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行不憑憑念佛(二)
--於淨宗書院以閩南語為蓮友開示(十三)
諸位同修、諸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
歡喜感恩心 慶祝彌陀誕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彌陀聖誕,每逢農曆十一月十七日,全省乃至全世界,凡是有華人的寺院,不管是不是專修淨土,都會以很慎重的心情來慶祝這個重要的日子。很多道場都在這期間舉辦「佛七」,紀念彌陀的聖誕。
對淨土宗來說,這一天更加意義深重,原因是如果沒有阿彌陀佛,就沒有淨土法門,沒有眾生的救度,諸佛出現世間,也就沒有一種可以徹底救度眾生之法來演說了!所以我們要以歡喜感恩的心,來迎接慶祝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
當然,對同修來說,這一天更不尋常,因為今天是淨嵩法師往生四週年的紀念日。過去由於上師的引導,我們同修才能瞭解佛教,進而仰信佛教,最後再皈入淨土法門,得到究竟的學佛利益。
解脫生死輪迴 人生唯一大事
任何宗派,乃至八萬四千法門,最後若沒有歸入淨土,往往不過是結個佛緣而已。原因是雖然目前已得人身,聽聞佛法,但只要還未解脫六道生死輪迴,將來難免再墮入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因為未出生死,就是未出輪迴,而所謂輪迴,是一種輪轉迴旋,出離無期。
佛陀在《涅槃經》中說:
雖復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
輪迴是無窮無盡的循環,就如古德所說:「三界是火宅,六道是苦海」。所以人生的目的,就是要脫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因為三界六道的輪迴,在本質上是純粹的苦、徹底的苦,所以三界中的眾生,應把身在輪迴中,當成是唯一的、最嚴重的大事看待。六道之中,唯有人道才有解決這件大事的機緣,既已生而為人,如果不知盡快解決這件生死大事,終將空手而回,失去生而為人的意義和價值。反之,既得人身,又遇到解脫的方法,達到解脫的目的,這樣自然也成就了今生為人的價值和意義。
一心無二專念彌陀 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為輪迴眾生,經過兆載永劫的時間修行,十劫以前,完成讓眾生能夠成佛的極樂世界;完成救度眾生離開娑婆到極樂世界的功德資糧,一切都融攝在這句萬德洪名──「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不受任何阻礙。任何眾生一旦皈命「南無阿彌陀佛」的救度,此後一心無二,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才說「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簡言之,阿彌陀佛出現世間,就是要救度六道輪迴的眾生;而能夠讓眾生徹底解脫的法,在八萬四千法門之中,唯有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引入佛門導歸淨土 上師恩德無以回報
淨嵩法師引導同修進入佛門,最後捨聖道門,專修淨土,這種恩德,就是粉身碎骨也無以回報。因為如果沒有善知識引導解脫的法門,命終之後,還要繼續輪迴,承受刀山、劍樹之苦,或者入驢胎、馬腹,出離無期。所以,對同修來講,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七日,一方面是阿彌陀佛的聖誕,另一方面又是上師圓寂的紀念日,有著這雙重的意義。
往年彌陀誕辰我們都舉辦「佛三」,就是念佛三天以為慶祝。其實書院每天都在念佛,可以說天天都在慶祝,所以今天(十七日)也同樣是以念佛來慶祝。所謂「佛三」或「佛五」,內容也無非是念佛。
為什麼特別有這個施設呢?一方面固然是慶祝,另一方面則藉此鼓勵平常比較沒有時間或較少來書院的同修,可以利用這幾天來念佛或跟同修見見面,師兄弟彼此問候。今年因為遇到例假日(週六及週日),所以提前兩天開始,這樣就可以讓因上班不能來的同修們,也能利用週六及週日來,因此我們今年就舉辦「佛五」。
援例開示 接續念佛
今天剛好是每個月第四週的週六,以往此時都是以閩南語對蓮友開示,所以今天仍援例以閩南語先跟大家談一談,然後再繼續念佛。
上次講題是:「萬行不憑憑念佛」,內容有三部份,第一部份有兩段,上一次解釋到第一段最後一句「故往生當憑念佛一行」,關於第一部份,今天我再念一遍:
學佛之人,理當眾善奉行,然有漏之善,不生彌陀無漏之淨土,故往生當憑念佛一行。
學佛之人,理當諸惡莫作,然凡夫之心,難免妄想雜念之煩惱,故彌陀光明攝取不捨。
具足眾善不念佛 非往生正因正行
