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的核心(二)
──慧淨法師2017年7月22日講於圓光假日佛學班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學員、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
第十八願在四十八願當中,是屬於「根本願」,簡稱「本願」,也可說是「願王」,所以也稱為「本願王」。如果沒有第十八願,就沒有淨土宗的教理、沒有淨土法門、沒有淨土宗,也沒有成正覺的阿彌陀佛,沒有極樂世界。因此,可以說,第十八願就是淨土宗的根源,是極樂世界的本體,同時也是我們的生命,就是我們的法身慧命,唯有依此方能得到解脫。
佛出世間,就是為了救度眾生,就是為了使眾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理,了解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但是由於煩惱、業障的蒙蔽,因而輪迴六道。如此輪迴是冤枉的,應該解脫,應該回歸佛性的故鄉。那麼,如何解脫輪迴呢?如何回歸佛性涅槃的家鄉呢?唯有淨土法門,唯有第十八願。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能夠使十方眾生都得離苦得樂的,就在「第十八願」。因此,第十八願不僅是阿彌陀佛的本懷,其實,第十八願也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懷。
由於淨土法門來自淨土三經,淨土三經來自四十八大願,四十八大願來自於根本願,就是第十八願。換句話說,第十八願不僅涵蓋了四十八願,也涵蓋了淨土三經,是淨土教理、淨土宗的本體,因此才說第十八願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懷。
從這一點來講,第十八願就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人間的目的,同時,也是十方諸佛的本懷,因為佛佛道同。佛出現世間,無非要讓眾生「離苦得樂」—離生死輪迴之苦,得涅槃不生不滅之樂。
第十八願也是我們的本懷,也是我們十方眾生的救主。我們不是為了學佛而學佛,不是為了出家而出家,也不是為了修行而修行,都不是。都是為了解脫我們的生死輪迴,都是為了讓我們能夠獲得涅槃,進入不生不滅。這也唯有依靠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所以第十八願也是我們眾生的本懷,是我們眾生的救主。
沒有第十八願,我們獲救無門,我們解脫無望,即使學佛,也只不過是結一個緣。如果沒有彌陀救度的話,我們下輩子依然會在六道裡面輪迴,在輪迴中,想要生生世世都能生而為人,生生世世都能遇到佛法,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既然今生今世獲得人身、聞到佛法,就要把握,依靠佛說的淨土法門來解脫、來獲救、來成佛。
我們學佛的根本目的,就是今生今世要脫離輪迴,成就佛道。有一個法門,能夠當生成就,一世圓滿,那就是淨土法門,就是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第十八願是「超世願」,「超世」就是超越十方三世諸佛,十方三世諸佛所沒有的,阿彌陀佛有,在哪裡?就在第十八願。四十八願如果沒有第十八願的話,就不能成為「超世願」,有了第十八願,阿彌陀佛才能成佛。
為什麼說第十八願是「超世願」呢?這必須有根有據,所有的根據,都必須依據佛說的經典。在《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的因地,也就是法藏菩薩的時候,他就親自說:「超發無上殊勝之願」。阿彌陀佛所發的願是超越的,他的無上殊勝之願,是超越十方諸佛的。在發了四十八願之後,他又發了三個誓願,第一個誓願就說:「我建超世願」—我的四十八願是超越十方三世諸佛的。
此外,有一部經叫做《彌陀偈經》,很簡短,沒有長文,都是以偈語的形態來顯示,其中就有說「發願踰諸佛」,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所發的願,超越十方諸佛。
