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講演

  1.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下)
  2.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上)
  3. 阿彌陀經是在說什麼?
  4. 2024龍年新春講話
  5. 皈依開示(2023年11月11日新營)
  6. 慶祝彌陀聖誕暨淨嵩法師往生二十周年紀念講話
  7. 2023中元開示
  8. 剃度開示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2023年8月30日)
  9. 皈依.五戒.剃度開示(2023年7月18日)
  10.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三)
  11.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下)
  12.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上)
  13. 2022中元開示
  14. 「光明遍照」六特色(下)
  15. 「光明遍照」六特色(上)
  16. 為淨土宗志工幹部講話
  17. 清明節慎終追遠與念佛(2022年清明節開示)
  18. 念佛超度之勝益
  19.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20.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二)
  21.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一)
  22.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必得超絕去
  23.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4.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25.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26. 2021中元念佛超薦法會開示
  27.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28.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29. 2019年彌陀誕開示
  30. 2020中元法會開示
  31. 志工四喻
  32. 人生是苦
  33. 生命無常三根本
  34. 兩種深信、觸光柔軟、感恩歡喜
  35. 剃度開示(2019年7月7日)
  36. 中元節開示(2019)
  37. 剃度開示(2019年5月12日)
  38. 豬年話豬
  39. 剃度開示(2018年7月31日)
  40. 淨土宗──往生淨土成佛宗
  41. 受戒與持戒
  42. 趨向淨土的關鍵密碼
  43. 剃度開示(2018年3月24日)
  44. 二種成佛法
  45. 橫超的淨土法門
  46. 往生與預知時至
  47. 剃度及皈依開示(2017年9月19日)
  48. 往生極樂的條件(下.問答)
  49. 剃度開示(2017年8月18日)
  50. 往生極樂的條件(中)
  51. 往生極樂的條件(上)
  52. 深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佛成佛
  53. 四十八願分類歸結
  54. 彌陀願心的根源
  55. 淨土宗的結論──宗旨四句偈
  56. 大慈悲五要點
  57. 慈心法門
  58. 念佛不妄語
  59.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脫離輪迴之上
  60. 淨土宗的根源
  61. 真正的孝行──託父母於阿彌陀佛
  62. 為何吃素?
  63. 略談佛教的意義與淨土宗之殊勝
  64. 「自省己過,善覆他罪,樂修慈心」
  65. 愛與佛命
  66. 不請之友
  67. 歲末聚餐對僧眾的談話
  68. 學佛的目的
  69. 說愛(二)
  70. 說愛(一)
  71. 念佛名號 學佛愛心
  72. 心平氣和 無住生心
  73. 念佛超度 三塗眾生
  74. 澳門淨土宗學會 讚頌辭
  75. 「以誠感人」的意涵
  76. 第一屆淨土宗志工研習會勉言
  77. 慧淨法師除夕團拜電話致辭
  78. 在心、在緣、在決定
  79. 佛教點燈的意義
  80. 念佛的方法與要領
  81. 念佛成佛的原理
  82. 佛在何處?
  83. 志工服務精神的內涵
  84. 淨土行人應具備的根本知見
  85. 慈悲的救度
  86. 念佛生蓮
  87. 三塗眾生 念佛往生
  88. 信受彌陀救度
  89. 為新戒比丘開示
  90. 歸依勸囑
  91. 念佛的音調與心態
  92.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93. 「澳門彌陀共修會落成法語」略講
  94. 厭穢欣淨 切願往生
  95. 初機念佛群疑問答
  96. 簡介淨土宗專純念佛的道風及心態
  97. 淨土法門 理事互含
  98. 初學淨土法門應有的認識
  99. 念佛人的「本尊」
  100.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101. 念佛即圓滿悲智功德
  102. 〈人有實德,天有奇報〉一文的啟發
  103.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4. 如何真正圓滿人生的目的
  105. 萬行不憑憑念佛(二)
  106. 萬行不憑憑念佛(一)
  107.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終直入涅槃城
  108. 彌陀名號 不可思議
  109. 守愚念佛 彌陀住頂
  110. 阿彌陀佛的救度
  111.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112. 念佛方能消宿業
  113.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4. 阿彌陀佛 是何等佛
  115. 以佛為念 以淨為歸
  116. 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117.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
  118. 淨土法門 萬法歸宗
  119. 世間虛假 唯佛獨真
  120. 一心念佛 無疑無雜

