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的核心(二十)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學員,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三聲)
現在要請大家一起來寫一個字,寫什麼字呢?「親」字。
「親」,首先,是一個立,再一個木,旁邊一個見。這是什麼涵義呢?為什麼「親」是這樣的寫法呢?中國字是象形,以形象就能體會它的內涵,那「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我們所能理解的,用一個字來顯示的,就是「親」這一個字,所以善導大師就說:「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
意思是說,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當中,含蓋很多,但「偏標念佛最為親」,「偏」就是專門的、唯一的標舉出念佛,也就「第十八願」跟阿彌陀佛本身是最親的,所以說:「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這個「親」顯示得非常好。
我們現在就稍微解釋「親」的涵義。
「親」跟「疏」是相對的,所謂親密、親近或者是生疏、疏遠,如果是親密的話就不是生疏,親近的話就不是疏遠,所以往往「親」解釋為親密跟親近。但親跟近在內涵上還是有不一樣的。
「親」是指心靈上的貼近,彼此心意相通,所謂心心相印,融為一體的這是親。
「近」是指身體上的距離,彼此如影隨形,所謂形影不離,不相捨離的這是近。
「親」跟「近」,也可以用四句話來做分別:又親又近、親而不近、近而不親、不親不近。
「又親又近」如同母子,很親又同居住在一個屋簷下,日夜相處所以「又親又近」。
「親而不近」,如果兒子長大了,離開到外國讀書、創業或定居,那就各自分開,就不相近,但內心還是彼此想念。
「近而不親」,如公司的職員,天天都相處在一起,同一個屋簷下,但並沒有像親人那樣貼心的想念對方,體貼為對方好。
「不親不近」,就像一般不認識的人,沒有血緣關係,也沒有相處在一起。
這個「親」也有「相即相入」的意思,當然這是就佛法,就「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來解釋的。
「相即」就是兩個東西互相靠在一起,互相靠在一起,互相貼近,沒有互相離開,幾乎是一體的。
「相入」就是兩個東西彼此互相融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分不開的,可以說就是同一個的。
有關相即相入這種道理,《華嚴經》闡釋的比較多,因為《華嚴經》本來就在解釋宇宙人生的各種現象,所以它有分四種無礙:「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事無礙」就必須是相即相入,否則事與事各自分開,怎麼會無礙呢?既然無礙,是哪種程度的無礙呢?是相即的無礙彼此在一起,而且是相入的無礙一體的,所以說「一即多,多即一」,「近即遠,遠即近」,也就是說,所謂宇宙、法界、種種事相,其實是不變隨緣的現象,是隨著因緣顯示它的外相,但本質都是一樣的,不管人的本質,動物的本質,植物礦物的本質,都是一樣的。
「宇宙」──日月星辰的本質都是一樣的,萬物如此,我們的心靈,心跟物其實也是一樣的;眾生雖然各自不同,有十法界──四聖的佛法界、菩薩法界、聲聞、緣覺法界以及六凡的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十種不同法界的眾生,事相是不同,但本質也是一樣的。
所以,宇宙萬物不論是色,不論是心,都是相融相入的,也就是《心經》所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在佛教裡面是特別的名詞,有形的現象都是「色」,乃至於無形的現象,但它有磁場的顯現也是「色」,看得到、聽得到的是「有表色」,看不到、聽不到,但是還是存在的叫做「無表色」,它還是色,色就是物質。「空」,指它的本體,不論是物質上的或心靈上的,本質都是空相,但這個空相跟斷滅是不一樣的。
有一句話說:「皮毛剝落盡,唯有真實在」,外表一層一層剝落之後,所剩下的就是本體。所以真正的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就是彼此相即相入。很多人會覺得奇怪,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我們是我們,阿彌陀佛再怎樣地要救度我們,我們再怎麼樣地專一念佛,畢竟佛還是佛,凡夫還是凡夫啊?!怎麼會親到相即相入呢?
