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一)
──2019年1月19日講於圓光假日佛學班
各位法師,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今天要跟大家研討的主題是「淨土宗信仰的內涵」,這一篇講義也曾經刊登在第三十三期的《淨土宗雙月刊》,也有印一百份講義放在服務台,希望蓮友們對法義能夠好樂,把這一份講稿帶回去溫習,所謂「溫故而知新」,多聞熏習就能夠讓法義像水滲入大地一樣地深入我們的內心,進入我們的腦海,成為我們阿賴耶識純正的堅固種子。
人生必須要有信仰,「信」就是相信、接受,「仰」就是仰賴、依靠高於我們、可以讓我們仰望依靠的對象。有信仰,生命才有一個永恆安樂的歸宿,人生沒有信仰,未來必然渺茫,只能隨著善惡業力而流轉在三界六道當中,沒有一個永恆、安定、安樂的歸宿。
人生必須要有信仰,有了信仰,在這個果報之身存在娑婆世界的短短幾十年,就有依靠,蒙佛加被之下,就有貴人相助,逢凶化吉、遇難呈祥,讓我們這一輩子能在安穩中安樂過日子,所以人生不管是為了現世、為了未來世、乃至於永恆的未來,都必須要有信仰。
雖說眾生都必須要有信仰。但「信仰」有正信、迷信、邪信三種:「正信」──智慧的信仰,就是正信;「迷信」──不正確、不是智慧的,也有它信仰的功能,但是不究竟;「邪信」──錯誤的信仰,會導致現在世、未來世,都會誤入迷途、陷入災厄的境界。
所以,一個人寧願沒有信仰,也不可以邪信,寧可迷信也不要邪信,更重要的是要有正信。佛教的信仰就是正信,是屬於智信的。「智」是智慧,這個智慧不是世間上的學問知識,是真理,真理就是智慧,簡言之智信就是佛教的信仰,就是真理的信仰。
淨土宗是大乘佛教當中的一個宗派、一個信仰,那它的內涵是什麼?有什麼綱要?念佛人必須要徹底、正確地瞭解,清楚、明白地瞭解;因為不瞭解它的內容,就無所起信乃至信錯了,如果信錯的話,就失去了信仰的價值,乃至目標也錯誤、方法也錯誤。所以,對於我們所選擇的信仰,必須對它的內容有正確、深入地瞭解。
今天我們就來研討淨土宗信仰的內容,有哪一些綱要?哪一些骨架?我分為四個大點來研討:
第一,「淨土宗信仰的內涵」;
第二,「阿彌陀佛是救主」;
第三,「願生者都是凡夫」;
第四,「稱名往生因緣果」。
第一個主題,「淨土宗信仰的內涵」,是總的來講它的內涵,是概括性的。
第二個主題,「阿彌陀佛是救主」,是講信仰要有一個對象,阿彌陀佛是我們主要的信仰對象,乃至是唯一無二的對象,是獨尊的、超越的,也是無比的,因此,可以說他是我們的本尊、是我們的救主。
第三個主題,「願生者都是凡夫」,第二個主題是所信仰的對象,第三個主題是能信的人,也就是我們。我們信仰阿彌陀佛的救度、願意接受彌陀的救度,而往生彌陀的淨土,我們這一種眾生,是什麼根機的眾生?講到信仰,一般都是指凡夫來講的,但是凡夫有好幾個層次性,那麼我們這一種根機的凡夫,是什麼樣的凡夫呢?這是第三點所要講。
第四個主題,「稱名往生因緣果」,這點也可以說是一個結論,凡夫稱念救主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能夠往生,它有什麼樣的因緣果呢?念佛就是「因」,念彌陀名號的人都會承受阿彌陀佛的願力,阿彌陀佛的願力就是「緣」,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就是「果」。因此,專念彌陀佛名為因,以彌陀的願力為緣,就能夠往生彌陀淨土,這個就是「稱名往生因緣果」。那「果」是什麼樣的果報呢?果報就是成佛。
這四大點是淨土宗信仰的內涵。
四大點當中,第一大點「淨土宗信仰的內涵」,又分為八個小點來解說:
(一)淨土宗名。
(二)信仰對象;
(三)佛生呼應;
(四)淨宗原理;
(五)彌陀名號;
(六)五個要素;
(七)宗旨特色;
(八)淨宗貢獻。
(一)淨土宗名:三重分別--
淨土宗這個宗派、名稱,可以用三個名稱來作為解釋。這三個名稱是一層一層地遞進,以這三層來充分的解說淨土宗的內涵。
⒈往生淨土宗:
所謂淨土宗,即是以今生往生彌陀淨土為其目標的宗教,故可說是「往生淨土宗」。
第一層是「往生淨土宗」,「淨土宗」這三個字是概略的名稱,再簡略的話就稱「淨宗」兩個字,比較完整的是「淨土宗」三個字,進一步則可以說是「往生淨土宗」五個字。也就是說「淨土宗」這個宗派,它的目的是為了往生淨土,再者,這個淨土是指彌陀淨土,如果淨土宗不講往生彌陀淨土的話,就不成為淨土宗了。所以,往生淨土是最根本的,沒有這樣的根本就稱不上「淨土宗」。
