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願善導釋(六)
大家手上都有一張「稱名即是如實修行」的講稿,這其實這是延續上次的講題「第十八願善導釋」而來。講到其中「十念正義」的「念」,是以我們法脈傳承祖師的教理思想來作解釋。前二次是舉出龍樹菩薩《易行品》的「念我稱名」及「執持名號」,同時做了補充講義來解釋,上次已解釋完畢。
這次再做這張講稿,是因為我們這個法脈,由龍樹菩薩下來是天親菩薩,天親菩薩對這個法門主要的著作就是《往生論》。其實「稱名念佛」也是《往生論》的核心骨幹:《往生論》從顯的(字面上來看),是強調開展觀察、觀想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莊嚴;但其隱的(文字背後的涵義),其實是在強調稱名念佛。所以天親菩薩也是強調回歸稱名念佛的。根據在哪裏?就在講稿所引用的兩段法語。這兩段法語雖然簡短,但是言約意豐,背後的涵義很廣,而且對我們這個法門很重要,因此這次就臨時舉出這兩段法語並做了補充講義。
本來打算只就這兩段法語,自己想到哪裏就講到哪裏,可是又考慮到,如果把自己所要講的簡要地寫下來整理成講稿,這樣一方面可給大家事後複習薰習,一方面也可以給講師們參考,所謂後後勝於前前,青藍冰水(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講師根據這張講稿再去編寫要講的講稿,應該會比這張講稿更加完善。
講稿題目是「稱名即是如實修行」。這個法門之所以稱為易行道,就在於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完完全全具備了往生的正因、正業,就完全擁有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功德,方法很簡單,而且現生就能夠獲得「現當二益」。所以,對我們這個法門來講,稱名的本身就是「如實修行」,就是真正的修行。反過來說,如果發願往生淨土,但並沒有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就不是如實修行。請看內容:
《往生論》(八、七三頁)言:
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這則法語共四句,總共二十五個字。
又(一八、一一七頁)言:
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
這段法語跟前面的法語意思一樣。接下來:
此文教理,可謂本宗宗骨,簡要不繁。
舉出本願稱名,是如實修行,易行功高,平生業成,不斷得證。
我們這個法脈的傳承祖師在他們著作核心的地方,都是我們淨土宗的骨幹、骨髓,就好像前面這段法語,短短四句二十五個字而已,可說簡潔扼要。當然這二十五個字簡短淺白,一看就念得出來,但看了似乎又不太了解,好像簡單又好像不那麼簡單。其實,如果了解它的涵義,就覺得它是簡單的,意義是很淺顯的。只要從字面讀下來,順著字面去理解,是很容易領悟的。
民國六十六年(1977)我在佛光山出家,那個時候,讀到《往生論》的偈頌,覺得詩偈很優美、意境很高超,因此很喜愛,就把它背下來,當然現在背不出來了,為什麼?台語說:「三日沒ㄌㄧㄡ,爬上樹」(意即:三日未再練習、複習,就忘失了),尤其年紀愈大記憶力愈衰退。
當初讀《往生論》時,那時的版本是木刻版,沒有分段也沒有標點,當然也沒有邊註、眉註或重點的提示,只覺得意境很好,就自己試著做大綱小目,但那是將近三十年前的事,所做的現在也已不在了。那時對這一句「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似乎有某一種理解,但總覺得似懂非懂,好像霧裏看花不是很透徹。那時因為還沒專修,還在雜修階段,修行雖也偏於淨土法門,可是還沒接觸到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那個時候出版的《往生論》有單行本,尤其是《淨土十要》中也有收入,只是那時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在台灣的單行本很少。當時對這段法語印象比較深刻,隱約覺得這一段很重要。而現在已能夠掌握它的要義,當然已曉得這段真的很重要,是合乎我們本宗的骨髓。
舉出「本願稱名」,是如實修行。
這段法語完全契合根本願,即第十八願所強調的「乃至十念」的專稱彌陀佛名,因為「乃至十念」是往生的正因、正業,也是阿彌陀佛正覺之身所換來的,所以舉出「本願稱名」,而且標示出「如實修行」。反過來說,要往生淨土而不專稱佛名,就不是如實修行。
