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一)
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
大家手中都有「講稿」及「補充講義」,首先我先把講稿唸一遍:
(講義全文)
緣佛願力速成佛(論註要義一一九頁~一二○頁)
菩薩如是修五念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問曰:有何因緣,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答曰:《論》言修五門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
然「覈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
他利之與利他,談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眾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當知此意也。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
今的取三願,用證義意:
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輪轉之事;無輪轉故,所以得速。一證也。
願言:「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緣佛願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無諸回復之難,所以得速。二證也。
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 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以超出常倫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證也。
以斯而推,「他力」為增上緣,得不然乎。
當復引例,示自力他力相:
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以禪定故,修習神通;以神通故,能遊四天下。如是等名為「自力」。
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為「他力」。
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這份「講稿」是《往生論註》的最後結論,我參考其他的資料,另寫了一份「補充講義」,補充講義也很淺顯,只要大家把原文看熟,再把補充講義多看幾遍,自然能夠瞭解原文的意義。我在這裡只不過是跟大家閱讀一遍,同時也稍作解說而已。題目定為:「緣佛願力速成佛」。
「緣佛」的「緣」就是增上緣,也是依靠的意思。佛是阿彌陀佛,依靠阿彌陀佛本願的力量,能夠使十方眾生,必定往生極樂世界,快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依內文所定的題目。
(講義文)
「菩薩如是修五念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這是《往生論》的論文,這裡所說的菩薩就是修五念門迴向往生極樂世界的菩薩, 這位菩薩如果能修五念門,就能夠自利利他而快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得證佛果的意思。這段論文本來已經很清楚把它的原因與結果都說明白了,照說到這裡就結束了。那為什麼曇鸞大師解釋《往生論》,解釋到這個地方的時候,特別自設問答,重新把之所以「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問題又提出來作為一個論題呢?不論對《往生論》,或是《往生論註》來講,這可說是一件值得重視的事情。我們首先來解釋五念門:
(補充講義)
五念門─《往生論》言:「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
禮拜門屬於身業,讚歎門屬於口業,作願門及觀察門則屬於意業,這四門皆屬於「自利」。也就是完成這四念門的功德必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但菩薩往生不是為了自利,乃是為了利他,因此把所有功德都迴向給一切苦惱眾生!所以迴向門是屬於「利他」。
《往生論》是淨土正依的《三經一論》之一,對我們修學淨土法門的人來講,《往生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論典。可是如果只看《往生論》,而不詳細的研讀曇鸞大師《往生論註》,那麼恐怕再怎麼看《往生論》,也很難掌握到《往生論》真正的要義。
從字面來看,《往生論》似乎是在提倡修五念門迴向淨土,似乎是以高超的菩薩為對象,但其實正好相反;敷演《往生論》的對象反而是博地凡夫,而五念門的背後卻是一念門,也就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一點我們後面會解說到。
《往生論》說,如果能夠修五念門的話,就能夠獲得五果門。
(補充講義)
