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的幾個名詞略釋
──「淨土宗」、「雜行」、「他力」、「因果」
(2008年10月19日開示於弘願寺「護法聯誼會」)
【目錄】
壹、淨土宗的幾個名詞略釋
一、 淨土宗
1、淨土宗就是善導大師教義
2、 淨土宗以第十八願為根源
二、雜行
1、 雜行必須根器銳利
2、 舍利弗因中修行的故事
3、 雜行功德不如稱念萬德洪名
4、 雜行意在導歸專修
三、 他力
1、 往生之緣——完全佛力
2、 往生之因——無所謂力
3、 念佛是隨順彌陀
四、 因果
1、 自因自果與他因自果
2、 淨土宗是他因自果
貳、淨土宗的核心教義
一、淨土宗根源——第十八願
二、善導大師五段本願釋
三、 信的內涵
1、信「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2、不可誤入意業心理
四、如何稱名——正定業之文
【內文】
淨宗法師、各位法師、各位蓮友:
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壹、淨土宗的幾個名詞略釋
有關各地幹部在弘法方面應該注意的事項,以及面對問題的態度與原則,剛剛住持淨宗法師就方方面面都做了詳盡的解說。我現在只就「淨土宗」、「雜行」、「他力」、「因果」這幾個名詞稍做補充解釋。
一、淨土宗
1.淨土宗就是善導大師教義
在中國,自古以來雖有「淨土宗」的教理與傳承,但缺乏系統的組織與教團的建立,現在機緣已經成熟,淨土宗的教理組織均已完整健全,已具足形成一宗的條件。接下來,我們就要依據已有的教理組織為基礎,進一步建構教法,形成明確的定義,慢慢讓人家瞭解,善導大師的教理思想才是淨土宗,更明確的說,所謂淨土宗就是善導教義。
在歷史上,中國佛教談淨土法門時有所謂的三個流派:善導流、慧遠流、慈愍流。我們強調善導流是淨土宗,那慧遠流、慈愍流又當如何呢?這樣會不會有偏頗的現象呢?我們應知,就一個宗派來講,至少要完備教理組織與法脈傳承才堪稱為宗派。依文獻記載,慧遠大師是最早在東林寺建立信仰彌陀淨土教團的,不過他所提倡的法門並不是依據《淨土三經》,而是依據《觀佛三昧經》,也就是說,他所修的是難行道,這跟阿彌陀佛的本願稱名明顯是不相符應的;另一方面,慧遠大師對淨土法門也沒有留下可資依循的完整著作,所以雖有慧遠流的稱呼,但其實是難以成為一個流派的,因為本身沒有具備成立流派的根本條件。慈愍流呢,慈愍大師也就是慧日三藏,他也沒有留下可成為一宗一派的淨土教理,所以也難獨立成為一流。只有善導大師,不但有純正豐富的宗門著作,而且有前後相續的法脈傳承。
善導大師傳承於道綽、曇鸞、天親、龍樹,而龍樹、天親菩薩有關淨土的教理是完全根據《無量壽經》,乃至《淨土三經》。善導大師是這一個法脈傳承的集大成者,再加上善導大師自古以來被認為是彌陀示現。另一方面,古今中外,各宗各派的緇素大德很少有人能在年輕的時候就證入三昧境界的,善導大師則於年輕時就證入三昧,他想到極樂世界或面見彌陀,隨時都能如意、自在的來去。究實而言,自古以來,不管修聖道或修淨土,沒有聽說哪一位大德有這一種功夫,尤其是一聲佛號一道光明,只有善導大師有這樣的功行,因此備受當時皇帝的尊崇和讚揚。
2.淨土宗以第十八願為根源