在談到淨土宗之前,先把有哪一些淨土分別說明。如果單單以淨土來講,十方淨土有很多,不止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淨土;密宗的大日如來也有一個淨土,叫做「密嚴淨土」;乃至一般常念的藥師琉璃光如來也有淨土,就是「東方淨琉璃土」;釋迦牟尼佛也有一個淨土,是「無勝莊嚴土」;《法華經》也談到說,釋迦牟尼佛也常住靈山淨土,因此日本有一個宗派叫做日蓮宗,他們就是要求往生靈山淨土的;另外,還有大家較常聽到的彌勒淨土;再來就是《阿彌陀經》裡談到的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上下十方都有淨土,譬如說東方阿閦鞞佛的淨土等等。有這一些淨土的分別。
所以,如果單就「淨土宗」三個字來講,修其他淨土法門也可以說是淨土宗,不過,在佛教當中,自古以來修學淨土法門的信眾當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願往生彌陀淨土的是最多、最普遍。至於其他的淨土,譬如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淨土當然也有人修持,但人數非常地少;大多數的人,是現生稱念藥師佛,祈求身體的健康、現世的種種福樂,可是他未來的歸宿,還是迴向往生極樂世界。
至於想往生阿閦鞞佛淨土的,少之又少;要求生釋迦牟尼佛的無勝莊嚴國的,也非常地少,因為在經典上沒有特別介紹無勝莊嚴國的內涵,以及往生的方法;至於大日如來的密嚴淨土,是密宗才修的法門,可是密宗當中,以藏密來講,也有大阿彌陀法,我們所念的「南無阿彌陀佛」,他們稱為「無量壽佛」,所以他們也求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稱念無量壽佛的名號。
有關彌勒淨土,自古以來修持的大德,譬如唐朝的玄奘大師,乃至近代的太虛大師,可是這也只屬於少數的出家眾,一般的信眾很少修彌勒淨土的法門,所以自古以來,修學彌勒淨土法門的也是少之又少。其實,嚴格來講「彌勒淨土」四個字不一定稱得上,因為只有佛才有淨土,彌勒菩薩還沒有成佛,還有一品無明未斷,所以就沒有所謂的淨土。因為「淨土」,淨就是純淨的、圓滿的、究竟的,這一種純淨、圓滿、究竟,只有佛才有。因此,經典上說「唯佛一人居淨土」。再者,彌勒菩薩,現在是在欲界天的第四天,兜率天兜率內院,還沒有離開三界,因此彌勒淨土是一種概略、勉強的稱呼。
所以,自古以來,修學彌陀淨土法門的信眾最多,影響也是最大的。一般講淨土宗,就是念阿彌陀佛,往生彌陀淨土,不會認為是往生藥師琉璃光如來淨土的淨土宗,或者是彌勒菩薩的淨土宗,或者是阿閦鞞佛的淨土宗。所以雖然淨土或淨土宗是一種統稱,不過現在已經成為別稱,單獨個別的稱呼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的法門就是「淨土宗」,約定俗成的把「淨土宗」三個字定義在阿彌陀佛的淨土。因此,自古以來就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俚語,顯示彌陀淨土是多麼地興盛。
談到這一點,也順便把佛教作一個結論。
佛教,是講解脫三界六道生死輪迴之苦的宗教,這個就是佛教的根本目的,如果不談解決生死輪迴之苦,就不是佛教,乃至雖然談解決生死輪迴之苦,可是沒有方法,或者方法很艱難、道理很深奧,一般理解不來、做不到的話,有也等於沒有。現在佛教八大宗派當中,只有「淨土宗」能夠達到這個目的,只有淨土宗才能讓所有的眾生、一切的凡夫,在今生今世只要念佛,就能夠解脫三界六道輪迴的苦海。因此,只要講佛教,就會講到淨土宗,講淨土宗也可以代表整個佛教,這是大家細細思維就能夠瞭解的。因為佛教既然是以解脫生死輪迴為基礎的,但是我們目前是生活在末法時代,其他的法門、其他的宗派能達到這個目的嗎?不可能的。
「所謂淨土宗既是以今生往生彌陀淨土,為其目標的宗教」,故可更精準的說是「往生淨土宗」。前面講到,所謂的淨土宗,是以往生彌陀淨土為根本目的,如果念佛只是求現生福報,或消災免難,或事業發達、身體健康長壽、諸事如意吉祥,沒有想到要往生極樂世界,那不算淨土宗;或者是念佛只求下輩子能夠再度生而為人,或者是上生天界,那也不算是淨土宗。
