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團聚講話(2024年12月14日)
各位法師,各位志工們:南無阿彌陀佛
首先,要向各位法師、各位志工們說一聲:大家辛苦了!今天是今年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大家為彌陀、為眾生、為教團、為這一個法門,不惜凜冽來到板樹體育館,一大早一直到現在,等一下還要繼續忙碌布置;尤其明天的彌陀誕法會,志工們肯定是非常戒慎的,實在是辛苦了。
現在,主要是跟大家見見面,看看大家。有關佛門,尤其是淨土宗的志工應該抱著什麼樣的心態,或做什麼事情,主要都輯錄在《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一書中,志工們可以利用時間再度閱覽溫習。
現在要跟大家分享「志工」這個「志」字,以及它的內涵與淨土法門、與阿彌陀佛以及淨土宗的根本經典,有什麼樣相應的地方。
志:心之所往
所謂「志」就是「心之所往」,心所憧憬的、嚮往的、希望達到那個目的,下定決心以那個目的為目標前進,這個就是「志」──心之所往。
志:信念、信願、意向、目的、目標、抱負、決心。
以詞典上的解釋來看,「志」就是信念、信願或理想、目的、目標,或是抱負、決心。信念,就是對我們所喜歡的、所憧憬的,我們會認為它很好,所以才會喜歡、喜愛。那「志」也離不開我們的信念,所以志是信念,也是信願。
如:意願、意志、志氣、志同道合。
大家來當淨土宗的志工或者是將來要願生彌陀淨土,這個也是屬於「志」的範圍,譬如「意願、意志或志氣」,而修行人的團體就是「志同道合」的團體。就有這些內涵。
心本所無,所以「立志」。
一般人的心其實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目標跟方向,都是悠悠泛泛的過一輩子,所謂虛生浪死,別人或以前的人是怎樣的生活,自己也跟著那樣的生活,沒有特別的目標、目的。就是從小上小學、國中、高中到大學,或是研究所,畢業之後,或者結婚生孩子,同時找一分安定職業,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所謂養家活口。世間人從少年、青年、壯年、中年一直到老年,然後死亡,這個就是世間的人生。從呱呱墜地,一直到奄奄一息而斷氣,一輩子就這樣過去了。人生很短,即使八十年、一百年,也是在一剎那之間而已。如果是歷史上的偉人,其人生往往「心有所往」,「志有所立」。如孔子十五歲就立志向學,要學賢、學聖,這是孔子的立志,是以成賢成聖為目標、目的;又如釋迦牟尼佛二十九歲(也有一說十九歲)就立志出家修行,他的目的就是要成佛,為了使命必達,終致夜逃皇宮,所以釋迦牟尼佛的立志是以成佛為目標、目的。
立志:自信教人信。為彌陀,為眾生。
我們也「立志」,我們立什麼志呢?就是「自信教人信」。也就是為彌陀、為眾生。當然,我們所立的志最根本的就是阿彌陀佛所講的,以及釋迦牟尼佛所勸導的。阿彌陀佛講什麼?阿彌陀佛曠劫以來就開始呼喚我們,要我們「欲生我國」,欲生他的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也勸導我們要「願生彼國」,願生他的極樂世界,所以「欲生」、「願生」是我們立志的根本。因為阿彌陀佛曠劫之前就為了眾生發願要成佛,發願要建設一個極樂世界,目的是要把眾生都救度到極樂世界。一方面讓眾生離開六道輪迴之苦,一方面在極樂世界能夠成就涅槃之樂,甚至跟他一樣能夠廣度十方眾生。為了能夠救度十方眾生,阿彌陀佛把他「願」的功德,以及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的功德,也就是「行」的功德,將這「願」與「行」的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統統凝結成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一句佛號叫作「萬德洪名」,也是法界所有一切功德的結晶,阿彌陀佛以這一句名號來送給我們,使我們往生有希望。因為瞭解阿彌陀佛這樣為我們,因此我們也這樣為眾生,一方面報佛恩,一方面眾生都跟我們有很深的緣,經典上說所有眾生生生世世以來都與我們有父母兄弟親屬的關係,我們蒙受彌陀救度,也會希望我們生生世世最親愛的親屬們,也能夠獲得彌陀的救度,所以說「為彌陀、為眾生」。不過,這也不是為別人,就是為自己以及自己有相關的人,而這一種立志是最高無上的立志。
