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迴諸趣眾生類——彌陀願心的根源
與《無量壽經》同本異譯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簡稱《莊嚴經》)說: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這首偈語是阿彌陀佛在法藏菩薩的時代,還沒有發四十八願之前的根本願心,可說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的根源。這個願心很深廣、很徹底、很圓滿,可說甚深廣大,無量無數,無盡無邊。有這個根本願心,才能發起偉大的四十八願。
因此這首偈語雖然只有短短四句,看似簡單,卻濃縮了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核心精神。短短幾句,已將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與深廣願心,完全展現出來。
這四句偈語,就像一面清明的鏡子,映照出阿彌陀佛對我們凡夫的慈悲心。
這四句偈語,也是淨土宗的根本與核心之一,我們念佛人應當把它背起來,銘記在心,常常讀誦、反覆思維,細細體會其中深意。
為什麼呢?因為念佛,不只是口中稱名,更要了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才能心中充滿信心與依靠。這四句偈語,正是幫助我們增長信心的關鍵。若能時常背誦思維,就能讓信心更加堅定,念佛更有法喜與力量。
只要把這四句偈語放在心裡,我們就會明白:
阿彌陀佛要救的是誰?阿彌陀佛要給我們什麼?阿彌陀佛的願心究竟有多深?
這四句偈語有四個內涵:
第一句「輪迴諸趣眾生類」,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
第二句「速生我剎受快樂」,阿彌陀佛救度的目的;
第三句「常運慈心拔有情」,阿彌陀佛救度的永恆性;
第四句「度盡阿鼻苦眾生」,阿彌陀佛救度的徹底性。
一、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
「輪迴諸趣眾生類」:「輪迴諸趣」就是輪迴六道,「輪迴諸趣眾生類」就是指輪迴六道的眾生。不管是在哪一個世界的眾生,不管是輪迴在哪一道的眾生,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羅道、天道,無一例外,統統都在阿彌陀佛的救度範圍之中,統統是阿彌陀佛所要救度的「對象」。
「眾生類」,也就是第十八願所說的「十方眾生」。這句法語清楚的說明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不只是少數聖者,而是廣大六道輪迴的罪業苦惱的凡夫眾生,包括造作五逆謗法重罪的「阿鼻眾生」。
這句法語很能貼切地顯示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殷切的呼喚。阿彌陀佛主動、積極、平等、無條件地要救度十方眾生,十劫以來一直都在呼喚著十方眾生接受他無條件的救度。
由此可知,阿彌陀佛的大願是徹徹底底的平等與普遍,沒有一個眾生被排除,沒有一個眾生被遺漏,特別是要救度那些業障深重、無力自拔的凡夫。
所以我們不要懷疑自己,更不要想:「我業障深重,佛會不會不要我?」其實正好相反——佛就是要救我們這些凡夫。
佛不是專門救那些已經修得清淨的人,而是救我們這些不清淨的、煩惱業障深重、在輪迴中掙扎、無力自拔的眾生。
就好比母親的心,不會只愛乖巧的孩子,對於犯錯的孩子,她更是放不下心。對於跌倒、弄髒、受傷的孩子,媽媽反而更急著把他抱起來,擦乾淨,保護好。
所以母親的心,不會因為孩子骯髒,就不去抱他;反而因為他骯髒、危險,母親更不捨、疼惜,趕快抱起來,洗乾淨,更加好好照顧。
阿彌陀佛的心也是如此,包容我們這些凡夫,疼惜我們這些凡夫。阿彌陀佛要救的,不是聖人,而是凡夫;不是已經解脫的人,而是還在受苦的人。阿彌陀佛正是要救我們這些業障深重、在輪迴裡掙扎的凡夫。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懷疑:「我太差了,佛不要我。」——錯了!正因為我們靠自己毫無希望,阿彌陀佛才更要救我們。
