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六)
(三)迴向發願心
善導大師解釋說:
言「迴向發願心」者:過去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實深信心中迴向願生彼國,故名「迴向發願心」也。
這就是以自己今生及過去世所做的一切善根,還有隨喜他人今生及過去世所做的眾多善根,以這自他善根迴向自己願生彌陀淨土的心,叫做迴向發願心。所說的「世出世善根」,是指從菩薩六波羅蜜行,乃至於在社會上以及在佛教中所做的一切善根,這種種善根,也就是所謂的「諸善萬行」,是屬於定善散善,也叫做萬行諸行雜行雜善,這些也以真實深信心中迴向願往生淨土,叫做迴向發願心。
大師所說的「自他所修善根」,是指萬善雜行。關於這些萬善雜行的迴向,大師在《觀經疏.玄義分》最初的「十四行偈」說:
定散(諸行)等迴向,速證無生身。
「定散等迴向」,「定」就是十三觀的定善,是〈定善義〉所說的「觀佛滅罪往生」;而「散」就是三福九品的散善,如〈散善義〉的雜行迴向說: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意思是說,定散二善雖然是疏雜之行,但如果迴向求生,也能往生淨土。可見,大師是認為以雜行諸行為往生淨土的條件時,必須具備迴向心,所以將願往生心與迴向心合併說為迴向發願心。
簡而言之,正行的念佛不迴向也能往生,所以念佛可以不須迴向,而雜行如果不迴向就不成為往生業。如果從這一點來看,對於修行本願念佛之人所必具的三心中所說的迴向發願心,其中認為必須具備的迴向心似乎並不必要。有關這一點,法然上人《御消息》解釋說:
不可因一切善根皆迴向極樂,歸入念佛而一向念佛之人,更造集其他功德以作迴向。
唯以前所作功德,或此後逢緣遇境所作之念佛以外善事,悉皆為往生之業而迴向也。
這段法語的意思是說,迴向發願心的迴向心,是指將還沒有歸入念佛之前所做的種種功德善根(雜行),為了往生淨土而迴向的心,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隨緣遇境所做的功德善根也迴向自己的往生,這些都是指還沒歸入專一念佛之前的事。並不是指在歸入念佛之後,也要修行種種善根(雜行)來加以迴向。
由這些解釋可知,迴向發願心可以分為二種:一個是「迴向心」,一個是「發願心」。
「迴向心」也可以說是「夾善迴向」;「發願心」也可說是「直爾迴向」。也就是雜修雜行的人,必須迴向才能往生彌陀淨土,如果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人,因為是正定業,是順彌陀願力,所以不用迴向,也必定往生。因此,念佛人只要有願生心便可。
最後,大師恐怕有人因為聽到了別解別行的人,以及信奉邪說的人來設種種疑難,非難說唯依念佛不能往生淨土,因而願生淨土的信心會產生動搖,所以在三心釋之後,大師說了一個有名的譬喻,以堅固、守護我們的信心,並顯示願生淨土的念佛人理想的狀態。這譬喻是三心的總喻,而譬喻的核心是以深心為根本,所以這譬喻一般稱為「二河白道喻」或「信心守護喻」,自古以來這二河白道喻就被很多念佛人繪成圖畫,可知這二河白道喻一直以來備受重視。
這個譬喻的大意是說,有一個人從東方前往遙遠的西方,走到半途突然發現面前有兩條河,一條火河在南,一條水河在北,中間有一條很狹窄的道路,很難前行,而最恐怖的是左右與後方都有群賊與惡獸向他逼近要殺他。這個人心中想,怎麼這樣啊!現在我退也死,停在原地也是死,前進也是死,總是會死,所謂「三定死」,不如向前進,雖然前面道路很狹小,但既然是有道路,就有一線希望,可以冒險試一試,否則只有坐以待斃了。以上是在表達一個求道者內心的憂煩疑悶,也是對抉擇信仰的過程的比喻。正當他這樣思量的時候,轉機來了,突然聽聞到東岸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勸他說:「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意思是佛陀說:儘管往前行,不會有死難,如果停在原地,必死無疑;在這同時又聽聞到西岸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向他保證的呼喚說:「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阿彌陀佛所說的這句法語總共有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對我們念佛人來講,很重要很尊貴、很稀有難得的,不但給我們安心,給我們希望,也給我們無比的歡喜。