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唯攝念佛的佛
三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唯攝念佛的佛
《阿彌陀經》說: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觀無量壽經》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善導大師把這兩段經文融合作為解釋,首先在《觀經疏》解釋說:
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此外,在《往生禮讚》解釋說: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又在《觀念法門》解釋說: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往生禮讚》以偈解釋說: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般舟讚》也以偈解釋說:
相好彌多八萬四,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為餘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
又說:
一一光明相續照,照覓念佛往生人,
欲比十方諸佛國,極樂安身實是精。
《往生禮讚》又說:
彌陀身心遍法界,影現眾生心想中。
以上善導大師幾段法語的解釋,都在說明「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意思是,彌陀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的目的,在於對「念佛眾生」的「攝取不捨」,若不是念佛眾生就不在「攝取不捨」之列。
簡要的講,彌陀名號是有聲音的光明,彌陀光明是無聲音的名號,彌陀的光明與彌陀的名號是一體的,因此,不管任何人,只要稱念彌陀佛名,就蒙受彌陀光明的攝取不捨,如果不稱念彌陀佛名,就與彌陀光明沒有關係,當然就不會蒙受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不捨。
「攝取不捨」,以字面上的解釋,「攝」是提手旁,再三個耳朵;「取」是一個耳朵,旁邊一個又字。那表示什麼呢?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眾生太簡單了,阿彌陀佛成佛十劫以來都在呼喚我們,也在面前等待我們,一旦我們念佛了,就在他的光明當中,到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把我們的耳朵稍微一捏,就往極樂世界去了,這叫「攝取」。也就是說,抓住在手中就是「攝取」。
打一個比喻,有一對父子在家中睡覺,突然外面下大雨,河水暴漲,水淹到了床舖,甚至快淹到屋頂了,電燈沒電,一片黑暗。這時候怎麼辦呢?爸爸是全世界游泳的冠軍,也是海邊最優秀的救生員,游泳技術很高明,再怎麼樣的大風大浪都不受障礙。
這時,如果爸爸跟兒子說:「我的愛兒,爸爸是游泳高手,你不用怕,你儘管緊緊抓住爸爸的腰帶,爸爸游泳到彼岸,你也就能夠到彼岸。」可是孩子力氣總是有限,游到一半孩子力氣不夠了,突然一鬆手,就被大水流走而功敗垂成了,這就不是「攝取」。
如果爸爸說:「我的愛兒,爸爸是游泳的高手,再怎麼樣大風大浪都障礙不了爸爸;爸爸緊緊地把你抱在懷中游泳到彼岸,你不要怕。」這樣不久就到了彼岸,父子兩人都安全的上岸,這才是「攝取」。
是爸爸抓住我們、抱住我們,不是我們去抱佛腳或抓緊佛的袖子。如果是這樣的話,往往會失望,認為:我一天念十萬聲,感覺越念越煩惱……我每天念十萬聲,不曉得阿彌陀佛知不知道?不曉得阿彌陀佛會不會嫌棄我?臨終會不會把我忘記?會不會覺得我不夠資格往生極樂世界?如果要抱佛腳,抓佛的袖子,那確實是很不容易的。但是,阿彌陀佛不是這樣的一尊佛。
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是我們拜託阿彌陀佛發的嗎?不是,他主動為我們發的。他為什麼主動為我們發願?因為他的愛心勝過天下母親對孩子的愛。
天下最純、最無私無我的愛,就是母親對孩子的愛,而佛的愛是更超越的,不是世間母親的愛所能形容的。佛把十方眾生看成是他的孤兒,佛看到他的孤兒曠劫以來都在六道當中造罪造業,導致永劫陷於六道輪迴的苦難之中;尤其是生為三善道的很少,墮落三惡道的很多。如同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人身難得」、「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佛陀出現在世間的目的就是要度眾生,所以佛陀一定要講出一個能方便而且容易救度眾生的法,而唯有彌陀救度這一個法才是佛陀出現世間的本懷。為什麼?原因在於,如果沒有這一個法,芸芸眾生誰能夠得度?沒有!