「易行功高」,「稱彼如來名」的本身是易行的法門,就像龍樹菩薩所講的「念我稱名自歸」是易行道,「易行」本身又是「功高」,功德殊勝高超。為什麼?──
「平生業成」,因為平生業成。專稱彌陀佛名的念佛人,還沒到臨命終時就確定必能往生極樂世界。
「不斷得證」,還沒有斷除煩惱就肯定可以證入涅槃。
《論註》於此,有「破闇滿願」之釋,「實相為物」之議,「三不三信」之辨,「名體即離」之論。
一論喉襟,三經眼目,群生升沉,亦係於此,宜詳參究。
這段法語的重要性,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裏特別以四個主題來發揮:也就是「破闇滿願」、「實相為物」、「三不三信」、「名體即離」。也就是曇鸞大師解釋這個名號所含具的光明是有破闇滿願的功能,破眾生無明之闇,滿眾生往生成佛之願。同時又闡釋這句光明名號是實相身也是為物身。勸勉我們要具足三信,也就是一個信──信受彌陀救度而不要懷疑。為什麼?因為名即法,也就是名體相即不離。
這段精闢的解釋是很難得、很不容易的發揮,如果沒能體會天親菩薩所寫《往生論》的用意精髓,也沒能體會彌陀的悲心、名號的功德,是不太可能作出這樣的解釋的。所以曇鸞大師被稱為「鸞菩薩」或「神鸞」或「不測之人」,就是因為他的智慧、學識、修證不是等同一般尋常人。接下來,就這四句法語做簡要的解釋:
1.「稱彼如來名」──《論註》(七三頁)釋此言:「稱無礙光如來名。」
「稱」有二義:一、稱揚讚歎(廣讚)。二、口稱佛名(略讚)。
「稱彼如來名」,這句話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解釋說:「稱無礙光如來名」。「稱」有二義:一、稱揚讚歎(廣讚)。二、口稱佛名(略讚)。
本來這段法語是天親菩薩《往生論》五念門中的「讚歎門」。「五念門」就是禮拜門、讚歎門、作願門、觀察門及迴向門。關於讚歎門,天親菩薩解釋說:「云何讚歎?口業讚歎。」接下來就是這段法語:「稱彼如來名……」,可見「稱」是屬於讚歎方面的。
因此讚歎有兩種:一種是稱揚讚歎,就是以文字長篇大論來讚歎阿彌陀佛的佛德,或者是以口來宣揚,宏宣法要廣布十方來讚歎也是一種,另以歌詠來讚歎也是一種,這都是屬於廣讚。如同《無量壽經》中釋尊所表達的:「我說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晝夜一劫,尚未能盡。」釋迦牟尼佛說,無量壽佛的威神光明,巍巍殊妙,如果以一劫的時間日以繼夜的來稱說,也不能盡,這是屬於廣讚的範圍。
另一種「口稱佛名」,這是略讚,怎樣做呢?我們只要專稱「南無阿彌陀佛」,就等同在讚歎阿彌陀佛,而且即使晝夜一劫,也都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就可以了。接下來:
在此指口稱「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
也就是天親菩薩在這裏講的稱名就是稱念「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這是根據《往生論》的論偈的第一行而言的,第一行說:「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由此可曉得這裏的稱名就是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那這跟我們稱「南無阿彌陀佛」一樣不一樣?是一樣的。南無就是歸命,只是我們念的「南無」是梵音,而「歸命」是南無翻譯成漢文的意義。「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當中無量佛德之一,但卻能夠含攝阿彌陀佛無量之德,因此天親菩薩在這裏就說「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如果以梵文來說,應該是「南無盡十方無礙光佛」。接下來:
「稱名」即是隨順佛意,亦是略讚佛德,略自攝廣。
我們專稱南無阿彌陀佛也好,或者稱念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也好,這都是隨順阿彌陀佛的本意,也就是隨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根本願第十八願,如同善導大師在《觀經疏》結論所講的「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從阿彌陀佛的本願來看,阿彌陀佛的心意是要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就可以了,所以稱名就是隨順佛意。
