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四)
各位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晚上,我們依然延續上個月的講題:「緣佛願力速成佛」。上個月我們解釋到曇鸞大師引用三個願來作為證明的第三個願(第二十二願)。接下來:
(講義)
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以超出常倫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證也。
(補充講義)
「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等──二、「結證」。
這行文字引用第二十二願的最後二句作為「結證」。
「結」就是以這二句作為整個第二十二願的總結。第二十二願有二願事,總結此二願事之文,即第二十二願最後之:「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這兩句法語就是總結第二十二願之內容。
「證」是以這結論證明十方眾生往生極樂之後,之所以能夠快速成佛、快速分身十方廣度眾生,其增上緣即是此第二十二願之故,因此,曇鸞大師先舉出「緣佛願力故」,接著引用第二十二願結論之文加以證明。
(補充講義)
初句「超出常倫諸地之行」者,結「一生補處」之願事。
第二十二願有兩個內容,第一個內容就是說:凡是依第十八願稱名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話,就會當下必至一生補處。那麼「超出常倫諸地之行」這段經文就是作為必至一生補處的結論,所以說「結一生補處之願事」。
(補充講義)
「常倫」者,聖道門修行之法,由地前登地上,再由初地二地三地等次第階級,經三大阿僧祇劫而至一生補處,所謂經劫經地。
「常倫」者,就是所謂「聖道門」、「自力」、「難行」的方法,就如印光大師所講的:「佛法有通途法門跟特別法門」。「常倫」就是印光大師所講的「通途法門」,也就是龍樹菩薩所講的「難行道」,曇鸞大師所講的「自力」,道綽大師所判教的「聖道門」。一般修行的法門,從初住位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才到初地,從初地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才到七地,從七地再經過一大阿僧祇劫才到十地,如果還沒有到初地位的話,那就談不上諸地之行了。所以經由地前,就是指十地以前的三賢位,三賢位就是十住位、十行位以及十迴向位;由地前升到初地之後,再由初地,經過多少時間到二地,二地又經過修種種願行到了三地,又經過多少時間,修過多少願行,這樣一地、一地的次第階級,然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到一生補處。這就是所謂的要經過好幾劫,同時也要經過一地、二地等共十地的階位,這個叫作「經劫經地」。凡是靠自己的力量修其他的法門,勢必要如此,因為他沒有靠外力,沒有靠他力,也就是沒有靠阿彌陀佛的佛力,他所靠的都是自己的力量。我們用比喻來說,要到101的頂樓,如果乘坐快速電梯,一下子的時間就橫超到了101的頂樓;相反的,如果不靠電梯的話,就勢必要靠自己雙腳的力量,然後一個階梯、一個階梯,一樓、一樓的爬上去,每一個樓層都要經過,而且時間要很久。要登101的大樓還算是輕而易舉的,可是要登三賢位的話,不只是難如登天而已,以我們的力量可說是絕不可能的!更何況是經過三賢位才會進入十地呢?
(補充講義)
今安樂淨土者,薄地凡夫一旦往生,直至一生補處,此乃超越一般菩薩所修之行,故言「超出常倫。」
完全依第十八願開展出來的教理,才是純正的淨土法門教理。依這淨土法門的教理,薄地凡夫雖具足貪瞋痴、種種煩惱妄想雜念、種種業障,但只要他依照第十八願,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而且一旦往生,就當下到了一生補處!所以說超越一般聖道門、通途法門的菩薩所修的行位,這就是「超出常倫」。
(補充講義)
「超出」顯示不經地,「現前」顯示不經劫。此二顯示第十一願所言:「必至滅度」,乃當下、即時證得,非久乃可得。
由「超出」這兩個字就可以看出來,我們到極樂世界是不經過三賢位,也不經過十地的階位,當下就進入等覺;「現前」就顯示不經過一劫、二劫、三劫……,「現前」就是現在、目前、當下的意思。由「超出」跟「現前」就可以顯示第十一願所講的「必至滅度」是當下、即時證得的,不是要經過多久才能獲得。一般認為,雖然必定會至滅度,就是證入涅槃,但是必須在極樂世界,依照自己的根機,就是功德、智慧大小……,而經過多久的修行,才能到達滅度的境界。
