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講演

  1.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下)
  2.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上)
  3. 阿彌陀經是在說什麼?
  4. 2024龍年新春講話
  5. 皈依開示(2023年11月11日新營)
  6. 慶祝彌陀聖誕暨淨嵩法師往生二十周年紀念講話
  7. 2023中元開示
  8. 剃度開示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2023年8月30日)
  9. 皈依.五戒.剃度開示(2023年7月18日)
  10.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三)
  11.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下)
  12.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上)
  13. 2022中元開示
  14. 「光明遍照」六特色(下)
  15. 「光明遍照」六特色(上)
  16. 為淨土宗志工幹部講話
  17. 清明節慎終追遠與念佛(2022年清明節開示)
  18. 念佛超度之勝益
  19.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20.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二)
  21.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一)
  22.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必得超絕去
  23.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4.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25.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26. 2021中元念佛超薦法會開示
  27.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28.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29. 2019年彌陀誕開示
  30. 2020中元法會開示
  31. 志工四喻
  32. 人生是苦
  33. 生命無常三根本
  34. 兩種深信、觸光柔軟、感恩歡喜
  35. 剃度開示(2019年7月7日)
  36. 中元節開示(2019)
  37. 剃度開示(2019年5月12日)
  38. 豬年話豬
  39. 剃度開示(2018年7月31日)
  40. 淨土宗──往生淨土成佛宗
  41. 受戒與持戒
  42. 趨向淨土的關鍵密碼
  43. 剃度開示(2018年3月24日)
  44. 二種成佛法
  45. 橫超的淨土法門
  46. 往生與預知時至
  47. 剃度及皈依開示(2017年9月19日)
  48. 往生極樂的條件(下.問答)
  49. 剃度開示(2017年8月18日)
  50. 往生極樂的條件(中)
  51. 往生極樂的條件(上)
  52. 深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佛成佛
  53. 四十八願分類歸結
  54. 彌陀願心的根源
  55. 淨土宗的結論──宗旨四句偈
  56. 大慈悲五要點
  57. 慈心法門
  58. 念佛不妄語
  59.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脫離輪迴之上
  60. 淨土宗的根源
  61. 真正的孝行──託父母於阿彌陀佛
  62. 為何吃素?
  63. 略談佛教的意義與淨土宗之殊勝
  64. 「自省己過,善覆他罪,樂修慈心」
  65. 愛與佛命
  66. 不請之友
  67. 歲末聚餐對僧眾的談話
  68. 學佛的目的
  69. 說愛(二)
  70. 說愛(一)
  71. 念佛名號 學佛愛心
  72. 心平氣和 無住生心
  73. 念佛超度 三塗眾生
  74. 澳門淨土宗學會 讚頌辭
  75. 「以誠感人」的意涵
  76. 第一屆淨土宗志工研習會勉言
  77. 慧淨法師除夕團拜電話致辭
  78. 在心、在緣、在決定
  79. 佛教點燈的意義
  80. 念佛的方法與要領
  81. 念佛成佛的原理
  82. 佛在何處?
  83. 志工服務精神的內涵
  84. 淨土行人應具備的根本知見
  85. 慈悲的救度
  86. 念佛生蓮
  87. 三塗眾生 念佛往生
  88. 信受彌陀救度
  89. 為新戒比丘開示
  90. 歸依勸囑
  91. 念佛的音調與心態
  92.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93. 「澳門彌陀共修會落成法語」略講
  94. 厭穢欣淨 切願往生
  95. 初機念佛群疑問答
  96. 簡介淨土宗專純念佛的道風及心態
  97. 淨土法門 理事互含
  98. 初學淨土法門應有的認識
  99. 念佛人的「本尊」
  100.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101. 念佛即圓滿悲智功德
  102. 〈人有實德,天有奇報〉一文的啟發
  103.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4. 如何真正圓滿人生的目的
  105. 萬行不憑憑念佛(二)
  106. 萬行不憑憑念佛(一)
  107.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終直入涅槃城
  108. 彌陀名號 不可思議
  109. 守愚念佛 彌陀住頂
  110. 阿彌陀佛的救度
  111.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112. 念佛方能消宿業
  113.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4. 阿彌陀佛 是何等佛
  115. 以佛為念 以淨為歸
  116. 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117.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
  118. 淨土法門 萬法歸宗
  119. 世間虛假 唯佛獨真
  120. 一心念佛 無疑無雜