我們學佛人,理所當然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眾善奉行」,不僅是世間修身養性、累功積德的人格者,要奉行不踰,更是學佛之人必須要做的。眾善奉行歸納起來,最基本的就是「五戒」、「十善」,不過對於我們念佛人來說,五戒十善就算做到了,也還是有漏的善,並不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正行。雖然也可以將此有漏之善來迴向往生,但只能往生在九品蓮花之內,不能當下見佛聞法。意思是說,雖然同在報土,但卻是在報土的九品蓮花之內。
假設沒有迴向往生呢?那就不能往生,因為因果不相應。五戒的果,是將來能得人身;十善的果,就是往生天上。所以五戒十善,都不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因。進而言之,即使修行四諦法門成就,只是得到聲聞羅漢的果報;修六度萬行成就,也只是菩薩的果報,都不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
常懷慚愧 仰謝佛恩
往生極樂的正因,只有一個方法,就是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即使持五戒行十善,也不會認為要靠這個來往生,沒有這種觀念,只是盡學佛人的本分而已。
但認真檢討起來,我們連五戒十善往往也不能做得清淨。這時候,我們會更加慚愧,並且心存感恩的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因為慚愧於自己連最基本的五戒十善都做不到,所以「常懷慚愧,仰謝佛恩」,感念阿彌陀佛的恩德。
想想看,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為我們發願,為我們累積這句萬德洪名,讓我們能夠專念「南無阿彌陀佛」而往生極樂世界,我們不是就絕望了嗎?我們的心不是就永遠都陷在苦惱之中嗎?因為只要面對生死輪迴大事,這個心就無法安穩。所以說「往生當憑念佛一行」,意思是只要專靠彌陀救度,不管五戒十善做不做得到,心都沒有顧慮,心都很安穩。
因此,凡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就要專一靠念佛,只要念佛,必定往生;往生必定超越十地,進入一生補處。所以,念佛這個法,不但方法很簡單,證果也很殊勝。
稱名念念不捨 是為正定之業
關於「往生當憑念佛一行」,解釋得最清楚明瞭的,是宗祖善導大師的「正定業之文」。善導大師在《觀經疏》,將所有修行的法門歸納為「五正行」與「五雜行」,若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必須專修「五正行」──讀誦、觀察(觀想)、禮拜、稱名、讚歎供養 ,其中稱名就是「正定業」。
善導大師解釋正定業之文如下: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一者不二,「不二」就是專,所以「一心」就是專一之心。這個「專」是形容稱念的專心,就是一心而無二心,一心都依靠阿彌陀佛,不會腳踏雙船,也不會心中猶豫不決。也就是說,如果要往生極樂世界,理所當然要專靠、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夾雜就是二心 不是一心專念
如果誤認為往生極樂世界還要靠誦經、持咒、念其他佛菩薩名號,或是參加法會等等的功德,這樣就夾雜了;若是遇到研究教理的人,就想跟他去深入經藏,這樣是夾雜;若是遇到禪宗參禪的人,也要跟他打坐參禪或禪淨雙修,這一樣是夾雜,不是一心專念;同理,遇到持戒律的人,就起心跟著他披衣、用缽,這也是雜。雜就是二心,不是一心專念。
如蕅益大師說:
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裏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裏許。
所以,對於要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除了本份上應該要做的,有關往生之法,就是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因此善導大師說:「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不管我們是行、是住、是坐、是臥,時間是長是短,都來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念不捨就是正定之業。
「正定之業」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對於往生極樂世界這件大事,已經百分之百決定了,往生有份,必定往生,所以稱為「正定」。若不是必定,就是「不定」,就是「不一定」,「不一定」就是或者會往生,或者不會往生。若是修其他的法門,必須迴向才能往生,沒有迴向,就不能往生。但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有沒有迴向,都決定往生,這就叫「正定業」。
善導大師解釋「正定業」是「順彼佛願故」,就是隨順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其中第十八願是根本願,第十八願只說專念彌陀名號,沒有說「三學」「六度」等其他法門。