上班:上彌陀至高無上的班。
一般人不管在公家機關或私人公司上班,都希望步步高升,從課長、部長、院長,但那一種班還算是低而不高的,為什麼?因為那仍是有為法,會變遷,最後消滅,所謂「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而且世界上一切都是污染的、罪惡的,我們不去上那一種班,我們要上阿彌陀佛的班。在座大部分的志工們都已經退休,而還在上班的人,也可以利用時間兼差,上阿彌陀佛的班。
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之王,十方諸佛都在上阿彌陀佛的班,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也在上阿彌陀佛的班,都在推廣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那麼我們也跟著十方諸佛 、十方諸菩薩的步伐,也來自信教人信,推廣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所以說我們所上的這一種班是跟十方諸佛、十方諸菩薩一樣的。
當然,釋迦牟尼佛也好,十方諸佛也好,他們已經到達無我空性的智慧,同時懷抱著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我們還是凡夫,我執深重,習氣也很繁重,脾氣也很厚重,既無慈悲也無智慧,這樣怎麼可以跟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菩薩並列?當然我們跟佛菩薩是無法相比的,但,在蒙受彌陀救度的同時,我們一方面慚愧感恩,一方面盡我們一點點微薄的力量,所謂「盡形壽獻生命」,做自己力之所及的來為彌陀、為眾生。所以能夠上阿彌陀佛至高無上的班,是人間最神聖、最尊貴、最有價值的班。
服務:服廣大無量眾生的務。
淨土法門是講阿彌陀佛主動、積極、平等、沒有差別、沒有條件的救度,因此我們對任何眾生也是平等、沒有選擇性的來為他宣揚這一個法門,這叫「服廣大無量眾生之務」。像明天彌陀誕法會,志工們都在第一線上,不管誰來了,都儘量的和顏愛語 、下心含笑、恩慈體貼,希望自己為對方所做的一言一行或一個笑容,都能夠讓對方感受歡喜,對我們淨土宗的教團留下美好的印象,甚至以後十幾二十年還懷念不忘。這就是「服廣大無量眾生的務」。出家眾來也好,在家眾來也好,不管誰來,都儘量出自真心、愛心、恭敬的來接待他們,讓他們留下懷念。
領餉:領彌陀無量功德的餉。
一般上班,除了自己的興趣、志向以外,主要就是要有薪水,如果沒有薪水那上班是為了什麼?不僅無法養家活口,還白白費精神、體力、時間。高科技業,聽說一個月薪水都是十萬元以上,如果是大企業可能更多。不過,不管所領的薪水是幾萬或幾十萬、幾百萬,都比不上阿彌陀佛功德的薪水。阿彌陀佛的功德是無量的,無量就是不能算,沒有一個數字可以算。大海是無量,虛空是無量,我們所有的薪水是這樣無量的功德,所以我們應該來上阿彌陀佛的班,領阿彌陀佛無量功德的薪水。那這不是退休才能上這個班,最好是還年輕的時候就能上阿彌陀佛的班。上阿彌陀佛的班最直捷的就是出家,不再去上社會的班,出家弘揚這個法門就是上阿彌陀佛的班。
