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三)
──2016年7月2日慧淨法師講於圓光佛學院假日佛學班
剛剛我們看到的那一則「念一聲佛,吐一道光」是法藏法師所講的。法藏法師是一位很重戒律的人,所以講話引述不會打妄語,可信度是很高的。這則故事談到「虔誠念佛,光包地球」,若不是虔誠念佛,光明只是在我們的嘴巴、臉上,噗一下、噗一下而已。這位美國人他畢竟還是凡夫,但由於學神通能夠看到念佛的光明,如果是佛、菩薩所看的就更廣,不只是地球而已。
所謂「虔誠念佛」就是心都在這一句佛號上,不虔誠念佛大概是跟隨別人一起來,或不是專修淨土,或對彌陀不了解,只是有口無心的念。各位蓮友,我們念佛的時候光明到底多大?有沒有包地球?可見光明要包地球倒不困難,只要虔誠念佛、專一念佛。
清朝末年古崑法師寫了一首偈:
以名召德本融通,彼佛分明在口中;果得持名無異念,聲聲露出紫金容。
「以名召德」,「名」,阿彌陀佛因地所發的四十八大願,以及兆載永劫所累積的六度萬行,這些成佛的果德在哪裡?就在這一句名號裡面,只要念這一句名號,就能召感阿彌陀佛的所有功德功能,就能召集、融會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功能在我們的身上,所以叫做「以名召德」。
佛菩薩的名號是「名體一如」的,離開名號找不到他,離開他也沒有這句名號。阿彌陀佛的名號稱為「萬德洪名」,這個「萬」不是數目字百、千、萬、億的萬,這個「萬」是「具足、圓滿、超越」的意思。也就是說,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是具足三藏十二部經所講的所有功德,圓滿無缺;是具足佛、法、僧,十方三世諸佛、一切諸菩薩、八萬諸聖教一切陀羅尼的功德。
每一尊佛要成佛都要發願,最根本就是發「四弘誓願」,這是「通願」;再來就是自己另外所發的願,稱為「別願」。發了「願」之後,還要去圓滿這些願。圓滿這些願的時間有長、有短,就看他發願的廣狹及深淺而不同。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經過五劫的思維,為了完成這四十八個大願要經過「兆載永劫」那麼長的時間去積植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德行。也就是說十方諸佛所修的行、所積的功德,阿彌陀佛都具足,甚至超越,因此才能使得這一句名號超勝十方諸佛的名號,而獨被尊稱為「萬德洪名」。使念佛的人只要念他的名號就能召集阿彌陀佛所有的德,就能消除我們生生世世的生死罪業,就能使我們有資糧往生極樂世界,而且在極樂世界快速成佛,這叫做「萬德洪名」,這叫做「以名召德」。
「本融通」,阿彌陀佛的本體跟名號是融通的。華嚴宗把法界分為四種──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到了佛的境界都是無礙、自在、融通的,都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對佛來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時空對他來講是一,所有的功能都在他的內心當中,也是一。他的「一」不是我們平常說的「一」,佛的「一」是無量、不可思議的境界。
我們凡夫是「事法界」的境界。所謂「事法界」就是事相,有生死輪迴,有貪、瞋、癡,會起心動念,會造罪造業。因此對於「理」的境界──佛性,我們就碰觸不到,我們的「名」跟我們的「體」是分開的,而且我們是名不符實的。
譬如:有女孩子名叫周美慧,美麗又有智慧。可是名字這樣,人卻不一定是又漂亮又有智慧;而且只要隔著一道牆,外面人家再怎樣大聲喊我們的名字,我們也聽不到。可是阿彌陀佛是隨稱隨到,而且進入我們的心中,光明融攝我們,所有無明黑暗的情境,都能頓時大放佛光。
「以名召德本融通,彼佛分明在口中」,阿彌陀佛在哪裡?如果是在極樂世界,那太遠了;是在教室後面,那也隔開了。阿彌陀佛在哪裡呢?是的,阿彌陀佛不在外面,在我們的內心、在我們的嘴巴上。
在我們的內心不是因為我們有佛性,所以我們就有自心的彌陀。一般人常不經思索就說什麼唯心淨土,其實都是錯誤的,都只是嘴巴講講而已,還是滿身的貪、瞋、癡、煩惱。
那為什麼這裡說「彼佛分明在口中」?只要我們嘴巴念佛,阿彌陀佛就會在我們的口中出入?這就是佛的境界,融通無礙的境界。所以要讓阿彌陀佛跟我們在一起,與佛同在,很簡單,動動嘴巴念佛,就「彼佛分明在口中」。
