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講演

  1. 志工團聚講話(2024年12月14日)
  2. 2025蛇年新春講話
  3. 平生業成的日人見證與信心之歌
  4. 德興念佛會來訪談話(摘)
  5. 與韓國法師談話並接受依止
  6.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
  7. 阿彌陀經是在說什麼?
  8. 2024龍年新春講話
  9. 皈依開示(2023年11月11日新營)
  10. 慶祝彌陀聖誕暨淨嵩法師往生二十周年紀念講話
  11. 2023中元開示
  12. 剃度開示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2023年8月30日)
  13. 皈依.五戒.剃度開示(2023年7月18日)
  14.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三)
  15.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
  16. 2022中元開示
  17. 「光明遍照」六特色
  18. 為淨土宗志工幹部講話
  19. 清明節慎終追遠與念佛(2022年清明節開示)
  20. 念佛超度之勝益
  21.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22.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二)
  23.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一)
  24.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必得超絕去
  25.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6.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27.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28. 2021中元念佛超薦法會開示
  29.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30.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31. 2019年彌陀誕開示
  32. 2020中元法會開示
  33. 志工四喻
  34. 人生是苦
  35. 生命無常三根本
  36. 兩種深信、觸光柔軟、感恩歡喜
  37. 剃度開示(2019年7月7日)
  38. 中元節開示(2019)
  39. 剃度開示(2019年5月12日)
  40. 豬年話豬
  41. 剃度開示(2018年7月31日)
  42. 淨土宗──往生淨土成佛宗
  43. 受戒與持戒
  44. 趨向淨土的關鍵密碼
  45. 剃度開示(2018年3月24日)
  46. 二種成佛法
  47. 橫超的淨土法門
  48. 往生與預知時至
  49. 剃度及皈依開示(2017年9月19日)
  50. 往生極樂的條件(下.問答)
  51. 剃度開示(2017年8月18日)
  52. 往生極樂的條件(中)
  53. 往生極樂的條件(上)
  54. 深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佛成佛
  55. 四十八願分類歸結
  56. 彌陀願心的根源
  57. 淨土宗的結論──宗旨四句偈
  58. 大慈悲五要點
  59. 慈心法門
  60. 念佛不妄語
  61.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脫離輪迴之上
  62. 淨土宗的根源
  63. 真正的孝行──託父母於阿彌陀佛
  64. 為何吃素?
  65. 略談佛教的意義與淨土宗之殊勝
  66. 「自省己過,善覆他罪,樂修慈心」
  67. 愛與佛命
  68. 不請之友
  69. 歲末聚餐對僧眾的談話
  70. 學佛的目的
  71. 說愛(二)
  72. 說愛(一)
  73. 念佛名號 學佛愛心
  74. 心平氣和 無住生心
  75. 念佛超度 三塗眾生
  76. 澳門淨土宗學會 讚頌辭
  77. 「以誠感人」的意涵
  78. 第一屆淨土宗志工研習會勉言
  79. 慧淨法師除夕團拜電話致辭
  80. 在心、在緣、在決定
  81. 佛教點燈的意義
  82. 念佛的方法與要領
  83. 念佛成佛的原理
  84. 佛在何處?
  85. 志工服務精神的內涵
  86. 淨土行人應具備的根本知見
  87. 慈悲的救度
  88. 念佛生蓮
  89. 三塗眾生 念佛往生
  90. 信受彌陀救度
  91. 為新戒比丘開示
  92. 歸依勸囑
  93. 念佛的音調與心態
  94.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95. 「澳門彌陀共修會落成法語」略講
  96. 厭穢欣淨 切願往生
  97. 初機念佛群疑問答
  98. 簡介淨土宗專純念佛的道風及心態
  99. 淨土法門 理事互含
  100. 初學淨土法門應有的認識
  101. 念佛人的「本尊」
  102.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103. 念佛即圓滿悲智功德
  104. 〈人有實德,天有奇報〉一文的啟發
  105.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6. 如何真正圓滿人生的目的
  107. 萬行不憑憑念佛(二)
  108. 萬行不憑憑念佛(一)
  109.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終直入涅槃城
  110. 彌陀名號 不可思議
  111. 守愚念佛 彌陀住頂
  112. 阿彌陀佛的救度
  113.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114. 念佛方能消宿業
  115.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6. 阿彌陀佛 是何等佛
  117. 以佛為念 以淨為歸
  118. 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119.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
  120. 淨土法門 萬法歸宗
  121. 世間虛假 唯佛獨真
  122. 一心念佛 無疑無雜