一般人上班,所服務的對象是有限的,大部分照顧的就是家裡的人,而現代又少子化,一個家庭大概都是一個小孩或二個小孩,薪水主要是供給家庭,希望家人生活無憂。可是我們所領的薪水是阿彌陀佛無量功德的薪水,所服務的對象是無量眾生,這樣的人生可以比一比,人生的價值在哪裡?就在年輕時就出家弘揚彌陀救度的法門,這是最有價值的,也是最有意義的人生。不然,從嬰兒到老年,然後到墳墓;從床舖到公司,從餐桌到廁所,這樣過一輩子,這樣有意義嗎?仔細思考,會覺得是沒有意義的,不僅虛生浪死,而且輪迴無盡。所以最有意義的就是上阿彌陀佛的班,自信教人信,自利利他。
講到這裡,請為我們的出家眾鼓掌,出家眾就是上彌陀的班、領彌陀的薪水、服廣大眾生的務, 這是最神聖最有價值的。為什麼?學佛的目的就是要解脫生死輪迴、要成佛,人生的目的其實也不離開學佛成佛,那我們自信這個法門,教人信這個法門,這幾個目的就都達到了。
所以能夠自信教人信,當彌陀的志工,人生的目的、人生的大事、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意義就統統具備了。
心概分為三:知、情、意(認識、感情、意志)。
「志」是從心發展出來的,在佛法當中把宇宙萬物還有心念歸納成為一百個法,有一本書叫做《百法明門論》,專門解釋這一百個法的內涵,其中,心的範圍就有六七十個,但概略可分為三個:就是「知、情、意」。
「知」就是認識、辨別、判斷;「情」就是感情,所謂喜怒哀懼愛惡欲,本質就是貪瞋癡;「意」就是意志,也就是志工這個「志」。所以我們心裡有知、情、意,認知之外還有情與意。其實我們人生一輩子,都是被情意所主導,以情意為主在過日子,以情意為主的話,認識越多,學問越豐富,就越擴張自我、自私、自利。因為以情意為主導的人生無非就是為了情,為個己的利益,有損害自利時,就會跟對方爭執甚至戰鬥。所以人跟人的對立,國家跟國家的對立,都是情意推動的。
轉染還淨。以情意主導為中心,轉為以智慧主導為中心。轉識成智。
釋迦牟尼佛說「轉染還淨」,轉污染的情意為清淨的情意。也就是本來是以情意主導為中心的,轉為以智慧主導為中心。智慧就是我們講的「知情意」的「知」,當然這個智慧還不是佛教般若空性的智慧,還都是有為的、有漏的,但就是要逐漸的去轉,所以說「轉染還淨」。
以唯識宗來講,就要「轉識成智」,所謂「轉識成智」並不是識沒有了變成智,而是把有漏的、有為的、污染的、自私自利的,轉為無漏的、清淨的、為大眾的,這叫「轉識成智」,轉有漏識成無漏智。
「欲」為一切法的根本。
佛法把起心動念的心的對象就分為六十幾個,包括宇宙的種種就有百個。其中有一個「欲」,也是心的對象,這個「欲」,經文上說「欲是一切法的根本」,等於說一切法都來自於「欲」,如果沒有「欲」,那宇宙沒有一切法。可見「欲」的功能是很強大的。
五別境:欲、勝解、念、定、慧。
心的功能很多,其中有「五別境」,五種個別的心的對象。五別境是因為境不同,所以就產生不同的心所。五別境就是「欲、勝解、念、定、慧」,其中「欲」擺第一位,欲是什麼境界產生的?是所愛境。我們所喜歡的、所喜愛的對象,引起我們這樣的行為。比如一個人喜歡抽煙、喜歡喝酒、喜歡賭博,因為是他喜愛的,所以他就往那一方面去發展,這個就是他的「欲」。剛剛講,孔子立志為學,要成聖成賢,這就是孔子的欲。那吃喝嫖賭是不好的,立志成聖成賢是好的,所以「欲」可以成為好的,也可以成為不好的。
人的行為歸納起來有三性:善的、惡的、不善不惡的。「欲」可以是善的,像釋迦牟尼佛立志修行成佛,這個是屬於善的,以《百法明門論》來講叫作「善心所」,屬於善的範圍。那如果為非作歹、吃喝嫖賭,那就是「煩惱心所」。
有的學者發心研究某種學問,如《易經》或《老子》、《莊子》,或者《論語》、《孟子》,這都是「欲」。我們修學淨土經教,欲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我們的「欲」。所以「欲」是一切的根本,沒有「欲」,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就的。進一步因為很喜歡,譬如說很喜歡《易經》,一有時間就去誦讀它、研究它,欲罷不能,因此對《易經》就有深入的了解,這就是「勝解」。
