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遍照」六特色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淨土教理,主題是「光明遍照六特色」。「光明遍照」的經文,來自《觀經》第九觀,也就是: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凡是淨土宗的道場,或者蓮友家中佛堂於本尊南無阿彌陀佛的兩側,大都會寫上這一段經文做為對聯。為什麼把這段經文特別標顯併列在本尊阿彌陀佛的兩側,成為佛堂的一部分呢?因為這一段經文對我們來講非常的重要;同時,能夠理解這一段經文,會給我們念佛人大安心、大滿足。所以這一段經文對淨土宗來講,非常重要也非常可貴。
(講義文)
《觀經》第九觀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此「光明遍照」之文,是淨宗大綱要領、核心教理、傳承眼目、特色。
這段「光明遍照」文是是淨土宗的大綱要領。「大綱」就是核心、主腦,「要領」就是重要的綱領。淨土宗如果沒有「光明遍照」這一段經文,或者把這一段經文捨棄,那淨土宗的教理就會所缺失。所以這一段經文也是淨土宗的核心教理,是不能缺少的中心,是主要的,不能當做次要的,是非要不可的必要條件,而且是充分條件。
有了眼睛才能看清楚前途,不會盲修瞎練,而走入歧路。所以,「光明遍照」這段經文,同時也是我們淨土宗祖師代代傳承的眼目。
再者,這段經文更是我們淨土宗的特色之一。所謂「特色」就是有別於佛教其他宗派、別於其他法門,是只有我們這一宗才有的,是特別的本質、特質。
(講義文)
先明出處,次明願成就,之後消文,最後顯六特色。
這一段經文出自《觀無量壽經》的第九觀,原文是: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
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經文首先說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八萬四千好,八萬四千光明。論阿彌陀佛的光明是無量光,不只八萬四千或八億四萬。那為什麼這裡說「八萬四千」呢?如此說,是一種概括性的,也可以說是包含性的。比如佛陀說眾生煩惱有「八萬四千」,要對治眾生的煩惱也要有「八萬四千」個法門。
佛陀一生所講的三藏十二部經,可以說就是八萬四千法門,這八萬四千法門能夠治癒眾生八萬四千的煩惱。煩惱能夠消除,就能夠離開三界輪迴;無明能夠破盡,就能夠成佛。
那這八萬四千法門在哪裡?就歸入阿彌陀佛的光明,所以說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的相好光明。
眾生的煩惱無量無邊,所以阿彌陀佛的光明也是無量無邊,因此阿彌陀佛也叫做無量光。也因為是無量光,所以才能夠遍照十方世界。
「光明遍照」之文,也是第十八願的成就文。第十八願有三十六個字: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光明遍照的經文只有十六個字,怎麼對應呢?
首先,「光明遍照」的光明,是誰的光明呢?是阿彌陀佛的光明;阿彌陀佛如果還沒有成佛的話,他有這個光明嗎?沒有。因為阿彌佛成佛了,所以這裡所講的光明就是第十八願「設我得佛」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成佛了,所以他就有無量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這「十方世界」是第十八願的哪一些經文?就是「十方眾生」所在的十方世界。阿彌陀佛的光明能夠遍照十方世界的話,那盡十方所有的眾生沒有任何眾生不是在阿彌陀佛的遍照光明之中的。
「念佛眾生」的「眾生」,是指第十八願的哪個地方呢?就是十方眾生的眾生;「念佛」是指第十八願的哪一句經文呢?就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就是信願行,也就是乃至十念的念佛。我們至心信樂、願生彼國之後,就歸結在這一句名號。也就是信受彌陀的救度,願生彌陀的淨土之後,就是專稱彌陀的佛名。
「信」在心中,「願」潛藏在我們的心底,此後浮現在我們的心中,出現在我們的口中的「行」,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以「南無阿彌陀佛」來顯示我們的「信、願、行」。
「南無」就是「信」,也是「願」;稱念阿彌陀佛就是「行」。所以念佛眾生的「念佛」就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也就是「信、願、行」。
「攝取不捨」是對應第十八願的哪一段經文呢?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說,我不成佛便罷,我如果成佛的話,一定要使十方眾生都來念我的名號;同時要以無量的光明攝取十方念佛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不讓他墮落三惡道,繼續六道輪迴。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因此不管任何人只要念佛,就進入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當中。因為阿彌陀佛是無量光,因此他的名號也是無量光明的名號。善導大師也說「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所以,這兩段經文十六個字,也在顯示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成就。
接下來,消文,也就是解釋文面上的意思。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兩段經文,善導大師分為兩部分來解釋:第一部分是遍照的光明,第二部分是攝取的光明。