一般傳統的淨土法門,往往是依據天台宗所解釋的說法,對淨土法門都是這樣的強調:認為在這個娑婆世界修行,一方面會退轉,一方面也難以超出六道輪迴,所以不如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一方面沒有三界六道輪迴,一方面它是無量壽,尤其是不退轉,這樣的話,即使自己的根機再怎麼樣的低劣,甚至於再怎麼的懈怠,因為是無量壽、不退轉,所以總有一天就會「必至滅度」。總有一天,就是時間不一定,一般學習淨土法門的,都抱持這樣的觀念。可惜的是,他們不曉得純正的淨土法門不是這樣的,純正的淨土法門則應是依靠阿彌陀佛的佛力,不但往生容易,而且證果也快速。那經教的證據在那裡呢?就在曇鸞大師《往生論註》最後結論所引用的三願作為證明,就是第十八願、第十一願、第二十二願。
阿彌陀佛發這四十八願,是「一一誓願為眾生」,每一誓願都是為我們發的。所以祂成就的佛果是要給我們所獲得、所擁有、所享用的。所以我們不往生則已,一旦往生,這些當然是當下就為我們所擁有的。其實第二十二願無形中也作出了判教,怎麼判教呢?判出淨土法門是「超出常倫」之教,由此彰顯出,除了淨土法門以外的所有法門,則全都是屬於「常倫」的法門,就是一般的法門,無形中也有這一種判教意義在。
我們來看近代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對於其他的法門跟淨土法門,是怎麼樣的比較?淨宗法師有把印光大師的文鈔摘取淨土宗義的精要法語,摘錄出四十八條命名為《印光大師精要法語》,其中第一條、第二條、第十條、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五條,無形中也是隱隱約約在顯示判教的作用。
第一條:「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別法門。』」整個佛教的修行,儘管有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八大宗派,但在這裡印光大師很明確的把所有法門歸納為二種不同:第一種是靠自力去修戒定慧,然後到達斷惑證真、了脫生死,這個名為「通途法門」、一般的法門。如果是內心具足真信切願,執持彌陀名號,靠佛慈悲的願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個名為「特別法門」,有別於一般的法門。
此段法語與道綽大師的判教有雷同的地方。
第二條:「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門;仗佛力者,名特別法門。由茲,揀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業之含識,現生同赴蓮池。」在這裡更進一步說依靠自力的,就名為「通途法門」;依靠佛力的,就名為「特別法門」。
此段法語很明顯的是曇鸞大師的判教思想。
第十條:「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其餘諸法門,皆仗自力。自力何可與佛力並論乎!此修淨土法門之最要一關也。」意思是說所謂淨土法門之所以超越一切的法門,在於依靠佛力。其餘的法門,都是靠自己的力量,所以無論是修禪宗、密宗、天台、華嚴,無論他有沒有明心見性,有沒有斷惑,有沒有證果位,這都通通是屬於自力。
印光大師說:「自力何可與佛力並論乎!」自力怎麼可以跟佛力相提並論呢?也就是說,自力再怎麼樣的修戒定慧斷惑證真,都不能夠跟阿彌陀佛的力量相比,而靠他自己的力量迴向極樂世界的話,恐怕就有疑惑佛智,在蓮胎當中經過多少的時間,才能夠花開見佛。如果是完全靠佛力的話,就沒有這些問題,因為佛力是絕對性的。而且靠彌陀的佛力,就是明信佛智、往生當下就是花開見佛,聞法證果的。
印光大師說:「此修淨土法門之最要一關也」,分辨自力跟佛力,曉得自力根本不能夠跟佛力相提並論,這是修學淨土法門最重要的一個關節。意思就是說,我們修學淨土法門,必須先明瞭聖道門是難行的、自力的,跟淨土法門的易行的、他力的差距,能夠曉得有這個關鍵,那修淨土法門,才能真正老實的在修學淨土,不再花時間雜修雜行。
此段法語彰顯出龍樹菩薩「難行道」與「易行道」的判教思想。
