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四、不可期盼見佛見光
初學佛的人,難免好奇特、好靈異,往往期盼能夠親自見證靈異的現象或感應的事相,來讓他更肯定佛教,更增長信心。
如果是初入淨土門的念佛人,也會期盼能夠看到彌陀,看到佛光,看到極樂世界的淨土莊嚴。沒有的時候很期盼,可是一旦有了,甚至是常常看到佛、常常看到光,反而就會覺得是稀鬆平常的,沒什麼奇特;而且常常出現,反而是一種罣礙。
然而,最重要的是,所出現的到底是純正的,還是邪魔外道的,教理不通,沒有智慧,沒有真正的神通去明辨;尤其還沒有證悟實相,還沒有斷煩惱,沒有業盡情空,起心動念都是跟十法界之中的凡夫境界,尤其是魔界相感通。也就是起妄念,以躁妄之心妄求聖境,要見佛、見光,這會引起魔事。譬如:有邪靈外魔冒充佛菩薩形象,滿足自己的躁妄心,這是自己招感來的;或者自己內心現出虛幻景象,錯認境界,以為自己有了修行,有了功夫,有了證悟。
善導大師《觀念法門》(《聖教集》848頁)引用經文說:
佛告阿難:「未來眾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觀佛諸相好者、得諸佛現前三昧者,當教是人密身口意,莫起邪命,莫生貢高。」
這些人的根機超過我們,他們得了念佛三昧,得了佛現前三昧,能觀佛相好,都已經修成就了。修成就了尚且還有過失,還有可能走錯路,還有心思不穩的,這些人的根機比我們強多了,何況修不成就的人?
「密身口意」,就是秘密而行,不張揚,不顯露,不讓別人知道,這一定是沉潛深厚的人才做得到的。一般人根本就做不到,做之前就張揚吆喝「我要精進修行,我要住山,我要閉關,做種種盤算,打種種主意」,得不到效果,就捏造一些事情來說。如果稍微有一點感應,就浮誇得不得了,「我達到怎麼樣怎麼樣了」,就要表白顯露。這些都不可以,因為這是招感魔境的因緣。
真正通達教理有涵養有修有得的人,反而會歸無所得,以平常看待,不會張揚顯露。貪瞋癡慢疑是我們凡夫的本性,因此都有「勝他、名聞、利養」的心,所以一般人只要有一分二分,就會炫耀浮誇成九分十分,因此會衍生兩種情形:也就是釋尊所說的「邪命、貢高」。
「邪命」,就是以邪命自活,以此作為自己生存的一種手段,向別人炫耀,得到一些名聞利養。
「貢高」,就是認為自己了不起,得證聖果了,不知不覺貢高驕慢,高己卑人,甚至不可一世,如果這樣就已經入魔了。所以釋尊接著說:
若起邪命及貢高法,當知此人,是增上慢,破滅佛法,多使眾生起不善心,亂和合僧,顯異惑眾,是惡魔伴。如是惡人,雖復念佛,失甘露味。
也就是說,本來能夠獲得念佛三昧,見到諸佛現前,看到種種相好,是很大的功德善利,殊不容易。但由於凡夫固有的慢心容易浮現,一經炫耀,結果不但失去念佛的種種殊勝利益,反而以魔為伴成為惡人而不知,所以說「雖復念佛,失甘露味」。
印光大師也說:
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時,或有忽現佛像及菩薩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
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若心中專欲見境界,則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損。
常有境界,當是未曾真實攝心,但只做場面行持之所致。
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聖境界現,及得種種神通。
平常專欲得見聖境,不知聖境之得,須到業盡情空地位。否則勿道所得者皆屬魔境,即是聖境亦無所益,或有大損。
近人多一用功便有境界,此實多半是魔境。即令是聖境,若心地不明,理路不清,一生取著,便致誤事,不是得少為足,便是著魔發狂。故經云:「不作聖心(謂己已證),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著魔發狂。