第一句「光明遍照」,叫作「遍照光明」,為什麼說是「遍照光明」呢?因為經文很明顯的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表示是遍照十方世界的光明。那這遍照十方世界的光明有什麼作用呢?就是調熟,所以「遍照光明」也叫做「調熟光明」。
什麼叫「調熟」呢?「調」就是調理,「熟」就是成熟。就像陽光照攝果物,使水果由青轉紅;水果成熟之後就會自動掉下,或者伸手一摘就摘下來了。陽光有成熟果物的功能,同樣的,阿彌陀佛遍照的光明也是在成熟、培育我們十方眾生,使我們十方眾生還沒有信佛學佛的,來信佛學佛;已經信佛學佛的,來進入淨土法門;已經修學淨土教理、進入淨土法門的,讓他進一步來信受彌陀救度,而專稱彌陀佛名──這就是「遍照光明」的功能作用,也叫做「調熟光明」。這是第一句「光明遍照十方世界」的內涵。
第二句「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叫做「攝取光明」。也就是說,眾生已經念佛了,阿彌陀佛就以攝取不捨的光明來攝取他;在他還沒有念佛之前,還在培養的階段,那只是接受「遍照光明」的功能作用,還沒有攝取不捨。一直到達他念佛了,才進入攝取不捨的功能。
阿彌陀佛的光明都已經遍照十方世界了,為什麼不直接攝取呢?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因果不相吻合。就好像陽光普照天下,但是如果自己關在房子裡面,沒有到房子外面去享受陽光的溫暖,或者打開窗戶讓陽光進來,這樣當然和陽光就有沒有關係了。
那阿彌陀佛的光明在哪裡呢?在名號。為什麼?阿彌陀佛本身就是無量光,也叫做無量壽,所以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的佛,無量光的佛,光明無量的佛,壽命無量的佛。無量壽就涵蓋無量光,無量光也涵蓋無量壽。
對佛來講,他是無礙的,所謂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在佛的境界來講,他本身跟他的名號是一體的,這是佛的境界。
如果以凡夫人身來講,我們本身跟我們的名號是分開的,而且佛的名號有功能,能夠消業障、增福慧,能夠逢凶化吉、遇難呈祥;但我們人的名號,甚至地球上、虛空界所有的名稱、名號有那個功能嗎?沒有。所以對佛的境界來講,叫做「名體一如」,他的名(佛名)跟他的本體是不離開的,因此他本體所有的功能都在名號當中。
本體有什麼功能呢?就是一般說的「不可思議的智慧」,然後由智慧流露出慈悲,由慈悲顯發願力,然後發願修行,自然成就種種不可思議的功德。這都是阿彌陀佛本體的功能作用。這一些功能作用,名號當中完全具備,全體具足,毫無缺失,不增不減。
再者,佛的境界也是「依正一體」。依報就是極樂世界的環境,正報就是阿彌陀佛本身,依報、正報的功能也都在名號當中。
阿彌陀佛是無量光,他的名號當然也是無量光明的名號,因此不管任何眾生,只要稱念彌陀名號,就蒙受彌陀光明的攝取。沒有稱念彌陀名號,當然就跟彌陀的光明沒有關係;儘管讀誦、通達三藏十二部經,可是若沒有念「南無阿彌陀佛」,當然跟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沒有關係,就不在阿彌陀佛光明攝取的範圍之內了。
那「攝取不捨」是什麼意思呢?「攝」是提手旁,再三個耳朵;「取」是一個耳朵,旁邊一個又字。那表示什麼呢?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眾生太簡單了,阿彌陀佛成佛十劫以來都在呼喚我們,也在面前等待我們,一旦我們念佛了,就在他的光明當中,到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把我們的耳朵稍微一捏,就往極樂世界去了,這叫「攝取」。也就是說,抓住在手中就是「攝取」。
打一個比喻,有一對父子在家中睡覺,突然外面下大雨,河水暴漲,水淹到了床舖,甚至快淹到屋頂了,電燈沒電,一片黑暗。這時候怎麼辦呢?爸爸是全世界游泳的冠軍,也是海邊最優秀的救生員,游泳技術很高明,再怎麼樣的大風大浪都不受障礙。
這時,如果爸爸跟兒子說:「我的愛兒,爸爸是游泳高手,你不用怕,你儘管緊緊抓住爸爸的腰帶,爸爸游泳到彼岸,你也就能夠到彼岸。」可是孩子力氣總是有限,游到一半孩子力氣不夠了,突然一鬆手,就被大水流走而功敗垂成了,這就不是「攝取」。
如果爸爸說:「我的愛兒,爸爸是游泳的高手,再怎麼樣大風大浪都障礙不了爸爸;爸爸緊緊把你抱在懷中,你不要怕。」這樣不久就到了彼岸,父子兩人都安全的上岸,這才是「攝取」。
是爸爸抓住我們、抱住我們,不是我們去抱佛腳或抓緊佛的袖子。如果這樣的話,往往會失望,認為:哎呀,我一天念十萬聲,感覺越念越煩惱……我每天念十萬聲,不曉得阿彌陀佛知不知道?不曉得阿彌陀佛會不會嫌棄我?臨終會不會把我忘記?會不會覺得我不夠資格往生極樂世界?如果要抱佛腳,抓佛的袖子,那確實是很不容易的。但是,阿彌陀佛不是這樣的一尊佛。
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是我們拜託阿彌陀佛發的嗎?不是,他主動為我們發的。他為什麼主動為我們發願?因為他的愛心勝過天下母親對孩子的愛。
天下最純、最無私無我的愛,就是母親對孩子的愛,而佛的愛是更超越的,不是世間母親的愛所能形容的。佛把十方眾生看成是他的孤兒,佛看到他的孤兒曠劫以來都在六道當中造罪造業,導致永劫陷於六道輪迴的苦難之中;尤其是生為三善道的很少,墮落三惡道的很多。如同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人身難得」、「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佛陀出現在世間的目的就是要度眾生,所以佛陀一定要講出一個能方便而且容易救度眾生的法,而唯有彌陀救度這一個法才是佛陀出現世間的本懷。為什麼?原因在於,如果沒有這一個法,芸芸眾生誰能夠得度?沒有!
