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講演

  1. 輪迴諸趣眾生類——彌陀願心的根源
  2. 三經授記:念佛必生,平生業成
  3. 視訊剃度講話
  4. 志工團聚講話(2024年12月14日)
  5. 2025蛇年新春講話
  6. 平生業成的日人見證與信心之歌
  7. 德興念佛會來訪談話(摘)
  8. 與韓國法師談話並接受依止
  9.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
  10. 阿彌陀經是在說什麼?
  11. 2024龍年新春講話
  12. 皈依開示(2023年11月11日新營)
  13. 慶祝彌陀聖誕暨淨嵩法師往生二十周年紀念講話
  14. 2023中元開示
  15. 剃度開示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2023年8月30日)
  16. 皈依.五戒.剃度開示(2023年7月18日)
  17.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三)
  18.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
  19. 2022中元開示
  20. 「光明遍照」六特色
  21. 為淨土宗志工幹部講話
  22. 清明節慎終追遠與念佛(2022年清明節開示)
  23. 念佛超度之勝益
  24.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25.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二)
  26.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一)
  27.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必得超絕去
  28.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9.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30.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31. 2021中元念佛超薦法會開示
  32.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33.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34. 2019年彌陀誕開示
  35. 2020中元法會開示
  36. 志工四喻
  37. 人生是苦
  38. 生命無常三根本
  39. 兩種深信、觸光柔軟、感恩歡喜
  40. 剃度開示(2019年7月7日)
  41. 中元節開示(2019)
  42. 剃度開示(2019年5月12日)
  43. 豬年話豬
  44. 剃度開示(2018年7月31日)
  45. 淨土宗──往生淨土成佛宗
  46. 受戒與持戒
  47. 趨向淨土的關鍵密碼
  48. 剃度開示(2018年3月24日)
  49. 二種成佛法
  50. 橫超的淨土法門
  51. 往生與預知時至
  52. 剃度及皈依開示(2017年9月19日)
  53. 往生極樂的條件(下.問答)
  54. 剃度開示(2017年8月18日)
  55. 往生極樂的條件(中)
  56. 往生極樂的條件(上)
  57. 深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佛成佛
  58. 四十八願分類歸結
  59. 彌陀願心的根源
  60. 淨土宗的結論──宗旨四句偈
  61. 大慈悲五要點
  62. 慈心法門
  63. 念佛不妄語
  64.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脫離輪迴之上
  65. 淨土宗的根源
  66. 真正的孝行──託父母於阿彌陀佛
  67. 為何吃素?
  68. 略談佛教的意義與淨土宗之殊勝
  69. 「自省己過,善覆他罪,樂修慈心」
  70. 愛與佛命
  71. 不請之友
  72. 歲末聚餐對僧眾的談話
  73. 學佛的目的
  74. 說愛(二)
  75. 說愛(一)
  76. 念佛名號 學佛愛心
  77. 心平氣和 無住生心
  78. 念佛超度 三塗眾生
  79. 澳門淨土宗學會 讚頌辭
  80. 「以誠感人」的意涵
  81. 第一屆淨土宗志工研習會勉言
  82. 慧淨法師除夕團拜電話致辭
  83. 在心、在緣、在決定
  84. 佛教點燈的意義
  85. 念佛的方法與要領
  86. 念佛成佛的原理
  87. 佛在何處?
  88. 志工服務精神的內涵
  89. 淨土行人應具備的根本知見
  90. 慈悲的救度
  91. 念佛生蓮
  92. 三塗眾生 念佛往生
  93. 信受彌陀救度
  94. 為新戒比丘開示
  95. 歸依勸囑
  96. 念佛的音調與心態
  97.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98. 「澳門彌陀共修會落成法語」略講
  99. 厭穢欣淨 切願往生
  100. 初機念佛群疑問答
  101. 簡介淨土宗專純念佛的道風及心態
  102. 淨土法門 理事互含
  103. 初學淨土法門應有的認識
  104. 念佛人的「本尊」
  105.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106. 念佛即圓滿悲智功德
  107. 〈人有實德,天有奇報〉一文的啟發
  108.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9. 如何真正圓滿人生的目的
  110. 萬行不憑憑念佛(二)
  111. 萬行不憑憑念佛(一)
  112.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終直入涅槃城
  113. 彌陀名號 不可思議
  114. 守愚念佛 彌陀住頂
  115. 阿彌陀佛的救度
  116.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117. 念佛方能消宿業
  118.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9. 阿彌陀佛 是何等佛
  120. 以佛為念 以淨為歸
  121. 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122.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
  123. 淨土法門 萬法歸宗
  124. 世間虛假 唯佛獨真
  125. 一心念佛 無疑無雜