因此,不論聖道門或淨土門,修行或念佛過程中,凡是身體上的任何覺受,或者見到什麼、聽到什麼,應視為如幻如化,一律不當真,一律不當一回事。善境不喜,惡境不懼;見如不見,聞如不聞;有若無,實若虛,歸無所得。回歸平凡、平常、平淡、平實。若不如此,恐生魔障,著魔發狂,如《楞嚴經》所說:「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五、不可期盼靈異境界
靈異的境界除了能夠看到佛、看到光、看到鬼神的境界,也能夠跟對方溝通,甚至能夠曉得過去、知道未來,或是曉得對方的吉凶禍福,等一下哪裡要發生什麼事。這一些靈異的境界,都不可以有一點點的起心動念去盼望。
所謂「外有餘則內不足」,追求期盼靈異境界,顯示雖然念佛,但還覺得內心不足,還會向外追求,想要能人所不能,見人所不見,知人所不知。不知道這句彌陀佛名是摩尼寶珠,念佛人已經獲得了成佛的摩尼寶珠,擁有了成佛的大功德寶,已是平生業成現生不退,對於靈異境界視為雕蟲小技,捨而不求。
既然已經得到了彌陀名號的摩尼寶珠,就不會在垃圾桶裡扒來扒去,在垃圾桶裡扒來扒去,顯然是還沒得到摩尼寶珠。貪圖靈異境界,就如同一個乞丐在垃圾桶裡扒找一個爛蘋果,就像蒼蠅在垃圾桶裡嗡嗡地飛,這種境界太低了。
凡人都有好奇心,好奇心會自誤誤他。你好奇,就有外來靈異投其所好,當然不可能是正的,都是邪的。因為都是凡夫心,凡夫心一有期盼,就會跟凡夫心相應的邪靈邪鬼的頻道互相感通,感通之後就會有靈異境界,就會更讓自己著迷,不知不覺越陷越深而致不能自拔,到最後著魔發狂,欲升反墮。本來想提高自己的修行境界,結果反而墮落了,被不正的境界誆騙。
總而言之,只管念佛就已經是最高的境界了,也就是所謂的「平生業成、現生不退」。念佛是最平凡也是最高深的法門,凡夫只要安於平平凡凡的念佛,反而是最殊勝的,此外不要妄求其他不平凡不平常的境界,這樣會誤了自己,所謂求升反墮,危險之至。
六、通靈屬神鬼境界
所謂「通」,就是交通、溝通、接通,互相是通的;「靈」是指靈界的眾生,不是我們肉眼能看到的,我們肉眼看到的都是物質界,所以這裡的「靈」是指靈界眾生。「通靈」就是接通了靈界的眾生,接通了一些來自靈界的訊息,由此獲得一種靈異的力量,這叫「通靈」。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靈」,所謂「人為萬物之靈」。以佛法來說,人有佛性,我們的佛性、本心是靈明洞徹的。但是,通靈不是跟自心相關的,不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然後把佛性的功能展現出來,不是這樣的,而是借助於外靈的力量,所以通靈不是從自身顯發出來的。
如果通過修行戒定慧,以外道來講,就能發得五通;以佛法來講,就能獲得六神通:這都屬於「證」,是自身的一種靈驗力量展現出來。但通靈不是的,自身沒有靈異力量,要借助於外靈,接通靈界眾生,獲取一種靈異的力量。就像一個燈泡,它自己並不發光,但是通電之後,借助於電的力量就發光了。
「通靈屬神鬼境界」,通靈到底是哪種境界呢?屬於神鬼境界。通靈跟靈異境界都是在一起的,學佛的人不好樂神奇、神異、奇特、玄妙的境界。如果喜歡這種的話,往往不是真正的學佛,而是民間信仰比較多,就是屬於民間的宮、廟、金母、王母、老母或媽祖,這一種比較多。
「物以類聚」,你經常和神鬼溝通交流,就沾染了神鬼的氣氛,就跟神鬼歸到一類,叫「物以類聚」。
「牽引輪迴」,你就受神鬼的牽引。這些神神鬼鬼都是六道輪迴裡的罪業凡夫,你經常通靈,和他們攪合在一起,將來必然走到他們的方向。何不念佛呢?念佛就跟佛在一起,就到淨土,所謂「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所以,我們念佛人要追求往生,不願意輪迴。通靈有輪迴的危險,所以不能做。
因為學佛人的目標是要脫離輪迴、成就佛道,所以不會停留在那一種事相或感受境界,也明白那還是神鬼的境界,是在六道之中,而且是在天道以下,沒有出離輪迴。如果好樂的話,所謂「物以類聚」,豈不是又要生生世世的輪迴而去?