第十七條:「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餘裕,不學密法,又有何憾?」意思就是說,我們只要專稱「南無阿彌陀佛」,專依靠阿彌陀佛的力量,「只要念得熟」,就是一輩子都專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要間斷,不要夾雜,「成佛尚有餘裕」,意思就是說很容易往生成佛,能夠優遊自在,沒有障礙的,很輕鬆容易,就可以往生成佛。那麼你不學密法、禪法、也不去禪淨雙修、密淨雙修,或者是修其他的法,「又有何憾?」,又有什麼遺憾呢?有什麼缺陷呢?都沒有遺憾,都沒有缺陷!因為念佛就是往生的正因。所以善導大師就說:「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也就是說這六字洪名,是我們往生的功德資糧,是我們往生的正因正行。
第十八條說:「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又說:「一代時教,皆念佛法門之註腳。」意思就是說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它的功德功能是「包含著一大藏教」,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講的所有經典,所有教法,所有功德,通通包括了,「罄無不盡」,沒有遺漏。而且一代時教,都是念佛法門的註腳。一代時教,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法,都是在解釋念佛法門的容易和殊勝。
第二十四條說:「莫訝一稱超十地,須知六字括三乘。」不要驚訝,不要懷疑,我們只要專稱「南無阿彌陀佛」,往生就能夠超越十地,我們不要因為不知而懷疑驚訝,須要知道這六字「南無阿彌陀佛」是含括三乘的。聲聞、緣覺、菩薩就是三乘,三乘的功德都在六字名號當中。只要我們專稱這六字洪名,專依靠彌陀願力,到了極樂世界,自然超越三乘,因為三乘的功德,都在這裡面了。而彌陀名號的本身,也是阿彌陀佛惠賜我們的法藏,也就是說,我們只要專靠彌陀的救度,專念彌陀佛名,自然六字名號的功德,就成為我們所擁有,就如同兒子領受父親的遺產。
第二十五條說:「既得往生,則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聖見,二皆不生。一得往生,則煩惱惡業,徹底消滅;功德智慧,究竟現前。」往生極樂就是入佛的境界,入佛的境界,就同佛受用。進入阿彌陀佛的涅槃境界,就跟阿彌陀佛相等的受用,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有怎麼樣的正報,怎麼樣的身體,我們就跟祂有怎麼樣的正報。極樂世界是依報,是什麼樣的依報,我們就享受那樣的依報,這就是「同佛受用」。我們所知道的是:阿彌陀佛是無量壽,我們往生後就同樣有無量壽。阿彌陀佛是無量光,我們往生後也同樣有無量光。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廣度十方眾生,我們同樣也有這四十八願來廣度眾生。到了極樂世界是「凡情聖見,二皆不生」,以我們凡夫來推測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是怎麼樣,去猜測、去解釋,或者是三乘的聲聞、緣覺、菩薩,他們對極樂世界的認定,這兩種凡情或聖見,到了極樂世界就會消除,都超越而進入佛的境界。又說:「一得往生,則煩惱惡業,徹底消滅;功德智慧,究竟現前。」一旦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的貪瞋痴煩惱,以及累生累劫所結的種種惡業,就徹底的消滅,毫無遺留,功德智慧就究竟現前。所有佛的功德智慧,亦即佛所有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等一切內證功德,相好、光明、說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當下就會現前,就會具足,就會成就。由印光大師這幾段法語,也可以作為第二十二願的解說。
(補充講義)
「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者,結「還相迴向」之願事。
「現前修習普賢之德」這一段法語是「還相迴向」的結論,所謂還相迴向就是第二十二願當中的「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這些內容就是「還相迴向」,也就是回到我們娑婆世界,乃至到其他的十方世界,去八相成佛,廣度眾生。
(補充講義)
淨土之菩薩現前皆能倒駕慈航,返回娑婆,行普賢大悲之行,以普度群生,所謂「還來穢國度人天」。