所以阿彌陀佛把我們十方眾生看成是他唯一的獨子,獨子在造罪業、受苦受難,無窮無盡,身為母親的於心何忍?非常的悲苦。因此阿彌陀佛就非常的「大悲」──阿彌陀佛非常的悲傷,大悲無盡。(所以這個「悲」有幾種含義)進而自然發願要救度自己的孤兒,及培養出充足的力量、功能、條件,把自己的孤兒快速由火坑中救出來,讓他獲得清涼自在。
所以不經過我們祈求拜託,阿彌陀佛是主動為我們發願,主動為我們修行,經過兆載永劫的時間,積植菩薩無量的德行,才成就了「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的光明名號。
阿彌陀佛是「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的佛,阿彌陀佛以他的光明名號(名號光明)攝取念佛的眾生。所以,有念佛自然在光明當中,沒有念佛就不在光明當中。不管是善根利器,乃至是大菩薩,如果沒有念佛就跟阿彌陀佛無關。所以,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也都念佛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因為往生極樂世界就能夠快速成佛。
以上是「攝取」的含義。
那「不捨」是什麼意思呢?──是現在就攝取、保護我們,時時處處看著我們、等待著我們,讓我們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也就是讓我們諸事能夠圓滿。此處所謂圓滿不是說事事如意,求什麼都會兌現,不是的。
我們都是業障凡夫,根機也各自不一樣,這些阿彌陀佛都曉得,在我們肉體還在這個娑婆世間時,應該怎樣才適合我們的生活。所以阿彌陀佛給我們的會是相應於我們的狀況,如果不相應於我們目前的情境,對我們不恰當或不好,阿彌陀佛就不會隨便給。
所以所謂不捨,就是平生攝取我們──看著我們,保護著我們,等待著我們,一直到臨終都不捨棄。不管白天夜晚,不管什麼時間,什麼地方,什麼環境,什麼心境,什麼因緣,阿彌陀佛都不捨棄,一直到臨終。
譬如有人疑問:念佛的時候攝取不捨,在沒有念佛的時候有沒有攝取不捨呢?睡覺的時候有沒有攝取不捨呢?在工作動腦筋不能念佛的時候,有沒有攝取不捨呢?還有,我們都是貪瞋癡妄想雜念的薄地凡夫,煩惱來了、逆境來了,不但妄想雜念,而且是在心中刮大風、下大雨,那時候有沒有攝取不捨呢?答案是:當然有!
也就是說,只要是一個念佛人,睡醒了,就會念佛;完成工作後,腦筋動完了,就會念佛;起煩惱打妄想雜念,妄念打過了就會念佛──這樣的眾生就是念佛眾生,這樣的念佛也是念念不捨。所以,並不是說二六時中、二十四小時,都分分秒秒在這一句佛號上,不是這樣的。是該睡覺時就睡覺,應工作時就工作,逆境來,起煩惱了,這些阿彌陀佛都知道。「煩惱過了,那就想我、就念我」──阿彌陀佛對眾生的要求就只是這樣而已。
這樣的要求幾乎沒有條件,也不管出家或在家,也不用入深山或閉關修般舟三昧。而是在不妨礙原本的生活,敦倫盡份、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遵行三綱五常之道,安份守己地過世間的生活。因此,可以說在入世當中就能夠圓滿成就出世功能的,所謂「入世不礙出世」,只有念佛這個法門,其他法門是不可能的。
有關「一直到臨終攝取不捨」的功能,有人還會有疑問:假如臨終的時候因為病苦念不出佛來,乃至老人癡呆,或昏迷了,沒有念佛,這時阿彌陀佛是不是也攝取不捨?照樣攝取不捨!
阿彌陀佛知道我們是什麼眾生,有什麼業力,阿彌陀佛也知道我們臨終會成為什麼樣子,我們的方方面面,阿彌陀佛都知道。所以,慈悲的阿彌陀佛只說:你平生念佛任憑我就可以了,能這樣,我攝取不捨;如果有捨棄的話,我就不是阿彌陀佛。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的經文,對淨土宗來講非常重要也非常可貴,因為這段經文是淨土宗的特色之一。所謂「特色」就是有別於佛教其他宗派、其他法門,是只有淨土宗這一宗才有的,是特別的本質、特質。
也就是這段經文顯示念佛人「平生業成」的特色,就是念佛人在平生之時已經確定能夠往生,不必等到臨終之時正念分明見佛來迎才確定能夠往生。因為既然蒙受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不捨,那就顯示必定往生,必定離開六道輪迴,必定會成佛。常沒常流轉的罪惡生死凡夫,只要專一念佛,就永遠被攝取,往生決定,毫無障礙,所以說「平生業成」。
也就是在平生的時候,已經確定必定往生極樂世界,不必等到將來或臨終,讓我們現在就獲得大安心大滿足,沒有忐忑不安。
這「平生業成」是佛教中最巨大無極的利益,也正是念佛人最大的期盼與最高的安心。在平生念佛之時,往生就已經決定了,不再繼續輪迴了。現在念佛,知道必定往生決定,這豈不是給佛弟子、修行人、念佛人最大的安心與滿足嗎?