法義開示

  1. 淨土宗三理論三內涵
  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三)
  3.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二)
  4.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一)
  5.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
  6.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九)
  7.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八)
  8.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七)
  9.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六)
  10.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五)
  11.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四)
  12.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三)
  13.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二)
  14.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一)
  15.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
  16. 彌陀淨土的特色-超
  17. 《觀無量壽經》概說(九)
  18. 《觀無量壽經》概說(八)
  19. 《觀無量壽經》概說(七)
  20. 《觀無量壽經》概說(六)
  21. 《觀無量壽經》概說(五)
  22. 善導淨土教理的核心
  23. 淨土宗帶三法數
  24. 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25. 善導淨土教理特色
  26.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五)
  27.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四)
  28.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三)
  29.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二)
  30.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一)
  31. 《觀無量壽經》概說(四)
  32. 《觀無量壽經》概說(三)
  33.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
  34. 《觀無量壽經》概說(一)
  3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七)
  3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六)
  3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五)
  3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四)
  3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三)
  4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二)
  41.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一)
  42.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
  43.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九)
  4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八)
  4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七)
  4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六)
  4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五)
  4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四)
  4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三)
  5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二)
  51.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一)
  52. 「三誓偈」略解
  53. 念佛的利益
  54. 剃度典禮開示
  55. 「彌陀三約定」
  56. 為新戒弟子開示
  57. 淨土宗「四不」
  58. 《無量壽經》大意(九)
  59. 《無量壽經》大意(八)
  60. 《無量壽經》大意(七)
  61. 《無量壽經》大意(六)
  62. 《無量壽經》大意(五)
  63. 《無量壽經》大意(四)
  64. 《無量壽經》大意(三)
  65. 《無量壽經》大意(二)
  66. 《無量壽經》大意(一)
  67. 《無量壽經》概說(續)
  68. 《無量壽經》概說
  69. 淨土宗特色略說
  70. 淨土宗宗旨略說
  71. 略說淨土宗教判
  72. 佛化婚禮開示
  73. 自信教人信 擔當向前行
  74. 成佛何時、極樂何處、往生何位?
  75. 出家的價值與意義
  76. 略說彌陀名號之義
  77. 為什麼淨土法門是易行道?
  78. 淨土宗是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
  79. 娑婆眾生 無不是業
  80. 龍樹菩薩往生安樂國
  81. 華光出佛
  82. 彌陀光明 最尊第一
  83. 法是道場的靈魂
  84.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85. 彌陀誕辰念彌陀 (二)
  86. 彌陀誕辰念彌陀(一)
  87. 「名號的功德」與「念佛的利益」
  88. 「《大經》三要文」的重要性
  89. 極樂安身實是精
  90. 大悲傳普化 真成報佛恩
  91. 相勸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2.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略講
  93. 口稱成因由法德
  94. 念佛與佛,機法一體
  95. 淨土法門的大根大本
  96. 何謂「一心不亂」?
  97. 略談念佛方式與莊嚴道場
  98. 極樂無為涅槃界
  99. 如何真正紀念「彌陀聖誕」
  100.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
  101. 為迴龍寺常住僧眾開示
  102.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3.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略講
  104.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問答)
  105.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開示)
  106. 淨土宗的幾個名詞略釋
  107. 成佛如林的法門
  108. 善導大師-《觀經疏》大願業力與《大經》三誓偈
  109. 善導大師-略說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110.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五)
  111.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四)
  112.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三)
  113.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二)
  114.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一)
  115.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四)
  116.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三)
  11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二)
  118.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一)
  119.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四)
  120.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三)
  121.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二)
  122.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一)
  123. 《易行品》概說
  124.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二)
  125.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一)
  126.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三)
  127.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二)
  128.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一)

