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二)
剛剛引用印光大師的一段法語,有關這方面,印光大師另外也說了一段對我們很有警策的法語。印光大師說:
修行用功原為了生死,生死不了危險太大;
輪迴未出難免墮落,努力今生以了生死。
意思是說,學佛的目的就是修行,修行目的本來就是為了了脫生死輪迴之苦的。為什麼說「輪迴未出難免墮落」?因為六道生死輪迴如果還沒有脫離的話,一定會有墮落三惡道的一天,所以說「危險太大」。即使多世常投胎為人,但背後仍有危險性,當業力來時,就會墮落三惡道。因而,從究竟來講,必須在今生今世就徹底了脫生死輪迴。
所以,我們學佛修行就要努力來解決自己的生死輪迴,但想要以自己的力量來解脫輪迴是非常困難的,不只困難,精確來說是不可能的!試想,我們連完成五戒、圓滿十善都做不到,也就是做不圓滿,更何況說要經三大阿僧祇劫,完成六度萬行。然而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這個人人都做得到,所以,我們必須要往生彌陀淨土。印光大師曾說:
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極樂還困難。
來生再做人要有做人的功德福報,可是我們往往不具足,所以說「人身難得」;而往生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已經為我們完成往生的資糧功德,就是這一句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所以不管任何人,只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能夠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因此,相對來講,往生極樂世界容易,下輩子要當人反而困難。
印光大師說不往生極樂世界,將來會墮落三惡道,這段話講的斬釘截鐵、鏗鏘有力,不生極樂必墮惡道,因為六道是輪迴的,煩惱還沒有斷除,就永遠在六道輪迴當中,因此我們都必須要往生極樂世界。
讓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最大、最根本、最核心的願望與目的;而且念佛必定往生極樂世界,也是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保證與發遣、勸導。這些都有經文的理論根據。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為什麼要發願?為什麼要修行?為什麼要建設極樂世界?目的就只有一個,就是「欲生我國」,希望十方眾生都往生他的極樂世界,這是阿彌陀佛最根本的願,也就是四十八願當中的根本願──第十八願。
第十八願言: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是根本願,根本願就已說明,阿彌陀佛成佛的目的是要使十方眾生都相信他的救度,相信極樂世界是安樂的、沒有輪迴之苦的,所以要我們「至心信樂」,然後「欲生我國」。他希望我們都往生到他的極樂世界,這樣的話,只要我們「乃至十念」,他就保證讓我們往生,如果不能讓我們往生他不成佛,他還要繼續修行,一直到有那個功能、力用讓我們只要念佛將來就能夠往生,他才能夠成佛。
阿彌陀佛如果成佛了,我們念佛這一輩子就能往生;如果還沒有成佛,我們就還沒有希望,那阿彌陀佛成佛了嗎?成佛了!因此就保證我們念佛必能往生。
所以,釋迦牟尼佛對阿彌陀佛這一個願就解釋說: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
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阿彌陀佛的根本願──第十八願的內容、內涵是什麼?我們的解釋沒有權威,但如果由釋迦牟尼佛來解釋,那一定是最正確,也是唯一最有權威的。有關第十八願,釋迦牟尼佛就解釋說,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所有輪迴三界六道的眾生,聽到阿彌陀佛成佛的這一個名號,只要相信不懷疑,這樣乃至臨終一念念佛,迴轉娑婆願生極樂,只要這樣一念念佛願生極樂世界的心,也能夠即得往生,而且進入成佛的境界,不會退轉下來。這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解釋。
在這個解釋當中,同時也涵蓋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勸導。意思就是說,你看,這麼容易,而且境界又那麼高超──高超三界六道輪迴,高超菩薩的五十一個階位,又能夠進入佛的境界。所以說「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就「即得往生」。
因此,「欲生我國」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呼喚,而「願生彼國」是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發遣,我們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阿彌陀佛的根本誓願。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他的願力就成為一種自然性,也就是無須假藉人為的種種造作功用,自然會呈現這樣的現象,這就是自然。