而《無量壽經》總共有五本不同的譯文,叫做「同本異譯」,其中一本叫做《大阿彌陀經》,經文就說:「法藏菩薩所發的願是洞視、徹聽、飛行,十倍勝於諸佛。」洞視就是天眼通,徹聽就是天耳通,飛行就是神足通,也就是涵蓋六種神通,表示他的三明六通要勝過十方諸佛十倍以上,所以說「十倍勝於諸佛」。
經中也說:「智慧、說經、行道,十倍勝於諸佛。」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成佛的話,他的智慧、講經說法、行道度眾生,都要勝過十方諸佛十倍以上。又說:「頂中光明,絕勝諸佛」,阿彌陀佛頭頂上的光明,勝過十方諸佛,是十方諸佛所不能相比的,所以說絕勝,絕就是絕對,絕對就是超越一切,不能與之相比。
經中又說:「阿彌陀佛光明最尊第一、無比,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這是釋迦牟尼佛對阿彌陀佛光明的說明。釋迦牟尼佛說,阿彌陀佛的光明,在十方諸佛當中,是最尊貴的,是第一的。當然,第一還有第二可以相比較,可是無比,那就是十方諸佛的光明,都無法跟阿彌陀佛的光明比較,所以說「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
釋迦牟尼佛另又進一步用最崇高的字眼,來說明、稱讚阿彌陀佛的光明,他說:「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光明,在十方諸佛之中,是屬於王。我們曉得,一個國家最尊貴的就是國王,其他的跟國王都不能比,不論再怎麼樣的尊貴,譬如說宰相,右宰相、左宰相,或者是上將軍、大將軍,地位再怎麼崇高,跟國王都是不能相比的。
在這裡,釋迦牟尼佛以國王的至尊來形容阿彌陀佛,不但如此,進一步又說,「光明中之極尊也」,在十方諸佛的光明當中,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最尊貴的,達到頂點,沒有比它更殊勝的了,以上這些是《大阿彌陀經》裡面所講的。
還有另外一部同本異譯,叫做《平等覺經》,其中,釋迦牟尼佛也說:「彌陀光明,勝於諸佛光明,百億萬倍。」釋迦牟尼佛說,阿彌陀佛的光明,勝過了十方諸佛的光明,百億萬倍以上。
而在《無量壽經》本身,釋迦牟尼佛也這麼說:「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無量壽佛」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的光明,都不能跟他相比。又說:「其佛國土,清淨莊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不論清淨、光明、莊嚴,都是遠遠超越十方一切諸佛世界的。
剛剛所引用的,都是經文,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也是法藏菩薩所發願的,這些都在表示,無論從光明來講、從智慧來講、從三明六通來講,阿彌陀佛都遠遠超越了十方諸佛。
怎麼這樣講呢?不是佛佛道同嗎?佛性、法身只有一個,如果有兩個的話,就奇怪了。是的,從平等門來講是不二的,都是一樣的。《華嚴經》就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也就是一切眾生的心,跟十方諸佛,以及十方眾生,這三個是一致的、一樣的、平等的,沒有兩樣的。
《金剛經》也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就是在講佛性人人都相同,沒有兩樣,在佛不增,在凡不減,這是從平等門來講的。可是,從差別門來講,自因地發願、修行、到最後成佛,每一尊佛所發的願跟所修的行,都不一樣,各有差別。
若從差別門來講的話,那麼,阿彌陀佛就超越十方諸佛了,為什麼呢?因為阿彌陀佛有為十方眾生發下四十八個大願。這四十八個大願,是經過法藏菩薩詳細考察二百一十億個佛土,採取裡面最善的、最妙的,把所有佛土中最精華的,濃縮成為極樂世界。經過這樣的考察,之後再加上法藏菩薩自己的理想跟智慧,又經過五劫的時間思惟,才思考出這四十八個大願。這四十八個大願,涵蓋極樂世界、涵蓋他本身的成佛、以及涵蓋他成佛之後,他這一句名號救度眾生的功能、力用。