五果門──《往生論》言:「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眾門,三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地門。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
近門、大會眾門、宅門、屋門是「入功德」屬於「自利」。所謂入就是入極樂世界所獲得的這四種利益。園林遊戲地門是「出功德」,也就是以大悲心觀察苦惱眾生,而離開極樂世界,顯化在十方世界廣度眾生,這是屬於園林遊戲地門。
從《往生論》的內文來看,修五念門為因,獲得五果門為果。也就是修五念門的前四門,必定能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必定得到五果門的前四門。
第一「近門」,所謂近門就是進入極樂世界,接近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與這個菩提佛果靠近了,一旦往生,成佛就不遠了,這是屬於近門。
第二「大會眾門」,就是成為阿彌陀佛座下大會眾弟子們之一,成為極樂世界的聖眾之一。
第三「宅門」,就是進入房子能夠獲得安身立命。
第四「屋門」,是既然入了房子, 房子裡面的所有物,都可以自在的,毫無忌諱的享用。近門、大會眾門就是第十一願所講的正定聚;宅門、屋門就是第十一願所講的滅度,也就是得證涅槃佛果。
第五「園林遊戲地門」,「園」是生死園,「林」是煩惱林。一切眾生之所以生死輪轉永無窮盡,都是因為煩惱的關係,煩惱可說如恆河沙數無量無邊。歸納的話,佛陀在經典上說有一○八種煩惱,再簡縮的話,有六種根本煩惱,二十種邪煩惱。六種根本煩惱就是貪、瞋、痴、慢、疑、邪見,其中又以貪瞋痴三毒為根本,如果範圍要再縮小的話就是貪。煩惱如同叢林那麼多,所以生死園煩惱林就表示是罪惡凡夫輪迴的三界六道。
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之後,自然就會擁有阿彌陀佛的智慧、慈悲、願力、神通,就會發廣大悲心到十方世界,自在無礙的救度眾生。所以,對極樂世界來的菩薩而言,凡夫的生死園煩惱林卻是菩薩自在無礙廣度眾生的地方。自在無礙如同遊戲,而廣度眾生又不執著自己在廣度眾生,所謂度盡一切眾生而無一眾生得度者。因此,這裡就以遊戲來形容菩薩度眾的自在無礙。
從《往生論》來看,似乎五念門、五果門都有它的次第,但其實是不可能有次第的。譬如說,如果我們是修五念門的話,也不一定是從禮拜門、讚歎門、作願門、觀察門這樣的次第依序而修,每一個人都不一樣;有的或許是先讚歎、稱名再禮拜;或者先作願再禮拜、讚歎,所以順序不一定。同時每一個人由於根機的不同,所修的五念門的深淺多寡彼此也都會參差有別。
其實往生極樂世界之後,也不是說先在「近門」一段時間之後,才進入「大會眾門」,或是再經一段時間之後,才進入「房子」裡面。然後再經一段時間,才可以享受房子裡面的一切,不是這樣的。一旦到了極樂世界,五果門的前四門是立刻就同時獲得的利益,也由於有這樣的含義,所以曇鸞大師在解釋《往生論》,必須把這一種含義清晰的點出來。
曇鸞大師如何點出《往生論註》的精華呢?
(講義文)
問曰:有何因緣,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補充講義)
「問答決疑」,有二:一問,二答。
曇鸞大師自己設立問答,以問答的方式來解決對於何以「速」得成佛的原因加以剖析,分為一問、二答兩方面:
(補充講義)
凡此問答決疑一段,是論註一部之總結,淨土一宗之肝要;立理引證,以明彌陀本願他力念佛之真實義。
這一段問答決疑是《往生論註》這一部書最後的總結,這個總結非常的重要,可說是《往生論註》千里來龍結穴之處,也可說是《往生論註》最為精華的地方。所以大家在看《往生論註》,到了最後結論的這一段問答,要用心的去體會。對這一段問答的含義,如果能正確的掌握,可說就已完全的掌握了《往生論》乃至《往生論註》的核心了,同時也掌握到了淨土宗的核心、根本要義。如果《往生論》乃至《往生論註》看了很多遍,甚至專門研究,但是對於這一段最後結論的問答決疑之文忽略了,或者是解釋錯誤了,那麼可說他並沒有真正的了解《往生論》以及《往生論註》的精神與淨土一宗之肝要。
《往生論註》最後問答決疑這一段文字,也是我們淨土宗的核心,最重要之處,能夠了解這一段文進而信受奉行才是真正的學淨土宗,才是真正的淨土門徒,也才可說是真正的彌陀弟子。我們可以這樣說,淨土宗的特色是從這一段問答所闡釋出來的,同時淨土宗之有別於他宗,立論處就在這一段問答文。
這一段問答所發揮的內涵,可說是淨土宗的生命、骨幹與精髓。所以,研究淨土法門的學者,對於《往生論註》,尤其是後面這一段總結之文不要輕易帶過,要注目、重視,並依之立理引證以明彌陀本願他力念佛之真實義。曇鸞大師在這一段問答之文,引用經證,建立理論來顯明阿彌陀佛本願他力念佛的真實義。
「有何因緣」四字有怎樣的涵意呢?
(補充講義)
「因緣」者,窺基《法華玄讚》二云:「因緣者是所以義」。
《法華玄讚》是唐朝初年,法相宗的祖師窺基大師所寫的,總共有十卷,收在《大正藏》34冊,也叫《妙法蓮華經玄讚》。這部書裡面解釋「因緣者是所以義」。「因緣」者就是「所以」的意思,但這樣說恐怕大家還是不很瞭解。
「因緣」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四緣之一,也就是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但是這裡的因緣卻不是那種意思,這裡的因緣是所以的意思,也就是原故,有什麼原因,有什麼所以?