「淨士宗」的內涵就是善導大師思想,也叫做「本願」,或叫做「弘願」。淨土宗的根源來自於阿彌陀佛因地所發的四十八願,所以就因地來講,每一願每一願都是本願,但再探究其四十八願的根本,則唯有第十八願是根本願,因此淨土宗是依據第十八願來開宗立派。所以我們講本願時,都是指第十八願,不是指其他的願。因為本願弘廣,不管是菩薩、聲聞、緣覺,乃至人、天都能夠一齊進入彌陀的報土,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修萬人去,所以本願又叫做弘願,能夠使「五乘齊入」。
五乘眾生根機各自不同,如果要以他們個自的因來獲得果的話,因不同果就不同;但如果以第十八願為因──「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的話,豈不是因都齊同;既然因齊同,所得的果就齊同,所以能夠使得五乘齊入。
齊入的「齊」有「齊同」和「齊一」之內涵,所有法門當中,因果齊同的,只有第十八願。所以根本願(第十八願)要度的眾生是無所不度,無有遺留,而且因同果同,不會說到極樂世界之後,聖人到聖人的境界,凡夫到凡聖同居的境界,如果這樣,就不是因同果同,就不齊入,就不是第十八願,這樣就不弘廣,就非弘願。
所以阿彌陀佛要普度眾生,要讓眾生快速的成佛,必需要有第十八願的內涵,因此我們淨土宗是講第十八願的法門,是講弘願的法門,在我們舉出淨土宗這三個字的同時,就很明確的表示我們是善導大師的思想,是根源於曇鸞、天親、龍樹,是根源於《淨土三經》,根源於《無量壽經》根本的第十八願,是有這種明確涵義的,不是很模糊的概念。這樣的內涵,我們要讓它鮮明、肯定的展現,不能模稜兩可,否則就不堪稱為淨土宗了。
由古至今,各宗各派都在念佛,可是都不敢說他是淨土宗,譬如天臺是以實相念佛迴向極樂世界,在修持當中有他這一宗派的特色跟內容,所以不是純粹的淨土宗;同樣的,以華嚴解釋淨土,以禪解釋淨土,或以三論解釋淨土,或以密宗解釋淨土,都不是純粹的淨土宗,唯有善導大師是以淨土的教理解釋淨土的思想,這才是純正的淨土宗,以上是就「淨土宗」來講。
二、雜行
1.雜行必須根器銳利
接下來談到「雜行」。一般人對「雜」這個字的概念是鄙劣的、不好的、雜亂的,其實不是這樣。「雜行」又叫做「諸行」,也叫「萬行」,所謂「六度萬行」。能夠修雜行的人,必需根器是很銳利的。
六度萬行中,以布施為例,在家眾就是布施金錢、物質,出家眾就是布施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首先就是要布施。布施有分外施和內施,外施就是把有形的錢財,心愛的太太、丈夫、兒女都布施出去。人家要你的丈夫,就要把丈夫讓他,要你的太太,就要把太太讓他。內施就是頭、目、腦、髓的布施,既然發菩提心了就要行菩薩道,不然心行不相應。那行菩薩道容易不容易?不容易,不容易怎麼辦?就要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難忍能忍。人家沒有房子住,想要你的房子,你是不是要難捨而能捨?現在需要腎臟移植的人非常多,你是發菩提心要行菩薩道、修諸萬行的人,捐一顆腎也不致於會要你的命,那你是不是現在就要去捐一顆腎?還有捐骨髓和肝臟,甚至捐眼角膜等,因為現在醫學發達,移植也不致於傷害到我們的生命,但是,你願做嗎?能捐嗎?捨得嗎?做得到嗎?