法義開示

  1.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三)
  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二)
  3.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一)
  4.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
  5.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九)
  6.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八)
  7.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七)
  8.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六)
  9.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五)
  10.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四)
  11.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三)
  12.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二)
  13.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一)
  14.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
  15. 彌陀淨土的特色-超
  16. 《觀無量壽經》概說(九)
  17. 《觀無量壽經》概說(八)
  18. 《觀無量壽經》概說(七)
  19. 《觀無量壽經》概說(六)
  20. 《觀無量壽經》概說(五)
  21. 善導淨土教理的核心
  22. 淨土宗帶三法數
  23. 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24. 善導淨土教理特色
  25.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五)
  26.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四)
  27.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三)
  28.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二)
  29.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一)
  30. 《觀無量壽經》概說(四)
  31. 《觀無量壽經》概說(三)
  3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
  33. 《觀無量壽經》概說(一)
  3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七)
  3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六)
  3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五)
  3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四)
  3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三)
  3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二)
  4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一)
  41.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
  42.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九)
  43.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八)
  4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七)
  4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六)
  4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五)
  4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四)
  4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三)
  4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二)
  5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一)
  51. 「三誓偈」略解
  52. 念佛的利益
  53. 剃度典禮開示
  54. 「彌陀三約定」
  55. 為新戒弟子開示
  56. 淨土宗「四不」
  57. 《無量壽經》大意(九)
  58. 《無量壽經》大意(八)
  59. 《無量壽經》大意(七)
  60. 《無量壽經》大意(六)
  61. 《無量壽經》大意(五)
  62. 《無量壽經》大意(四)
  63. 《無量壽經》大意(三)
  64. 《無量壽經》大意(二)
  65. 《無量壽經》大意(一)
  66. 《無量壽經》概說(續)
  67. 《無量壽經》概說
  68. 淨土宗特色略說
  69. 淨土宗宗旨略說
  70. 略說淨土宗教判
  71. 佛化婚禮開示
  72. 自信教人信 擔當向前行
  73. 成佛何時、極樂何處、往生何位?
  74. 出家的價值與意義
  75. 略說彌陀名號之義
  76. 為什麼淨土法門是易行道?
  77. 淨土宗是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
  78. 娑婆眾生 無不是業
  79. 龍樹菩薩往生安樂國
  80. 華光出佛
  81. 彌陀光明 最尊第一
  82. 法是道場的靈魂
  83.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84. 彌陀誕辰念彌陀 (二)
  85. 彌陀誕辰念彌陀(一)
  86. 「名號的功德」與「念佛的利益」
  87. 「《大經》三要文」的重要性
  88. 極樂安身實是精
  89. 大悲傳普化 真成報佛恩
  90. 相勸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1.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略講
  92. 口稱成因由法德
  93. 念佛與佛,機法一體
  94. 淨土法門的大根大本
  95. 何謂「一心不亂」?
  96. 略談念佛方式與莊嚴道場
  97. 極樂無為涅槃界
  98. 如何真正紀念「彌陀聖誕」
  99.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
  100. 為迴龍寺常住僧眾開示
  101.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2.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略講
  103.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問答)
  104.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開示)
  105. 淨土宗的幾個名詞略釋
  106. 成佛如林的法門
  107. 善導大師-《觀經疏》大願業力與《大經》三誓偈
  108. 善導大師-略說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109.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五)
  110.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四)
  111.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三)
  112.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二)
  113.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一)
  114.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四)
  115.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三)
  116.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二)
  11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一)
  118.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四)
  119.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三)
  120.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二)
  121.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一)
  122. 《易行品》概說
  123.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二)
  124.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一)
  125.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三)
  126.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二)
  127.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一)

宗風

  1. 宗風學習(七)
  2. 宗風學習(六)
  3. 宗風學習一~五

臨終開示

  1. 臨終的殷切勸導叮囑
  2. 娑婆旅程盡,辭別歸蓮鄉
  3. 信順彌陀救度

訪問篇

  1. 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
  2. 傳承的路_與越南團法師談話

問答

  1. 為善導寺幹部蓮友開示(問答)
  2. 他力與因果,有矛盾嗎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隨緣的念佛?
  4. 如何從自覺愚惡契入彌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蓮友問
  6. 於弘願寺答僧眾問