「還來穢國度人天」是善導大師的法語,善導大師說:「誓到彌陀安養界,還來穢國度人天,願我慈悲無際限,長時長劫報慈恩。」一旦往生極樂世界的話,這個心量慈悲智慧就會開展,所以,一定會回來娑婆,廣度十方眾生的。其實到了極樂世界,進入滅度的境界,證入無上的涅槃,就會跟十方諸佛,而且也是跟阿彌陀佛一樣的慈悲智慧、願力神通的,所以自自然然的就會倒駕慈航普度眾生。
(補充講義)
現前修習普賢之德:此補處菩薩之相狀也。
「現前修習普賢之德」這一段經文就是補處菩薩的行事,補處菩薩是怎樣的菩薩?怎樣的行持作為呢?就是第二十二願所講的「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補充講義)
「現前」者對當來之語,依佛願力故,不經劫不經地,不經階次,速至補處,故云現前。
「現前」就是現在,跟「將來」相對的,也就是我們依第十八願專稱彌陀佛名,自然就是在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就證入了第十一願所講的必至滅度,然後下降一級成為等覺的菩薩,就是補佛位的菩薩。所以,可以不經幾大阿僧祇劫,也不經初地、二地,乃至九地、十地,也不經過幾品的階位,「速至補處」快速的到達補處菩薩,所以說「現前」。
(補充講義)
「修習」者,修是修為,習者慣習數為,服行所傳之業,熟復不止也。
「修是修為」,即是行為、踐履之意。「慣習數為,熟復不止」,即是習慣地、慣性地、熟練地、自然地常常做菩薩本身所應做的度生之業。所以這裏的「修習」,意謂往生證果之後,自然會倒駕慈航,常以說法度生為其天職。因此這裏的「修習」並非初學、練習之意。
(補充講義)
「普賢」者,約之有三:
「普賢」這兩個字我們常常聽到,可是大多認為是指普賢菩薩,但就經論上來講,普賢這兩個字有種種的意思,把它要略言之就有三種:
(補充講義)
1.人普賢:此指普賢菩薩。
如果是就人來講的話,就是指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釋迦牟尼佛左邊的脅侍,他騎六牙白象,手執蓮花,同時也是《華嚴經》華嚴會上發十大願,來引導華嚴會上的四十一階位的菩薩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普賢菩薩有十大願,十大願就是:一、禮敬諸佛 二、稱讚如來 三、廣修供養 四、懺悔業障 五、隨喜功德 六、請轉法輪 七、請佛住世 八、常隨佛學 九、恒順眾生 十、普皆迴向。一般大菩薩大都依普賢菩薩的十大願,來作為他實踐菩薩道的內容。
(補充講義)
2.理普賢:一切眾生本具之佛性,此佛性周遍一切,六道四生,在聖在凡,無不有之,凡聖同體,自他無別。此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
就「理普賢」來講,是指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的佛性,一切眾生就是十法界的眾生,十法界的眾生包含了四聖的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的法界,以及六道的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些眾生不管佛也好,三聖也好,或者是六凡也好,通通具足佛性,而這個佛性是沒有差別的。凡夫所具足的佛性,跟超凡入聖的聖者,就是三聖及佛的佛性是同樣的,沒有高低深淺的不同,是一樣的。而且這個佛性,是一切眾生本來就具足的,只是佛已經證得這個佛性,這個佛性所具足的功能,完全能夠開展使用。而我們眾生被煩惱業障蓋住,佛性不能顯現,佛性的功能不能開展,如果佛性能夠開展的話,當然就具足了三明六通,百千陀羅尼的功德功能。我們沒有證入這個佛性,所以都沒有這些功能,沒有所謂的通不通,一張紙擺在我們眼前,我們就看不過去。
總之,這個佛性是周遍一切,六道的六種凡夫,四生的濕生、胎生、卵生、化生,在聖在凡,不論是聖者或是凡夫,通通都有,通通具足,而且通通都是一樣的。所以《涅槃經》就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煩惱妄想而不能證得。」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沒有煩惱、沒有妄想,就能夠證得佛性的智慧德相了。
「此體性周遍曰普」,這個佛性普遍於一切眾生,所以叫做「普」。「隨緣成德曰賢」,只要逢緣遇境,我們的這個佛性就能顯現,所以叫做「賢」。因為佛性具有種種功能,所以佛性的其他的名稱,就有很多種:又叫做覺性、法性、真如、真如法性、如來性、如來藏、法身、法界、實相、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乃至「佛法藏」,指的就是我們的佛性。