二、阿彌陀佛救度的目的
「速生我剎受快樂」:「速生我剎」,「快速」地讓十方眾生「往生」到「我的極樂世界」;「受快樂」,「受涅槃的快樂」。正是阿彌陀佛的「目的」。
各位蓮友,這裡的「快樂」,不是世間吃喝玩樂的享受,更不是財色名食睡五欲短暫的快樂。世間的樂,像泡泡一樣,一出來就破了。
你說有錢快樂嗎?有錢人,也有煩惱。
你說健康快樂嗎?再健康,也會老邁。
世間的任何快樂,都是無常的,會變化的,最後往往會變成痛苦的,所以都是不究竟的。
阿彌陀佛要給我們的,也不是聲聞斷惑的寂靜之樂;更不是菩薩階位的種種法樂;阿彌陀佛要給我們的,是涅槃的安樂、成佛的快樂、究竟圓滿的喜樂,不再有生死,不再有輪迴,不再有任何痛苦的自在之樂。
阿彌陀佛說「速生」——希望我們今生今世就往生,不要再拖延,不要再等到來生。就像有人在黑暗的房間裡跌跌撞撞,旁邊的人手裡有燈,會馬上點亮,絕不會說:「等明天,或等幾年再給你點亮。」
阿彌陀佛的願心也是如此,期望我們當下就脫離黑暗,得到光明。
阿彌陀佛的救度,不靠我們自己的智慧、修行或善惡,而是全憑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就像沉溺大海的人,不論會不會游泳,只要願意伸手,救生船上的救生員就立即把他拉上來。
所以,阿彌陀佛的願心很清楚——不是要我們慢慢等,也不是要我們修到多高的境界才有資格,而是要我們現在就依靠佛力,當生成辦,往生極樂。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所說的「十方眾生,欲生我國」八個字,與這兩句法語「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的意思是完全一樣的。顯示阿彌陀佛對我們十方眾生殷切的呼喚,懇切的要求,悲切的等待。
凡夫雖然想要脫離六道輪迴之苦,卻無力自拔。以六道來講,天道眾生享樂而不修善,不能脫離三界;人間眾生惡多善少,所修皆是有為有漏有污染的功德,也不能出離三界;至於三惡道眾生,更是愚癡又受苦,無從修行。照理說,他們全無資糧,更是無力解脫。
然而,阿彌陀佛卻對這些六道眾生主動呼喚說:「快快往生極樂,速得涅槃安樂。」這正顯示阿彌陀佛的救度並不依賴眾生自身的智慧、學問、修行與善惡,而是全憑阿彌陀佛本身的願力與功德。

三、阿彌陀佛救度的永恆性
「常運慈心拔有情」:「常運」,過去、現在、未來,恆常不息;「慈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拔有情」,救度眾生脫離輪迴,並使眾生證悟涅槃。
這句偈語顯示阿彌陀佛的大悲心不間斷,從無量劫之前到無量劫之後,都恆常運轉,不曾停息。阿彌陀佛不僅成佛之後如此,乃至成佛之前,早已發起對眾生拔苦與樂的大願,願十方眾生通通出離輪迴,沒有一人遺漏。
阿彌陀佛的慈悲,不是一時的,不是偶爾才有的,而是「常運」的,恆常不斷的。就像太陽恆常照耀。
從過去無量劫以來,阿彌陀佛一直在想著我們,一直到未來無窮劫,阿彌陀佛的大悲心從未停歇,沒有間斷過。
他一直希望:六道的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人被遺漏,沒有一個人還困在輪迴裡。佛一直希望拔除我們的苦,給我們究竟的樂。
四、阿彌陀佛救度的徹底性
阿彌陀佛的願心不僅廣大,更展現了對苦難最深重的眾生無比悲愍與徹底救度,這種精神體現在「度盡阿鼻苦眾生」一句中。
「度盡阿鼻苦眾生」,直指最苦難的「阿鼻眾生」:「阿鼻」,就是阿鼻地獄,也叫無間地獄,這是苦報最重,時間最長,是最難救度的地方。「度盡」,這樣的眾生,阿彌陀佛也要把他們全部救度,出離阿鼻地獄,不要有一個獨留在阿鼻地獄。
阿鼻眾生,有二類:
一、前生造作十惡五逆、謗法重罪,已經墮落阿鼻地獄,正受無間之苦;
二、今生造作十惡五逆、謗法重罪,將來必墮阿鼻地獄,接受無間之苦。
阿鼻地獄(無間地獄)眾生:罪最重,苦最長,最難救,完全沒有希望。此等眾生,斷滅善根,一旦墮落阿鼻地獄,就難以自拔,全無自力解脫之可能。
