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元法會開示
──2020年8月23日慧淨師父講於板樹體育館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淨土宗北北區(台北市、新北市)各道場,今天聯合舉辦「中元念佛超薦法會」,大家懷著萬分虔誠、期盼的心來到這裡,目的是希望念佛超度我們過往的父母,或七世父母,乃至歷代祖先、冤親債主,這是很有意義,很值得的。
農曆七月十五日,在中國民間稱做「中元節」,在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自古以來,在這一天,不管佛教道場或道教道場,或民間廟宇,幾乎各地都有舉辦超薦法會。
中元節和超薦的習俗,其實跟佛教大有關係,是根據佛教的《盂蘭盆經》而來的。《盂蘭盆經》主要是說目連尊者孝心度母的故事。故事很感人,給社會民間,給世世代代,留下了很有意義價值的事相,值得我們去瞭解它的內涵,而進一步以我們每一個人能夠容易做得到的,直接有殊勝效果的來做。
首先,約略解釋《盂蘭盆經》的內容,並談到事後的演變,以及到現在,我們要怎樣容易圓滿達成《盂蘭盆經》要達成的效果。
一、釋經名
《佛說盂蘭盆經》,經名六個字,內容文字也不多,八百多個字,是西晉時代,月氏的地方,三藏法師竺法護所翻譯的,收藏在《大正藏》第十六冊。
「佛說盂蘭盆經」,「佛」指釋迦牟尼佛。
「說」,是釋迦牟尼佛所「說」。
「盂蘭」,是印度話,翻譯成「倒懸」。「倒」是顛倒的倒,「懸」是懸掛的懸。意思就是如同一個人頭下腳上,被綁著吊在半空中懸轉,這樣是非常不舒服、非常痛苦的。所以「盂蘭」翻譯成「倒懸」,是顯示其痛苦。
「盆」,是中國字,就是缽、碗,放食物的東西、器具。
「經」,凡是佛所說的都稱為經,如果是菩薩或祖師著作的,就稱為論、疏,或者是著。
二、解正文
「聞如是」,一般經典都是四個字「如是我聞」,或者是「我聞如是」,不過意思都是一樣的,就是阿難尊者聽聞下面這樣真實的內容。這裡略掉「我」,是避免執著。因為一般人說我,是有我執,佛教就是要破我執。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某一個時間,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個地方,講了這一部經。這跟講《阿彌陀經》是同一個地方。
欲餉亡母
「大目犍連,始得六通」,大目犍連尊者一開始獲得阿羅漢果,而有了六種神通。
「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那個時候,他想要度脫父親母親,報答養育他的恩德。父母對我們的恩,所謂昊天罔極,比山高,比海深。經文說「報乳哺之恩」,用「乳哺」兩個字來代替父母深重的恩。生而為人要有人格,而最基本的人格就是孝,如果生而為人沒有孝心,那就不是人,失去了人格,下輩子要再當人是不可能的。
所以為人應該心存孝心,對父母養育之恩要知恩、感恩、報恩,乃至對於世間一切我們都要心懷感恩。感恩、報恩,最根本的就是讓父母解脫生死輪迴,才是真正的知恩、感恩、報恩。假設父母依然在六道輪迴,那兒女的孝心就還沒有完全達到。
孝,有大、中、小,真正的大孝就是要讓自己的父母脫離生死輪迴。從《經》上來講,要達到這一點,只有我們念佛,自然就能夠度脫過往的父母、祖先往生極樂世界成佛。
目連尊者以前還沒有得道,當然沒有力量救度他的父母,也不曉得他的父母在何處。現在已經得道了,具有六種神通,所以首先就想度脫他的父母。
「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道眼就是得道之眼通。眼通分為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裡的道眼是指天眼通。
「觀視世間」,觀察三界六道。世間有「器世間」與「眾生世間」,「器世間」是指三界六道的依報環境,「眾生世間」指我們眾生,也就是六道中的四生九有。觀看天界,母親不在天界,觀照人間,母親不在人間,那肯定是在三惡道。先往地獄道觀察,幸好不在地獄道;可是往餓鬼道一看,母親在餓鬼道。
餓鬼道的鬼主要有三種:有財鬼、少財鬼、無財鬼。再展開來,每種又有三種,便成九種。他的母親,是這三種當中的無財鬼,是真正的「餓」鬼。無財鬼就是連吃的、穿的都沒有,甚至要喝一點水也不可能。乃至於即使有食物來到嘴邊,也會化成火炭,不能食用,所謂「五百世不聞水漿之名」。這個「五」是形容很多的意思,就要很長的時間連水漿的名字都沒能聽到,何況是親見而食用呢。
出生在餓鬼道是果報,果報一定有因。沒有因,不可能會有這一種果,這顯示他的母親過去世是以慳吝跟貪圖為因,主要是這兩個業比較重,所以牽引到餓鬼道,沒得吃,沒得喝,乃至沒得穿,這是屬於報業。
「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看到至愛的親人在受那一種痛苦,身為子女內心不能沒有感受,可以說是感傷徹入骨髓。因此立刻就以他的缽盛著飯菜,以神通到母親那裡。一般人是不能看到餓鬼道的,更不可能拿東西到餓鬼道的地方給親人。但是目連尊者,他已有六種神通了。
「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缽,右手摶飯,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這顯示出他的母親貪吝的習氣很深重,得到缽飯立刻用左手遮住飯,怕旁邊的餓鬼看到來爭搶,又用右手抓著飯,想自己獨享,可是到了嘴邊立刻化成火炭。所謂一切唯心造,因為有這樣慳貪的心,所以才有這樣的現象。
如果她那個時候有一種慈悲平等的心,也憐憫四周的餓鬼跟她一樣苦了很久,餓了很久,多少也分一點給他們,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如果她有這樣的愛心,就會讓她立刻脫離餓鬼的果報。只是,這當然是不容易的,因為苦了那麼久,好不容易這時候可以吃一點,巴不得趕快自己享用。這其實是人性,是眾生性。所謂眾生性就是眾生的本質,人性就是人心(凡夫)的本質,本質是什麼?就是貪瞋癡。
我們眾生都有貪欲、瞋恚、愚癡。假設沒有這三毒,就不至於三界六道輪迴。
反觀自己,如果處在那一種境界,自己又會是怎麼樣呢?所以眾生相就是我相,我相就是眾生相,也就是說,不只目連的母親是那樣,我們也這樣,他所做的就是我們所做的,眾生相就是我相。
目連陳情
「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目連尊者有神通,可是居然沒辦法讓他母親享用,而且他已經斷了煩惱,面對這一種境界還是悲號涕泣。當然,這是一種孝心的顯露,否則的話,已經斷了煩惱,沒有貪瞋癡,當然就沒有情緒,所謂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一些情感的流露,但是在這個時候,一個斷了煩惱的聖者也難免有這一種徹入骨髓的悲痛。因此立刻馬不停蹄地來到佛陀的面前,向佛陀訴說,希望佛陀能夠解救。
許以救方
「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佛陀說:「你的母親罪根深結」,「罪」是口業的罪,身業的罪;「根」是意業的根;「深」是長久以來的累積;「結」就是很堅固,難以解開、消除。一方面說他母親的罪很重,一方面說你一個人的力量薄弱,雖然已經得了阿羅漢果了,可是面對罪根深結的親人,還是毫無辦法,顯示滅罪是最不容易的。《地藏經》說,我們眾生的罪很深重,「能障聖道,能敵須彌,能深巨海」,所以在罪業的面前,我們要改變果報,那是很不可能的。
「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佛陀就說了,即使你孝順,但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要集眾人的力量;但是眾人的力量也要看對象,如果是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這一些並不是學佛法的,也沒有那一種功德力量。誰才有功德力量呢?
