、脾氣大,看到不順眼的事,容易發火罵人。那麼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怎樣呢?修行可以嚴謹,待人不必嚴苛;要求可以嚴格,態度不必嚴厲。要以和緩、寬容的心情,盡量保持「和為貴、忍為高」的原則。與人相處不可以用對立的態度,或者以不和善的語言來訓責他人,否則一定會造成彼此隔閡。在團體當中做事,面對大眾,這種觀念是非常重要的。

 

       佛陀在《四十二章經》說:「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意思是說,修行必須要克服無量無邊的煩惱,不讓它起現行,這一念的關照、克服的心好像一個人,而我們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煩惱種子即是萬人──不過,無量無邊的煩惱種子豈止是萬人?也就是說,修行好像一個人跟百千萬個人打戰一樣。一人跟一人戰都不一定能勝利了,何況是一人與千人、萬人戰?的確如此。所以以聖道門來講,如果道心不夠堅定、守戒不夠嚴格、缺乏定力的話,一定會被環境所轉,也一定會被自己的情緒、煩惱種子拉著走。

 

       因為瞭解自力修行的困難,知道解脫輪迴之重要,因此我們選擇淨土法門,以念佛為修行方法,以極樂為往生目標;在生活當中,首先就是吃素,然後依照宗風俗諦的內容處世為人。

 

       這是第一點,長養慈悲心。

 

 

第二點,實踐菩薩道

       菩薩道的定義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具體的實踐就是犧牲自己、利益別人。

 

       不殺生而護生,這是菩薩道的開端,進一步如果能夠損己以利人利物,那就是在實踐菩薩道了。修行人的觀念跟做法與世俗人是截然不同的,世俗人多是自我本位,自私自利,因此有一句話說:「人不自私,天誅地滅」。我們現在既已進入修行的門檻了,就要將世俗的觀念倒轉過來──發心願意損自己而利別人。

 

       當然,我們是凡夫,也不能過於勉強、自苦自惱,我們不必高攀菩薩,去學菩薩的行誼,否則恐怕會「畫虎不成反類犬」。不過也不能不瞭解這個道理,不能不嚮往那樣的境界。應該要知道、瞭解之後,然後隨緣隨分去實踐。就像宗風所講的:「凡事為對方設想,凡事肯吃虧、不計較。」

 

       《觀無量壽經》說: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這一句話是淨土法門很關鍵性的經文。

 

       《華嚴經》說:

諸佛以大悲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
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大悲就是大慈悲,也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可見佛心的內容是什麼?就是大慈悲,大慈大悲就是佛的本體。眾生都有佛性,所以眾生也都有大慈大悲的心性,只是被煩惱、習氣所蓋住,因此需要修學,就如禪宗神秀大師所講的:「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華嚴經》又說:

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
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華果。

 

       以一棵樹的成長存續來說,根最重要,如沒有根來吸收養分的話,枝幹樹葉就生長的不好,也不能開花結果。經文中的根指的是什麼呢?指的就是眾生,樹上的花果就是佛菩薩。也就是說,想要有好的花果,想要成就佛菩薩,就先要把根保護好,也就是要先以「大悲水」來利益眾生。這裡講的眾生是人、動物以及冥界,通通包含。只是我們現在是講吃素這個主題,所以主要是針對動物的慈悲。

 

 

第三點,不吃父母肉

       有人或許會想:吃肉是吃動物肉,又不是吃人肉,何況是自己的父母呢?其實吃肉就是人吃人,也就是在吃父母、六親的肉。為什麼?佛在《梵網經》就說: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

 

       也就是說,舉眼、放眼所看,天下所有男人都曾經是我們的父親,所有的女人都曾經是我們的母親,因為我們生生世世投胎轉世,出生一世為人,就有一對父母,百世為人就有百對父母;如果是轉生一恆河沙數,就有一恆河沙數的父母;百千萬個恆河沙數投生,就有百千萬個恆河沙數的父母。我們從曠劫輪迴到現在,父母就像百千恆河沙數那麼多。

 

       所以當人的時候,固然有人的父母,當動物的時候,也自然會有動物的父母,這樣加起來就是佛陀所說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

 

       佛陀在《心地觀經》也說:

一切眾生輪轉五道,經百千劫,於多生中互為父母。
以互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

 

       又以一首偈語說:

有情輪迴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或為父母為男女,世世生生互有恩。

 

       這些經文都是真理,我們必須薰習、接納,成為自己的思想觀念,這樣吃素就會覺得是非常應該、非常必要的。對所有的人也就會以一種愛護、珍惜的心來對待他們。

 

       儒家〈大同篇〉說: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這些理念跟佛陀的觀念很接近。

 