然而,正因他們苦重難救,阿彌陀佛更加悲愍,發願必定救度,而且「全部救度」,使這些造作十惡五逆、謗法重罪的阿鼻眾生,出離地獄,讓他們也能往生極樂世界,速證佛果,並且讓他們反過來救度過去世曾經受他們惱害的眾生。
墮落阿鼻地獄的罪人,是完全沒有希望的。但是,正因為他們無望,阿彌陀佛反而更悲愍,偏要救度。因為阿彌陀佛知道,這些眾生完全沒有一絲希望,所以阿彌陀佛偏偏要成為他們的希望。
阿彌陀佛特別發願,一定要救度這樣的眾生。這些阿鼻眾生,本來已經沒有一絲希望了。可是,偏偏阿彌陀佛說:「我要救你!」,這彰顯了阿彌陀佛無比廣大的願心。
這好比什麼呢?好比一個醫生,看到病情輕微的病人,當然會醫治;但看到病得最重的,快沒救的,醫生反而更加著急,更是傾盡全力去醫治。
阿彌陀佛的心,就是這樣。已經在阿鼻地獄受苦的眾生,阿彌陀佛要救;現在造作十惡五逆、將來必墮阿鼻地獄的眾生,阿彌陀佛也要救。
這樣的眾生,是完全沒有自力解脫的可能,可是正因為如此,佛更加悲愍,偏要救他們,使他們往生,乃至成佛。
那麼,阿鼻眾生分分秒秒剎那剎那都在受苦,不能修行,也可能無法念佛,阿彌陀佛到底怎樣救度阿鼻地獄的眾生呢?這個問題我們沒有智慧回答,這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能夠知道的。如《大經》所說:「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儘管凡夫的智慧無法完全理解阿彌陀佛如何救度阿鼻地獄的眾生,但經文已經表明阿彌陀佛有這樣的願心與願力,並指出我們只要為阿鼻地獄的親人念佛,阿彌陀佛便會光明攝取,救度他們往生極樂世界。這展現了阿彌陀佛願心與願力的不可思議。如《大經》所說:「若在三塗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
《莊嚴經》也有一段經文,表明阿彌陀佛有救度三惡道的願心跟願力:「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彌陀佛在發四十八願之前也表明救度阿鼻地獄眾生的願:「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一切恐懼之中,最極重的就是阿鼻地獄的痛苦;而所謂「大安」,就是脫離生死輪迴,證得涅槃之樂,這才是真正的大安。所以「一切恐懼,為作大安」的意思,就是將阿鼻地獄的眾生救度出來,讓他們到極樂世界成佛。
所以我們在這裡念佛,我們懇切祈願:無論有形或無形的一切有緣無緣眾生,都蒙受阿彌陀佛慈悲光明的攝受,而一切恐懼,為作大安。生者現世常得安穩利樂,亡者蒙佛救度往生極樂。
所以啊,各位蓮友,我們要知道,既然連阿鼻地獄的罪人,阿彌陀佛都要救,那我們現在生而為人,遇到佛法,已經在聽經聞法、念佛的人,怎麼可能被遺漏呢?
所以,各位蓮友,不要懷疑,不要退縮。縱然我們是凡夫,縱然煩惱強盛、業障深重,阿彌陀佛都要救度;再大的煩惱業障,也障礙不了阿彌陀佛的救度。

五、總結:阿彌陀佛救度的三大特質
各位蓮友,「輪迴諸趣眾生類」這四句偈語,讓我們清楚看到阿彌陀佛悲心願力的完整圓滿無缺,也可以看出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拔苦與樂的三大特質。這些特質解釋了淨土宗救度法門的殊勝與普及:
第一,主動積極,非被動消極。
並不是眾生喊叫阿彌陀佛、祈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才出手,而是阿彌陀佛早已主動發願,早就準備好,累積無量功德,主動來呼喚我們、等待我們。
阿彌陀佛的根本願第十八願說:「十方眾生,欲生我國。」其實就是阿彌陀佛在不斷呼喚我們、懇求我們:「十方眾生啊!我要救你,你一定要讓我救,你一定要願生我的極樂國土啊!」
這種主動性,就像父親站在岸邊看見孩子掉到水裡,他不會等孩子喊「救命」才跳下去;父親早就急急忙忙跳下去了。這是天性的父愛,是父愛的天性,是自然的流露,不用祈求拜託,也不用勉強。
第二,聖凡善惡,平等無差。
無論聖人、凡夫、善人、惡人,乃至阿鼻地獄的罪人,阿彌陀佛的心都「一樣的慈悲,一樣的平等,沒有分別心」。