(講義文)
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補充講義)
今正問「速」之義。
這一段問答是在問有什麼原故,能夠「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主要是針對這個「速」來提問,所以「速」是這個問答之文的眼目。在《往生論註》卷首一開始,曇鸞大師就引用龍樹菩薩《易行品》的難行與易行來分判一代佛教,並且顯明這一部《往生論》乃至整個淨土法門是屬於易行道,易行道不只它是容易的、簡單的,同時也是殊勝的、快速的。開宗明義點出了淨土法門是易行道,也是快速成佛的法門,到了最後結論的地方,又將這個之所以「速」的原因作一個論題來發揮。
(補充講義)
所言自利利他成就阿耨菩提,不足容疑;今所以疑問者,上之《論》文說願生之行者,往生淨土,次第漸入近等五門之義,而至此結文,忽轉說速得菩提,有何所以?
為什麼曇鸞大師特別就這個「速得阿耨菩提」的問題設立問答來發揮,原因在那裡呢?這裡所說的,如果修五念門自利利他,就能夠快速的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並沒有疑惑的。現在之所以有疑惑的,是在這之前,《往生論》的論文說願生之行者,往生淨土之後,是次第的、逐漸的入近門,然後大會眾門,然後宅門、屋門。所以它是有階次的、逐漸的來進入。可是為什麼到了最後結尾的地方,忽然說「速得菩提」呢?也就是所謂的:「菩薩如是修五念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再者,《往生論註》上卷的最後有設立「八番問答」來顯明《往生論》的當機眾針對的對象並不只是高級的菩薩,而是含蓋下下品的逆惡凡夫。
(補充講義)
又,上之《註》文,明此論所被之機為下下品逆惡之凡夫,而如斯惡機,不假一毫斷證,命終之後,速得菩提,有何所以?如是問也。
還有《往生論註》上卷的最後,曇鸞大師為了顯明《往生論》所針對的根機,特別設立「八番問答」來顯明《往生論》所針對的根機不只是高級的菩薩,同時更是針對下品下生的逆惡凡夫。這一種必墮地獄的惡人、惡機要他們修五念門,他們一方面是修不起,另一方面他們的生命只在剎那之間,也沒有機會可以修五念門。但是他們並沒有一絲一毫的斷除煩惱,也未證得果位!可是命終之後也往生極樂,也快速的獲得菩提,有何所以?原因在那裡呢?如是問也。
曇鸞大師所問的就在這裡,如果以一般聖道、自力、難行道的法門來講,成佛是從斷除見思二惑及塵沙惑進入初住位,從此位起修,再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的。那麼在這裡卻說「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原因在那裏呢?曇鸞大師特別把它作為一個很重要的論題而討論發揮,所以意義特別的深厚,也非常的重要。
(講義文)
答曰:《論》言修五門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
(補充講義)
二、答中有二:一、「舉論直答」。此答只約文面。
現在曇鸞大師就自我回答了,當然他的回答是先依《往生論》,《往生論》說如果能夠修五門行的話,就能夠自利利他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依據前面的《論》文來回答的,所以這個回答很明確,沒有錯。因為《論》文本來就已經說是以五念門為因而自利利他,這樣就能夠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果非常清楚,所以根本是不需要再去討論的,因為答案已經出來了。那為什麼曇鸞大師還要把它再提出來討論?這就必定有他的含義,而且這個含義非常重要,密切地關係到淨土法門的核心義理,也關係到我們淨土學者用心之所在。雖然曇鸞大師引用到《論》文,這樣回答了;可是這一段《論》文的文面雖然是這樣子講,但以整部《往生論》來看,這一段《論》文的背後有另一層很深的含義,而這個含義卻是有關淨土法門的真實義的地方。所以曇鸞大師接著就講:
(講義文)
然覈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
(補充講義)
「別顯深義」,有三:一、「標增上緣」。
接下來就是要特別的發揮《往生論》的深奧義理,這一句「然覈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是先標增上緣。
(補充講義)
自下示文內所含深義,非文面之釋。
接下來,曇鸞大師就是要顯示發揮這一段文裡面所包含具有的甚深的道理,不是在解釋它的文面。
(補充講義)
「然」者領上之言,而意不同,別顯文面之深義。