(補充講義)
3.事普賢:得果不捨因門之菩薩也。謂已成佛竟,行德周備,障累永除,自利已圓,上無所求也。為不捨因願,唯務度生,隱實德而現權形,示居因而號菩薩。是果無不極曰普,不捨因門曰賢。
所謂「事普賢」是指,證得佛果之後,並不是自利就好,還會不捨棄因地時菩薩所發的廣度眾生的願,所以說「得果不捨因門之菩薩也」。所以事普賢是指得果不捨因門的菩薩,也就是成佛了,祂的願行功德通通圓滿具足了,祂的煩惱惑業的障礙,永遠都消除了,可說是自利已經成就圓滿,沒有缺陷,所以「上無所求」。但是不捨因地的誓願,所以就以度生作為祂的事情,隱藏祂所證的真正果位,而示現方便度眾的形狀,顯示祂是在因位,所以叫做菩薩。可說祂所證得的果已經到了最頂位,沒有可以再超越的了,稱之為「普」;這種不捨棄因門誓願而示現菩薩以度生,稱之為「賢」,這是「事普賢」的內容。我們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我們或許沒有像自力修行而證果位的菩薩,在還沒有成佛之前的因地,就已經廣發了四弘誓願,乃至其他特別的大願,或許我們並沒有,其實可說通通都沒有,因為我們是罪業深重的薄地凡夫,也發不起來,即使是跟隨人家念念四弘誓願的願文,但可說是並沒有真心,或者是有心無力。儘管如此,可是到了極樂世界,我們就會像一般菩薩在因地所發的通願、別願,具足這些願心願力而到十方世界示現廣度眾生的。
(補充講義)
今此願文,就「事普賢」而言。
也就是第二十二願所講的「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在這人普賢、理普賢、事普賢當中,就是指「事普賢」而言的。因為,有那個理論,必定會顯現那個事項,我們一旦到了極樂世界,證悟了佛性,自然就會實踐佛的慈悲願力。
在這裡所講的「普賢」跟「普賢菩薩」,到底是哪一方面比較早?大家說是二十二願比較早?還是普賢菩薩比較早?(眾答:二十二願),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願是在兆載永劫之前,就已經發了,發了之後,經過了兆載永劫,都一直在積植菩薩無量德行,在那個時候,普賢菩薩還沒有出現;也可以知道,現在的普賢菩薩就是往生極樂世界之後,依照阿彌陀佛第二十二願的願力功能,來行持普賢之德的,所以《無量壽經》〈證信序〉一開始列出了幾位大阿羅漢之後,就列出了現在賢劫的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彌勒菩薩,其他一切大菩薩,以及十六位大士,「皆遵普賢大士之德」,通通依循普賢大士的功能、行法做為祂們的模範。然後又說:「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這豈不是顯示這些賢劫大菩薩,以及十六位大士都是從極樂世界顯化而來,在修習菩賢之德。
(補充講義)
普賢行德,具攝因果,圓融無礙。
若以因門取,則常菩薩;若以果門取,則恒是佛。
「普賢行德」,含蓋因果。所以,行德既含蓋因,也含蓋果,是因果都圓融,沒有隔礙,不是各自獨立,而是互相具足,互相沒有障礙;是在這因中,具有果德,在果中貫徹通達因門的,所以說圓融無礙。「若以因門取,則常菩薩。」若就因地來看的話,就目前顯現的因緣來看的話,那麼祂就是菩薩,因為祂要以等覺菩薩身份,去顯現廣度眾生的事功,所以,以因緣取則常菩薩。「若以果門取,則恒是佛。」若就果位來講的話,其實祂是已經證入了無上涅槃的佛。因為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都一定「必至滅度」,而且是超出的、是現前的,所以不管什麼時候,祂都是佛。
(補充講義)
以上可知,往生彌陀淨土,即時入補處位,現前便能不捨悲願,普至十方,救度眾生,此謂「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也。
如《無量壽經》言:「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