第十八願善導釋

  1.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十)
  2.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九)
  3.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八)
  4.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七)
  5.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六)
  6.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五)
  7.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四)
  8.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三)
  9.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二)
  10.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一)
  11.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
  12. 第十八願善導釋(九)
  13. 第十八願善導釋(八)
  14. 第十八願善導釋(七)
  15. 第十八願善導釋(六)
  16. 第十八願善導釋(五)
  17. 第十八願善導釋(四)
  18. 第十八願善導釋(三)
  19.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
  20. 第十八願善導釋(一)

淨土法門的核心

  1.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十)
  2.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九)
  3.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八)
  4.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七)
  5.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六)
  6.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五)
  7.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四)
  8.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三)
  9.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二)
  10.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一)
  11.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
  12. 淨土法門的核心(九)
  13. 淨土法門的核心(八)
  14. 淨土法門的核心(七)
  15. 淨土法門的核心(六)
  16. 淨土法門的核心(五)
  17. 淨土法門的核心(四)
  18. 淨土法門的核心(三)
  19.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
  20. 淨土法門的核心(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四、憶與念
  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三、念者今心也,黏著不能忘
  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二、閉關念佛的苦惱者
  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一、念佛先要認識佛
  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現往東方的佛
  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令眾成佛的佛
  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使凡入報的佛
  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報身報土的佛
  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諸佛證誠的佛
  1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臨終來迎的佛
  1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親近增上的佛
  1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身心無礙的佛
  1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息三塗的佛
  1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無礙的佛
  1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唯攝念佛的佛
  1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名號的佛
  1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名體一如的佛
  1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2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
  2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
  2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為作大安的佛
  2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召喚眾生的佛
  2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不擯眾生的佛
  2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代眾受苦的佛
  2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以身為質的佛
  2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2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2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主動救度的佛
  3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獄的佛
  3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眾生的佛
  3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阿彌陀佛,是一尊為大施主的佛
  3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八)
  3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七)
  3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六)
  3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五)
  3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四)
  4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三)
  4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二)
  4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一)
  4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
  4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九)
  4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八)
  4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七)
  4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六)
  4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五)
  4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
  5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
  5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
  5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一)
  5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目錄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十)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學員,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三聲)

  現在要請大家一起來寫一個字,寫什麼字呢?「親」字。

  「親」,首先,是一個立,再一個木,旁邊一個見。這是什麼涵義呢?為什麼「親」是這樣的寫法呢?中國字是象形,以形象就能體會它的內涵,那「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我們所能理解的,用一個字來顯示的,就是「親」這一個字,所以善導大師就說:「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

  意思是說,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當中,含蓋很多,但「偏標念佛最為親」,「偏」就是專門的、唯一的標舉出念佛,也就「第十八願」跟阿彌陀佛本身是最親的,所以說:「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這個「親」顯示得非常好。

  我們現在就稍微解釋「親」的涵義。

  「親」跟「疏」是相對的,所謂親密、親近或者是生疏、疏遠,如果是親密的話就不是生疏,親近的話就不是疏遠,所以往往「親」解釋為親密跟親近。但親跟近在內涵上還是有不一樣的。

  「親」是指心靈上的貼近,彼此心意相通,所謂心心相印,融為一體的這是親。

  「近」是指身體上的距離,彼此如影隨形,所謂形影不離,不相捨離的這是近。

  「親」跟「近」,也可以用四句話來做分別:又親又近、親而不近、近而不親、不親不近。

  「又親又近」如同母子,很親又同居住在一個屋簷下,日夜相處所以「又親又近」。

  「親而不近」,如果兒子長大了,離開到外國讀書、創業或定居,那就各自分開,就不相近,但內心還是彼此想念。

  「近而不親」,如公司的職員,天天都相處在一起,同一個屋簷下,但並沒有像親人那樣貼心的想念對方,體貼為對方好。

  「不親不近」,就像一般不認識的人,沒有血緣關係,也沒有相處在一起。

  這個「親」也有「相即相入」的意思,當然這是就佛法,就「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來解釋的。

  「相即」就是兩個東西互相靠在一起,互相靠在一起,互相貼近,沒有互相離開,幾乎是一體的。

  「相入」就是兩個東西彼此互相融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分不開的,可以說就是同一個的。