擇依善導 傳承純正
我們凡夫沒有慧眼,即使看經典也往往會錯解,但祖師能看出經典的宗旨,所以如果沒有祖師的引導,沒有善知識的傳承,我們就沒能力了解經典的真正道理。
當然,自古以來高僧大德很多,弘揚淨土的高僧大德也不少,但是,我們選擇善導流的傳承──善導、道綽、曇鸞、天親、龍樹,這個往上而溯的傳承,因為這個傳承比較純正,而且易解易行。
善導大師所說的「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是對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根本願,就是第十八願的純正解說,讓人一看就能明白第十八願在說什麼,要如何奉行。
攝生三願 救度眾生
四十八大願之中,與眾生往生有關、與由娑婆到極樂世界有關的願,共有三個,稱為「攝生三願」。攝生三願就是第十八願、第十九願與第二十願。這三個願,又可歸類為「當機願」與「結緣願」。
「當機願」就是十八願、十九願,「結緣願」就是二十願。「當機願」的意思是說今生今世必定往生,是對機之願;「結緣願」就是今生今世並不會往生極樂世界,但已經與阿彌陀佛結緣,未來世也能得到阿彌陀佛救度,也可以到極樂世界。
名體一如 生佛不二
再就「當機願」十八願、十九願的內容來分析。第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的根本願,內容是要十方眾生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如同阿彌陀佛本體,名和體是一而二、二而一,不分開的。由於第十八願,阿彌陀佛和我們念佛眾生的生死,已經結合在一起了。
以第十八願之因,阿彌陀佛的成佛和我們眾生的往生與否,是綁在一起的。也就是說,沒有我們的往生,就沒有阿彌陀佛的成佛,沒有阿彌陀佛的成佛,也就沒有我們的往生;必須能夠讓我們往生,才有阿彌陀佛的存在,若不能讓我們往生,就沒有阿彌陀佛的存在。所以,阿彌陀佛既然存在,我們念佛的人也可以因念佛而自然往生極樂世界。
因此,很明確的,第十八願就是根本願。再者,「南無阿彌陀佛」是佛的名,佛名的意義,就是能恒常以無礙、不斷的光明,攝取念佛眾生。第十八願的道理,簡單說就是這樣。
第十八願機法一體 第十九願迴向往生
第十九願就不同,第十九願是修雜修雜行。當然,雜修雜行也包括念佛,但將念佛與其它雜修雜行的價值性做同等看待,然後再迴向往生。第十九願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然後「至心發願,欲生我國」,因此是靠雜修雜行迴向往生,並沒有完全靠阿彌陀佛,和阿彌陀佛結為一體,成為生命共同體,所以就不屬於根本願的內涵。
雜修雜行原本與阿彌陀佛沒什麼關係,但阿彌陀佛憐憫眾生,發願說「雜修雜行」者若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也會來迎。雖然阿彌陀佛希望所有「欲生我國」的眾生,都專靠「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但因眾生根機各有不同,未必都能夠瞭解這個道理,所以只要他想往生極樂世界,不管所發菩提心是深是淺,修諸功德是多是少,阿彌陀佛都會來接引他,給他安心的保證。所以第十九願有一種引導修雜修雜行的行者進入第十八願,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意向。
這樣說來,第十八願是既簡單又殊勝,簡單就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殊勝就是與阿彌陀佛結為一體,可說是「往生正覺,機法一體」。第十九願則比較難修,雜修雜行很不簡單且不殊勝,也與阿彌陀佛沒有結合一體,不親不近,所以就沒有「機法一體」的這層關係。
第二十願是結緣願 善根已種果遂來生
第二十願:「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這就是結緣願。也就是今生雖然聽到阿彌陀佛的佛名,知道有極樂世界,心中也想要往生,所以也有念佛,有累積其他的功德,結果並沒有往生。沒有往生的原因很多,可能是他念佛要求現世或未來的福報,可能是往生的心不夠懇切,或者念佛還有其他目的,但不管如何,這個善根已經種下去,這就叫「植諸德本」。
「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這樣的眾生,阿彌陀佛也不捨棄,生生世世都一直等待著、引導著,讓他在不久的未來,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為得大利無上功德
所以攝生三願救度眾生,三個願有當機願與結緣願的分別,當機願又有專修和雜修之異,專修是往生的正定業,往生的正因,百分之百決定往生。因此「往生當憑念佛一行」,往生當然要專靠念佛這個法。這樣說來,《無量壽經》的中心點在講什麼?就是在講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就是發揮第十八願的內涵。