從本質上來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本來就是相即相入;從事相來講,以其他法門各自分開不同,可是淨土法門是阿彌陀佛的心──也就是他的慈悲跟智慧徹入到念佛人的身心骨髓裡面,只是念佛人沒有感知而已。所以,就這一點來講,阿彌陀佛跟念佛人是相即相入的。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會體會到,我們念佛人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我們念佛人不只是心意相通,而且是融為一體的。
我們說把經文融為骨髓化成個性,不要讀經是讀經,行為是行為,彼此是兩碼事,不能互相切入,這樣就打成兩塊,不是融為一體了。
在末法時代,以聖道門來說,要與經文融為一體是不可能的,因為聖道門基本的就是實相為體,如果沒有領悟到實相的話,怎麼能夠以實相為體,連實相是什麼都不知道;即使領悟到了,但三業行為沒能契合實相,那還是凡夫一個。
淨土的經典是「以名號為體」,名號本身就是實相,能夠讓我們聽得到、看得到、受用得到。同時,名號能夠度眾生,實相是一個理體,我們如果沒有體會到,心沒有跟它打成一片,是受用不到的。所以,只有淨土法門才能夠談到阿彌陀佛跟我們,我們跟阿彌陀佛一體的這一種事事無礙。所以,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依報是一體,阿彌陀佛跟他的名號也是一體,阿彌陀佛跟念佛的人,念佛的人跟阿彌陀佛也是一體的,所謂依正一如,名體不二,佛生一體。這樣的教理,只有淨土宗才有。
現在講這個「親」,就是親密、親近,跟誰親密親近呢?當然是跟阿彌陀佛親密親近。我們是念佛的人,所以阿彌陀佛跟我們,我們跟阿彌陀佛,彼此就是親密親近,而且是一體不離的親密、親近。在這裡,我們就用父母跟兒女這一種親來作為比喻。
剛剛我們寫「親」字的時候,就寫出了是一個立,一個木,一個見──站在樹木上向著四方瞭望,這就顯示我們中國的造字非常有內涵,而且也很有藝術的。為什麼這一種形象,這一種動作叫做親,而且是親到是骨肉之親呢?古代缺乏交通工具,也沒有現代通訊聯絡的科技發明,在以前那一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時代,沒有腳踏車,也沒有汽車、火車、高鐵,也沒有船隻、飛機,出門頂多就是坐牛、馬車,所以如果是親人或者孩子離開了家門,就沒有聯絡工具,什麼時候回來也不一定知道。假設一個小孩出門去遊玩,到了傍晚還沒有看到兒子回來,那父母會怎麼樣呢?就會掛念、焦急,巴不得爬到樹木之上,像千里眼一樣的瞭望四周,惦記心愛的寶貝為什麼還沒回來……天氣逐漸陰暗,好像要下雨的樣子,啊,真的毛毛細雨下來了,哎呀!好像會越來越大!做父母的心就很焦急。這一種形象、這一種動作,就只有父母才會有,外人是不會如此的。所以就以站在高高的樹上,向著四方焦急的瞭望親愛的子女的蹤影,怎麼還沒有看到影子呢?滿心的焦急的這個形象、動作叫做「親」。
這個親,就代表骨肉之親,代表父母兒女之親,為什麼父母兒女會親呢?所謂父精母血故親,我們現在這個身體,不管是年幼也好、年老也好,全身之中,不論是骨頭、血液、五臟六腑,一點一滴都是我們父母的精、血所成就的。所以這一種親是天然、天性的,父母跟我們的親、兒女跟父母的親,是最親密也是最直接的,所謂伯父、叔父、姑媽、姨媽或堂表兄弟、姐妹,也都是由於父母才有這些親戚關係。
所以,一方面我們要感恩父母生下我們,一方面也要想到如何來回報父母的恩。回報父母恩,一般來講就是要好好的借假修真,解脫自己,將來倒駕慈航來度脫父母的生死輪迴,那對我們來講,我們就念佛,也勸導父母念佛,如果父母已經去世了,不曉得到哪裡,甚至到了三惡道,我們虔誠念佛也能夠救度三惡道的父母、親人往生到極樂世界。
父子母女這一種親是最直接,也是絕對性的,所以生下來的孩子,不管這個孩子是美麗的、醜陋的、聰明的、愚癡的,都會當作是自己的寶貝,因為那是自己的骨肉,這是天性自然的;別人的孩子醜陋、愚癡,我們會遠離他,但自己的孩子再怎麼樣的醜陋、愚癡,再怎麼樣的六根不全,我們都會疼愛他,而且往往會更加的疼愛、憐惜,就是因為父精母血,天性自然,因為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即使貴為國王,他看他的嬰兒也是他的寶貝,因為那是他的骨肉,天性自然的相親相近,不會認為說我是一國之尊,即使是兒女,也等同一般百姓看待,不可能的。
《四書.大學》有一句話說「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如果國王愛護他的百姓像愛護他的赤子一樣的話,有這樣的誠心,這樣,要治理國家,和諧社會,安定人群,就不遙遠了。也就是說,國王或總統對待百姓就像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這樣治理國家就容易了,為什麼?「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這是一個比喻,只要嫁人,生下了孩子,就有天性的母愛,而不是先學會有了愛孩子的心,怎麼樣去愛護嬰兒、養育嬰兒,有了這個愛心,才可以去嫁人,不是這樣的。
阿彌陀佛跟我們的關係之於我們與父母的關係,親切千百倍,怎麼講呢?父精母血之親只是這一輩子而已,下輩子往往就沒有了,而且父母的愛是有執著的,不是清淨的,因為凡夫一定有貪瞋癡,愛跟恨也是在一起的,如果兒子大逆不道的話,母親的愛心也會消退。就好像《觀經》中的韋提希夫人,她對她的孩子疼愛不得了,可是她的孩子阿闍世王居然要殺父,要關母親,她就覺得,哎呀!這個兒子不是我的骨肉啊!比外人更像敵人啊!就會這樣。阿彌陀佛他是有智慧的,他的慈愛是絕對性不會變的,他把我們眾生看成他的獨子,所以他的愛千百倍於現在的父母。