「淨土宗」是以往生彌陀淨土為目標、為目的,而且是今生往生彌陀淨土,不是下一輩子再當人,下下輩子才往生,不是這樣的,是今生就往生彌陀淨土為其目標的宗教,才可說是「淨土宗」。
我們為什麼要往生彌陀淨土呢?因為解脫三界六道生死輪迴是佛教的根本、佛教的出發點,如果以小乘佛教來講,解脫是小乘佛教的目的;以大乘來講,在解脫的基礎上,還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大乘是建立在小乘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必須要有小乘的解脫基礎,才談得上大乘,如果連小乘的解脫都沒有,就無所謂大乘了。
往生彌陀淨土的「淨土宗」,是涵蓋小乘,也涵蓋大乘,乃至是大乘當中的登峰造極,就像我們曇鸞大師所講的,淨土法門是「上衍之極致 不退之風航」,「上衍」就是大乘,「極致」就是最高的頂點的,也就是登峰造極;「不退之風航」,不退轉、快速、輕鬆的船隻,就是不退之風航。
前面是就目的來講為什麼要往生,現在從內涵來講。人在娑婆世界,在今生今世當中,它是無常的、是苦、是空、是無我的,所以娑婆世界的四種真實就是無常、苦、空、無我。我們談這四種真相,不是要過苦、空的日子,也不是以苦、空、無常作為麻痺自己的觀念,而是認清事實,面對這樣的事實,然後解決它、超越它,達到「常、樂、我、淨」的境界。就好像身體有一個潛在的病,如果不去發現、瞭解它,然後面對、治療,那永遠不能健康而且很危險,哪一天這個病症突然爆發就來不及了。我們應在它還沒有爆發,還不嚴重的時候,就先治療好,因此要先發現它、瞭解它。每個人都有「輪迴」的潛在大病,不解決不行。
在娑婆世界,有種種的不如意、苦惱、痛苦──可是,這一輩子的苦還算是枝末、微小的,有一個根本、長遠、又廣大的苦,就是輪迴。有關無常、苦、空,在《無量壽經》,有幾段經文給我們很深徹的警醒,有一段經文就說: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在世間所求的榮華富貴都是無常的,現世再怎麼樣擁有,有一天也都會離開我們,最後一點也拿不到,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愛欲榮華」讓我們享樂一輩子,但卻是「無可樂者」,也就是說,它不是成為快樂的因,因為都會別離,形成「愛別離苦」,所以反而是痛苦的因。
又有一段經文說: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
我們在愛欲當中──父母的愛、兒女的愛、兄弟眷屬的愛、朋友的愛,這些愛欲以及五欲都是無常的,最後我們都會單獨地離開這一些愛欲的境界,再愛的人也不可能陪伴我們,代替我們的生、老、病、死;世間任何再可愛的東西也不能夠讓我們依靠它,我們今生孤獨地來到世間,最後也是孤獨地離開世間。未來要去的地方,不管是苦、不管是樂,都沒有人代替,沒有人陪伴,沒有人可以安慰。也就是說我們現生所擁有的,即使父母再怎麼愛我們、夫妻再怎樣的恩愛、兒女再怎麼樣的孝順,最後任何人都代替不了誰,我們還是要孤孤零零地去面對──該墮落三惡道,就一個人到三惡道受三惡道的苦;該上天界享樂,也是一個人去享樂。只是,最後還是免不了無常,仍在輪迴中,所以是苦的,不是樂的,因為即便是生在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福報盡了,最後還是會墮落三惡道。
天界,在六道輪迴境界來講是最高的了,但天界壽命一到,很少會再輪轉到天界,往往是墮落下來的多。所以《地藏經》就說:
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或有墮於惡道。
《涅槃經》也說:
雖復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
也就是說,即使上生到色界天或無色界天、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四千大劫,可是壽命總有到盡頭的時候,壽命一到盡頭就會墮落下來。為什麼?天界本來就是享受福果,不是播種善因的地方,播種因只有在人間。所以在《正法念處經》就說:
無始生死中,業網覆世界。從天生地獄,從地獄生天。
