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三)
各位法師,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念佛必定往生彌陀淨土,我來跟大家分享《最後一聲佛》的故事,兩年前也曾在這裡講過。
最後一聲佛
有一位楊老居士,育有子女九人,一生為衣食奔忙,鮮有機緣聽聞佛法。
楊先生九十二歲時生了一場重病,雖然病入膏肓,但意識清楚,學佛的孫女請法師開示。法師為楊先生方便皈依,並為開示六道輪迴及娑婆世界的眾苦、阿彌陀佛度眾生的願力、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及如何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
聽完法師的臨終開示後,楊先生跟著家人齊念阿彌陀佛。照顧他的家人太累睡著了,唯獨他還虔敬念佛,念佛懇切使盡了最後力氣。
楊先生雙手合十拜佛,媳婦見狀有異,上前關注,楊先生告訴媳婦,阿彌陀佛來過兩次了,「我允他了(台語,即答應佛要隨佛往生)」。他並跟子孫抱怨,「真的有阿彌陀佛耶!為什麼你們以前都沒告訴我?」不久後,楊先生在念佛聲中往生。
楊老居士說:「阿彌陀佛來了兩次了,我已經答應他了。」這一位老居士平常沒有吃素,也沒有學佛念佛,是現在生病即將臨終了才皈依、才開始念佛而已,僅僅這樣短短的時間,阿彌陀佛就來了兩次!而且又說「我已經答應他了」。照一般的理解,應該是阿彌陀佛答應老居士才對啊!因為老居士也沒有吃素,也沒有修行,也沒有功德,他要求生極樂世界容易嗎?可以嗎?夠資格嗎?阿彌陀佛您答不答應啊?一般應該是這樣想的啊!我們都認為應該是要求人家的啊!人家高高在上,境界那麼好,我們很卑微,業障很深,我們要到極樂世界,應該是要看阿彌陀佛答不答應才是啊?一般都是這麼想。所以說求生,或做種種功德來迴向。哪裡曉得是阿彌陀佛拜託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楊老居士說:「我已經答應了!」顯示是阿彌陀佛拜託楊老居士:你在這個娑婆世界辛苦了92年,太辛苦了,如果你沒有往生極樂世界,未來生死輪迴無有窮盡,時間漫長、痛苦很重啊,你還是往生極樂世界吧!好、好、好,謝謝你,答應了!
楊老居士念佛沒多久,阿彌陀佛已經出現兩次;美國的逄麒鈞居士念佛頂多就三天,阿彌陀佛就來了三次。對照在座的蓮友念佛的時間一定都比他們久,可知阿彌陀佛來了好多次,所以,肯定往生的。這就是「念佛往生淨土宗」,念佛必定往生的。
3.念佛往生淨土成佛宗:
往生淨土的目的是為了快速成佛,而彌陀淨土是涅槃的境界,任何人只要專一念佛都必定往生彌陀淨土,而一旦往生彌陀淨土,則必定快速成佛,故亦可說是「念佛往生淨土成佛宗」。
此九個字是完整的宗名,非常明確地標舉出淨土宗的方法、目標與目的。
我們講念佛往生淨土,它的結果是怎麼樣呢?就是成佛;而且我們之所以要往生彌陀淨土,也是因為那裡是成佛的境界,而且是快速成佛的。不只我們要念佛往生彌陀淨土,釋迦牟尼佛說,有十四個佛國、無數的菩薩都往生極樂世界,還有無量無邊的十方國土的大菩薩、小菩薩也要求生極樂世界,連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也都預先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往生極樂世界成佛比較快,那裡本身就是成佛的境界,而且是自然、不假功用的。也就是說,不必經過多少時間、修什麼樣的法門,無須經過一個階位、一個階位才到達佛的境界。
極樂世界是「報土」,是佛因地累積清淨、圓滿的功德而成就的國土,阿彌陀佛五劫思惟發了四十八大願,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因此他所完成的極樂世界就是他的報土。本來佛的報土是佛才能享用的,包括聲聞、緣覺、乃至凡夫都是不可能受用佛淨土的,除非是破了無明的大菩薩,才能夠感應道交,進入佛那樣的境界。可是阿彌陀佛的極樂報土不僅是殊勝的報土,而且是凡夫也能夠往生,與佛同樣受用的地方,這個就是極樂世界特色的地方──凡夫能夠進入,進入之後也跟阿彌陀佛同樣獲得無量壽命、無量光明,享受無量的佛的果報。
極樂世界如果沒有這個特色的話,釋迦牟尼佛也不會在眾多經典當中都談到極樂世界,談到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談到阿彌陀佛的經典共有兩百多部,可以說時時、處處的講經說法當中,都在引導眾生要往生極樂世界。有關到極樂世界必定成佛有它什麼「理證」嗎?當然有,最根本的證明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因為有了這個願才有極樂世界;那四十八大願當中,成佛的願是在哪一個願?在第十一願,第十一願也叫做「必至滅度願」: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經文很簡短,只有二十一個字,意思是說,他如果成佛的話,凡是往生到他這裡的人,都要讓他成為不退轉的菩薩,而且進入滅度,如果不是這樣他就不成佛。