念佛的人跟阿彌陀佛親,不是因為我們念佛了就跟阿彌陀佛親;也不是因為我們都有佛性,所以一念佛就跟佛親了;也不是因為我們學佛了,發大乘心、發菩提心、發四弘誓願,所以就跟佛親了;也不是因為我們行六度萬行,將來能夠成佛,因此就跟佛親,這些都不是。是因為十方諸佛當中,只有一尊佛為十方眾生發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願,所以才跟十方眾生有了這一種親緣。就好像兒子會稱呼你父親、稱呼你母親,那是因為那是你們的精血所生下來的,所以自自然然就有這一種親,並不是政府規定或某一種儀式而形成的。就是因為阿彌陀佛為十方眾生發了「只要他成佛,必定使十方眾生稱念他的名號,往生他的極樂世界,在他的極樂世界,也跟他一樣的成佛;如果不能使十方眾生稱他的名號,往生他的極樂世界成佛,他就不能成正覺,就不能成佛。」因為阿彌陀佛有這樣的一個願,所以自自然然跟十方眾生,尤其是跟念佛人就有了比父子母女還要親的深緣。
念佛人以念佛為因,阿彌陀佛正覺功德的願力作為緣,內因外緣和合,阿彌陀佛才能夠成正覺,而我們也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我們跟阿彌陀佛的親。阿彌陀佛之所以有阿彌陀佛這一個生命,是建立在十方眾生念佛能夠往生之上的,而十方眾生念佛之所以能夠往生,也是建立在阿彌陀佛成正覺的功德願力之上的,所以念佛的眾生,跟救度的阿彌陀佛是一體不離、相依相存、缺一即倒的,這個願就是第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的生命,也是我們念佛人的生命。有了這個願,才有阿彌陀佛這尊佛的存在;有了這個願,才有我們被阿彌陀佛的救度,獲得永恆安樂成佛的生命。所以,阿彌陀佛的救度跟我們的念佛這兩者是一體不離的,這就是「往生正覺、機法一體」的涵義,我們眾生的往生跟阿彌陀佛的成正覺,機跟法互不相離,是一體的,乃至是相即又相入的。
我們思維看看:佛的境界是超越一切大小聖之上的,不管是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賢的小聖菩薩,或者是初地到十地的大聖菩薩,小聖的菩薩跟大聖的菩薩離佛的境界,還是非常遙遠的,至於聲聞緣覺的話,更是望塵莫及,因為聲聞、緣覺連佛的名字都沒有聽過,因為小乘的教理當中,並沒有十方淨土、十方佛這樣的教理、概念。如果阿彌陀佛沒有發下這個願,儘管他成佛了,由於沒有這個願,菩薩離佛淨土境界還很遙遠,何況是我們的具足貪瞋癡的罪惡生死凡夫,再怎麼樣的經過一百劫一千劫一萬劫,高聲的念佛,謙卑的頂禮、膜拜,或者是入定來觀想佛,也都跟佛的境界常相遙遠,而不是常相親近。
現在我們念佛人跟阿彌陀佛親,就是因為阿彌陀佛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願,因此,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聽到;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看到;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知道。就像善導大師所講的:「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彼此三業,不相捨離。」
因為阿彌陀佛發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因為有了這個誓願,而他也已經成正覺了,完成了這一句萬德洪名,也具備了佛無礙的光明來攝取念佛的眾生,因此十方眾生隨他這一個願,也就是專稱彌陀佛名,阿彌陀佛就聽到,禮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看到,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知道,眾生只要有心,就與這個頻率相應了。因為有了這個頻率,我們接上這個開關,自然就能立即跟他感通,如果根本都沒有這個頻道的話,哪裡會有這個開關讓我們去開呢?所以說,我們專稱彌陀佛名,就跟阿彌陀佛有了親緣。
那十方諸佛跟我們有沒有這種親緣呢?沒有!為什麼?因為天下男人雖多,爸爸有幾個?一個;天下女人雖多,媽媽也只有一個;十方諸佛雖多,只有阿彌陀佛為我們發下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本願,其他的佛都沒有啊!之所以兒女跟父母親,是因為有父精母血為緣,自己的神識為因;我們之所以跟阿彌陀佛親,是阿彌陀佛發下了「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緣,加上我們專稱彌陀佛名為因,因緣和合才有「往生成佛」,這個就是親。
又,彌陀與念佛眾生的關係,固然以世俗之父母子女之親為譬喻,然而世間人之親,有親而不近,有近不親,有既親又近,有不親不近;彌陀與念佛眾生不但既親又近,而且機法一體。
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祝願大家:信佛念佛,得生極樂。
南無阿彌陀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