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三、念者今心也,黏著不能忘
三、念者今心也,黏著不能忘
《說文解字》:「念,常思也,從心。」表示內心的狀態,本意是長久思念。
《康熙辭典》:「念,黏也。意相親愛,心黏著不能忘也。」
《書.大禹謨》:「念玆在玆。」念:思念;茲:此,這個。泛指念念不忘某一件事情。
從這三段辭典的簡短解說,可以瞭解,「念」是「常思不忘」、「心黏著不能忘」,是「念玆在玆」。
信受彌陀救度的念佛人,必生彌陀淨土,不再六道生死輪迴,永遠截斷根本苦惱,因此,其念佛之心,徹入骨髓,常思常憶彌陀的恩德,常稱常念彌陀的名號,念玆在玆,念念不忘彌陀,心與彌陀黏著不能忘。
子女孺慕父母,因此「思念」父母,是親情的相親愛,黏著不能忘。
學生懷抱師恩,因此「感念」老師,是恩情的相親愛,黏著不能忘。
情侶互相愛慕,因此「想念」對方,是愛情的相親愛,黏著不能忘。
因「感」之一方有恩有情,故「應」之一方有思有念。
思念、感念、想念,都是內心的狀態,故從心不從口。
子女思念父母,沒有聲聲稱父母之名,可是卻心黏著不能忘,相親愛也。
學生感念老師,沒有聲聲稱老師之名,可是卻心黏著不能忘,相親愛也。
情侶想念對方,沒有聲聲稱對方之名,可是卻心黏著不能忘,相親愛也。
念佛亦復如是:
不知彌陀的由來,
不知彌陀的慈悲,
不知彌陀的願心,
不知彌陀的功德,
不知彌陀的偉大,
不知彌陀是怎樣的佛,
不知彌陀對我們的恩,
我們怎麼能信佛救度?
我們怎麼能一心念佛?
怎麼能與佛感應道交?
怎麼能與佛相親相愛?
怎麼能與佛心黏著不能忘?
然而,若真瞭解彌陀與我們眾生的關係,則感念思念佛恩佛德之心,自然皆化為一聲聲的「南無阿彌陀佛」,這是他力自然法爾的念佛,不是自力悲苦求救的念佛。所以念佛,是易行是樂行,非難行非苦行。
「念」必會因內心信佛救度的發露,而顯現為「聲」。因此,第十八願願文之「念」,並非只是停留在「想念」「思念」「感念」「憶念」,有顯現為音聲的必然性,故祖師相承,以「聲」釋「念」,而說「念聲是一」。
再者,彌陀是一尊名體一如的佛,故,不論何人何時何地何緣,亦不論知不知信不信,只要心中念佛,或口中稱佛,阿彌陀佛都知道都聽到,阿彌陀佛當下立即住其頂上,並在其口中出入,也在其身上放光,消其業障,增其福慧,永保安康。我們念念不捨,彌陀佛光也攝護不捨,因為彌陀名體一如之故。因此,念佛法門,不論眾生信疑淨穢,只論彌陀大悲救度。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