「然」這個字是在承接上面的文義,可是它所要表明卻是跟上面的文辭有不一樣的意義, 所以用這一個轉折語言的「然」字,來別顯文面之深義。接下來就是要特別發揮文面所沒有,但卻存在的真正意義。
(講義文)
覈求其本。
(補充講義)
「覈」者明也、實也,明得物之實性。
所謂「覈」,一般講考核或者考察,在這裡意義都差不多,也是指明確的、實在的去追求這件道理的真實內涵,所以用「覈」。
(補充講義)
「求」者尋求。「其」者指菩薩二利之行滿足。
也就是指菩薩修五念門行,成就自利利他,而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補充講義)
「本」者對末,彌陀為本,眾生為末。故次言「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後示他利利他之奧義,生佛相對故。
「然覈求其本」:如果明確的、實在的來尋求所謂的修五念門,成就自利利他,而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根本原因的話,這個即是覈求其本。追根究底之下,必定會發現一切都是本於阿彌陀佛的本願力,這就顯現出阿彌陀佛是本,而眾生是末。有了這個「本」,眾生才能夠往生,沒有這個「本」一切就免談。所以接下來才會說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之後就再以「他利利他」之文來顯示《往生論》的奧義。由此可知,覈求其本──追根究底來看的話,原來阿彌陀佛是根本,所以在這裡是阿彌陀佛跟眾生相對。
(補充講義)
《論註》之中,上來處處使用「本」之言時,皆舉出彌陀因位之本願,如上卷解釋二十九種莊嚴而舉出彌陀因地本願之時,皆言「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也就是《往生論註》之中,從上卷一直到下卷,凡是使用「本」這個字的時候,都是在顯現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所發的這個本願來講的。譬如說上卷在解釋《往生論》所講的極樂淨土二十九種莊嚴,往往舉出彌陀的因地本願而說「佛本何故起此莊嚴」。這個大家只要看上卷就可以知道了。
曇鸞大師在解釋二十九種莊嚴時,往往用「佛本何故起此莊嚴」來說明極樂世界之所以會有這樣那樣的清淨莊嚴是有他的根本意義的。
(補充講義)
至下卷解釋「不虛作住持」亦言「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論註九九頁)。
又,「淨入願心」之釋亦言「本四十八願等清淨願心」(論註一○六頁)。
所以,《往生論註》用「本」字的時候往往是指阿彌陀佛的因位發願之時。接下來:
(補充講義)
「阿彌陀如來」者:「覈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
「阿彌陀如來」在這裡是要跟眾生相比對的,也就是生佛相望,即彌陀本願力也,「阿彌陀如來」是指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也就是他力。所以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就是本願力為增上緣,也就是他力為增上緣。由於有佛的增上緣,才能夠使眾生今生必定往生,而且快速成佛。所以說: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
(補充講義)
「為增上緣」者──下品逆惡凡夫,往生淨土,速得菩提,必非自力所能,悉彌陀他力為增上緣。
也就是說,下品下生十惡五逆的罪惡凡夫,之所以能夠脫離地獄之苦報而往生極樂快速證得菩提,並不是他本身的力量,也不是他有什麼能力,有什麼修行,「悉彌陀他力為增上緣」,完完全全是依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作為增上緣的。
(補充講義)
「增上緣」者,四緣之一,此指強勝因緣,橫超別意,非通途義。
一般講「增上緣」,就是通途所講的四種緣的最後一種,就是剛剛所講的「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以種子來比喻的話,種子就是「因緣」,空氣、土壤、水份、陽光就是「增上緣」。有這個因,有這個緣,種子才能開花結果,這是就植物來講的,只要有這兩種緣就能夠成就;那如果以人來講,必需要四緣具足,譬如說我們都有佛性,以佛性為因,然後發起要成佛的志願就是所緣緣。所緣緣是目標目的,無間緣就是不退轉不間斷這一種心。然後藉由修行才能成佛,這是一般所講的四緣。然而在這裡所講的「增上緣」,卻跟一般通途的四種緣的增上緣的意義很不一樣,這裡所講的「增上緣」是指強勝因緣,阿彌陀佛有絕對殊勝的力量使得凡夫能夠只要依靠祂的力量,就能夠橫超三界、十地。所以這裡的「增上緣」有橫超的另外一種意思,跟通途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補充講義)
