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的核心(一)
──慧淨法師2017年7月22日講於圓光假日佛學班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學員、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的課程內容都是談淨土教理,題目是「淨土宗的核心」。
淨土宗的核心來自哪裡?在什麼地方?什麼是淨土宗的核心呢?當然離不開淨土三部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在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法門當中,唯有這三部經是從頭到尾、文文句句都在講阿彌陀佛的悲願、講極樂世界的莊嚴、講眾生的念佛往生。所以說,淨土宗的核心就在淨土三部經當中。
那這三部經哪一部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呢?就是《無量壽經》。因為《無量壽經》談到阿彌陀佛發願的動機、過程、內容,以及他成就了四十八大願之後,成為怎樣的一尊南無阿彌陀佛、成就了怎樣的極樂世界,以及完成了怎樣使十方眾生往生的功德。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成佛的因果,以及眾生往生的因果,都在《無量壽經》中。
依據《無量壽經》所載,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之前,曾向世自在王佛述說他發願的動機。在四十八願之後,又有三誓偈,以三個內容來涵蓋整個四十八願,做為四十八願的一個結論。所以,就核心、根本來講,《無量壽經》就是淨土法門的根本經典。
《觀無量壽經》是《無量壽經》的開展,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為了救度眾生,針對眾生的各種不同根機而開展出《觀無量壽經》。
就《無量壽經》來講,它的核心主要在講「法」,什麼法呢?就是阿彌陀佛救度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而《觀無量壽經》主要在講「機」,也就是法所要救度的對象(根機)。
而《阿彌陀經》可以說是《無量壽經》與《觀無量壽經》的結論,把《無量壽經》的「法」,與要救度的對象──「機」,講在短短一千八百五十八個字的《阿彌陀經》當中。所以《阿彌陀經》就是在講彌陀救度之「法」,與眾生被救之「機」。
我們今天要談的「淨土法門的核心」,就是要探討《無量壽經》中的四十八大願,尤其是四十八大願當中的根本願。因為,凡事或理都有一個根本,四十八個大願含攝了無量無邊的功能,然而它的根本是在哪一個願呢?就在第十八願。
第十八願是講所有眾生都能夠容易地、平等地往生極樂世界,進入報土,當下成為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這一種功能、力用是在第十八願,所以第十八願是四十八願的核心、根本來源。
可以說,能夠讓十方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那個願、那個教理,才是淨土宗的核心。
為什麼?因為佛法的目的,不是為了講發展佛教而宣揚佛法,也不是為了闡述宇宙人生的真理而宣說佛法,而是為了使眾生都能夠離開六道輪迴,使眾生都能夠成佛,這才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的目的。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說法三百餘會,始終都在引導眾生解脫六道的生死輪迴,能夠快速地像他那樣,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正覺佛果。
所以,四十八願不論其內容再怎麼樣地廣泛、深奧、浩瀚無涯,不論境界再怎麼樣地高深、微妙,如果不能使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話,那四十八願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因此,歸根結本,佛法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解脫生死輪迴而快速成佛;而解脫生死輪迴,快速成佛的唯一方法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是淨土法門的核心,其實這也是佛教的核心。
接下來,要跟大家研討的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
其實,說到「核心」,沒有比讓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更核心的了。那怎樣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呢?有條件嗎?如果有條件,是哪些條件呢?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呢?對我們來講,我們做得到嗎?請大家先翻開《淨土宗教章》第57頁──往生極樂的條件。我來念一遍:
往生極樂的條件
彌陀淨土再怎麼「極樂」、「安樂」,如果不能令我們往生,等於畫餅充饑,毫無意義。