2.舍利弗因中修行的故事
發菩提心的難行,這裡我說一則有關舍利弗因中修行的故事。
昔日舍利弗在因中修行時,回小向大,轉發大乘心,當他正要進入菩薩第七不退住的時候,天人來試探他的大乘心了。天人化為一個孝子,坐在舍利弗經過的路上啼哭,舍利弗見到時就上前問道:
「請問大德有什麼不如意的事?為什麼在這兒哭呢?」
「不關你的事,請你不要管!」化人孝子說。
「告訴我,我是佛陀的弟子,專愛為人排難解紛,你有什麼困難,說出來或許能幫助你!」
「我的問題,怕你不能幫助。」
「你說來聽聽!」舍利弗催促著。
「唉!」化人孝子嘆息道「我的母親染了不治之症,醫生說,必須活人的眼珠熬藥才能治,而且必須要修道的聖者才有用。活人的眼珠已經很難找了,何況是要修道的聖者,這到哪裡才能找到呢?想到我那病重的母親就要死去,我怎不傷心流淚?」
舍利弗聽後,微微一笑,對化人孝子說道:
「請你不要難過,我能幫助你!」
「真的?」
「一點不假!告訴你,我已經是證果的聖者,我已發大乘心,一切身外之物都已布施給眾生,我正想有機會將此身體,甚至生命布施給眾生,請你相信我,我一定能幫你救活你的母親,你就來挖我一個眼珠去吧?」
舍利弗說著,把頭偏過去,但化人孝子搖搖手說:
「那不能,我怎麼敢挖你的眼睛,這不犯法?假若你真願意救我母親一命,希望你自己把眼珠挖下來給我!」
舍利弗一聽他說得有理,隨即勇猛的把左邊的眼珠用手挖出,交給化人孝子道:
「把此拿去,祈願你母親早日康復!」
哪知化人孝子不肯接受舍利弗給他的眼珠,連忙搖手道;
「糟啦!醫生說,煎藥治病,要右邊的眼珠才有用,左邊的我要了做什麼呢?」
舍利弗一聽,大驚失色,心想:「這真糟糕!左邊的眼珠挖下來,還有右邊的可以看,現在怎麼辦呢?」他怪自己粗心,當初怎麼沒有問清楚才動手。
舍利弗又再想想,修學菩薩道,發大乘心,過去的聖者,捨頭目腦髓,經過多生多世,為什麼我不能?救人救到底,左邊的眼珠既然沒用,右邊的再挖下來給他就好了。因此不等再問,他又勇猛的把右邊的眼珠挖下來交給化人孝子。
化人孝子把眼珠往手中一接,放在鼻上聞一聞,隨即往地上一擲,並用腳踏眼珠,大罵道:
「你是什麼修道的聖者?眼珠這麼腥臭難聞,怎麼可以煎藥給我母親吃?」
舍利弗的眼睛是瞎了,看不到東西,但舍利弗的耳朵是很好的,他聽到化人孝子罵他的聲音,聽到化人孝子用腳踩踏他眼珠的聲音,舍利弗灰心了,他心想,你要活人的眼珠,我因為發大乘心,普濟眾生,願意把眼珠布施給你,左邊的你不要,右邊的你嫌臭,我有什麼對不起你,你還罵我……對度眾生的熱情已經感到萬念俱灰的舍利弗,覺得眾生難度,不願再發大乘心了。
3.雜行功德不如稱念萬德洪名
所以真正能夠修諸行、修六度萬行的是何其不易!不但在修法上困難,而且功德上也不如萬德名號。所以曇鸞大師說:「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達到三輪體空,沒有達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話,是沒辦法修諸行的,他所修的功德還是顛倒的、有漏的,不是真實的。
「南無阿彌陀佛」被尊稱為萬德洪名,是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為我們十方眾生,為我們在座各位廣發四十八願,發了願,沒有行等於是空願,沒有用,所以又經過兆載永劫的時間積植菩薩無量德行,願、行成就了,才成為南無阿彌陀佛。
佛的依報和正報是一體的,而且佛體和佛名也是一體的,所以祂萬德所成就的佛體和佛名,自然就具有萬德。阿彌陀佛本來是為我們十方眾生成佛的,祂的功德是為我們而成就的,所以祂所有的功德點點滴滴都是迴向給我們十方眾生,就好像父母的家產都是要遺留給他的獨子的。這樣的功德,我們怎麼領受呢?只要「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就領受了彌陀的功德,獲得了彌陀的救度,就擁有了往生的身份。所以說「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4.雜行意在導歸專修