法義開示

  1.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三)
  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二)
  3.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一)
  4.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
  5.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九)
  6.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八)
  7.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七)
  8.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六)
  9.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五)
  10.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四)
  11.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三)
  12.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二)
  13.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一)
  14.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
  15. 彌陀淨土的特色-超
  16. 《觀無量壽經》概說(九)
  17. 《觀無量壽經》概說(八)
  18. 《觀無量壽經》概說(七)
  19. 《觀無量壽經》概說(六)
  20. 《觀無量壽經》概說(五)
  21. 善導淨土教理的核心
  22. 淨土宗帶三法數
  23. 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24. 善導淨土教理特色
  25.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五)
  26.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四)
  27.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三)
  28.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二)
  29.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一)
  30. 《觀無量壽經》概說(四)
  31. 《觀無量壽經》概說(三)
  3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
  33. 《觀無量壽經》概說(一)
  3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七)
  3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六)
  3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五)
  3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四)
  3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三)
  3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二)
  4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一)
  41.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
  42.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九)
  43.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八)
  4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七)
  4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六)
  4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五)
  4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四)
  4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三)
  4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二)
  5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一)
  51. 「三誓偈」略解
  52. 念佛的利益
  53. 剃度典禮開示
  54. 「彌陀三約定」
  55. 為新戒弟子開示
  56. 淨土宗「四不」
  57. 《無量壽經》大意(九)
  58. 《無量壽經》大意(八)
  59. 《無量壽經》大意(七)
  60. 《無量壽經》大意(六)
  61. 《無量壽經》大意(五)
  62. 《無量壽經》大意(四)
  63. 《無量壽經》大意(三)
  64. 《無量壽經》大意(二)
  65. 《無量壽經》大意(一)
  66. 《無量壽經》概說(續)
  67. 《無量壽經》概說
  68. 淨土宗特色略說
  69. 淨土宗宗旨略說
  70. 略說淨土宗教判
  71. 佛化婚禮開示
  72. 自信教人信 擔當向前行
  73. 成佛何時、極樂何處、往生何位?
  74. 出家的價值與意義
  75. 略說彌陀名號之義
  76. 為什麼淨土法門是易行道?
  77. 淨土宗是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
  78. 娑婆眾生 無不是業
  79. 龍樹菩薩往生安樂國
  80. 華光出佛
  81. 彌陀光明 最尊第一
  82. 法是道場的靈魂
  83.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84. 彌陀誕辰念彌陀 (二)
  85. 彌陀誕辰念彌陀(一)
  86. 「名號的功德」與「念佛的利益」
  87. 「《大經》三要文」的重要性
  88. 極樂安身實是精
  89. 大悲傳普化 真成報佛恩
  90. 相勸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1.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略講
  92. 口稱成因由法德
  93. 念佛與佛,機法一體
  94. 淨土法門的大根大本
  95. 何謂「一心不亂」?
  96. 略談念佛方式與莊嚴道場
  97. 極樂無為涅槃界
  98. 如何真正紀念「彌陀聖誕」
  99.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
  100. 為迴龍寺常住僧眾開示
  101.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2.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略講
  103.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問答)
  104.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開示)
  105. 淨土宗的幾個名詞略釋
  106. 成佛如林的法門
  107. 善導大師-《觀經疏》大願業力與《大經》三誓偈
  108. 善導大師-略說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109.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五)
  110.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四)
  111.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三)
  112.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二)
  113.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一)
  114.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四)
  115.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三)
  116.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二)
  11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一)
  118.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四)
  119.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三)
  120.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二)
  121.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一)
  122. 《易行品》概說
  123.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二)
  124.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一)
  125.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三)
  126.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二)
  127.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一)

宗風

  1. 宗風學習(七)
  2. 宗風學習(六)
  3. 宗風學習一~五

臨終開示

  1. 臨終的殷切勸導叮囑
  2. 娑婆旅程盡,辭別歸蓮鄉
  3. 信順彌陀救度

訪問篇

  1. 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
  2. 傳承的路_與越南團法師談話

問答

  1. 為善導寺幹部蓮友開示(問答)
  2. 他力與因果,有矛盾嗎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隨緣的念佛?
  4. 如何從自覺愚惡契入彌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蓮友問
  6. 於弘願寺答僧眾問

第十八願善導釋

  1.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十)
  2.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九)
  3.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八)
  4.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七)
  5.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六)
  6.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五)
  7.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四)
  8.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三)
  9.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二)
  10.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一)
  11.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
  12. 第十八願善導釋(九)
  13. 第十八願善導釋(八)
  14. 第十八願善導釋(七)
  15. 第十八願善導釋(六)
  16. 第十八願善導釋(五)
  17. 第十八願善導釋(四)
  18. 第十八願善導釋(三)
  19.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
  20. 第十八願善導釋(一)

淨土法門的核心

  1.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十)
  2.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九)
  3.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八)
  4.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七)
  5.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六)
  6.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五)
  7.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四)
  8.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三)
  9.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二)
  10.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一)
  11.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
  12. 淨土法門的核心(九)
  13. 淨土法門的核心(八)
  14. 淨土法門的核心(七)
  15. 淨土法門的核心(六)
  16. 淨土法門的核心(五)
  17. 淨土法門的核心(四)
  18. 淨土法門的核心(三)
  19.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
  20. 淨土法門的核心(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四、憶與念
  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三、念者今心也,黏著不能忘
  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二、閉關念佛的苦惱者
  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一、念佛先要認識佛
  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現往東方的佛
  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令眾成佛的佛
  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使凡入報的佛
  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報身報土的佛
  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諸佛證誠的佛
  1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臨終來迎的佛
  1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親近增上的佛
  1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身心無礙的佛
  1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息三塗的佛
  1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無礙的佛
  1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唯攝念佛的佛
  1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名號的佛
  1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名體一如的佛
  1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2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
  2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
  2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為作大安的佛
  2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召喚眾生的佛
  2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不擯眾生的佛
  2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代眾受苦的佛
  2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以身為質的佛
  2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2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2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主動救度的佛
  3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獄的佛
  3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眾生的佛
  3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阿彌陀佛,是一尊為大施主的佛
  3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八)
  3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七)
  3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六)
  3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五)
  3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四)
  4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三)
  4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二)
  4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一)
  4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
  4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九)
  4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八)
  4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七)
  4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六)
  4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五)
  4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
  5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
  5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
  5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一)
  5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目錄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志工團聚講話(2024年12月14日)