「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也就是說,你一個人力量不夠,其他所有人的力量也不夠,其他人的力量其實是業力,不是功德力,有功德力的就是「十方眾僧」。
所謂「僧」,就是三個(也有說是四個)以上的和合僧,六種和合,才能稱為「僧」。如果只是一個人,那只能說是比丘、比丘尼,或沙彌、沙彌尼,不能稱為「僧」。僧,尤其是十方的僧眾才有那威神之力使你的母親解脫餓鬼道。
「吾今當為汝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我現在就為你說救度的方法,不但使你母親解脫餓鬼道,乃至一切的災難痛苦都能夠離開。「憂」就是內心憂愁,「苦」就是肉體痛苦。
獻供之法
接下來釋迦牟尼佛就講說解救的方法,歸納為五點來說明。
第一「定勝時」,確定殊勝的時間;
第二「發勝意」,發起殊勝的願意、願望;
第三「設勝供」,準備殊勝的供品;
第四「讚勝田」,讚歎殊勝的恩田;
第五「獲勝果」,最後獲得殊勝的利益。
第一「定勝時」
「佛告目連:『十方眾僧,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這就是時間「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是「僧自恣時」,這一天也是十方眾僧經過三個月的結夏安居,也就是從四月十六號到七月十五號,整整三個月,大家在一起專一精進修行,這一天要結束了,所以僧眾集合,互相規勸或提醒對方的過錯,使得對方能夠遷善改過、增進德行,這叫「自恣」。
「自恣」,就是「隨意」的意思,到了這一天,僧眾聚集在一起,互相表達,說今天我某某在這裡跟大家自恣,在這段期間如果我的哪些過失我沒有發現到,可是別人有看到、聽到或認為有過失的,請大德們慈悲提醒我,讓我來利用這個時候向大眾僧懺悔改過,這叫作「自恣」。
這是很有意義的。衣服髒了,水洗一洗就清潔;身體髒了,洗一洗就乾淨;地面髒了,拖把拖一拖,地面也清潔乾淨;人的心污穢了,必須要靠懺悔的法水。但是往往「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我們看不清自己,必須要善知識提醒。不過,末法時代,眾生根機淺、福報薄,若能謙卑接受教導,已是不容易。佛陀的時代,修行人都很謙卑,也老實修行,到了現代,別人如果提醒我們有什麼過失,我們反而不滿意,怎麼可能會謙虛接受改進呢?
第二「發勝意」
「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目連尊者的目的只是為了自己母親一個人,可是佛陀發起超度在困苦之三惡道中的七世父母的這一種願心,這就是「發勝意」。
第三「設勝供」
「具飯、百味五果」,「具飯」是整體來講的,「百味五果」,是種種的蔬菜、水果、飲食。
「汲灌盆器」,是洗手或洗腳的器具。
「香油鋋燭」,香油可以塗抹身體,防治蟲咬,或皮膚乾裂;「鋋燭」也叫做燈燭,可以在晚上點明。
「床敷臥具」,就是寢具。
這幾句話是說,在這一天準備僧眾的飲食跟日常用品來供養。
「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盡心盡力,把最好的拿出來放在盆中供養十方大德僧眾。這表示自己的虔誠。如果虔誠心不夠,就會隨意或隨隨便便。所以愈是虔誠,愈會儘量去備辦自己力所能及的。當然,出家眾的生活簡單樸實,是不需要那樣豐富的,可是對於我們本身來講,那是人的一種極其虔敬之心的表達。
第四「讚勝田」
接下來讚歎殊勝的功德田。
「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在這一天,十方僧眾、聖眾,或山間打坐入定,或樹下經行修道,很多得了四道果,也就是阿羅漢果,都具六種神通自在。
「教化聲聞、緣覺」,前面是自利,現在教化是利他。
「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或者已經登地的大菩薩,示現比丘聲聞緣覺,在大眾當中。
「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他們都同樣一心,沒有分別多少、好壞來接受大家的供養。「缽和羅飯」,即是把潔淨營養的物品放在潔淨的盆子或碗缽。
「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這一些聖眾都是具足戒律清淨的,他們的修行是道德崇隆,如同大海。
這當然不容易,以現在修行人來講,幾乎沒有一個是具備清淨戒的。如果戒不清淨,受這樣的供養,是受不起的,所謂鐵丸銅汁難以消受,將來要披毛戴角來償還。
第五「獲勝果」
「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在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如果有福報因緣,供養這一些自恣僧,那麼不只是現在的父母,乃至於其他的六親眷屬,在三惡道的,也都能夠解脫三惡道。「衣食自然」,有衣穿,有食物可吃。
「若復有人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如果父母還在的話,就會福樂百年;如果已經去世的七世父母,也能夠生天,在天上自然化生,入天華光中,香華光明。這一些都是指天上的境界。
所以方法就是這樣,盡心盡力準備飯食、百味五果、日常用品,然後竭誠盡敬地供養十方聖眾,自然就有這樣的功德,超度現生的父母乃至七世的父母。
受供之儀
接著又說:「時佛敕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願,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剛剛講的是施主的供養,現在講的是十方眾僧接受供養的心態。首先要為施主「咒願」,咒願就是祝福,願他現在父母或七世父母能夠離苦得樂,這叫做「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必須是實踐禪定,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息慮凝心」。也就是你施福對方,要專心一意,不可以散心雜話或妄想雜念,甚至要進入禪定來為對方祝福,這樣心法相應才能夠感應道交。所以不是隨隨便便接受的,要有這樣的功德,要有這樣的功夫。