「果得持名無異念」,只要我們專念這一句名號,不夾雜其他名號、咒語、經文,「聲聲露出紫金容。」,每一聲、每一聲都露出了阿彌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所以,阿彌陀佛沒有在其他地方,都在我們的嘴巴、在我們的心中。儘管我們早上起來還沒有漱洗就開始念佛,阿彌陀佛一樣在我們嘴巴出入,在我們的身上放光,跟我們同出同入,庇佑我們的家門,也庇佑我們的子孫,也超度我們的祖先。只要念佛,這一些功能都是不求自得的,為什麼?這就是自然──法爾自然。
只要念佛,自自然然就能夠超度祖先,庇佑兒孫,自自然然使我們的業障逐漸消除,福慧逐漸增長,使我們事事如意,萬事吉祥,這些都是不求自得,不必特別迴向就能夠得到的。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三明六通具足,他曉得念他的人有什麼樣的業障,是什麼樣的根機?將來會怎麼樣?擔心甚麼?所以阿彌陀佛的光明都會護持著我們,希望十方眾生常常念他,永遠不變的念他。
念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求我們的,不是我們求阿彌陀佛的;是阿彌陀佛將功德迴向給我們,白白的送給我們的,不是我們累積念佛的功德或功夫,然後迴向給阿彌陀佛,都不是的。阿彌陀佛不需要我們迴向,我們則需阿彌陀佛的迴向。而念佛當中,我們即使沒有迴向給親人,自然也會庇佑其他的親人。
剛才我們雖然是在說故事,但是「理寓於事」,「以事顯理」,「理」就在「事」中,講事的當中也是在顯明它的理。
理是空的境界,看不到、摸不著,沒有事怎麼能顯示宇宙當中有這個理的存在呢?所以一定要「以事顯理」。尤其是淨土法門,講事多,講理少。因為淨土法門和聖道門不一樣,譬如禪宗,它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只論見性,也不論禪定解脫,就一個明心見性;天臺、華嚴也是講教理多;淨土、密宗則是講事相多,當然背後的教理也是很深奧的,但是很深奧的教理我們講不出來,因為那是佛的境界,我們即使聽了也理解不來,往往是「以事」來說明我們才能理解,也就是「指方立相」。
「指方」,指出西方有極樂世界;「立相」,有一尊阿彌陀佛,相各各不一樣,但都離不開阿彌陀佛。如果沒有方位,沒有一個形象,我們凡夫是沒辦法依靠的。因為我們心是「空」不來的,口口談空,步步行有,看基本佛教的書,或是在佛學院上了幾堂課,聰明銳利的人領悟快,就能講,但是他到了那個境界了嗎?一點都沒有。因為那是第六意識的境界,曠劫以來阿賴耶識裡面的習氣、種子、煩惱、一點都沒有改變。
我們所懂得的,跟我們的行持是兩回事。只不過要提升人格、要修行,如果不瞭解的話無法修,所以有一句話說:「行由解起」。要踏步出門,首先要了解地圖、方位,這樣出門的時候──「行起解絕」,就不用再一面開車一面看地圖了。
我們這個法門,「理」很深奧,但是「行」很簡單、很方便。只要專稱彌陀佛名,而且一旦專稱彌陀佛名,人人平等,都是在同一個階位上,沒有高低。
譬如出家人,甚至是三藏法師,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修行很高,信眾見到都是匍匐在地頂禮膜拜;或者是一位在家眾,是一個愚痴之輩,是一個造罪之人;或者一般士、農、工、商,外表有高低,階級不一樣……這些不同根機的人,如果統統歸入念佛,就都一樣。所謂「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法界皆兄弟」,「皆兄弟」就是平等。
三藏法師是智慧如海、修行功深的法師,但他不是依靠他的智慧如海或行持功深,而是依靠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而一個人再怎樣的愚癡卑賤,他也是依靠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從這一點來講,三輩等於一輩,九品等於一品;如果開展來講的話,三三九,九九八十一,展開來就是無量。意思就是說,如果是隨個人本身的才智、修行,就有不同的進階高低;可是如果我靠佛、你也靠佛,他也靠佛,大家通通都靠佛的話,那就大家都平等。
阿彌陀佛這張「金融卡」是法界的金融卡,可以讓我們當下雍容華貴,怎麼雍容華貴?──生死輪迴業障斷了,往生極樂世界達成了,將來的成佛已經授記了,這就是法界的金融卡。