這就像《無量壽經》〈證信序〉所講的,就是剛剛所引用的,賢劫的一切大菩薩、以及十六位大士,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論祂的果位已經入佛法藏,究竟彼岸,論祂現在的行誼已是於無量的十方世界,現成等覺的入佛法藏。「入」是「證入」的意思,「佛法藏」就是如來藏,也就是真如法性,真如法性唯有佛能知之,凡夫乃至菩薩不知不見,由於它包含一切無量的功德、功能,所以稱為「藏」。「彼岸」是涅槃的另外一種名稱,涅槃是最高的境界,所以說究竟,「究竟彼岸」就是證入佛法藏,到達超越生死海,到達證悟的頂峰,這個叫做究竟彼岸。「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無量世界就是十方世界、恆河沙世界。「等覺」有等正覺跟平等覺兩種,「等正覺」是與正覺(佛果)相等之意,指一生補處菩薩;如十四日晚上的月亮,相等於十五日晚上的月亮,幾近滿月。「平等覺」就是證悟了平等的佛性,因為佛性是平等的,所以叫做平等覺。那麼在這裡的等覺,是平等覺的意思,也就是極樂世界的菩薩,阿彌陀佛都能夠依第二十二願,使他們當下就證入佛的境界,到達最高的涅槃。即時能夠前往十方世界,去示現八相的順序而成佛、廣度眾生。
(補充講義)
前二句即是「超出常倫諸地之行」之意,
後二句即是「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之意。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就是「超出常倫諸地之行」。
「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就是「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的經文,是在《無量壽經》前面的〈證信序〉,在普賢菩薩、妙德菩薩、慈氏菩薩這些賢劫菩薩文句之後,大家可以去查看。《往生論》有談到往生極樂世界的菩薩有四種功能,曇鸞大師有加以簡明扼要的解釋,曇鸞大師說:「淨土菩薩得報生三昧,以三昧力,能於無量世界,無佛法僧處,種種示現,種種教化,度脫一切眾生,常作佛事。初無往來想、供養想、度脫想。」也就是依靠第十八願的力量,到極樂世界當下就獲得了報生三昧。
「報生」是指他的果報所擁有的,也就是所謂的報通,生下來就自然具足,不須經過學習訓練才會的,就叫做「報生三昧」;鳥一生下來就會飛,牠不用練習,這個就是牠天生的功能,叫做報生;我們人類就是會走路、會跑,但是再怎麼樣的訓練都不會飛,因為我們沒有那個報生的功能;水中的魚一出生就自然會游泳,牠不用學習,這個就是報生;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就自然有了三昧的功德、功能,不須經過學習的叫做報生三昧。以這個報生三昧,自自然然的就能夠在同樣的一個時間,到十方世界的地方,在那裡顯示成佛、說法度眾生,而且並沒有一種我從極樂到了這個地方、到了那個地方的那種執著的念頭;也沒有一種我是在救度眾生的念頭,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是有造作功用,就是還有我相、人相,還不能夠冤親平等,自他一體。但是,報生三昧的菩薩是無往來想,無度脫想的,可說是無作妙行,不經過加工用行,不經過準備作意,而達到「無相無功用行」,非「有相有功用行」、或「無相有功用行」。
(補充講義)
「以超出常倫諸地行」等,安樂淨土既是超出常倫諸地行之處,故雖逆惡凡夫,往生此之淨土,亦當速得阿耨菩提,此是速得菩提之三證,故言「所以得速」。
依第十八願的願力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雖然他在這個地方,在這個娑婆世界,雖是五逆十惡或是平庸悠悠的凡夫,只要他專稱彌陀佛名,依靠彌陀願力,到了極樂世界,都平等的、快速的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曇鸞大師引用第十八願、第十一願、第二十二願的目的就是在證明《往生論》所講的:「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所以「速」的原因,也就是因為依靠這三願才「速得」,如果不依靠這三願就不能速。
(補充講義)
引此三願,結文皆言「所以得速」,乃是為答上問之「有何因緣,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講義)
以斯而推,「他力」為增上緣,得不然乎。
(補充講義)
以斯而推,他力為增上緣,得不然乎──三、「總結」。
「斯」者指上所引三願,「推」者推尋之義。以斯三願,推尋他力義,若因若果,若往若還,皆以本願力為增上緣,甚為顯然也。
以上面所引用的四十八願當中的這三個願,以這三願來推尋他力的道理,就可以知道,不管我們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因,或是在極樂世界所證的果,或者是還來娑婆度眾生,都是依靠本願力為增上緣,是非常清楚了然的。
(補充講義)
「得不然乎」者,必然矣。