上卷之初,明易行道之處言「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今卷尾言「彌陀如來為增上緣」,首尾相應,始終一貫,皆明彌陀他力本願為增上緣。
《往生論註》一開始就點明這一部《往生論》所要講的,這一部《往生論》的內涵是在講易行道的;雖然裡面有講到五念門、五果門,但其實它的用意是在闡釋易行的法門,是人人都能夠做得到的。所以《往生論註》一開始顯明易行道的時候,就引用第十八願的意義,就說「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只要念佛即自然乘佛願力,必定往生,這就是「信佛因緣」之意,而往生必入正定聚,並且證悟涅槃。可知往生證果,都是由於阿彌陀佛的願力,故阿彌陀佛是十方眾生往生成佛的增上緣。所以一開始說信佛因緣,是指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作為我們念佛往生的增上緣。卷尾又指出我們之所以能夠往生證果,完完全全都是阿彌陀佛作為我們強勝的增上緣。所以這一部《往生論註》是首尾相應,始終一貫,都是在顯明往生是靠彌陀利他本願為因緣、增上緣的。
(講義文)
他利之與利他,談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眾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當知此意也。
這一段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又似乎不太能夠理解,但是這一段在這一篇問答論文當中,也是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很重要的意義,因為有這一段的解釋發揮才更能夠顯出這個自利利他是來自於佛,而不是來自於一般的眾生,所以這一段正是發揮《往生論》之深義的地方,因此這一段也不能輕易帶過。
(補充講義)
「他利之與利他」等,二、「正釋深義」。
這整段就是在解釋《往生論》深義之所在。
(補充講義)
他利利他,其體一物,二名互用。
「他利」跟「利他」這兩個詞句,是就不同的使用情況而異其名稱,其實本是一件事情,所以說「其體一物」。
(補充講義)
於佛與眾生分左右,就所舉《論》文語勢,正顯示佛利他願力為本。
也就是說把能救度的阿彌陀佛,跟被救度的眾生分成兩邊來說明。這是從《往生論》的行文、語氣、筆調來看的。也由於《往生論》的論文是這樣的語勢,所以才能夠顯示出這是彌陀的利益,完全是站在彌陀救度眾生的立場來講的。
(補充講義)
今《論》文唯有利他之語,《論註》兼採餘經論中他利之文,互相對應,明義之左右。
如果從《往生論》來講,《往生論》只有「利他」,並沒有「他利」這個名詞。那《論註》為什麼從其他的經論,引用他利這兩個字來跟利他互相對應呢?這有它特別的意義,我們先來看其他的經論對「他利」的解釋:
(補充講義)
《薩遮尼乾子經》卷九言:「諸菩薩摩訶薩所行一切行,皆為自利,亦為他利,彼二種俱利。」
這一部經說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四攝四無量心都是為了自利,同時也是為了他利。所謂他利也就是利他的意思,也就是說這一部經,把一般所講的利他說是他利。接下來:
(補充講義)
《勝思惟梵天經論》卷上言:「以自利他利,如實修行,畢竟說法。」
在這裡也是將自利利他說成自利他利。
(補充講義)
《寶髻經優婆提舍》言:「今說為自利益,為他利益。」
在這裡也是把自利利他說成自利他利。接下來:
(補充講義)
《地持經》卷一言:「自利方便,他利方便。」
也是把自利利他說成自利他利。
(補充講義)
以上略引,皆以利他為他利。
以上引用四部經論,還有其他的沒有引用,不過單單這四部經論就可以看出所謂利他跟他利在意義、內涵都是一樣的。
(補充講義)
「他利」──他指眾生,佛使眾生得利益。
所謂他利是就眾生而言的,是佛使眾生得利益。
(補充講義)
「利他」,他指眾生,佛利益眾生。
他利利他,皆是彌陀救度眾生之事,其體是一;他利之與利他之「他」皆指眾生。
也就是他利也好,利他也好,這兩個「他」都是就眾生來講的。那麼「利」是就彌陀來講的,彌陀利益眾生、救度眾生。
(補充講義)
以「他利」而言者,「他」為主詞,是從所利益之眾生而言;以「利他」而言者,「利」為主動詞,是從能利益之佛而言。各有側重面,如「喝茶」與「茶被喝」,側重面不同。