我們念佛不能往生,阿彌陀佛的脖子要斷掉;念佛不能往生,十方諸佛的舌頭要爛掉;念佛不能往生,佛法的基礎都要倒掉,所以「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不管什麼樣根機的眾生──聖人、凡夫,善人、惡人,在家、出家,心清淨、心不清淨都一樣,只要他念佛,就必得往生。因為往生不是靠他的根機,完全都是靠這一句佛號,是靠彌陀這一條大願船。大願船只要坐上去了,就能從娑婆的此岸到達涅槃極樂的彼岸。坐在船上,不是靠什麼身分向前行,都是靠這一條船,我們只要「安分守己」的坐在船上,這一條船不行而行,就往極樂世界直進。
什麼叫做「安分守己」?就是「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這個就是安分守己。
《觀無量壽經》一段經文就說: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本來《觀無量壽經》是在說阿彌陀佛的,怎麼這邊會提到「諸佛如來」?因為這是用比較的方法,以諸佛如來來凸顯阿彌陀佛。諸佛如來都已經是法界身了,何況是阿彌陀佛呢?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什麼是「法界身」?這裡的「法界身」指「眾生界」,法界當中離開了眾生就沒有法界,所以諸佛如來之身就是度脫眾生的身叫作「法界身」。因此接下來就說「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只要眾生心想佛,佛就進來了,就這麼容易。
「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不管你是什麼眾生,什麼根機、身分、地位,這些都不管,也不管有沒有學問,有沒有道德,有沒有修行,就像那位美國有神通的人看到那樣,只要你虔誠念佛就光包地球,佛光普照整個法界。因此善導大師解釋這段經文時就說:
彌陀身心遍法界,影現眾生心想中。
阿彌陀佛的身體、佛心都遍滿整個法界,遍滿整個法界作什麼?難道遍滿整個法界就如如不動沒有什麼功能作用了嗎?不是,是要入念佛眾生的心想之中,身心如影隨形,進入我們眾生的心想之中,我們心中想阿彌陀佛,我們心中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進來了,所以等於佛入我心,佛在我心。
《觀無量壽經》又有一段經文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就是說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八萬四千光明遍滿整個宇宙,一一光明都在攝取念佛的眾生,那表示不念佛便罷,一旦念佛就立刻進入阿彌陀佛的無量光之中,這個也就是念佛人「佛入我心,我入佛心」。為什麼?我們進入阿彌陀佛的光中,受阿彌陀佛的佛光攝取不捨,攝取就是保護,平生保護著我們,臨終接引著我們,永遠不離開,如影隨形。阿彌陀佛的光就是他的心、他的身體,所以阿彌陀佛的光就是他的心光。
《觀無量壽經》有一段經文說:「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什麼叫作佛心?佛心就是大慈悲心,大慈悲心就是大慈大悲的意思。慈悲是佛教的語言,用現代白話來講就是「愛心」,佛心者,大愛心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無緣」就是沒有條件的意思,以沒有條件的愛心救度眾生,這個才是佛,才是佛的心。以我們人來講,我們人頂多就是「眾生緣慈」,是有限、有條件的。
善導大師說:「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也就是說,不管什麼樣的人,只要他專念阿彌陀佛,那麼阿彌陀佛的心光就會常照這個人。阿彌陀佛的心是「慈悲之心」,慈悲之心所顯露出來的光是智慧之光,我們念佛人時時刻刻都在阿彌陀佛的心光當中,因此說念佛人「佛入我心,我入佛心」,我、佛一體不離。
所以,一個念佛人要跟阿彌陀佛離開,有一絲一毫之隔,那是不可能的。你怎麼離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永遠攝取不捨,不會忘記你,不會嫌棄你、不會捨棄你。即使你睡覺,還是攝取不捨,你在煩惱,還是攝取不捨,任何時、任何處、任何緣都是攝取不捨。不管你現生或臨終都是攝取不捨,不管你臨終病痛,念不出佛來,還是攝取不捨;不管你臨終昏迷成了植物人,還是攝取不捨,等到靈識浮出身體的時候才訝然:「哎呀!南無阿彌陀佛啊!大慈大悲啊!你在我旁邊等我已經十劫了啊!」這才是南無阿彌陀佛,這才是純正的淨土法門(鼓掌)。
