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講演

  1.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下)
  2.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上)
  3. 阿彌陀經是在說什麼?
  4. 2024龍年新春講話
  5. 皈依開示(2023年11月11日新營)
  6. 慶祝彌陀聖誕暨淨嵩法師往生二十周年紀念講話
  7. 2023中元開示
  8. 剃度開示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2023年8月30日)
  9. 皈依.五戒.剃度開示(2023年7月18日)
  10.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三)
  11.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下)
  12.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上)
  13. 2022中元開示
  14. 「光明遍照」六特色(下)
  15. 「光明遍照」六特色(上)
  16. 為淨土宗志工幹部講話
  17. 清明節慎終追遠與念佛(2022年清明節開示)
  18. 念佛超度之勝益
  19.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20.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二)
  21.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一)
  22.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必得超絕去
  23.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4.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25.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26. 2021中元念佛超薦法會開示
  27.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28.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29. 2019年彌陀誕開示
  30. 2020中元法會開示
  31. 志工四喻
  32. 人生是苦
  33. 生命無常三根本
  34. 兩種深信、觸光柔軟、感恩歡喜
  35. 剃度開示(2019年7月7日)
  36. 中元節開示(2019)
  37. 剃度開示(2019年5月12日)
  38. 豬年話豬
  39. 剃度開示(2018年7月31日)
  40. 淨土宗──往生淨土成佛宗
  41. 受戒與持戒
  42. 趨向淨土的關鍵密碼
  43. 剃度開示(2018年3月24日)
  44. 二種成佛法
  45. 橫超的淨土法門
  46. 往生與預知時至
  47. 剃度及皈依開示(2017年9月19日)
  48. 往生極樂的條件(下.問答)
  49. 剃度開示(2017年8月18日)
  50. 往生極樂的條件(中)
  51. 往生極樂的條件(上)
  52. 深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佛成佛
  53. 四十八願分類歸結
  54. 彌陀願心的根源
  55. 淨土宗的結論──宗旨四句偈
  56. 大慈悲五要點
  57. 慈心法門
  58. 念佛不妄語
  59.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脫離輪迴之上
  60. 淨土宗的根源
  61. 真正的孝行──託父母於阿彌陀佛
  62. 為何吃素?
  63. 略談佛教的意義與淨土宗之殊勝
  64. 「自省己過,善覆他罪,樂修慈心」
  65. 愛與佛命
  66. 不請之友
  67. 歲末聚餐對僧眾的談話
  68. 學佛的目的
  69. 說愛(二)
  70. 說愛(一)
  71. 念佛名號 學佛愛心
  72. 心平氣和 無住生心
  73. 念佛超度 三塗眾生
  74. 澳門淨土宗學會 讚頌辭
  75. 「以誠感人」的意涵
  76. 第一屆淨土宗志工研習會勉言
  77. 慧淨法師除夕團拜電話致辭
  78. 在心、在緣、在決定
  79. 佛教點燈的意義
  80. 念佛的方法與要領
  81. 念佛成佛的原理
  82. 佛在何處?
  83. 志工服務精神的內涵
  84. 淨土行人應具備的根本知見
  85. 慈悲的救度
  86. 念佛生蓮
  87. 三塗眾生 念佛往生
  88. 信受彌陀救度
  89. 為新戒比丘開示
  90. 歸依勸囑
  91. 念佛的音調與心態
  92.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93. 「澳門彌陀共修會落成法語」略講
  94. 厭穢欣淨 切願往生
  95. 初機念佛群疑問答
  96. 簡介淨土宗專純念佛的道風及心態
  97. 淨土法門 理事互含
  98. 初學淨土法門應有的認識
  99. 念佛人的「本尊」
  100.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101. 念佛即圓滿悲智功德
  102. 〈人有實德,天有奇報〉一文的啟發
  103.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4. 如何真正圓滿人生的目的
  105. 萬行不憑憑念佛(二)
  106. 萬行不憑憑念佛(一)
  107.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終直入涅槃城
  108. 彌陀名號 不可思議
  109. 守愚念佛 彌陀住頂
  110. 阿彌陀佛的救度
  111.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112. 念佛方能消宿業
  113.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4. 阿彌陀佛 是何等佛
  115. 以佛為念 以淨為歸
  116. 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117.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
  118. 淨土法門 萬法歸宗
  119. 世間虛假 唯佛獨真
  120. 一心念佛 無疑無雜