所以阿彌陀佛把我們十方眾生看成是他唯一的獨子,獨子在造罪業、受苦受難,無窮無盡,身為母親的於心何忍?非常的悲苦。因此阿彌陀佛就非常的「大悲」──阿彌陀佛非常的悲傷,大悲無盡。(所以這個「悲」有幾種含義)進而自然發願要救度自己的孤兒,及培養出充足的力量、功能、條件,把自己的孤兒從速由火坑中救出來,讓他獲得清涼自在。
所以不經過我們祈求拜託,阿彌陀佛是主動為我們發願,主動為我們修行,經過兆載永劫的時間,積植菩薩無量的德行,才能夠圓滿以下三件亙古偉業:
第一,圓滿成佛,不然不取正覺。
第二,圓滿極樂世界,莊嚴的極樂世界,光明無量的極樂世界,涅槃的極樂世界。要使十方念佛的眾生都進入極樂世界成佛,跟他一樣無量光、無量壽。
第三,成就了這一句名號。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把他本身的功德、極樂世界的功德,統統融入在這一句名號當中,所以這一句名號也叫做「萬德洪名」。
關於這一句名號,善導大師解釋說: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我們念「南無」,就自然涵蓋了「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就涵蓋了從娑婆到極樂世界的這一種功能作用。這是任運自然、不假勉強的;不是我們去抓彌陀的袖子、去抱彌陀的腳,不是這樣的。
阿彌陀佛是「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阿彌陀佛以他的光明名號(名號光明)攝取念佛的眾生。所以,有念佛自然在光明當中,沒有念佛就不在光明當中。不管你是善根利器,乃至是大菩薩,如果沒有念佛就跟阿彌陀佛無關。所以,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也念佛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因為往生極樂世界就能夠快速成佛。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中就說:
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佛的境界那麼高,我們觀想得來嗎?理解得來嗎?當然是不可能的。《無量壽經》就說:「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佛的境界,唯有佛與佛能互相理解,等覺以下的菩薩是無法了知佛境界的,更何況了知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
在《大阿彌陀經》更說:
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
諸佛都有光明,十方諸佛的光明當中,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極尊的。這就顯示阿彌陀佛光明的特殊與重要。
雖然我們的肉眼看不到彌陀佛的光明,也不曉得彌陀光明的顏色或作用,但只要曉得念佛就自然而然的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當中,這樣就可以了。
以上是「攝取」的含義。
那「不捨」是什麼意思呢?──是現在就攝取、保護我們,時時處處看著我們、等待著我們,讓我們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也就是讓我們諸事能夠圓滿。此處所謂圓滿不是說事事如意,求什麼都會兌現,不是的。
我們都是業障凡夫,根機也各自不一樣,這些阿彌陀佛都曉得,在我們肉體還在這個娑婆世間時,應該怎樣才適合我們的生活。所以阿彌陀佛會給我們相應於我們狀況的,如果不相應於我們目前情境,對我們不好,阿彌陀佛就不會隨便給。
所以所謂不捨,就是平生攝取我們──他看著我們,保護著我們,等待著我們,一直到臨終都不捨棄。不管白天夜晚,不管什麼時間,什麼地方,什麼事情,什麼情況,什麼環境,什麼心境,阿彌陀佛都不捨棄,一直到臨終。
有人就會疑問:念佛的時候攝取不捨,在沒有念佛的時候有沒有攝取不捨呢?當我睡覺的時候有沒有攝取不捨呢?我在工作動腦筋不能念佛的時候,有沒有攝取不捨呢?還有,我是個貪瞋癡妄想雜念的薄地凡夫,煩惱來了、逆境來了,不但妄想雜念,而且是在心中刮大風、下大雨,那時候有沒有攝取不捨呢?答案是:當然有!
也就是說,你是一個念佛人,睡醒了,你就會念佛;完成工作後,腦筋動完了,就會念佛;起煩惱打妄想,雜念打過了,就會念佛──這樣的眾生就是念佛眾生,他之念佛也是念念不捨。所以,並不是說二六時中、二十四小時,都分分秒秒在這一句佛號上,不是這樣的。是該睡覺時就睡覺,應工作時就工作,逆境來,起煩惱了,這些阿彌陀佛都知道。「煩惱過了,那就想我、就念我」──阿彌陀佛對眾生的要求就只是這樣而已。
這樣的要求幾乎沒有條件,也不管出家或在家,也不用入深山閉關修般舟三昧。而是在不妨礙原本的生活,敦倫盡份、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遵行三綱五常之道,安份守己地過世間的生活。因此,可以說在入世當中就能夠圓滿成就出世功能的,只有念佛這個法門,其他法門是不可能的。
有關「一直到臨終攝取不捨」的功能,有人還會有疑問:假如臨終的時候因為病苦念不出佛來,乃至老人癡呆,或昏迷了,沒有念佛,這時阿彌陀佛是不是也攝取不捨?照樣攝取不捨!