我們依第十九願的敘述可以瞭解,種種雜行(諸行或萬行)是釋迦牟尼佛引導往生極樂世界的善巧方便,佛陀跟他們說,你只要迴向也能夠往生(第十九願),但如果不迴向就不能往生,因為萬行並不是往生的因,如是因,如是果,不是那個因,不能得到那個果,但你只要迴向就能夠往生。總之,是因為他不是彌陀的本願,所以就是稱為「雜行」(諸行、萬行),也稱為「要門」,所以「要門」是進入「弘願門」的門檻。
本來弘願是沒有門檻的,但是因為要引導原來修諸行的人進入弘願,必須要有一個門,這個就是要門,由「雜行」進入「專修」的重要、唯一之門。讓他瞭解,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沒有不依靠彌陀大願業力做為增上緣的,既然是依靠祂的緣,領悟到這一點,就會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專修之後就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那一些雜行還要不要做呢?學佛之人,理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如淨宗法師剛剛所講的,在家眾,就安份守己的做好在家眾的身份,出家眾,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在什麼位置做什麼事,所以,還是要行所應行,善盡本份上之一切責任義務。但不以這一些行為迴向做為往生的功德資糧,往生的功德資糧全在彌陀佛名,全乘彌陀願力,所以我們以「專稱彌陀佛名」為往生正因,不加入其他行為之迴向。
三、他力
「自力、他力」。「自力、他力」這個名詞是從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而來的。
1.往生之緣——完全佛力
「他力」是指彌陀的願力,所謂「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本願力故。」又說:「他力為增上緣。」又說「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所以本願力就是他力,也就是佛力,是我們往生彌陀淨土的緣──增上緣。既然講緣,就是因為有某一種因,加上某一種緣,然後導致某一種果。念佛是因,而他力是緣,就緣來講,我們講純粹他力,完全他力,因為我們是完全靠阿彌陀佛的緣,純純粹粹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而得往生,不夾雜,不雜餘行,不雜餘緣。
我們念佛,是因為這句佛號有佛力、願力、功德力,如果這一句佛號沒有佛力、願力,沒有功德力,我們再怎麼樣的念,從出生念到年老也不能往生,因為他沒有力量。但是因為這一句彌陀名號有萬德,有彌陀的佛力、願力,所以善導大師說「乘彼願力,定得往生」,「彼」是指阿彌陀佛的佛力、願力、功德力,不是指其他的人、羅漢、菩薩、佛。因此就緣來講,純粹的、百分之百的,都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不是靠其他的力量,他力必須從這方面來理解。
2.往生之因——無所謂力
至於「自力」,有人從「因」的角度來解說,認為若我不念佛、不願生,即使有他力也不能得到往生的果,所以我願生極樂、稱念彌陀是屬於自力。如果有人認為這個也是力的話,那也無妨,只是我們說「他力」,其定義是就「緣」來講,不是就「因」來講的。就「因」來講無所謂力不力,因為我們只是念佛而已,誰都可以念,什麼地方都可以念,什麼時候都可以念,念多念少都可以,所以無所謂力不力。如果講力,力是在彌陀,彌陀才有功德力,我們沒有力。
3.念佛是隨順彌陀
我們指出他力,曉得他力就是本願力、彌陀的佛力、功德力,如果這樣理解的話,你能說必須要自力嗎?能否定是完全他力、純粹他力嗎?不能否定。本來完全都是靠彌陀的力量,而且純粹是彌陀的力量使我們往生啊!而我們只是隨順彌陀,彌陀要我們念佛我們就念佛,因為第十八願說「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乃至十念就是:平生之機上盡一形的念佛,如果是臨終之機的話,就若一日念佛或者是乃至十念的念佛,或者是五念、三念、一念的念佛。所以我們的因就是念佛,是隨順彌陀。