        各位法師,各位志工們:南無阿彌陀佛

        首先,要向各位法師、各位志工們說一聲:大家辛苦了!今天是今年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大家為彌陀、為眾生、為教團、為這一個法門,不惜凜冽來到板樹體育館,一大早一直到現在,等一下還要繼續忙碌布置;尤其明天的彌陀誕法會,志工們肯定是非常戒慎的,實在是辛苦了。

        現在,主要是跟大家見見面,看看大家。有關佛門,尤其是淨土宗的志工應該抱著什麼樣的心態,或做什麼事情,主要都輯錄在《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一書中,志工們可以利用時間再度閱覽溫習。

        現在要跟大家分享「志工」這個「志」字,以及它的內涵與淨土法門、與阿彌陀佛以及淨土宗的根本經典,有什麼樣相應的地方。

        志:心之所往

        所謂「志」就是「心之所往」,心所憧憬的、嚮往的、希望達到那個目的,下定決心以那個目的為目標前進,這個就是「志」──心之所往。

        志:信念、信願、意向、目的、目標、抱負、決心。

        以詞典上的解釋來看,「志」就是信念、信願或理想、目的、目標,或是抱負、決心。信念,就是對我們所喜歡的、所憧憬的,我們會認為它很好,所以才會喜歡、喜愛。那「志」也離不開我們的信念,所以志是信念,也是信願。

        如:意願、意志、志氣、志同道合。

        大家來當淨土宗的志工或者是將來要願生彌陀淨土,這個也是屬於「志」的範圍,譬如「意願、意志或志氣」,而修行人的團體就是「志同道合」的團體。就有這些內涵。

        心本所無,所以「立志」。

        一般人的心其實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目標跟方向,都是悠悠泛泛的過一輩子,所謂虛生浪死,別人或以前的人是怎樣的生活,自己也跟著那樣的生活,沒有特別的目標、目的。就是從小上小學、國中、高中到大學,或是研究所,畢業之後,或者結婚生孩子,同時找一分安定職業,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所謂養家活口。世間人從少年、青年、壯年、中年一直到老年,然後死亡,這個就是世間的人生。從呱呱墜地,一直到奄奄一息而斷氣,一輩子就這樣過去了。人生很短,即使八十年、一百年,也是在一剎那之間而已。如果是歷史上的偉人,其人生往往「心有所往」,「志有所立」。如孔子十五歲就立志向學,要學賢、學聖,這是孔子的立志,是以成賢成聖為目標、目的;又如釋迦牟尼佛二十九歲(也有一說十九歲)就立志出家修行,他的目的就是要成佛,為了使命必達,終致夜逃皇宮,所以釋迦牟尼佛的立志是以成佛為目標、目的。

        立志:自信教人信。為彌陀,為眾生。

        我們也「立志」,我們立什麼志呢?就是「自信教人信」。也就是為彌陀、為眾生。當然,我們所立的志最根本的就是阿彌陀佛所講的,以及釋迦牟尼佛所勸導的。阿彌陀佛講什麼?阿彌陀佛曠劫以來就開始呼喚我們,要我們「欲生我國」,欲生他的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也勸導我們要「願生彼國」,願生他的極樂世界,所以「欲生」、「願生」是我們立志的根本。因為阿彌陀佛曠劫之前就為了眾生發願要成佛,發願要建設一個極樂世界,目的是要把眾生都救度到極樂世界。一方面讓眾生離開六道輪迴之苦,一方面在極樂世界能夠成就涅槃之樂,甚至跟他一樣能夠廣度十方眾生。為了能夠救度十方眾生,阿彌陀佛把他「願」的功德,以及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的功德,也就是「行」的功德,將這「願」與「行」的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統統凝結成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一句佛號叫作「萬德洪名」,也是法界所有一切功德的結晶,阿彌陀佛以這一句名號來送給我們,使我們往生有希望。因為瞭解阿彌陀佛這樣為我們,因此我們也這樣為眾生,一方面報佛恩,一方面眾生都跟我們有很深的緣,經典上說所有眾生生生世世以來都與我們有父母兄弟親屬的關係,我們蒙受彌陀救度,也會希望我們生生世世最親愛的親屬們,也能夠獲得彌陀的救度,所以說「為彌陀、為眾生」。不過,這也不是為別人,就是為自己以及自己有相關的人,而這一種立志是最高無上的立志。

        上班:上彌陀至高無上的班。

        一般人不管在公家機關或私人公司上班,都希望步步高升,從課長、部長、院長,但那一種班還算是低而不高的,為什麼?因為那仍是有為法,會變遷,最後消滅,所謂「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而且世界上一切都是污染的、罪惡的,我們不去上那一種班,我們要上阿彌陀佛的班。在座大部分的志工們都已經退休,而還在上班的人,也可以利用時間兼差,上阿彌陀佛的班。

        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之王,十方諸佛都在上阿彌陀佛的班,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也在上阿彌陀佛的班,都在推廣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那麼我們也跟著十方諸佛 、十方諸菩薩的步伐,也來自信教人信,推廣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所以說我們所上的這一種班是跟十方諸佛、十方諸菩薩一樣的。

        當然,釋迦牟尼佛也好,十方諸佛也好,他們已經到達無我空性的智慧,同時懷抱著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我們還是凡夫,我執深重,習氣也很繁重,脾氣也很厚重,既無慈悲也無智慧,這樣怎麼可以跟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菩薩並列?當然我們跟佛菩薩是無法相比的,但,在蒙受彌陀救度的同時,我們一方面慚愧感恩,一方面盡我們一點點微薄的力量,所謂「盡形壽獻生命」,做自己力之所及的來為彌陀、為眾生。所以能夠上阿彌陀佛至高無上的班,是人間最神聖、最尊貴、最有價值的班。