阿彌陀佛知道我們是什麼眾生,有什麼業力,阿彌陀佛也知道我們臨終會成為什麼樣子,我們的方方面面,阿彌陀佛都知道。所以,慈悲的阿彌陀佛只說:你平生念佛任憑我就可以了,能這樣,我攝取不捨;如果有捨棄的話,我就不是阿彌陀佛。
所以我們就安心念佛信任佛──念佛,而任憑阿彌陀佛的安排,念佛憑佛,就這樣。
阿彌陀佛要達到「攝取不捨」的這個「不捨」,容易嗎?是不容易的。如何的不易呢?《悲華經》就說,娑婆五濁惡世的眾生是一千四佛所捨棄的。所以,對我們來說,十方諸佛對我們是「捨」的,只有阿彌陀佛對我們是「不捨」的。
為什麼十方諸佛會捨棄眾生呢?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煩惱太熾盛、業力太深重了,導致這一千四佛(也就是代表十方諸佛)沒辦法救度我們,所以不得已離開我們。
可是阿彌陀佛的救度是完全沒有障礙的,《阿彌陀經》就說: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在《無量壽經》中,釋迦牟尼佛特別舉出十二種光來讚歎阿彌陀佛:
無量壽佛,號
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
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
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
前面「無量、無邊、無礙」的三種光,是阿彌陀佛主要的特色。他的光明救度十方三世無量無邊的眾生,不受眾生的障礙。我們眾生有什麼障礙呢?首先就是經典上所講的「五濁惡世的眾生,煩惱強盛,業障深重」。因為曠劫以來我們都在六道輪迴,都在六道中造罪造業,所造的罪業無量無邊。《華嚴經》就說,如果我們造的業有形體的話,盡虛空都無法容納。可是阿彌陀佛的光明不受我們煩惱的障礙,不受我們業障的障礙,不受我們冤家債主的障礙,不受天魔外道的障礙,不受我們臨終任何情況的障礙,因此才稱為「無所障礙」。因為是無障礙才能夠攝取不捨,假設有障礙的話,就無法做到不論時處諸緣都攝取不捨了。
所以「光明遍照」這一段經文也叫做「調熟光明」,「調熟光明」目的是希望十方眾生都來念佛,因為念佛才能夠蒙受光明的攝取不捨。不然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可是我們不接受、不相信,這樣阿彌陀佛就只能乾著急了。
有一句話說:「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佛慈雖廣,難度無緣之人。」下大雨,無論是大樹小草都能得到滋潤的,可是草木本身若沒有根的話怎麼吸收呢?佛門廣大,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更是廣度十方眾生,可是眾生若不相信、不接受,跟佛就沒有緣。所以我們就只要「相信」、「接受」,此後念佛就好,其他的阿彌陀佛都知道,都會有適當的安排。
之所以能夠如此,是因為這一句名號是阿彌陀佛所有功德的結晶,不是單純的一個符號、一個聲音而已。阿彌陀佛的眼睛在他的名號,耳朵在他的名號,心在他的名號。我們一念佛,我們一拜佛,我們一想佛,阿彌陀佛就看到、聽到、知道。阿彌陀佛的一切見聞覺知,都在我們念佛人的身上。
(講義文)
最後顯六特色。
一、顯示要弘廢立的特色
二、顯示全憑他力的特色
三、顯示機法一體的特色
四、顯示平生業成的特色
五、顯示萬機平等的特色
六、顯示容易殊勝的特色
這六個特色只有淨土宗才有,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唯識宗、禪宗、密宗、律宗統統沒有這六種特色,只有念佛,自然具備這六種特色。
這樣說,有沒有根據呢?當然有。接下來,我們引用佛言祖語來說明根據之所在。
(講義文)
一、顯示要弘廢立的特色
「要」是指要門,也就是定善跟散善。「弘」就是指弘願門,也就是念佛。
「要」是指「要門」,也就是「定善」跟「散善」。「定善」是指《觀無量壽經》所講的十三種定觀的修行;若不是十三種定觀的修行,而是一般的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這樣的三福九品的內容就是「散善」。
「定散」就是顯示要入定才能達到,沒有入定、不能入定,那麼就不能具備這個善根;「散」就是雜、多,《觀無量壽經》中歸類為十一種散善,推廣出去則更多。
「弘」,是指「弘願門」,也就是念佛。弘願門很單純,就是一句名號而已。誰的名號?阿彌陀佛的名號,彌陀以名號度生,眾生以念佛往生,所以「名號度眾生」的法門叫「弘願門」。
為什麼叫「弘願」?「弘」就弘廣無邊,十方眾生統統包含在裡面;「願」就是彌陀的悲願,彌陀把廣度十方眾生的大願容納在名號當中,使十方眾生都來念他的名號,自然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樣的門很廣大,所以叫「弘願門」。
「弘願門」是普遍於任何眾生都相應、都可以做得來的;「定善」可以說沒有人做得來,因為必須要能夠入定觀想;「散善」也不容易,而且若真實面對自己,就知道也是做不到的。
「散善」有世間的善,有小乘的善,有大乘的善。對我們來講,這些只是名相的瞭解,至於實際行事,我們是做不到的。世間的善是「孝順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光這第一個項目我們就做不圓滿了。誰敢說他孝順父母,是一個孝子?十善業是「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這十善我們全部做得來嗎?