對於宇宙的真理,如果我們心不靜下來是體會不到的;同樣的,所謂他力,只要靜下來,細細思惟,也能夠正確的瞭解。
四、因果
再來談「因果」。剛剛淨宗法師就已經開示了,佛教是建立在因果之上,乃至宇宙的整個軌則也都是建立在因果之上的。
1.自因自果與他因自果
因果有分「自因自果」和「他因自果」。自因自果,簡要的說,就是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因善果、惡因惡果。也就是說,自己累積的因,自己獲得那個果報。過去世惡事比較多,這一世即使生而為人他的果報就比較多病、短命、貧困、沒有人緣;過去世為善較多的話,這一世就健康、長壽、富有、有人緣,這就是自因自果。什麼是他因自果?就如富可敵國的父母將全部家產留給兒子,兒子也沒有費心血經過幾十年的奮鬥,可是就成為一國最有錢的富翁,是他自己賺的嗎?不是。是他自己勤勞的因收穫這樣的果嗎?不是。是他父母的因,而果落實在他的身上。
2.淨土宗是他因自果
淨土宗就是「他因自果」的法門,阿彌陀佛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將功德迴向給我們,阿彌陀佛發願的時候我們知不知道?不知道;兆載永劫之前阿彌陀佛就在為我們發願,可是我們不知道;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是我們要求他的嗎?不是,阿彌陀佛為我們修行是我們拜託他的嗎?不是。阿彌陀佛像是有愛心的父親,兒子一生下就發願要為他累積使他成為一國的長者,要讓他成為一國的長者,必需使他財產最富有,德行最高尚,備受恭敬,所以這個父親,就想盡辦法來為他規劃、為他完成將來能獲得這些果報的因。同樣的道理,極樂世界是我們完成的嗎?不是,是阿彌陀佛完成的。因為阿彌陀佛成佛了,所以就有這樣十方國土最尊第一的極樂世界。
這一句彌陀名號具有萬德,所謂萬德的萬,並不是數目上百、千、萬、億的萬,而是指圓滿的、具備的、超越的意思。圓滿具備能夠往生的功德資糧,圓滿具備往生之後能夠快速成佛的功德資糧,圓滿具備償還我們生生世世以來殺、盜、淫、妄的種種業債的功德,而且他又是遠遠超越的,因為阿彌陀佛的願是超世願,祂圓滿了祂的願力,所以他的功德力是超越的,綽綽有餘的。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怎麼能使我們通通往生呢?那只能使聖者往生,我們凡夫不能,或許凡夫之中的善人能夠往生,惡人無份;或許凡夫之中的出家人能往生,在家眾無份;可是阿彌陀佛的悲心、願力是徹底的、平等無別的,所以他所完成的功德,不但能使聖人往生,凡夫也能夠往生,善人、惡人都能夠往生。聖人往生能夠快速的成佛,凡夫往生也能快速成佛,善人往生能夠快速成佛,惡人往生也能快速成佛;出家眾往生能快速成佛,在家眾往生也能快速成佛,都是平等快速的成佛,這就是所謂的「能令瓦礫變成金」,沒有往生極樂世界都是「瓦礫」,往生極樂世界當下都變成「金」。以上是對「因果」的約略說明。
貳、淨土宗的核心教義
我們這個法門完全是傳承於善導大師,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著作,最核心、最根本的、處處在凸顯的,就是對第十八願的解釋,在此也勉勵大家,如果年輕還可以背誦的話,有關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的解釋,能背就儘量把它背下來,好像種子落地,有一天必會發芽、開花、結果。將經典或聖人的法語背在我們腦海、阿賴耶識的田中,它會在那裡發酵、醞釀,時節機緣一到,就會開花結果。
一、淨土宗根源——第十八願
接下來,我約略舉出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的解釋。第十八願共有三十六個字,請大家合掌一起恭誦一遍: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八願是《無量壽經》的核心,也是淨土宗的根源,因此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的解釋就比較多,而且簡明扼要,讓人家一看就容易記,容易持誦、理解。以下我略舉五段善導大師的「本願釋」。