「定聚」就是不退轉,「滅度」就是成佛,這個幾乎是同時的,只是在說明的次第上有前後,其實不退轉不是目的,滅度才是目的。
以聖道門來講,有三種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位不退」,就是超凡入聖了,不會再退轉至三界六道成為凡夫而輪迴,所以是聖人的位次。
「行不退」,聖人有小乘的聲聞、緣覺,與大乘的菩薩,大乘的菩薩就是「行不退」,會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不會像聲聞、緣覺一樣只是自了漢。不會退回小乘的自了漢,就是「行不退」。
「念不退」,就是已經進入佛的境界。因為大乘法門有小聖、有大聖,小聖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的菩薩,大聖菩薩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薩,大聖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性,就進入佛的境界,他起心動念都是在佛的境界當中,這個叫「念不退」。
第十一願所講的「定聚」就是不退轉的意思,這個是指等覺來講的,因為他心心念念,都不離開等覺的境界,也不離開等覺的階位,其實是「必至滅度」──必定進入涅槃的境界。涅槃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佛的境界,只有到達佛的境界才是真的不生不滅,心性永遠不會再轉變動亂。即使倒駕慈航、乘願再來,成為不變隨緣,隨眾生的因緣來顯示,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應該現人的身體、或動物的身體、或橋樑樹木,他什麼都能現,都能夠隨外在的因緣;可是他也永遠不會改變、不會失去他已經證入佛性的事實。不像我們眾生,一隨緣就變了,隨善緣就變為人道的身體、天道的身體,隨惡緣就變為地獄、餓鬼、畜生的身體,眾生都會變,不可能不變。佛「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他示現之後,就回歸他本來的樣貌,也就是佛的境界,我們眾生則是變來變去,回不到家。所以第十一願所講的「定聚」不只是念不退,而且是「滅度」,也就是成佛的不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每一願、每一願都是為了眾生的需要而發的,四十八個願如果有一願不成就,他就不可能成佛,必須願願都成就了他才成佛;現在他成佛了,第十一願當然成就了,所以我們到極樂世界,當然也承受第十一願的果報──往生極樂世界一定入滅度,因為他滅度的願已經完成,一去就可以當下擁有享用,不可能說去了,還要等多久?或者去了,做到某樣的功行之後才能擁有?不用,因為它已經現成擺在那裡,本來就為我們而成就的,是給我們的。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都完成了,那麼四十八願所完成的極樂世界正報、依報是怎麼樣的境界呢?在《無量壽經》就有一段經文,那一段經文就稱為「聖眾果報」的經文,因為是談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莊嚴,它怎麼講?它說:
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
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
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極樂世界怎麼樣,我們到極樂世界就會成為怎麼樣。
這一段文說極樂世界「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極樂世界是一個清淨、安穩、微妙、快樂的地方,所以極樂世界也叫做「安樂」。
「清淨安穩」,娑婆世界是五濁污染所以不清淨,我們有貪、瞋、癡所以不清淨,清淨的話,就沒有貪、瞋、癡、慢、疑、邪見,也沒有種種妄想、雜念。而唯有清淨才能安穩,沒有清淨,有妄想雜念就不安,不安就動,動到人間來,動到地獄去,轉來轉去。所以說「清淨安穩,微妙快樂」。
我們說「離苦得樂」,娑婆世界的樂是跟苦相對的,是變動不居,是無常的;極樂世界的樂,是超越娑婆世界那種苦樂相對的樂,是永恆的樂,所以說「微妙快樂」。
「微妙」,微,就是很細微,細微到什麼地步?細微到妙不可言。妙,就是難以想像,沒辦法用我們凡夫的意識去思維,甚至菩薩也想像不到。
到了極樂世界,身心的快樂是很微妙,是凡夫所想像不到的,不可思議的身心快樂,究竟來講就是「次於無為」。「次」是相同,它的位次等同於涅槃。這就呼應第十一願所講的「必至滅度」,滅度就是涅槃,所以極樂世界的依報等同涅槃,所以說「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無為泥洹」就是涅槃,善導大師說「極樂無為涅槃界」就是從這一段經文而來的,這是從依報來講。那極樂世界的正報是怎麼呢?