剛剛所講的讚歎有兩種,其中口稱佛名是略讚,簡略的讚歎阿彌陀佛的佛德。雖然簡略,卻「略自攝廣」,自自然然的在稱名當中就等同廣讚阿彌陀佛的佛德。接下來:
又,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是最高無上之讚歎。
我們只要一向專稱南無阿彌陀佛本身就是最高無上的讚歎,怎麼講呢?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意思是什麼?就是說「某某人我救你,你只要專念這句名號,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徹底離開三界六道輪迴,快速成就佛果」。這種內涵,十方諸佛當中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才具備,因此是一種非常崇高無上的讚歎。
論我們眾生,我們自問自己是怎麼樣的眾生呢?其實我們是業障種子、是地獄種子,起心動念都是自我,自私自利,與別人對待時都要爭強鬥勝,都是要諉罪掠功或掩罪誇功,不肯讓美歸功或分怨共過,都是為了自利很少為他人著想,甚至不願發菩提心來代眾生苦,因此善導大師說我們是罪惡生死凡夫,永遠沒有出離之緣。
釋迦牟尼佛出現娑婆世界,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廣開八萬四千法門,除了「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以外,難道沒有一個法能救度我這樣的眾生嗎?確實如此。十方諸佛有哪尊佛能救度我?有哪尊佛為我發「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弘願?沒有!所以十方諸佛、三世諸菩薩、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佛、一菩薩、一法能夠救我,只有「南無阿彌陀佛」能夠救我。所以我們口稱「南無阿彌陀佛」豈不是對阿彌陀佛最高無上的讚歎,讚歎阿彌陀佛能夠救我,讚歎只有祂有這個慈悲,有這個能力能夠救我。而這個慈悲跟能力都容納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當中,呼喚著十方眾生,只要南無──歸命阿彌陀佛,本身就獲得彌陀的救度了。所以歸結來講,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是對阿彌陀佛最高無上的讚歎。
(講義文)
2.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論註》(七四頁)釋此言:「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闇也。」
曇鸞大師解釋說,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是阿彌陀佛智慧的外相,表示光明與智慧是一體的,只是體與相之別而已。光明有什麼作用呢?光明是遍照十方世界,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個角落沒有彌陀的光明,因為彌陀的光明沒有障礙,不受有形的障礙,也不受無形的障礙。有形的是物質界,譬如這個世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須彌山、阿鼻地獄,彌陀的光明都能夠透徹也能夠救度那邊的眾生,也就是光明能夠到達阿鼻地獄,不受阿鼻地獄眾生罪業的障礙,而把他們救度到極樂世界;從無形的精神界來講,不受眾生煩惱的障礙、無明的障礙、天魔的障礙、冤家債主的障礙,眾生內外都不受障礙,所以說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
「無明黑闇」,在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說:
無明有二:一者厚,二者薄;薄名無明,厚名黑闇。
所以無明與黑闇是一樣的,只是有厚薄之別。不管厚也好薄也好,阿彌陀佛的無礙光明都能破除,使眾生消除無明黑闇,獲得佛的智慧,斷除貪瞋癡。所以《無量壽經》說往生極樂世界就是:
長與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無復貪恚愚癡苦惱之患,欲壽一劫、百劫、千劫、萬劫,自在隨意,皆可得之。無為自然,次於泥洹之道。