「初受盆時,先安在佛塔前,眾僧咒願竟,便自受食。」先把這一些食物供品放在佛前,大殿、佛堂,有佛像的地方,之後,大家再為施主一心祝福、迴向,之後便可以接受了。
獲益脫苦
「爾時目連比丘,及此大會大菩薩眾,皆大歡喜。而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這個時候目連尊者以及大會的大菩薩眾,聽到佛陀講解這一種救度祖先的方法,大家都很高興,有了希望,因此目連尊者悲啼哭泣的心情也就完全消釋。
「是時目連其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當下,目連尊者的母親也就在這一天離開了餓鬼道之苦,離開了一劫餓鬼之苦。
流通未來
「爾時目連復白佛言:弟子所生父母,得蒙三寶功德之力,眾僧威神之力故。」因為想到自己,也為別人設想,這是佛弟子的存心,何況目連尊者已經得道了。所謂「三寶功德」,眾僧和菩薩眾是僧寶;為對方祝福,說祝福的話,是法寶;在佛前,那就是佛寶。所以三寶具足。
「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行孝順者,亦應奉此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可爾否?」如果未來世一切佛弟子,想以孝順的心救度父母,乃至七世父母,是不是也可以依佛所教導的用這一種盂蘭盆來救度呢?
「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復問。」佛陀讚歎目連尊者說,哎呀,你很有悲心,很有智慧,這麼快就問這個問題,我正要說呢。
「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萬民、庶人,行孝慈者。」幾乎所有人類都包括在內,上至天子以至於庶人,上至國王,下至尋常老百姓,都應該行孝慈的。
「皆應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七月十五日也叫「佛歡喜日」,為什麼?看到眾多徒弟們在今天獲得了這麼高的果位,大家修行有所成就,當然佛就歡喜。「僧自恣日」,七月十五也叫「僧自恣日」。
「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道,得生天人中,福樂無極。」這些經文都很淺白,就不多做解釋。
「佛告諸善男子善女人,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這也容易瞭解。
「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若一切佛弟子,應當奉持是法。爾時目連比丘、四輩弟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因為佛有特別交代,所有人,尤其是佛門弟子,應該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以清淨的孝順之心報答深重的父母之恩,以盂蘭盆來供養三寶。所以此後,印度每年的七月十五,以及世界各地都在舉辦盂蘭盆齋。尤其是我國南北朝時代的南朝梁武帝,是虔誠的佛弟子,身為皇帝以身作則,每年七月十五都提倡做盂蘭盆齋,很多道場都在效仿,逐漸演變為七月的普度了。
三、五母哭兒
有關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在這裡講一件「五母哭兒」的故事,五個母親同一個時間聚在一起,訴說失去兒子的悲痛。
這是《五母子經》裡所講的。大意是說,在古印度時代,有一個小孩,慧根很深厚,生下來剛滿七歲的時候,就請求母親讓他跟隨一個阿羅漢去出家修行。他的母親拗不過他,只好隨順兒子的意思。
出家成為小沙彌了,經過師父的教導,小沙彌又精勤地用功,因此才過了一年,八歲而已,小沙彌就證得了四種神通,也就是天眼通、天耳通跟神足通、宿命通。有了宿命通就可以瞭解過去世。
有一天小沙彌在打坐的時候,突然間苦笑出來,他的師父在旁邊就問他:「你打坐寂靜,怎麼會心有動亂,而起了笑容呢?」
沙彌回答:「哎呀,我在打坐中看到了自己的過去生,覺得很可悲又可憐。」原來小沙彌在定中,看到了自己這幾世以來親生的母親們,正在哭哭啼啼的訴說痛失愛子的心聲。
他說:「我與第一個母親做兒子的時候,出生的那一天剛好鄰居也生下了一個孩子,跟我是同日而生的,可是我不久之後就夭折了。現在這個母親還在世上,她每次看到隔壁的孩子在學爬學走路,就會想到我,所以這個時候也正在想我,而且內心非常的悲愁痛苦,流淚如雨。
我做第二個母親的兒子的時候,我又短命早死。現在這個母親看到別的母親在餵嬰兒的時候,就會想到我,就會悲哀涕泣,想到我怎麼那麼短命,不能夠讓她多餵奶一段時間。
我做第三個母親的兒子的時候,我活到十歲就去世了。現在這個母親正在悲痛哀哭想到我,如果我還在的話,現在就可以跟她同餐共食。可是我已經捨她而去了,她只能一個人獨吃,所以想到我而哽咽悲傷。
當我做第四個母親的兒子的時候,我也是年輕就去世了,現在我這個母親看到人家要娶媳婦,就想到我。如果我還在的話,現在就可以娶媳婦了,可是怎麼蒼天不慈悲,把她的兒子給殺了!所以第四個母親現在也同樣在悲痛、憂苦。
再來第五個母親,就是這一輩子。我七歲的時候因為想修行學道,所以就離開家門。這個母親現在哭哭啼啼地說,她只有我這一個兒子,可是跟人家到深山去修行,不曉得現在是生還是死?是饑還是飽?是寒還是暖?不知道。所以想到這個兒子,就會痛哭流涕。
現在五個母親同在這一輩子,同一個地方,互相訴說失去兒子的痛苦,而不曉得他們所訴說的兒子是同一個人。