宗風

  1. 宗風學習(七)
  2. 宗風學習(六)
  3. 宗風學習一~五

臨終開示

  1. 臨終的殷切勸導叮囑
  2. 娑婆旅程盡,辭別歸蓮鄉
  3. 信順彌陀救度

訪問篇

  1. 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
  2. 傳承的路_與越南團法師談話

問答

  1. 為善導寺幹部蓮友開示(問答)
  2. 他力與因果,有矛盾嗎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隨緣的念佛?
  4. 如何從自覺愚惡契入彌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蓮友問
  6. 於弘願寺答僧眾問

第十八願善導釋

  1.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十)
  2.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九)
  3.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八)
  4.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七)
  5.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六)
  6.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五)
  7.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四)
  8.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三)
  9.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二)
  10.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一)
  11.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
  12. 第十八願善導釋(九)
  13. 第十八願善導釋(八)
  14. 第十八願善導釋(七)
  15. 第十八願善導釋(六)
  16. 第十八願善導釋(五)
  17. 第十八願善導釋(四)
  18. 第十八願善導釋(三)
  19.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
  20. 第十八願善導釋(一)

淨土法門的核心

  1.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十)
  2.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九)
  3.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八)
  4.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七)
  5.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六)
  6.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五)
  7.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四)
  8.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三)
  9.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二)
  10.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一)
  11.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
  12. 淨土法門的核心(九)
  13. 淨土法門的核心(八)
  14. 淨土法門的核心(七)
  15. 淨土法門的核心(六)
  16. 淨土法門的核心(五)
  17. 淨土法門的核心(四)
  18. 淨土法門的核心(三)
  19.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
  20. 淨土法門的核心(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結語
  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現往東方的佛
  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令眾成佛的佛
  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使凡入報的佛
  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報身報土的佛
  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諸佛證誠的佛
  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臨終來迎的佛
  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親近增上的佛
  1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身心無礙的佛
  1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息三塗的佛
  1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無礙的佛
  1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唯攝念佛的佛
  1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名號的佛
  1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名體一如的佛
  1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1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
  1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
  2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為作大安的佛
  2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召喚眾生的佛
  2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不擯眾生的佛
  2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代眾受苦的佛
  2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以身為質的佛
  2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2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2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主動救度的佛
  2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獄的佛
  2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眾生的佛
  3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阿彌陀佛,是一尊為大施主的佛
  3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八)
  3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七)
  3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六)
  3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五)
  3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四)
  3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三)
  3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二)
  4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一)
  4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
  4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九)
  4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八)
  4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七)
  4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六)
  4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五)
  4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
  4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
  4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
  5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一)
  5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目錄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輪迴諸趣眾生類——彌陀願心的根源

       與《無量壽經》同本異譯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簡稱《莊嚴經》)說: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這首偈語是阿彌陀佛在法藏菩薩的時代,還沒有發四十八願之前的根本願心,可說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的根源。這個願心很深廣、很徹底、很圓滿,可說甚深廣大,無量無數,無盡無邊。有這個根本願心,才能發起偉大的四十八願。

       因此這首偈語雖然只有短短四句,看似簡單,卻濃縮了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核心精神。短短幾句,已將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與深廣願心,完全展現出來。

       這四句偈語,就像一面清明的鏡子,映照出阿彌陀佛對我們凡夫的慈悲心。

       這四句偈語,也是淨土宗的根本與核心之一,我們念佛人應當把它背起來,銘記在心,常常讀誦、反覆思維,細細體會其中深意。

       為什麼呢?因為念佛,不只是口中稱名,更要了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才能心中充滿信心與依靠。這四句偈語,正是幫助我們增長信心的關鍵。若能時常背誦思維,就能讓信心更加堅定,念佛更有法喜與力量。

       只要把這四句偈語放在心裡,我們就會明白:

       阿彌陀佛要救的是誰?阿彌陀佛要給我們什麼?阿彌陀佛的願心究竟有多深?