極樂世界是涅槃的境界,極樂世界是依報,阿彌陀佛是正報。佛的境界是「依正一如」,同時佛的境界是「名體不離」,所以阿彌陀佛的名號就等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名號的無礙光明就是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能夠使我們到了那裏就能「無為自然,次於泥洹之道。」所謂「無為自然」就是天生自然,不假造作功用。
所以我們到極樂世界就能「長與道德合明」。這裏的「道德」兩個字是引用我們中國《易經》的名言,可是它的意義是在解釋佛法當中的「菩提」、「涅槃」。我們本來心中充滿了很黑闇的無明,可是到了極樂世界,無明碰到極樂世界的光明,當下無明就消除,無明的消除並不需要經過長久的時間,好像一個人身上有病,所謂「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病很久了沒辦法一吃藥馬上好,要有時間性。但是我們的無明還有黑闇,甚至充滿宇宙的業障,受阿彌陀佛無礙光明的照破是立即的、當下的。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中也說:「光若暫至,即便明朗;闇豈得言,在室千歲,而不去耶!」同時往生極樂世界是隨意自在的,曇鸞大師也解釋說:「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這句法語後面會解釋到。表示彌陀光明名號有「破闇滿願」的功能。破闇如剛剛所講的長與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沒有貪瞋癡及種種業障的苦惱,同時能滿我們眾生的願。
一般人最根本的願就是壽命長久,希望能長壽不死、青春永駐、健康沒病,甚至能有智慧福德,能富有尊貴,能有種種豐饒的物質享受,這些林林總總的,一旦到了極樂世界沒有不滿足的。為什麼?極樂世界是如意的世界,壽命固然與阿彌陀佛一樣是無量壽,衣食及所有一切物質也都是隨心所願,所謂「天衣應念至,玉食自然來」,一切如意。接下來:
「如」者,契合、相應、隨順之意。
「如」就是契合、相應、隨順,契合、相應於阿彌陀佛的光明功能,隨順於阿彌陀佛的光明功能。
「如來」者,阿彌陀佛。
「光明」者,阿彌陀佛之光明,即十二光。如《大經》(三九頁)言:「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
《無量壽經》自古以來在中國傳說有十二種翻譯,保存下來的有五種,即五本異譯。有關形容讚歎阿彌陀佛佛光的功能,在康僧鎧的《無量壽經》舉出十二種,其他同本異譯的也有超過十二種的,不管十二種或超過十二種也好,總之佛德無量,當然光明的功能也是無量,只是概括歸納為這十二種。
在此以「無礙光」總攝其餘佛光。
天親菩薩在這裏舉出無礙光如來或無礙光佛來含攝阿彌陀佛的其餘十一種光明,乃至無量光明的功能。
其實在這十二光當中,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這三種光是所有光的體;其他都是功能作用。「無量光」是就時間豎的來講,顯示阿彌陀佛的光明,是超越過去、現在、未來,持續存在,永恆存在,永不消失,永不變化,所謂豎窮三際;「無邊光」則是就空間橫的來講,充遍任何方位、任何地方、任何國土、任何世界、任何境界、無所不在、無時不在,所謂遍滿十方;「無礙光」是指祂三世十方的光明救度是無能障礙的,因此舉出救度三世十方無所障礙的光明就能涵蓋其他的光明了。
「智相」者,佛之光明,佛光明是佛智慧之相。佛智是體,佛光是相,破闇是用(無礙故)。
如來光明智相,「智」是指阿彌陀佛的佛智,是就體本身來講;「相」是指阿彌陀佛的光明,因為有體必有相,有相也必定有用。阿彌陀佛光明功能作用是無礙的,因為無礙,所以能破我們的無明,能夠斷我們的生死輪迴,能救我們離娑婆到極樂,能讓我們快速成佛,這些都是佛智光明的作用。接下來:
佛智者,彌陀之五智,如《大經》(一○六頁)言:「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彌陀這五種智慧總的來講就是第一句──佛智,「佛智」涵蓋下面四種智,而四種智當中又以「不思議智」為體,「不可稱智」是就阿彌陀佛的自利來講,「大乘廣智」是就阿彌陀佛廣度眾生來講,「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是就阿彌陀佛威神光明不可思議來講的。接下來:
又,《小經》言:「光壽無量,故名彌陀。」此唯舉光,壽體光用,舉 用攝體故。
