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的核心(九)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學員、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
有關「信」的內涵,各宗教解說不一。以基督教來講,主要是信耶穌的救度,天主教也是如此;伊斯蘭教,也就是回教,主要是信阿拉;而印度教,主要是信梵天,其他的宗教、宗派,隨著教理的不同,因此信的內涵、信的對象,也各有異。
佛教八萬四千法門,若歸納來講,可大分為兩個法門:一個是聖道門、一個是淨土門。聖道門和淨土門的判別,最先來自龍樹菩薩,龍樹菩薩分判整個佛教為難行道跟易行道,難行道靠的是自力,是一般「通途法門」,也就是聖道門;而易行道之所以容易,是因為靠他力,這個「他」指的就是阿彌陀佛,也就是說,淨土門就是彌陀救度的法門,這個救度,在佛教當中是特別的,有別於一般通途的法門,所以叫做「特別法門」。
也因此,淨土門所信的內容跟聖道門不同,淨土門所信的是彌陀的救度,也就是剛剛引用的善導大師法語:「機、法兩種深信」。信機:機深信的機就是指自己,要相信自己從過去到現在,以及盡未來際,靠自己的力量無法脫離生死輪迴,這種體悟、信受的心情是非常可悲的。曠劫以來沒有出離之緣,那還沒關係,就盼望著今生解脫,今生再沒有機緣,那就盼望來世,可是,連盡未來際也都沒有機緣的話,各位蓮友,請想想看,這樣的悲苦能形容嗎?墮落地獄的悲苦,那是沒辦法形容的,如果盡未來際也都沒有出離之緣的話,那麼我們就要有所準備,將來墮落地獄要怎麼辦?所以說,這種心情是沒有辦法形容的。
我們學佛,首先要有無常觀,同時要承認自己現在是在輪迴中的罪惡生死凡夫,而學佛的目的,就是要解脫生死輪迴(解脫道),同時也希望大家一起解脫生死輪迴(菩薩道),這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的菩提心。如果現在沒有解脫的機緣,將來也沒有解脫的機緣,那一種悲、那一種苦,是沒有辦法形容的。幸好有阿彌陀佛的救度,一切的悲都轉為喜,悲欣交集就是這種心境。
所以,一個淨土宗的念佛人,對於阿彌陀佛的信受,可以說是絕對性的信受,為什麼呢?因為除了信受彌陀的救度之外,沒有自己解脫的因緣,沒有解脫因緣的話,未來就是什麼?就是淪落三惡道,就是地獄,固然也有再生而為人,或上生天界的機會,但是那種機會是少之又少的。佛陀說: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人身尚且如此難得,何況是生天?人身難得,豈不是說在輪迴當中,墮三惡道的多嗎?
所以,有了彌陀的信,信受彌陀的救度,人生就轉黑暗為光明、轉悲苦為歡喜、轉艱險為平安,就會對將來有希望,同時就會對阿彌陀佛永遠的感恩、永遠的信受,這種信心堅定不移,是不可能退轉了。因為他想到,不生極樂便墮地獄,不往極樂前進,便退往地獄受苦。由於警覺到自己後退無路,因此,他肯定百分之百地信受彌陀救度,這種信受,就是淨土門的信,這種信才是易行道的信,也是殊勝的信,除了這個以外,都是困難的。
比如說蕅益大師,著作了一本《阿彌陀經要解》,這本書在玄義的地方,就舉出六種信,要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這種信是典型的聖道門的信,是自力的信,這種信我們信不來,但如果是善導大師的機、法兩種深信,就人人都信得來。
若問,你將來如果沒有到極樂世界,那你要到哪裡?他答不出來,如再細細思維,那肯定是要墮落三惡道的。又問,到底有沒有阿彌陀佛的救度?如他不太肯定的話,就會半信半疑、若存若亡,好像有,因為大家都在念阿彌陀佛,可是,能不能往生,又沒有切身的體驗,所以半信半疑。所謂「理明而後信深」,他就是因為沒有了解淨土法門的理趣,才會半信半疑。
因此,學佛的人最好要專,專理解淨土法門,因為除了淨土法門之外,沒有第二條解脫之道啊!所以要盡一輩子,專一深入理解淨土法門,一直到深入了,融會貫通了,所謂「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到那個時候才有餘力,有時間、精神跟心情去學其他的法門。那學其他法門是為了什麼?為了知己知彼,自信教人信,經由廣學其他法門方能對機說法。
淨土門的信,是容易的、是殊勝的,只有相信自己必須接受彌陀的救度,否則沒有第二條路,而信受彌陀的救度是百分之百的,所謂千信即千生,一千個人相信,一千個人往生;萬信即萬生,一萬個人相信,一萬個人往生。