雖然它是談同一件事情,可是這個文字上下的不同,它的側重面就不同。以「他利」來講的話,這個「他」是主詞,所以側重面是從所利益的眾生來講的。那如果是以「利他」來講的話,「利」是主動詞,是從能利益的阿彌陀佛這邊來講的。此乃側重面各有不同,就好像「喝茶」與「茶被喝」,側重面不同一般。
(講義文)
談有左右。
在講的時候就有側重面、角度上的不同,而分左右上下。
(補充講義)
如「不思議」與「不可思議」,從法體言,則法體本來絕思議故,云不思議;從眾生言,則心言難測故,云不可思議。
就好像「不思議」三個字,跟「不可思議」四個字,它的內涵是一樣的。不過如果從法體本身來講,法體本身是不可思、不可議、不可言說的。所以說「不可思議」是從眾生這邊來講的,眾生沒有智能推測「不思議」的境界,所以心思語言都不可能測度。「不可思議」有五種:眾生多少不可思議、業力不可思議、龍力不可思議、禪定力不可思議、佛法力不可思議。總之,「不可思議」是從眾生這邊來講的,如果「不思議」就是從法體那邊來講的。
(補充講義)
譬如一物,人在左邊,則謂物為右;人在右邊,則謂物為左。又如一河,在東者言西河,在西者言東河。
好像一件東西,在右邊的人就說這個東西在左邊,在左邊的人就說這個東西在右邊;又好像一條河,河本身是不變的,可是河東的人,說這條河是在西邊,是西河;在西邊的人,就說這條河是東河。
(補充講義)
就能化之佛而言,謂之「利他」;就所化之眾生而言,謂之「他利」,此謂之「談有左右」。
所以有角度的不同。
(講義文)
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眾生而言,宜言他利。
(補充講義)
利他者,利益他,力在佛邊;他利者,他獲利益,力在生邊。譬言飲酒,力在人邊;酒被飲,力在酒邊。物體唯一,談從便宜。
如果從彌陀本身來講的話,就說是利他。如果是從眾生來講的話,就說是他利。那這有什麼不同呢?這個不同,大有意義;如果以利他來講的話,就是利益眾生,能夠利益眾生,一定是佛才有這個力量,所以力在佛邊。他利者就比較顯現不出佛力;他利者,他獲利益,力在生邊,他利者是從眾生來講,眾生獲得利益。所以就眾生來講,比較顯不出佛的功能力用;好像飲酒,說飲酒是顯現力在人邊,能夠飲酒的人,他的酒量很大,就能夠飲很多的酒。如果說酒被喝,當然顯不出喝酒的人的酒力,所以說物體唯一,談從便宜。接下來:
(講義文)
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
(補充講義)
今《論》將就佛力邊而言故,不以「他利」而以「利他」之言言之。
所以說這個關鍵就很大,現在是談阿彌陀佛的力量,所以用「利他」這兩個字而不用「他利」。為什麼曇鸞大師會特別的從其他的經論引用「他利」跟「利他」相對呢?意思就是在顯明阿彌陀佛的本願力為增上緣,在顯明一切眾生往生之因及成佛之果,都來自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是阿彌陀佛在「利他」。隱約之中就在闡釋前面《往生論》所講的:菩薩如是修五念門行,自利利他;這個菩薩是指彌陀在因位的法藏菩薩為十方眾生累修五念門行,所以才能夠自己成佛也使他人快速成佛,曇鸞大師以這個「他利」跟「利他」,特別用這一段來解釋,就有那一種涵義在。
(補充講義)
依此《論》語例,「利他」之言於佛成就之邊言之。
《往生論》用自利利他,往往是就佛這邊來講的。
(補充講義)
《往生論》之中,「自利利他」之語有三處:
略說彼阿彌陀佛國土,十七種莊嚴成就。
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論註一二、九四頁)
這一段在上卷下卷都有,是天親菩薩在解釋極樂淨土十七種莊嚴成就之後,簡略的介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十七種莊嚴。同時也顯現出阿彌陀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的成就,以及利益所有往生之後的淨土菩薩的功德成就。所以,在這裡所講的自身利益,以及利益他這個自利跟利他,是就阿彌陀佛來講的,不是就往生者來講的,非常清楚。接下來:
(補充講義)
略說八句,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莊嚴次第成就。(論註一三、一○二頁)
「略說八句」就是天親菩薩在《往生論》介紹阿彌陀佛的八種功德的地方,所以這裡所講的示現如來自利利他,這個如來也是非常清楚的直接指阿彌陀佛而言。接下來是我們要討論的:
(講義文)
菩薩如是修五念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論註一九、一一九頁)