所以「要門」是講條件的,而能夠合乎這個條件的根機,自古以來可說鳳毛麟角。「弘願」就不講條件了,因為只講念佛,而念佛誰不會呢?有口就能念,瘖啞人士也可以心念。
(講義文)
善導大師對這一段經文的解釋說:「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佛光普照」是在解釋「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唯攝念佛」是在解釋「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雖然佛光普照十方世界,也普照十方眾生──不論種族、不論信仰、不論聖人、凡夫、善人、惡人,統統普照。可是只有念佛的人才會被攝取不捨,其他沒有念佛的人就沒有被攝取不捨。因為念彌陀的名號跟他的光明親、跟他的光明近,彌陀的光明有消除業障,具有使我們往生不受障礙的功能,所以自然就被攝取不捨;如果沒有念彌陀的名號,跟他的光明就沒有關係,當然就沒有被攝取不捨,這是自然的道理。
由這一段「遍照光明」的經文就曉得它含有「廢」跟「立」,也就是其他的法門不在攝取不捨當中,唯有念佛才會被攝取不捨。那這樣,你會選擇哪個?
「廢立」就是「選擇」,選擇重要的,次要的先放著。也可以說真跟假,兩張鈔票,一張真鈔,一張假鈔,我們會拿哪一張?一定是拿真鈔。不過,也是要曉得分辨真假,才懂得去拿真鈔,否則可能會覺得面額一萬元的假鈔設計得很漂亮,而單純實在的真鈔卻只是千元。但是這一萬元是假鈔啊!當然,這只是一種比喻。
對這一段經文善導大師又解釋說:
(講義文)
又說:「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自餘眾行」歸納起來就是「定善」跟「散善」,都是善。可是如果跟念佛比較的話,那就不能比較了。為什麼?即使做得到「定善」跟「散善」,也還是凡夫。因為能否離開六道生死輪迴是看煩惱是否斷除,不是論功德多大、禪定多高。即使禪定達到四禪八定、非想非非想天,業報一到,還是墮落三惡道。所以釋迦牟尼佛在經文上就說:「雖復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
假使十戒圓滿生在天界,也還沒有脫出輪迴,還在欲界,死了還是會墮落。如《地藏經》所講的:「有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或有墮於惡道之者。」因為天界(欲界)往往是享受的,不會想到要修行,壽命一到就只有往下墮了。
要出離輪迴,不是說深入經藏、大開圓解或大徹大悟就可以的。大徹大悟是悟了本性,還要從性起修,最後還是要斷煩惱才行。所以不管怎麼大徹大悟,只要還有煩惱一絲未斷,還是在六道當中,還是很危險。因此,善導大師才說諸行雖然也是善,但跟念佛全都不能相比。因為念佛能夠不斷煩惱而到極樂世界脫離輪迴,這怎麼能比呢?
(講義文)
同時又在《觀經‧流通分》解釋說:
念佛三昧,功能超絕,實非雜善,得為比類。
「念佛三昧」有兩種:一種是靠自己念佛的功夫達到入定;一種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也等同三昧。
為什麼?因為這一句名號涵納阿彌陀佛三學六度的功德,所有佛的智慧、慈悲、願力、神通,統統在這句名號當中,超越所有菩薩的三昧。所以我們只要念佛,就是念佛三昧。因此善導大師才說,念佛三昧的功能超絕,超越定善跟散善,而且是絕對性的,不是定善跟散善能夠比較的。
(講義文)
所謂「雜善」,就是《觀經》「正宗分」所說的定善跟散善,《觀經》是以定善跟散善來統攝釋迦牟尼佛一代教法。善導大師說「念佛三昧,功能超絕,實非雜善,得為比類」,等於是說定善、散善以及釋迦牟尼佛一代所說的所有法門,都與念佛「全非比較」,而且「唯攝念佛」的人,不攝取修行定善跟散善等其他法門的人,這就顯示定善散善之外,有超越定善散善的念佛。
凡是念佛的人,佛光都平等攝取不捨,不是念佛的人,佛光不會攝取不捨。
這就是廢跟立的極要,這幾點也顯現在《觀經‧流通分》的付囑文以及善導釋。
《觀經‧流通分》付囑文怎麼說呢?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以整部《觀無量壽經.正宗分》來講,都是在講定善的十三觀,以及散善的三福九品;可是到了《流通分》,釋迦牟尼佛不付囑「觀無量壽佛像」,而是付囑「持無量壽佛名」。這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以《觀經》的法門,來引導所有修學其他法門的眾生都歸入念佛法門(定善、散善涵蓋念佛以外的所有法門,涵蓋所有非專一念佛的修行人)。
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若以本來千差萬別的修行來迴向,將來的果報當然也是千差萬別;可是如果念佛的話,就是一個因、一個果。同一念佛無別道(同因)──上等根機也念佛,下等根機也念佛,聖人也念佛,凡夫也念佛;遠通法界皆兄弟(同果)──都是兄弟,都是等覺菩薩。