在《無量壽經》中,釋迦牟尼佛就保證說: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這是釋迦牟尼佛對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做一個總的結論與說明,同時也顯示阿彌陀佛的自然性。什麼樣的自然性?「其佛」就是指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他根本的願力,「其佛本願力」是什麼呢?「聞名欲往生」,只要任何眾生聽到彌陀的名號,願意往生彌陀的極樂世界,這樣的話就「皆悉到彼國」,每一個人就統統能夠到極樂世界。這一輩子雖然壽命還沒有到盡頭,但是已經預先擁有了往生極樂世界的資格跟身分了,沒有一個人會被遺漏掉的。「自致不退轉」自自然然的就不會退轉下來,不會退轉到三界六道輪迴,不會退轉到小乘,都是進入等覺菩薩,也就是已經有佛的身分資格,只差還沒有位缺而已。
這一首偈子就是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保證,同時也是對我們的勸導,既然有這麼輕鬆、容易、自然的法,十方眾生要選擇這個法,也就是念佛,因為念佛自然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聞名欲往生」這五個字,就涵蓋信、願、行在裡面。這是就《無量壽經》來講的。
在《觀無量壽經》中,釋迦牟尼佛也為我們選擇極樂世界。過程是這樣的,《觀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針對韋提希夫人所講的一部經,釋迦牟尼佛把十方法界、恆河沙無量無數的淨土,融匯凝結在他頭頂的光明之中,顯示給韋提希夫人看,讓韋提希夫人選擇最殊勝、最微妙,而且又最容易往生的彌陀淨土;韋提希夫人是國太夫人,但她也仍是貪、瞋、癡的凡夫,沒有聖人的智慧,怎麼有辦法選擇呢?因此釋迦牟尼佛就暗中以佛力加持她,讓她能選擇出最殊勝、也最容易往生的淨土。經過佛陀的加持,韋提希夫人就說:「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這就是韋提希夫人的選擇。十方世界的佛土都清淨光明、微妙莊嚴,但是韋提希夫人特別選擇西方極樂世界;恆河沙淨土那麼多,韋提希夫人沒有選擇其他淨土,單單選擇極樂淨土,這是有釋迦牟尼佛的加持,否則韋提希夫人就無法看懂,既然看不懂,也不可能有明確、精準的選擇了,此即經上所說「冥啟其心,增其善念」。意思就是佛陀暗中開發她內心的智慧,增加她的善根慧性。從這段經文看來,佛陀為韋提希夫人選擇極樂世界,正也是為我們選擇極樂世界。
念佛人也是一樣,我們虔誠念佛,阿彌陀佛就會對我們「冥啟其心,增其善念」。「冥啟其心」,暗暗之中、無形之中、不知不覺之中來啟發我們的佛性智慧;「增其善念」,增長我們的善念。我們有什麼善念、善根?這個善根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善根,所謂菩提心就是犧牲自己,為別人著想,希望別人得到好處,失敗自己來承擔,把成功的讓給別人;損失的自己來承擔,把利益的讓給別人,這個就是「菩提心」,也就是所謂的「善根」。
一個人要得到福報、啟發智慧,都要有這一種心,所以我們不要認為說:「哎呀!我把好處給別人、把成功給別人,那自己豈不是吃虧、白做工了?」不是這樣的。
以自力來講,如果要早一點成佛,要脫離三界六道,那就要儘量培養這樣的善根,當然還要斷除煩惱,因為煩惱沒有斷的話,就是我執很深重,我執深重,就會因自私自利而有種種排他的思想與行為,不可能會利益對方;我執斷除,體會空性,就會體會到十方眾生都是一體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就是我,我不離他;他既然是我的話,他有苦難,當然要為他解決,而且他有所不足,也一定要包容他。一個人如果能體會空性,包容的愛心就會自然的展現,會想儘量去利益他、布施他、為他承擔。可是我們煩惱沒有斷除的話就不能自他一體,就是自他分離;自他分離的話就會增長我執,而且都會自私自利,排斥對方。
所以,《觀無量壽經》韋提希夫人的選擇是釋迦牟尼佛啟發她的,同時韋提希夫人的選擇,也是代表所有眾生的選擇;釋迦牟尼佛啟發韋提希夫人,也等同啟發我們十方眾生。可以說,在《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中,釋迦牟尼佛用各種方法,有形的、無形的、直接的、間接的來引導我們,要我們求生極樂世界。
當然,往生極樂世界不是用求的,求也求不來,它是自自然然的,念佛自然就會往生,除非這個人有很強的意願說「我不往生!我雖然念佛,我下輩子還要在三界六道裡面」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另當別論。不然,只要一輩子、專一地念佛,自自然然會往生極樂世界,是不用假借種種造作功用的。
淨土三部經當中《無量壽經》是根本的經典,《觀無量壽經》是開展的經典,《阿彌陀經》是結論的經典。《阿彌陀經》做一個總結論,什麼總結論呢?《阿彌陀經》只有一千八百五十八個字,它不講三學、六度,也不講四無量心或者四弘誓願,也不講四攝法或三十七道品,它只有講「執持名號」,執持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執持名號才會往生極樂世界。即使《無量壽經》有講到三輩的教理,也有講到第十九願、二十願,《觀無量壽經》也有講到三福九品的內容,尤其是講十三種入定的觀想,但這一些都不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
「正因」就是直接的原因,往生的正因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經》就結論性的說「執持名號」,同時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三次的殷勤勸導我們往生極樂世界:
第一次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第二次說:「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第三次說:「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一而再、再而三,也可以說是無量次的在勸導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淨土三部經中,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都在引導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淨土宗就是「今生往生彌陀淨土」的一個宗派。
那「往生」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呢?「往」就是前往,捨此往彼;「生」就是蓮花化生。這就是「往生」的意思。
這個意思也是從經典上來的。《阿彌陀經》就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裡就有往生兩個字;而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當然就蓮花化生,就是「捨此往彼,蓮花化生」。
《無量壽經》也說,我們到極樂世界,都是「七寶花中,自然化生」。「七寶花」就是七寶蓮花,「自然化生」就是蓮花化生。《法華經.藥王菩薩品》也說:「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花中寶座之上。」這一段經文的意思是說,如果依照《法華經》這個法門修行的話,在這娑婆世界死了,命終就會往安樂世界,在阿彌陀佛和大菩薩圍繞當中,生在他的蓮花寶座之上。這個就是往生的含義。
所以,即使是修學《法華經》的法門,但果報還是得生極樂世界,既然目標都是往生極樂世界,從方法上來講還是念佛最好,因為對我們眾生來講念佛容易,而修學法華而往生極樂世界,或是修學華嚴的法門往生極樂世界,或是修學其他任何法門來往生極樂世界全都是難行道。
當然,這也都在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裡面。因為阿彌陀佛除了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以外,還有十九願、二十願;十九願是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願,這個願主要是引導修學一般法門的人,因為他不曉得專念彌陀名號,所以阿彌陀佛就假藉他原來所修的法門,只要他把修行一般法門的功德迴向,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也會來接引他到極樂世界。
第十九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
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大乘法門的根本就是要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如果沒有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就不算是學大乘法門。由此可知,這一個願,把釋迦牟尼佛一生當中所講的種種大乘法門都涵蓋在裡面了,因為所有的大乘法門都離不開發菩提心、修諸功德。
剛剛有講,所謂「菩提心」就是犧牲自己、利益他人,因此,發菩提心的人必須要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難忍能忍,別人需要的,就必須要捨得給人家,否則就沒有行菩薩道了。所以菩提心三個字很容易講,但真要發這個心是很困難的,若進一步去實踐的話,更是難中之難,所以聖道法門都是不容易的,只有淨土法門我們才做得到,才是容易的,所以說是「易行道」。
對「往生淨土宗」來講,是釋迦牟尼佛這一輩子講經說法的目的,也是十方諸佛弘法度眾的目的。為什麼這樣講?在《無量壽經》中,釋迦牟尼佛就說:「於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釋迦牟尼佛說在這個娑婆世界將有六十七億的不退大菩薩往生極樂世界了,這一些不退的大菩薩,是哪一個境界?釋迦牟尼佛說:「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於彌勒者也。」這一些大菩薩,都已經曾經供養了無量無邊的佛,他的位次就跟彌勒菩薩一樣。又說:「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還沒有往生的那些小行菩薩,也非常的多,將來也會往生極樂世界。這些小行菩薩,都有可能是在場各位,因為我們都還沒用往生,但釋迦牟尼佛說「皆當往生」。不過,我們都不是小行菩薩,因為我們信受彌陀的救度,領受彌陀的功德,專稱彌陀的名號,我們就跟彌勒菩薩一樣的功德,可以說「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
為什麼?因為這一句名號裡面已完成了供養無數諸佛的功德,我們念佛時就已完完整整的領受了,所以等同也供養了無數諸佛,等同彌勒,這也就是淨土宗的特色「平生業成,現生不退」,這個「不退」是不退於等覺菩薩的階位。
釋迦牟尼佛說:
不但此十四佛國中諸菩薩等,當往生也;
十方世界無量佛國,其往生者亦復如是,甚多無數。
不只包括娑婆世界的十四個佛國的諸菩薩往生,還有十方世界無量佛國的大小菩薩,其往生者也是多到無法計量。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要結束的時候特別舉出這麼多的十方世界、無量大小菩薩都往生極樂世界呢?目的就是勸導我們也要往生極樂世界,因為往生極樂世界,有種種大利益,而且對我們來講並不困難,而是容易的,既然容易,為什麼不去呢?這就是佛的悲心。