「得不然乎」是一種反問語言,顯示是百分之百、必定是這樣的。接下來:
(補充講義)
當復引例,示自力他力相:
當復引例,示自力他力相──三、「示他力相」,有三,一、「標例」。
言他力者,如來本願力,故上所明本願力即是他力,故下引自力他力之例,以顯自力他力之義。
所謂他力,並不是其他諸佛菩薩的力量,也不是其他任何的力量,是單指阿彌陀佛的本願力而言。所以,以上所講的本願力就是他力。因此下面就引用自力他力的例子,來顯示自力他力的道理。
(補充講義)
又,卷首引龍樹菩薩示二力,今以此義結二力,始終如一。
《往生論註》一開始就引用龍樹菩薩所講的自力他力,現在《往生論註》下卷的最後,也以自力他力的理論,並且引用自力他力的譬喻來作為自力他力的結論。可說《往生論註》的思想,前後相應,始終一貫,一貫是指在專講他力、強調他力、顯明他力的容易跟殊勝。
(補充講義)
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以禪定故,修習神通;以神通故,能遊四天下。如是等名為「自力」。
「如人畏三途故」等──二、「正例」,有二,一、「自力例」。
「禁戒」者此指五戒十善。凡無戒者墮三途,修五戒十善者生人天,故畏三途者,修五戒十善也。
這是第一個,自力的事例。所謂「禁戒」者就是指五戒十善,五戒就是不可以殺、盜、淫、妄、酒,十善就是不殺、盜、淫、妄言、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愚癡。如果沒有守五戒的話,就會墮入三惡道。如果五戒十善圓滿的話,就能夠出生人道或天道。所以,如果畏懼墮入三惡道的話,他就要修五戒十善。
(補充講義)
「受持禁戒故」等,戒定慧乃修持次第,由戒生定,定起五通,故得神足等,遊四天下也。
受持禁戒就能夠修持禪定,因為戒定慧是修持的次第,要獲得禪定而不修持五戒十善,那是不可能進入禪定的境界。所以如果我們看世間上的人,他有禪定的功夫,卻不修持五戒十善的話,那麼他的禪定就不是真的禪定,或者是不能維持長久;因為戒定慧是一個次第,必須經由這個階位,所謂「由戒而生定」,然後在定的當中,引發五種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但不能獲得漏盡通。漏盡通必須斷除貪瞋痴的煩惱,由於有了神足通,就可以遊四天下,就能夠像飛機一樣,在天空自在的飛翔,我們沒有神通,要到天上去就要靠飛機,不然的話就不可能的。
(補充講義)
此示自力次第階級之相,故言「如是等名為自力」。
因為這是靠自己的力量,次第修行所獲得的階級的相狀,所以說:「如是等名為自力」。接下來:
(講義)
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為「他力」。
(補充講義)
「又如劣夫,跨驢不上」等──二、「他力例」
這是第二個,他力的事例。所謂「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劣夫是指軟弱的人。跨驢不上有兩種含義:古代的中國大陸,要出遠門不是騎馬就是騎驢,如果身體不好,氣力衰弱,即使連小小的驢子,也無法跨騎上去,何況升天,表示這個人力量之軟弱,這是一種解釋。另外一種解釋是,一般人即使能跨驢騎驢,可是也不能飛上天,古來就有這兩種解釋。「從轉輪王行」,轉輪王在經典上常常看到,也就是當人的壽命到了八萬歲的時候,就會有轉輪王出現在這個世間,統一須彌山的四周,就是統有天下,祂有這個輪寶,可以在天空中遊四天下。我們這種連跨驢都不上的劣夫,如果乘坐轉輪王的輪寶,便能在虛空中,遊四天下毫無障礙。這是靠轉輪王的輪寶的力量,不是靠我們的力量,這個就是他力,用這個他力來比喻我們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可以讓我們橫超三界六道的輪迴,讓我們超出三賢,乃至十地的階位,當下進入等覺菩薩的階位。所以,曇鸞大師引用這兩種事例,來比喻這個自力跟他力。
(講義)
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補充講義)
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三、「結勸」。
最後,一方面是結論,一方面是勸導我們。
(補充講義)
「愚哉!」有版本作「遇哉!」,二字並通。
愚哉!痛傷之詞;遇哉!慶幸之詞,皆勸進誡飭之意。
「愚哉!」另有一種版本為「遇哉」,不管是「愚哉」或是「遇哉」,它在道理上是相通的。愚哉是有一種惋惜、嘆息、傷痛的意味;遇哉就顯現一種難得、慶幸、好不容易的意思。所以這兩種都是在勸導我們、警戒我們。
(補充講義)