也就是說,我們從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世世生生輪迴到現在,累生累劫所造的善、惡非常的多,可以說蓋滿整個虛空法界,這一些業相較來說是惡多善少。天界的果報盡了,地獄的果報來了,就墮落地獄;地獄的果報盡了,過去世上生天界的果報來了,就生到天界,但往往是墮落三惡道的多。有一首偈說:
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這是人生的實相,因此我們必須要往生極樂世界。
印光大師有說一句話:
世間善業不出輪迴,若對信願具足之往生淨業,則彼善業仍屬惡業。
這句話說得很真實。世間所做的善業是指什麼?以佛教來講,五戒是善,十善也是善,布施、救貧、救急、救難都是善,但是這一些善並沒有離開輪迴。所以,在三界裡面,這一些算是善,三惡道才是惡,可是如果這一些善,跟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而專稱彌陀名號來比較的話,印光大師說它就屬於惡業,不是善了。只有往生極樂淨土的才是純粹的、純正的善。
所以,印光大師講的很乾脆、很徹底的,因為世間的善有貪、瞋、癡──地獄、餓鬼、畜生的種子在裡面,哪能算是善呢?(待續)
【附:講稿】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二)
一、淨土宗信仰的內涵
(一)淨土宗名:三重分別--
⒈往生淨土宗:所謂淨土宗,即是以今生往生彌陀淨土為其目標的宗教,故可說是「往生淨土宗」。
⒉念佛往生淨土宗:而往生的方法即是念佛,故也可說「念佛往生淨土宗」,簡稱「念佛宗」。
⒊念佛往生淨土成佛宗:往生淨土的目的是為了快速成佛,而彌陀淨土是涅槃的境界,任何人只要專一念佛都必定往生彌陀淨土,而一旦往生彌陀淨土,則必定快速成佛,故亦可說是「念佛往生淨土成佛宗」。此九個字完整的宗名,非常明確地標舉出淨土宗的方法、目標與目的。
善導大師說:「真宗叵遇,淨土之要難逢。」
法照大師說:「念佛成佛是真宗。」
(二)信仰對象:淨土宗以阿彌陀佛及其極樂淨土為其信仰的對象,即是信受彌陀救度,目的是願生彌陀淨土。
彌陀與淨土,是淨土宗的根本;信彌陀、生淨土,是淨土宗全部教理的基礎。
人生歸處,明確指向彌陀淨土;修持方法,明確提出信佛救度。
唯依他力易行,不依通途常軌,超越各宗難行,直趨涅槃境界。
(三)佛生呼應:阿彌陀佛呼喚十方所有一切眾生讓其救度,眾生若能呼應阿彌陀佛的救度,亦即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則阿彌陀佛及眾生,亦即佛凡雙方之間,二願和合,如磁鐵相吸,即時產生感應道交、一體不離的關係,當下達成救與被救,而實現往生彌陀淨土的目的。此亦名「佛願生願,機法一體」。
(四)淨宗原理:淨土宗原理:二願和合。佛願生願,二願和合,成淨土宗。佛願成就淨土,生願成就往生,如磁鐵相吸。磁吸鐵不吸銅,鐵合磁不合玉。佛願已成,無可疑慮,眾生願生則生,法爾道理。二願和合則生,往生僅憑願。
(五)彌陀名號:佛生呼應皆以彌陀名號為橋梁,彌陀以其名號呼喚眾生,眾生稱念名號回應彌陀,以表信受救度、願生淨土之心。
南無之眾生與救度之彌陀,二者一體不離,此亦名「六字名號,機法一體」。
(六)五個要素:彌陀、彌陀淨土、彌陀名號、眾生信受願生念佛、往生淨土成佛,這五個要素構成淨土宗信仰的內涵。簡言之,即是彌陀、淨土、名號、眾生、往生。
(七)宗旨特色:淨土宗的信仰內涵,可說全在淨土宗之宗旨與特色之中。
(八)淨宗貢獻:
⒈指出人生永恆之歸處,⒉明示他力易行之法門,⒊達成佛教成佛之目的,
⒋解決佛教自力之難題,⒌實踐自利利人之大乘,⒍圓滿今生來生之願望。
二、阿彌陀佛是救主
阿彌陀佛於因地法藏菩薩之時,悲心深徹,廣發弘願,誓欲以光明名號救度十方所有一切眾生,選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之精華,經五劫思惟廣發四十八大願(超世大願),經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願行圓滿,已於十劫之前成佛。
故阿彌陀佛可謂「本願成就身」。而此本願成就之阿彌陀佛,其目的全在救度眾生,救度眾生之外無彌陀,故阿彌陀佛即是「救度眾生身」。
四十八願所成就之阿彌陀佛,當然是無量光、無量壽之體現者,永恆地以「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而成為「光明攝取身」。