        服務:服廣大無量眾生的務。

        淨土法門是講阿彌陀佛主動、積極、平等、沒有差別、沒有條件的救度,因此我們對任何眾生也是平等、沒有選擇性的來為他宣揚這一個法門,這叫「服廣大無量眾生之務」。像明天彌陀誕法會,志工們都在第一線上,不管誰來了,都儘量的和顏愛語 、下心含笑、恩慈體貼,希望自己為對方所做的一言一行或一個笑容,都能夠讓對方感受歡喜,對我們淨土宗的教團留下美好的印象,甚至以後十幾二十年還懷念不忘。這就是「服廣大無量眾生的務」。出家眾來也好,在家眾來也好,不管誰來,都儘量出自真心、愛心、恭敬的來接待他們,讓他們留下懷念。

        領餉:領彌陀無量功德的餉。

        一般上班,除了自己的興趣、志向以外,主要就是要有薪水,如果沒有薪水那上班是為了什麼?不僅無法養家活口,還白白費精神、體力、時間。高科技業,聽說一個月薪水都是十萬元以上,如果是大企業可能更多。不過,不管所領的薪水是幾萬或幾十萬、幾百萬,都比不上阿彌陀佛功德的薪水。阿彌陀佛的功德是無量的,無量就是不能算,沒有一個數字可以算。大海是無量,虛空是無量,我們所有的薪水是這樣無量的功德,所以我們應該來上阿彌陀佛的班,領阿彌陀佛無量功德的薪水。那這不是退休才能上這個班,最好是還年輕的時候就能上阿彌陀佛的班。上阿彌陀佛的班最直捷的就是出家,不再去上社會的班,出家弘揚這個法門就是上阿彌陀佛的班。

        一般人上班,所服務的對象是有限的,大部分照顧的就是家裡的人,而現代又少子化,一個家庭大概都是一個小孩或二個小孩,薪水主要是供給家庭,希望家人生活無憂。可是我們所領的薪水是阿彌陀佛無量功德的薪水,所服務的對象是無量眾生,這樣的人生可以比一比,人生的價值在哪裡?就在年輕時就出家弘揚彌陀救度的法門,這是最有價值的,也是最有意義的人生。不然,從嬰兒到老年,然後到墳墓;從床舖到公司,從餐桌到廁所,這樣過一輩子,這樣有意義嗎?仔細思考,會覺得是沒有意義的,不僅虛生浪死,而且輪迴無盡。所以最有意義的就是上阿彌陀佛的班,自信教人信,自利利他。

        講到這裡,請為我們的出家眾鼓掌,出家眾就是上彌陀的班、領彌陀的薪水、服廣大眾生的務, 這是最神聖最有價值的。為什麼?學佛的目的就是要解脫生死輪迴、要成佛,人生的目的其實也不離開學佛成佛,那我們自信這個法門,教人信這個法門,這幾個目的就都達到了。

        所以能夠自信教人信,當彌陀的志工,人生的目的、人生的大事、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意義就統統具備了。

        心概分為三:知、情、意(認識、感情、意志)。

        「志」是從心發展出來的,在佛法當中把宇宙萬物還有心念歸納成為一百個法,有一本書叫做《百法明門論》,專門解釋這一百個法的內涵,其中,心的範圍就有六七十個,但概略可分為三個:就是「知、情、意」。

        「知」就是認識、辨別、判斷;「情」就是感情,所謂喜怒哀懼愛惡欲,本質就是貪瞋癡;「意」就是意志,也就是志工這個「志」。所以我們心裡有知、情、意,認知之外還有情與意。其實我們人生一輩子,都是被情意所主導,以情意為主在過日子,以情意為主的話,認識越多,學問越豐富,就越擴張自我、自私、自利。因為以情意為主導的人生無非就是為了情,為個己的利益,有損害自利時,就會跟對方爭執甚至戰鬥。所以人跟人的對立,國家跟國家的對立,都是情意推動的。

        轉染還淨。以情意主導為中心,轉為以智慧主導為中心。轉識成智。

        釋迦牟尼佛說「轉染還淨」,轉污染的情意為清淨的情意。也就是本來是以情意主導為中心的,轉為以智慧主導為中心。智慧就是我們講的「知情意」的「知」,當然這個智慧還不是佛教般若空性的智慧,還都是有為的、有漏的,但就是要逐漸的去轉,所以說「轉染還淨」。

        以唯識宗來講,就要「轉識成智」,所謂「轉識成智」並不是識沒有了變成智,而是把有漏的、有為的、污染的、自私自利的,轉為無漏的、清淨的、為大眾的,這叫「轉識成智」,轉有漏識成無漏智。

        「欲」為一切法的根本。
        佛法把起心動念的心的對象就分為六十幾個,包括宇宙的種種就有百個。其中有一個「欲」,也是心的對象,這個「欲」,經文上說「欲是一切法的根本」,等於說一切法都來自於「欲」,如果沒有「欲」,那宇宙沒有一切法。可見「欲」的功能是很強大的。

        五別境:欲、勝解、念、定、慧。

        心的功能很多,其中有「五別境」,五種個別的心的對象。五別境是因為境不同,所以就產生不同的心所。五別境就是「欲、勝解、念、定、慧」,其中「欲」擺第一位,欲是什麼境界產生的?是所愛境。我們所喜歡的、所喜愛的對象,引起我們這樣的行為。比如一個人喜歡抽煙、喜歡喝酒、喜歡賭博,因為是他喜愛的,所以他就往那一方面去發展,這個就是他的「欲」。剛剛講,孔子立志為學,要成聖成賢,這就是孔子的欲。那吃喝嫖賭是不好的,立志成聖成賢是好的,所以「欲」可以成為好的,也可以成為不好的。