 

       這四句偈語有四個內涵:

       第一句「輪迴諸趣眾生類」,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

       第二句「速生我剎受快樂」,阿彌陀佛救度的目的;

       第三句「常運慈心拔有情」,阿彌陀佛救度的永恆性;

       第四句「度盡阿鼻苦眾生」,阿彌陀佛救度的徹底性。

 

一、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

       「輪迴諸趣眾生類」:「輪迴諸趣」就是輪迴六道,「輪迴諸趣眾生類」就是指輪迴六道的眾生。不管是在哪一個世界的眾生,不管是輪迴在哪一道的眾生,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羅道、天道,無一例外,統統都在阿彌陀佛的救度範圍之中,統統是阿彌陀佛所要救度的「對象」。

       「眾生類」,也就是第十八願所說的「十方眾生」。這句法語清楚的說明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不只是少數聖者,而是廣大六道輪迴的罪業苦惱的凡夫眾生,包括造作五逆謗法重罪的「阿鼻眾生」。

       這句法語很能貼切地顯示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殷切的呼喚。阿彌陀佛主動、積極、平等、無條件地要救度十方眾生,十劫以來一直都在呼喚著十方眾生接受他無條件的救度。

       由此可知,阿彌陀佛的大願是徹徹底底的平等與普遍,沒有一個眾生被排除,沒有一個眾生被遺漏,特別是要救度那些業障深重、無力自拔的凡夫。

       所以我們不要懷疑自己,更不要想:「我業障深重,佛會不會不要我?」其實正好相反——佛就是要救我們這些凡夫。

       佛不是專門救那些已經修得清淨的人,而是救我們這些不清淨的、煩惱業障深重、在輪迴中掙扎、無力自拔的眾生。

       就好比母親的心,不會只愛乖巧的孩子,對於犯錯的孩子,她更是放不下心。對於跌倒、弄髒、受傷的孩子,媽媽反而更急著把他抱起來,擦乾淨,保護好。

       所以母親的心,不會因為孩子骯髒,就不去抱他;反而因為他骯髒、危險,母親更不捨、疼惜,趕快抱起來,洗乾淨,更加好好照顧。

       阿彌陀佛的心也是如此,包容我們這些凡夫,疼惜我們這些凡夫。阿彌陀佛要救的,不是聖人,而是凡夫;不是已經解脫的人,而是還在受苦的人。阿彌陀佛正是要救我們這些業障深重、在輪迴裡掙扎的凡夫。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懷疑:「我太差了,佛不要我。」——錯了!正因為我們靠自己毫無希望,阿彌陀佛才更要救我們。

 

二、阿彌陀佛救度的目的

       「速生我剎受快樂」:「速生我剎」,「快速」地讓十方眾生「往生」到「我的極樂世界」;「受快樂」,「受涅槃的快樂」。正是阿彌陀佛的「目的」。

       各位蓮友,這裡的「快樂」,不是世間吃喝玩樂的享受,更不是財色名食睡五欲短暫的快樂。世間的樂,像泡泡一樣,一出來就破了。

       你說有錢快樂嗎?有錢人,也有煩惱。

       你說健康快樂嗎?再健康,也會老邁。

       世間的任何快樂,都是無常的,會變化的,最後往往會變成痛苦的,所以都是不究竟的。

       阿彌陀佛要給我們的,也不是聲聞斷惑的寂靜之樂;更不是菩薩階位的種種法樂;阿彌陀佛要給我們的,是涅槃的安樂、成佛的快樂、究竟圓滿的喜樂,不再有生死,不再有輪迴,不再有任何痛苦的自在之樂。

       阿彌陀佛說「速生」——希望我們今生今世就往生,不要再拖延,不要再等到來生。就像有人在黑暗的房間裡跌跌撞撞,旁邊的人手裡有燈,會馬上點亮,絕不會說:「等明天,或等幾年再給你點亮。」

       阿彌陀佛的願心也是如此,期望我們當下就脫離黑暗,得到光明。

       阿彌陀佛的救度,不靠我們自己的智慧、修行或善惡,而是全憑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就像沉溺大海的人,不論會不會游泳,只要願意伸手,救生船上的救生員就立即把他拉上來。

       所以,阿彌陀佛的願心很清楚——不是要我們慢慢等,也不是要我們修到多高的境界才有資格,而是要我們現在就依靠佛力,當生成辦,往生極樂。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所說的「十方眾生,欲生我國」八個字,與這兩句法語「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的意思是完全一樣的。顯示阿彌陀佛對我們十方眾生殷切的呼喚,懇切的要求,悲切的等待。