阿彌陀佛以光明名號救度十方所有一切眾生,無一捨離,直至臨終,顯現來迎,故阿彌陀佛即是「來迎接引身」。
故阿彌陀佛是本願成就身、光明攝取身、來迎接引身,因而成為救度十方眾生的救主,並且與念佛人產生感應道交,機法一體的關係。
在淨土宗正依經典的《大經》諸譯中說阿彌陀佛發願的根源是:
救世之法王。
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四十八大願都是由這些根本願心所開展的,這根本願心顯示出阿彌陀佛是一位主動、平等、無條件的救度之佛。
三、願生者都是凡夫
《涅槃經》雖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然而善導大師於《觀經疏》玄義分則說:「垢障覆深,淨體無由顯現。」
悉有佛性乃是立足於眾生的佛性而言,而與此相對,善導大師則是立足於客觀的現實。亦即,善導大師所注目的是隱覆佛性的「煩惱」。
善導大師重視現實之中客觀的自己,更進一步,建立了「九品皆凡說」,亦即:上品三生是遇大凡夫,中品三生是遇小凡夫,下品三生是遇惡凡夫。認為所有的人都是「常沒眾生」,而說:「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這裏所說的凡夫,不是像聖道門所說的內凡(十住十行十迴向)、外凡(十信)、底下凡夫,那樣被列出了等次的凡夫,而是說,人從一生下來,只要肉體尚存,煩惱就如影隨形,一輩子不相捨離。具足如是煩惱之人,不只是「凡夫」,而是「煩惱具足的凡夫」、「罪惡生死的凡夫」、「無有出離之緣的凡夫」,而且是「常沒眾生」。
亦即,人始終以煩惱為本性,在貪欲、瞋恚、愚癡三大煩惱的纏縛之中度日,時而被不知厭足的貪欲之水所染污,時而被不平不滿而生氣瞋憤之火所焚燒,時而因為不明道理而胡作非為,廣造罪業。
而這個現實之中客觀的自己——煩惱具足的「常沒眾生」,才是阿彌陀佛所要救度的對象。如前面所引《大經》諸譯中所說。因此,善導大師道出諸佛出世的本懷而說:「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諸佛出世的本懷,在《大經》「發起序」中已有所說明,即:「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拯濟」,救度之意,救度眾生脫離六道輪迴之苦海。「群萌」,眾生的異名,像草一樣多的眾生。「惠」,是不講條件白白地給予。「真實之利」即是彌陀本願。彌陀誓欲救度所有一切眾生的根本願,任何眾生,只要信受彌陀救度,稱念彌陀佛名,即得往生彌陀淨土而成佛之利。簡言之,即是「念佛往生淨土成佛」之利。
「群萌」亦是煩惱凡夫之別名,煩惱是人類的本性,人一生下來便有煩惱,而此煩惱以自己的力量是無法斷除的。正因如此,淨土宗的修行不以現生明心見性、斷除煩惱、證悟佛果為目標,而是以信佛救度念佛名號,往生彌陀淨土成佛為目標。
四、稱名往生因緣果
以專稱彌陀佛名為「因」,並以彌陀願力為「緣」,而達成往生淨土之「果」,這便是淨土宗的特徵。
因為不是靠自己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修行之力斷除煩惱之後而成佛,而是今生今世靠念佛往生彌陀淨土而成佛,所以,是他力而易行,不是自力而難行。因此,煩惱凡夫,常沒眾生,雖不斷煩惱也能容易出三界生淨土證涅槃,故曇鸞大師強調淨土宗乃是:「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大經》說:「超出常倫諸地之行。」又說:
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
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違逆,自然之所牽。
「必」是自然之意,「不違逆」也是自然之意,「橫截五惡趣」「升道無窮極」都是阿彌陀佛願力自然之所致,故說「自然之所牽」。故《大經》「第十八願成就偈」說: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可說,淨土宗在大乘頓教之中,特別具有佛力自然橫超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