又如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也就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他們也都求生極樂世界,文殊菩薩發願偈說:
願我臨終時,除滅諸障礙,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國。
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
普賢菩薩的發願偈跟文殊菩薩也幾乎是一模一樣的,他說: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可以說,此方、他方、文殊普賢、普賢菩薩、他方諸大菩薩,都要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們要循著他們走過的路前進,一條路、一個信、一個願、一個行、一個目標,也到極樂世界。大家要不要去?要!只要願意去,要去就必定能往生,因為佛跟我們保證了,這個就是淨土宗,講往生彌陀淨土的宗派。
2.念佛往生淨土宗:
而往生的方法即是念佛,故也可說「念佛往生淨土宗」,簡稱「念佛宗」。
再進一步更完整地講,「淨土宗」就是「念佛往生淨土宗」,也稱為「念佛宗」。
就往生的方法來講,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在他的著作,也就是「五部九卷」當中講了種種的法門,譬如:持戒、誦經、觀想、懺悔、禮拜、供養、讚歎等,都可以迴向往生極樂世界。在《觀經四帖疏.散善義》的地方,進而把所講的種種法門做一個歸納,歸納為兩個,也就是「正行」與「雜行」。
正行分五種:讀誦正行、觀想正行、禮拜正行、稱名正行、供養讚歎正行,專誦念淨土三經,屬於讀誦正行,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屬於正行,專拜南無阿彌陀佛也屬於正行;所思維所想像的也是極樂世界的莊嚴,也是屬於正行;專供養讚歎南無阿彌陀佛,也是正行。而五種正行當中,則唯有專稱彌陀佛名是「正定業」。離開這五種「正行」的話,相對來講也可以說讀誦的雜行、觀想的雜行、禮拜的雜行、稱念的雜行、供養讚歎的雜行。也就是說,雖然想往生極樂世界,可是卻讀誦非淨土的經典來迴向,比如讀誦《普門品》《地藏經》《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等等,這個就是讀誦的雜行;這樣不迴向就不能往生,因為沒有那個往生的因就沒有那個往生的果,因果不相應,其他四種也是一樣。
「正定業」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必定的、百分之百的,也就是「正因」。直接的因叫做正因,如果不是直接的因,就必須要轉接、要迴轉迴向。念佛是往生的正因、直接的因,就好像什麼樣的種子就會開什麼樣的花,結什麼樣的果,所謂種瓜就得瓜、種豆就得豆。
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念佛就是正行當中的正定業,也就是正因、直接的因,它是不會偏差的,不會說念佛而到欲界天、色界天或無色界天,不可能的,也不可能念佛,可是卻往生到藥師佛或阿閦鞞佛、或到其他十方的佛國去,不可能的,因為不是那樣的因。念佛,就一定往生極樂世界。
《觀經》雖然有講十三種定觀、三福九品,可是最後卻是以念佛做為總結論。釋迦牟尼佛在《觀無量壽經.流通分》所做的結論是: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釋迦牟尼佛在這裡清楚的付囑,是持名念佛不是觀想念佛,既然是持名念佛,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講那麼多有關十三種定觀的內容?那是要讓我們欣慕極樂世界的前行方便。我們欣慕極樂世界,要往生極樂世界,方法就是「持無量壽佛名」。
所以,善導大師就說《觀經》所講的依正二報兩種莊嚴,目的是要讓我們產生欣慕的心情,而不是要我們去做觀想的功夫,往生的法就是持無量壽佛名。
因此,善導大師說: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所以《觀經》最後也是在講念佛的。
那《阿彌陀經》更不用講了,《阿彌陀經》單刀直入說「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若七年、若七十年,一輩子就專一地、不夾雜地來執持彌陀的名號。
其他的經典,譬如《般舟三昧經》,有一位菩薩入定到了極樂世界,就問阿彌陀佛說,十方眾生要怎樣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說:
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來生。
阿彌陀佛說,只要念我的名號,就能夠往生我的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在《般舟三昧經》也做一個結論說:「專念故得往生」,因為十方眾生專稱彌陀佛名,當然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就顯示念佛是往生彌陀淨土的正因,正因也是正業,正業就是唯一的往生之業。
這一些都是理上的證明,那有沒有這個事相上的證明?事相上的證明就很多了。我們有編六本《念佛感應錄》,裡面有談到很多不管是平生念佛的人也好,或者臨終才念佛的人也好,統統都往生極樂世界。下一節我會再講一件感應故事與大家分享。
由於時間的關係,這一節就講到這裡。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