所以,阿彌陀佛的本體跟他的名號是一體的,阿彌陀佛的名號跟阿彌陀佛的佛光也是一體的,所以善導大師說這句佛名就是光明名號。
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也有一段法語的解釋:「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就是說這句名號是光明名號,這句名號有聲音有符號,這個聲音是光明的聲音,這個符號也是光明的符號,它是綻放著彌陀慈悲智慧的佛光,燦爛著極樂世界的無量清淨的光,所以這句名號叫作「光明名號」。
「但使信心求念」,只要我們對這句名號了解、有信心,你要什麼都可以用念南無阿彌陀佛來求,不需要假借其他的方便。也就是說念佛人要求健康、求長壽、求治病、求免難、求開智慧,都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不需要求長壽就念藥師佛,免難就念觀音菩薩,消業障就念地藏王滅定業真言,開智慧就念文殊菩薩咒,等到老了要死了才來念南無阿彌陀佛,不需要把單純一句佛號就可以統攝一切的事,摻得這麼複雜。
「但使信心求念」,結婚了希望趕快生兒子,公公婆婆急著含飴弄孫,肚子再怎麼樣不爭氣,你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會送給你一個有智慧有福德有相貌的孩子,不一定要念《普門品》、念觀音菩薩,念佛求子滿願的事例很多。要超度祖先,或墮胎、流胎小產了,不知道這個無緣的孩子到了哪裡去,整天以淚洗面,你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會自自然然把你這個嬰兒接到極樂世界去,不管你知道不知道、你祈求不祈求,念佛自自然然就能夠達到這一種功能。這是法爾自然,因果之自然,有念佛之因當然就會得到這些萬德之果。所以只要我們懂得這句名號的內涵,我們就能從內心自動的念佛,就能不勉強的歡喜念佛,就能一輩子不會夾雜、不會間斷、不會退轉地念佛。所以我們要了解,念佛本身是容易的、輕鬆的,功能功德卻又是超越的。
接下來我們依然來看《念佛放光》這本小冊子第4頁第3段。
遠信念佛 頂現圓光
「當我二十九歲(一九三七)的時候,和我的妻遠信住在赤城山,這時遠信是二十五歲。在某一日的早晨,她下山去,行走在田野間的當兒,沿路專心在念佛。這時太陽剛上山,晨曦遍地。她偶然看了看自己的影子,發現頭頂有一圈圓形的光,與肩同寬,直徑約有二尺,那光輝美妙、燦爛,無法形容,和佛像背上的圓光相似。她心裡覺得奇怪,還是繼續一面走一面念佛,並不時看看自己的影子── 圓光依舊煥發著。她知道這是因為念佛的緣故,於是就試著停止念佛,去想世俗間的雜事,再看影子時,圓光已經消失了。因此就可知道,念佛最能發揮我們本有的光明,消除業障的黑暗。(陳海量《可許則許》)」
陳海量是民國初年佛教界有名的居士,他寫了好幾本與佛教有關的書,除了《可許則許》之外,也有一本《知己知彼》。他提倡在家居士要建立佛化家庭,所謂佛化家庭就是一家人吃素、學佛,同時作早課、晚課。當然陳海量他們一家也是偏向修淨土的,這裡談到他的太太那年是二十五歲,我推測那年應該是1939年,但不確定,沒有詳細去考察。
他太太念佛現圓光,第一點是早晨,第二點靠近山,第三點太陽剛上升,第四點她心中念佛,所以才有佛光顯現。
各位蓮友,我們念佛有沒有看到我們的頂上毫光?(沒有),但我們頂上有沒有光?(有),百分之一百有。我的心都看到大家頭上光明燦爛,我沒有神通,但這是百分之一百必然的。我們看畫相中佛菩薩頭的四周,都有畫一個圓圈,那就是他們的頭會發出光明,只是所畫的比較簡略、粗造,實際上那是什麼光呢?彩虹大家看過吧,佛光就像彩虹有七種色彩,鮮明艷麗,而且那種光看起來是有生命力的。
陳海量的太太那時候年輕,25歲,不是老修行,是在家女眾。一般認為男人是七寶之身,女人是五漏之體,業障比較重,不能成佛,如果要成佛,必須轉女成男,種種負面的語言都在貶低女眾,是不是?(是)可是人家女眾頭會放毫光,你會放毫光嗎?(笑)會放毫光不是她本身,而是因為她念佛。而且女人一旦往生極樂世界,進入一生補處,就跟《法華經》中龍女八歲成佛一樣。其實眾生都有佛性,不管男女都能成佛,只是如果沒有念佛,成佛可說遙遙無期,如果念佛,成佛是當生就能成就圓滿的。