       凡夫雖然想要脫離六道輪迴之苦,卻無力自拔。以六道來講,天道眾生享樂而不修善,不能脫離三界;人間眾生惡多善少,所修皆是有為有漏有污染的功德,也不能出離三界;至於三惡道眾生,更是愚癡又受苦,無從修行。照理說,他們全無資糧,更是無力解脫。

       然而,阿彌陀佛卻對這些六道眾生主動呼喚說:「快快往生極樂,速得涅槃安樂。」這正顯示阿彌陀佛的救度並不依賴眾生自身的智慧、學問、修行與善惡,而是全憑阿彌陀佛本身的願力與功德。

 

三、阿彌陀佛救度的永恆性

       「常運慈心拔有情」:「常運」,過去、現在、未來,恆常不息;「慈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拔有情」,救度眾生脫離輪迴,並使眾生證悟涅槃。

       這句偈語顯示阿彌陀佛的大悲心不間斷,從無量劫之前到無量劫之後,都恆常運轉,不曾停息。阿彌陀佛不僅成佛之後如此,乃至成佛之前,早已發起對眾生拔苦與樂的大願,願十方眾生通通出離輪迴,沒有一人遺漏。

       阿彌陀佛的慈悲,不是一時的,不是偶爾才有的,而是「常運」的,恆常不斷的。就像太陽恆常照耀。

       從過去無量劫以來,阿彌陀佛一直在想著我們,一直到未來無窮劫,阿彌陀佛的大悲心從未停歇,沒有間斷過。

       他一直希望:六道的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人被遺漏,沒有一個人還困在輪迴裡。佛一直希望拔除我們的苦,給我們究竟的樂。

 

四、阿彌陀佛救度的徹底性

       阿彌陀佛的願心不僅廣大,更展現了對苦難最深重的眾生無比悲愍與徹底救度,這種精神體現在「度盡阿鼻苦眾生」一句中。

       「度盡阿鼻苦眾生」,直指最苦難的「阿鼻眾生」:「阿鼻」,就是阿鼻地獄,也叫無間地獄,這是苦報最重,時間最長,是最難救度的地方。「度盡」,這樣的眾生,阿彌陀佛也要把他們全部救度,出離阿鼻地獄,不要有一個獨留在阿鼻地獄。

       阿鼻眾生,有二類:

       一、前生造作十惡五逆、謗法重罪,已經墮落阿鼻地獄,正受無間之苦;

       二、今生造作十惡五逆、謗法重罪,將來必墮阿鼻地獄,接受無間之苦。

       阿鼻地獄(無間地獄)眾生:罪最重,苦最長,最難救,完全沒有希望。此等眾生,斷滅善根,一旦墮落阿鼻地獄,就難以自拔,全無自力解脫之可能。

       然而,正因他們苦重難救,阿彌陀佛更加悲愍,發願必定救度,而且「全部救度」,使這些造作十惡五逆、謗法重罪的阿鼻眾生,出離地獄,讓他們也能往生極樂世界,速證佛果,並且讓他們反過來救度過去世曾經受他們惱害的眾生。

       墮落阿鼻地獄的罪人,是完全沒有希望的。但是,正因為他們無望,阿彌陀佛反而更悲愍,偏要救度。因為阿彌陀佛知道,這些眾生完全沒有一絲希望,所以阿彌陀佛偏偏要成為他們的希望。