(講義文)
二、顯示全憑他力的特色
顯示這一個法門是完全依靠「他力」。這個「他力」的「他」不是指別人,也不是指其他佛菩薩,單單指阿彌陀佛的力量。這是跟我們自己相對的,我們自力無力,所以就全憑他力──阿彌陀佛的力量。
(講義文)
往生彌陀淨土,完全依憑彌陀光明攝取,念佛人在彌陀光明攝取當中,就如同乘坐在阿彌陀佛的大願船上,完全任憑大願船的行駛,我們只要念佛便可,不需要做什麼事,是輕鬆、自在、安樂、快速的。所以「攝取不捨」就有顯示是全憑他力的淨土宗的特色。
相對於上述爸爸挾帶自己的兒子游泳上彼岸的比喻來說,在經論上,是用「坐船」來譬喻。坐上了船,就完全任憑這一條船行駛,從娑婆此岸行駛到涅槃彼岸。對我們來講,我們即使有十八般武藝,也置於無用之地。因為已坐在船上,我們還做什麼呢?難道還要像騎腳踏車一樣,腳邁力的踩?或著像騎摩托車一樣,手要加油?或者像開車一樣,要抓方向盤?需要嗎?統統都不需要。
因為我們坐上的是阿彌陀佛大願船,在大願船上,我們只要安分守己就可以了,只要享受船上的一切就可以了。怎麼享受呢?只要念佛就可以,不需要我們買船票、過關卡,也不需要我們加油,也不需要我們幫忙抓方向盤,更不需要我們打掃清潔。一切,阿彌陀佛都包辦好了。
(講義文)
龍樹菩薩《易行品》就說: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
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者。
乘彼八道船,能度難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禮自在者。
龍樹菩薩把釋迦牟尼佛一輩子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三藏十二部經判教,判別為難行與易行兩種,同時用譬喻來說明「難行」與「易行」。以世間來說,「難行」就是譬如陸道步行,是艱苦的;「易行」就是譬如水道乘船,是安樂的。
菩薩道也一樣,從不退轉發心,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過程,這個叫「勤行精進」,這是指難行道;如果是「以信方便」──信受彌陀的救度,稱念彌陀的佛名,那就不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而且能夠快速容易的到達「阿惟越至」,也就是「不退轉」,這是指易行道。
所以淨土法門就是易行道,如同乘船,完全任憑船的運行,是安樂,不艱難不困苦的,而且現在就預先獲得了「不退轉」的果報了。
「不退轉」有三種:「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都是菩薩的境界,「念不退」是菩薩最高的境界。而淨土宗的「不退轉」是指佛階位的不退轉。因為極樂世界只有一個階位──成佛,沒有其他的階位。
龍樹菩薩又說:
乘彼八道船,能度難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禮自在者。
「乘彼八道船」,龍樹菩薩把阿彌陀佛的大願船譬喻為「八道船」。「八道船」的意思是說,要解脫、成佛,要修八正道,八正道圓滿才能夠解脫輪迴。阿彌陀佛這一條船就像八正道的大願船,能夠讓我們度脫難度的大海。
「能度難度海」,我們在世間最難的是什麼事情?以自己的力量解決自己的生死輪迴是最難的──不只是難,根本是不可能!所以說「難度海」。這個「難」是不可能的意思。
但是阿彌陀佛這艘大願船「能」度脫我們自己沒有能力度過的六道苦海。這個「能」顯示什麼?是我們眾生能嗎?當然不是,是因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使我們「能」。這就是顯示他力,完全他力。
「自度亦度彼」,阿彌陀佛的大願船、阿彌陀佛的萬德弘名,不但可以讓我們個人度脫生死輪迴往生成佛,也能夠讓其他的人也度脫生死輪迴往生成佛。為什麼?阿彌陀佛的救度自在無所障礙。因此,我們依靠名號得救度,我們將這句名號的功德告訴他人,他人來念佛,也能夠度脫他的難度海的生死輪迴,這叫「自度亦度彼」,這個就是名號的功能。
(講義文)
三、顯示機法一體的特色
《觀經》第八觀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這是「眾生念佛,佛在眾生心中」的意思,有「身心功德,機法一體」的自然功能。
「機法一體」是什麼意思呢?「機」是指我們念佛人的根機,「法」是指阿彌陀佛救度的法。念佛的人蒙受阿彌陀佛攝取不捨,所以跟阿彌陀佛一體不離開,一直到臨終,這就是「機法一體」。如不是念佛人,則不論其根機如何,都跟彌陀的法沒有一體,因為沒有關係。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諸佛如來」是顯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諸佛如來的代表,是十方諸佛的王。《無量壽經》卷上最後的「華光出佛」也說十方諸佛都從極樂世界示現出來的,《楞伽經》也這樣講。