往生極樂的條件,依據第十八願所言: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此三十六個字之中,「至心」、「信樂」、「欲生」、「念佛」是往生極樂淨土的要素、條件,具備這四項條件,就能夠往生。
然而這四項條件,有學者解釋得很繁瑣、很駁雜,反而令人不易明白,而不得要領。其實它的道理很簡單,很容易明白。亦即只要真正(至心)地「信受彌陀救度」(信樂),真正地「願生彌陀淨土」(欲生),真正地「專稱彌陀佛名」(念佛)。如此而已,既簡單明瞭,又易解易行。
極樂淨土既然那麼美好,誰不嚮往,誰不「欲生」?除非不信之人。所以,前提是信。「至心」的「信」,自然就有「樂」,並且至心「欲生」,此後只要專一「念佛」便可。這便是「信、願、行」的內容,資糧雖有三個,但最後歸結在「行」,就如善導大師所說「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又說「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淺而言之,這麼殊勝美好的淨土,令人喜樂願生。「至心信樂」是真正相信,而生歡喜。「欲生我國」是願生彌陀淨土,一旦往生,必至滅度,證入涅槃。「乃至十念」是只要念佛,不必另夾餘法,簡單容易,故念佛往生的淨土法門,由古至今被廣讚為「易行道」。
有信就有樂,有樂就有欲生,有欲生就有念佛,有念佛就有往生;出發點在於信。
只要「信樂」、「欲生」、「念佛」,必定往生;彌陀大悲,一點都不為難任何眾生。往生彌陀淨土的條件,就是這麼簡單,這麼容易,有條件等於沒條件;美好的極樂世界,白白地送給任何眾生,由此可知,彌陀的救度是「主動、平等、無條件」,是至極的慈悲。
往生極樂的條件,再約而言之,只有二項,一是「欲生」,願生極樂;二是「念佛」,平生之機上盡一形的念佛,臨終之機下至十聲、五聲、一聲、一念的念佛,亦得往生。
「欲生」與「念佛」的前提在信,信受彌陀救度,信受極樂殊勝,信受念佛必生。既然信受而「欲生」,則「念佛」根本不是問題,只要開口念佛,有誰不能?若是啞巴,或是病人,也可心中念佛。念佛不是問題,則往生也就不是問題;既然不是問題,即是簡單、容易、淺顯,不繁瑣、不困難、不深奧,不論何人都能做到,都能達成,都能無礙往生。
至於犯「五逆誹謗正法」者,除非至死不悔,才會不能往生。因為使逆者不逆,謗者不謗,正是佛教的精神所在,也是彌陀大慈大悲的目的。如《觀經》下品下生之五逆罪人,臨終至心念佛,當下眾罪消滅,往生極樂淨土。可見犯五逆罪,只要至心悔改而念佛,依然往生彌陀淨土。誹謗正法者,也是如此。
這麼說是有事理根據的,比如諸經中釋尊降伏外道的事蹟,比比皆是。外道因所見不同,多有謗法者,然皈依佛陀,依教奉行之後,亦能入聖得果。何況五逆即含謗法,若不謗法,何來「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故五逆謗法,除非至死不悔,否則迴心皆往,不會因為一經犯逆犯謗,就永被捨棄,不蒙救度。故《莊嚴經》言「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善導大師《法事讚》言「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
第十八願成就文說:「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往生」多麼容易,「住不退轉」多麼容易。「容易」是淨土門之所以稱為易行道的真義所在,這是彌陀威神功德的最高表現,致使十方諸佛皆共讚歎。如《大經》下卷言:
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歎。
「威神功德」即是彌陀救度眾生的力量,力量廣大,致使十方世界任何眾生往生容易,證果容易。如此容易,諸佛怎能不讚歎、不勸往?然而眾生仍然不信,可見罪業之深,業障之重。
有學者弘揚淨土法門,往往將易行道與難行道混為一談,把往生的條件講得很高、很難,使念佛人望洋興嘆,半途而退;不免上違彌陀發願的本懷,下誤眾生得救的機緣。其實,能使無力之人往生、絕望之人獲救,如下品下生的根機,只靠念佛,亦能遠離輪轉之域,還歸涅槃之鄉,才是彌陀佛為眾生發願的本懷,也是易行道的真正精神所在。
第十一願說: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第三十九願說: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第十一願保證滅度,「滅度」是入涅槃,則生死之苦消滅,而進入絕對安樂自在的境界,等於是成佛。
第三十九願保證滅度之前身心快樂,無憂無苦,毫無煩惱(漏盡)。
極樂聖眾有這兩項保證,這兩項保證就夠了,足夠滿足我們所能想像的最高希望。
四十八願中,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第十一願與第十八願。
第十一願保證,一旦往生極樂,全部都能成佛。
第十八願保證,十方世界任何眾生,只要願生稱名,必定往生。
第十八願念佛往生極樂淨土,都是化生。《大經》下卷說明「胎生」「化生」。
胎生是:「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化生是:「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向。」