因為念佛人蒙受彌陀光明攝取不捨,知道生死大事已經了脫。如曇鸞大師《往生論註》所說「業事成辦」、「不斷煩惱得涅槃分」,「涅槃」就是成佛的意思。
佛教八萬四千法門當中,唯有這一個法門能不斷煩惱而離開六道輪迴,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成佛。
又如印光大師所說:「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圓滿菩提。」
又如同佛陀的時代,凡是證得阿羅漢果的弟子,往往都會說出相同的語言描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有這樣的大安心、大滿足。
如果不曉得阿彌陀佛的悲願、無條件救度、光明攝取不捨,我們雖然念佛,必定還在勇猛精進苦修鍛鍊,努力追求那禪定上的「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夢寐一如」的境界,但是一方面勇猛苦修鍛鍊做不來,還擔心臨終能否正念。一生忐忑不安,甚至退轉。
若無光明攝取不捨,我們哪能信心歡喜、歡喜踴躍的,安心在這一句名號上呢?
所以我們就安心念佛信任佛──念佛,而任憑阿彌陀佛的安排,念佛憑佛,就這樣。
有一首偈說:
月光雖無處不照,唯宿仰望者心中;
彌陀雖無人不救,唯與念佛人同在。
月麗中天,影現萬水,不但大至大海、長江、黃河,或一般溪水、湖泊,都現全月;即使小至一瓢一滴之水,也無不各現全月。
大海、長江、黃河、溪水、湖泊中的月影,一個人在一個地方觀看,這個人與月獨自相對;百千萬人在百千萬處觀看,也各自與月相對。即使在偏僻山區,月亮也不離開他,與他同在。
他往東行,月跟隨他往東;他若往西行,月也跟隨他往西;他若不動,月亦停留不動。不分男女老幼、善惡賢愚,人人如此。
一月普現萬水,隨人隨地各現全月,毫不揀擇,毫無差異。
月麗中天,影現萬水。但若不抬頭望明月,或不低頭觀月影,則月與我,我與月,兩不相關。
阿彌陀佛,心涵太虛,光照宇宙,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以眾生之心為心,以眾生之境為境,不論何人,不論何時,不論何處,只要當下憶佛念佛,阿彌陀佛即時與他同在,佛心入其心,佛光照其身,毫不揀擇,毫無差異。所以《觀無量壽經》說: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又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不論何人,只要念佛,佛入我心,我入佛心;我與佛,佛與我,生佛不離,機法一體,永在一起,不相捨離。可說:
眾生念佛,佛在眾生心內;
佛念眾生,眾生在佛心中。
如《楞嚴經.念佛圓通章》所說: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二人相憶」,有兩個人,都互相憶念對方。
「二憶念深」,兩個人彼此互相憶念,都達到了非常深刻的程度。
「如是乃至從生至生」,這樣子不但是這一生,甚至於第二生,乃至於生生世世。
「同於形影」,形是自己的身形,影是身體的影子,一般說形影不離,走到哪裡,影子隨著到哪裡。這兩個人就同於形影一樣,同在一起,不相離開。
「不相乖異」,乖就是乖違,異就是離異,彼此憶念相同,彼此常在一起。
每一個人平常的念頭,都是一個個宇宙的能量體,這能量體它有不同的形狀跟顏色,還有不同的振動力。顏色的明暗程度,直接受到我們念頭的影響,而且念頭愈是強烈,感情愈是充沛,這個能量也就愈強。
我們的念頭針對誰,我們念頭的能量體就會飛向誰,就會掛靠在那個人的心中,就會跟他同體共震。
一念三千法界,微微的一個念頭,沒有聲音,沒有形狀,但已遍滿整個宇宙,在宇宙當中形成了一個能量體,有形體而且有顏色。所謂「愛在哪裡,人就會在哪裡──因為心會在那裡」。我們凡夫因為有肉體,心跟肉體是分開的,因此即使心到那裡,可是肉體並沒有到那裡。但如果離開這個肉體,所謂「意生身」的話,那我們心在那裡,身體也就跟著在那裡,是超越時間跟空間的。佛菩薩已經獲證了三身,能量遍滿虛空,不像我們凡夫是輪迴的業報身,所以佛的心在哪裡,他的身,他的能量──也就是他的神通、願力、功能就在哪裡。像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所以他的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如《觀經》所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阿彌陀佛想我們,所以到我們這裡來,我們如果敞開心胸,想佛念佛,佛就進入我們心中,佛光也照耀在我們身上,跟我們成為一體,永不捨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