法義開示

  1.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三)
  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二)
  3.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一)
  4.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
  5.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九)
  6.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八)
  7.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七)
  8.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六)
  9.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五)
  10.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四)
  11.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三)
  12.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二)
  13.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一)
  14.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
  15. 彌陀淨土的特色-超
  16. 《觀無量壽經》概說(九)
  17. 《觀無量壽經》概說(八)
  18. 《觀無量壽經》概說(七)
  19. 《觀無量壽經》概說(六)
  20. 《觀無量壽經》概說(五)
  21. 善導淨土教理的核心
  22. 淨土宗帶三法數
  23. 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24. 善導淨土教理特色
  25.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五)
  26.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四)
  27.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三)
  28.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二)
  29.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一)
  30. 《觀無量壽經》概說(四)
  31. 《觀無量壽經》概說(三)
  3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
  33. 《觀無量壽經》概說(一)
  3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七)
  3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六)
  3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五)
  3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四)
  3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三)
  3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二)
  4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一)
  41.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
  42.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九)
  43.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八)
  4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七)
  4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六)
  4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五)
  4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四)
  4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三)
  4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二)
  5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一)
  51. 「三誓偈」略解
  52. 念佛的利益
  53. 剃度典禮開示
  54. 「彌陀三約定」
  55. 為新戒弟子開示
  56. 淨土宗「四不」
  57. 《無量壽經》大意(九)
  58. 《無量壽經》大意(八)
  59. 《無量壽經》大意(七)
  60. 《無量壽經》大意(六)
  61. 《無量壽經》大意(五)
  62. 《無量壽經》大意(四)
  63. 《無量壽經》大意(三)
  64. 《無量壽經》大意(二)
  65. 《無量壽經》大意(一)
  66. 《無量壽經》概說(續)
  67. 《無量壽經》概說
  68. 淨土宗特色略說
  69. 淨土宗宗旨略說
  70. 略說淨土宗教判
  71. 佛化婚禮開示
  72. 自信教人信 擔當向前行
  73. 成佛何時、極樂何處、往生何位?
  74. 出家的價值與意義
  75. 略說彌陀名號之義
  76. 為什麼淨土法門是易行道?
  77. 淨土宗是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
  78. 娑婆眾生 無不是業
  79. 龍樹菩薩往生安樂國
  80. 華光出佛
  81. 彌陀光明 最尊第一
  82. 法是道場的靈魂
  83.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84. 彌陀誕辰念彌陀 (二)
  85. 彌陀誕辰念彌陀(一)
  86. 「名號的功德」與「念佛的利益」
  87. 「《大經》三要文」的重要性
  88. 極樂安身實是精
  89. 大悲傳普化 真成報佛恩
  90. 相勸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1.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略講
  92. 口稱成因由法德
  93. 念佛與佛,機法一體
  94. 淨土法門的大根大本
  95. 何謂「一心不亂」?
  96. 略談念佛方式與莊嚴道場
  97. 極樂無為涅槃界
  98. 如何真正紀念「彌陀聖誕」
  99.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
  100. 為迴龍寺常住僧眾開示
  101.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2.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略講
  103.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問答)
  104.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開示)
  105. 淨土宗的幾個名詞略釋
  106. 成佛如林的法門
  107. 善導大師-《觀經疏》大願業力與《大經》三誓偈
  108. 善導大師-略說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109.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五)
  110.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四)
  111.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三)
  112.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二)
  113.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一)
  114.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四)
  115.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三)
  116.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二)
  11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一)
  118.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四)
  119.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三)
  120.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二)
  121.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一)
  122. 《易行品》概說
  123.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二)
  124.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一)
  125.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三)
  126.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二)
  127.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一)

宗風

  1. 宗風學習(七)
  2. 宗風學習(六)
  3. 宗風學習一~五

臨終開示

  1. 臨終的殷切勸導叮囑
  2. 娑婆旅程盡,辭別歸蓮鄉
  3. 信順彌陀救度

訪問篇

  1. 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
  2. 傳承的路_與越南團法師談話

問答

  1. 為善導寺幹部蓮友開示(問答)
  2. 他力與因果,有矛盾嗎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隨緣的念佛?
  4. 如何從自覺愚惡契入彌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蓮友問
  6. 於弘願寺答僧眾問

第十八願善導釋

  1.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十)
  2.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九)
  3.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八)
  4.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七)
  5.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六)
  6.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五)
  7.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四)
  8.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三)
  9.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二)
  10.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一)
  11.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
  12. 第十八願善導釋(九)
  13. 第十八願善導釋(八)
  14. 第十八願善導釋(七)
  15. 第十八願善導釋(六)
  16. 第十八願善導釋(五)
  17. 第十八願善導釋(四)
  18. 第十八願善導釋(三)
  19.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
  20. 第十八願善導釋(一)