二、善導大師五段本願釋
第一段,在《觀經疏》〈玄義分〉:
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共二十八個字。這二十八個字太好了,將第十八願的意思清楚、沒有模糊的表達出來,讓我們一看就懂,而且字數少又好記好持。這段法語顯示所謂「信樂」是信什麼?不信別的,是信只要「稱我名號,願生我國」,則不論何人,皆得往生。如此解釋,直接根源,切中核心,簡要明瞭,殊勝可貴。
第二段,在《觀念法門》: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共三十二個字,顯示稱名念佛的本身,即是直接地、完全地在靠彌陀願力、佛力、功德力,亦即他力,因此必得往生;不須另修其他法門、另加其他功行之迴向。
第三段,是《往生禮讚》: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太好了,每一個字每一個字都在發光,擲地有聲,總共四十八字,這一段法語稱做「四十八字願成釋」。也就是說,善導大師把第十八願的願文和成就文融合在一起,同時用和四十八願一樣的數目四十八個字來解釋,顯示這一條法語就涵蓋整個四十八願,是四十八願的綱領,只要瞭解這一段法語,就掌握到了整個第十八願乃至全部的四十八願了。只要是眾生,只要能稱念,都必得往生。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彼佛誓願不虛。所以我們說念佛必生、念佛皆生、念佛易生,完全都不在眾生這一邊,完全都是在佛那一邊。因此,念佛往生,不論聖凡善惡,逆謗闡提,人人皆能,無一不生。
第四段,也是《往生禮讚》的法語: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這一段非常的好,總共只有四十四個字,這一段叫做「光號攝化文」。顯明彌陀名號的本身就是彌陀的光明,是彌陀的無量光、無礙光。彌陀以光明名號來度化眾生,「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一聲」等,因為是靠佛的願力,所以容易往生。
第五段,是善導大師《觀經疏》的法語: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共三十四個字。這一段文叫做「正定業之文」。「乃至十念」是要怎樣的乃至十念?就是「一心專念,念念不捨」。
這五段文大家都可以背下來,在向他人解釋的時候就可以運用。
三、信的內涵
剛才引用的第一段法語,也是第十八願所講的「至心信樂」,「至心信樂」的這個「樂(ㄌㄜˋ)」也可以讀做「要(ㄧㄠˋ)」,「要(ㄧㄠˋ)」是從因來講的,「樂(ㄌㄜˋ)」是從果來講的。在還沒有得到的時候非常的喜愛好樂(ㄧㄠˋ),得到的時候就會產生愉快、喜樂;還沒有得到的時候盼望好樂(ㄧㄠˋ),但由於沒有得到心中忐忑不安,當他獲得的時候,不安的心就消除了,就成為樂(ㄌㄜˋ)了。因此我們在這裡讀樂(ㄧㄠˋ),也讀樂(ㄌㄜˋ),也就是說,淨土宗是平生業成的法門,不是等到臨終才能業成,也因為如此,所以第十八願的成就文才解釋為「信心歡喜」。
梵文第十八願的「信」有好樂、歡喜、感恩的內涵,而中文的信沒有,所以譯成中文時就加一個「樂」字(喜好、歡喜之意),以完整表達經文之意義。
1.信「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淨土宗講「信」,這個「信」的信體是什麼?善導大師把「至心信樂」解釋為「稱我名號」,「我」是站在法藏菩薩的立場來講的,也就是稱彌陀名號,這就彰顯出我們只要稱名就能夠往生,所謂「信」,就是信「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如何的稱我名號呢?「正定業之文」就有解釋。這樣的信豈不是很具體,很容易理解,沒有模糊,而且很容易擁有信的內涵?如果善導大師不為我們作這樣解釋的話,大家都會在那裡摸索,到底信是要信什麼?