法義開示

  1.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三)
  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二)
  3.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一)
  4.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
  5.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九)
  6.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八)
  7.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七)
  8.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六)
  9.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五)
  10.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四)
  11.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三)
  12.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二)
  13.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一)
  14.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
  15. 彌陀淨土的特色-超
  16. 《觀無量壽經》概說(九)
  17. 《觀無量壽經》概說(八)
  18. 《觀無量壽經》概說(七)
  19. 《觀無量壽經》概說(六)
  20. 《觀無量壽經》概說(五)
  21. 善導淨土教理的核心
  22. 淨土宗帶三法數
  23. 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24. 善導淨土教理特色
  25.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五)
  26.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四)
  27.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三)
  28.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二)
  29.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一)
  30. 《觀無量壽經》概說(四)
  31. 《觀無量壽經》概說(三)
  3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
  33. 《觀無量壽經》概說(一)
  3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七)
  3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六)
  3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五)
  3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四)
  3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三)
  3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二)
  4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一)
  41.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
  42.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九)
  43.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八)
  4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七)
  4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六)
  4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五)
  4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四)
  4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三)
  4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二)
  5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一)
  51. 「三誓偈」略解
  52. 念佛的利益
  53. 剃度典禮開示
  54. 「彌陀三約定」
  55. 為新戒弟子開示
  56. 淨土宗「四不」
  57. 《無量壽經》大意(九)
  58. 《無量壽經》大意(八)
  59. 《無量壽經》大意(七)
  60. 《無量壽經》大意(六)
  61. 《無量壽經》大意(五)
  62. 《無量壽經》大意(四)
  63. 《無量壽經》大意(三)
  64. 《無量壽經》大意(二)
  65. 《無量壽經》大意(一)
  66. 《無量壽經》概說(續)
  67. 《無量壽經》概說
  68. 淨土宗特色略說
  69. 淨土宗宗旨略說
  70. 略說淨土宗教判
  71. 佛化婚禮開示
  72. 自信教人信 擔當向前行
  73. 成佛何時、極樂何處、往生何位?
  74. 出家的價值與意義
  75. 略說彌陀名號之義
  76. 為什麼淨土法門是易行道?
  77. 淨土宗是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
  78. 娑婆眾生 無不是業
  79. 龍樹菩薩往生安樂國
  80. 華光出佛
  81. 彌陀光明 最尊第一
  82. 法是道場的靈魂
  83.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84. 彌陀誕辰念彌陀 (二)
  85. 彌陀誕辰念彌陀(一)
  86. 「名號的功德」與「念佛的利益」
  87. 「《大經》三要文」的重要性
  88. 極樂安身實是精
  89. 大悲傳普化 真成報佛恩
  90. 相勸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1.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略講
  92. 口稱成因由法德
  93. 念佛與佛,機法一體
  94. 淨土法門的大根大本
  95. 何謂「一心不亂」?
  96. 略談念佛方式與莊嚴道場
  97. 極樂無為涅槃界
  98. 如何真正紀念「彌陀聖誕」
  99.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
  100. 為迴龍寺常住僧眾開示
  101.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2.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略講
  103.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問答)
  104.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開示)
  105. 淨土宗的幾個名詞略釋
  106. 成佛如林的法門
  107. 善導大師-《觀經疏》大願業力與《大經》三誓偈
  108. 善導大師-略說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109.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五)
  110.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四)
  111.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三)
  112.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二)
  113.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一)
  114.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四)
  115.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三)
  116.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二)
  11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一)
  118.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四)
  119.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三)
  120.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二)
  121.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一)
  122. 《易行品》概說
  123.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二)
  124.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一)
  125.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三)
  126.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二)
  127.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一)

宗風

  1. 宗風學習(七)
  2. 宗風學習(六)
  3. 宗風學習一~五

臨終開示

  1. 臨終的殷切勸導叮囑
  2. 娑婆旅程盡,辭別歸蓮鄉
  3. 信順彌陀救度

訪問篇

  1. 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
  2. 傳承的路_與越南團法師談話

問答

  1. 為善導寺幹部蓮友開示(問答)
  2. 他力與因果,有矛盾嗎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隨緣的念佛?
  4. 如何從自覺愚惡契入彌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蓮友問
  6. 於弘願寺答僧眾問

第十八願善導釋

  1.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十)
  2.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九)
  3.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八)
  4.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七)
  5.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六)
  6.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五)
  7.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四)
  8.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三)
  9.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二)
  10.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一)
  11.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
  12. 第十八願善導釋(九)
  13. 第十八願善導釋(八)
  14. 第十八願善導釋(七)
  15. 第十八願善導釋(六)
  16. 第十八願善導釋(五)
  17. 第十八願善導釋(四)
  18. 第十八願善導釋(三)
  19.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
  20. 第十八願善導釋(一)