因為念佛容易,只怕不信,若是相信的話,願生容易,念佛容易,所以往生容易,成佛容易,這就是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裡面主要所講的,目的在說明除了這個法門是易行道,像坐船那麼輕鬆、安穩之外,其他的法門都是難行道、艱難的,而且有危險的,要經過很長時間、曠劫時間的,我們對於淨土門的信,要有這樣的理解。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中的欲生我國,在第十八願成就文解釋為願生彼國。我們在解釋第十八願的時候,必須以釋迦牟尼佛的解釋為標準,第十八願願文只有三十六個字,而釋迦牟尼佛於成就文中的解釋也只有四十個字。「設我得佛,十方眾生」,釋迦牟尼佛解釋為「諸有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一念」,釋迦牟尼佛解釋為「聞其名號,信心歡喜,至心迴向,願生彼國」;「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釋迦牟尼佛解釋為「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因為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所以即使乃至臨終的一念念佛,願生極樂世界,當下也能往生,而且進入不退轉的境界、階位。如果不是臨終的人,就盡一輩子的念佛,念念相續,專一稱名,若能這樣的話,已經是極樂世界的聖眾之一,不是輪迴的凡夫了。所以是「即得往生」,當下獲得往生的身分,「住不退轉」,當下就已獲得不退轉的身分了。
一般講不退轉,至少要斷除煩惱,不退轉為凡夫,也就是超凡入聖,不再輪迴於三界六道中。就像木頭已經燒成炭了,不可能再成為木頭,米已經煮成飯了,不可能再成為米。念佛人既然已經具備往生的身分了,當然就不可能會再退轉。所以,雖然我們還沒有斷除煩惱,但是等同斷除煩惱的聖者一樣,不會再輪迴,不會再退轉,所以說,「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接下來,「欲生我國」可以從兩方面來講,一方面從阿彌陀佛這邊來講,另一方面從我們眾生這邊來講。從阿彌陀佛這邊來講,是指阿彌陀佛對我們十方眾生的呼喚;從我們眾生這邊來講,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解釋的「願生彼國」,接受彌陀的召喚,願生極樂世界。
在彌陀的立場來講,他是說「欲生我國」,你要歡喜往生到我的極樂世界;在我們這邊來講,就是「願生彼國」。「欲生我國」就是彌陀對我們的呼喚,但這四個字在表達呼喚上還不那麼的明顯,必須以其他同本異譯來互相解釋才容易明白顯示。這些我們在早上曾經唸過,也就是《莊嚴經》所講的,「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這豈不是彌陀的呼喚嗎?而且他呼喚的是整個十方世界的眾生。
要再引用的話,其他的經文非常多,總之,第十八願所講的「欲生我國」,是就彌陀這邊來講的,是他對我們十方眾生的呼喚,他的呼喚,就等於是對我們眾生的救度。他是主動的,是積極的,怎麼說是主動、積極的呢?如果我們看過《無量壽經》就會知道,尤其是我們有一本隨身書《彌陀願心的根源》,這本書有跟大家結緣,希望大家把它過目一遍,至少過目一遍,因為這是隨身書嘛,幾十分鐘就看完了,看了以後會讓你了解很多,為什麼呢?因為經文無人說,雖智不能解。像中午的時候,覺華法師就有說,我們有學員對某段經文有疑問,初接觸這個法門,疑問一定會很多,不可能沒有疑問,但是如果有看我們的書,像看這本書,很多疑問就自自然然得到解答。沒得到解答的,沒關係,就擱著,孔子有句話說「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我們有不知道的,就先擱在旁邊,等待機緣,不要遽然加以判定這個是對的或是不對的,這個是真或是假、是正或是邪。