我一個人,一個神識輾轉投胎作這五個母親的兒子,讓這五個母親為我悲痛欲絕。可是這五個母親不曉得是同一個人。不只不曉得,也不曉得這世間的一切聚散都是因緣。因緣合就相聚,因緣散就離開,而因緣本來有一天就會分散的。所以愛別離之苦對於每一個人都一定會面臨的,同時又有善惡報應,三世因果跟六道的輪迴。如果沒有出家修行,沒有斷除煩惱,解脫輪迴,那麼生生世世這一種愛別離的痛苦都永遠不能解除的。」
這就是五母哭兒的故事。
四、慈母恩重
大家都知道,除了三寶對我們是最慈悲最有恩德之外,在這個世間上,對我們最慈悲最有愛心的是誰啊?是我們的母親。
從十月懷胎到撫養我們長大,母親付出了難以想像的辛勞。雖然小時候母親辛勞的照顧我們,我們已經回憶不起來了,但是從別的母親照顧孩子的那種情景,就可以知道我們也曾經受到多麼大的母親的愛。
長大之後,大家難免感受到這個世間所謂人情冷暖,當人們變得愈來愈冷漠的時候,只有母親對我們的愛是沒有改變的。無論我們身處何方,無論我們是好是壞,母親總是在深切的關注我們。
當我們有成就快樂的時候,不會嫉妒我們,反而會為我們隨喜歡喜的是誰?是母親;當我們失敗挫折、悲傷的時候,為我們著急的是誰?也是母親。所以母親只有隨喜我們,歡喜我們,她不會幸災樂禍,也不會嫉妒計較。對母親來說,這種愛是天性的流露,並且每個人都感受過,或正在感受這種無私的關愛。
這種關愛,我們不只這一生才感受到,在無始以來的輪迴當中,我們都曾感受過許許多多母親的愛。換一句話說,給我們這樣撼天動地的愛的母親有無量無邊。
五、為兒造業
我們有這樣無量無邊的母親,這樣的母親為了撫養我們,她們在付出辛苦的同時,也造下了很多的惡業,跟其他的眾生積下了很多的怨仇。就拿現世的母親來講,為了給我們衣食的保障,她們努力工作,在工作當中就造下了妄語、偷盜……等等很多惡業;為了給我們增加營養,她們一次又一次的買活魚、活雞,其他的活物,親手殺死,之後烹飪給我們吃。正因為為了我們而造下了這些種種的惡業,使得我們無量的母親們一次又一次的沉淪在惡道之中。
我們的母親為我們這樣做,而我們現在做母親的是不是也這樣為兒女在做啊?是,這就是父母為兒女造了種種惡。這些過去的母親她們現在在哪裡呢?她們就在我們的周圍,比如我們身邊的親友、同事,或擦肩而過的路人,甚至包括那個自己看起來總是不順眼的人,她們都曾經是我們的母親。儘管她們變了模樣,但是她們對我們曾經付出的那一片真誠,和現在的母親是一模一樣的。
這一些在我們四周的母親,處境還算不錯的,而更多的母親她們則是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在地獄,在餓鬼,在大海深處,在深山野林,她們正遭受著難以忍受的各種苦難或恐懼。
六、超薦往生
對母親的巨大恩德,我們要真心的來回報,而親愛的母親正遭受苦難,我們更應該立即加以救護。今天我們就是要以真誠實意的孝心來回報現世的父母,乃至七世、生生世世的父母。因此下午念佛超薦法會的時候,希望大家竭誠盡敬,希望各位的現生父母,乃至生生父母,都能夠離苦得樂,往生極樂。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前面跟大家簡介了《盂蘭盆經》,可以說中元節的由來也是跟《盂蘭盆經》有關係的。佛陀親自交代佛弟子們在每年七月十五日,都應該奉持盂蘭盆齋,超度自己的七世父母。當時印度是非常盛行的,傳到中國時也是盛行不衰,但是由於本質上的關係以及源頭的長遠,因此就有所改變。
所謂本質,是盂蘭盆齋供養的對象,必須是十方僧眾,但是現在是末法時代,這樣的聖眾幾乎鳳毛鱗角,乃至已經沒有了。
佛法分為三個時段:正法時代、像法時代、末法時代。正法時代是五百年(也有說是一千年),像法時代是一千年,末法時代是一萬年。現在是末法時代。
唐朝唯識宗慈恩寺窺基大師在《法華玄讚》就說:
若佛正法,教行證三,皆具足有;
若佛像法,唯有教行,無證果者;
若佛末法,唯有教在,行證並無。
意思是說,正法時代,是教、行、證具全。在正法時代,有教理,有修行者,也有證果的聖眾。像法時代,有教、有行,無證。像法時代有教理的存在,也有修行者,但是證果的已經沒有了;末法時代是教還存在,但是行、證沒有。
末法時代,教理還在,三藏十二部經到處都有人在印經、講經,但實際修行者已經沒有了,也就是有教,無行、證,沒有修行者,當然也沒有證果者。這是很悲哀的,但也是很現實的,因為五濁惡世,離開佛陀時代越久遠,眾生根機越低劣,善知識越少。
所以現在要如實如法地舉辦盂蘭盆齋,是有所困難的。又隨著時代的演變,因此盂蘭盆節,中元超度樣式就多樣化。而且演變成所謂的七月之中,從七月初一到七月底天天普度,不止是七月十五;而且是處處普度,不只是佛教的道場。
同時擴大作法、擴大對象。擴大作法,就是各種超度的方法;擴大對象,就是超度的對象,不只是自己的親人,也包含著水陸空所有眾生。比如,大約民國七十三年(1984)時,我當時受調派,從七月初一到七月底,天天在台北普門寺主法放焰口。也因此大多數人誤以為七月就是鬼月,因為超度對象大部分都是墮落三惡道的,墮落三惡道人們都認為就是鬼,因此在民間習俗上,七月分的忌諱就比較多,有所謂「諸事不宜」的說法。凡是喜慶的事情,都不適合在七月舉辦,比如說結婚啦,搬家啦,動土啦,開業啦等等,其實這都是誤解。
時日沒有好壞,所謂「地理決定於天理,天理決定於心理」,心理改變,一切就會改變。怎麼改變呢?就是存善心、說善話、做善事,最好就是念佛,時時刻刻佛號念念不斷。
其實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是「佛歡喜日」,是佛歡喜的日子,所以並不是不吉祥的、忌諱的日子。是「僧自恣日」,也是十方僧眾經過三個月的勤修,有了成就。也叫作「盂蘭盆節」,就是表達孝親,度自己的父母親人的,所以是孝親節。所以七月分也是孝道月,也是報恩月,報父母之恩,乃至報眾生之恩的月分。因此,七月分可以說是福田月、功德月。為什麼?處處都在誦經拜懺念佛,都在行供養三寶,所以叫福田月、功德月。所以七月是吉祥月,而不是鬼月,忌諱的月。
末法時代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夠超度我們的祖先?
