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遍照」六特色(上)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淨土教理,主題是「光明遍照六特色」。「光明遍照」的經文,來自《觀經》第九觀,也就是: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凡是淨土宗的道場,或者蓮友家中佛堂於本尊南無阿彌陀佛的兩側,大都會寫上這一段經文做為對聯。為什麼把這段經文特別標顯併列在本尊阿彌陀佛的兩側,成為佛堂的一部分呢?因為這一段經文對我們來講非常的重要;同時,能夠理解這一段經文,會給我們念佛人大安心、大滿足。所以這一段經文對淨土宗來講,非常重要也非常可貴。
(講義文)
《觀經》第九觀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此「光明遍照」之文,是淨宗大綱要領、核心教理、傳承眼目、特色。
這段「光明遍照」文是是淨土宗的大綱要領。「大綱」就是核心、主腦,「要領」就是重要的綱領。淨土宗如果沒有「光明遍照」這一段經文,或者把這一段經文捨棄,那淨土宗的教理就會所缺失。所以這一段經文也是淨土宗的核心教理,是不能缺少的中心,是主要的,不能當做次要的,是非要不可的必要條件,而且是充分條件。
有了眼睛才能看清楚前途,不會盲修瞎練,而走入歧路。所以,「光明遍照」這段經文,同時也是我們淨土宗祖師代代傳承的眼目。
再者,這段經文更是我們淨土宗的特色之一。所謂「特色」就是有別於佛教其他宗派、別於其他法門,是只有我們這一宗才有的,是特別的本質、特質。
(講義文)
先明出處,次明願成就,之後消文,最後顯六特色。
這一段經文出自《觀無量壽經》的第九觀,原文是: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
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經文首先說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八萬四千好,八萬四千光明。論阿彌陀佛的光明是無量光,不只八萬四千或八億四萬。那為什麼這裡說「八萬四千」呢?如此說,是一種概括性的,也可以說是包含性的。比如佛陀說眾生煩惱有「八萬四千」,要對治眾生的煩惱也要有「八萬四千」個法門。
佛陀一生所講的三藏十二部經,可以說就是八萬四千法門,這八萬四千法門能夠治癒眾生八萬四千的煩惱。煩惱能夠消除,就能夠離開三界輪迴;無明能夠破盡,就能夠成佛。
那這八萬四千法門在哪裡?就歸入阿彌陀佛的光明,所以說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的相好光明。
眾生的煩惱無量無邊,所以阿彌陀佛的光明也是無量無邊,因此阿彌陀佛也叫做無量光。也因為是無量光,所以才能夠遍照十方世界。
「光明遍照」之文,也是第十八願的成就文。第十八願有三十六個字: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光明遍照的經文只有十六個字,怎麼對應呢?
首先,「光明遍照」的光明,是誰的光明呢?是阿彌陀佛的光明;阿彌陀佛如果還沒有成佛的話,他有這個光明嗎?沒有。因為阿彌佛成佛了,所以這裡所講的光明就是第十八願「設我得佛」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成佛了,所以他就有無量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這「十方世界」是第十八願的哪一些經文?就是「十方眾生」所在的十方世界。阿彌陀佛的光明能夠遍照十方世界的話,那盡十方所有的眾生沒有任何眾生不是在阿彌陀佛的遍照光明之中的。
「念佛眾生」的「眾生」,是指第十八願的哪個地方呢?就是十方眾生的眾生;「念佛」是指第十八願的哪一句經文呢?就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就是信願行,也就是乃至十念的念佛。我們至心信樂、願生彼國之後,就歸結在這一句名號。也就是信受彌陀的救度,願生彌陀的淨土之後,就是專稱彌陀的佛名。
「信」在心中,「願」潛藏在我們的心底,此後浮現在我們的心中,出現在我們的口中的「行」,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以「南無阿彌陀佛」來顯示我們的「信、願、行」。
「南無」就是「信」,也是「願」;稱念阿彌陀佛就是「行」。所以念佛眾生的「念佛」就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也就是「信、願、行」。
「攝取不捨」是對應第十八願的哪一段經文呢?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說,我不成佛便罷,我如果成佛的話,一定要使十方眾生都來念我的名號;同時要以無量的光明攝取十方念佛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不讓他墮落三惡道,繼續六道輪迴。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因此不管任何人只要念佛,就進入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當中。因為阿彌陀佛是無量光,因此他的名號也是無量光明的名號。善導大師也說「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所以,這兩段經文十六個字,也在顯示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成就。
接下來,消文,也就是解釋文面上的意思。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兩段經文,善導大師分為兩部分來解釋:第一部分是遍照的光明,第二部分是攝取的光明。