淨土法門的核心

  1.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十)
  2.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九)
  3.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八)
  4.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七)
  5.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六)
  6.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五)
  7.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四)
  8.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三)
  9.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二)
  10.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一)
  11.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
  12. 淨土法門的核心(九)
  13. 淨土法門的核心(八)
  14. 淨土法門的核心(七)
  15. 淨土法門的核心(六)
  16. 淨土法門的核心(五)
  17. 淨土法門的核心(四)
  18. 淨土法門的核心(三)
  19.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
  20. 淨土法門的核心(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四、憶與念
  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三、念者今心也,黏著不能忘
  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二、閉關念佛的苦惱者
  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一、念佛先要認識佛
  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現往東方的佛
  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令眾成佛的佛
  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使凡入報的佛
  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報身報土的佛
  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諸佛證誠的佛
  1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臨終來迎的佛
  1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親近增上的佛
  1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身心無礙的佛
  1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息三塗的佛
  1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無礙的佛
  1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唯攝念佛的佛
  1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名號的佛
  1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名體一如的佛
  1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2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
  2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
  2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為作大安的佛
  2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召喚眾生的佛
  2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不擯眾生的佛
  2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代眾受苦的佛
  2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以身為質的佛
  2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2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2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主動救度的佛
  3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獄的佛
  3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眾生的佛
  3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阿彌陀佛,是一尊為大施主的佛
  3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八)
  3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七)
  3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六)
  3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五)
  3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四)
  4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三)
  4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二)
  4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一)
  4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
  4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九)
  4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八)
  4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七)
  4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六)
  4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五)
  4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
  5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
  5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
  5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一)
  5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目錄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信順彌陀救度

追思紀念法會開示

       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今天我們在此為淨順同修的往生舉辦追思紀念法會,我就以這本《紀念小冊》封面上的偈子來跟各位說幾句佛法。

 

       蒙佛救度念佛名,信心歡喜過餘生,癌症在身恒不苦,命終直入涅槃城。

(註:慧淨法師作)

 

       這首偈是在讚歎淨順同修信佛、念佛的生活,以及往生之後的境界。寫這首偈的時候,我只想到淨順同修的念佛心境,卻忘了她的法號叫「淨順」,如果將第一句改為「順佛救度念佛名」,就更加契應了。因為,只有隨順彌陀本願而「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才是真正蒙受南無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的救度,今生今世必定往生,永不再度輪迴六道,不但「平生業成」而且「現生不退」。

 

       「順佛救度念佛名」,我們這個法門是蒙佛救度的法門,誰來救度我們呢?十方三世諸佛之中,能夠救度我們的只有佛中之王、光中之尊的阿彌陀佛,因為唯有阿彌陀佛為我們經歷五劫的思惟,發下四十八大願,並且經過兆載永劫的修行,完成極樂世界以及讓念佛眾生只要稱名就能夠往生的功德資糧。而其他的十方諸佛並沒有為我們十方眾生發下這樣殊勝的四十八大願。

 

       極樂世界是彌陀為我們眾生而建設的,我們往生的資糧、功德通通早已匯集在「南無阿彌陀佛」這句萬德洪名當中,所以我們只要信順彌陀的救度,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所謂「信順彌陀救度」就是「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所以說我們這個法門是救度的法門。

 

       《無量壽如來會》言:「心或不堪常行施,廣濟貧窮免諸苦,利益世間使安樂,不成救世之法王。」彌陀是救世法王,彌陀的救度對象廣含十方眾生,而十方眾生有三聖六凡,但是彌陀迫切救度的對象則是六道的凡夫,因為六道的凡夫沒辦法以自己的力量脫出三界,都須要被彌陀救度,怎麼說呢?

 

       世間的善無法讓人解脫輪迴,出世間的善法我們卻學不來,所以我們將永遠在六道輪迴。所謂「世間善」是指「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圓滿持守五戒才能生生世世生而為人,但生而為人能否再度遇到佛法,就要看他的善根和願力了。試問各位,我們殺、盜、淫、妄、酒都完全持守了嗎?都清淨圓滿了嗎?一定沒有!既然如此,我們就不可能生生世世保持人身,這是就五戒來講。如果要升天的話,必須要圓滿「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十善」其實是「五戒」的開展,我們用十善的鏡子照自己的三業行為,是否做得到十善、圓滿十善?站在十善的法鏡面前,就能看出原來我們都有貪心、瞋心,都是愚痴、不明因果、不信因果的人。

 

       佛法是實踐之學,不是世間一般的學問,也不是哲學,而是宇宙人生真理之學,是解脫生死輪迴之學,是往生成佛之學,所以學佛必須將佛法如實納入內心去思惟,使我們的內心跟佛法完全契應,心法一如,法就是心,心就是法。我們細細的反觀內省,自己充滿了貪、瞋、痴、慢、疑與邪見等根本煩惱,三毒等盤踞了我們內心,成為我們的主人,身心內外每個細胞,每滴血液,每個起念,無不充滿了罪惡的三毒。由於有貪、瞋、痴盤踞在我們內心,以至於起心動念,言語行為無不毀犯了殺、盜、淫、妄。

 

       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眾生,大家都充滿了濁惡的心念,一個人如果不起貪、瞋、痴,他的身、心、容貌就會有巨大的轉變,就能夠永遠的處在靜、定當中;一旦能夠入定,就能顯發神通。但這一點,幾乎可以說,學佛的人如牛毛,成就的人如牛角。

 

       持守五戒、圓滿十善才能夠升欲界天;有禪定的功夫,就能夠升色界天;禪定高深的,就能夠升無色界天。有禪定的人就會有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但是末法時代的學佛者,很少看到有神通的人。

 