對於研究學問,或對經典的學習,可說有四個層次:
第一是「閱」,閱覽,靜靜地、默默地看。
第二是「讀」,把經本打開,出聲來念,這就是讀。
第三是「誦」,把經典蓋著,背述出來,這就是誦。
第四是「研」,對於這一本經深入的、詳細的去研究它的義理,就會有殊勝的了解。
所以,「欲」進一步就是「勝解」。然後是「念」,就是對以前所學習過的、所薰染過的能夠銘記在心,念念不忘,這就是「念」。接下來是「定」,就是更進一步,心思都在這方面,專心致志,專注一心,這就是「定」;不過,這個「定」不是四禪八定的定。接下來是「慧」,就是我們對所欲的這個事項有勝解、有念、有定,非常的了解,毫無懷疑,這就是「慧」;不過,這個「慧」不是戒定慧的慧。
所以,凡夫要成為什麼,首先要有這個「欲」,成為罪人、惡人是從煩惱的欲發展出來的;即使要成賢成聖,或超凡入聖、破除無明,或往生極樂世界,也是從善法的欲開始的。今天大家當彌陀的志工,服務無量眾生的務,也要有這個「欲」,如果沒有「欲」,就沒有動力。所以說「欲是一切法的根本」。
《無量壽經》〈序分〉中說: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朋友);
荷負群生,為之重擔(僕人)。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施主)。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孝子)。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自身)。
《無量壽經》〈序分〉中描述菩薩們都在學阿彌陀佛的發心與行誼。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意思是,阿彌陀佛主動來當我們的朋友。
「荷負群生,為之重擔」,目的是來擔負我們的重擔,當我們的僕人。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那要怎麼樣擔負我們的重擔呢?就是也當我們的施主,把這個不請之法──六字名號惠賜給我們。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為了達成荷負我們的重擔,把不請之法的六字名號惠賜給我們,他好像孝子一樣來親近我們、孝敬我們,讓我們對他有如子的感覺,然後接受他的惠賜。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前面講的四項都還有彼此之分,還有能所對待,還不是同體大悲。現在「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就是同體大悲。也就是眾生不是別人,眾生就是我──阿彌陀佛的本身,眾生就是阿彌陀佛的頭,阿彌陀佛的腳,阿彌陀佛的手,阿彌陀佛的五臟六腑。所以對阿彌陀佛來講,眾生不是別人,眾生就是他自己。
如果能夠了解到這一點的話,念佛是不會勉強的,時處諸緣都會憶佛念佛。因為知道佛不是在天邊,不是在十萬億佛土之外,佛不在外面,不在大殿,不在供桌上,佛在哪裡?在我心內,與我同體不分,可說阿彌陀佛莊嚴的大雄寶殿就在我的心內。
領略到這一點,自然會信受彌陀的救度,接納彌陀的救度。為什麼?因為我們領解阿彌陀佛從曠劫以來到今生今世,是一個真實大慈悲的佛。雖然佛佛道同,可是十方諸佛當中,唯有阿彌陀佛能夠救度我們,其他的諸佛不能。也就是說,其他的諸佛救度十方眾生是有困難的,可是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是毫無困難的。從這一點來講,阿彌陀佛在十方諸佛當中才是真實大慈大悲的佛。
阿彌陀佛日夜伸出他金臂的手,時刻發出悲切的呼喚之聲,呼喚十方眾生要「欲生我國」。十方眾生是什麼樣的身分,就怎麼樣的救度,是根機銳利的,就根機銳利的那樣來救度他;是根機頑鈍的,就根機頑鈍的那樣來救度他;是出家眾、在家眾,是男眾、女眾,是賢、愚、智、不肖,就都那樣的來救度他。