第一句「光明遍照」,叫作「遍照光明」,為什麼說是「遍照光明」呢?因為經文很明顯的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表示是遍照十方世界的光明。那這遍照十方世界的光明有什麼作用呢?就是調熟,所以「遍照光明」也叫做「調熟光明」。
什麼叫「調熟」呢?「調」就是調理,「熟」就是成熟。就像陽光照攝果物,使水果由青轉紅;水果成熟之後就會自動掉下,或者伸手一摘就摘下來了。陽光有成熟果物的功能,同樣的,阿彌陀佛遍照的光明也是在成熟、培育我們十方眾生,使我們十方眾生還沒有信佛學佛的,來信佛學佛;已經信佛學佛的,來進入淨土法門;已經修學淨土教理、進入淨土法門的,讓他進一步來信受彌陀救度,而專稱彌陀佛名──這就是「遍照光明」的功能作用,也叫做「調熟光明」。這是第一句「光明遍照十方世界」的內涵。
第二句「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叫做「攝取光明」。也就是說,眾生已經念佛了,阿彌陀佛就以攝取不捨的光明來攝取他;在他還沒有念佛之前,還在培養的階段,那只是接受「遍照光明」的功能作用,還沒有攝取不捨。一直到達他念佛了,才進入攝取不捨的功能。
阿彌陀佛的光明都已經遍照十方世界了,為什麼不直接攝取呢?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因果不相吻合。就好像陽光普照天下,但是如果自己關在房子裡面,沒有到房子外面去享受陽光的溫暖,或者打開窗戶讓陽光進來,這樣當然和陽光就有沒有關係了。
那阿彌陀佛的光明在哪裡呢?在名號。為什麼?阿彌陀佛本身就是無量光,也叫做無量壽,所以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的佛,無量光的佛,光明無量的佛,壽命無量的佛。無量壽就涵蓋無量光,無量光也涵蓋無量壽。
對佛來講,他是無礙的,所謂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在佛的境界來講,他本身跟他的名號是一體的,這是佛的境界。
如果以凡夫人身來講,我們本身跟我們的名號是分開的,而且佛的名號有功能,能夠消業障、增福慧,能夠逢凶化吉、遇難呈祥;但我們人的名號,甚至地球上、虛空界所有的名稱、名號有那個功能嗎?沒有。所以對佛的境界來講,叫做「名體一如」,他的名(佛名)跟他的本體是不離開的,因此他本體所有的功能都在名號當中。
本體有什麼功能呢?就是一般說的「不可思議的智慧」,然後由智慧流露出慈悲,由慈悲顯發願力,然後發願修行,自然成就種種不可思議的功德。這都是阿彌陀佛本體的功能作用。這一些功能作用,名號當中完全具備,全體具足,毫無缺失,不增不減。
再者,佛的境界也是「依正一體」。依報就是極樂世界的環境,正報就是阿彌陀佛本身,依報、正報的功能也都在名號當中。
阿彌陀佛是無量光,他的名號當然也是無量光明的名號,因此不管任何眾生,只要稱念彌陀名號,就蒙受彌陀光明的攝取。沒有稱念彌陀名號,當然就跟彌陀的光明沒有關係;儘管讀誦、通達三藏十二部經,可是若沒有念「南無阿彌陀佛」,當然跟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沒有關係,就不在阿彌陀佛光明攝取的範圍之內了。
那「攝取不捨」是什麼意思呢?「攝」是提手旁,再三個耳朵;「取」是一個耳朵,旁邊一個又字。那表示什麼呢?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眾生太簡單了,阿彌陀佛成佛十劫以來都在呼喚我們,也在面前等待我們,一旦我們念佛了,就在他的光明當中,到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把我們的耳朵稍微一捏,就往極樂世界去了,這叫「攝取」。也就是說,抓住在手中就是「攝取」。
打一個比喻,有一對父子在家中睡覺,突然外面下大雨,河水暴漲,水淹到了床舖,甚至快淹到屋頂了,電燈沒電,一片黑暗。這時候怎麼辦呢?爸爸是全世界游泳的冠軍,也是海邊最優秀的救生員,游泳技術很高明,再怎麼樣的大風大浪都不受障礙。
這時,如果爸爸跟兒子說:「我的愛兒,爸爸是游泳高手,你不用怕,你儘管緊緊抓住爸爸的腰帶,爸爸游泳到彼岸,你也就能夠到彼岸。」可是孩子力氣總是有限,游到一半孩子力氣不夠了,突然一鬆手,就被大水流走而功敗垂成了,這就不是「攝取」。
如果爸爸說:「我的愛兒,爸爸是游泳的高手,再怎麼樣大風大浪都障礙不了爸爸;爸爸緊緊把你抱在懷中,你不要怕。」這樣不久就到了彼岸,父子兩人都安全的上岸,這才是「攝取」。
是爸爸抓住我們、抱住我們,不是我們去抱佛腳或抓緊佛的袖子。如果這樣的話,往往會失望,認為:哎呀,我一天念十萬聲,感覺越念越煩惱……我每天念十萬聲,不曉得阿彌陀佛知不知道?不曉得阿彌陀佛會不會嫌棄我?臨終會不會把我忘記?會不會覺得我不夠資格往生極樂世界?如果要抱佛腳,抓佛的袖子,那確實是很不容易的。但是,阿彌陀佛不是這樣的一尊佛。
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是我們拜託阿彌陀佛發的嗎?不是,他主動為我們發的。他為什麼主動為我們發願?因為他的愛心勝過天下母親對孩子的愛。
天下最純、最無私無我的愛,就是母親對孩子的愛,而佛的愛是更超越的,不是世間母親的愛所能形容的。佛把十方眾生看成是他的孤兒,佛看到他的孤兒曠劫以來都在六道當中造罪造業,導致永劫陷於六道輪迴的苦難之中;尤其是生為三善道的很少,墮落三惡道的很多。如同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人身難得」、「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佛陀出現在世間的目的就是要度眾生,所以佛陀一定要講出一個能方便而且容易救度眾生的法,而唯有彌陀救度這一個法才是佛陀出現世間的本懷。為什麼?原因在於,如果沒有這一個法,芸芸眾生誰能夠得度?沒有!