       可是,即使成就了五戒十善,有禪定的功夫,往生到色界天或無色界天,但依然沒有脫離輪迴。釋尊在《正法念處經》說:「從天墮地獄,從地獄升天」;《涅槃經》說:「雖復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天人的果報盡了,還是會隨他過去的業力而墮落三惡道。

 

       大家想想,即使圓滿五戒十善,甚至禪定功高,升到色界天或無色界天還是永在輪迴,還會墮落三惡道,所以佛陀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都不能令人安穩、清涼,如同活在大火中一般,為什麼呢?因為即使上升天堂,壽命長遠,所謂八萬四千大劫,可是只要有壽命就有命終,一旦大限到來,只能隨過去生生世世以來的業再度墮落。以這樣來說,即使修行功高,甚至能夠升到非想非非想處天的修行者,跟五逆十惡的眾生,生生世世在三途六道輪迴,結局並沒有兩樣。

 

       以佛的眼光來看,只要還在六道,壽命都是夭折的、短命的,除非往生到極樂世界,壽命超越時間,才是真正的長壽。但是,我們只要隨順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不管有功夫、沒功夫,功夫高、功夫低,不管有罪業、沒罪業,罪業深、罪業淺,都平等往生。因為往生不是靠我們自己的功夫,也不是靠我們自己的善業,通通是靠這一句萬德洪名。所謂「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這是指我們這個法門。

 

       我們這個法門是建立在四十八大願當中的根本願──第十八願(本願王)之上。第十八願只有講念佛往生,往生彌陀的正覺淨土,彌陀以他的正覺來圓滿、換取我們的往生。如果不是完全隨順彌陀救度來稱彌陀佛名,而以自己的功行,或者五戒、十善、禪定,或者觀想念佛、觀相念佛、實相念佛,或者是禪淨雙修、參話頭,或者悟到某一種境界而迴向往生,通通都在九品當中,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要門」而非「弘願門」。

 

       九品往生和《無量壽經》的花開是一樣的,所以九品有等待花開的時間長短,而胎宮也有五百歲花開的時間,九品的時間跟胎宮的五百歲是一樣的,它是開合之異,細的來講就有七天,四十九天或者幾劫,合的來講,總說就是五百歲。這五百歲不是數目的五百,而是泛指某段漫長的時間,通通以五百歲來代表。這個道理只要研究《無量壽經》就可以明白,如果更進一步看我所編寫的〈淨土宗之宗旨與特色略說〉,也能夠約略的了解。

 

       現在我引用佛陀時代,跟佛陀有親緣的難陀尊者一件典故,來說明上升天堂,天命一盡就墮入地獄的故事。

 

       難陀尊者是佛陀同父異母的弟弟,釋迦牟尼佛成佛不久,除了想到向五比丘說法外,他心中掛念的就是要回皇宮把他的弟弟、兒子想辦法給帶出來出家,所以釋迦王子包含佛陀本身,總共就有八位王子出家。這位難陀王子出家的經過是很奇特的,難陀是佛陀的弟弟,他的身相非常的莊嚴,佛陀有三十二相,難陀有三十相,可說是當時全國的一位美男子,難陀的妻子叫孫陀利,孫陀利是當時全國的第一美女,兩人在皇宮裡恩愛的相處。有一天,佛陀為了巧妙的引導難陀出家,就到難陀所住的宮殿去托缽,難陀看到自己的親哥哥佛陀來,當然非常的高興,極盡美好的供養放在缽中,然後要遞給佛陀,這時佛陀轉身就走向精舍,難陀只好捧著缽跟隨在佛陀背後,一直走到精舍。那個時候,他的王妃孫陀利覺得大事不妙,遠遠的大聲的喊難陀說:「你要快去快回!」哪知難陀卻一去不回了。

 

       回到精舍之後,佛陀立刻命令理髮的居士幫難陀剃髮,難陀當下表示不願意,但在佛陀威嚴的指令之下,他不得不暫時接受。可是雖然身在精舍佛門,心卻在王宮,時刻懷念著他的嬌妻美眷孫陀利,根本無心修行,住在精舍也只是形式上的隨大眾共修而已,所以他日夜都在計量要怎麼樣偷偷的回皇宮去。有幾次想偷偷的回家,每次都在半途遇到佛陀,又被佛陀帶回精舍。又有一次,趁佛陀不在時,他又想偷偷回宮,哪想到走到半山的時候,突然間看到對面有微微的金光,出現一位安詳穩重的出家人,一看,佛陀又在面前。

 