阿彌陀佛的救度是主動的、積極的,為什麼呢?他在兆載永劫之前就已發願要救我們,而且沒有事先經過徵詢我們的意見。他發願救度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救度,他要救度的對象就是在座的每一位,但是居然沒有先知會我們、通知我們、讓我們簽個字,你們說阿彌陀佛大不大膽?那個時候,我們都還不曉得在哪裡輪迴、在哪裡造業,懵懵懂懂,但是,阿彌陀佛這位老爸用心良苦,他不是默默的,他是光明正大的,向十方世界恆沙諸佛表白,他要建設一個極樂世界,救度十方眾生,這個極樂世界是涅槃的境界,任何眾生,只要往生到這個世界,就統統進入涅槃而成佛。
十方眾生包含聖人、凡夫,凡夫當中包含善人、惡人,惡人當中包含著人間看得到的,以及看不到的陰間鬼魂和地獄,統統一網全收,都要救度,阿彌陀佛早在那個時候,就為我們這樣發願了。他所發的願,是經過五劫的時間,細細地思考,用五劫的時間思考出四十八個願,如果我們念的話,頂多幾分鐘就念完了,但是他卻思考了五劫,不是思考五天、五年,不是,是思考五劫。
在思考這四十八願之前,他已經預先參觀考察了二百一十億的十方淨土,選取十方淨土中善的、妙的、殊勝的,不選取不善的、粗劣的、不殊勝的,然後又把他的理想加進去,再經過五劫的思維,規劃出這四十八願的藍圖。但這還只是初步藍圖而已,實際上,房子都還沒有蓋,地也還沒有找,藍圖規畫好了,確定了之後,他還要進一步修行,修六度萬行,所以《無量壽經》說,他是「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兆載永劫的「兆」,就是一兆兩兆的兆,在時間上,「載」就是我們中國數目最高的單位,「永」就是永恆,「永劫」已經超越時間性了。經過那麼長的時間,五劫思維,兆載永劫的修行,累積了無量無邊的德行,終於在十劫之前,完成了極樂世界,完成了阿彌陀佛本身,完成了這一句救度我們的六字名號。
簡而言之,阿彌陀佛規劃的藍圖,概括來講有三樣,就是彌陀淨土、彌陀本身、以及彌陀名號,完成之後,他就用這句名號來廣度眾生。這句名號是光明名號,這句名號是有聲音的光明,遍照整個宇宙、虛空大地,甚至整個法界,不管眾生在何時、何處、何種因緣之下念佛,都在他遍照的光明當中。
當初,阿彌陀佛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我們並不知道,他是主動的,而且他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就是這麼樣地積極。阿彌陀佛又說:「假使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忍終不悔」,你們說,他積極不積極?他不是說,隨緣吧,能成便罷,不能成就算了,他不是這樣,他是一直地精進,一直地不退轉,一直地堅忍,一直到能夠救度我們,那個時候,他才要成佛,否則他還要一直修行。
能夠讓聖人往生還不夠,也要讓凡夫也能往生;能讓凡夫之中的善人往生還不夠,也要讓凡夫中的惡人也可以往生;能讓出家人往生還不夠,還要讓在家人也能往生;讓看得到的眾生往生還不夠,還要讓看不到的無形眾生也能往生;讓看得到的人道眾生往生還不夠,還要讓看不到的微細的蟲類也能往生,達到這樣的目的才成佛,若不達成,他就不成佛。然而,若不成佛,阿彌陀佛就放棄了嗎?不是,他還要繼續修行,直到聖人能夠往生、凡夫能夠往生、善人能夠往生、惡人能夠往生、人間天上能夠往生、惡道也能夠往生、以及有形無形、胎卵濕化、各種眾生都能夠往生。
這是阿彌陀佛的願跟行,所以說,他是主動的、積極的,他並沒有經過我們的拜託、祈求,說,阿彌陀佛,祈求你、拜託你、請你為我發願、為我修行、為我建設極樂世界、好讓我有一艘名號的本願船能夠坐到極樂世界去。我們有這樣向他祈求、拜託嗎?沒有,所以一切來自彌陀的積極、主動,而且是平等、無差別的救度。
阿彌陀佛的救度,是不問對象、不講條件的,所以,阿彌陀佛所要救度的對象跟智慧無關,跟學問無關,跟修行無關,跟善惡無關,跟道德無關,跟什麼都無關,唯一有關係的是什麼呢?就是相信、願生、念佛,這就有關係了,其他的一概沒有關係。
阿彌陀佛是主動的、是積極的、不是被動的,如果我們還需向他要求、拜託,那就被動了。他在我們還不知道的時候,就在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當我們祈求阿彌陀佛的時候,阿彌陀佛早已經送給我們了,是不是?極樂世界是誰的?是我們的,極樂世界不是阿彌陀佛建設的嗎?是阿彌陀佛建設的,那怎麼會是我們的呢?是啊!因為是他為我們建設的。
這就好像錢是爸爸賺的,那怎麼會是兒子的呢?因為是爸爸賺給兒子的,所以說,阿彌陀佛是誰呢?他就是我們的爸爸,而極樂世界是我們的嗎?是的,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的家。在我們都還不知道的時候,阿彌陀佛就已經為我們進行建設了,等到我們要的時候,它已經完成了,而且也送我們了,極樂世界的所有權、使用權,都登記在你我的名下,在座的大家。