「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我們心中想佛、口中念佛,諸佛如來就都在我們的心中了,都在我們的身上放光了。
(講義文)
《觀經》第九觀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是「佛念眾生,眾生在佛心中」的意思,有「彼此三業,機法一體」的自然功能。
阿彌陀佛以光明來攝取念佛的眾生,我們心中想佛,佛知道,我們口中念佛,佛聽到,我們身體拜佛佛看到,眾生這三業身口意跟阿彌陀佛的身口意是「機法一體」。這是自然的功能。
所謂「自然」就是任運自然,不用我們去祈求拜託,不用我們再加其他的工作,或者是夾雜其他的法門或方法,都不用。只要單純念佛,自然就有這種功能。
(講義文)
佛在眾生心中,是機法一體;眾生在佛心中,也是機法一體。這二者,有其一,便已是機法一體,稀有、殊勝、可貴。
我們都是念佛人,阿彌陀佛的光明永遠攝取不捨,而有「彌陀眾生,機法一體」的自然功能。可以說:
彌陀功德納入我心,彌陀光明攝護我身;
彌陀在我信心內,我在彌陀光明中;
佛入我心,我入佛心,如火燒木,一體不離。
彌陀與我共起臥,共出入,形影相隨,不相捨離。
所以念佛人與阿彌陀佛,就有這種「佛凡一體不離」的功能。
這些文字很淺白,時間的關係,就不另說明。接下來:
(講義文)
四、顯示平生業成的特色
就是往生決定,既然蒙受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不捨,那就顯示必定往生,必定離開六道輪迴,必定會成佛,常沒常流轉的罪惡生死凡夫,只要一念發心念佛,就永遠被攝取,往生決定,毫無障礙,所以說「平生業成」。
我們所講的「一念」是念念不捨。生死輪迴這麼恐怖、危險,現在遇到阿彌陀佛白白送給我們功德,白白要救度我們,我們仰天呼嚎、伏地哭泣都來不及,所以經典就形容「信心歡喜,歡喜踴躍」。因此,真有一念信受,這一念是一念萬年,萬年一念,也就是一輩子。而如果臨終才遇到這個法門,臨終一念就斷氣了,照樣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第十八願成就文就說: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所以,這一念的一念心,涵蓋著接受彌陀的救度,涵蓋著願生彌陀的淨土,涵蓋著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念念不捨的專稱彌陀佛名,涵蓋著安心安慰與滿足。
(講義文)
也就是在平生的時候,已經確定必定往生極樂世界,不必等到將來或臨終,讓我們現在就獲得大安心大滿足,沒有忐忑不安。
這「平生業成」是佛教中最巨大無極的利益,也正是念佛人最大的期盼與最高的安心。在平生念佛之時,往生都已經決定了,不再繼續輪迴了,豈不是讓我們大安心、大滿足嗎?
現在念佛,知道必定往生決定。這豈不是給佛弟子、修行人、念佛人最大的安心與滿足嗎?
(講義文)
因為念佛人蒙受彌陀光明攝取不捨,知道生死大事已經了脫。如曇鸞大師《往生論註》所說「業事成辦」、「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不斷煩惱得涅槃分」,「涅槃」就是成佛的意思。
佛教八萬四千法門當中,唯有這一個法門能不斷煩惱而離開六道輪迴,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成佛。
(講義文)
又如印光大師所說:「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圓滿菩提。」
又如同佛陀的時代,凡是證得阿羅漢果的弟子,往往都會說出相同的語言描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有這樣的大安心、大滿足。
平生就已經業成,已經往生決定,不用等待臨終,也不用假藉其他。
(講義文)
如果不曉得阿彌陀佛的悲願、無條件救度、光明攝取不捨,我們雖然念佛,必定還在勇猛精進苦修鍛鍊,努力追求那「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夢寐一如」的境界,但是一方面勇猛苦修鍛鍊做不來,還擔心臨終能否正念。一生忐忑不安,甚至退轉。
若無光明攝取不捨,我們那能信心歡喜、歡喜踴躍的,安心在這一句名號上呢?
如果不曉得阿彌陀佛的悲願,我們雖然念佛,還要努力追求一心不亂、夢寐一如的境界,可是根本做不來,因此一生忐忑不安,可能就退轉不修淨土,修別的法門,然後續繼輪迴墮落了。
所以,如果沒有彌陀的悲願,沒有彌陀的光明攝取不捨,我們怎麼有辦法能信心歡喜的在這一句名號上呢?