  有關相即相入這種道理,《華嚴經》闡釋的比較多,因為《華嚴經》本來就在解釋宇宙人生的各種現象,所以它有分四種無礙:「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事無礙」就必須是相即相入,否則事與事各自分開,怎麼會無礙呢?既然無礙,是哪種程度的無礙呢?是相即的無礙彼此在一起,而且是相入的無礙一體的,所以說「一即多,多即一」,「近即遠,遠即近」,也就是說,所謂宇宙、法界、種種事相,其實是不變隨緣的現象,是隨著因緣顯示它的外相,但本質都是一樣的,不管人的本質,動物的本質,植物礦物的本質,都是一樣的。

  「宇宙」──日月星辰的本質都是一樣的,萬物如此,我們的心靈,心跟物其實也是一樣的;眾生雖然各自不同,有十法界──四聖的佛法界、菩薩法界、聲聞、緣覺法界以及六凡的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十種不同法界的眾生,事相是不同,但本質也是一樣的。

  所以,宇宙萬物不論是色,不論是心,都是相融相入的,也就是《心經》所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在佛教裡面是特別的名詞,有形的現象都是「色」,乃至於無形的現象,但它有磁場的顯現也是「色」,看得到、聽得到的是「有表色」,看不到、聽不到,但是還是存在的叫做「無表色」,它還是色,色就是物質。「空」,指它的本體,不論是物質上的或心靈上的,本質都是空相,但這個空相跟斷滅是不一樣的。

  有一句話說:「皮毛剝落盡,唯有真實在」,外表一層一層剝落之後,所剩下的就是本體。所以真正的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就是彼此相即相入。很多人會覺得奇怪,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我們是我們,阿彌陀佛再怎樣地要救度我們,我們再怎麼樣地專一念佛,畢竟佛還是佛,凡夫還是凡夫啊?!怎麼會親到相即相入呢?

  從本質上來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本來就是相即相入;從事相來講,以其他法門各自分開不同,可是淨土法門是阿彌陀佛的心──也就是他的慈悲跟智慧徹入到念佛人的身心骨髓裡面,只是念佛人沒有感知而已。所以,就這一點來講,阿彌陀佛跟念佛人是相即相入的。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會體會到,我們念佛人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我們念佛人不只是心意相通,而且是融為一體的。

  我們說把經文融為骨髓化成個性,不要讀經是讀經,行為是行為,彼此是兩碼事,不能互相切入,這樣就打成兩塊,不是融為一體了。

  在末法時代,以聖道門來說,要與經文融為一體是不可能的,因為聖道門基本的就是實相為體,如果沒有領悟到實相的話,怎麼能夠以實相為體,連實相是什麼都不知道;即使領悟到了,但三業行為沒能契合實相,那還是凡夫一個。

  淨土的經典是「以名號為體」,名號本身就是實相,能夠讓我們聽得到、看得到、受用得到。同時,名號能夠度眾生,實相是一個理體,我們如果沒有體會到,心沒有跟它打成一片,是受用不到的。所以,只有淨土法門才能夠談到阿彌陀佛跟我們,我們跟阿彌陀佛一體的這一種事事無礙。所以,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依報是一體,阿彌陀佛跟他的名號也是一體,阿彌陀佛跟念佛的人,念佛的人跟阿彌陀佛也是一體的,所謂依正一如,名體不二,佛生一體。這樣的教理,只有淨土宗才有。

  現在講這個「親」,就是親密、親近,跟誰親密親近呢?當然是跟阿彌陀佛親密親近。我們是念佛的人,所以阿彌陀佛跟我們,我們跟阿彌陀佛,彼此就是親密親近,而且是一體不離的親密、親近。在這裡,我們就用父母跟兒女這一種親來作為比喻。