我們再來看第六頁〈晨起念佛 頂現圓光〉,就能互相匯通。
晨起念佛 頂現圓光
「民國七十三年(一九八四)秋天(月日已忘),我與幾位同修在中北部的一座山頂上的寺院掛單一夜,早晨起來即在床上跏趺念佛(我的早課極其單純:早晨一醒順便在床上打坐念佛,不誦經不持咒,坐多少時間便念多少佛。)六點多下坐盥洗畢即到齋堂用早餐,餐畢正好七點,便與幾位同參道友來到大雄寶殿前欣賞山景。
此時晨曦破曉,山嵐氤氳[形容烟或氣很盛],人影映落於山谷。其身影中,我的頂上有一圓形的光環,周圍與肩相齊,大小約直徑二尺左右。其光環具有多種色彩:顏色鮮艷,正如彩虹之絢爛;美妙亮麗,遠勝畫佛的圓光。
後面的同參一見而言:「喔!你來這裡放光啊!」我遂即走入大殿,其光便隱。
這與「遠信念佛頂現圓光」頗有相同:同在山間,同在早晨,同樣念佛,同樣圓光。(慧淨 筆)
按:一句彌陀 不論緇素 不論善惡 不論信疑
只要稱念 不知不求 便有如此 光景現前
不論何人 常念佛者 頂現圓光 身現佛相
凡夫肉眼 雖不能見 法爾自然 有此道理」
這一件事蹟是我本人的事蹟,寫在這裡不是為了名聞利養或顯現自己什麼,一點都不是,是在說明這個法人人平等,《金剛經》所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不管出家、在家,男眾、女眾,是老參、初修,只要念佛就會頂現圓光,就會彌陀住頂、菩薩相隨,就會這樣。跟遠信來互相印證,遠信是這樣,我也是這樣。我們平常念佛沒有看到,那是因為沒有那個環境,如果有那種因緣,就會顯現出來。
這一件事蹟是在民國73年的秋天,那時我還在佛光山。有一天從屏東出發環島一週要參訪奇人異事,兩部車,七個出家眾(包括我,六個比丘,一個比丘尼)、兩個在家眾,出家眾之中有專學禪宗的、也有學念佛的,也有學戒律、修苦行的。一路下來,主要都在寺院掛單,不方便就到認識的居士家住宿,大家都在一起談論修學的過程、心得、遇到的瓶頸。
有一天到了中北部一個山上,那是什麼地方,我就不用講,因為怕大家好奇,其實沒有什麼可好奇的。到的那天晚上還下著雨,但雨不大,那座寺廟是在那座山的最上面,我們當天晚上就到那裡掛單,隔天早上大家都到大雄寶殿做早課。因為我向來早上都是靜坐念佛的,一句佛號念到底,所以我沒有跟大家上早殿,我想到我是來掛單一夜,所以沒去也沒關係。四點半打板就起來靜坐,六點多就到齋堂用餐,用餐完剛好早上七點,一行人與住持就走到大雄寶殿看整個山景。那時山上似霧非霧,氣候很涼爽,所以我就寫「山嵐氤氳」來形容,太陽剛剛從東邊上升,雖然七點了,但在山上感覺太陽才剛上來而已,所以所有的人身影都映落在整個山谷當中,當中只有我的身影頭部有一道彩虹的圓光,清清楚楚,很明亮很艷麗,我試著走動,那道光也跟著我走動了。
那時我並沒有專心在念南無阿彌陀佛,不過那時的心是平靜的、寂靜的。因為剛用餐完,大家一會兒都走出來了,後面的人就說:「哎呀,某某人呀,你是來這裡放光的呀!」我一看只有我頭上有光,其他的人沒有,不好意思,所以我就離開,走進大雄寶殿裡面,當然光也就沒有了。
這個在說明一點:當場的都是修行人,有的修行比我早,閉關、苦行很精進,那怎麼只有我有這現象,他們都沒有?就在於我是專念這句佛號,而他們早課一定是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什麼的,差別就在這一點,所以我就聯想到遠信的事蹟。
陳海量這本《可許則許》當初就有人印出來流通,那時很多佛書我都看過,對這件事蹟印象很深刻,因為都有同樣的幾個現象:同樣在早晨、同樣在山上、同樣太陽剛剛上來,同樣都是念佛。如果不是在那樣的時空、背景之下,雖然專心念佛、專一念佛、虔誠念佛也看不出自己頭上的光,因為沒有那個時空環境,光學作用顯現不出來,但不表示我們就沒有那個光。
我們只要念佛,身上就會有佛光,這個光明肯定消業障、肯定增福報、肯定開智慧,這是必然的,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你沒有念佛,肯定沒有那個光,你念雜七雜八的試看看,甚至當下如果是瞋念要殺人要害人,你想那個光會是什麼光?這樣的光會帶來什樣的命運?一定是業障增加、福報減損、命運乖舛。
所以我們要改變命運、改變相貌、改變性格,甚至快速成佛,很簡單、很容易,就是「念佛」。
這一節課就講到這裡,我們下午見。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