       不只是我們的父母才是我們的父母,對別人的父母也要看成是我們的父母來孝敬他;不只是我們的兒女才是我們的兒女,對別人的兒女也要看成是自己的兒女來愛護他。

 

       孟子也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個「老」字是動詞,「孝敬」的意思,第二及第三個「老」字是名詞「父母、長輩」的意思。我孝敬自己的父母,也推廣這樣的孝心去孝敬別人的父母,把別人的父母也視同自己的父母來孝敬。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個「幼」字是動詞,「慈愛」的意思,第二及第三個「幼」字是名詞「子女、晚輩」的意思。我愛護自己的孩子,也推廣這樣的愛心去愛護別人的孩子,把別人的孩子也視同自己的孩子來愛護。

 

       「及」是「推己及人」的意思,這就是「忠恕之道」。我們盼望好事,想到別人也同樣盼望好事,所以也讓別人能夠擁有好的事情、好的未來。我們不希望壞事,想到別人也是同樣的心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此就不會以負面的心思言行來回應對方,這就是同理心,就是菩薩道。

 

       有情之物沒有不想追求快樂,沒有不想離開痛苦的。天下最尊貴的就是生命,世間最悲慘的就是殺生,現在牠的生命要被殺了,牠痛苦不痛苦?一定很痛苦、很怨恨。有一首詩就說:

千百年來碗裏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這一首詩字面看很平常,但是細細體會,真的令人怵目驚心。

 

       千百年來一般人所吃的三餐,小小的一碗肉羹,背後冤深似海,含藏著很深重的怨恨跟不平,猶如大海那麼深;世界上不斷地有戰爭、災難、瘟疫、暴戾之氣,都是從吃肉而來的。要了解其中的道理──「但聽屠門夜半聲」,半夜的時候到屠宰場去聽聽裡面的聲音,就能夠了解了。

 

       雞被殺的哭聲、鴨被殺的哭聲、豬被殺的哭聲、牛羊被殺的哭聲,那種悽慘的哭聲,一聲一聲的掙扎哀嚎,含藏著多深的痛苦、不平、不滿、怨恨,這種甚深的仇恨充塞在虛空中,生生世世一直流轉,等待機緣報復。因此這個末法時代,佛陀說是「劫濁」。所謂「劫濁」就是有種種的災難,顯現出來的就是暴戾之氣,會引起戰爭、鬥亂。

 

       如果人人能夠吃素的話,這些冤孽就會平息,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化戾氣為祥和,就會給社會帶來和諧,給世界帶來和平,給國家帶來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既了解每一個人每一天三餐吃素,意義是那麼的重大,關係是這麼的切要,我們就應立即開始每天三餐都來吃素。

 

       有一首偈說:

六道輪迴苦,孫子娶祖母,牛羊為上座,六親鍋內煮。

 

       這首偈是寒山大師說的典故。有一戶人家正在辦喜事,大師有宿命通,正巧從門前經過,他一看,哎呀!這一家所謂的「喜事」真的是悲哀、痛苦、愚癡的喪事啊!為什麼呢?「孫子娶祖母」,這道理不難了解。往往阿嬤(祖母)對孫子都非常疼愛甚至執著,可是她已經老邁,無法看到孫子的成長,去世之後,只因對孫子的執著愛戀之心放不下,導致她出生為人有緣來遇到她的孫子時,因為對孫子很關心,因此就跟他結婚了。

 

       「牛羊為上座,六親鍋內煮」,席上所坐的這些親戚、朋友、貴賓,上輩子是牛、羊、雞、鴨來投胎轉世的;鍋內所煮的山珍海味,卻是前輩子我們的父母、丈夫、妻子、兒女六親投胎轉世,要來還他們業障的。這就是前面所說的,如果吃肉就是害了對方的生命,將來必定一報還一報,互討互還。

 

       我們是凡夫只有肉眼,沒有天眼通,投胎隔世,前輩子的事也都忘記了,前輩子的親人即使這輩子相遇也不認識了。這都必須因為學佛,經過佛陀、善知識的教導才能了解這些宇宙人生的真相。

 

       這麼一想,確實感到眾生真是愚癡,六道真是苦海,我們都常不斷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演出不同的戲碼,現在扮結婚的戲,下輩子扮著被人殺、被人吃的戲。這輩子互相恩愛,下輩子互相怨恨,下下輩子互相報復……如此的循環不止、反覆輪迴,不斷上演著這種沒有好下場、悲苦的戲劇,這個戲臺,我們也該歇息下台了。

 

       我們將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比較看看:娑婆世界冤怨相報,你殺我、我殺你,我吃你、你吃我;而極樂世界是慈悲、智慧、清淨、自在、安樂,無量光、無量壽,那我們要選擇哪裡?當然要選擇極樂世界。