阿彌陀佛伸出金臂之手,發出慈悲之音,悲切的呼喚我們,要救度我們,那我們自覺是一個罪惡生死凡夫,必需要佛來救度我們,正好阿彌陀佛就是救度我們的大慈大悲的佛。有這兩種深信,叫作「機法深信」。所謂「機」是指自己,深信自己是個罪惡深重的凡夫,雖然這一輩子學佛、出家修行,但卻沒有能力斷除煩惱解脫輪迴,下一輩子即使再度為人,出家、深入經藏、苦修苦行,還是沒有能力斷除煩惱解脫輪迴;乃至未來的生生世世都如此。這樣的深信,就是「罪惡觀」的深信。有這樣的「罪惡觀」,就期待能被救贖,那十方諸佛都是大慈大悲要救度眾生,可是十方諸佛無法救度我們,不是他不慈悲,是因為我們罪業太深重;而阿彌陀佛他有這樣的愛心,又有這樣的能力要救度眾生。「罪惡觀」進而信受彌陀救度就是「機深信」,而信受彌陀救度,叫作「法深信」,「機深信」的內涵一定要帶有法的深信,才算機深信;「法深信」的內涵也必須帶有機的深信,才算是法深信。所以機跟法的深信是一體不離、一體兩面,是在一起的,不是分開的。沒有「機深信」就沒有「法深信」,沒有「法深信」也沒有「機深信」。所以機法深信的眾生跟阿彌陀佛就形成了「機法一體」、「佛凡一體」的關係。
我們現在雖然肉體還在娑婆世界,但已是正定聚的身分,已經在阿彌陀佛攝取不捨當中,雖然這幾年或幾十年還在娑婆世界,還有種種憂悲苦惱,但畢竟也是短暫的,不久之後就要到極樂世界,領受跟阿彌陀佛同樣的光壽無量之身,證同彌陀。我們就是這樣的深信。
所以了解阿彌陀佛「於諸眾生,視若自己」,自然而然就有這一種深信,同時也會自然而然的憶佛念佛。
剛剛引用《無量壽經》的第一句法語就說「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我們的志工可說都是在作眾生的「不請之友」。
《論語‧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以世間來講,「友」的意涵是什麼呢?儒家孔子就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就是我的朋友很正直,很誠實,又深入經藏、廣學多聞。我跟他在一起,不知不覺,我歪曲的心、虛假的心,也正直、誠實了;我本來愚痴,也跟著有智慧了。曉得人生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就是出家,自信教人信,為彌陀做手腳,為眾生做津梁,這就是我人生的目的。也曉得人生的大事是什麼?大事就是要解決生死輪迴,要往生極樂世界。曉得這樣的人生,才是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人生。所以我們跟這一種朋友在一起,就會帶來這樣的利益。這利益很廣大,就是真實之利,解脫生死輪迴成佛的利益。
相反的,如果「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那損害就大了,就要生生世世在三惡道輪迴。「友便辟」是跟前面的「友直」相對待的,意思是不正直、歪門旁道,凡事都走旁門邪道,動歪腦筋;「善柔」就是不誠實,花言巧語,做表面功夫來討好他人,不是出自於誠心誠意的,是言行不一、心口各異;「友便佞」,「便佞」就是沒有真才實學,可是用種種的花言巧語顯示自己很有學問。我們跟這樣的朋友在一起就有損無益。這是儒家所講的損益的三種朋友。
佛陀也對朋友有四種看法:
《佛說孛經抄》說:
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
何謂如花?好時插頭,萎時捐之;見富貴附,貧賤則棄,是花友也。
何謂如秤?物重頭低,物輕則仰;有與則敬,無與則慢,是秤友也。
何謂如山?譬如金山,鳥獸集之,毛羽蒙光;貴能榮人,富樂同歡,是山友也。
何謂如地?百穀財寶,一切仰之;施給養護,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有像花的朋友,有像秤的朋友,有像金山的朋友,有像大地的朋友。
