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經授記:念佛必生,平生業成(上)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又逢一年一度的彌陀誕,我們大家無不懷抱著歡喜踴躍、感恩讚歎的心情,共同慶祝這殊勝的吉祥日。因為阿彌陀佛與我們十方眾生,有著極其深切而特殊的因緣。這份殊勝因緣,關係到我們能否解脫生死輪迴,能否往生成佛,乃至於將來能否廣度十方眾生——一切的一切,都繫於阿彌陀佛的本願大悲之中。
早在兆載永劫之前,阿彌陀佛就已主動為我們發起了四十八願,並歷經兆載永劫的修行,廣積菩薩無量功德,終於圓滿成就這四十八願。這四十八願一旦成就,也就同時圓滿了三件無比偉大的大事:
一者,成就了清淨莊嚴,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極樂世界」;
二者,成就了一句萬德洪名——「南無阿彌陀佛」,迴施給十方一切眾生;
三者,成就了阿彌陀佛自身的無上佛果,成為無量光、無量壽的「報身佛」。
這三大成就,正是阿彌陀佛為度脫十方眾生而發願修行的核心目的。阿彌陀佛以何救度我們?正是以他所發的願、所修的行,凝結成這句六字洪名,迴施與十方眾生,只要眾生信受彌陀的救度,專稱彌陀佛名,便能超越生死苦海,決定往生極樂淨土,於極樂世界速疾成佛。
因此說,這個法門是「萬修萬人去」,今生今世只要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的同時,便已平生業成,現生決定往生,不待臨終時刻;活著的當下,已得彌陀攝受,住不退轉,往生成佛,必定無疑。阿彌陀佛跟我們十方眾生,有這麼重大的關係。
因此阿彌陀佛與我們十方眾生,有著深重難報之恩。可以說,有阿彌陀佛,我們才能解脫輪迴、成就佛道;若無阿彌陀佛,我們將生生世世沉淪於六道苦海,長劫難出,甚至沉沒於三惡道中,苦無出期。
故阿彌陀佛之恩,不僅是再生之恩,更是拔苦與樂、橫超三界、直證佛果的不可思議大恩。此恩德,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非人天語言所能窮盡,亦非世智辯聰所能說明。
正因如此,每逢彌陀誕,不論風雨寒暑、道路遙遠,我們都願歡喜聚首,以無盡感恩心、讚歎心、慶賀心,共同慶祝,稱念佛名,迴向法界,同願往生極樂,圓證無上佛果。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三經授記:念佛必生,平生業成」。
所謂「三經」,即是《淨土三經》,亦即淨土宗的三部根本正依經典——《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簡稱為《大經》、《觀經》、《小經》。雖然這三部經文長短各異,但宗旨完全一致,皆在宣示:十方眾生只要信佛念佛,必定得生極樂、究竟成佛;而且在信受稱念當下,往生極樂這件大事的「正定之業」就已經成就了。
因此,「念佛必生,平生業成」,正是三部經所共同授記的核心宗旨。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各宗各派皆有其殊勝特色,淨土宗亦有其獨特而圓頓之處。淨土宗的主要特色,可以概括為:「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在此,我特別提出其中兩項——「本願稱名」與「平生業成」來作說明。
阿彌陀佛以其本願,救度十方眾生,以其萬德洪名,迴施十方眾生。只要眾生信佛本願,稱佛名號,便與佛願相應,與佛德感通,當下就決定了命終必生極樂。
這種稱名決定往生、現生即定的狀態,就稱為「平生業成」。所謂「平生業成」,即在今生之中,尚未命終之前,便已成就了往生淨土的正因,業因確定、果報必至。這正是淨土宗超勝一切修行法門之處。
其他宗派沒有所謂「平生業成」的,因為其他宗派都是要依照自力修行的通軌,也就是戒定慧圓滿成就了,貪瞋癡煩惱斷除了,才能解脫三界六道的生死輪迴。如果進一步要成佛,就必須發四弘誓願,也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同時要修四攝六度萬行,時間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方得究竟圓滿。
這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是從什麼階段開始算起呢?須先破「見惑」,證得初果須陀洹,成為聖者,才能保證不墮三惡道、生生世世得人天之身,精進修行。若尚未破見惑,仍在凡夫地,煩惱未斷,則仍難免沉淪六道,輪轉不息。
破見惑者,始入聖流,證初果須陀洹,就永遠不會墮落三惡道,至多七返人天,即可出離三界,證得四果阿羅漢。四果阿羅漢已斷盡三界見思二惑,成就解脫果,其境界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即其生死業已盡,煩惱已斷,戒定慧圓滿具足,未來不再受生於三界,得證涅槃之樂。
然而,阿羅漢雖解脫生死,尚未究竟成佛。若欲圓滿佛果,仍須迴小向大,修菩薩道,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個位次,仍需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的長劫修行。
是故,於他宗而言,其「業成」須至平生斷惑乃至證果,方能稱之。
反觀淨土宗,乃是善導大師所弘、十方諸佛共讚、彌陀本願成就的法門。凡夫眾生,只要信受彌陀願力,專稱佛名,即得彌陀本願攝受,現生決定往生,稱為「平生業成」,往生極樂,速得成佛。此不待破惑、證果、修諸難行苦行,只須信願持名,就能往生、不退成佛。
如此平生決定、當生成辦的法門,豈非十方三世佛所共讚的難信之法,亦是現代末法時代眾生唯一的大機大用!