先來講超度。什麼叫超度?又怎麼樣來超度?所謂「超」,就是超越,「度」就是度脫。讓墮落在地獄的親人超越地獄,度脫地獄到人間,或生在天界,乃至超越六道,離開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叫作「超度」。
不過,要能夠超度到極樂世界的話,只有念佛,其他的超度,頂多就是離開三惡道,到了忉利天。要超度離開六道輪迴,那是很困難的,唯有靠阿彌陀佛的力量。
超度包含的內容
超度分為四種:
一、超法:超度的方法;
二、所超:所要超度的對象;
三、能超:超度的本身;
四、超處:超度對方到哪裡。
(一)超度的方法。
佛教的各個法門都有超度的功能,佛教概略分為兩門:聖道門跟淨土門。所謂聖道門就是包含大乘、小乘;大乘之中包含顯教跟密教。我們是大乘,我們是顯教。顯教聖道門的超度方法主要就是拜懺,最有名的就是梁皇寶懺,或者是水懺,也有放焰口、做三時繫念,或者是拜金剛懺、地藏懺,若更大場面的話,就是做水陸。其他的懺,還有法華懺、藥師懺、大悲懺、淨土懺……但是一般不是梁皇就是水懺,或者是焰口,以這些較為普遍。這是屬聖道法門的。
但這些也都不容易,梁皇寶懺要五天的時間,水陸要一個星期,而且禮請的人物、準備的東西都要非常多。放焰口也不容易,因為主法者如果沒有功夫定力,那是不能達到效果的。往往容易流於形式,很難達到實質的效果。這是就聖道門超度的方法來講。
淨土門的方法又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力,自力累積功德來迴向;一種是他力,完全靠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直接使自己的先人離開六道往生極樂。
以上是就超度的方法作簡略的說明。
(二)所超的對象。
以目連尊者來講,他的對象就是他的母親,以佛陀的開示來講,是達到七世的父母。但佛法功德是廣大無邊的,尤其是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更是不可思議的,不只是七世父母,曠劫父母也都可以超度的。所超的對象,是歷世的、生生世世的父母,甚至包括法界的眾生──陸面上的走獸類,或者是大海的水族類,或者空中的飛禽類,統統超度。
(三)能超。
就能超的人來講,他本身要有德行、有修行。如實來說,焰口的主法者,非有德有修,是不能夠主法焰口的。其他也是一樣,譬如拜梁皇寶懺、水懺,主法者都要有真心、定心、清淨心、虔誠心為施主來做這一場法事。如果是水陸的話,各個堂口的主法者也必須是有德有修的。
(四)超處。
要讓超度的對象超到哪裡去呢?往往頂多超到忉利天。對方如果煩惱還在,永遠不可能出離三界輪迴,只有極樂世界能夠不斷煩惱得涅槃,因為那是完全靠阿彌陀佛的功德。
淨土門的超度方法
淨土門超度的方法有兩種,就是「自力」跟「他力」。
「自力」是什麼呢?譬如以念佛為主,以誦經、持咒或其他功德來輔助,將這一些迴向給阿彌陀佛,迴向給我們的祖先,以這些來感動阿彌陀佛,請阿彌陀佛來救度我們的祖先,這就是自力。
其實自力是薄弱的,靠自己的力量念佛,也不能念到清淨心,即使一天能念十萬聲,靠自己念佛的功德還是有限。何況誦其他的經,或持其他的咒,或做其他的善事一起迴向,功德也是有限的。原因在於我們有煩惱,沒有三輪體空,所以所做的任何功德都是有漏的。有漏的功德叫作虛假的、不實的、顛倒的功德,不是真實的功德。所以如果認為這一句佛號是「我」在念,靠「我念」的功德來迴向,那是有限的,這叫自力。不是說這樣就不能達到目的,虔誠心地念佛,也能夠讓父母往生極樂世界,只是說這樣比較困難,而且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這是自力的缺陷。
他力念佛,就是完全靠阿彌陀佛,專一靠阿彌陀佛,所以這一顆心是專一的、一致的、無二心的、一心一意的,這就是《阿彌陀經》所講的「一心不亂」。《阿彌陀經》所講的「一心不亂」,其實不是禪定上的要功夫成片、夢寐一如的「一心」,或者是斷煩惱,事一心理一心,不是那一種。是以我們的凡夫心,還有煩惱的、沒有禪定功夫的,沒有清淨的凡夫心,一心一意地依靠阿彌陀佛,只走阿彌陀佛這一條路,不盼望期待其他的,因為曉得其他的不能夠期待,力量不夠,所以是全身靠倒阿彌陀佛。
也就是說,他有清淨心念佛,也是靠阿彌陀佛,不靠他的清淨心;他沒有清淨心念佛,也是靠阿彌陀佛。也不管自己念的多、念的少,就是盡他的力量;乃至於他的力量盡不出來,也是完全靠阿彌陀佛。
我們眾生往往都是有心無力,檢討自己,覺得自己並沒有盡心盡力。譬如孝順,大家敢說都盡孝了嗎?修行來講,大家敢說大家日日夜夜都盡心盡力在修行嗎?所以要盡力,我們也自覺慚愧盡不到力,那怎麼辦?就是完全靠倒彌陀,任憑彌陀,就每一個人的根機去念佛,這個就是他力。