為了要完成這四十八個大願,法藏菩薩又經過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經過那麼長的時間,修非常多的法門,累積無量無邊的功德,最後,願跟行都圓滿、完成了,才成就了極樂世界,成就了阿彌陀佛本身,成就了這一句名號。由於因地的願跟行不一樣,導致法藏菩薩成為阿彌陀佛的時候,無論智慧、光明、救度眾生的威神功德,都遠遠超越十方諸佛。所以,從差別門來講,就有顯著的不同。
進而言之,由於法藏菩薩在因地所發的願特別地廣大,因此,在他成佛之後,所救度的眾生,也同樣特別地廣大。也就是說,十方眾生都能夠被阿彌陀佛所救度,因為在他的願跟行當中,就已經完整、圓滿地具備救度十方眾生的功德、功能與力用了。如從結論來講,他的功德、功能、力用、作用在哪裡?就在這一句名號。
這句名號,一看,雖然只是六個字,一聽,只是個聲音,可是它涵藏著阿彌陀佛的本身在裡面,涵藏著極樂世界的所有功德、功能在裡面。所以,這句名號跟阿彌陀佛是一體的,跟極樂世界也是一體的,名體一如。也就是說,極樂世界也好,阿彌陀佛本身也好,以及這一句名號也好,都是一體的,都是在一起的,都是互相融通,沒有隔閡,沒有障礙的。
說到這一點,就必須以《華嚴經》四種法界當中,「事事無礙」的法界來說明,「事事無礙」法界,最能夠解說阿彌陀佛本體、極樂世界、以及這一句名號的一體性。對我們凡夫來講,凡夫的身體跟名字是各自分開的,在遠遠的地方念我們的名字,我們聽不到,不但如此,我們的身體跟環境也是隔開的、不能融通的、互相障礙的。可是,對佛來講,他的依正二報—依報的環境、佛土跟正報的身體,是在一起的,一體無二的,所以說「依正一體」「名體一如」。
由於阿彌陀佛的名跟他本身是一體的。因此,只要我們專稱彌陀佛名,就全部接收了阿彌陀佛正報跟依報的功德。換言之,阿彌陀佛因地所發的願,以及所修行的功德,我們只要專稱他的名號,就統統都領受了,統統接納了。為什麼阿彌陀佛要以他的名號來度眾生,道理就在這裡。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本身所有的功德,依報正報的結晶、精華,全部都在名號裡面。
同時,眾生念佛也是最容易的,因為不管出家在家、聖人凡夫、善人惡人、根機高或根機低,都可以念佛。如果不是念佛的話,不一定每一個眾生都做得來、修得起,所以念佛使十方眾生平等。如果不是念佛,十方眾生就不能平等,為什麼呢?出家、在家就不平等,根機高、根機低也不能平等,還有聖人和凡夫,一個超凡入聖,一個還在六道輪迴,當然也不能平等。可是,這些千差萬別的眾生、千差萬別根機,如果統統念佛的話,是不是就都平等了呢?是的,就平等了。
阿彌陀佛把一句名號,賜給十方眾生,使得十方眾生都擁有了成佛的功德,雖然現在我們是在因地修行,可是有了成佛的功德之後,那麼我們就會怎麼樣呢?就會成佛。因為我們在因地,就已經具備了佛的功德、能量,這一輩子是因,下一輩子是果,到了下輩子,我們就能夠成佛。
接下來,我們就一句一句來稍微解釋第十八願。第十八願的第一句就是四個字「設我得佛」。大家不用看稿,就聽我講。
「設我得佛」是什麼意思呢?阿彌陀佛要成佛之前,也就是法藏菩薩所發的四十八願,每一個願,一開頭都有「設我得佛」這四個字。這顯示他是先有一個條件、有一個約定,跟誰約定呢?跟十方眾生約定。什麼約定?什麼條件呢?也就是十方眾生能夠往生成佛,他才成佛,這個條件不完成,他就不成佛。跟眾生這樣的約定,立下這種條件,這也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的地方。
「設我得佛」的這個「設」,從字面上來解釋,就是假設或者如果的意思,這是有前提的、有目的性的。也就是說,他的成佛,不是為了自己成佛而成佛,他是為眾生而成佛。他的成佛,完完全全是為了救度眾生。如果不是為了救度眾生,他也未必要成為這樣的一尊佛。所以這個「設」,就是有個前提、條件,必須要達到他所設定的目的,沒有達到這個目的之前,他就不成佛。
所以說,「設我成佛」,假設我成佛的話、如果我成佛的話,必須要使十方眾生怎麼樣怎麼樣,如果不能使十方眾生怎麼樣怎麼樣的話,我就不能成佛,就要繼續再修,達到能夠使眾生怎麼樣怎麼樣,我才成佛。當然,按第十八願所講的,就是要使十方眾生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所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假設不能使念佛的眾生往生,那麼我就不成佛,以「不取正覺」表示他必定成佛的決心。「設我得佛」就是有這樣的前提。