「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不管聲聞或是菩薩或是天人,論智慧,同樣的高明;論神通,六種神通都徹徹底底的沒有缺少。
「咸同一類,形無異狀」,內心的智慧、神通一樣,外貌也統統是一個樣。既然內心的智慧跟外貌的相好統統一樣,為什麼還有說聲聞、菩薩、天人這一些名稱、身分呢?「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因為隨順其他的國土。其他的國土有聲聞、菩薩、天人這一些觀念,所以是隨順其他的國土來講的。
究極而言,極樂世界難道就完全是像《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所講的那樣嗎?其實不是,它比淨土三經所講的還要高超。三經之中所形容的:黃金為地、七寶蓮池、眾寶樓閣……這一些也是「因順餘方」的需要而表述。因為它既然超越了,怎麼還會跟我們所想所知的一個樣?當然是不同的。如何不同呢?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到那裡自然就了解了。
「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到了極樂世界所得的果報是什麼?自然的「虛無之身、無極之體」。自然也好,虛無也好,無極也好,都是涅槃的意思。涅槃是印度話,自然、虛無、無極是中國的語言,而且這一些是道家的概念。
最早佛教傳到中國,佛教所談的境界是中國文化所沒有的,也沒有那一個語言名詞,那怎麼辦?就引用一些比較相近的來作為說明。所以有人會覺得怎麼跟道教講的一樣?其實不是的,這些都是涅槃意思。極樂世界它就是涅槃的境界,就是報土,所以也叫安樂世界,也叫安養世界,也叫做妙樂世界,也叫做無量光明土,也叫做蓮花藏世界,也叫做無為涅槃界。因為有種種的內涵就有種種的名稱。
到了極樂世界就橫超二死──橫超兩種生死輪迴。第一種是分段的生死輪迴,第二種是變易的生死。分段生死是指凡夫六道的輪迴,到極樂世界就是橫超,不斷煩惱但能夠離開六道輪迴叫橫超分段生死。一般來講,脫離六道輪迴、超凡入聖,到達成佛要經過四十一個階位,也就是要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還有等覺這四十一個階位,再上去才是妙覺,佛的果位。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就進入佛的果位,所以說「橫超」,當然橫超這個「橫」,背後蘊含著超勝的「佛力」,也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佛力、功德力,這個就是「橫」的意思。如果沒有這個力量,我們怎麼能夠橫超?就像單靠我們走路就要到北京,那有可能嗎?是不可能的!可是如果坐飛機的話就橫超,橫超陸地地面,也橫超海峽,直接到達北京。所以淨土法門也叫做橫超的法門,也叫做果地的法門,不是從因地一階一階上去,而是直接到了果地,所以叫果地法門。有一句話說:「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念佛往生淨土成佛宗」此九個完整的宗名,非常明確的標舉出淨土宗的方法、目標、目的。
淨土宗的方法是什麼?念佛!
目標是哪裡?極樂世界!
目的是什麼?成佛!
「念佛往生淨土成佛宗」這九個字很明確的將方法、目標、目的都顯示出來了。那麼簡稱什麼?「淨土宗」三個字,如果再簡稱的話那就是「淨宗」兩個字。
善導大師說:「真宗叵遇,淨土之要難逢。」
「真宗」,「真」就是真實、不是虛假的,既然是真,就不是權巧、是唯一無二的,「真」就是真理。善導大師說,「淨土宗」才是真理之宗,真理的宗教只有一個不可能有兩個。那如果「淨土宗」是真理的宗教的話,那麼其他的宗派算不算真宗呢?或許算,也或許不算。
「叵遇」,難以遇到。
「淨土之要難逢」,這裡的「要」就是念佛的意思,念佛才是它的綱要、核心、正因。
所以,法照大師就說:
念佛成佛是真宗。
「念佛成佛是真宗」,念佛成佛才是真實的宗教,才是真理的宗教。
由於時間的關係,這堂課就講到這裡。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