所以阿彌陀佛把我們十方眾生看成是他唯一的獨子,獨子在造罪業、受苦受難,無窮無盡,身為母親的於心何忍?非常的悲苦。因此阿彌陀佛就非常的「大悲」──阿彌陀佛非常的悲傷,大悲無盡。(所以這個「悲」有幾種含義)進而自然發願要救度自己的孤兒,及培養出充足的力量、功能、條件,把自己的孤兒從速由火坑中救出來,讓他獲得清涼自在。
所以不經過我們祈求拜託,阿彌陀佛是主動為我們發願,主動為我們修行,經過兆載永劫的時間,積植菩薩無量的德行,才能夠圓滿以下三件亙古偉業:
第一,圓滿成佛,不然不取正覺。
第二,圓滿極樂世界,莊嚴的極樂世界,光明無量的極樂世界,涅槃的極樂世界。要使十方念佛的眾生都進入極樂世界成佛,跟他一樣無量光、無量壽。
第三,成就了這一句名號。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把他本身的功德、極樂世界的功德,統統融入在這一句名號當中,所以這一句名號也叫做「萬德洪名」。
關於這一句名號,善導大師解釋說: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我們念「南無」,就自然涵蓋了「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就涵蓋了從娑婆到極樂世界的這一種功能作用。這是任運自然、不假勉強的;不是我們去抓彌陀的袖子、去抱彌陀的腳,不是這樣的。
阿彌陀佛是「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阿彌陀佛以他的光明名號(名號光明)攝取念佛的眾生。所以,有念佛自然在光明當中,沒有念佛就不在光明當中。不管你是善根利器,乃至是大菩薩,如果沒有念佛就跟阿彌陀佛無關。所以,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也念佛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因為往生極樂世界就能夠快速成佛。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中就說:
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佛的境界那麼高,我們觀想得來嗎?理解得來嗎?當然是不可能的。《無量壽經》就說:「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佛的境界,唯有佛與佛能互相理解,等覺以下的菩薩是無法了知佛境界的,更何況了知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
在《大阿彌陀經》更說:
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
諸佛都有光明,十方諸佛的光明當中,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極尊的。這就顯示阿彌陀佛光明的特殊與重要。
雖然我們的肉眼看不到彌陀佛的光明,也不曉得彌陀光明的顏色或作用,但只要曉得念佛就自然而然的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當中,這樣就可以了。
以上是「攝取」的含義。
那「不捨」是什麼意思呢?──是現在就攝取、保護我們,時時處處看著我們、等待著我們,讓我們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也就是讓我們諸事能夠圓滿。此處所謂圓滿不是說事事如意,求什麼都會兌現,不是的。
我們都是業障凡夫,根機也各自不一樣,這些阿彌陀佛都曉得,在我們肉體還在這個娑婆世間時,應該怎樣才適合我們的生活。所以阿彌陀佛會給我們相應於我們狀況的,如果不相應於我們目前情境,對我們不好,阿彌陀佛就不會隨便給。
所以所謂不捨,就是平生攝取我們──他看著我們,保護著我們,等待著我們,一直到臨終都不捨棄。不管白天夜晚,不管什麼時間,什麼地方,什麼事情,什麼情況,什麼環境,什麼心境,阿彌陀佛都不捨棄,一直到臨終。
有人就會疑問:念佛的時候攝取不捨,在沒有念佛的時候有沒有攝取不捨呢?當我睡覺的時候有沒有攝取不捨呢?我在工作動腦筋不能念佛的時候,有沒有攝取不捨呢?還有,我是個貪瞋癡妄想雜念的薄地凡夫,煩惱來了、逆境來了,不但妄想雜念,而且是在心中刮大風、下大雨,那時候有沒有攝取不捨呢?答案是:當然有!