       佛陀微笑的問難陀:「你是不是想念你的妻子,現在正準備回宮?」難陀就猛點頭,而且臉上流露出壓抑不住的苦惱。佛陀又問:「難陀啊!你的妻子生得莊嚴美麗嗎?」難陀就再度的拼命的點頭,可說腦海中全部都是他這位嬌妻美眷的倩影。這時,佛陀就帶著難陀,往山中的方向走去,看到路邊有一隻瞎眼的老獼猴,佛陀就故意問難陀:「你的妻子跟這隻老獼猴相比,怎麼樣呢?」難陀一聽,內心很不舒服,皺著眉頭不想回答,心裡想:「佛陀啊!你真是開玩笑,我妻子是全國第一美女,其他的女人再美麗,都不能跟她比,何況是這一隻畜生老獼猴,瞎眼又沒有腦。」當難陀這樣想的時候,佛陀已運用神通,把難陀帶到忉利天宮,忉利天宮處處充滿宮殿樓閣,還有美麗的花園,可說是笙歌處處,仙樂飄飄,看到很多的天子和天女互相圍繞,奢華美好遠勝人間。這時,難陀注意到有一群天女守著一個宮殿,而宮殿之中並沒有主人,難陀就請教旁邊一位可愛靈巧的天女,這位天女就用著嬌柔的聲音回答:「因為佛陀有一位弟弟叫難陀,被佛逼迫出家,由於出家的福報,命終之後就會升天,到我們這裡來當天主,這個宮殿是他的,我們是他的侍者,正準備將來迎接他。」

 

       難陀一聽,心中非常的興奮,就想,孫陀利跟天女一比,簡直就像那隻老獼猴了,回到精舍之後,難陀對孫陀利的眷戀就完全沒有了,所眷戀的就是天上的天女,所以他就精進修行,巴不得趕快升到天上去享受那個天福。

 

       過了一段時間,佛陀又來探視難陀,把難陀帶到地獄,哪個地獄呢?沸湯地獄。難陀到沸湯地獄一看,非常的悲慘、恐怖,一鍋鍋的沸湯烹煮著一個又一個哀嚎呼吼的罪人。突然間,難陀注意到有一鍋沸湯滾沸著但裡面卻沒有人,就順口問旁邊的獄卒,為什麼這一鍋沸湯沒有人?旁邊的獄卒就說:「這鍋是要留給佛陀的弟弟難陀,因為他出家發心不正,當天福享盡,就會墮落到沸湯地獄,進入鍋中來受果報,我們已做好萬全準備了。」難陀一聽汗毛直豎,冷汗直流,趕快央請佛陀帶他回到人間,不要再多停留。

 

       回到精舍之後,難陀想到六道輪迴,尤其地獄沸湯之苦,知道天福也是有限的,天福享盡後,就要受地獄之苦,因此難陀的心念完全改變,真心的精進修行,不是為了升天修行,而是為了要離開地獄、離開六道輪迴而修行。不久之後,他終於證到羅漢的果位。

 

       從以上這個「事證」與「理證」,就可以說明,眾生都必須隨順彌陀的救度;而隨順彌陀的救度必須是「徹底的」、「真心的」隨順。「徹底的、真心的」隨順就是完全稱念彌陀的名號,因為佛名是彌陀本體的顯現,也是依正一如的,稱念祂的佛名,就會進入佛名的境界,亦即彌陀的淨土。

 

       淨順同修在生的時候,就是隨順彌陀的救度,信佛、念佛,過信心的、歡喜的日子。一個人如果內心有了信心,有了安心,她就會歡喜、就會滿足,就會不計較、不比較,對於活在此世間的身心之苦、物質之苦,也就會不以為苦了。所以一個信佛、念佛的人,他平生都在阿彌陀佛光明攝取之中,命終的當下,就直入極樂無為的涅槃境。

 

       今天我以這一首偈:「順佛救度念佛名,信心歡喜過餘生,癌症在身恒不苦,命終直入涅槃城」,來跟大家結緣,並且讚歎淨順同修的信佛、念佛,往生極樂。

(2007年7月7日)

 


 

助念開示
 

【第一部:國語開示】

       淨順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都知道,你已經往生極樂世界了,你的往生極樂世界並不是臨終的現在有了種種瑞相,才證明、肯定你已經往生極樂世界,也不是靠臨終的現在,經過同修、蓮友們的助念、引導,你的神識才能夠正念念佛,阿彌陀佛才順利接引你往生極樂世界,而是你在平生的時候就已經是往生極樂世界的身份,具足往生的功德與功能了,那時是第一次的往生,可以說在那一次的往生你就已經成為極樂世界的聖眾之一了。現在的往生是第二次的往生,是徹底離開了肉體的痛苦,離開了分段生死的輪迴。

 

       第一次的往生是因,第二次的往生是果,因果是互相包含的,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有了這個因,就必定會有相應的這個果。所以對於你現在肉體的斷氣,對於往生極樂世界的問題,大家都不會為你擔憂,反而是為你慶幸,為你高興,因為從此你再也不必承受肉體果報的痛苦,你的家人也可以就此放下重擔了。

 