什麼是「如花」的朋友?就是我們富貴時,他就會來跟我們作朋友,我們如果失敗了、落魄了,他就離開我們。就如花開鮮豔時,便插在頭上,枯萎了就丟棄。這樣的朋友就是勢利的朋友,不是真正的朋友。
什麼是「如秤」的朋友?古代的秤是秤砣(秤錘),不像現在的電子秤。東西重的一邊秤桿就往下低,東西輕的話秤桿就向上升。意思是說,如果我們有利益給對方,他就對我們敬重,如果沒有好處給對方,他就對我們輕慢,像秤一樣。是看利益有無來做交情。
什麼是「如山」的朋友?「譬如金山,鳥獸集之,毛羽蒙光」,本來飛鳥野獸身上的毛是沒有光芒的,可是棲息在這一座金山,身上的毛就有光芒。比喻顯貴時能夠共榮,富足時也能夠同樂。這是如山之友。
什麼是「如地」的朋友?大地是出生長養一切萬物的,比如動物、植物、百穀、財物,萬物都是依靠大地才能夠生長與存在。朋友如果是像大地的話,不管我們是貧窮也好,是身心煩惱痛苦也好,我們的朋友都會不離不棄地來支援我們,看顧、安慰我們,跟我們同在。所以這一種恩惠、恩德就很深厚。這是譬喻德行如地之友。
酒肉朋友、點頭之交。金蘭之友、莫逆之交、生死之交、君子之交。
同參道友、良師益友。
一般來講,有酒肉之交的朋友,有點頭之交的一般朋友;真正的好友如金蘭之友、莫逆之交、生死之交、君子之交,這四種都很可貴,一般是很少有的,其中君子之交,君子指才德出眾或行為端正的人。
不過,這是以世俗之友來比喻,因為世間的君子不一定懂得佛家所講的善惡因果報應。以佛法來講,「同參道友」才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因為同參道友會端正我們佛法的正知正見,切磋增長我們的修行歷練。
《維摩詰經》說:「眾人不請,友而安之。」
《無量壽經》說「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為諸庶類」的「庶類」也好,「荷負群生」的「群生」也好,「施諸黎庶」的「黎庶」也好,「於諸眾生」的「眾生」也好,這四個名詞不一樣,但意思都是指有貪瞋癡的凡夫眾生。凡夫是沒有智慧祈請佛菩薩來當朋友的,他為什麼「不請」?有三方面:
第一,對方還沒有佛緣,不想學佛,不想皈依或結交同參道友,所以不請。
第二,已經學佛了,可是不了解淨土法門,所以沒想到要去追求淨土法門的教理,更沒想到要跟淨土法門的同參道友切磋,所以不請。
第三,雖然進入淨土法門了,可是還在「要門」當中,不曉得有「弘願門」,所以不請。
簡單來說,就是三種價值觀的選擇與廢立:「內外選擇」、「聖淨選擇」、「信疑選擇」。
「內外選擇」,內指內道,就是佛教;外指外道,就是其他宗教。原來是外道,或者沒有善根,所以不想進入內道。
「聖淨選擇」,就是進入佛門了,佛門中有八萬四千法門,歸納為兩個門:「聖道門」與「淨土門」,他雖然進入佛門了,可是學的是聖道門,他不曉得有淨土門,甚至於不想學淨土法門,這是「聖淨選擇」。
「信疑選擇」,就是雖然學淨土法門了,可是還在「要門」當中,對阿彌陀佛有懷疑,認為雖然念佛,但如果不累積一些功德迴向的話,恐怕往生不容易;或者認為雖然一天念佛十萬聲了,可是心還不清淨,有妄想雜念,不能功夫成片、夢寐一如,這樣恐怕還達不到阿彌陀佛接引的標準……這就是懷疑。甚至覺得雖然我現在精進不放逸,但臨終沒有把握,萬一失智了,或病重昏迷不能念佛了,恐怕不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種種的懷疑。不曉得阿彌陀佛是「不請之友」的佛,是為眾生「荷負重擔」的佛,是一位大施主的佛,要以萬德洪名來布施惠賜給我們,更重要的是不曉得阿彌陀佛是一尊「於諸眾生視若自己」的佛,念佛人自始自終都與佛同在,乃至失智或昏迷不能念佛,阿彌陀佛更加不離不棄。因為不曉得,所以才會有懷疑。
所以,「不請」可以分析為「內外」、「聖淨」與「信疑」。
