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七、「四平」:平凡、平常、平淡、平實
「平凡」,人要平凡不容易,為什麼?一般人往往認為佛法的教理很深奧,佛的境界高深無比,所以他也是不平凡的。心中會想我已經學佛了,如果還跟人家一樣還算學佛嗎?尤其念佛法門只念這一句佛號,跟一些沒文化的鄉下阿公阿婆一樣,怎麼可以呢?不甘於平凡。其實最高超的就是最平凡的,所謂「大道至簡」,所以我們就守住平凡。尤其我們是個凡人,更要安分守己,老老實實的做一個平凡人。
淨土宗宗風真諦也說:「不尚體驗而平凡化」,為什麼?體驗很多,千差萬別,但如果對教理不明瞭,有了這個體驗,就會更喜歡某一種不一樣的體驗,而且停留在體驗當中,就會失去正知正見、正信正行而走入歧途了。所以,一個正信的學佛者,應以教理為根據,不以自己的體驗為根據。
凡夫的心,分析起來有三種情況:一種是知識性的;一種是意志性的;一種是情感性的。而體驗,往往是情感性的多,而不是知識性的;如果是知識性的,就會著重教理,以教理為依歸;佛怎麼說,我們就怎麼相信,以佛的知見為我們的知見,這樣的話,即使我們沒有佛的境界,但只要把佛的境界當作我們的境界,也依稀彷彿、幾乎有那個境界,而不會另去喜歡或追尋其他特異的境界。
佛的境界並不是三頭六臂與人不同,顯現很多靈異、奇特,不是的,佛的境界極其平常。
我們想想看,一個證悟佛性的人會怎麼樣?肯定是非常的心平氣和、安詳穩重、毫無造作,非常的平凡與平常,不會自命不凡,高人一等,與人不同。所以我們就守住平凡,不要認為,哎呀!只是念佛,也沒有其他的特殊表現,你看人家這也懂那也懂,又會這個,又會那個,又能通靈進入靈界……千萬不要生起這個想法,應知一旦失去平凡,就會進入不平凡的坎坷境界,想要過平凡的日子就已經不可能了。
「平常」,我們是一個平凡的人,所以也是一個平常的人,因此就要實實在在的做一個平常的人,不要想去做一個偉人、高人、與眾不同的人。我們都是凡夫,本來就很平常,因此就要以本來面目示現。有些人不甘平常,把自己裝點成像高僧、像大德,道貌岸然,很有修行,甚至自稱是什麼菩薩再來,這都是眾生驕慢的本性在作祟,也犯了大妄語罪,這都不可以。學淨土法門的人,要體認平凡而歸於平常,不裝模作樣,平平常常沒有與眾不同,這才合乎自己的本分,也才是一個老老實實的學佛念佛人。
所以,所謂平常,就是過普通人的生活。是凡夫,就按凡夫的生活方式來生活就可以了。把正常的事、該做的事做好,不需要去追求高深,追求玄妙,追求做不到的事情。印光大師說:「凡夫不可盲目地去效仿菩薩。」有很多人希望自己像菩薩一樣,去學菩薩行,行菩薩道。但是我們沒有菩薩的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大功行,做不了艱難的事,學菩薩不像菩薩,所以我們就做力所能及的平凡、平常的事,以免如邯鄲學步,到頭來連走路都不會了。
做一個平常的人,反而能夠滿足,安於現狀。安於現狀不是不求上進,而是在現狀當中來安心念佛。
我們宗風也說:「不求高深而平常化。」一般人大多喜好高深玄妙,但只要安於平常,就能夠擁有高深。其實最高深的就是最平常的,像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還不是每一天打著赤腳、托著缽,然後平靜安詳的挨家挨戶像乞丐去托缽,托完了缽還是平靜安詳的回來。用了餐,然後洗了缽就經行打坐。這些是多麼平凡、多麼平常,毫無奇特玄妙,不因為成佛了就時時處處顯露神通異能,與人不同,顯異惑眾。
古人有一句開悟的話說:「饑來吃飯,困來即眠。」飢餓了就吃飯,疲倦了就睡覺。佛法就在這麼簡單平凡平常的生活當中,累了就休息,餓了就吃飯,有工作就工作,要上班就上班,該念佛就念佛。把我們的身心安住在現實生活的層面,不要虛幻的想做一個不平凡不平常的人,希冀要過一個不平凡不平常的生活。
「平淡」,所謂淡中有味,淡中之味才是真味,可說淡是最真淳的味道。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聾。」所謂「繁華落盡見真淳」,平淡是最原始的,平淡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要安於平淡,甘於平淡,也要安於孤獨,甘於寂寞,不要嫌淡而無味,而去尋找肥甘厚膩,去喜歡熱鬧奇特,這樣會失去本真,與自己越離越遠。
有一首安貧樂道的詩說:「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世事靜方見,人情淡始長。」
一個人只要心性安定,沒有非分之想與非分之求,便能知足而安貧樂道,無入而不自得。即便茅屋也安穩知足,菜根也甘甜有味,不希冀達不到的華屋大廈與珍饈佳餚而煩惱不安。
一個人只要心靈平靜,不起心動念,而又清清楚楚,自性的面貌,真理的風光,便會自然地呈現。
人生的滋味,猶如淡淡的白開水,有無味之味,無味之味才是真味,其味甘醇而不膩,長飲而無患。所以淡才是真味,淡才是平常,而可長可久。因此要甘於平淡,安於平淡。