       淨順同修!「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是我們這個法門的特色,這四種內涵是互相包含的,因此只要是依本願而稱名念佛的人,他在世時就已經不是娑婆凡夫,而是極樂涅槃報土的聖眾之一,這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為我們所完成的。所以我們只要依據第十八願的教理思想去念佛,就擁有了「平生業成」的身份,而且「現生不退」,一旦斷氣之後,就全都進入了涅槃的境界。你的二次往生,就是以自己的生命見証了這個法門的特色。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是純正淨土宗的根本教理。所謂「易行道」,不但「易行」而且「殊勝」,原因就在這裏。只要「專稱彌陀佛名」,一生不變,不懷疑彌陀的救度,這是非常容易做得到的;即使他對阿彌陀佛救度的道理不太了解,或是心中略有疑惑,可是他依然專念彌陀名號,願生極樂世界,專依靠這句萬德洪名,不靠自力、聖道、難行的雜修雜行來迴向的話,則如是因如是果,都必定進入涅槃的報土,而不必待在花苞中經過九品的階位或經過多少的時間才見佛聞法,這個就是易行道的內涵。「易」就易在這裏,「易」的本身含有「殊勝」的功能,如果易的本身沒有殊勝的功德,那就不是這個法門,也不是阿彌陀佛的本願。

 

       因為阿彌陀佛不成佛則已,一旦成佛,祂為我們所建設的就是涅槃報土,祂送給我們的功德,是進入涅槃的捷徑、資糧、功德,方法就是「專稱彌陀佛名」,既不用觀想,也不用觀像,也不用做無相念佛、實相念佛或是禪淨雙修、參話頭,來讓自己達到什麼樣的工夫、境界,之後再迴向到極樂世界,而依自己的所謂較高境界,才能快速見佛,不是這樣的。如果這樣的話,就落入聖道門雜修雜行的迴向,這就是善導大師說的淨土雜行而不是淨土正行。所以善導大師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在這一句可貴的法語當中,就已經把我們這個法門的目標、方法,以及它的簡易和殊勝,文淺意深、字少意賅的顯露出來了。

 

       「極樂無為涅槃界」的意思就是:阿彌陀佛的淨土是無為的涅槃境界,無為的涅槃境界就是沒有凡夫的貪瞋癡,沒有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是超越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以上的境界。要進入這樣的境界,只要「稱念彌陀專復專」,就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就可以如是因如是果的進入無為極樂世界的報土,這個就是顯示「目標」與「方法」,「目標」極為殊勝的進入報土,「方法」極為簡易的專稱彌陀佛名。所以這個法門是可以讓我們能夠安心自在的。以我們現在具足貪瞋癡雜毒的凡夫之身,以我們現在士、農、工、商的勞碌之身,通通可以受持這個法門,「容易」就在這裏,「殊勝」也在這裏。《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成就文〉說: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這一句經文非常可貴,既說出方法,也說出境界,只要我們至心迴向願生彼國,當下就獲得往生的身份,必定往生,而且住不退轉。

 

       這個「不退轉」是「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正等正覺,是不從佛的境界退下來,已經是在佛的身份當中。一般聖道法門的不退轉,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種,但這三不退,都還在五十一階位當中,沒有超越。我們的不退,不是這三種不退,而是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境界,就是已在佛的境界、涅槃的境界。

 

       所以「第十八願成就文」顯示「第十八願」的可貴。第十八願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呼喚,我們承受阿彌陀佛的呼喚而「至心迴向,願生彼國」,這就是迴轉。所謂迴轉是說,或有以前不曉得往生極樂,而現在曉得要往生極樂;以前修的是靠禪密的法門來迴轉往生極樂,現在不靠這一些了,只靠這一句彌陀佛名。或有以前靠種種的正行兼雜行來迴向願生極樂,透過所謂的觀想、觀像、實相、六度萬行或禪淨雙修,或參話頭,希望自己的領悟能夠加深,甚至被印證為初住菩薩、十住菩薩,既明心又見性。現在不靠那些往生極樂,而迴轉禪、密、雜行雜修之心,專念這一句彌陀名號「願生彼國」,這個叫「至心迴向」,這就是第十八願的成就文。

 

       簡而言之,「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就是說,我們聽聞十方諸佛介紹阿彌陀佛的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乃至十念、百念、千念、萬念,都是以念佛來願生極樂,來迴轉進入極樂,這個就是「至心迴向,願生彼國」,這種眾生就能「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所謂「即」就是當下,不隔日,不隔時,從「至心迴向」那一刻起就已經是往生涅槃報土的身份,永不退墮。這個就是「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也是善導大師「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所要解釋的涵義。

 

       「隨緣雜善」就是我們隨著我們所接觸的環境、或同參道友而修種種法門,因為他不完全依靠阿彌陀佛,所以「隨緣雜善恐難生」。「恐」是如果不迴向,就絕對無法往生,即使能夠「迴向」也仍處在花胎當中,難得當下進入報土。

 

       只有專念彌陀名號的人,如果他了解這種道理而信受不疑,他就是「明信佛智」;如果不了解這種道理,心中躊躇不已,可是他還是專稱彌陀佛名,不雜行雜修,這個就是「暗合道妙」,這兩種人都永遠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當中,既是已在阿彌陀佛的攝取裏面,就不可能再退轉、輪迴,或是受冤親債主的討債,或是受天魔外道的障礙。因為,「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阿彌陀佛攝取不捨,我們念佛念念不捨,彼此感應道交,這種眾生,願生極樂,專稱佛名,永遠都在彌陀的光明攝取當中。臨終的時候,光明就會讓他看得到聖眾,然後當下直接迎接他到極樂世界。所以從現在開始,一直到臨終往生,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當中,永不退墮,不受障礙,因為阿彌陀佛的光明是「無礙光」。