也就是說,《阿彌陀經》對阿彌陀佛這句佛名的解釋是以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來解釋,所謂:「彼佛何故號阿彌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說:「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但是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裏只有舉出光明,沒有舉出壽命,為什麼?是因為壽體光用──壽命是彌陀之體,光明是彌陀之用,這是就壽跟體來論體用,所以壽體光用,在這裡只要舉出光明之用就自然涵蓋壽命之體。接下來:
智慧──實相身,法性法身,真實功德相,彌陀自利之德,彌陀成佛因果,無礙光自體。
光明──為物身,方便法身,不虛作住持,彌陀利他之德,眾生往生因果,無礙光照用。
這些名相與教理在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裏都有,剛好這裏智慧的體、光明的用就是涵蓋以下這些教理。
「智慧」是屬於二種佛身當中的「實相身」,也就是「法性法身」,同時也是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相」,不是人天凡夫的虛假功德相。阿彌陀佛由於成為正覺而有巍巍殊妙的威神智慧光明,因此智慧是屬於彌陀的自利,彌陀成佛的因果,也就是無礙光明的自體。
「光明」是智慧的外相,是「為物身」,就是救度十方眾生的光明名號,在二種法身當中就屬於「方便法身」,也就是曇鸞大師所講的「不虛作住持功德」,意思是永遠能夠以遍照光明攝持念佛眾生直到成佛,不虛假,不空過,這叫做不虛作住持。所以光明是彌陀利他之德,有了這光明我們就能往生成佛,所以光明是無礙光之照用。
或許有人會疑惑,既然阿彌陀佛的光明是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為什麼我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以來,卻從沒有看過阿彌陀佛的光明?日本有一位淨土宗的大師叫源信上人,他有一段法語也在解釋何以我們看不到佛光。源信上人說:「極重惡人,無他方便,唯稱彌陀,得生極樂。我亦在彼,攝取之中,煩惱障眼,雖不能見,大悲無倦,常照我身。」這段法語很淺顯,一看就懂,而且內容非常的好。在這裡所講的極重惡人就是我們,我們都是極重惡人,五濁惡世的濁惡凡夫都是具有深重罪業的極重惡人,不然不會投生在這個娑婆世界、不會被千佛所捨棄。
這一種極重惡人沒有第二條路,不是地獄、三惡道,就是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無他方便,唯稱彌陀,得生極樂」,不稱彌陀就必定墮落。既然是稱念彌陀的話,不論是誰,他就在彌陀的光明攝取當中,所以說「我亦在彼,攝取之中」。
然而,我們看不到彌陀的光明攝取,這是因為我們被煩惱、無明障住了,所以說「煩惱障眼,雖不能見」,但「大悲無倦,常照我身」。總之,我們雖然看不見,但是從這個教理上來講,阿彌陀佛有永無倦怠、永無疲厭、永不捨棄的光明,所以必定是常照我身的。
剛剛提到,在十二光德當中,「無量光」是貫通過去、現在、未來;另有「不斷光」,「不斷光」就是過去、現在、未來分分秒秒永恒不斷的照射著念佛之人,只是我們還是貪瞋癡凡夫見不到。
要見佛也是要有因緣,什麼因緣呢?有兩種:一種是佛力加持;另一種是臨命終時就能看到佛身佛光。
佛力加持就如同《觀無量壽經》第七觀所講的,當釋迦牟尼佛要為韋提希夫人講說除苦惱方法的時候,當下阿彌陀佛就現身在空中。因為《觀無量壽經》主要是應韋提希夫人所請,要求釋迦牟尼佛為她講除苦惱的方法。當釋迦牟尼佛要為她開示除苦惱的方法時,阿彌陀佛就顯現在空中,經文描述說:「彌陀佇立空中,光明熾盛,不可具見。」阿彌陀佛雖遙遙出現在空中,但祂的光明熾盛,凡夫肉眼沒辦法面對,沒辦法清楚的瞻仰。簡而言之,韋提希夫人之所以得見彌陀,是由於有釋迦牟尼佛佛力加持的緣故。就我們來講,我們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會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那時就會看到。
總之,光明就是名號,名號就是光明,當我們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時,就時刻蒙受彌陀無量光、無礙光、不斷光的照射。
接下來:
(講義文)
3.如彼名義──《論註》(七四頁)釋此言:「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
名號有破闇滿願的功能。有人可能會說,我們稱念佛名了,但感覺無明煩惱不但沒有減少,反而一天比一天深厚。其實這正是對自身內心的起心動念、煩惱觀察體會比較敏銳,所以會覺得自己的煩惱只有增長沒有減輕薄弱。這裏講破一切無明,而自己的無明只增無減,何況是破?一點都沒有被破除減少啊!