       阿彌陀佛特別發願,一定要救度這樣的眾生。這些阿鼻眾生,本來已經沒有一絲希望了。可是,偏偏阿彌陀佛說:「我要救你!」,這彰顯了阿彌陀佛無比廣大的願心。

       這好比什麼呢?好比一個醫生,看到病情輕微的病人,當然會醫治;但看到病得最重的,快沒救的,醫生反而更加著急,更是傾盡全力去醫治。

       阿彌陀佛的心,就是這樣。已經在阿鼻地獄受苦的眾生,阿彌陀佛要救;現在造作十惡五逆、將來必墮阿鼻地獄的眾生,阿彌陀佛也要救。

       這樣的眾生,是完全沒有自力解脫的可能,可是正因為如此,佛更加悲愍,偏要救他們,使他們往生,乃至成佛。

       那麼,阿鼻眾生分分秒秒剎那剎那都在受苦,不能修行,也可能無法念佛,阿彌陀佛到底怎樣救度阿鼻地獄的眾生呢?這個問題我們沒有智慧回答,這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能夠知道的。如《大經》所說:「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儘管凡夫的智慧無法完全理解阿彌陀佛如何救度阿鼻地獄的眾生,但經文已經表明阿彌陀佛有這樣的願心與願力,並指出我們只要為阿鼻地獄的親人念佛,阿彌陀佛便會光明攝取,救度他們往生極樂世界。這展現了阿彌陀佛願心與願力的不可思議。如《大經》所說:「若在三塗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

       《莊嚴經》也有一段經文,表明阿彌陀佛有救度三惡道的願心跟願力:「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彌陀佛在發四十八願之前也表明救度阿鼻地獄眾生的願:「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一切恐懼之中,最極重的就是阿鼻地獄的痛苦;而所謂「大安」,就是脫離生死輪迴,證得涅槃之樂,這才是真正的大安。所以「一切恐懼,為作大安」的意思,就是將阿鼻地獄的眾生救度出來,讓他們到極樂世界成佛。

       所以我們在這裡念佛,我們懇切祈願:無論有形或無形的一切有緣無緣眾生,都蒙受阿彌陀佛慈悲光明的攝受,而一切恐懼,為作大安。生者現世常得安穩利樂,亡者蒙佛救度往生極樂。

       所以啊,各位蓮友,我們要知道,既然連阿鼻地獄的罪人,阿彌陀佛都要救,那我們現在生而為人,遇到佛法,已經在聽經聞法、念佛的人,怎麼可能被遺漏呢?

       所以,各位蓮友,不要懷疑,不要退縮。縱然我們是凡夫,縱然煩惱強盛、業障深重,阿彌陀佛都要救度;再大的煩惱業障,也障礙不了阿彌陀佛的救度。

 

五、總結:阿彌陀佛救度的三大特質

       各位蓮友,「輪迴諸趣眾生類」這四句偈語,讓我們清楚看到阿彌陀佛悲心願力的完整圓滿無缺,也可以看出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拔苦與樂的三大特質。這些特質解釋了淨土宗救度法門的殊勝與普及:

       第一,主動積極,非被動消極。

       並不是眾生喊叫阿彌陀佛、祈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才出手,而是阿彌陀佛早已主動發願,早就準備好,累積無量功德,主動來呼喚我們、等待我們。

       阿彌陀佛的根本願第十八願說:「十方眾生,欲生我國。」其實就是阿彌陀佛在不斷呼喚我們、懇求我們:「十方眾生啊!我要救你,你一定要讓我救,你一定要願生我的極樂國土啊!」

       這種主動性,就像父親站在岸邊看見孩子掉到水裡,他不會等孩子喊「救命」才跳下去;父親早就急急忙忙跳下去了。這是天性的父愛,是父愛的天性,是自然的流露,不用祈求拜託,也不用勉強。

       第二,聖凡善惡,平等無差。

       無論聖人、凡夫、善人、惡人,乃至阿鼻地獄的罪人,阿彌陀佛的心都「一樣的慈悲,一樣的平等,沒有分別心

       這就像太陽普照大地萬物,不分好壞,不會挑說「只給好人陽光,不給壞人陽光」。太陽普照大地一切,阿彌陀佛的心也是如此,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要救度十方世界的任何眾生。不論任何眾生,只要念佛,就被佛光攝取不捨,現生給予保護,來生往生極樂。

       第三,沒有條件,全憑本願。

       阿彌陀佛的救度「不講條件」,阿彌陀佛不問我們眾生修得好壞,也不看我們學問多少、功夫高低,只要我們「專稱彌陀佛名」,就接引「往生彌陀淨土」。

       所以,我們不要以為,往生極樂世界要靠自己的修行功夫、智慧學問、善惡多少,不是的。不看我們的學問、不看我們的修行、不看我們善惡多少,阿彌陀佛都包容我們,接納我們。只要我們願意念佛,阿彌陀佛就救度我們。