  剛剛我們寫「親」字的時候,就寫出了是一個立,一個木,一個見──站在樹木上向著四方瞭望,這就顯示我們中國的造字非常有內涵,而且也很有藝術的。為什麼這一種形象,這一種動作叫做親,而且是親到是骨肉之親呢?古代缺乏交通工具,也沒有現代通訊聯絡的科技發明,在以前那一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時代,沒有腳踏車,也沒有汽車、火車、高鐵,也沒有船隻、飛機,出門頂多就是坐牛、馬車,所以如果是親人或者孩子離開了家門,就沒有聯絡工具,什麼時候回來也不一定知道。假設一個小孩出門去遊玩,到了傍晚還沒有看到兒子回來,那父母會怎麼樣呢?就會掛念、焦急,巴不得爬到樹木之上,像千里眼一樣的瞭望四周,惦記心愛的寶貝為什麼還沒回來……天氣逐漸陰暗,好像要下雨的樣子,啊,真的毛毛細雨下來了,哎呀!好像會越來越大!做父母的心就很焦急。這一種形象、這一種動作,就只有父母才會有,外人是不會如此的。所以就以站在高高的樹上,向著四方焦急的瞭望親愛的子女的蹤影,怎麼還沒有看到影子呢?滿心的焦急的這個形象、動作叫做「親」。

  這個親,就代表骨肉之親,代表父母兒女之親,為什麼父母兒女會親呢?所謂父精母血故親,我們現在這個身體,不管是年幼也好、年老也好,全身之中,不論是骨頭、血液、五臟六腑,一點一滴都是我們父母的精、血所成就的。所以這一種親是天然、天性的,父母跟我們的親、兒女跟父母的親,是最親密也是最直接的,所謂伯父、叔父、姑媽、姨媽或堂表兄弟、姐妹,也都是由於父母才有這些親戚關係。

  所以,一方面我們要感恩父母生下我們,一方面也要想到如何來回報父母的恩。回報父母恩,一般來講就是要好好的借假修真,解脫自己,將來倒駕慈航來度脫父母的生死輪迴,那對我們來講,我們就念佛,也勸導父母念佛,如果父母已經去世了,不曉得到哪裡,甚至到了三惡道,我們虔誠念佛也能夠救度三惡道的父母、親人往生到極樂世界。

  父子母女這一種親是最直接,也是絕對性的,所以生下來的孩子,不管這個孩子是美麗的、醜陋的、聰明的、愚癡的,都會當作是自己的寶貝,因為那是自己的骨肉,這是天性自然的;別人的孩子醜陋、愚癡,我們會遠離他,但自己的孩子再怎麼樣的醜陋、愚癡,再怎麼樣的六根不全,我們都會疼愛他,而且往往會更加的疼愛、憐惜,就是因為父精母血,天性自然,因為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即使貴為國王,他看他的嬰兒也是他的寶貝,因為那是他的骨肉,天性自然的相親相近,不會認為說我是一國之尊,即使是兒女,也等同一般百姓看待,不可能的。

  《四書.大學》有一句話說「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如果國王愛護他的百姓像愛護他的赤子一樣的話,有這樣的誠心,這樣,要治理國家,和諧社會,安定人群,就不遙遠了。也就是說,國王或總統對待百姓就像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這樣治理國家就容易了,為什麼?「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這是一個比喻,只要嫁人,生下了孩子,就有天性的母愛,而不是先學會有了愛孩子的心,怎麼樣去愛護嬰兒、養育嬰兒,有了這個愛心,才可以去嫁人,不是這樣的。

  阿彌陀佛跟我們的關係之於我們與父母的關係,親切千百倍,怎麼講呢?父精母血之親只是這一輩子而已,下輩子往往就沒有了,而且父母的愛是有執著的,不是清淨的,因為凡夫一定有貪瞋癡,愛跟恨也是在一起的,如果兒子大逆不道的話,母親的愛心也會消退。就好像《觀經》中的韋提希夫人,她對她的孩子疼愛不得了,可是她的孩子阿闍世王居然要殺父,要關母親,她就覺得,哎呀!這個兒子不是我的骨肉啊!比外人更像敵人啊!就會這樣。阿彌陀佛他是有智慧的,他的慈愛是絕對性不會變的,他把我們眾生看成他的獨子,所以他的愛千百倍於現在的父母。

