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稱成因由法德
這題目的大意是:我們只要假藉口稱這萬德洪名,就成為往生極樂世界的業因。
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那極樂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無量壽經》對此有很多說明,善導大師在《法事讚》則用七個字扼要的顯明,就是──極樂無為涅槃界。
極樂是無為、涅槃的境界,所謂「無為」是不需假藉任何作為的無為法,也就是無漏,「涅槃」的意思則是不生不滅。所以極樂世界就是無為而自然不生不滅的境界,在此境界中沒有我們凡夫的見惑、思惑,也沒有聖者的塵沙惑跟無明惑,當然也沒有品位階級的高低差別,因為若有高低差別,就不是平等一味,就有生有滅了,所以是佛的境界。但是這個境界跟一般佛的境界又不一樣,因為他是阿彌陀佛的淨土境界,阿彌陀佛是超勝十方諸佛的。
所以,要進入這樣的境界,光靠我們自己的修行是不可能的,因為凡夫的修行,修得再好,頂多就是五戒十善,或者成就禪定,具足五種神通,但是這一些功行只能成為再度生而為人,或者上生天界的因,而不能成為往生淨土的因,因為他連三界都還沒有超脫,死了之後還是要永無休止的,繼續在六道中輪迴。那種因,既然連脫離三界六道輪迴都不可能了,何況進入佛的淨土,更何況進入阿彌陀佛高超的報土呢?
曇鸞大師說:「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假,是故名不實功德」。我們凡夫所修的皆是顛倒的、虛假的、不是真實的功德,以這種虛假的因,怎麼能獲得真實涅槃的果報呢?即使我們斷了見惑、思惑,獲得了阿羅漢果,也不能進入無上涅槃的境界,因為那只是阿羅漢果而已,而阿彌陀佛的涅槃境界是佛的境界,二者因果不合;即使是菩薩斷了塵沙惑,甚至斷了一品無明進入初住,能夠在一百個世界顯化作佛說法度眾,也無力進入到阿彌陀佛涅槃的境界,因為他只是斷了一品無明,往後還有四十品無明,所以也不能進入阿彌陀佛的涅槃境界。要進入那個境界通通必須要靠阿彌陀佛功德,而阿彌陀佛的功德在哪裡?就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當中。所以經典上處處都在讚歎這一句名號具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它不是聲聞、緣覺、菩薩所能想像的利益功德。
我們這個法門強調「信受」,講仰信彌陀救度,而不說理由,為什麼?因為如果要去追究的話,我們就信不來了。由於我們凡夫的智慧達不到、推測不來,阿彌陀佛為了要救度十方眾生,所以就以這句名號來讓十方眾生口稱,只要稱念這句彌陀名號,就具足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功德,往生涅槃無為的極樂世界,所以說「口稱成因由法德」。
我們都是貪瞋痴的凡夫,一點煩惱都沒有降伏,更不用說斷除,可是我們只要稱念六字洪名就能往生無為的涅槃極樂報土,那絕不是我們有什麼稱名功夫,也不是我們有何種修行力量,都不是假藉這一些,完全是由於「法」的功「德」,這個「法」就是指「阿彌陀佛」。
有什麼「法德」呢?法然上人的《選擇本願念佛集》曾提及這一句彌陀名號具有「內證」跟「外用」的功德。「內證」就是佛所證悟的三身、四智、十力、四無畏;「外用」就是佛本身的相好光明以及說法度生,亦即所有佛的功德「內證」跟「外用」統統包含了。
所謂內證的「三身」就是指佛的法身、報身、化身;祂的八識,就是前五識及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就轉為四種智慧: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末那識轉為平等性智,第六意識轉為妙觀察智,眼、耳、鼻、舌、身五種識則轉為成所作智。須得先轉識成智才能顯現三身(法、報、化三身),有了三身,自然具足佛的十力跟四無畏的功能。
就四智來講,固然阿賴耶識與末那識所轉成的大圓鏡智與平等性智,是佛佛道同,也是平等一味的,但是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就有所不同了,因為阿彌陀佛因地所發的願是超踰十方諸佛的,所以固然諸佛法身平等一如,但是阿彌陀佛的報身卻是殊勝無比,而化身更是功能無量,所以阿彌陀佛有能力度諸佛不能度的眾生,就有這種功能力用之別。
若就外相來講,固然十方諸佛同樣都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但是阿彌陀佛的光明也是其他諸佛所不能及的,有一首讚佛偈就說:「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阿彌陀佛的相好跟光明是十方諸佛不能相比的,所以說「無等倫」,十方諸佛同樣有相好光明,可是跟阿彌陀佛不能相比,就像《無量壽經》所講的「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那麼這一些法德在那裡呢?完全在這一句彌陀名號,所以說口稱成往生之因,是由於法的德能。如果沒有法的德能怎麼能夠讓我們具足貪瞋痴的凡夫,不但脫離三界六道輪迴,而且還往生高超的極樂淨土呢?所以,這一切全仗法德,完全是靠阿彌陀佛。
簡而言之,我們的目標是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方法只要「專稱彌陀佛名」,不需假藉其他方法,若還要假藉其他方法,就落入自力了。那種欲以聖道、難行的法門做為往生的方法,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要門」,這樣就跟阿彌陀佛的根本願不吻合了。不過,如果他有迴向的話,阿彌陀佛在第十九願也發願要來接引他,第十九願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雖然他沒有完全隨順阿彌陀佛的根本願,可是阿彌陀佛也發願要救度他,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徹底悲心。
阿彌陀佛的根本願是經過五劫思惟,觀察了二百一十億剎土的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才選擇了第十八願;直截的說,第十八願只有稱名念佛,其他不是稱名念佛的,就一定是假藉種種自力功行來迴向往生的聖道法門,這就通通包含在第十九願的「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之內,也就是《觀經》所講的十三定觀以及三福九品,然後迴向往生。因此,他的果位就在九品階位當中。
「全德成名令口稱」。以佛德來講,佛德是無相,沒有聲音語言,也沒有符號文字的,是聲聞、緣覺、菩薩所難以思議的。但是阿彌陀佛把這實相無相的全部功德化成為一句有相的,有聲音語言、有文字符號的「南無阿彌陀佛」,讓我們凡夫用眼睛可以看,用耳朵可以聽,用嘴巴可以稱念,這就是阿彌陀佛所選擇的本願,也因為有這本願的稱名,才能徹底救度十方眾生,所以十方眾生只要稱名就好。方法上很容易,效果上很殊勝,能夠使稱名者皆往生極樂報土,而且在還沒有往生之前,就已經入必定了,龍樹菩薩《易行品》就說阿彌陀佛本願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所以說:「口稱成因由法德,全德成名令口稱」。
(摘錄自彌陀共修會第50課,2007.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