我們的見惑、思惑、煩惱,一絲一毫都沒有斷除,乃至連降伏也尚未做到,又怎麼可能如同阿羅漢一樣,自稱「平生業成」、「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呢?若從自力修行來說,這根本是辦不到的。故此,我們之所以能談「平生業成」,毫無例外,完全是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與功德,是全靠阿彌陀佛的他力救度。
阿彌陀佛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為我們圓滿成就離開六道生死輪迴的功德資糧,乃至為我們成就往生極樂、證入涅槃、廣度眾生的究竟成佛之道。從頭到尾,從因至果,一切都源於阿彌陀佛的大願與大行。這就是為什麼淨土宗特別強調「他力救度」,特別強調「阿彌陀佛的本願力」。
所謂「他力」,這個「他」不是泛指其他佛菩薩,也不是其他法門之他力,而是專指阿彌陀佛本身的慈悲願力與救度力量。正是因為這一無上的本願力,使我們能夠超越凡夫自力修行的困難與障礙,在沒有斷惑、沒有證果的情況下,也能平生決定往生,將來成佛度眾。
只要我們「本願稱名」,也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就得「往生決定,平生業成」的果證。
「本願」即是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發的四十八大願,其中第十八願最為根本,稱為「本願中之本願」。雖然四十八願皆是本願,但從核心立場來看,第十八願是一切願之根本,其餘四十七願皆可視為「欣慕願」,為引導眾生欣慕極樂、願生彼國所發之願。
如果沒有這句萬德洪名,那我們憑什麼得以往生?極樂世界是清淨無染的佛國淨土,凡夫以染污之心、具足煩惱、罪障深重,根本無法以自力往生彼國,因此唯有假藉阿彌陀佛他力,才能得生彼國。這句名號正是阿彌陀佛將其願與行之所有功德所凝結的總相,稱名即與佛願相應,即得佛力攝受。
第十八願說:「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也就是說,乃至臨終之時,僅能十聲稱念佛名而命終,阿彌陀佛也必定使之往生。否則,阿彌陀佛就不成佛。如今,經文又說:「彼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可見第十八願確實已然成就,阿彌陀佛確實已經成佛。我們依據這一願稱名念佛,自然就能「往生決定,平生業成」。
這正是淨土宗獨有的特色,其他宗派所無。其他宗派皆靠自力修行,須斷煩惱、證聖果,方能出離生死、證入涅槃。唯有淨土法門,凡夫具足煩惱,尚未斷惑,但只要信願稱名,即得仰仗佛力,不斷煩惱而往生,往生而成佛,因此,曇鸞大師說:「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當然,就煩惱的現象來說,這是娑婆世界的情況——此土是五濁惡世,眾生都有見濁與煩惱濁,以自力修行斷除煩惱極為困難。然而,一旦念佛往生極樂,由於國土清淨之故,煩惱自然消除,佛性自然現前。這正是古德說的「土淨令人道果圓」的意義。
「土淨」,是指極樂世界清淨無染、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殊勝國土;而「令人道果圓」,是指凡夫往生彼土,即得斷惑證真,見聞覺知中自然而然轉染成淨、轉識成智、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佛性當下顯現,迅速圓滿佛果。
這也正是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建設極樂世界的根本意趣。
所以,阿彌陀佛成佛之際,成就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本願身,成為具足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的佛。
「壽」從時間來說,是無盡無限,超越過去現在未來,盡未來際救度眾生;
「光」從空間來說,是遍照十方,無有障礙無所不及,盡十方界救度眾生。
因此阿彌陀佛的智慧光明與慈悲願力,豎窮三世、橫遍十方,在盡虛空、遍法界中,時時處處救度眾生。
阿彌陀佛與我們有如此親切的關係,乃至可說是一體的關係。在還沒有解說淨土三部經對我們的授記之前,先約略瞭解阿彌陀佛跟我們的關係。我們今天所談所說,皆依據淨土三經而來,絕非個人臆想,亦非理論推測,而是真實不虛的佛語授記,是諸佛所共讚、眾經所證成的。(待續)
(2024年12月15日彌陀誕於板樹體育館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