       阿彌陀佛的救度是「不講條件」的,我們往生與成佛,完全「仰賴阿彌陀佛的願力與功德」來成就,而非眾生自身的智慧、學問或善惡多寡。

       只要眾生「專稱彌陀佛名」,阿彌陀佛就接引往生彌陀淨土。這好比一艘救生船,落水的人不論會不會游泳,只要願意伸手,船上的人就會將其拉上岸。

       各位蓮友,記住這三點,阿彌陀佛的救度是:主動積極、平等無差、沒有條件。這就是彌陀救度的特質。

       既然連阿鼻地獄的眾生都能救度,則十方一切眾生,尤其罪業深重的眾生,無一不在阿彌陀佛攝受救度之中,又有什麼可懷疑的呢?

       總而言之,這首《莊嚴經》偈語深刻地闡釋了阿彌陀佛廣大無邊、恆常不息且徹底究竟的願心,以及其主動積極、平等無差、無條件救度眾生的特質。

       因此,請大家一定要:「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念佛超度宿世亡母

       接下來,講一件現代的真實故事,是一位蓮友貼在網路上的親身經歷,題目叫〈念佛超度宿世亡母〉,記錄的日期是2025年1月18日。內容如下:

       以前剛學佛時,還沒接觸善導淨土宗,學了很多咒語,其中一個是「報父母恩咒」,早晚誦念。

       一次在佛堂打坐,閉目時看見一位披頭散髮穿白衣的女子,匍伏在我面前,睜開眼卻不見人影。從她的衣著看來,貌似明朝以前的人。我很緊張的說,我功力不夠(當時我以為要打坐入定才算),沒辦法超度你。她還是一動不動的趴在地上,帶著一股歉意。我沒有辦法,只好在心中默念好幾句阿彌陀佛(我也會怕啊)。

       誰知,不一會,她衣著一變,非常好看煥然一新的連身衣裙,像仙女那樣,頭髮也變成梳理整齊的黑色長髮及腰。那女子連連叩首感謝而去。我感覺到這名女子跟我在過去似乎有很緊密的關係(像是母親)。

       然後不久,又感到一名女子從左靠近,輕飄而至。她憐惜地輕撫我的臉龐,似乎帶著哀傷。我真的感到臉頰被撫摸的感覺,超害怕。看她的服裝樣貌,好像清朝明朝吧,不清楚。從面相看來,感覺是一位嚴母。我也是念佛給她。不久,她就離開了。

       可知,這句佛號真的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力量。

       啟發與討論:

       一、二位亡母的年代

       一位可能在明朝(約四百至六百五十年前);

       另一位在明清之間(約三、四百年前)。

       這些早已超過七世父母,應屬十幾二十世之前的母親。

       由此也印證鬼道眾生壽命極長。

       二、祖先尋找學佛的子孫

       祖先要得超度,往往會尋找有學佛的子孫,而不會找不學佛的人。

       就像乞丐會找有錢又好心的人家討飯,不會找貧困之家;

       又如下雨時,自然尋找涼亭或屋簷避雨。

       三、初學佛者大多雜修雜行依賴自力

       故事中提到,作者在尚未接觸善導淨土宗之前,曾學習並誦念多種咒語,其中一個是「報父母恩咒」,早晚誦念。這反映了初學佛者大多依賴自己功力(自力)的修行模式。

       四、自覺無力

       在打坐中,作者看到一位披頭散髮、穿白衣的婦女匍伏在前,她的衣著似明朝以前之人,且帶著歉意。這代表了輪迴諸趣中受苦的眾生現身求度,而作者直言「我功力不夠……沒辦法超度你」。這顯示凡夫在自力修行中,終究會感到徹底無力。

       五、自力轉他力的關鍵

       面對無法超度這位婦女的緊張與害怕,作者「只好在心中默念好幾句阿彌陀佛」。這種因自覺無力而轉向依靠佛號的行為,正是從自力到他力的關鍵轉折。

       六、一句佛號,立竿見影

       作者僅僅在心中默念數句「阿彌陀佛」,奇蹟發生:隨即見到白衣女子衣著煥然一新,可說立竿見影。這份迅速且明顯的感應,彰顯了阿彌陀佛名號「不可思議的功德力量」,說明佛號的功德不問稱念者的修為,純粹是阿彌陀佛本願之力,不需任何複雜儀軌,即能應念即度。