「平實」,實就是真實、樸實、踏實、老實。不造作,不虛妄,不客套化,不裝飾化,不表面化。在佛前不裝模作樣,在佛後要安分守己。
一個平凡、平常、平淡的人,才是一個平實的念佛人。所謂平實,就是我們是什麼身份就顯示什麼身份,過一種與自身相符的真實的生活,不需要虛假,不需要偽裝,很平凡,很平常,很簡單,很樸實。
學佛人能夠真實地面對自我,才能得到學佛的利益。如善導大師說:「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這就是淨土宗的「機深信」,就是要讓我們回到自己的真實狀態。這並不是說要成為淨土宗的機,就要去貪瞋癡,要去造罪,才能證明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不是這樣的,是要我們回歸到自己的真實狀態,自己有貪瞋癡,有煩惱,有業障,那就回到這一真實的狀況,就以貪瞋癡的心,以凡夫的身份來念「南無阿彌陀佛」。接受我是一個凡夫的身份,不需要把自己偽裝成一個大修行人乃至菩薩的樣子。善導大師有句話講到我們很多人的修行是:「外現賢善,內懷虛假。」很多修行人表面看很賢善,很用功,但是內心很虛假,那就是不真實不平實。
古德說「世間虛假,唯佛是真」。所以念佛人,要把世間的東西看淡一點。認為世間的名利很真實,但是世間的一切,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沒有一樣東西能夠帶走。以我們個人的因果來講,如果不依靠佛力,就只有業力會隨我們而去,「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繼續輪迴受苦。
但念佛的人結局就不一樣,我們雖也「萬般帶不去」,但我們可以隨佛走,我們彌陀名號隨身,臨終就會自然隨從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西方極樂世界了。學淨土法門的人懂得這個道理之後,就做一個樸實踏實老實平實的念佛人,把世間的虛假看淡一點,也不需要偽裝自己多善良啊,多努力啊,多用功啊,凡夫眾生是什麼模樣,就按自己的模樣去念佛就行了。
淨土宗宗風說:「不求高深而平常化,不好玄奇而平實化。」修行為人處事都要實實在在,因為一切奇特的境界都不是我們的本分,我們既沒有開悟,更沒有斷煩惱、證果位;如果竟然有異乎尋常的奇特、神妙、靈異的話,肯定是跟神鬼交流,在神鬼的境界當中。
宗風又說:「著作講演,必依傳承,絕不妄自越格發揮。」經典怎麼說,祖師怎麼傳承,我們徒子徒孫就怎麼解釋怎麼弘揚,平平實實亦步亦趨。祖師有說到的,我們可以說,祖師沒有說到的,我們不說,以免法久生弊,各立私義,混淆正法。
我們念佛人就是守著「平」,平凡、平常、平淡、平實,才能可長可久,以這樣的四平念佛,蒙受彌陀光攝,靜待彌陀來迎。
其實我們念佛人都在彌陀的如來掌中,無所謂臨終來迎不來迎;極樂世界遍滿整個法界,阿彌陀佛是無時無處不在,無所謂來,無所謂去。所以一個念佛人應該知道,他跟阿彌陀佛是沒有離開的,沒有距離的,永在彌陀懷抱當中。
所以,我們現在就是信佛念佛,臨終自然往生,不用去擔憂臨終假設病苦不能念佛,恐怕不能往生?昏迷沒有念佛,恐怕不能往生?這些都是沒有障礙的。淨土法門是靠阿彌陀佛的法門,是靠佛力的法門,而且阿彌陀佛在十劫之前,就已經呼喚我們讓他救度的,並不是自力的法門。
自力的法門就不一樣了,有一句話說:「臨終一念,勝過百年之功。」修行一百年,如果臨終不能保持正念,或者病苦、昏迷等,那一百年的修行之功就功虧一簣前功盡棄了。所以自力是難行道,很難,必須維持到臨終,維持到下輩子又下下輩子,生生世世,都能夠在這娑婆世界生而為人,遇到佛法、精進修行,是聖者根機的法門。
淨土法門不是這樣,淨土法門是今生成就,一世圓滿的,是橫超的。這一輩子橫超六道到極樂世界,橫超五十一個階位到佛的境界。所以是這一輩子可以容易達成的。
自力法門若要成佛的話,以教理上來講,從初信開始到達十信圓滿要一萬劫,因為要達到十信圓滿才能夠不退轉,然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所以自力法門不只是難,根本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說淨土法門是這一輩子橫超三界往生極樂,有經典根據嗎?當然有,如果沒有經典根據,所說的就是外道了。經典根據在哪裡呢?淨土宗以淨土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為主要依據的經典,在這淨土三經之中,《無量壽經》是根本經,一切以根本經所說為基準。那我們現在要引用《無量壽經》的經文,來說明這一個法門是易行道,是今生橫超。(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