 

 

第四點,不結眾生怨

 

       「不結眾生怨」跟前面「不吃父母肉」的內容幾乎是一樣的。

 

       佛陀在《楞嚴經》就說:

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

 

       又說: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也就是說,這輩子當人,如果吃羊肉,下輩子就投胎作羊來給人吃,還這個債;如果吃豬肉、雞肉、鴨肉,也是同樣的因緣,必須還這個債,不可能躲得過。

 

       這是以人跟動物的轉換來講的,但是往往因為人所造的惡業很多,通常下輩子都是先到地獄。地獄的痛苦果報當然比畜生道更嚴重,時間也非常漫長,果報受盡再轉世為人不曉得要多久了,所謂「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所以修行人如果能夠思地獄之苦,就能夠常思極樂之樂,也就能夠發願生極樂之心。

 

       有一首偈子說:

持齋一日,天下殺生無我分;
債有誰知,披毛戴角古今還。

 

       「一日持齋,天下殺生無我分」,今天一天持齋吃素,這一天天下所有殺生的事都跟我沒有任何關係,就好像不在殺生的現場,就跟那個殺業沒有關係了。

 

       「債有誰知」,討債還債從哪裡知道?有誰能夠知道呢?

 

       「披毛戴角古今還」,戴角的都是禽獸、動物,牠之所以會生為動物就是來還債的。因為牠過去世有吃過這樣的動物,所以這一世就生為這樣的動物來償還。

 

       任何宗教都講愛心,佛教講慈悲心,慈悲心的實踐就是從吃素開始。

 

       耶教不認為吃素就是愛,因為他們的愛是只限於人類,對人是平等的愛,可是對動物不是,認為動物是上帝所創造,要給人管理、給人吃的。而且上帝也有規定,以羊來祭拜祂,同時也約定祂的百姓,肉可以吃,血不能吃。這樣的主張或許有他們背後的含義,但是他們的愛只局限於人類,顯現出來的自然是不圓滿,也不合乎邏輯的。

 

       上一堂課「說愛」的主題講到「博愛──耶教的愛」,講到《舊約‧利末記》上帝規定他的子民「不可報仇、不可埋怨,要愛人如己」之外,也引用《新約‧馬可福音》第十二章:「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

 

       這段話可說是耶教的總綱,他們的教理可說是從這個總綱領所開展出來的。

 

       這裡講到兩件事:

       第一件,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他們的上帝。這是最大的戒律。
       第二件,要愛人如己。

 

       這裡講到「愛」,「愛上帝」還有「愛人」,往上要愛上帝,往下要愛所有的人,而且說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幾乎是把全身心性命都拋出來去愛上帝。這部分講得很好,與我們的淨土法門有相當一致的契應。就淨土信仰來說,我們要以怎樣的心歸命彌陀呢?借用他們的用語,也是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盡自身所有來歸命彌陀,這樣的歸命才是真正的歸命。

 

       「歸命」,把我們的命,歸順、歸投於阿彌陀佛,豈不是等同這裡所講的「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彌陀、順彌陀、接受彌陀。阿彌陀佛的願就是要救度所有的眾生,把所有的眾生看成他自己,所以說「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那豈不是同時提示我們: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愛彌陀、順彌陀、恭敬彌陀之後,就要以佛心為己心,去愛眾生、恭敬眾生,不僅不帶給眾生苦惱,反而要給眾生帶來安樂。

 

       所以宗風俗諦第一條就說:「對彌陀恭敬信順,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對彌陀恭敬信順」,這包含著無窮的愛在裡面,恭敬他、信受他、順從他、不違背他、保護他、愛護他。因為阿彌陀佛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可以說彌陀比我們的生命更重要;有阿彌陀佛才有我們,沒有阿彌陀佛就沒有我們,只要有阿彌陀佛,也就有我們了。所以俗諦第一條首先就是對彌陀要恭敬、要信順,要絕對性地歸命。

 

       「對他人恩慈體貼」,「恩慈」就是對一般人給予布施,給他帶來好處。但這還不算恩,要能夠給對我們不好的人、要殺害我們的人,帶來好處與利益,這才是恩惠中的恩惠。要做到這樣,就必須先盡量掏空自己。

 

       「對自己謙卑柔和」,把別人看成在我們上面,我們是在他們下面,我們是來服事他、做的他傭人,所以要盡量讓他滿願,不讓他不平、不滿、生氣,要這樣的謙卑。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祝願大家實踐慈悲,並且信佛、念佛,得生極樂,南無阿彌陀佛!

 


     (2016年2月12日大年初五,講於弘願念佛會)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