2.不可誤入意業心理
信如果以意業為對象,意業是心理狀態,什麼樣的心理狀態才是信啊?人心是無常的,所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心是無常的,我現在覺得歡喜了、安心了,可是時過境遷,那種感受不在了,心又不安了,煩惱來了,這樣到底信是什麼?就成為一種空洞的、抽象的概念。
所以善導大師說我們的心是多變的,「縱發清心,猶如畫水」,在水面畫一下,轉瞬間就模糊了,當下很有感受、很歡喜,過了不久,那種感受就沒有了。而且人心不同,每一個人的根機、智慧、個性都不一樣,如果以意業來講,到底要以什麼為標準?日本的淨土真宗就是強調意業,所以他們之內的各流派對信的定義有的不一樣,導致互相攻擊,大家如果看我寫的《回歸善導》這一本書就會瞭解。
善導大師的解釋就非常的明確,萬人齊一,所謂「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第十八願講什麼──講「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聲」。所以我們的宗旨首先就指出,我們這個法門是彌陀他力的救度,所以是「信受彌陀救度」,那怎麼信,怎麼領受他的救度呢?怎麼擁有他的功德呢?就是善導大師說的「稱我名號」,所以宗旨的第二句就是「專稱彌陀佛名」,「願生我國」就是「願生彌陀淨土」。非常的明瞭肯定,斬釘截鐵,沒有模糊,也沒有妥協的空間。
四、如何稱名——正定業之文
接下來再約略解釋一下上述第五段文: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第十八願說「乃至十念」,善導大師解釋說「稱我名號,下至十聲」,甚至「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到底要怎樣「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正定業之文」就有說了──「一心專念」。當然「一心」可以解釋為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也就是「三心」,不過從字意上或宗義上,善導大師的風格來講,「一心」就是專心,所以下面就是「專念」,一者不二,不二者專,所以一心就是專,不是一心怎麼能夠專念呢?不專念怎麼能一心呢?一心專念什麼?專念「彌陀名號」。那要把這一句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執持的話,就是要「口稱」,那要怎麼樣念呢?不管是行──走路或經行;住──停留在那裡;坐──安坐下來;臥──躺在床上,這四種威儀就含蓋了士農工商,含蓋了時處諸緣,所以說不問時節久近,不管你行多久時間,住多久時間,坐多久時間,臥多久時間,不管你什麼時候信受這個法門,你只要「念念不捨」,這個就是上盡一形下至十聲的「乃至十念」。
要讓他念念不捨,而且又是稱念,就表示他是出聲為主的;而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不可能一直在那裡大聲念、小聲念,當然並不是說他不可大聲念小聲念,只是要從早到晚,從晚到早,時處諸緣都一句佛號不斷的話,就以金剛念最容易。因為金剛念就只是動嘴巴不費力,若大聲念會費力,小聲念久了也會費力,心中默念,則往往會不知不覺就念到妄想雜念堆裡去了,那怎麼辦呢?「心若無力,以口來提」,所以就用口稱,沒有聲音的口稱叫金剛念。
總之,念佛有分「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和「默念」,而要念念不捨,最能夠細水長流,從早到晚,從晚到早都不累的就是金剛念,金剛念就是動嘴巴,但是沒有聲音,自己知道,這個就是金剛念。嘴巴一動,心就自然跟著動,嘴巴是念佛,心自然也跟著念佛,若嘴巴不動,心就自然的亂跑,自然的妄想雜念,到處攀緣,到處緣慮,除非進入禪定。若心有其他粗的念頭,則嘴巴也不會在念佛上,所以嘴巴動金剛念,養成習慣,自然心就能夠收攝。動嘴巴容易啊,動嘴巴就能貫穿到行住坐臥,不管時節久近。當然要睡覺的時候,就不用再動嘴巴,不然,任何時候、任何事情、任何地方,都能夠動嘴巴,除非專心的在思惟某一件事情,但腦筋動完了,事情思惟過了,就繼續再動嘴巴金剛念。
所謂「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我們所陌生的就是念佛,所熟悉的,不必學習、不假思索的就是雜念,一出生就一直動到老,貪瞋癡、五欲、妄想雜念這個最熟悉,我們要把貪瞋癡、五欲、妄想雜念轉為陌生,把很陌生,不刻意去學就不容易熟練甚至成巧的念佛轉為熟悉,不假思索,不用加工用行,起心動念都是念佛。所以我們就養成金剛念,變成習慣,這樣不知不覺,不假勉強的就合乎彌陀本願了。因此善導大師說這是「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正定業」跟「不定業、邪定業」是相對的,正定業就是百分之百使因成果的,這個叫正定業,不定業是或許能或許不能的,邪定業這個邪不是邪惡的邪,是表示不能,因為他不具備這個因所以不能得到那個果。我們念佛是往生的正因,其他的不是正因,必需要迴向才能往生。善導大師解釋正定業只有解釋念佛,解釋念佛就解釋正定業,「念佛」跟「正定業」是劃上等號的,「念佛」跟「乘彼願力」也是劃上等號的,你不念佛就沒有乘彼願力,就沒有彌陀的功德,所以才說念佛會消業障增福慧,身上會放佛光,會蒙佛光攝取,會消災免難,是因為這一句名號有彌陀的功德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