        人的行為歸納起來有三性:善的、惡的、不善不惡的。「欲」可以是善的,像釋迦牟尼佛立志修行成佛,這個是屬於善的,以《百法明門論》來講叫作「善心所」,屬於善的範圍。那如果為非作歹、吃喝嫖賭,那就是「煩惱心所」。

        有的學者發心研究某種學問,如《易經》或《老子》、《莊子》,或者《論語》、《孟子》,這都是「欲」。我們修學淨土經教,欲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我們的「欲」。所以「欲」是一切的根本,沒有「欲」,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就的。進一步因為很喜歡,譬如說很喜歡《易經》,一有時間就去誦讀它、研究它,欲罷不能,因此對《易經》就有深入的了解,這就是「勝解」。

        對於研究學問,或對經典的學習,可說有四個層次:

        第一是「閱」,閱覽,靜靜地、默默地看。

        第二是「讀」,把經本打開,出聲來念,這就是讀。

        第三是「誦」,把經典蓋著,背述出來,這就是誦。

        第四是「研」,對於這一本經深入的、詳細的去研究它的義理,就會有殊勝的了解。

        所以,「欲」進一步就是「勝解」。然後是「念」,就是對以前所學習過的、所薰染過的能夠銘記在心,念念不忘,這就是「念」。接下來是「定」,就是更進一步,心思都在這方面,專心致志,專注一心,這就是「定」;不過,這個「定」不是四禪八定的定。接下來是「慧」,就是我們對所欲的這個事項有勝解、有念、有定,非常的了解,毫無懷疑,這就是「慧」;不過,這個「慧」不是戒定慧的慧。

        所以,凡夫要成為什麼,首先要有這個「欲」,成為罪人、惡人是從煩惱的欲發展出來的;即使要成賢成聖,或超凡入聖、破除無明,或往生極樂世界,也是從善法的欲開始的。今天大家當彌陀的志工,服務無量眾生的務,也要有這個「欲」,如果沒有「欲」,就沒有動力。所以說「欲是一切法的根本」。

        《無量壽經》〈序分〉中說: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朋友);
荷負群生,為之重擔(僕人)。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施主)。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孝子)。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自身)。

        《無量壽經》〈序分〉中描述菩薩們都在學阿彌陀佛的發心與行誼。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意思是,阿彌陀佛主動來當我們的朋友。

        「荷負群生,為之重擔」,目的是來擔負我們的重擔,當我們的僕人。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那要怎麼樣擔負我們的重擔呢?就是也當我們的施主,把這個不請之法──六字名號惠賜給我們。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為了達成荷負我們的重擔,把不請之法的六字名號惠賜給我們,他好像孝子一樣來親近我們、孝敬我們,讓我們對他有如子的感覺,然後接受他的惠賜。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前面講的四項都還有彼此之分,還有能所對待,還不是同體大悲。現在「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就是同體大悲。也就是眾生不是別人,眾生就是我──阿彌陀佛的本身,眾生就是阿彌陀佛的頭,阿彌陀佛的腳,阿彌陀佛的手,阿彌陀佛的五臟六腑。所以對阿彌陀佛來講,眾生不是別人,眾生就是他自己。

        如果能夠了解到這一點的話,念佛是不會勉強的,時處諸緣都會憶佛念佛。因為知道佛不是在天邊,不是在十萬億佛土之外,佛不在外面,不在大殿,不在供桌上,佛在哪裡?在我心內,與我同體不分,可說阿彌陀佛莊嚴的大雄寶殿就在我的心內。

        領略到這一點,自然會信受彌陀的救度,接納彌陀的救度。為什麼?因為我們領解阿彌陀佛從曠劫以來到今生今世,是一個真實大慈悲的佛。雖然佛佛道同,可是十方諸佛當中,唯有阿彌陀佛能夠救度我們,其他的諸佛不能。也就是說,其他的諸佛救度十方眾生是有困難的,可是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是毫無困難的。從這一點來講,阿彌陀佛在十方諸佛當中才是真實大慈大悲的佛。

        阿彌陀佛日夜伸出他金臂的手,時刻發出悲切的呼喚之聲,呼喚十方眾生要「欲生我國」。十方眾生是什麼樣的身分,就怎麼樣的救度,是根機銳利的,就根機銳利的那樣來救度他;是根機頑鈍的,就根機頑鈍的那樣來救度他;是出家眾、在家眾,是男眾、女眾,是賢、愚、智、不肖,就都那樣的來救度他。

        阿彌陀佛伸出金臂之手,發出慈悲之音,悲切的呼喚我們,要救度我們,那我們自覺是一個罪惡生死凡夫,必需要佛來救度我們,正好阿彌陀佛就是救度我們的大慈大悲的佛。有這兩種深信,叫作「機法深信」。所謂「機」是指自己,深信自己是個罪惡深重的凡夫,雖然這一輩子學佛、出家修行,但卻沒有能力斷除煩惱解脫輪迴,下一輩子即使再度為人,出家、深入經藏、苦修苦行,還是沒有能力斷除煩惱解脫輪迴;乃至未來的生生世世都如此。這樣的深信,就是「罪惡觀」的深信。有這樣的「罪惡觀」,就期待能被救贖,那十方諸佛都是大慈大悲要救度眾生,可是十方諸佛無法救度我們,不是他不慈悲,是因為我們罪業太深重;而阿彌陀佛他有這樣的愛心,又有這樣的能力要救度眾生。「罪惡觀」進而信受彌陀救度就是「機深信」,而信受彌陀救度,叫作「法深信」,「機深信」的內涵一定要帶有法的深信,才算機深信;「法深信」的內涵也必須帶有機的深信,才算是法深信。所以機跟法的深信是一體不離、一體兩面,是在一起的,不是分開的。沒有「機深信」就沒有「法深信」,沒有「法深信」也沒有「機深信」。所以機法深信的眾生跟阿彌陀佛就形成了「機法一體」、「佛凡一體」的關係。

