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七)
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純孝之子的佛
《無量壽經》說: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
《涅槃經》說:
世救要求然後得,如來無請而為歸。
佛隨世間如犢子,是故得名大悲牛。
阿彌陀佛為了將他的六字名號布施給我們十方眾生,使我們瞭解,觸動我們的心,可說是想盡了方法,所以《無量壽經》接著又說:「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
阿彌陀佛把十方眾生看成他的爸爸媽媽,自己則是純孝的兒子。「純」就是專一不雜,虔誠恭敬,如同心中純淨、毫不偽飾的孝子對待父母親一樣,愛之於心,敬之於色,父母任何言語舉動,任何的需求,孝子都能夠了解,而且欣然接受,毫無難色地去完成。這種純孝之子,在世間是很難得的;所謂「百善孝為先」,「孝」是百善的根本,世間的善以「孝」最大。這樣的孝子,單單以他這一份孝心,就能夠生在天上。所以在座各位,如果父母還健在的話,是很大的福報,大家就有機會盡孝而獲得世間最大的善因與果報。
以純孝孝子愛敬父母來比喻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慈悲救度。純孝的孝子對待父母,不管父母健康或者老邁病重,都永遠不會捨棄,而且會很尊重恭敬的來照顧。經典以「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來比喻阿彌陀佛不捨棄眾生,不忘記眾生,常在眾生的面前。而且,孝子不等待父母開口,就預先體會父母的心意而主動極盡孝養之責,也以這來比喻阿彌陀佛預先為眾生「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百善孝為先,我們學佛要行善積德,第一點就是孝養家裏兩位現成的佛祖,可是我們愈想孝順,就愈發現我們做得不到位,做得不圓滿。《觀無量壽經》特別以一面法鏡來照出我們的本來面目。《觀經》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若想以自己的力量往生極樂世界,就要修三種淨業:
第一,「世福」—–世間的福德:「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第二,「戒福」—–小乘的功德:「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第三,「行福」—–大乘的功德: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而且要「勸進行者」。自利利人,甚至犧牲自己,利益別人。
這三種淨業容不容易?不容易。
第一種是世間的福德,即使圓滿了,也不能了脫生死輪迴,因為它是世間法,但已經很不容易了。我們自問:「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我們能做得圓滿嗎?接下來要「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如果吃素,慈心不殺或許還可以圓滿,可是修十善業就很困難。三福的第一項「世福」,我們就做不到。
學淨土法門,如果能夠自認是「三福無份」的眾生,就能老實地、徹底地靠倒阿彌陀佛的救度;只要依靠彌陀的救度,不但具足三福,而且超越三福。因為阿彌陀佛把自己的功德布施給我們,佛的功德是果位的,而三福還是在因地累積的,佛的功德當然超越三福。
阿彌陀佛把他的功德布施給我們,他善巧方便的來扮演我們的兒子,愛敬我們。世界上的人有愛,未必有敬,譬如親子、夫妻,很恩愛,但會流於隨便而缺乏敬;社會上一般人彼此恭敬有禮貌,但未必有愛,也就是有敬,但缺乏親情之愛。可是阿彌陀佛把我們當成他的父母,既敬又愛,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我們接受他的救度。
阿彌陀佛孝順愛敬我們罪惡生死凡夫就像他的父母。因此,阿彌陀佛和我們眾生是什麼關係?他以什麼姿態來對待我們眾生呢?就是「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將我們罪惡生死輪迴的眾生,當做他的父母,而以無我的智慧,徹底的慈悲來孝順我們。對我們非常地孝,非常地順,恒順眾生,孝敬眾生,比世間上孝子孝順父母還要超越百倍千萬倍以上。所以,我們雖然恭敬禮拜供養讚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是在供養著我們,孝順著我們,以不請之法來惠賜給我們。阿彌陀佛「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的目的,就是一心要來救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