其實,我們看世間森羅萬象,人有你我他,可是對佛來講,哪有什麼森羅萬象,哪有什麼你我他。你說,佛的身體像我們人的身體嗎?那肯定不像啊!我們的身體頂多就是一兩公尺而已,而且會老、會病、會死。天上的天人,他身體多高?以欲界第二天忉利天而言,也有解釋身高一由旬。由旬是印度計里程的數目,每由旬古來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四種說法,但說四十里為一由旬者居多。但,現代也有以一由旬當十至十五公里的。越往上天人的身量越巨大高長,色究竟天,身高一萬六千由旬,比地球高大幾十倍。這樣大嗎?從整個大宇宙來看,如此身材其實都還不如一粒恆河沙。地球跟太陽比的話,太陽像顆大石頭,那地球就小小的;而一個太陽在整個太陽系中,就像一粒小小的沙,如再從整個虛空來看,這個太陽系反而看不到了,要用某種特殊鏡頭了。
雖然我們這麼渺小,但是我們的佛性若和虛空比較的話,有沒有一樣?不一樣,虛空雖大,在我們的心中卻好像一片雲。在《楞嚴經》中,釋迦牟尼佛就說,整個虛空在我們的心中,猶如片雲點太清,就好像一片雲在虛空中一樣。所以說,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後,是什麼樣的身體?是虛無之身、無極之體。虛無之身的這個虛無,我們想像不來,我們所能看得到的,就是這個身體啊!但是,不要用我們娑婆世界凡夫的觀念,去想極樂世界,這樣就弄錯了。
我們有大小的形狀概念,有過去、未來的時間概念,有遠和近的空間概念,這些概念都是錯誤的,我們要扭轉過來。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甚至世間的森羅萬象,也根本不存在。有人會說,明明有時間啊!有早有晚,有白天也有晚上,而且我的身體告訴我,現在我已經老了,明明就有時間啊!是的,在我們娑婆世界是有時間的,但是若論真理,淨土的世界是沒有時間的,那真理在哪裡呢?在極樂世界、在阿彌陀佛本身,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就是進入真理的故鄉,進入真理的故鄉,就是真理的境界,就是法身的境界。
譬如說,法身哪有大小,哪有像我們的身體、天人的身體,或是所謂菩薩瓔珞掛身的身體,有大有小。那究竟是什麼樣的身體呢?我們想像不到,等到了極樂世界,就全都知道了,方便說,那就是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就是涅槃,就是真如,此事唯證方知,只有證悟了才能夠理解。究竟來講,它是非有、非無,你可以說有身體,也可以說沒有身體,為什麼呢?因為那是透明的,你去摸它,沒有一個物質可以摸得到,只有生滅輪迴的東西才有物質,所以說,那是透明的,似有若無,非有非無。
我們洗澡的時候,都會念一首偈子:「洗浴身體,當願眾生,身心無垢,內外光潔。」成佛的身體,就是這樣無垢,沒有貪瞋癡煩惱,沒有罪業,沒有汙染,而且是通透的,內外光潔,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因為它超越大小,超越有無。我們凡夫人的概念有大有小、有內有外、有遠有近,在另外一個境界,在真理的境界中無所謂大小、內外、遠近,也無所謂多少、輕重、殊勝和下劣,都沒有這些對待,這些對待都是我們娑婆世界凡夫的觀念,在那裏只有一,連一也不可得,所謂入不二法門。
佛的境界是一不是二,「唯此一真實,無二亦無別」,那種境界只有一,時間一、空間一、萬物一、眾生一,佛、菩薩、聖人、凡夫都是一,連一也不可得,因為有一也是我們的概念,也是我們煩惱的產物。所以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就是進入法界身,善導大師說極樂世界是涅槃的境界,「極樂無為涅槃界」,因為極樂世界就是那樣的境界,不然你要說它是什麼,它就是那樣的境界,你要改變它,絕不可能。
到了極樂世界,我們就進入法身,《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所講的,乃至《無量壽經》所講的黃金鋪地、七寶樓閣、七重行樹、七重羅網、七重欄楯、七寶池和八功德水,還有天散香花、眾鳥說法、衣裓供佛等等,是甚麼意趣?