這個菩薩所修的五念門的自利利他,豈不是跟前面的自利利他同等的含義,是就佛來講的。所以這個菩薩,其實也正是指彌陀因位時的法藏菩薩;這樣說來,所謂的利他就是指阿彌陀佛果上的本願力。由此可知,就是為了發揮這樣的道理,曇鸞大師才從其它的經論引來他利這個名詞,來跟利他相比對,目的就是要顯示出,這裡所講的自利利他,是就彌陀來講的。
(補充講義)
明知利他之言於佛言之,准此,從眾生之邊可言「他利」,是此《論》語例也。
由前面兩段論文,就可以曉得利他是就佛來講的;那如果是這樣的話,豈不是從眾生這邊來講就是「他利」而不是「利他」。
(補充講義)
《論》之中言「自利利他」成就故,不言自利他利,以此語見之,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
因為《往生論》之中所講的是「自利利他」,而不是自利他利。因此是就佛力來講的,所以在這裡就說:「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
(補充講義)
他利利他,一體異名,然利他之言,利字置上故,顯示能利益之佛力。雖同一字,置上之字屬動詞,顯其主動、積極之力用,如「行行」、「觀觀」,上之字顯出能行能觀之力用。此利他之言亦然,利字置上,顯示佛能利益之力用,故言「今將談佛力,故以利他言之」。
也就是「他利」跟「利他」,雖然是在講同一件事情,可是由於「利」這個字放在上面,或者是放在下面,就有它不同的側重面。以「利他」來講,利放在上面是屬於動詞,顯現出它是有主動的、積極的、特別的內涵在。也就是阿彌陀佛為了利益眾生,特別經過了五劫的思惟,兆載永劫的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所以跟其他的佛、菩薩,或者是《往生論》文內所講的菩薩,意義是相差很多的。之所以要特別顯現出「利他」是就彌陀來講的,是因為只有彌陀在因地特別為眾生發這個願、發那個願,特別為眾生修這個行、修那個行的。所以「利他」只有佛才有資格講,眾生是不夠資格、不夠份量的。由此可知,曇鸞大師在這一段「他利」與「利他」之文,可說把《往生論》幽微之意徹底彰顯出來。接下來:
(講義文)
當知此意也。
(補充講義)
結上段「覈求其本」之文。今釋畢利他之言乃顯示彌陀願力,故上段言「覈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而以「當知此意也」結之。
現在在這裡曇鸞大師已經把「利他」這兩個字的含義解釋完畢了,也就是「利他」是指阿彌陀佛的願力利益眾生,顯示彌陀的願力,已經解釋完了,所以到了這裡就用「當知此意也」這五個字來作為結束。也就是提醒所有念佛人要知道往生極樂必速得佛果,這都是由於阿彌陀佛之本願力、佛力、他力,非自己之力,也由於是佛力,故易得往生,並且速得成佛,當知此理,如果不知,恐失速得成佛之利益。
(補充講義)
此非僅釋他利利他之言而已,乃為顯示眾生往生之因果,全是彌陀他力之迴向,以發揮《往生論》一部之奧義。
我們解釋經文,不能只是依文解義。所以在這裡不僅僅是解釋他利利他文面上的意義,不只是消文而已,而是把文面背後所要彰顯的中心思想闡釋出來。這一段「他利」與「利他」目的是在顯示出十方眾生往生的因,跟所獲得的果,完完全全是靠阿彌陀佛本願力的迴向,這其實就是《往生論》的核心與教理之所在。所以曇鸞大師這一段:「他利之與利他,談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眾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這幾句話是含有深義的,在這一段問答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接下來:
(講義文)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這一段也就是論文的「緣佛願力」,跟前面的:「然覈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相呼應。前面說「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也就是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完完全全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是阿彌陀佛才使我們能夠那樣成就的。所以接下來「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就作這一種結論。
(補充講義)