他力必須要有他力的依據,並不是憑空說他力就是他力,下面會引用念佛度亡的理證和事證。「理證」,「理」就是教理上的,經教、經典之中佛陀所說的,只要念佛,靠阿彌陀佛就能夠超度祖先,這是屬於理證。「事證」,「事」就是事相上的,以念佛超度祖先有明顯瑞應可作為證明的,會引用這一種例子。
他力念佛最為方便、直接、殊勝
在這一些超度方法當中,不論聖道門、淨土門,是以他力的念佛最為方便、直接,同時達到最殊勝的效益。
「方便」有以下幾種:
就人來講,念佛大家都會念,不管出家、在家,不管清淨心、不清淨心,不管善人、罪人,認識字、不認識字,有智慧、沒智慧,不管士農工商。只要你有心念佛就得了。所以幾乎每一個人都可以做超薦,不一定要參加法會,或請某個大德來主法,自己就是主法的人,自己就是超度的主人。
就時間來講,不一定要在中元節當天,也不一定要在七月分或清明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可以超度,時時都可以超度,因為念佛很方便。
就地點來講,不一定在寺院、在大雄寶殿、在念佛堂,在自己的家,自己所處的任何地方。隨處都可以念佛。
就境緣來講,走路可以念佛,騎車、坐車、開車都可以念佛,做事也可以念佛,只要不動腦筋,都可以念佛的。
而且,念佛頂多就六個字;六個字不認識,會念這一個聲音,也是同樣的意思,所以不一定要有法本。梁皇寶懺要有法本,水懺、焰口、三時繫念,任何拜懺、誦經的法會,都要法本,沒有法本或不認識字,那就沒辦法。但是念佛不用法本,也不一定要深入經藏、理解教理。
所以念佛是最方便的,隨人、隨時、隨處、隨緣都可以念,都可以超度。
同時念佛也是最直接的,因為直接超度出六道輪迴,所以最直接。
念佛也是最超勝的,到了極樂世界就能夠跟阿彌陀佛一樣,無量的壽命、無量的光明。無量的壽命,就是生命沒有生老病死的痛苦,超越時間的限制,永遠存在,而且是自由自在、無掛無礙的。無量光明,從此有佛的智慧,就會流露出佛的慈悲、願力、神通。
念佛度亡之理證
接下來要引用經文,也叫理證。我特別把有關的經文,簡要地編成一篇,分成幾個段落,標題就是「念佛度亡之理證」。
第一、引用《莊嚴經》,《莊嚴經》也是《無量壽經》的內容的一種。《莊嚴經》說: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這一首偈語是阿彌陀佛在法藏菩薩的時代,為眾生發願成佛,所發願的其中一個內容。
「輪迴諸趣眾生類」,不管是輪迴在哪一道,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羅道、天道,不管是在哪一個世界的眾生。
「速生我剎受快樂」,希望快一點往生到我將來成就的極樂世界受快樂。這個「樂」是涅槃之樂,只有涅槃之樂才是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安樂。如果還沒有達到涅槃之樂,都不是究竟的。意思就是成佛,速生我剎得佛果的意思。
「常運慈心拔有情」,阿彌陀佛說,他的心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安住在大慈大悲的狀態當中,要拔度有情。「有情」就是十方眾生。
「度盡阿鼻苦眾生」,十方眾生當中罪業最重的、受苦最重的、時間最長的就是阿鼻眾生,最難度的也是阿鼻眾生,阿彌陀佛說他要度盡阿鼻地獄痛苦的眾生。
阿鼻地獄的眾生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還在世間在造作阿鼻地獄惡業,還沒有墮落下去的眾生;另一種是過去世造阿鼻之業,現在墮落阿鼻地獄受阿鼻之苦。阿彌陀佛要把這些眾生都度到極樂世界,免得他們受苦,將來又再造罪造業、受苦受難。使得他們到極樂世界,成為一尊能夠廣度眾生的佛,這就是他在法藏菩薩時代的一種悲心、悲願。他現在已經成佛了,就表示他的這些願已經達成了;願心達成就有那一種力量,不是說只有那個心願,但是沒有那個力量。
想想看,連罪業極重最深的阿鼻地獄眾生,阿彌陀佛也要救度,也能夠救度。阿彌陀佛有這樣的悲心悲願,就表示所有眾生沒有一個遺漏,都有力量能夠救度到極樂世界。這一段,是表明阿彌陀佛有救度三惡道的願跟力。
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段經文是淺顯明白的。
「三惡道」就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三惡道的眾生統統往生到我的極樂世界,接受我法的熏化,使他們能夠很快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表明阿彌陀佛有願心、願力能夠救度三途眾生。三途眾生都能夠救度了,何況是人道、天道的眾生呢?