那如果眾人「不請」,但主動來當他的朋友,目的就是讓他「安」,「安」什麼呢?《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這種不請之友正是要來救度我們脫離三界六道的生死輪迴,使我們沒有恐懼,徹底大安,如《無量壽經》所說的:「一切恐懼,為作大安。」這一種友是人中最稀有最殊勝的真友。
阿彌陀佛就是要讓我們的心能夠安,心要能夠安,必須有東西給我們,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阿彌陀佛要安我們的心,必須要有東西給我們,那個東西是什麼呢?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萬德洪名。這就是「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所以「眾人不請,友而安之」才是真正的友,不然稱不上真正的朋友。而阿彌陀佛以他的萬德洪名惠賜給我們罪惡凡夫,救度我們出離生死輪迴,令我們「一切恐懼,為作大安」。可說法界中,唯有阿彌陀佛是我們十方眾生的「不請之友」。
《肇論》說:「真友不待請,譬慈母赴嬰兒。」
如果是真正的朋友,是不用等待我們請求,他就會主動而來的。就好像慈愛的母親,她對嬰兒是主動的,看到嬰兒在扭動,就曉得嬰兒有所不安,應該是要換尿布或者肚子餓了,慈母就主動的看護。那朋友好像慈母對待嬰兒一樣,主動的來為我們。不過世界上可以說少有這一種朋友的,有句話說「今日之友,明日之敵」,所以世界上這樣的朋友,少之又少。若有這樣的朋友,等於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了,但如果沒有空性智慧,也就是說還有煩惱的話,就不容易做得到。為什麼呢?他不能任勞,或者是不能任怨,或者是不能勞怨無悔。所以要當這樣的真友是不容易的,是很少有的。可說,唯有阿彌陀佛是我們罪惡凡夫的不請之友。
《勝鬘經疏義私鈔》(明空法師)說:
友是相救為義,然請而後救,即非真友,故云作不請之友。
唐朝的明空法師在《勝鬘經疏義私鈔》解釋說「友是相救為義」,所謂「友」的定義就是「相救」,意思是互相幫助,甚至互相救度對方。「然請而後救,即非真友」,但是如果要經過邀請、三託四請才來救,那就不是真心的朋友了,必須是主動的觀察根機、因緣就主動前來的幫助相救,這才是真正的朋友。而阿彌陀佛正是一位相救我們的不請之友。
六令:令人接受、令人歡喜、令人讚美、令人尊敬、令人感恩、令人懷念。
我們淨土宗的志工就是發心要當眾生的不請之友,淨土宗的志工都是「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在這一本《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當中有說到「六令」──令人接受、令人歡喜、令人讚美、令人尊敬、令人感恩、令人懷念。這一個比一個不容易。
首先,「令人接受」。這是最起碼的,如果別人不接受我們的話,他就掉頭離去了。所以當對方來的時候,我們要主動的、誠懇和藹地噓寒問暖,讓人接受。而且進一步要讓人家歡喜,如果對方雖然接受,但因我們的態度不好、言語不好,讓他不歡喜,最後也會掉頭而去。這六令都很可貴,但最起碼要做到令人接受、令人歡喜,至於「令人感恩」、「令人懷念」,我們沒有那種德行,但就是儘量去做到「令人接受、令人歡喜」。
二和二謙:說話和氣,態度和藹;心存謙虛,彼此謙讓。
還有「二和二謙」──「說話和氣,態度和藹;心存謙虛,彼此謙讓」。這也不容易做到,尤其有時候事情多了,就會心急,急就會躁,一急躁說話口氣就不好,講出去的話就會刺傷人。縱然發心是良善的,也是為他人好,但因為口氣、語言不好,對方就會覺得不舒服。所以要時刻關照提醒:「說話和氣,態度和藹;心存謙虛,彼此謙讓」。
以和為貴,以忍為高。不以苦為苦,不以難為難。
為彌陀盡形壽,為彌陀獻身命;為眾生擋地獄,帶眾生歸故鄉。
這兩段話,讓人覺得很高端,而且我們哪有能力、勇氣為眾生擋地獄呢?自己為自己擋地獄都不可能了。不過,是因為有阿彌陀佛。我們信受彌陀救度,也教人信受彌陀救度,這豈不是為眾生擋地獄了嗎?