這就像太陽普照大地萬物,不分好壞,不會挑說「只給好人陽光,不給壞人陽光」。太陽普照大地一切,阿彌陀佛的心也是如此,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要救度十方世界的任何眾生。不論任何眾生,只要念佛,就被佛光攝取不捨,現生給予保護,來生往生極樂。
第三,沒有條件,全憑本願。
阿彌陀佛的救度「不講條件」,阿彌陀佛不問我們眾生修得好壞,也不看我們學問多少、功夫高低,只要我們「專稱彌陀佛名」,就接引「往生彌陀淨土」。
所以,我們不要以為,往生極樂世界要靠自己的修行功夫、智慧學問、善惡多少,不是的。不看我們的學問、不看我們的修行、不看我們善惡多少,阿彌陀佛都包容我們,接納我們。只要我們願意念佛,阿彌陀佛就救度我們。
阿彌陀佛的救度是「不講條件」的,我們往生與成佛,完全「仰賴阿彌陀佛的願力與功德」來成就,而非眾生自身的智慧、學問或善惡多寡。
只要眾生「專稱彌陀佛名」,阿彌陀佛就接引往生彌陀淨土。這好比一艘救生船,落水的人不論會不會游泳,只要願意伸手,船上的人就會將其拉上岸。
各位蓮友,記住這三點,阿彌陀佛的救度是:主動積極、平等無差、沒有條件。這就是彌陀救度的特質。
既然連阿鼻地獄的眾生都能救度,則十方一切眾生,尤其罪業深重的眾生,無一不在阿彌陀佛攝受救度之中,又有什麼可懷疑的呢?
總而言之,這首《莊嚴經》偈語深刻地闡釋了阿彌陀佛廣大無邊、恆常不息且徹底究竟的願心,以及其主動積極、平等無差、無條件救度眾生的特質。
因此,請大家一定要:「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念佛超度宿世亡母
接下來,講一件現代的真實故事,是一位蓮友貼在網路上的親身經歷,題目叫〈念佛超度宿世亡母〉,記錄的日期是2025年1月18日。內容如下:
以前剛學佛時,還沒接觸善導淨土宗,學了很多咒語,其中一個是「報父母恩咒」,早晚誦念。
一次在佛堂打坐,閉目時看見一位披頭散髮穿白衣的女子,匍伏在我面前,睜開眼卻不見人影。從她的衣著看來,貌似明朝以前的人。我很緊張的說,我功力不夠(當時我以為要打坐入定才算),沒辦法超度你。她還是一動不動的趴在地上,帶著一股歉意。我沒有辦法,只好在心中默念好幾句阿彌陀佛(我也會怕啊)。
誰知,不一會,她衣著一變,非常好看煥然一新的連身衣裙,像仙女那樣,頭髮也變成梳理整齊的黑色長髮及腰。那女子連連叩首感謝而去。我感覺到這名女子跟我在過去似乎有很緊密的關係(像是母親)。
然後不久,又感到一名女子從左靠近,輕飄而至。她憐惜地輕撫我的臉龐,似乎帶著哀傷。我真的感到臉頰被撫摸的感覺,超害怕。看她的服裝樣貌,好像清朝明朝吧,不清楚。從面相看來,感覺是一位嚴母。我也是念佛給她。不久,她就離開了。
可知,這句佛號真的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力量。
啟發與討論:
一、二位亡母的年代
一位可能在明朝(約四百至六百五十年前);
另一位在明清之間(約三、四百年前)。
這些早已超過七世父母,應屬十幾二十世之前的母親。
由此也印證鬼道眾生壽命極長。
二、祖先尋找學佛的子孫
祖先要得超度,往往會尋找有學佛的子孫,而不會找不學佛的人。
就像乞丐會找有錢又好心的人家討飯,不會找貧困之家;
又如下雨時,自然尋找涼亭或屋簷避雨。
三、初學佛者大多雜修雜行依賴自力
故事中提到,作者在尚未接觸善導淨土宗之前,曾學習並誦念多種咒語,其中一個是「報父母恩咒」,早晚誦念。這反映了初學佛者大多依賴自己功力(自力)的修行模式。
四、自覺無力
在打坐中,作者看到一位披頭散髮、穿白衣的婦女匍伏在前,她的衣著似明朝以前之人,且帶著歉意。這代表了輪迴諸趣中受苦的眾生現身求度,而作者直言「我功力不夠……沒辦法超度你」。這顯示凡夫在自力修行中,終究會感到徹底無力。
五、自力轉他力的關鍵
面對無法超度這位婦女的緊張與害怕,作者「只好在心中默念好幾句阿彌陀佛」。這種因自覺無力而轉向依靠佛號的行為,正是從自力到他力的關鍵轉折。
六、一句佛號,立竿見影
作者僅僅在心中默念數句「阿彌陀佛」,奇蹟發生:隨即見到白衣女子衣著煥然一新,可說立竿見影。這份迅速且明顯的感應,彰顯了阿彌陀佛名號「不可思議的功德力量」,說明佛號的功德不問稱念者的修為,純粹是阿彌陀佛本願之力,不需任何複雜儀軌,即能應念即度。
七、罪業頓消,當下離苦