從「愚」字解者,謂既有彌陀他力本願可乘,然不乘彌陀他力本願,固執自力,太愚迷哉,即傷痛也,亦勸誡也。
這應該是可以瞭解,意思就是說,不要那麼傻,既然有阿彌陀佛的他力本願可以依靠,那你不依靠阿彌陀佛的他力本願,卻固執自己的自力,因為固執,不但使自己不能往生,也恐怕使自己長久在三惡道沉淪,那豈不是太愚痴了嗎?這一種愚痴的結果,是非常悲慘的。所以,你們要瞭解,不要固執自力。
(補充講義)
若從「遇」字解者,《十二門論》僧叡〈序〉云:「遇哉!後之學者」,即與此同。意謂今慶幸值遇彌陀本願也。
若就「遇」字來解釋的話,僧叡法師在《十二門論》的〈序〉就有說:「遇哉!後之學者」,「遇」就是好難得啊!我們今天能夠遇到阿彌陀佛的本願他力的法門,我們就要彼此相告、互相引導來信受阿彌陀佛本願他力的救度。
(補充講義)
「後之學者」者,後來學淨土法門之人,通智愚善惡之機也。
從曇鸞大師之後,學淨土法門之人,不管他是智慧愚痴、善人惡人,通通可以稱為淨土法門的學人、行者。
(補充講義)
「聞他力可乘」等,《論註》一部宗旨,在顯本願他力,總者四十八願,別者十八、十一、二十二之三願,根本者,第十八願。
《往生論註》的宗旨,在顯示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他力。本願總的來講,就是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特別的來講,就是曇鸞大師在這裡所引用的第十八願、第十一願、第二十二願;第十八願是往生的正因,第十一願是往生之後所證的佛果,第二十二願是倒駕慈航,廣度眾生,如果再進一步探究它的根本,就是第十八願。所謂要怎麼收穫,就要先怎麼栽,我們姑且不論它的果,什麼時候會獲得佛位,我們先來播種,先合乎它的因,有了它的因,自然就有它的果。
(補充講義)
故上述乘他力之相,今結勸之文,即以乘託本願他力之信心為勸。
前面曇鸞大師建立依彌陀本願他力往生成佛的理論而言:「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現在結論、勸導、勸誡的這一段文,也是以這個乘託阿彌陀佛的本願他力的信心做為勸導。
(補充講義)
「乘」者,善導大師「本願釋」言:「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佛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又言:「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只要念佛,即是直接地、完全地乘託、依靠上了阿彌陀佛的願力,故必定往生。
(講義)
勿自局分。
(補充講義)
「局」者限也,勿自限於自力,而失他力之大益也。
不要執著自己的力量,不要自認為說:哪有那麼容易?或者是說儘管有他力,也要靠自己的某一些自力,這樣自力兼他力,才更加的可靠;如果是這樣的話,恐怕會失去彌陀他力救度的大利益。
接下來,這個表格,系統化地整理歸納曇鸞大師這段問答的內容。
「他力可乘」,他力就是第十八願、第十一願、第二十二願,第十八願在講什麼呢?講乃至十念的「稱名念佛」,就擁有了所有「五念門」的功行。第十一願在講正定聚跟必至滅度,「正定聚」相當於五功德門的「近門、大會眾門」,「必至滅度」就是無上涅槃,無上涅槃相當於五功德門的「宅門」跟「屋門」。第二十二願就是還來娑婆度人天,相當於五功德門的最後「園林遊戲地門」。第十一願、第二十二願是屬於證,有行必定有證。最後要我們對於他力可乘,要產生信心,要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第十一願、第二十二願,使我們必定往生,而且速證佛果,當下廣度眾生。
(補充講義)
善導大師言:
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
四種威儀常見佛,行來進止駕神通;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微塵故業隨智滅,不覺轉入真如門;大小僧祇恒沙劫,亦如彈指須臾間。
法照大師言:
五濁修行多退轉,不如念佛往西方;到彼自然成正覺,還來苦海作津梁。
十惡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淪在六塵;一念稱得彌陀號,至彼還同法性身。
現在已經是十點,我們就講到這裡,接下來的善導大師和法照大師的法語,很容易瞭解,請大家自己研讀。
南無阿彌陀佛!
(象山彌陀共修會第55課,講於2008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