        我們現在雖然肉體還在娑婆世界,但已是正定聚的身分,已經在阿彌陀佛攝取不捨當中,雖然這幾年或幾十年還在娑婆世界,還有種種憂悲苦惱,但畢竟也是短暫的,不久之後就要到極樂世界,領受跟阿彌陀佛同樣的光壽無量之身,證同彌陀。我們就是這樣的深信。

        所以了解阿彌陀佛「於諸眾生,視若自己」,自然而然就有這一種深信,同時也會自然而然的憶佛念佛。

        剛剛引用《無量壽經》的第一句法語就說「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我們的志工可說都是在作眾生的「不請之友」。

《論語‧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以世間來講,「友」的意涵是什麼呢?儒家孔子就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就是我的朋友很正直,很誠實,又深入經藏、廣學多聞。我跟他在一起,不知不覺,我歪曲的心、虛假的心,也正直、誠實了;我本來愚痴,也跟著有智慧了。曉得人生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就是出家,自信教人信,為彌陀做手腳,為眾生做津梁,這就是我人生的目的。也曉得人生的大事是什麼?大事就是要解決生死輪迴,要往生極樂世界。曉得這樣的人生,才是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人生。所以我們跟這一種朋友在一起,就會帶來這樣的利益。這利益很廣大,就是真實之利,解脫生死輪迴成佛的利益。

        相反的,如果「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那損害就大了,就要生生世世在三惡道輪迴。「友便辟」是跟前面的「友直」相對待的,意思是不正直、歪門旁道,凡事都走旁門邪道,動歪腦筋;「善柔」就是不誠實,花言巧語,做表面功夫來討好他人,不是出自於誠心誠意的,是言行不一、心口各異;「友便佞」,「便佞」就是沒有真才實學,可是用種種的花言巧語顯示自己很有學問。我們跟這樣的朋友在一起就有損無益。這是儒家所講的損益的三種朋友。

        佛陀也對朋友有四種看法:

《佛說孛經抄》說:
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
何謂如花?好時插頭,萎時捐之;見富貴附,貧賤則棄,是花友也。
何謂如秤?物重頭低,物輕則仰;有與則敬,無與則慢,是秤友也。
何謂如山?譬如金山,鳥獸集之,毛羽蒙光;貴能榮人,富樂同歡,是山友也。
何謂如地?百穀財寶,一切仰之;施給養護,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有像花的朋友,有像秤的朋友,有像金山的朋友,有像大地的朋友。

        什麼是「如花」的朋友?就是我們富貴時,他就會來跟我們作朋友,我們如果失敗了、落魄了,他就離開我們。就如花開鮮豔時,便插在頭上,枯萎了就丟棄。這樣的朋友就是勢利的朋友,不是真正的朋友。

        什麼是「如秤」的朋友?古代的秤是秤砣(秤錘),不像現在的電子秤。東西重的一邊秤桿就往下低,東西輕的話秤桿就向上升。意思是說,如果我們有利益給對方,他就對我們敬重,如果沒有好處給對方,他就對我們輕慢,像秤一樣。是看利益有無來做交情。

        什麼是「如山」的朋友?「譬如金山,鳥獸集之,毛羽蒙光」,本來飛鳥野獸身上的毛是沒有光芒的,可是棲息在這一座金山,身上的毛就有光芒。比喻顯貴時能夠共榮,富足時也能夠同樂。這是如山之友。

        什麼是「如地」的朋友?大地是出生長養一切萬物的,比如動物、植物、百穀、財物,萬物都是依靠大地才能夠生長與存在。朋友如果是像大地的話,不管我們是貧窮也好,是身心煩惱痛苦也好,我們的朋友都會不離不棄地來支援我們,看顧、安慰我們,跟我們同在。所以這一種恩惠、恩德就很深厚。這是譬喻德行如地之友。

        酒肉朋友、點頭之交。金蘭之友、莫逆之交、生死之交、君子之交。

        同參道友、良師益友。

        一般來講,有酒肉之交的朋友,有點頭之交的一般朋友;真正的好友如金蘭之友、莫逆之交、生死之交、君子之交,這四種都很可貴,一般是很少有的,其中君子之交,君子指才德出眾或行為端正的人。

        不過,這是以世俗之友來比喻,因為世間的君子不一定懂得佛家所講的善惡因果報應。以佛法來講,「同參道友」才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因為同參道友會端正我們佛法的正知正見,切磋增長我們的修行歷練。

        《維摩詰經》說:「眾人不請,友而安之。

        《無量壽經》說「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為諸庶類」的「庶類」也好,「荷負群生」的「群生」也好,「施諸黎庶」的「黎庶」也好,「於諸眾生」的「眾生」也好,這四個名詞不一樣,但意思都是指有貪瞋癡的凡夫眾生。凡夫是沒有智慧祈請佛菩薩來當朋友的,他為什麼「不請」?有三方面:

        第一,對方還沒有佛緣,不想學佛,不想皈依或結交同參道友,所以不請。

        第二,已經學佛了,可是不了解淨土法門,所以沒想到要去追求淨土法門的教理,更沒想到要跟淨土法門的同參道友切磋,所以不請。

        第三,雖然進入淨土法門了,可是還在「要門」當中,不曉得有「弘願門」,所以不請。

        簡單來說,就是三種價值觀的選擇與廢立:「內外選擇」、「聖淨選擇」、「信疑選擇」。

        「內外選擇」,內指內道,就是佛教;外指外道,就是其他宗教。原來是外道,或者沒有善根,所以不想進入內道。

        「聖淨選擇」,就是進入佛門了,佛門中有八萬四千法門,歸納為兩個門:「聖道門」與「淨土門」,他雖然進入佛門了,可是學的是聖道門,他不曉得有淨土門,甚至於不想學淨土法門,這是「聖淨選擇」。

        「信疑選擇」,就是雖然學淨土法門了,可是還在「要門」當中,對阿彌陀佛有懷疑,認為雖然念佛,但如果不累積一些功德迴向的話,恐怕往生不容易;或者認為雖然一天念佛十萬聲了,可是心還不清淨,有妄想雜念,不能功夫成片、夢寐一如,這樣恐怕還達不到阿彌陀佛接引的標準……這就是懷疑。甚至覺得雖然我現在精進不放逸,但臨終沒有把握,萬一失智了,或病重昏迷不能念佛了,恐怕不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種種的懷疑。不曉得阿彌陀佛是「不請之友」的佛,是為眾生「荷負重擔」的佛,是一位大施主的佛,要以萬德洪名來布施惠賜給我們,更重要的是不曉得阿彌陀佛是一尊「於諸眾生視若自己」的佛,念佛人自始自終都與佛同在,乃至失智或昏迷不能念佛,阿彌陀佛更加不離不棄。因為不曉得,所以才會有懷疑。

        所以,「不請」可以分析為「內外」、「聖淨」與「信疑」。

        那如果眾人「不請」,但主動來當他的朋友,目的就是讓他「安」,「安」什麼呢?《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這種不請之友正是要來救度我們脫離三界六道的生死輪迴,使我們沒有恐懼,徹底大安,如《無量壽經》所說的:「一切恐懼,為作大安。」這一種友是人中最稀有最殊勝的真友。

        阿彌陀佛就是要讓我們的心能夠安,心要能夠安,必須有東西給我們,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阿彌陀佛要安我們的心,必須要有東西給我們,那個東西是什麼呢?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萬德洪名。這就是「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所以「眾人不請,友而安之」才是真正的友,不然稱不上真正的朋友。而阿彌陀佛以他的萬德洪名惠賜給我們罪惡凡夫,救度我們出離生死輪迴,令我們「一切恐懼,為作大安」。可說法界中,唯有阿彌陀佛是我們十方眾生的「不請之友」。

        《肇論》說:「真友不待請,譬慈母赴嬰兒。

        如果是真正的朋友,是不用等待我們請求,他就會主動而來的。就好像慈愛的母親,她對嬰兒是主動的,看到嬰兒在扭動,就曉得嬰兒有所不安,應該是要換尿布或者肚子餓了,慈母就主動的看護。那朋友好像慈母對待嬰兒一樣,主動的來為我們。不過世界上可以說少有這一種朋友的,有句話說「今日之友,明日之敵」,所以世界上這樣的朋友,少之又少。若有這樣的朋友,等於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了,但如果沒有空性智慧,也就是說還有煩惱的話,就不容易做得到。為什麼呢?他不能任勞,或者是不能任怨,或者是不能勞怨無悔。所以要當這樣的真友是不容易的,是很少有的。可說,唯有阿彌陀佛是我們罪惡凡夫的不請之友。

        《勝鬘經疏義私鈔》(明空法師)說:
        友是相救為義,然請而後救,即非真友,故云作不請之友。

唐朝的明空法師在《勝鬘經疏義私鈔》解釋說「友是相救為義」,所謂「友」的定義就是「相救」,意思是互相幫助,甚至互相救度對方。「然請而後救,即非真友」,但是如果要經過邀請、三託四請才來救,那就不是真心的朋友了,必須是主動的觀察根機、因緣就主動前來的幫助相救,這才是真正的朋友。而阿彌陀佛正是一位相救我們的不請之友。

        六令:令人接受、令人歡喜、令人讚美、令人尊敬、令人感恩、令人懷念。

        我們淨土宗的志工就是發心要當眾生的不請之友,淨土宗的志工都是「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在這一本《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當中有說到「六令」──令人接受、令人歡喜、令人讚美、令人尊敬、令人感恩、令人懷念。這一個比一個不容易。

        首先,「令人接受」。這是最起碼的,如果別人不接受我們的話,他就掉頭離去了。所以當對方來的時候,我們要主動的、誠懇和藹地噓寒問暖,讓人接受。而且進一步要讓人家歡喜,如果對方雖然接受,但因我們的態度不好、言語不好,讓他不歡喜,最後也會掉頭而去。這六令都很可貴,但最起碼要做到令人接受、令人歡喜,至於「令人感恩」、「令人懷念」,我們沒有那種德行,但就是儘量去做到「令人接受、令人歡喜」。

        二和二謙:說話和氣,態度和藹;心存謙虛,彼此謙讓。

        還有「二和二謙」──「說話和氣,態度和藹;心存謙虛,彼此謙讓」。這也不容易做到,尤其有時候事情多了,就會心急,急就會躁,一急躁說話口氣就不好,講出去的話就會刺傷人。縱然發心是良善的,也是為他人好,但因為口氣、語言不好,對方就會覺得不舒服。所以要時刻關照提醒:「說話和氣,態度和藹;心存謙虛,彼此謙讓」。

        以和為貴,以忍為高。不以苦為苦,不以難為難。
        為彌陀盡形壽,為彌陀獻身命;為眾生擋地獄,帶眾生歸故鄉。

        這兩段話,讓人覺得很高端,而且我們哪有能力、勇氣為眾生擋地獄呢?自己為自己擋地獄都不可能了。不過,是因為有阿彌陀佛。我們信受彌陀救度,也教人信受彌陀救度,這豈不是為眾生擋地獄了嗎?