再進一步講,「設我得佛」,假設他成佛了,他要成為怎麼樣的一尊佛呢?簡要來講,他如果成佛的話,他要成為一個光明攝取的佛。怎麼說呢?在《阿彌陀經》中,就對阿彌陀佛有一段解釋,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那麼,豈不是說,法藏菩薩一旦成佛的話,他是要成為一尊無量光明的佛。
再進一步解釋,「阿彌陀佛與諸眾生的壽命,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那豈不表示,阿彌陀佛同時也是一尊無量壽命的佛,其背後具有一種含義,也就是要使念佛的眾生往生極樂之後,也跟他一樣,成為一尊無量壽命與無量光明的佛。
阿彌陀佛這一種光明,在《阿彌陀經》中就解釋為「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遍照十方世界無量的光明,完全沒有障礙。那麼,是怎麼樣沒有障礙的呢?在《觀無量壽經》中就有解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遍照十方世界的光明,能夠攝取念佛的眾生,完全沒有障礙,所以才說「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保護念佛的眾生,讓他在平生的時候,消業障、增福慧、保平安,而在他要臨終的時候,能夠不讓他有所障礙,使他順利往生極樂世界。譬如說,曠劫以來煩惱的、業障的障礙,冤家債主的障礙,或者是魔的障礙,都能夠因為光明的攝取,使他不受種種不同障礙,這就是「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再進一步講,他這個光明有兩種作用,一種是調熟,一種是攝取。也就是在眾生還沒有信佛念佛的時候,就來調熟他,使他能夠信佛、念佛。一旦他信佛、念佛了,那麼就攝取他、保護他、看著他、等待著他,將來接引他,使他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就光明來講,就有這兩種—調熟光明跟攝取光明。
這個若以太陽光來比喻,當水果還沒有成熟的時候,陽光先來調熟它,讓它由青轉黃而成熟,等到它成熟了,就攝取它,直到有一天,它就自然地掉下來,讓我們能夠食用。阿彌陀佛就是以光明來調熟眾生、攝取眾生,救度眾生毫無障礙。
一般來講,光明是從內心散發出來的。那麼,內心就是智慧,就是般若、就是空性。有了般若的空性,顯露出來的外相,就是清淨的光明。所以,這個光明,同時也是阿彌陀佛智慧的外相。同時,智慧當中,也涵蓋著慈悲,慈悲越廣大,顯示光明的功能越高超。
阿彌陀佛的名號,叫做「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是他的本體,他的本體又是光明,本體、光明、名號,三者一體,所以,這一句名號也等同是光明,因此,這一句名號,叫做「光明名號」。這一句名號有聲音,是有聲音的光明,而光明本身也是名號,是沒有聲音的名號,名號跟光明是一體的,所以叫做「光明名號」。
阿彌陀佛以光明名號來攝化、引導、救度十方眾生,因此,善導大師對於第十八願,又有另一種解釋,怎麼解釋呢?他說:「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意思就是說,「彌陀世尊」──世尊就是佛、如來,「本發深重誓願」──他在因地、因本所發的深重誓願,總共有四十八個,善導大師把它歸結在第十八願。所發的四十八個深重的誓願,統統在講什麼呢?在講「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以這一句光明名號來救度十方眾生。
「但使信心求念」—只要我們信受第十八願,念佛必定獲得彌陀保護,念佛必定往生彌陀淨土。有了這樣的信心之後,不管我們求什麼,就專一地念這一句名號便可以了。求現生的消災免難,求未來的往生淨土,都只要專一念這一句彌陀名號,就綽綽有餘了。也就是不用離開這一句名號,再去誦念其他的經典、修其他的法門,持其他的咒語,或者念其他佛菩薩的名號,簡而言之,專一念這句光明名號就可以了。