上段釋他利利他之深義,以明彌陀佛力為增上緣故,此段示其佛力即是彌陀本願力,成眾生往生因果,悉緣彌陀本願力。
上段曇鸞大師已經解釋他利利他之深義,來顯明阿彌陀佛的佛力為增上緣。那麼這一段就說明所謂的佛力,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來成立眾生往生的因與果,都是全憑阿彌陀佛本願力的道理,成立這一種理論。
(補充講義)
「凡」者,廣泛總示之言。「生彼淨土」者,往相因果,因果五門之中因之五念門,及果五門中之前四門,皆收於「生彼淨土」一語之中。
所謂的「凡」是總括來講的,從這裡往生到極樂世界也好,在極樂世界成就菩提果位也好,或者是隨後離開極樂世界,到十方世界廣度眾生也好,有這一些含義,所以用「凡」示之。「生彼淨土」是就往生極樂來講的,名詞叫往相因果,也就是往生的因跟果,所謂因就是因果五門之中的五念門,果是五果門中之前四門,通通都涵蓋在「生彼淨土」這一句話當中。
(補充講義)
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還相利益
這一段是指還相的利益,剛剛是指往相的利益,還相是指還來娑婆或分身顯化到十方世界廣度眾生,這一種還相的利益,就是「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
(補充講義)
此是淨土之菩薩以果之五門中第五「園林遊戲地門」,為普賢大悲之行。
這一段所講的「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是指五果門中的那一門呢?是第五門「園林遊戲地門」,也就是極樂世界的菩薩所起的修學是那一些呢?就是「園林遊戲地門」,也就是第二十二願所講的修普賢之德、大悲之行,此中所謂普賢大悲行,就是指到十方世界,去上供十方諸佛,下化十方眾生,所以並不是指普賢菩薩這個人。在這裡所講的:
(補充講義)
「菩薩人天」─淨土聖眾,皆是菩薩,因順他方,故言「菩薩人天」。
往生極樂世界都是菩薩,並沒有所謂的人、天、聲聞、緣覺、羅漢,那為什麼在這裡說人天呢?這就如同《無量壽經》所講的「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因為是隨順其他地方有那一種名稱,就跟著用那一種名稱來稱呼。
(補充講義)
「所起諸行」,所謂「普賢之行」。即上之菩薩四種功德莊嚴之處(論註五九~六二、一四~一○五頁)所言之供佛、利生、自利、利他之行。此所言「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即是眾生往生因果、還相度生,因之五念門、果之五門,皆包含之。
「所起諸行」起什麼行呢?也就是普賢行,普賢行在《往生論》顯現在那裡呢?顯現在這一段文之前所講的菩薩四種功德莊嚴的地方,上卷有,下卷也有。「普賢之行」就是供佛、利生、自利、利他之行。剛剛講的上供十方諸佛,下利十方眾生,自利跟利益眾生的行持,都是「普賢之行」。所以在這裡所講的:「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這兩段話就已經涵蓋眾生往生的因跟果,即往生極樂世界的因,跟在極樂世界所得的果報,以及還相到十方世界廣度眾生。所以因的五念門以及果的五果門,就通通包含在這兩句話當中了。
(補充講義)
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上所明往相因果,還相利益,皆緣彌陀本願力。「本願力」者,總指四十八願,故次下言「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別指三願(十八、十一、二十二願),故下引三願。然此一段,正答上問之文也,何者?上問意謂:有何因緣,逆惡凡夫生淨土,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佛果;故今答意謂:若凡夫以自力往生,不能速得菩提之佛果,今則往生之因果,還相利益,皆緣彌陀因位本願力迴向成就,依佛本願力故,往生淨土,速證阿耨菩提之佛果也。故次下證此本願力,別引三願,一願一願之後,皆顯明其願益,而言「所以得速,一證;所以得速,二證;所以得速,三證」,以此「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結答上問之「有何因緣,言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這一段補充講義其實也很容易瞭解,現在已經十點多了,我們就講到這裡。
南無阿彌陀佛!
(象山彌陀共修會第52課,講於2007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