 

       所以我們這個法門是簡易殊勝,是現生不退,不退報土,不退涅槃境界,不退成佛之身。這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因為這一句名號是阿彌陀佛經過五劫思惟,經過兆載永劫的修為結晶,這一句名號具足萬德萬善萬行,具足往生的功德資糧。善導大師說:「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所以這六字名號,具足必生淨土的功德,而往生則是進入報土。

 

       所以淨順同修!你平生都專念彌陀名號,而且願生極樂,堅定不移,同時對彌陀的悲心救度有了體認,對自己的卑微下賤有了體認,這就是機法二信。一個機法二信的人,就是明信佛智,就是永在彌陀的光明當中,他的往生是平生就已經決定了,這就是平生業成了,不必等臨終瑞相,也不必等臨終的助念,他是活在阿彌陀佛的懷抱當中,他是過著薰染彌陀悲心的生活。他內心一方面有自己貪瞋癡煩惱妄想雜念這些習氣,也因為感覺體悟到自己這種習氣習性濃厚難以斷絕,所以這顆心就柔軟下來,有慚恥之心,體會到一即一切,所以了解別人也有這種心,因而互相包容、互相體諒。

 

       能體會到阿彌陀佛的救度悲心,就會對阿彌陀佛的救度百分之百的領受,匍匐在阿彌陀佛的腳底下,徜徉在阿彌陀佛的懷抱中,他就會對阿彌陀佛百分之百的恭敬;既然是百分之百的恭敬,自己就會隨之也百分之百的謙卑、謙和,就有彌陀的悲心氣氛,知道去愛護別人,體諒別人,因為他曉得彌陀是主動、平等沒有任何條件的救度眾生。儘管自己還有貪瞋癡,煩惱強盛,業習深重,逢緣觸境,貪瞋業習當下暴露,但是事後立即的反省檢討能力與心情會很強,立刻會反轉過來。有機法二信的人,他的心性、氣質、言行都會有改變的,既有這樣的改變,他的不良業習、遭遇也會隨之而改變。

 

       淨順同修!往生之後,你就會證入極樂世界無為涅槃的境界,你的心當下就會三百六十度的轉變,過去凡夫的心態、凡夫的感覺,完全沒有了,面對以往,你會如同哈哈大笑一般,原來過去就像孩子在扮家家酒,過去一切都是業力的展現,可以說生滅無常。

 

       淨順同修!希望你在涅槃淨土的極樂世界當中,能夠早日顯現來護持這個道場,引導其他的人,讓還沒有信佛的來信佛,已信佛卻還未進入淨土法門的能夠進入淨土法門;雖然進入淨土法門,還靠聖道自力雜行雜修,希望提升品位階級的,也能夠進入純正本願法門。

 

       現在北部中部的同修都以歡送的心情前來為你稱念這句萬德洪名,希望你在佛光中能夠鑑照我們這裏的道場,加持所有的同修大眾。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第二部份:閩南語開示】

       淨順同修,今天自從你斷氣進入彌陀涅槃淨土到現在,已經有十個鐘頭左右。在這十個鐘頭當中,我們台北、台中的同修都分班在你的遺體四周來稱念萬德洪名 「南無阿彌陀佛」!目的不是為你助念,或提起你的正念來助你往生,也不是祈求你臨終有好的瑞相顯示你的往生,而是專為了歡喜恭送你往生極樂世界成佛,從此脫離六道輪迴,所以是來和你結最後的佛緣,你先往生極樂世界去那裏成佛,其他同修也將跟隨你到極樂世界成佛。

 

       往生的涵義,就是成佛。因為我們這個法門的往生就是進入報土,進入佛的境界,所以往生就是成佛,沒有經過九品蓮花的階段與期間,沒有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五十位的階級,一超直入如來地,我們這個法門就是橫超的法門,橫超就是超越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五十位階級,直接進入等覺菩薩。印光大師稱揚這種橫超的法門說:「莫訝一聲超十地,當知六字括三乘。」我們不要懷疑、不要驚奇,為什麼只要念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超越十地,進入涅槃的境界。那是因為這六字「南無阿彌陀佛」本來就是具足超越聲聞、緣覺、菩薩的圓滿功德,所以我們念念之中都在斷除我們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都在增長我們八十億劫的福德智慧,念念都是無上功德。

 