《無量壽經》說:
若在三塗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
如果在「三途」這樣極端痛苦的地方,看到了阿彌陀佛的光明,當下所有的痛苦就沒有了,就止息了,就不再苦惱了。好像光明一進來,不論黑暗有多大,黑暗的時間有多久,當下就一片光明。
「壽終之後,皆蒙解脫」,壽終之後,果報盡了,就到極樂世界。「皆蒙解脫」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意思。
「見此光明」,是誰的光明?阿彌陀佛的光明。我們舞台上的背景是阿彌陀佛來迎圖,兩邊的對聯是《觀無量壽經》裡面的法語──「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十方世界當然包含地獄、餓鬼、畜生,全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照耀當中,目的是要攝取不捨念佛的眾生。所謂「攝取」,就是現生保護他,臨終接引他到極樂世界,從現在一直到他臨終到往生,都沒有片刻的離開。
這裡所講的「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三途的眾生苦得不得了,尤其是地獄,地獄中分分秒秒都是苦的感受,沒有其他的念頭,他們怎麼能夠念佛見此光明呢?這就必須靠陽間的親屬為他們念佛,這樣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會照耀他們,把他們攝取到極樂世界,這個就是念佛很容易,能夠直接超度、殊勝超度的原理。
其實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是相通的,本質上都是一個佛性。而這個法界,所謂天堂、地獄、餓鬼、畜生,此世界、他世界,十方世界也沒有離開我們的心,我們起心念阿彌陀佛,目的是為了什麼?為了我們的祖先,因此阿彌陀佛自然會到我們祖先那裡,我們的心念跟我們的祖先跟阿彌陀佛,這個時候三者是結合在一起的。
再說,佛的境界哪有時間性?哪有空間?哪有萬物對待?沒有這一些的。佛超越時間、空間,超越萬物,所以對佛來講,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萬物,他時時刻刻都處在現在;他沒有此方、他方,他時時刻刻都是在這個地方。其實這個地方跟地獄的地方、餓鬼的地方是同一個地方,只是因為頻率不同,所以不能夠互相見面,不能夠感應道交。可是佛的境界是無礙的,沒有受障礙的,他是可以感應道交的。因此我們專心一意,虔心誠意地念佛,自然跟阿彌陀佛感通,自然跟我們的祖先感通。
所謂佛法無多子,從本體上來講,佛法很單純、很平常,佛法不多,佛法不深奧不玄奇,也就是人生的真理是什麼?就是空性,空性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萬物,這一些都是一體性的,很單純的,不複雜不玄奧的。
《優婆塞戒經》說,
若父喪已,墮餓鬼中,子為追福,當知即得。
這是引用淨土經典之外的經典,來補充證明淨土經典所說的能夠超度三惡道眾生的證明。
意思是說,假設父親死後,不幸墮落在餓鬼道中,他的子孫為他追福──所謂「追福」就是做福德善事,內容無非就是誦經、拜懺,或者布施等善業,以這些來迴向給他的父親。
「當知即得」,應該知道,這樣他的父親就能夠獲得這樣的福報功德,有了福報功德,就能夠離開餓鬼道。之所以在餓鬼道,是因為生前貪心、慳吝,只想擁有,不想付出,拿不應該拿,用不應該用,貪不該貪的,賺不該賺的,結果就墮落餓鬼道。
《隨願往生經》說:
若有臨終及死墮地獄,家內眷屬為其亡者念佛,及轉誦齋福,亡者即出地獄,往生淨土。
可見念佛是可以讓親人離開地獄往生淨土的。
「轉誦齋福」,「轉誦」就是誦經,「齋」就是盂蘭盆齋,辦齋供養三寶,但主體就是念佛,這樣就能夠讓親人出離地獄。
意思就是說,如果先人死後,甚至墮落到地獄,家眷親人若能為他念佛、拜佛,或者為他誦經禮懺,這樣祖先就能離開地獄,甚至往生十方淨土。
由這一段經文就可以知道,誦經禮懺迴向祖先可以使我們墮落三惡道的祖先離開三惡道,當然如果要往生十方淨土,必須靠佛的力量,一般的誦經禮懺力量是不夠的,頂多只能超出三惡道而已。也因此,以超度來說,我們提倡專一的稱念彌陀名號,直接使我們所要超度的對象──或是父母,或是歷代宗親六親眷屬,直接離開六道輪迴,往生彌陀淨土,這樣從根本來解決,才不會再有輪迴的危險。因為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就徹底的離開六道輪迴,而且跟阿彌陀佛一樣,同樣獲得無量壽命、無量光明,同樣獲得無量慈悲、智慧、功德、神通、三明六通、百千陀羅尼,生命是永恆、安樂、自在、來去自如、變化自在的。所以一切的功德,一切的法事,以念佛最容易,也以念佛功德最大。
這都是經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又說:
現在眷屬,為亡者修福,如餉遠人,無不獲果。
「餉」就是送食物給遠方的人。農業時代,男人們到田地裡去工作,婦女們就在家裡面做飯送去給田裡的丈夫或男眾們食用,這叫「如餉遠人」。
現在的眷屬為死去的親人修福報,行善積德,誦經禮懺,乃至念佛拜佛,「如餉遠人」,就好像我們送飲食給外面工作的親人吃一樣。為往生者行善修福,也是同樣的道理,沒有不能獲得這個果報的。
又說:
譬如世間犯罪之人,心中思惟,望諸親屬,求諸大力,救其危厄,今日燒香,望得解脫。
這是打比喻。譬如世間犯罪的人,他犯了國家的法律,必定受國家法律的制裁,要被抓去關了,這時他心中就會殷切地盼望眷屬們能夠請託具有威望的達官貴人為他斡旋,或者免其刑罰,或者減輕刑期。
為亡者稱其名號,修諸功德,以福德之力,緣是解脫,亦復如是,逕生十方,無願不得。
我們為去世的人稱念佛的名號,還有修其他的功德。以這樣的福德、功德的力量,能夠使親人解脫三惡道之苦,也是跟世間犯罪的人請大力者來解圍是一樣的。就能夠使得墮落的親人離開三惡道,離開六道,直接往生到十方的淨土,所以這一種願望是可以得到的。