請問,我們需不需要房子?需要,因為颱風來了,沒有房子不行,因為下班回來累了,有房子有家是溫暖的,可以遮風避雨,供我們休息,夏天到了,進到房間,可以不用穿西裝打領帶,而且房間最隱私,因此,我們需要房子、需要家,對不對?
那麼,到了極樂世界還需要嗎?極樂世界需不需要房子來遮風避雨呢?極樂世界需不需要有個房子讓我們有隱私權呢?那裏都是天眼通,都是他心通,不論你躲到哪裡,你一起心動念,人家都知道,極樂世界的人也沒有妄想雜念。所以,極樂世界不需要隱私權,極樂世界需要房屋嗎?也都不需要,而且極樂世界的身體,一個房屋夠我們住嗎?如果我們流汗了,尤其夏天,如在大陸四十度,在中東就四十幾度、五十度,那個時候需要沖涼,那麼極樂世界需要水來沖涼嗎?也不需要,極樂世界的八功德水有八種功德,這一些都不離開我們的心性。
佛性當中,這些功德沒有不具足的,那麼到底《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講的極樂世界中的種種美好建設是真的還是假的?比如你說一隻貓拿魚骨刺給牠吃,牠就會喜歡,那魚骨刺就是真的啊!若是你拿鑽石、美鈔給牠,牠連甩都不甩你,對不對?釋迦牟尼佛如果拿涅槃的鑽石給我們,你會喜歡嗎?並不會,所以他只好拿魚骨頭,因為我們是貓,味道愈腥的東西,我們愈喜歡。
好比有貪瞋癡、有煩惱業障的人,你跟他講涅槃的境界,他是不會喜歡的,你只要跟他說那邊的東西都比我們這裡更高貴,他就會喜歡了。他可能會說,我們這裡最高貴稀有的是鑽石、是七寶耶!沒錯,可是人家極樂世界全都是鑽石、都是七寶啊!他一聽肯定會說,這樣啊!那我要去。
再說,極樂世界遍地都是黃金耶!你不是最喜歡黃金嗎?是啊!是啊!現在黃金最保值,既然極樂世界遍地黃金,為什麼不去呢?而且現在許多人天天為衣食奔忙,尤其戰爭的時代,物質極度缺乏,更有不得吃、不得穿的困境,但是極樂世界卻思衣衣至、思食食來。他會說,這樣啊!不用工作就有飯吃,就有衣穿,那我要去,這樣我們就會想去了,對不對?
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境界?去了就知道了,是這樣而已嗎?肯定不是。只因為我們對鑽石不能理解,也就是說對涅槃的境界,我們理解不來,因此,未必會好樂,未必會喜歡,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方便善巧地跟你講,極樂世界黃金為地、七寶樓閣、七重羅網、還有寶樹,什麼都是寶,亮晶晶的,這樣我們才會嚮往啊!