       《無量壽經》說:「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只要信受彌陀本願救度,專稱彌陀萬德洪名,願生彌陀涅槃淨土,自自然然不知不求,都具足無上成佛的功德,所以我們這個法門稱「凡夫菩薩格」,雖然現在是具足貪瞋痴的凡夫,妄想雜念多如大地塵土,習氣也非常沉重,但已不是生死輪迴凡夫,是極樂世界的聖眾之一,因為他必定往生,而往生即是涅槃的境界,印光大師說:「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就是說我們若能生死心很懇切,知道這是娑婆、堪忍、痛苦的世界,是六道輪迴、不究竟、有漏有缺陷,是造罪造惡、無明黑暗的世界,決定要離開這個世界,要往生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救度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慈悲沒有半點懷疑,則雖然身在娑婆,煩惱仍然充滿心中,但是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已經不是輪迴生死凡夫,是往生有分,往生決定,時時在彌陀光明攝取中,生死輪迴至此徹底斷除遠離,他一旦斷氣,必受阿彌陀佛接引,進入阿彌陀佛涅槃報土,如是因,如是果,阿彌陀佛永遠攝取不捨。

 

       我們這個法門叫「易行道」,就是很簡單,大家都做得到,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必觀想、觀像,不必無相念佛、實相念佛,不必禪淨雙修,不必參禪悟道、參話頭求明心見性。只要他願生極樂,專念名號,知道決定往生,簡單容易而且快速直接,是當生成就的法門,是一生完成的法門。印光大師形容這個法門的超越性還有一句法語:「能於此法,深生信心,則雖具縛凡夫,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墮地,貴壓群臣」,意思是,若能對阿彌陀佛的救度法門信心很深又堅定,他的根性已超越二乘,二乘就是聲聞與緣覺,雖然他還有煩惱、妄想雜念、宿世習氣,但他的身份地位已超越聲聞、緣覺以上,好像太子剛出世,還不會走、不會跑,也沒有學問道德,尚未建功立業,還未為國家貢獻,但他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時間一到,他就可以統領全國百官萬民。論他為何有這樣的身份?有這樣的權柄?不是他的能力,是因為他繼承他父親的地位。同樣的道理,我們只要對阿彌陀佛的救度深信不疑,我們就可超越直升,不必經過秀才、進士到宰相就無法再進一步,不必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的階位,就直接進入涅槃境界的佛位,所以《阿彌陀經》說:

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往生極樂世界都是佛的境界,但一個佛土只能有一尊佛,極樂世界的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報身,報身是有始無終,阿彌陀佛永遠是阿彌陀佛,因此我們到極樂世界成佛,下降一級顯示等覺菩薩的身份,到其他世界救度眾生,後補其他世界的佛位,雖然我們的內證與阿彌陀佛同境界,外相也與阿彌陀佛的無量光、無量壽相同,但我們不稱為佛。

 

       曇鸞祖師對這個法門的簡易殊勝也有令人感動歡喜的幾句法語:「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就是指薄地凡夫,貪瞋痴具足,沒有絲毫能力降服煩惱,妄想、習氣沒半點缺少,但是因「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以來造無量無邊的業,有犯五戒之罪、犯十惡、五逆、謗法之罪,拖累我們世世生生在六道中輪迴,但是我們信受彌陀救度,從此這些罪業不再牽累,在不斷除煩惱的當下已具備涅槃身份。煩惱本來與菩提相對,涅槃與生死相對,而我們不必斷除煩惱,也不必當下離開生死,不妨礙我們在煩惱中擁有涅槃成份,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不是一般聖道法門道理所可解釋的,也不是一般自力苦行所可形容的,更不是我們所想像得到的,聲聞、緣覺也想像不來,這完全是佛的境界,是阿彌陀佛的境界,所謂「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所以,淨順同修,我們今生今世遇到這個法門,不是沒有原因的,是我們宿世與阿彌陀佛結下的緣,在當時我們往生之心不夠懇切,專念之心不夠純一,致使我們只結這個緣,等到未來世(即今生今世)才得到這個果。所以阿彌陀佛第二十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意思是指有人稱我名號,想往生極樂世界,但不夠專純、堅定,只是種下彌陀之緣,這就是「植諸德本」,等待未來若能至心迴向,欲生我國,就決定往生極樂世界,若不能達成,就不取正覺。凡是與阿彌陀佛結緣的眾生,阿彌陀佛生生世世都會跟隨他,不放捨地引導他,啟發他的信心,使他信受進入第十八願。

 

       淨順同修,我們就是有這樣「植諸德本」的宿世善緣,今生今世種子成熟,所以才進入第十八願,得到阿彌陀佛的救度攝取,所以我們要慶幸我們宿世的因緣,歡喜我們今生的佛緣。所以淨順同修,你要用歡喜的心、感恩的心、慶幸的心,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然後再以此功德來庇蔭你的眷屬,以你的光明來鑑照加持這個教團,讓你的眷屬都能走入成佛之道,讓教團能發揮弘揚,廣大傳遍地球五大洲。現在中部及北部同修都以十分歡喜、虔誠之心來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一方面歡送你往生成佛,一方面與你結成佛的佛緣,將來顯化時能彼此襄助,所謂「一佛出世,千佛護持」。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2007年6月29日)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