  念佛的人跟阿彌陀佛親,不是因為我們念佛了就跟阿彌陀佛親;也不是因為我們都有佛性,所以一念佛就跟佛親了;也不是因為我們學佛了,發大乘心、發菩提心、發四弘誓願,所以就跟佛親了;也不是因為我們行六度萬行,將來能夠成佛,因此就跟佛親,這些都不是。是因為十方諸佛當中,只有一尊佛為十方眾生發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願,所以才跟十方眾生有了這一種親緣。就好像兒子會稱呼你父親、稱呼你母親,那是因為那是你們的精血所生下來的,所以自自然然就有這一種親,並不是政府規定或某一種儀式而形成的。就是因為阿彌陀佛為十方眾生發了「只要他成佛,必定使十方眾生稱念他的名號,往生他的極樂世界,在他的極樂世界,也跟他一樣的成佛;如果不能使十方眾生稱他的名號,往生他的極樂世界成佛,他就不能成正覺,就不能成佛。」因為阿彌陀佛有這樣的一個願,所以自自然然跟十方眾生,尤其是跟念佛人就有了比父子母女還要親的深緣。

  念佛人以念佛為因,阿彌陀佛正覺功德的願力作為緣,內因外緣和合,阿彌陀佛才能夠成正覺,而我們也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我們跟阿彌陀佛的親。阿彌陀佛之所以有阿彌陀佛這一個生命,是建立在十方眾生念佛能夠往生之上的,而十方眾生念佛之所以能夠往生,也是建立在阿彌陀佛成正覺的功德願力之上的,所以念佛的眾生,跟救度的阿彌陀佛是一體不離、相依相存、缺一即倒的,這個願就是第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的生命,也是我們念佛人的生命。有了這個願,才有阿彌陀佛這尊佛的存在;有了這個願,才有我們被阿彌陀佛的救度,獲得永恆安樂成佛的生命。所以,阿彌陀佛的救度跟我們的念佛這兩者是一體不離的,這就是「往生正覺、機法一體」的涵義,我們眾生的往生跟阿彌陀佛的成正覺,機跟法互不相離,是一體的,乃至是相即又相入的。

  我們思維看看:佛的境界是超越一切大小聖之上的,不管是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賢的小聖菩薩,或者是初地到十地的大聖菩薩,小聖的菩薩跟大聖的菩薩離佛的境界,還是非常遙遠的,至於聲聞緣覺的話,更是望塵莫及,因為聲聞、緣覺連佛的名字都沒有聽過,因為小乘的教理當中,並沒有十方淨土、十方佛這樣的教理、概念。如果阿彌陀佛沒有發下這個願,儘管他成佛了,由於沒有這個願,菩薩離佛淨土境界還很遙遠,何況是我們的具足貪瞋癡的罪惡生死凡夫,再怎麼樣的經過一百劫一千劫一萬劫,高聲的念佛,謙卑的頂禮、膜拜,或者是入定來觀想佛,也都跟佛的境界常相遙遠,而不是常相親近。

  現在我們念佛人跟阿彌陀佛親,就是因為阿彌陀佛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願,因此,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聽到;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看到;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知道。就像善導大師所講的:「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彼此三業,不相捨離。」

  因為阿彌陀佛發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因為有了這個誓願,而他也已經成正覺了,完成了這一句萬德洪名,也具備了佛無礙的光明來攝取念佛的眾生,因此十方眾生隨他這一個願,也就是專稱彌陀佛名,阿彌陀佛就聽到,禮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看到,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知道,眾生只要有心,就與這個頻率相應了。因為有了這個頻率,我們接上這個開關,自然就能立即跟他感通,如果根本都沒有這個頻道的話,哪裡會有這個開關讓我們去開呢?所以說,我們專稱彌陀佛名,就跟阿彌陀佛有了親緣。

  那十方諸佛跟我們有沒有這種親緣呢?沒有!為什麼?因為天下男人雖多,爸爸有幾個?一個;天下女人雖多,媽媽也只有一個;十方諸佛雖多,只有阿彌陀佛為我們發下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本願,其他的佛都沒有啊!之所以兒女跟父母親,是因為有父精母血為緣,自己的神識為因;我們之所以跟阿彌陀佛親,是阿彌陀佛發下了「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緣,加上我們專稱彌陀佛名為因,因緣和合才有「往生成佛」,這個就是親。

  又,彌陀與念佛眾生的關係,固然以世俗之父母子女之親為譬喻,然而世間人之親,有親而不近,有近不親,有既親又近,有不親不近;彌陀與念佛眾生不但既親又近,而且機法一體。

  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祝願大家:信佛念佛,得生極樂。

  南無阿彌陀佛!

(全文完)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