第十八願念佛往生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至心信樂」當然沒有「疑惑心」,也就是「明信佛智」,「佛智」即是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的智慧與能力。任何眾生,只要念佛,必定往生,正是彌陀「威神功德,不可思議」之所在。「乃至十念」之念佛就是「作諸功德」,因念佛是無上功德故,而「信樂欲生」就是「信心迴向」。故相信念佛必得往生,而念佛往生,都是化生而非胎生。
極樂世界的眾生,其身心相狀如何?以下三段經文,略可說明:
《大經》「依正涅槃」之文:
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無量壽如來會》「無差別相」之文:
極樂國土,所有眾生,無差別相;順餘方俗,有天人名。
《大阿彌陀經》「同證涅槃」之文:
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諸生阿彌陀佛國者,皆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便自然長大。亦無乳養之者,皆食自然之飲食。其身體亦非世間人之身體,亦非天上人之身體;皆積眾善之德,悉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甚姝好無比。
這純粹是就第十八願來講往生極樂的條件。前面就有提到,第十八願是四十八願的根本、核心,也是十方眾生都能夠容易、平等往生的願,接下來我們就進一步再探討有關第十八願的內涵。剛才所讀的這一篇文章只是對第十八願約略提過而已,至於背後的深義如果沒有人解說,恐怕不容易明白,所以再發一份講義──「彌陀名號度生,眾生稱念必生」來為大家說明。(講義附於文後)
這張講義共引用十八段,最上面都有序號,下面有十七、十八、二十、三十四,這是《無量壽經》四十八大願中,有關名號度生的願文,底下沒有標示序號的,雖然不在四十八願當中,可是仍在《無量壽經》中。
從這十八段《無量壽經》的願文與經文,就可以容易、扼要、明確地看出阿彌陀佛是以什麼救度十方眾生。阿彌陀佛以什麼為條件呢?就是以名號、以他本身的佛名──萬德洪名,來利益、救度十方眾生。
這一句名號,從文字上來看就是六個字,從聲音來聽,就是一個聲音,不論文字也好、聲音也好,要如何救度我們呢?就是讓我們去憶佛、念佛,稱念這一句名號,想念這一句名號,或者聽聞這一句名號,就這麼簡單、容易;聽聞、稱念、心中憶念都可以。總之,不論如何,都離不開這一句名號,那就非常簡單、容易了。
這都是有根有據的,不是憑口空說的。根據在哪裡呢?就在四十八願當中,是阿彌陀佛親自發的願,是釋迦牟尼佛所介紹的,在這些願文當中,都有「稱我名字」「聞我名號」。
我們看最後兩段文:
由上列所引《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之中,有固定的定型句「聞我名字,……」,總共出現十一願之多,而「聞我名號」或「聞其名號」及與「稱念佛名」的相關願文與經文也有七句之多。
其內涵顯示:阿彌陀佛以其名號利益、救度一切眾生,任何眾生只要聞信彌陀佛名或稱念彌陀佛名,今生能獲得種種利益,將來能往生彌陀淨土,可說彌陀名號非常神妙,正如《稱讚淨土經》所說:「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
這裡所引用的《稱讚淨土經》就是《阿彌陀經》。因為《阿彌陀經》有兩部,一部是鳩摩羅什翻譯的,也就是我們平常熟悉課誦的,這一部共有一千八百五十八個字,很簡短,適合誦念。另一部就是這裡所引用的《稱讚淨土經》,是由玄奘大師所翻譯的。 也就是說,在中國留下來的《阿彌陀經》有兩部,由兩個人在不同的時代所翻譯,雖然在翻譯的經文用字上有一點不一樣,可是精神、內涵大致是一致的。把兩部經並列在一起,互相參考,這一部經沒有提到的,或者是看不懂、不明瞭的,藉由另一部經的譯文,互相參照,就能融會貫通,也就能夠理解了。
在《稱讚淨土經》中,很清楚、明白地說,這一句名號是一句具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的名號。其實,在《無量壽經》中就有很多的地方是稱讚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既然不可思議,當然就超越有量、超越有邊、超越有限,無量、無邊、無限的,才是不可思議。
講義第二頁,標題是「彌陀名號度生,眾生念佛必生」。這張所引用的,不只是《無量壽經》,也有《無量壽經》的同本異譯,也就是《莊嚴經》;同時,也引用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對於第十八願的解釋。
「彌陀名號度生」,最根本的就是在第十八願,要了解第十八願,就必須參照釋迦牟尼佛的解釋。釋迦牟尼佛對第十八願的解釋稱為「第十八願成就文」,現在大家看講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第一段是《大經》的第十八願,也就是本願的願文;第二段是第十八願成就文。願文共有三十六個字,成就文共有四十個字,不管三十六個字或四十個字,文字上都是兩兩相對的,意思也是一致不二的,只是進一步說明而已,第十八願成就文就是對第十八願的文字內涵再做進一步地解釋。現在我們就以第十八願的文字來理解第十八願背後的涵義。
