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身心無礙的佛
四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身心無礙的佛
所謂「身心無礙」,就是「心遍、身遍、無礙遍」三種遍,這是善導大師對阿彌陀佛「法界身」的解釋。
因為阿彌陀佛是一尊「身心無礙遍」的佛,所以不管任何善惡眾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任何因緣,任何心境,當下念佛,阿彌陀佛立刻知道,立刻與他一體不離,無有障礙。
因為阿彌陀佛有這身心無礙遍的功能,讓我們歡喜念佛,曉得只要念佛,就佛凡一體,與佛同在,永不分離。
《觀無量壽經》「第八觀」說: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諸佛如來」,這是「以總為別」的意思,以總稱諸佛來稱呼阿彌陀佛,顯示十方一切諸佛都是阿彌陀佛一佛,阿彌陀佛一佛代表十方一切諸佛。
「法界身」這三個字,善導大師《觀經疏》解釋說:
言「法界」者,有三義:
一者心遍故,解法界;
二者身遍故,解法界;
三者無障礙故,解法界。
正由心到故,身亦隨到,身隨於心故,言「是法界身」也。
言「法界」者,是所化之境,即眾生界也。
言「身」者,是能化之身,即諸佛身也。
言「入眾生心想中」者,乃由眾生起念,願見諸佛,佛即以無礙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現。
如果,能夠對這一段法語有正確瞭解的話,就會覺得學淨土法門是很殊勝的。善導大師的這一段解釋,讓我們充滿法喜。
善導大師從二個方面來解釋「法界」這兩個字:
第一個方面,是用三種含義來解釋說:「心遍、身遍、無礙遍」這三種含義。
第二個方面,是解釋法界就是眾生的另一個名稱。
這一種解釋跟隋唐幾位大師的解釋完全相反,差別處在於,幾位大師對「法界」二字是就「實相」來解釋,而善導大師這裡的解釋,卻完全是從「有相」來釋義。彼此相互對照,就能清楚了解,善導大師的解釋比較吻合《觀經》整個理路,不但契理,也契合我們的根機。
首先,善導大師解釋法界,有三種含義「心遍、身遍、無礙遍」。
「心遍」,「心」指佛的心,佛的大悲心遍滿眾生的心中。因為佛無所不在,而且佛自在無礙,他要入我們眾生的心有什麼困難呢?再說,佛就是大悲心,他的本意就是要進入我們的心中,以便來轉換我們的煩惱心,消我們的業障、增加我們的智慧、增長我們的善念,這樣的佛心本來就已經遍滿整個法界的。
「身遍」,「身」指佛的身,佛的法身也好、報身也好、應化身也好,能夠遍滿整個法界而進入眾生的心中。當然以法身來講,法身是空性理體,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也想像不到,眾生能看到的只有報身或應化身。總之,佛身遍滿整個法界,能夠遍入眾生的心中。
「無礙遍」,佛的身心都是自在無礙的,因此,佛的身心能夠自在無礙的進入眾生的心中、充滿眾生的心中。
所以諸佛如來就是法界身,充滿眾生的身叫作法界身。
以上是第一種解釋,用「心遍、身遍、無礙遍」三種來解釋法界。
另外一種解釋,就是「言『法界』者,是所化之境,即眾生界也」。
意思就是說,「法界」就是佛要救度的對象,也就是眾生。所以,所謂法界就是眾生,也就是眾生的心。
法界身的「身」,是指佛本身,是能化益之身,能夠救度的佛身。
詳細地說,「法界」就是被化益的對象,善導大師在這裡用「化益」二個字,淺顯來講也就是救度,救度你、給你利益,所以法界是被化益的對象,也就是眾生界;那「身」是化益的主人,能夠救度的主人,也就是佛。因此諸佛如來,是救度法界眾生的佛,因此稱為「法界身」。
本來,法界是解釋為眾生的,所以,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中也說「法界是眾生心法」,是我們眾生心的內涵;同時在《瓔珞本業經》上卷也有這樣的說明。
善導大師就以這兩方面來解釋「法界」跟「法界身」。一方面以「心遍、身遍、無礙遍」解釋「法界」;一方面解釋「法界就是眾生,身就是佛」。尤其是把法界是眾生的這個名稱跟佛身連結在一起,所以有「佛就是心遍眾生之心、身遍眾生之心,身心無礙自在的遍滿眾生之心」,這三種解釋。
這樣的解釋,細細的體會就很清楚了。簡要來說,法界身是阿彌陀佛慈悲救度我們,跟我們在一起的身,叫作法界身。
因為,阿彌陀佛是為了救度眾生而存在的,如果我們眾生的心信佛、念佛,佛的智慧是沒有障礙的,他就立刻知道了。如果我們信佛、想佛、念佛而阿彌陀佛不知道,那還算是阿彌陀佛嗎?那就不是了。因此,只要我們信佛、念佛、想佛,阿彌陀佛就即時進入念佛人的心中,所以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一切眾生的心想佛,佛就進入了。想佛也含蓋信佛、念佛,尤其是念佛是最容易了。不管能不能觀想、能不能理解,只要張開嘴巴念佛,或者是靜靜的、默默的念佛,當下阿彌陀佛就進入我們的心中,與我們同在,就是我們與佛同在。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中,有一首偈也是在解釋這一段經文,說:
彌陀身心遍法界,影現眾生心想中。
阿彌陀佛的身,阿彌陀佛的心,無障礙的、自由自在的,遍滿整個虛空法界,影現眾生心想中。阿彌陀佛顯現進入我們眾生的想念之中,我們眾生一想念,阿彌陀佛就進來了。就好像天上的月亮,只要下面有水,水是清的沒有污濁,月亮的影子就在水面上了,月映湖心一顆珠,就是這個意思。
《大方等大集經》卷四的地方,有一段法語也很能清晰解釋這個道理。這一段法語說:
菩薩住是陀羅尼已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身口意業,各各於是菩薩身中一一印現,
十方世界所有眾生所有口業,悉於菩薩口中印現。
因為經文比較長,只是引用其中的這一段來說明,舉一反三也可以理解其他的。經文的意思是說,一位大菩薩,他進入陀羅尼(甚深三昧)的境界當中,那個時候,所有法界的任何眾生的身口意,他身體的動作、他口中的語言、他意中的想念,每一個每一個,都同樣印現在這一位菩薩的身口意當中。
譬如說,十方眾生當中,有哪一個國土的哪一個眾生,在念這個菩薩的名號,那麼這個菩薩的口中,也同樣印現出這個人所念的名號。
同樣的意思,我們起心動念,就觸動了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的心中就照樣跟我們起心動念。我們起心動念如果是念佛的話,就感應了;如果起貪瞋癡五欲的話,那就沒有了,因為阿彌陀佛對這個是絕緣體,不會感應的。
《觀無量壽經》第八觀之經文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而第九觀的經文也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已充分顯明彌陀悲心的平等與徹底。
彌陀佛心充滿念佛人之心,彌陀佛光照攝念佛人之身。
彌陀大悲胸中,充滿常沒眾生;彌陀身心功德,遍入念佛之人。
我入佛心,佛入我心。佛心凡心,不一不異,相即不離,機法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