白衣婦女在作者稱佛名後,衣著變得煥然一新,容貌如仙女般,連連叩首感謝而去。這種從受苦之相到莊嚴之相的快速轉變,正是阿彌陀佛「令諸眾生功德成就」的體現,以及「速生我剎受快樂」悲願的證明,顯示眾生能即刻脫離苦厄,獲得解脫安樂。
八、親緣亡者,普遍獲益
繼第一位女子蒙受救度之後,又有一位貌似嚴母的女子前來,作者同樣念佛給她後,她也離去。作者感覺這兩位女子與自己有緊密的關係。這進一步印證了阿彌陀佛「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的大悲願力,其救度對象遍及六道,乃至十方眾生,無論親疏,皆能蒙受佛恩,平等離苦得樂。
九、名號威德,不可思議
故事結尾作者感歎「這句佛號真的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力量」。這印證了淨土宗的核心,即「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是阿彌陀佛「五劫思惟、兆載永劫修行」所成就的「功德寶」,能「令諸眾生功德成就」。這萬德洪名所具足的功德,非凡夫自力修行所能及,也遠超世間有漏的善業。
儘管作者自認「功力不夠」,但單憑隨緣稱念佛號,便能令受苦眾生獲得超度。這充分說明了淨土法門「凡夫入報」的關鍵,在於眾生完全仰仗阿彌陀佛的「他力」,即「乘彼願力,定得往生」,這樣便已具足往生極樂、快速成佛的功德資糧,不必自身再累積修行。
兩位亡者無論過去的業力如何,僅因後世子孫稱念佛號竟能被超度。這體現了阿彌陀佛「主動積極、平等無差別、不講任何條件」的救度本懷。阿彌陀佛甚至發願救度「阿鼻地獄的眾生」,不願有任何一人獨留在六道輪迴,甚至在地獄受苦。這份大慈悲的願力,顯示彌陀對所有眾生的廣大包容與無條件的救度。
十、佛光攝受,超越時空限制
作者的經歷證明,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無量光,其佛光能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因此,只要為亡者誠心念佛,佛光就能直接照耀並救度所要超度的祖先或亡者,使其即刻離苦得樂,往生極樂,無需等待,這是同時的、立即的、當下的。只要念佛,自能超度,不論看得到看不到。
十一、念佛即是最大功德與孝道
念佛超度並不需要高深法力或禪坐入定,僅憑誠心念佛,亡者就能與佛感應,受到佛光加持而解脫。這不僅是最殊勝、最究竟的孝道,能使去世的親人受益,也能撫慰生者的悲傷,將其轉化為對親人的祝福,讓親情延續到極樂世界。
十二、能超、所超、超法、超處
(一)能超:能超度的人,即「陽上人」,為祖先進行超拔的親屬或後代子孫。本文之能超者,即是本文作者。即使是初學,僅念數聲,也能成就超度。
(二)所超:所超度的對象,即陽上人的祖先或有緣眾生。本文之所超者,即本文作者的二位亡母。
(三)超法:就超度的方法與功能而言,有聖道門的超度與淨土門的超度之別。本文作者僅以一句「阿彌陀佛」進行超度,即屬淨土門。此法簡單易行而又功能殊勝。因其簡單易行,所以人人都能做到,無須有修有行或高僧大德,如本文作者即是初學佛的凡夫俗子;因其功能殊勝,所以只要念幾句,便能立即令亡者離苦得樂。
(四)超處:此雖未明示去處,若以教理而言,超法若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則所超之去處即是極樂世界。
祖師法語數則:
善導大師說: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印光大師說:
須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
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別佛事。
做佛事,當以念佛為第一,餘皆場面好看而已。
做佛事,不必念經拜懺做水陸。以此等事,皆屬場面。但專一念佛,則其利益天淵懸殊。
念佛利益,多於誦經拜懺做水陸多多矣。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民國114年(2025)8月31日,板樹體育館「中元念佛超薦法會」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