第十八願的功德和第十九願的功德也有區別。《無量壽經》下卷的卷首,說到第十八願的功德,是「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亦即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願意往生極樂世界的人,現生就已決定往生,並且得到不退轉的地位。
《無量壽經》下卷最後的「流通分」也說明,第十八願念佛的利益是「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大利跟小利對比,就是念佛可以得到大利,除了念佛以外的種種修行,相對於往生來講,都是小利;是有上的功德,不是無上的功德。
以成佛功德 明念佛利益
大利就是真實之利,真實之利就是成佛的利益。無上功德,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功德,是以成佛的功德,來說明念佛的利益。由此可知,第十八願是跟這些經文相互呼應的,而第十九願就跟這些經文完全不相應,沒有得到這些利益。其間關係,只要詳細研討《無量壽經》,就能夠了解。
因此善導大師對《無量壽經》做了一個結論,是怎樣的結論呢?善導大師說: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無量壽經》四十八大願之中的第十九願,有講到種種修持法,但善導大師的結論,卻只肯定「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意思等同說,《無量壽經》雖然說了種種其他的修法,但用意是要顯明專念彌陀名號,才能夠決定往生。這就好像為了要顯明光的明亮度,必須拿黑暗來作比較,意思是一樣的。在第十八願說念佛,在其他願說其他的行,目的就是要顯明念佛的殊勝。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淨土三經」中,世尊先講《無量壽經》,接著是《觀無量壽經》,最後才講《阿彌陀經》,世尊最後演說《阿彌陀經》時,完全依第十八願來發揮,而沒有再提其他的願了。《阿彌陀經》就是只講「執持名號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執持名號以外的修持法,相對於往生而言,都是小善根小福德,因為執持名號確實是多善根多福德。
善導大師用一首偈來解釋《阿彌陀經》,這首偈已掛在書院佛堂中,就是: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極樂」是無為涅槃的境界,「無為涅槃」就是大乘至高無上的涅槃境界。要進入這個境界,如果依第十九願「隨緣雜善」的內涵,就「恐難生」,往生不定,必須至誠迴向才能往生。如果沒有至誠迴向,恐怕就難以順利往生,因為他不是往生主要的法,往生主要的法是「稱念彌陀專復專」。
「故使如來選要法」的「要」,有兩種涵義:一種是「要門」,就是修其它的行;另一種是「要法」。此處講的是「要法」,而不是「要門」,就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因此講「教念彌陀專復專」。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專復專,不要有二心,不要有雜行。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最後的結論又說: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意思是說,就阿彌陀佛的本願來看,是希望發願往生的人,都能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就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一向就是從發心要往生極樂世界開始,徹始徹終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心情上來講,就是專依靠「南無阿彌陀佛」。所以無論在時間、空間或心境上,都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依靠其他的法。
善導大師以這些法語來解釋「淨土三經」,使我們能依善導大師的眼,看出經典的真正意涵。
經典無人說 雖智莫能解
曾有人批評我們完全依善導大師的思想,就好像「祖師教」。沒錯!我們就是依祖師之教!因為如果沒有依阿彌陀佛示現的善導大師的眼,我們就沒有辦法完全清楚肯定的瞭解,佛陀所講的經法之眼目所在。一般學佛人往往缺少傳承,沒有傳承就是雜,就不知道經論的價值與重點所在。我們有傳承,故得以知道善導大師這個系統的價值,這是很慶幸的事。
有句話說:「經典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佛經若沒有善知識,沒有祖師的解釋,即使我們會思考,也沒有辦法正確的瞭解掌握。所以,學佛需要有傳承與善知識,否則很難達到學佛的目的。我們今天在這裡慶祝彌陀聖誕,紀念淨嵩法師往生,究本溯源,就是因為我們瞭解善導大師這個法脈的價值性,所以全依善導大師的解釋,否則眾說紛紜,行人將無所依循!