這句法語意思是說,你只管一心念佛而來,我能保護你,不但讓你今生平安無災無難,也讓你未來世永遠脫離六道沉淪之苦,所以你不要有任何害怕。這個人一聽到這邊懇切的勸導,那邊悲心的招喚,在這剎那之間,這個人聽在耳朵,感動在心中,二尊去的發遣聲音與來的悲心招喚,這種絕對救度的大慈大悲徹入心底。這個人因此發起決定的深信,因此尋著這條白道一心向西前進。所謂聞即決定,這正是比喻信心決定,當下沒有懷疑、膽怯、退轉的三種心,安心念佛,邊念佛邊向前行,不久就到了西岸,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不禁非常的慶幸歡喜。
這個譬喻在於說明,永遠沉輪在六道生死輪迴,造罪造業受苦受難的愚惡眾生,完全沒有解脫的可能,但因為釋尊的發遣與彌陀的招喚,信順這二尊的教導,也就是一方面聽聞到佛的呼喚,一方面對佛的呼喚信順無疑,才能不顧慮自己的貪欲、瞋恚的煩惱心,能夠在煩惱的心中,生起清淨願往生的心而專一念佛,依靠佛的願力,終於往生彌陀淨土,永遠解脫六道生死輪迴之苦。
譬喻中的這個人是個旅人,是一個流浪三界的旅人(凡夫),這個旅人不知何時迷失本家,不知不覺間長期流浪三界(無始流轉)。在這三界中居無定所的旅人,有時因為得到財富而心生歡喜(貪),有時因為蒙受損失而生起憤怒(瞋),有時徜徉於風花雪月,有時耽樂在遊山玩水,漂泊於五欲之花,醉心於六塵之月,沒有善知識相隨,常常被惡友所誘惑,徒然成為名利的奴隸。所以常常被貪愛的波浪、瞋恨的火焰所包圍。遭遇過無數的成敗得失、恩怨情仇與喜怒哀樂。
如今回憶,人生一無所留;注意觀察,世事如夢似幻;仔細反省,孓然一身,無一可靠,唯有罪業滿身。這個旅人由於深感一切都是無常苦空,因而生起宗教信仰,為了追求永恆安樂的生命而願生西方淨土,因此向西而行。但是由於沒有善知識的指導,也沒有同參道友的切磋,身邊只有邪知邪見的惡知識,沒有信仰的惡人、親友,不斷地在引誘他,讓他深生恐懼。因此孤獨一人,彷徨在曠野之中,這時橫亙在旅人眼前的只是火河與水河,右邊是驚濤駭浪,左邊是烈焰焚燒。
其實這個旅人不是別人,是現前的我們大家,我們現在是罪惡生死凡夫,不知迷妄的本源,忽然生起一念的無明,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今生遇到順情的環境就生起貪愛波浪,遇到違情的逆緣就生起瞋怒火焰,人生在世幾十年乃至百年,一直都在喜得而憂失中度過,總之,煩悶苦惱沒有間斷。自問未來,諸事難料;自我醒悟,則又沒有出離之緣,此外無他。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說:「煩惱深無底,生死海無邊,度苦船未立,如何樂睡眠。」這其實是對我們現狀的警訓。
這譬喻告訴我們,東岸與西岸、娑婆與極樂,是迷與悟的分界。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是娑婆世界造惡受苦的艱困境域;眾寶充滿,快樂無極,是極樂世界無為涅槃的美妙國土。
這譬喻也告訴我們,唯有彌陀大悲願力可以憑靠,這是我們能夠到達彼岸的唯一大道,這願力大道就是白道。決定踏著彌陀白道前進的念佛人,可說舊事已過,一切重新。雖然貪瞋的水火沒有暫時的休息,但無論貪瞋水火如何作用於心,也不過是電光朝露的夢幻,後生才是永生的樂果,命終之後生於無量壽佛國,快樂無極。
我們知道人生的目的地,則步步趨近涅槃寶所,念念聲聲唯在阿彌陀佛,起也南無阿彌陀佛,臥也南無阿彌陀佛,朝也念佛,暮也念佛,念念聲聲謳歌彌陀慈恩,轉苦境為樂土,人生幾十年乃至百年,住於安慰妙境界中,這就是信佛念佛的生活狀態。
大師以這一個譬喻放在三心釋的最後,正顯示了一個念佛人,在求道的過程中,經過種種苦惱的經歷,最後生起真實深信的願生心,而無疑無雜,專一念佛的心路歷程和生活方式,對念佛人來講,是一段很精彩貼切的譬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