(講義文)
五、顯示萬機平等的特色
論五乘的眾生,上至等覺的菩薩,下至阿鼻地獄的眾生,是千差萬別的;但只要念佛,便能夠平等蒙佛光明攝取,平等往生極樂成佛。
這就是一句彌陀名號,讓萬種根機,平等無差別。
換一句話說,萬種根機,因為稱名而毫無差別。萬機成一機,一因一果。
若不念佛,萬機非一機,多因多果,往生胎宮,花開時間各不相同。
善導大師《觀念法門》說:
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
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
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佛陀在《無量壽經》說眾生歸納有三輩,在《觀無量壽經》又說三輩展開有九品,再展開有九九八十一品,再展開有八萬四千品。
所以一切眾生根性各不相同,無量的眾生、無量的根性,歸納起來有上中下;但不管上中下也好,九品也好,八十一品也好,不管任何的根性,佛都勸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自然會來迎接。不用我們祈求拜託,阿彌陀佛自然會顯現來接引我們。
所以萬種根機果報各不相同,但如果念佛的話果報就都相同。這個就是阿彌陀佛的平等慈悲,讓一句名號,而使根機不同的所有眾生都能成為必定成佛的根機。使無量品、無量根機的無量眾生,只要念佛,都成為同一根機。所以一句名號讓不平等的成為平等。
(講義文)
六、顯示容易殊勝的特色
容易,也就是顯示淨土宗的修行是極其容易的,不管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任何環境、任何心境,都可以念佛,都方便念佛,沒有忌諱、沒有障礙,乃至於動物,像鸚哥也能念佛,或者其他的動物也能夠因為聽佛號而往生極樂世界,乃至一輩子沒有學佛、念佛,到臨終了,躺在病床上,也能夠念佛往生,或者是聽聞佛號而往生極樂世界。這豈不是在修行上來講,是極其簡單容易的嗎?
非難行,也非苦行,不須艱難刻苦的鍛鍊。
殊勝,也就是獲得的功德境界又是極其的高超。為什麼?能夠在今世就離開輪迴,往生極樂世界成佛,這豈不是境界非常的高超?也就是功德非常的超越,只是念佛而已,就有這樣的殊勝功德。
所以曇鸞大師《往生論註》就說淨土宗念佛的法門是「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
而印光大師也說:「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上衍之極致」,「上衍」就是大乘。大乘各宗各派當中,只有念佛的法門是登峰造極的,所謂登峰造極是既「圓」又「頓」。淨土法門的念佛是圓教之中的最圓,頓教當中的極頓,所以說「極致」。
「不退之風航」,現在念佛,現在就進入不退轉的果位,獲得不退轉的功能,可以說是順風揚帆。因此印光大師也說:「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可說既高又速。
以上,這六個特色都是淨土宗所獨有,是其他宗派法門所沒有的。
接下來,我來講一件故事。
最後一聲佛
有一位楊先生因父親嗜賭,敗光家產,家計陷入絕境,他務農之餘,為人拉牛車運磚塊維持家計,將失去的田產贖回,分配給兄弟,各自努力耕耘。 楊先生育有子女九人,一生為衣食奔忙,鮮有機緣聽聞佛法。
楊老先生九十二歲時生了一場重病,雖然病入膏肓,但意識清楚,學佛的孫女請法師來為他開示。法師為楊先生方便皈依,並為開示六道輪迴及娑婆世界的眾苦、阿彌陀佛度眾生的願力、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及如何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
聽完法師的臨終開示後, 楊老先生跟著家人齊念阿彌陀佛。照顧他的家人太累睡著了,唯獨他還繼續虔敬念佛,念佛懇切地使盡了最後力氣。
楊老先生雙手合十拜佛,媳婦見狀有異,上前關注,楊老先生告訴媳婦,阿彌陀佛來過兩次了,「我允他了(台語,即要隨佛往生)」。他並跟子孫抱怨,「真的有阿彌陀佛耶!為什麼你們以前都沒告訴我?」
不久後,楊先生在念佛聲中往生。
楊老先生說:「我已經允他了。」是什麼意思啊?答應他了。不是阿彌陀佛答應我們,居然是我們答應阿彌陀佛;不是我們祈求拜託阿彌陀佛,居然是阿彌陀佛祈求拜託我們。
假若有一個孤兒,從小流浪在外,如今被親生父母找到了,是父母拜託他回來,還是孩子要求父母讓他回來?一定是父母要求他回來。
而阿彌陀佛悲心比天下父母心還重,十劫以來他都在呼喚我們,所以這一句名號是阿彌陀佛的呼喚聲,阿彌陀佛說你要歸命我,你要願生我的極樂世界,我把這阿彌陀佛的功德全部給你,只要你稱念就能全部擁有。
這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呼喚,那我們就接受呼喚──歸命彌陀的救度,願生彌陀的淨土,此後稱念這一句萬德洪名。所以,我們能念佛,其實是阿彌陀佛在呼喚、在念我們。
阿彌陀佛念我們不只十劫,從他發願修行就一直在念我們,而我們念阿彌陀佛才念多久?所以我們要理解:這一句名號是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悲切的呼喚聲。
大家有沒有聽到阿彌陀佛悲心的呼喚?有(眾答)
阿彌陀佛呼喚的聲音是什麼?南無阿彌陀佛(眾答)
我們要怎樣接受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眾答)
是的。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祝願大家:信佛念佛,得生極樂。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21年12月25日講於淨土宗高雄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