佛教有大乘、小乘;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小乘目的在斷煩惱、解脫輪迴,所以必須勤修戒定慧,斷除貪瞋癡。能夠斷除貪瞋癡,就會有六種神通,所謂「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在這六通當中,漏盡通是最根本的,如果斷除了漏盡通,也就是煩惱,自然就會有五種神通的顯現。因為它是一種斷煩惱、入空性的自然的功能。假設一個修行佛法的人,他獲得了五種神通,也要完全的捨掉,才能夠容易獲得漏盡通,否則就被卡住了,被卡住的話,就不能進而獲得漏盡通。五種神通是鬼神也有的,當然神鬼的五種神通跟修行得道的五種神通是不能比的,但是鬼神也有這小五通。
所以以小乘來講,目標就是斷煩惱,獲得漏盡通。小乘的修行者絕不會以這五種神通為殊勝、為追求目的,而停留在這個境界。他會捨掉這一些,像一個平常的人一樣。
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斷煩惱,達到業盡情空的話,這一些是會有障礙的。因為這個還在三界裡面,所來來往往的就是三界裡面的境界。所以大家可以想一想,為什麼學佛的人不好樂神通?何況所謂神通不敵業力,即使目犍連尊者得到了六種神通,果報來的時候,還是要受果報。所以真正學佛修行人,他是很平常、很平淡、很平實的,這是以小乘來講。
以大乘來講,大乘佛菩薩應化的境界是不會隨便顯現的。以法身來講是無形相的,超越時間、空間、萬物的;以報身來講,光明遍照,那一種光明也不是我們凡夫所能接觸得到的。所以論佛的法身、報身,統統不是我們凡夫能夠接觸得到的。佛有應化身,應化身也是看對方、看機緣而顯現,不會常常顯現,也不會常常跟他在一起,讓他看到、讓他聽到、讓他感覺到。
所以學佛不論小乘大乘,都不以靈異、通靈為教化方式。
也就是佛教不以神道設教,神道是民間的,如果佛法也以神道設教,那就不是佛法,失去佛法的特質,還是在三界裡面。
往往一般社會人士有了這一種靈異的現象,不了解有更高的層次,也不了解這種的危險性,若入魔境就難以超脫了,因此會好樂,會更深一步的去追求。
學佛的人就不這樣,尤其是念佛的人。雖然念佛當中,心一寂靜就會看到境界,如果是正知正見的人,就會把它當作沒有看到,歸空歸零,不會去喜好,不會去盼望祈求更多更殊勝的境界。如果喜好、盼望、祈求,那境界可能會越多,而那一些境界就不是真實的。為什麼?我們生生世世以來,冤家債主無量無邊,當我們喜好攀緣的時候,沒有在正念上,剛好讓冤家債主可以有機緣來現身討債。
我來講一個例子。有一位男眾居士,今年約六十歲。他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學佛,也想出家,可是一直沒有機緣,一直到現在,因緣成熟了,再次萌生出家之意。
大概在二十幾年前,友人邀請他去參加一場瑤池金母的法會,那一天正是瑤池金母的生日。他是佛弟子,並不好樂神明的法會,但人情難卻,就隨順友人之意去了。
在法會當中,那個神明就呼喚他的名字,要他向前,然後為他打開天靈蓋。他是學佛的人,曉得這樣進入神鬼的境界不好,所以當下他就持大悲咒,對方就跟他說:「我是正神,你不用持咒。」然後就給他打開了天靈蓋。從此之後,他就會感受到附近磁場的好壞強弱,或者稍稍曉得過去未來之事,乃至對方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事也都會知道。
這種「能力」,一般人會覺得很奇特很難得,而且也會想去追求,但因為他是有正知正見的學佛者,曉得這個是不究竟的,而且是有障礙的,所以他就把它捨掉。當然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捨盡,但已經逐漸減少。知道他有出家的心,我就告誡他:「要統統捨掉,捨得乾乾淨淨,才能夠現出家相。」
一般來說,打坐打通任督二脈後,也多少會開天眼與靈界感通,這個也都要捨掉。在道家的功法當中有出陰神、出陽神,就是因為打通了任督二脈。出陰神是,這個人在裡面打坐,外面有他的身體,他能夠看見外界的境界,但外界的境界看不到他,這是屬於陰的,這是出陰神;出陽神是,這個人在裡面打坐,外面也有一個人在活動,就是他本身的陽神在活動,他可以看到別人,別人也可以看到他,彼此可以互動交談,這就是出陽神。
在道家的修為上,是以這個為奇特高超的。但在佛門中,就完全要捨掉,不追求這個,因為佛法的目的是出離生死輪迴,而這個境界仍未脫出輪迴,是神鬼的境界,所以不好樂。人生短短幾十年而已,好樂這個做什麼?
天靈蓋打開就會看到一些現象,不過原理還是在於感應,感應道交。沒有那個念頭,外面的境界就不會跟你同頻共振。好像開關的電源連接到電燈,開關不開,電燈就不亮;開關如果開了,電燈就亮了,因為同頻共振。假設開關電源沒有連接到電燈,再怎麼開開關關,燈也不可能亮。
同樣的,我們是跟佛感應,我們開的是佛的開關,不是鬼神的開關。有一句話說「你既無心我也休」,這一句好像是男女戀愛失戀的情況,你沒有心了,那我也只好放下。假設對方有心,所謂一個有情,一個有意,自然就結合在一起了,一拍即合。所以一切唯心,我們不起心動念跟那一種境界攀緣。有一句話說:「魔由心生,妖從人興;正心誠意,百邪不侵。」念佛人在靈通這方面應該警惕,要捨掉。
「故不可喜好,不可追求,不可親近」,「喜好」是指初機,覺得挺喜歡,「挺好,我也想試一試」,有了喜好,就要追求,所以「不可喜好」是初步制止。有的人已經有了喜好,接下來就想追求,所以第二步再設一道坎兒「不可追求」。有的人還沒有喜好、追求,這就從緣上斷絕,如果你說「我覺得好奇,我去看看他們搞什麼」,說不定你就沾染了,所以說「不可親近」。
修行人要有智慧,認識大的,否則得小益必受大損。一有貪著境界,便難上進,甚至退墮,危險之極。(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