凡夫業習煩惱深重 無法自力超凡入聖
繼續解釋講義的第二段:
學佛之人理當諸惡莫作,然凡夫之心,難免妄想雜念之煩惱,故彌陀光明攝取不捨。
學佛之人,不管學聖道門或淨土門,理所當然要諸惡莫作。凡是壞事都不可以做,因為對自己不好,對眾生也沒有利益;不管別人知不知道,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無分小事或大事,都不可以做,這就是諸惡莫作。
相對於善來說,犯五戒就是惡,違背十善就是惡。「然凡夫之心,難免有妄想雜想之煩惱」,我們雖然知道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但我們的心是凡夫心,有見思二惑,所謂見惑,就是見解、觀念上的錯誤;思惑就是根本思想上的錯誤,以及習氣深重。
意思是說,我們是具足煩惱的凡夫,有很多妄想雜念,無法以自力超凡入聖。煩惱有一○八種,歸納起來有六種根本煩惱與二十種隨煩惱。六種根本煩惱是貪、瞋、痴、慢、疑、邪見;如再歸納,更根本的煩惱就是三毒;三毒的最根本就是貪。凡夫因為貪,就會自私自利,生起無窮的罪惡。
發願往生專稱名號 彌陀光明攝取不捨
換言之,雖然我們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想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也瞭解要眾善奉行,諸惡莫作,但往往有心無力,該做的做不來,不該做的卻偏偏去做。這樣妄想雜念煩惱深重的凡夫,念佛可以往生嗎?也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彌陀光明攝取不捨!
「諸惡莫作」卻偏偏會去做,這是身不由己,是業力的推動;「眾善奉行」,我們應該做但沒有去做,並非沒有那種善心,還是業力的關係。所以,念佛的我們,要常懷慚愧,不起驕慢,不生邪見。既知是身不由己,就要仰謝佛恩,感謝阿彌陀佛的救度。因為阿彌陀佛早知道我們念佛的人有煩惱業障,所以,阿彌陀佛以無礙的光明來攝取我們、保護我們,讓我們不受種種業的障礙。
光明名號 一體不離
《觀無量壽經》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為什麼念佛的眾生,受彌陀光明攝取不捨,而沒念佛的眾生,沒有受到彌陀的光明攝取不捨呢?原因就在於光明跟名號是一體的。「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本身就是無礙光明,念佛眾生因此在光明之中。是知,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一心不變,而且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就永遠在阿彌陀佛光明攝取之中。雖然還有貪、瞋、痴的煩惱,還有業力翻攪,但他永遠都在彌陀光明保護之中,不因煩惱尚未斷除,也不會因為業障現前,就不能往生,就阻礙往生。所以念佛眾生,阿彌陀佛光明永遠攝取不捨。
彌陀夢中開示 攝取不捨之義
最近有一件與「攝取不捨」有關的故事:
屏東萬丹鄉社皮有位女眾蓮友,名叫張敏智,法號淨智,她最近跟我講了一個奇特的夢。緣起於我們所編的這套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叢書,這套叢書所強調的宗旨,就是「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就必定往生,並且是「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張居士於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看到這些書,瞭解理趣後,非常高興,就將這些道理與先生及兩個兒子分享,先生跟兩個兒子也很歡喜地接受。
有一天,張居士在《觀無量壽經》看到「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段經文,產生了疑惑。她想:對於「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的念佛人而言,當然會將念佛融入生活,時時念佛,處處念佛。然而,畢竟是凡夫之身,難免會有煩惱,會起妄想雜念,如果因為工作或煩惱的時候沒有念佛,那個沒有在念佛的當下,阿彌陀佛的光明,是否照樣攝取不捨呢?