也就是說,你是一個念佛人,睡醒了,你就會念佛;完成工作後,腦筋動完了,就會念佛;起煩惱打妄想,雜念打過了,就會念佛──這樣的眾生就是念佛眾生,他之念佛也是念念不捨。所以,並不是說二六時中、二十四小時,都分分秒秒在這一句佛號上,不是這樣的。是該睡覺時就睡覺,應工作時就工作,逆境來,起煩惱了,這些阿彌陀佛都知道。「煩惱過了,那就想我、就念我」──阿彌陀佛對眾生的要求就只是這樣而已。
這樣的要求幾乎沒有條件,也不管出家或在家,也不用入深山閉關修般舟三昧。而是在不妨礙原本的生活,敦倫盡份、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遵行三綱五常之道,安份守己地過世間的生活。因此,可以說在入世當中就能夠圓滿成就出世功能的,只有念佛這個法門,其他法門是不可能的。
有關「一直到臨終攝取不捨」的功能,有人還會有疑問:假如臨終的時候因為病苦念不出佛來,乃至老人癡呆,或昏迷了,沒有念佛,這時阿彌陀佛是不是也攝取不捨?照樣攝取不捨!
阿彌陀佛知道我們是什麼眾生,有什麼業力,阿彌陀佛也知道我們臨終會成為什麼樣子,我們的方方面面,阿彌陀佛都知道。所以,慈悲的阿彌陀佛只說:你平生念佛任憑我就可以了,能這樣,我攝取不捨;如果有捨棄的話,我就不是阿彌陀佛。
所以我們就安心念佛信任佛──念佛,而任憑阿彌陀佛的安排,念佛憑佛,就這樣。
阿彌陀佛要達到「攝取不捨」的這個「不捨」,容易嗎?是不容易的。如何的不易呢?《悲華經》就說,娑婆五濁惡世的眾生是一千四佛所捨棄的。所以,對我們來說,十方諸佛對我們是「捨」的,只有阿彌陀佛對我們是「不捨」的。
為什麼十方諸佛會捨棄眾生呢?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煩惱太熾盛、業力太深重了,導致這一千四佛(也就是代表十方諸佛)沒辦法救度我們,所以不得已離開我們。
可是阿彌陀佛的救度是完全沒有障礙的,《阿彌陀經》就說: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在《無量壽經》中,釋迦牟尼佛特別舉出十二種光來讚歎阿彌陀佛:
無量壽佛,號
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
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
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
前面「無量、無邊、無礙」的三種光,是阿彌陀佛主要的特色。他的光明救度十方三世無量無邊的眾生,不受眾生的障礙。我們眾生有什麼障礙呢?首先就是經典上所講的「五濁惡世的眾生,煩惱強盛,業障深重」。因為曠劫以來我們都在六道輪迴,都在六道中造罪造業,所造的罪業無量無邊。《華嚴經》就說,如果我們造的業有形體的話,盡虛空都無法容納。可是阿彌陀佛的光明不受我們煩惱的障礙,不受我們業障的障礙,不受我們冤家債主的障礙,不受天魔外道的障礙,不受我們臨終任何情況的障礙,因此才稱為「無所障礙」。因為是無障礙才能夠攝取不捨,假設有障礙的話,就無法做到不論時處諸緣都攝取不捨了。
所以「光明遍照」這一段經文也叫做「調熟光明」,「調熟光明」目的是希望十方眾生都來念佛,因為念佛才能夠蒙受光明的攝取不捨。不然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可是我們不接受、不相信,這樣阿彌陀佛就只能乾著急了。
有一句話說:「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佛慈雖廣,難度無緣之人。」下大雨,無論是大樹小草都能得到滋潤的,可是草木本身若沒有根的話怎麼吸收呢?佛門廣大,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更是廣度十方眾生,可是眾生若不相信、不接受,跟佛就沒有緣。所以我們就只要「相信」、「接受」,此後念佛就好,其他的阿彌陀佛都知道,都會有適當的安排。
之所以能夠如此,是因為這一句名號是阿彌陀佛所有功德的結晶,不是單純的一個符號、一個聲音而已。阿彌陀佛的眼睛在他的名號,耳朵在他的名號,心在他的名號。我們一念佛,我們一拜佛,我們一想佛,阿彌陀佛就看到、聽到、知道。阿彌陀佛的一切見聞覺知,都在我們念佛人的身上。(待續)
(2021年12月25日講於淨土宗高雄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