       七、罪業頓消,當下離苦

       白衣婦女在作者稱佛名後,衣著變得煥然一新,容貌如仙女般,連連叩首感謝而去。這種從受苦之相到莊嚴之相的快速轉變,正是阿彌陀佛「令諸眾生功德成就」的體現,以及「速生我剎受快樂」悲願的證明,顯示眾生能即刻脫離苦厄,獲得解脫安樂。

       八、親緣亡者,普遍獲益

       繼第一位女子蒙受救度之後,又有一位貌似嚴母的女子前來,作者同樣念佛給她後,她也離去。作者感覺這兩位女子與自己有緊密的關係。這進一步印證了阿彌陀佛「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的大悲願力,其救度對象遍及六道,乃至十方眾生,無論親疏,皆能蒙受佛恩,平等離苦得樂。

       九、名號威德,不可思議

       故事結尾作者感歎「這句佛號真的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力量」。這印證了淨土宗的核心,即「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是阿彌陀佛「五劫思惟、兆載永劫修行」所成就的「功德寶」,能「令諸眾生功德成就」。這萬德洪名所具足的功德,非凡夫自力修行所能及,也遠超世間有漏的善業。

       儘管作者自認「功力不夠」,但單憑隨緣稱念佛號,便能令受苦眾生獲得超度。這充分說明了淨土法門「凡夫入報」的關鍵,在於眾生完全仰仗阿彌陀佛的「他力」,即「乘彼願力,定得往生」,這樣便已具足往生極樂、快速成佛的功德資糧,不必自身再累積修行。

       兩位亡者無論過去的業力如何,僅因後世子孫稱念佛號竟能被超度。這體現了阿彌陀佛「主動積極、平等無差別、不講任何條件」的救度本懷。阿彌陀佛甚至發願救度「阿鼻地獄的眾生」,不願有任何一人獨留在六道輪迴,甚至在地獄受苦。這份大慈悲的願力,顯示彌陀對所有眾生的廣大包容與無條件的救度。

       十、佛光攝受,超越時空限制

       作者的經歷證明,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無量光,其佛光能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因此,只要為亡者誠心念佛,佛光就能直接照耀並救度所要超度的祖先或亡者,使其即刻離苦得樂,往生極樂,無需等待,這是同時的、立即的、當下的。只要念佛,自能超度,不論看得到看不到。

       十一、念佛即是最大功德與孝道

       念佛超度並不需要高深法力或禪坐入定,僅憑誠心念佛,亡者就能與佛感應,受到佛光加持而解脫。這不僅是最殊勝、最究竟的孝道,能使去世的親人受益,也能撫慰生者的悲傷,將其轉化為對親人的祝福,讓親情延續到極樂世界。

       十二、能超、所超、超法、超處

       (一)能超:能超度的人,即「陽上人」,為祖先進行超拔的親屬或後代子孫。本文之能超者,即是本文作者。即使是初學,僅念數聲,也能成就超度。

       (二)所超:所超度的對象,即陽上人的祖先或有緣眾生。本文之所超者,即本文作者的二位亡母。

       (三)超法:就超度的方法與功能而言,有聖道門的超度與淨土門的超度之別。本文作者僅以一句「阿彌陀佛」進行超度,即屬淨土門。此法簡單易行而又功能殊勝。因其簡單易行,所以人人都能做到,無須有修有行或高僧大德,如本文作者即是初學佛的凡夫俗子;因其功能殊勝,所以只要念幾句,便能立即令亡者離苦得樂。

       (四)超處:此雖未明示去處,若以教理而言,超法若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則所超之去處即是極樂世界。

       祖師法語數則:

       善導大師說: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印光大師說:

       須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

       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別佛事。

       做佛事,當以念佛為第一,餘皆場面好看而已。

       做佛事,不必念經拜懺做水陸。以此等事,皆屬場面。但專一念佛,則其利益天淵懸殊。

       念佛利益,多於誦經拜懺做水陸多多矣。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民國114年(2025)8月31日,板樹體育館「中元念佛超薦法會」開示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