「上盡一形」──如果是平生的根機,現在就遇到這一個法門,那麼現在開始,一輩子就專一求念。如果是臨終的根機,「下至十聲、一聲」,那也一樣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呢?因為「以佛願力,易得往生」──由於有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強大的力量、強大的增上緣,所以就很容易往生,往生就不困難,假設離開這一句彌陀名號的話,那麼往生恐怕就不容易,就有困難了,因為沒有增上緣。
所以在這裡,善導大師就說,這一句名號就是光明名號,第十八願就是以這句光明名號來救度十方眾生的,這是善導大師在他的一部書,叫做《往生禮讚》裡所講的。
在《往生禮讚》中,善導大師又把《阿彌陀經》所講的「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跟《觀無量壽經》所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兩段經文融合在一起,做一個解釋。怎麼解釋呢?他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彼佛」就是指阿彌陀佛,「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這是《阿彌陀經》所講的,而「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是《觀無量壽經》所講的。也就是說,這遍照十方世界無所障礙的光明,它的功能、它的目的在哪裡呢?在對念佛的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因為有這樣的功能、力用,所以這一尊佛叫做阿彌陀佛。
意思就是說,什麼叫做阿彌陀佛呢?阿彌陀佛就是以他沒有障礙的光明,來對念佛的眾生攝取不捨。如果不是念佛的眾生,那就沒有受到阿彌陀佛無礙光明的攝取,就跟阿彌陀佛的無礙光明沒有關係,因為他並沒有念佛。所以說,這個無礙光明,只關愛、尋找、保護、攝取念佛眾生。
善導大師又在另一部《觀念法門》書中,對彌陀的光明名號、與它的功能,作一個簡要地解釋。怎麼解釋呢?他說:「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意思就是說,只要有專一稱念阿彌陀佛的眾生,阿彌陀佛的心光,就永遠不間斷地照射這個念佛人,而且「攝護不捨」—保護他,永遠不嫌棄他、不嫌厭他、不拋棄他、不忘記他,一直到臨終接引他到極樂世界。「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如果沒有專一念佛,而是修其他法門的,那就不在阿彌陀佛的光明照耀當中了。
這是善導大師的解釋,這個解釋很合乎邏輯。因為,阿彌陀佛的光明是跟他的名號在一起的,那當然了,阿彌陀佛就是光明,名號就是他的本身,所以也可以說,他的名號就是他的光明,他的光明就是他的名號。那麼,如果沒有念他的名號,怎麼可能受到阿彌陀佛無礙光明的照耀、保護呢?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最尊第一無比,十方諸佛所不能及」的光明,就在名號裡面,只要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就受到彌陀光明的照耀,同時,我們的身上,也都會散發著阿彌陀佛的佛光。我們念佛的人,身上都在放佛光,念佛人就好像什麼呢?好像一根大的蠟燭,也可以說是如同金山、如同須彌山那麼大的火炬。
念佛人身上都在放光,各位蓮友,大家有沒有看到?沒有,為什麼沒有呢?有一句話說:「煩惱障眼雖不見,大悲無倦常照我。」我們的眼睛是什麼樣的眼睛呢?是凡夫的眼睛,被我們的煩惱跟業障蓋住,當然看不到另外一個境界,那是很自然的。
也就是說,佛菩薩的境界,或者靈界鬼神的境界,我們就看不到,我們只能看到我們的這個時空,我們的時空就是所謂的「四維時空」──三維的空間(上下、左右、前後),一維的時間。在這個時空當中的景物,我們能夠看得到,離開這個四維時空之外的境界,我們就看不到了。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講到這裡。接下來還是休息十五分鐘。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