至於這樣就好嗎?就夠了嗎?我們還要成佛啊!那麼佛的身體,是怎樣的身體?佛的境界,是怎樣的境界呢?佛的身體叫做報身,佛的境界叫做常寂光土,報身跟常寂光土是一起的,佛的境界是身體與環境依正一如的。真實來講,往生極樂世界後,每個人都成為虛無之身、無極之體,也就是進入涅槃的境界。所以,經典上那樣描述極樂世界,其實是應機說法,對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才這樣說,如果對另一個世界的眾生,釋迦牟尼佛還會這樣說嗎?那就不會了啊!因為不同的病,用的是不同的藥,如果是健康的人,那就自由自在了。
上次有跟大家結緣《彌陀願心的根源》,大家今天有帶來嗎?請翻到一百零六頁,這一段經文是《無量壽經》的經文,這段經文就是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真正相貌,我來念一遍,沒書沒關係,就靜靜的聽:
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
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
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此文稱為「聖眾果德之文」,就是說我們到了極樂世界,我們就變成這個樣子。
此文也叫做「依正涅槃之文」,也就是說,我們到了極樂世界,我們的正報,就是身體,我們的依報,就是極樂世界,都同樣是涅槃。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就是涅槃之身,極樂世界的國土,又是次於無為泥洹之道的國土。
接著再看,「國如泥洹,而無等雙;已至我國,快樂安穩」的成就文,這段文頗為重要,前面曾有引用,但並沒解釋,在此稍加解釋,多少了解「國如泥洹,快樂安穩」的殊勝。彌陀淨土,也就是極樂世界,是怎樣的世界呢?是「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的世界,也就是前面說的「國如泥洹」。「次」就是「如」,等同無為涅槃的境界。
所以,極樂世界也叫「安樂世界」,就是「清淨安穩,微妙快樂」的意思。清淨無染而又常住不變,這叫「清淨安穩」。「微妙」就是難以想像,難以想像的快樂是什麼快樂呢?是涅槃之樂,涅槃之樂既然難以想像,當然不可能以世間文字形容出來,也是不可能正確述說的,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是在形容微妙快樂的涅槃境界。
這裡有一個小表格,安樂世界就是安穩快樂,安就是清淨無染不變動之安,樂就是微妙難思如涅槃之樂。極樂國土雖然是依報,可是等同正報的涅槃境界。正報的涅槃境界是什麼境界呢?就是不生不滅、無始無終、本來常住、不經造作的。可是極樂世界是有始無終,是由於阿彌陀佛因地的無量願行所成就的,並不是空寂無相,而是有相狀的淨土。雖然是有相狀,可是等同涅槃無相狀那樣的清淨、安穩、不變動、沒有汙染,因此說「次於無為涅槃之道」。
所以,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根本是不能想像的。經典說極樂世界黃金鋪地、七寶樓閣,雖然這樣述說、形容,但這其實是以我們凡夫可以理解的來講,真正的景象必須等我們到了之後才能正確了解。《往生論》說:
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相。
無量壽佛的國土,它的莊嚴是怎樣的莊嚴呢?是「第一義諦」的莊嚴。
「第一義」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真空的境界,真空的境界是所有境界中最高、最超越的,沒有任何境界能超越真空的境界,所以叫做「第一」。它的意義很深廣,而又真實不虛,所以叫作「第一義諦」,也叫作「第一義空」,完整的說,就是所謂「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或叫做「一真法界」,唯一真實的境界。
這種空,不是我們凡夫觀念上的什麼都沒有的那種「頑空」,這種空能生妙有,所以,這種空叫做「真空」。真空能生妙有,因此,接下來的「妙境界相」就是妙有,「境界相」就是有,所以是「妙有」。簡而言之,「第一義諦」是空有不二之空,謂之「真空」,故稱「第一」。「妙境界相」是空有不二之有,謂之「妙有」,故說「妙境」。
再來看看,這裡也有一個小表格,彌陀淨土,也就是真空妙有,第一義諦,空有不二之空,謂之真空,故稱第一。妙境界相,空有不二之有,謂之妙有,故說妙境。這樣講的話,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跟涅槃的真空沒有差別,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是涅槃的真空所顯現出來的,是「真空妙有」。所以,極樂世界的報土不但高妙,而且超勝十方淨土。
再者,十方眾生一旦往生到彌陀淨土,則統統成為「一生補處」的菩薩,內德與外相都一樣,沒有不相同的,雖有「聲聞、菩薩、天人」的名稱,但那只不過是「隨順餘方」而言。就如《莊嚴經》所說: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
眾生聞此號,具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
亦以大慈悲,利益諸群品。
由於時間的關係,這一節就講到這裡,下一節再續。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