第十八願願文: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八願成就文: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有關第十八願的願名,也就是願的名稱,有好幾種。因為第十八願的功能有好幾種,有幾種功能就有幾種名稱,不過,最中肯的名稱是「念佛往生願」五個字。《無量壽經》中並沒有「念佛往生願」這五個字,那為什麼說第十八願是「念佛往生願」呢?這是善導大師的解釋。那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有這五個字嗎?也沒有,既然沒有,怎麼可以說是善導大師的解釋呢?因為雖然沒有這五個字,可是有這五個字的意思在。
善導大師對四十八願當中的根本願──第十八願,解釋的法語非常多,其中,善導大師說:「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這裡所說的「眾生」,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十方眾生」;「稱念」就是第十八願所說的「乃至十念」。「乃至十念」就是稱名念佛,眾生「乃至十念」地稱念彌陀佛名,就必得往生。因為第十八願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意思就是說,眾生稱念而不能往生的話,阿彌陀佛就「不取正覺」,也就是不成佛;必須直到眾生念佛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了,他才會取正覺,才會成佛。
請問各位,阿彌陀佛成佛了沒有?(眾答:成佛了。)也就是說,法藏菩薩已經成佛了,而且於今十劫了,那我們念佛會不會往生啊?(會。)必定往生。所以,善導大師就簡潔扼要、鏗鏘有力、毫不模糊、毫不模稜兩可地說「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善導大師在另一段法語,針對第十八願又說:「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上盡一形」就是上盡一輩子;「下至十聲、一聲等」,就是下至臨終才念十聲或者一聲就斷氣。只要這樣的念佛,「以佛願力」──以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力量,就「易得往生」──就容易往生極樂世界。
所謂一輩子的念佛,就像我們從現在一直念佛,然後不退到臨終,這就是「上盡一形」;如果臨終的時候才遇到有人跟他講念佛往生的道理,他跟著念佛,但也只不過念了十聲,或是一聲,就斷氣了,那他能不能往生呢?(眾答:能。)為什麼呢?因為阿彌陀佛有這樣的願──第十八願,「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很明顯的,這一段話就是在解釋第十八願,所以第十八願叫做「念佛往生願」,就是依據善導大師的解釋而來的。在這裡,我只不過是短短地引用這幾句而已,如果再看善導大師廣泛地解釋第十八願的法語,就會更清楚。
要成為淨土宗的念佛人,首先應該詳細地來了解第十八願的內容。如果一個念佛人不了解第十八願,那麼往往要專一念佛是不太可能的,要安心地念佛也同樣不太可能,甚至要生起現在念佛將來必定往生極樂世界的信心,也不太可能。為什麼呢?因為念佛必定往生的道理,只有講在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沒有講在第十九願,也沒有講在第二十願,更沒有講在其他的願當中,因為第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的本懷。
佛講經說法是看對象的,對象不同,就有「隨自意」跟「隨他意」的不同。「隨自意」的「自」,就是自己,也就是隨佛本身的意思。「隨他意」的「他」,就是對象、對方根機,針對對方根機的高低、利鈍,而講說不同的內容。那麼,第十八願可以說是「隨自意」,是從阿彌陀佛的內心直接、暢懷流露出來的,唯有第十八願才是這樣,第十九願、第二十願就不是這樣了,是隨各個不同的根機而講的。
換句話說,四十八願當中,攝受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願有三條,就是第十八願、第十九願和第二十願。這三個願,也叫做「攝生三願」,就是救度眾生往生極樂的三個願。其中,隨阿彌陀佛自己的心意,本來的願,就是第十八願,也就是根本願。所以,一個念佛人,若要安心地念佛,對念佛有信心,對往生能夠肯定,不會忐忑不安、有所懷疑、有所憂慮的話,就必須要了解第十八願,所以,第十八願非常地重要,因為它是根本、是核心。
當然,阿彌陀佛的願,總共有四十八個,以第十八願為「根本願」,其他的四十七願,就叫做「欣慕願」。什麼是「欣慕願」呢?就是讓我們欣慕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讓我們感動於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由於欣慕,而導歸於第十八願,專一念佛。
為什麼呢?因為極樂世界不論再怎麼樣的清淨莊嚴,再怎麼樣的微妙殊勝,再怎麼樣的安穩、快樂,阿彌陀佛不論再怎麼樣的慈悲、智慧、崇高、偉大,如果不能讓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不能讓我們接觸、親近阿彌陀佛的話,對我們來講,就變成是可有可無了,因為跟我們沒有關係。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一節課就講到這裡。南無阿彌陀佛!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