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五)
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不請之友的佛
《無量壽經》說: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維摩詰經》說:「眾人不請,友而安之。」
《肇論》說:「真友不待請,譬慈母之赴嬰兒也。」
「庶類」,就是罪惡生死凡夫的意思。
「友」是相救為義。然請而後救,即非真友,故說作不請之友。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為」很重要,父母為兒女,醫生為病人,慈善家為貧困,救生員為溺水,助念人員為亡者,學佛人為修行,彌陀志工是為自信教人信,而佛為眾生。「為」在此指佛為我們罪惡生死眾生,主動來做我們的朋友。故甚為重要。
阿彌陀佛遍應六道,作不請友。因此是我們罪惡生死凡夫的不請之友,目的就是要來救拔我們。
佛是三覺圓滿,所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是至極尊貴高尚的,所謂「天上天下無如佛」,佛是二乘非所測,不是我們凡夫有資格可以和他並肩同行、平起平坐、可以和他做朋友的,何況是與諸佛之王的阿彌陀佛平等往來。因為我們不是羅漢、也不是菩薩,我們自覺不夠資格,高攀不上,也不敢高攀,畢竟我們是在六道中輪迴,貪瞋癡具足、煩惱業障深重的凡夫,被十方諸佛所擯棄,也被諸善神所嫌厭,只有自卑自嘆、自怨自艾的份,哪夠資格和佛作朋友呢?當然也不知道有佛願意來和我們做朋友。
但是,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卻不嫌棄我們,主動來找我們,主動來當我們的朋友,要和我們親,要和我們近,也主動邀請我們作他的朋友,沒有經過我們的拜託,也沒有經過別人的介紹推薦。我們跟阿彌陀佛素不相識,可是阿彌陀佛就主動地不嫌棄我們,不嫌我們門風不對,身分不等,就來當我們的朋友,所以說「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在社會上,與人作朋友難免有身分、地位的考慮與限制。譬如我們到美國去,美國總統會不會接見我們?不會!因為身分地位懸殊;又譬如進入社會,如果對方的地位很崇高,他們即使願意,也不一定能與我們作朋友。人與人之間是這樣,凡夫與聖人之間,也有類似的情形。進一步來講,世俗有真正的朋友嗎?可以說很少,因為世間再好的朋友,也可能因為意見衝突或是利害攸關而互相對立,最後分道揚鑣。也有一方困苦潦倒、生意失敗、負債累累的時候,另一方就躲起來了。因為我們凡夫的心是無常的。這個世界──不管精神界或者物質界,有形、無形,都是無常的。既然是無常,就沒有所謂的「真」;能夠稱得上「真」的唯有佛的境界,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阿彌陀佛的本願。
想一想,如果我們自己地位很崇高,這時如果有一個殺人犯、盜竊犯、強姦犯,遭萬人唾棄、鄙視,但他突然跳出來指認說我們是他的朋友,恐怕我們會立即撇清關係,免得名譽受損,甚至受到牽連。連對方主動指認希望我們搭救,我們都要撇清拒絕,何況主動去攀這名罪犯為友呢?
世間也有主動要去做人家朋友的,也就是所謂的攀龍附鳳,目的是希望通過對方的權勢、錢財等達成自己的利益。但阿彌陀佛主動來做我們的朋友,卻並不能從我們這裏得到任何好處,而只是要把無上的功德利益給我們。我們是阿彌陀佛的罪友、苦友、窮友、損友,阿彌陀佛卻是我們的尊友、貴友、富友、益友。
我們眾生都有差別心,都有親疏憎愛感,所以要我們主動去當每個人的朋友,我們是做不到的。現在貧困的人那麼多,痛苦的人那麼多,都需要關懷、救濟,我們能主動去接觸他們、關懷他們、體貼他們,甚至日夜陪伴他們,來替他們分憂解勞嗎?我們做不到。只有佛,佛才能「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凡夫跟凡夫做朋友都不容易了,何況我們跟佛的境界相差那麼大、那麼遠。以菩薩五十一階位來說,「十信」還是凡夫,不能了解「十住」的境界;十住雖已是聖賢之列,也還不了解「十行」,十行不了解「十迴向」、十迴向不了解「初地」、初地不了解「二地」、十地不了解「等覺」……這些境界也一樣相差懸殊,因此就有尊卑、大小、高低的區別。所以,我們既不能了解對方的境界,也就談不上跟他當朋友。可是今天阿彌陀佛以佛王之尊,主動來當十方眾生的朋友,目的是要救度我們脫離輪迴,往生淨土成佛。
能夠與我們永不捨離、常相廝守的,就是阿彌陀佛。他主動而來,既不嫌棄、也不計較,歡喜接納我們,而且對我們極盡體貼包容。想一想,我們在這世上,連親人之間都不能體貼、不能包容,凡事都會計較了,何況是朋友呢?由此應知,唯有阿彌陀佛是我們真正的朋友。
人生在世,都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若有阿彌陀佛做我們的朋友,能夠與佛同在出入相隨,永保平安,永無災難,我們就有絕對的大依靠,就能夠徹底的解脫。
其實阿彌陀佛之所以「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目的就是要來救度我們,所以,念佛人要曉得阿彌陀佛是一尊「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