其實是這樣的,剛剛講到《大智度論》說無明有厚有薄,同時無明當中有煩惱的無明,也有癡無明,「癡無明」就是貪瞋癡慢疑的「疑心」,凡夫往往會對某一些人、某一些事懷疑,尤其越是重要的事,內心的懷疑就越深。可是我們對阿彌陀佛的懷疑是會受阿彌陀佛的光明名號所消除的,一方面,我們就教理去深入探討、融會貫通,也能夠信受只要眾生稱念就必得往生而沒有懷疑;一方面,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在無形之中,對彌陀的救度也會破疑生信。不過,往往必須透過對這句光明名號的理解體會比較容易「破疑生信」。
所以,這裏所講的「能破眾生一切無明」,首先是破對彌陀懷疑的無明。這種無明如果破的話,一切無明,也就是不管厚的無明、薄的無明、無始的無明、根本的無明、枝末無明都會破。無明有總的無明及別的無明,總的無明就是無始的無明;別的無明就是對彌陀的懷疑。我們對彌陀名號理解貫通,就能破除對彌陀的懷疑而生信,對彌陀啟信,別的無明就會消除。別的無明消除,往生之後總的無明也會消除。意即在此娑婆世界先破對彌陀懷疑的別無明,一旦往生極樂,自然能破總無明。
「能滿眾生一切志願」,志願也有總別兩種,眾生的願望非常多,這是總願;而別的願望就是願生淨土這個願。只要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必滿往生彌陀淨土的願;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其他的願也都能圓滿。就像剛剛引用《無量壽經》的法語。接下來:
「名」者,阿彌陀佛之名。
「義」者,阿彌陀佛之體,即光明智相。
這裏的「如彼名義」,「名」就是阿彌陀佛這句有聲音的六字洪名,「義」就指阿彌陀佛名號的內涵,也就是阿彌陀佛本身,阿彌陀佛之體,就是前面所說的破闇滿願的光明智相。接下來:
全體施名,彌陀因之成佛;稱名契體,眾生因之往生;
合此而成「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全部的功德,也就是阿彌陀佛的佛智都放在祂的佛名裡面了,阿彌陀佛所有的萬德通通容納在這六字洪名當中,如果阿彌陀佛沒能完成正覺的佛名,阿彌陀佛是不能成正覺的,祂一旦成正覺了,阿彌陀佛的佛德就全體容納在這六字名號中,所以完成了這句名號才能成為阿彌陀佛。在《無量壽經》裏解釋阿彌陀佛之成佛因果,是因阿彌陀佛發了五劫思惟四十八大願之因,及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之緣,才成就了這句阿彌陀佛正覺之佛名,所以這句佛名是阿彌陀佛成佛的因果。善導大師解釋為「大願業力」,也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具足阿彌陀佛的大願、大業、大力
「稱名契體,眾生因之往生」,這句名號是阿彌陀佛為十方眾生所成就,而且毫無條件布施給十方眾生,只要十方眾生專稱彌陀佛名,不管眾生知與不知,信與不信,就自自然然契合阿彌陀佛的佛體,也就是阿彌陀佛的佛智、阿彌陀佛的光明了。當然如果他不知道或不相信,就很難盡形壽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但不管如何,稱名的本身是與彌陀光明智相之體相應相契合的。也因為彌陀成就阿彌陀佛之光明智相,呼喚眾生來專稱、來隨順,所以彌陀的成佛與眾生的往生這兩者合成「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
「南無」就是歸命的眾生,阿彌陀佛就是歸命眾生往生的功德資糧,也就是正定之業。
善導大師言:
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這六字名號,善導大師解釋「南無」就是眾生的歸命,就是將眾生生死輪迴、煩惱業障、污穢的生命完全歸順投靠於阿彌陀佛清淨莊嚴、永恒不滅、自在無礙的生命。歸命的本身帶有發願迴向之義,也就是迴轉願生極樂世界的涵義。
迴向有兩種:一種是「夾善迴向」;一種是「直爾迴向」。
「夾善迴向」就是修諸功德,以其所作功德迴向給阿彌陀佛作為阿彌陀佛來接引他的交換條件。如果他沒有這些善事功德,就沒有東西可以迴向,因為他並不是像第十八願所講的乃至十念專稱彌陀佛名來往生。
