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的結論──宗旨四句偈
淨土宗是救度的宗派,救度的來源是來自於阿彌陀佛的願心、阿彌陀佛無限的悲願、阿彌陀佛無盡的愛心。
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他以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來救度十方眾生;只要十方眾生稱念這句萬德洪名,就已經被他救到了。就好像坐在阿彌陀佛的願船上,被阿彌陀佛攝取不捨,永遠不在六道輪迴的苦海中。不用擔心自己的功夫不夠、功德不夠,或者臨終的時候,病苦念不出佛,或昏迷不知道念佛,甚至遇到空難、海難、火災、水災、地震、山崩、海嘯而死亡,這樣可以往生嗎?照樣往生。因為往生不是靠我們自己的功夫、功德,是靠阿彌陀佛的救度,靠阿彌陀佛光明攝取不捨。我們只要念佛,就已經符合阿彌陀佛的救度,就被阿彌陀佛光明所攝取不捨。
阿彌陀佛願救度十方眾生,十方眾生願讓阿彌陀佛救度、歸命阿彌陀佛,這就是淨土法門的核心,也是淨土法門的大根大本。
當然,淨土宗也有系統性的理論架構,也就是淨土宗的核心教理,簡要講就是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大願。
這四十八大願就是本願,其中本願中的根本願就是第十八願。所以,四十八大願與第十八願都是根本的教理。第十八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毀謗正法。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之中,第十八願是根本,除了第十八願之外,第十九願、第二十願也是救度眾生的願,只不過第十八願是救度十方所有的眾生,不論任何眾生,只要憶佛念佛,都必定往生,可說平等無條件;如果這樣的眾生不能往生,阿彌陀佛就不成佛,這是根本願;這個根本願完成了,才有這尊佛,才有第十九願。第十九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
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成佛之後,為了救度不是完全念佛靠佛的眾生,而是修其他聖道門,如:禪宗、華嚴、天台、三論、唯識、密宗等,這類眾生雖然與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沒什麼關係,可是阿彌陀佛也不放棄,也要救度他。而說:「你只要迴向,願意往生極樂世界,臨終之時,我一樣來接你」,讓對方有依靠與希望,知道:哦,只要我迴向,阿彌陀佛也會來接我。這就是第十九願。
第二十願是說,今生今世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也知道極樂世界的好處,多少也累積了一些功德,但是最終沒有往生極樂世界。這類的眾生阿彌陀佛也沒有放棄,要使他來生,或者來來生必定往生極樂世界。所以第二十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意思就是說,今生已經種下了種子,必定使其能夠開花結果,──也就是來世,或者來來世,必定使他往生,所以說「植諸德本,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所以,四十八大願當中是以十八、十九、二十願來救度所有的眾生。因此這三願叫作「攝生三願」,救度眾生的三種願。因此這三種願也是淨土宗的核心教理。
阿彌陀佛於四十八大願之後又發了三種誓願來包含這四十八大願,亦即「三誓偈」,這也是淨土宗的核心。「三誓偈」說: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
而四十八大願當中,成佛的因與成佛的果是哪幾願呢?是第十八願、十一願、二十二願。
第十八願保證十方眾生只要念佛,都能平等往生。第十一願保證到了極樂世界都能夠成佛。第十一願說: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也就是說,凡是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都安住於不退轉,而進入成佛的境界,這就是「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的意思。
所以,第十八願是成佛的因,第十一願是成佛的果。
第二十二願是倒駕慈航的願,因為往生極樂世界雖然有成佛的資格,但是一方淨土只有一尊佛,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一尊佛,要在極樂世界成佛除非阿彌陀佛入涅槃;可是阿彌陀佛是報身,無量壽,不可能進入涅槃,因此要成佛,必須到十方世界無佛之處示現成佛。所以「往生成佛三願」就是:十八願、十一願、二十二願。這也是淨土宗的核心。
那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貫穿整部《無量壽經》,譬如四十八願的根本願──第十八願只有說念佛,第十八願成就文也只有說念佛,而且《無量壽經》的「流通分」也只有流通念佛,釋迦牟尼佛更以偈頌讚歎第十八願的念佛說: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意思是說,這尊阿彌陀佛的本願之力,只要聽到他的佛名,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今生今世就決定能往生極樂世界;而且今生今世就已經自然進入不退轉的身分。在這段經文,釋迦牟尼佛清楚明白的說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之中的第十八願就是「本願」;因為唯有第十八願專講念佛,講名號,不講其他。因此,釋迦牟尼佛說「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在哪裡?在「聞名往生」,這就是阿彌陀佛的佛力──本願力。要使「聞名」──聽到這句名號、念這句名號的眾生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力量,就是阿彌陀佛根本願的力量,所以本願即是念佛,念佛即是本願。
尤其《無量壽經》最後說: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
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佛法流傳的時間分為:正法、像法、末法、滅法。到了末法一萬年之後,佛法就沒有流傳在這世間,所有的經典都消失,三寶及三皈、五戒、十善的內容道理,也沒有人宣講、沒有人修學。但是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為了救度當時的眾生,他會將這部《無量壽經》留下來。
《無量壽經》就是在講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尤其是根本願,就是在講這句名號;因此留《無量壽經》就等於留這句名號,讓當時的眾生只要聽到、念到就能離苦得樂,可以離開輪迴,往生極樂世界成佛。所以善導大師說:
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爾時聞一念,皆當得生彼。
由以上幾段經文來看,《無量壽經》的全體精神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不只是《無量壽經》的體、精神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淨土三經的其他兩部經也是以這句名號作為他的體及精神。
譬如《觀無量壽經》,雖然宣說「三福」、「十三觀」與「九品」,也就是「散善」與「定善」,但是釋迦牟尼佛最後沒有流通三福、九品、十三觀,而是流通這句名號。經文說: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因此,《觀無量壽經》的結論是持名念佛,不是觀想念佛,也不是三福九品。所以善導大師說: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阿彌陀經》也一樣。《阿彌陀經》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意思是說,必須要多善根、多福德才可以往生彼國。什麼是多善根、多福德呢?就是「執持名號」。所以,執持這句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一心不亂」就是專一不二、一心不變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其人臨命終時,人尚未斷氣,阿彌陀佛與清淨海眾就事先來示現,「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個人斷氣自然就心不顛倒,因為阿彌陀佛已經示現在前,怎麼會顛倒呢。所以《阿彌陀經》的主體、精神也是這句名號。所以善導大師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淨土三部經的本體與精神,從始至終,單單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因此曇鸞大師於《往生論註》就說:
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衛國,於大眾之中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
即以佛名號為經體。
意思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所講的《無量壽經》與《觀無量壽經》,以及在舍衛國所講的《阿彌陀經》,這淨土三部經都是以阿彌陀佛的名號為經體,所以淨土宗的精神、淨土宗的體就是這句名號。
因此,歸納起來,淨土宗的核心教理就是淨土宗的宗旨四句偈──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
首先就說出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淨土宗是救度的法門,阿彌陀佛以這句名號救度十方眾生。那我們要如何相信與接受他的救度呢?只要「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就已經讓阿彌陀佛救到了;往生極樂世界,就可以跟阿彌陀佛一樣「廣度十方眾生」。
所以,淨土宗的結論就在淨土宗宗旨四句偈。
(摘錄自2016年12月9日,於智覺寺開示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