張居士有了這樣的疑問。她為求瞭解這個道理,當天晚上睡覺之前,就去佛堂向阿彌陀佛頂禮、祈求,請求阿彌陀佛的慈悲開示。
張居士原本想,至心向阿彌陀佛祈求之後,阿彌陀佛或許可以使她在看書或聽聞錄音帶時,體悟到攝取不捨的道理;或者是在歷緣對境的當下,讓她忽然有所體會。沒想到,當晚阿彌陀佛就在夢中為她開示了。
那天晚上她做了一個夢。張居士說:夢中的情景非常非常壯觀,根本沒辦法形容。
夢中有一艘船,非常的堅固,船裡面置放著日常用品,一應俱全。她和丈夫、兩個兒子都坐在船上,船四周圍好像有一個透明的玻璃罩,保護著這艘船。船穩定地行駛在大海中,船外的大海卻是風狂浪大,天地一片昏暗,情境非常恐怖。但是,他們在船裡面,卻感覺像在陸地上那樣平穩。心境也很安穩,非常有安全感,絲毫沒有驚恐的感覺,這種安穩、安全的感覺,是她一生中從來沒有過的。
醒來後,夢境還很清晰,印象非常深刻。不過,當時她並沒有領會這就是佛在向她開示攝取不捨的道理。直到有天她在問我攝取不捨的道理時,才驀然領悟到原來那天晚上,阿彌陀佛已經為她開示清楚了!
這就是說明名號如同大願船,我們念佛,就已經坐在船裡面了。既然是在阿彌陀佛的大願船內,當然穩如泰山,雖仍在娑婆世界,但時間到就登彼岸。這艘大願船四周,受到光明名號的保護,就好像被透明的玻璃罩罩著。儘管我們內心充滿著無明的黑暗,從無始劫以來業障非常深重,致使業力的翻攪,好像海上的大風大浪,但是阿彌陀佛照常保護著我們。不因為我們有無明的黑暗,就繼續輪迴;也不因為有業力的繫縛,而阻礙了阿彌陀佛的救度。
當張居士體會到這個夢的意義時,非常高興,對念佛往生,生起無比的信心。因為夢中他們一家四口坐在船上,並沒有念佛,雖然沒有在念佛,光明恆常照耀,光明罩仍護祐他們不受風浪的驚嚇,使他們內心非常的安穩。
專憑彌陀一佛 專憑念佛一行
所以,一個願生極樂世界,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念佛人,雖然工作的時候,因為動腦筋沒有辦法專心念佛,煩惱妄想來時忘記念佛,睡覺時不能念佛,但其他時候,我們的心都在名號上,時時刻刻都有想到要念佛,而且是專靠這句佛號,這樣彌陀一樣攝取不捨,並不會因為我們暫時沒有念佛,就不攝取或有什麼阻礙。
無論如何,我們念佛人要有心時時刻刻念佛,將念佛成為習慣,這就是剛才善導大師所說的「正定業」。我們這個法門就是強調專憑彌陀一佛、專憑念佛一行,強調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紀念彌陀佛誕,紀念淨嵩法師往生,當然也不離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今天就談到這裡。南無阿彌陀佛!
(講於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註:本文已編入慧淨法師講演集(三)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