《梵網經》也說:
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
這裡也是在講誦經能夠超度先人。《菩薩戒經》是出家眾受菩薩戒的經典,乃至於在家眾受菩薩戒的經典。主要分為上下兩部,上部在講菩薩修行的五十二個階位,下卷就是十重四十八輕的戒條條文,是受菩薩戒的內容。
這一部經說「如果我們的父母或兄弟死的時候,能夠請法師來講《菩薩戒經》,這樣的福德就能夠使我們的先人離開惡道,可以親近諸佛,生在人中,或者是天上」。
單單講經典,就可以迴向給死去的人,讓他轉生到好的地方,不至於墮落在三惡道,也不至於在人間受貧窮的果報。
這也顯示出誦經有這樣的功德,隱顯背後,說明念彌陀名號的功德更大。因為千經萬論不如一句佛號,何況「南無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三藏十二部經的教理、修行方法、修行功德,都在這六字名號裡面,毫無缺失。有一句話說「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八萬四千法門的功德就通通得到了,所以念佛這一門即是普門,所有的法門都在裡面,一即一切,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法門涵蓋一切法門。以上是用《梵網經》跟六字名號來作比較。
近代淨土祖師印光大師說:
須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
所謂「做佛事」,就是辦法會或拜懺,目的就是超度。做超度的法會,剛剛講有梁皇,有水懺,有金剛懺,有三時繫念,乃至於水陸等等。但這一些都不如念佛,念佛簡單而且功德又最大,並且人人都能夠做得到。
又說:
做佛事,當以念佛為第一,餘皆場面好看而已。
做超薦的佛事,以念佛為最勝第一,沒有再比念佛更高的了。
其他的佛事法會往往都流於場面好看,沒有實質內涵。實質內涵就是主法者要清淨,有修有行,齋主也要虔誠恭敬。但要達到這些條件是不容易的,所以只是場面好看。
這是印光大師所講的。其實只要虔誠,做任何佛事都會有功德的。只是兩相比較,還是念佛為第一,印光大師主要是在說這一點。
念佛度亡之事證
有這一些理證,也必然要有事證。事證非常的多,由於時間的關係,現在只講兩件事證。
一、
在清朝的時代,有一位婦女周汪氏,她嫁的丈夫家非常貧困。結婚不久,生下孩子,丈夫就遠離家鄉到外地去謀生,不幸卻死在他鄉。這位周汪氏婦女,她一生守節,不再改嫁,將兒子撫養長大。同時她佛緣很深,長齋念佛。她希望她的父母親、祖父母親、外祖父以及她的丈夫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到了年老,她念佛就更加虔誠了。往生前幾天她身體病了,所以就閉戶專心念佛,不問家裡的事情了。往生的那一天,她跟兒子說:「我昨天晚上夢到你的祖父母,外祖父母還有你的父親都在蓮花世界,都坐在蓮花上。現在有五色的祥雲,有一朵蓮花很大,我即將坐這一朵蓮花往生極樂世界,你要好好保重。你也要念佛,將來我們極樂世界相見。」講了這些話,就斷氣了。
她有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啊?(往生了)
她剛剛所講的是真的還是假的?(真的)
一個人臨終所講的話,不可能是欺騙人的。她今天往生,昨天晚上就先夢到她的公公婆婆等先人,還有她的丈夫都在蓮花世界。表示她的願望,她的念佛達到了目的,為什麼?她的丈夫也沒有學佛念佛,祖父母,外祖父母也沒有學佛念佛,可是為什麼也能夠在極樂世界蓮花化生?就靠她的念佛與願心。所以她只不過是念佛,就能夠超度這麼多的祖先。
二、
在山東省有一個念佛堂,叫「彌陀之家」念佛堂,它成立並不是很久,只有六年多而已。有一位女眾,她皈依的法號叫「佛珠」。那個時候她五十五、六歲,剛接觸佛法而已,對佛法什麼都不懂,什麼叫信願行,什麼叫一心不亂,什麼超度啦,迴向啦,她都不懂,可是她一聽到念佛就很喜歡。她本身就很喜歡念佛,儘管她不懂教理,但她喜歡念佛,有時候一天念佛一萬兩萬,甚至幾萬。
這個山東彌陀之家在六年前,也就是民國一○三年(2014)八月分開幕成立,佛珠居士就搬到念佛堂來住。
她來到彌陀之家念佛的第一天,在繞佛的時候,突然間看到她過世九年的母親和過世二十年的父親,在天空上對著她充滿了笑容。
她本身嫁了三個丈夫,她的三個丈夫也一個一個去世了。某一天,她在念佛的時候,看到她的三個丈夫並排地在她母親的後面。她就在想,「哎,我這三個丈夫怎麼也來了呢?」所以她就更加地虔誠念佛。
又有一天,她看到她的姥姥、姥爺,祖父母,還有她的二舅、叔叔、嬸子,這些去世的人全部都站在她的後面,跟著她在念佛。她想,我的姥爺去世已經四十多年了,怎麼也來了?而且後面又有很多很多的人。因為她不曉得念佛自然就會超度祖先,自然就會讓祖先們來沾光,攀福報,她不曉得,所以覺得奇怪。
再後來,有一天晚上,她在念佛堂念佛的時候,看到她的父親、母親、三個丈夫,還有她的祖先、親人,一家一家的,都站在各自的蓮花上,而且看到阿彌陀佛也出現在空中。開始的時候比較遠,慢慢就比較接近,越來越接近。不久之後,阿彌陀佛跟她的那一些祖先們就一起形成了一大圈,不久之後就消失了。她覺得很不可思議,對她來講,她只是虔誠念佛,其他什麼佛教的教理,她根本都不曉得的。可是,在不知道、不祈求的當下,也能達到超度祖先這樣的效果。
這個就是剛剛講的,念佛最簡單容易,誰都可以念,而且最直接,最殊勝。
所以我們今天在這裡所舉辦的法會,主要就是念佛超薦法會,淨土宗《念佛超薦儀軌》裡面所摘錄的內容,都是淨土宗主要根據的經典,都是在開示阿彌陀佛的悲心、願力,無條件地要救度十方眾生的道理。
希望我們蓮友們下午法會時,能夠專誠一意地、專心一致地來跟隨念佛,來做超薦。希望我們的祖祖先先都能夠離開三界六道,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能夠快速成佛。
早上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