        「以和為貴」,團體的穩定成長與力量,都是從和合開始的,一個人的心理如果都處在安定平和的狀態,基本上身體也會調和、安康的。同樣的,一個團體沒有和合,團體就會分裂,就不能成長,也沒有力量。所謂「家和萬事興」、「父子和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不分」、「國和致太平」,所以和對個人對團體都是很重要的。

        要達到「和」,必須要「忍」,因為我們都是凡夫,我執、習氣都很強很重,相處在一起,一個面容、一句話,有時候會互相誤解、互相傷害,如果不忍一忍,就會傷和氣,所謂「和氣致祥,厲氣致殃」。

        世間難事十之八九,大家擔任彌陀的志工,不要把苦當作苦,就不會覺得苦,不把難認為很困難,就不會覺得難。何況我們擔任的是彌陀的志工,是與佛同工,也就是與阿彌陀佛共同工作的,背後都有彌陀的加持與負責。

        阿彌陀佛是我們的主人,我們不是主人。我們不是為自己,都是為彌陀、為眾生,也是為了報佛恩,所以背後有彌陀做主。只要知道背後有彌陀做主,這樣遇到困難的事情,就不會覺得困難,也不會覺得苦惱。

        志工們辛苦了,謝謝大家。

        南無阿彌陀佛

(開示於2024年12月14日,板樹體育館)


附:道晟法師開示
 

        歡喜做、甘願受──當志工是極樂菩薩的職前受訓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志工菩薩慈悲:

        今天很歡喜,也很榮幸,第一次來參與我們大家庭的團聚。上人剛才講,我們都是來上阿彌陀佛的班,所以我想介紹一下我們這家公司。

        我們這家公司是是專門訓練菩薩的,是菩薩職前訓練班。因為我們將來都要往生極樂世界,都是阿惟越致菩薩對不對?(眾答:對)那是篤定要做菩薩的。現在我們在這個世界要先訓練一下,所以各位所做的都是在行菩薩行,都在受訓當中。

        那我們這家公司,有兩種員工,上人說,正職的員工就是我們的出家師父,那各位志工菩薩就是約聘員工。所以有兩種制服,正職員工穿的就是出家服,約聘員工穿的就是志工服。但是不管哪一種衣服,一穿上身,就不是你自己了,就要把自己忘掉了。

        譬如說,我們現在看到的都是穿志工服的蓮友,別人會說:「這是淨土宗的志工」,不會講他是「某某某」,因為你代表的是這家公司,你代表的是阿彌陀佛。既然你代表的是阿彌陀佛,你的工作是來做菩薩職前訓練的,那我們這家公司的目標是什麼呢?就是看你能夠帶多少人回故鄉。

        剛才上人講到我們的任務,就是要「為眾生擋地獄,帶眾生回故鄉」,所以,看你可以帶多少眾生回到故鄉去,這個就是我們業績的表現。

        我們這家公司當然是全宇宙最好的,因為我們有最好的老闆、最好的同事,所有的同事都是菩薩。雖然我還是凡夫,難免有習氣、難免有脾氣,但是我們的心在芸芸眾生當中是稀有難得的,就像十方菩薩看我們都是人中芬陀利花,所以你們都是一群大白蓮花在一起工作,照理講應該要心情很愉快、很開朗的。

        大家做的工作,我認為是人生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情,也在這裡鼓勵年輕人,不要等到退休了才來當志工,現在很流行「斜槓人生」,多做一些不同的工作,希望很多年輕人把斜槓斜到這裡來,來我們這家公司先做一下約聘員工,以後再升職為正職員工。這個條件只有一個,就是把你三千煩惱絲剃掉,你就晉升為正職員工。

        我們今生能夠有因緣遇到這個法門,又能夠到弘揚純淨土法門的教團,大家能來這裡付出一份心力,都是很稀有難得的,大家要很珍惜這份工作,珍惜身上所穿的這件志工服,這樣在服務大眾中,自然就會做得很歡喜。你自己很歡喜才能給別人歡喜啊!如果自己做得不高興,怎麼能讓別人高興呢?!

        剛才上人說了好幾個條件,比如:起碼要先讓人家能接受我們,覺得你是歡喜的,後面的暫時做不到沒關係,但前面這兩個要先做到。所以希望大家是很珍惜的來領這份有意義的執事,是發自內心的、歡喜的、真心誠意的利益於人的。你心裡希望菩薩是什麼樣子,就把自己變成那個樣子,比如我們去請教別人的時候,都希望別人是和顏悅色的、對我們是非常熱情的、很真心的,那我們也應該這樣去對待別人,因為大家是來受訓做菩薩的。

        最後,祝福大家,越做越歡喜,越做越容易,越做越像一尊菩薩。然後把這麼好的教法弘揚到更多的地方,讓全球各處都有更多眾生知道這個法,今生可以回家。

祝福大家,感恩你們辛苦的準備明天殊勝的法會。

        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