「以和為貴」,團體的穩定成長與力量,都是從和合開始的,一個人的心理如果都處在安定平和的狀態,基本上身體也會調和、安康的。同樣的,一個團體沒有和合,團體就會分裂,就不能成長,也沒有力量。所謂「家和萬事興」、「父子和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不分」、「國和致太平」,所以和對個人對團體都是很重要的。
要達到「和」,必須要「忍」,因為我們都是凡夫,我執、習氣都很強很重,相處在一起,一個面容、一句話,有時候會互相誤解、互相傷害,如果不忍一忍,就會傷和氣,所謂「和氣致祥,厲氣致殃」。
世間難事十之八九,大家擔任彌陀的志工,不要把苦當作苦,就不會覺得苦,不把難認為很困難,就不會覺得難。何況我們擔任的是彌陀的志工,是與佛同工,也就是與阿彌陀佛共同工作的,背後都有彌陀的加持與負責。
阿彌陀佛是我們的主人,我們不是主人。我們不是為自己,都是為彌陀、為眾生,也是為了報佛恩,所以背後有彌陀做主。只要知道背後有彌陀做主,這樣遇到困難的事情,就不會覺得困難,也不會覺得苦惱。
志工們辛苦了,謝謝大家。
南無阿彌陀佛
(開示於2024年12月14日,板樹體育館)
附:道晟法師開示
歡喜做、甘願受──當志工是極樂菩薩的職前受訓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志工菩薩慈悲:
今天很歡喜,也很榮幸,第一次來參與我們大家庭的團聚。上人剛才講,我們都是來上阿彌陀佛的班,所以我想介紹一下我們這家公司。
我們這家公司是是專門訓練菩薩的,是菩薩職前訓練班。因為我們將來都要往生極樂世界,都是阿惟越致菩薩對不對?(眾答:對)那是篤定要做菩薩的。現在我們在這個世界要先訓練一下,所以各位所做的都是在行菩薩行,都在受訓當中。
那我們這家公司,有兩種員工,上人說,正職的員工就是我們的出家師父,那各位志工菩薩就是約聘員工。所以有兩種制服,正職員工穿的就是出家服,約聘員工穿的就是志工服。但是不管哪一種衣服,一穿上身,就不是你自己了,就要把自己忘掉了。
譬如說,我們現在看到的都是穿志工服的蓮友,別人會說:「這是淨土宗的志工」,不會講他是「某某某」,因為你代表的是這家公司,你代表的是阿彌陀佛。既然你代表的是阿彌陀佛,你的工作是來做菩薩職前訓練的,那我們這家公司的目標是什麼呢?就是看你能夠帶多少人回故鄉。
剛才上人講到我們的任務,就是要「為眾生擋地獄,帶眾生回故鄉」,所以,看你可以帶多少眾生回到故鄉去,這個就是我們業績的表現。
我們這家公司當然是全宇宙最好的,因為我們有最好的老闆、最好的同事,所有的同事都是菩薩。雖然我還是凡夫,難免有習氣、難免有脾氣,但是我們的心在芸芸眾生當中是稀有難得的,就像十方菩薩看我們都是人中芬陀利花,所以你們都是一群大白蓮花在一起工作,照理講應該要心情很愉快、很開朗的。
大家做的工作,我認為是人生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情,也在這裡鼓勵年輕人,不要等到退休了才來當志工,現在很流行「斜槓人生」,多做一些不同的工作,希望很多年輕人把斜槓斜到這裡來,來我們這家公司先做一下約聘員工,以後再升職為正職員工。這個條件只有一個,就是把你三千煩惱絲剃掉,你就晉升為正職員工。
我們今生能夠有因緣遇到這個法門,又能夠到弘揚純淨土法門的教團,大家能來這裡付出一份心力,都是很稀有難得的,大家要很珍惜這份工作,珍惜身上所穿的這件志工服,這樣在服務大眾中,自然就會做得很歡喜。你自己很歡喜才能給別人歡喜啊!如果自己做得不高興,怎麼能讓別人高興呢?!
剛才上人說了好幾個條件,比如:起碼要先讓人家能接受我們,覺得你是歡喜的,後面的暫時做不到沒關係,但前面這兩個要先做到。所以希望大家是很珍惜的來領這份有意義的執事,是發自內心的、歡喜的、真心誠意的利益於人的。你心裡希望菩薩是什麼樣子,就把自己變成那個樣子,比如我們去請教別人的時候,都希望別人是和顏悅色的、對我們是非常熱情的、很真心的,那我們也應該這樣去對待別人,因為大家是來受訓做菩薩的。
最後,祝福大家,越做越歡喜,越做越容易,越做越像一尊菩薩。然後把這麼好的教法弘揚到更多的地方,讓全球各處都有更多眾生知道這個法,今生可以回家。
祝福大家,感恩你們辛苦的準備明天殊勝的法會。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