「直爾迴向」就是只要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就是迴轉向著極樂世界,不需要其他的功德,而且稱名是因,往生是果。如是因,自然有如是果,所以歸命稱名的本身,自自然然就有發願迴向在裏面。因此善導大師解釋「南無」有歸命及發願迴向兩種涵義。這兩種當中,以歸命是南無主要的涵義,只是既然是歸命,自然就有願生之心。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就是歸命眾生的行,往生極樂世界的正業、資糧、功德通通在「阿彌陀佛」四個字裏面,因此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就具備了往生的修行,往生的功德,所以善導大師說:「以斯義故,必得往生。」因為六字名號有這種涵義、功能,所以眾生稱念的話必得往生。接下來:
名號有聲光明,光明無聲名號;
名號為我而成,光明為我而現。
這句盡無礙光如來名號也好,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也好,跟光明是一體的,所以說光明智相。只是名號是有聲音的光明,因名號有文字可以眼見,有聲音可以耳聞,有聲音可以口稱;光明沒有聲音,耳不能聞、口不能稱、眼不能見,可是它又是與名號一體,實實在在存在的,所以光明是無聲的名號。
這句名號是阿彌陀佛經過五劫的思惟,永劫的修行而成就,是為十方眾生而成就的,不單單為祂本身的自利而成就,阿彌陀佛自利的目的是為了利他,光明也是一樣,光明為我而現。名號的本身有智相的光明,這光明也是為了攝取眾生而有的,只要十方眾生稱念彌陀佛名,自然就有彌陀光明的攝取,從現在一直到臨終,顯現來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永遠不捨離。接下來:
名號為因,光明為緣;
如種子雨露,落眾生識田,
生信受之芽,長專稱之莖,得往生之果。
凡事必須有因跟緣,因緣和合才能成就一件事,才能成果。名號與光明的差別來講,名號是往生的因,我們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有往生的因;光明是緣,光明攝取念佛的眾生。「如種子雨露」,名號是因如種子,光明是緣像雨露,落入我們眾生的阿賴耶識裏面,就能生起我們信受的心。我們聞說阿彌陀佛光明名號的因緣果報就能啟信,就能盡形壽執持名號,而且能專一而不雜亂,這就是《阿彌陀經》說的:「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的涵義。如果再進一層來論因緣,則我們眾生念佛是因,阿彌陀佛的光明名號是緣,因緣和合而往生極樂,所以說「念佛往生願」,念佛是因,往生是果。接下來:
彌陀名號,無上寶珠,寶莫過此,眾生獲之,速滿大願。
彌陀名號六字洪名就是無上的寶珠,這是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裏面所形容的,世間的寶沒有超過名號的寶珠,乃至佛法的法寶也沒有超越這六字萬德洪名,「眾生獲之,速滿大願」,只要我們得到這無上的寶珠,就能快速滿足我們所有的願。接下來:
《往生論》言:「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以萬德洪名,置之口中,自能破闇滿願。
天親菩薩在《往生論》就說:「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什麼叫做「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觀就是觀知、相信,無疑的信受彌陀的本願力。阿彌陀佛的根本願是第十八願,阿彌陀佛成佛了,所以願願都有祂的願力,第十八願的力量是什麼?就是乃至十念的眾生,必定使他往生極樂世界。因此觀佛本願力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的意思。
「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在今生今世中就能破除他對往生極樂世界的懷疑,今生今世就圓滿往生極樂世界的願望,也就是「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今天就講到這裏。
南無阿彌陀佛
(2009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