淨土法門的核心

  1.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十)
  2.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九)
  3.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八)
  4.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七)
  5.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六)
  6.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五)
  7.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四)
  8.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三)
  9.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二)
  10.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一)
  11.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
  12. 淨土法門的核心(九)
  13. 淨土法門的核心(八)
  14. 淨土法門的核心(七)
  15. 淨土法門的核心(六)
  16. 淨土法門的核心(五)
  17. 淨土法門的核心(四)
  18. 淨土法門的核心(三)
  19.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
  20. 淨土法門的核心(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四、憶與念
  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三、念者今心也,黏著不能忘
  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二、閉關念佛的苦惱者
  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一、念佛先要認識佛
  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現往東方的佛
  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令眾成佛的佛
  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使凡入報的佛
  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報身報土的佛
  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諸佛證誠的佛
  1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臨終來迎的佛
  1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親近增上的佛
  1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身心無礙的佛
  1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息三塗的佛
  1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無礙的佛
  1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唯攝念佛的佛
  1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名號的佛
  1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名體一如的佛
  1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2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
  2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
  2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為作大安的佛
  2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召喚眾生的佛
  2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不擯眾生的佛
  2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代眾受苦的佛
  2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以身為質的佛
  2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2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2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主動救度的佛
  3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獄的佛
  3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眾生的佛
  3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阿彌陀佛,是一尊為大施主的佛
  3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八)
  3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七)
  3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六)
  3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五)
  3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四)
  4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三)
  4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二)
  4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一)
  4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
  4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九)
  4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八)
  4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七)
  4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六)
  4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五)
  4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
  5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
  5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
  5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一)
  5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目錄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下)

「淨土宗志工隊之歌」略解

  我根據《淨土宗志工手冊》的內容,寫了「淨土宗志工隊之歌」,概要的涵蓋了我們這個法門志工的具體內容與精神。

  一、淨土宗,志工隊,服務教團念佛會

  一開始,先定義淨土宗志工隊是為了教團的寺院、道場、念佛會而服務。因為人的體力、智力、能力總是有限,因此必須要有一個重點性的聚焦,也就是先為我們教團的寺院、道場、念佛會服務。至於社會上的,譬如一般學校、醫院,或者是義交等等,其他的志工服務,這些都很好,但是必須在行有餘力之下再去進行,不然就先從本位開始,就是先為我們教團的寺院、道場、念佛會服務。

  二、為彌陀,為眾生,任重道遠心無畏

  我們擔任志工的目的,是報佛恩,學佛的悲心,所以我們的生命,心心念念完全寄託在阿彌陀佛的救度眾生之上,我們的生命也完全為阿彌陀佛當手腳,我們的生命、生存、生活,幾乎都是投入阿彌陀佛的事項上。而阿彌陀佛為誰?阿彌陀佛無私無我,平等無差別的為一切眾生,尤其更加迫切的為罪惡苦惱的眾生。總之,志工也同樣是「為彌陀、為眾生」。

  能夠為彌陀、為眾生,就人道的眾生來講,可以說就是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人生了。以出家人來講,出家人是三寶之一,是僧寶,是人天師範,佛法沒有僧寶來傳承,佛法就會斷滅,可說出家人的人格與身分很崇高。而三寶的功能就是為了讓眾生脫離輪迴,證悟佛性,達到這樣的目標。就此而言,如果在家人能夠弘揚這一個彌陀救度眾生的法門,能夠在淨土法門擔任志工,同樣也能夠達到這樣的目標,因此也可說等同傳承佛跟法的僧寶一樣。                                                

  這樣講起來,出家,就有身出家,心也出家的出家人;也有心出家,身不能出家的在家人。可說我們志工們都是身雖不能出家,但都是以傳承佛法的出家心作為自己的生命價值,過這樣的生活。出家是出什麼家?是出紅塵之家,是出三界之家,出家的心就是求解脫的心,抱著自己與他人共同解脫的心來當志工,就達到了佛教的目的,誠可謂「任重道遠」。

  「任重道遠」是《論語》第八曾子所說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意思是說:讀書人的志氣,不可不弘大而堅毅,因為他擔當的責任很重大,而且他將行走的路程很遙遠。

  孔子曾經把人格自下而上劃分為五個階段:就是「庸人、士、君子、賢人、聖人」。

  「庸人」是一般平平庸庸的人,「士」是更上一層,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讀書人、知識分子。士的目標是希賢希聖,所謂「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

  這是儒家的思想,儒家的根本思想是「孝」,能夠對父母盡孝,就會展開為對兄弟的友愛;進一步也會去愛他人,擴而大之,就會去愛有生之物(動物),乃至為社會為國家而奉獻付出。所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作為一個士要有這樣崇高的精神與使命。依此展開,就是儒家仁道的思想觀念,因此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作為一個士,就要弘大堅毅,不弘大不能勝任重務,不堅毅不能永遠不退。這也是我們志工所要學習的精神。

  「仁」就是兩個人,成為你愛我、我愛你的人。兩個人就是眾生,也就是心懷眾生、愛眾生、為眾生服務,希望眾生離苦得樂。寧可自己損失,也要成就對方的安樂,這個就是仁者。真正有此仁心,此仁心就永不止息,盡一輩子到死為止。所以說任重道遠,因此,必須要有恢弘的志願與不退的發心。

  「任重道遠心無畏」,要能任重道遠必須要有無畏的心,而且只要一口氣還在,只要身體還可以,都要為這個法門當志工,因此接下來說「盡形壽,獻身命」,但是這必須要「勞怨無悔永不退」。

  三、盡形壽,獻身命,勞怨無悔永不退

    「勞怨」就是任勞任怨,但是任勞容易,任怨卻不容易;任勞任怨了,內心也不反悔,甘之如飴,這個就更不容易了,但是如果不這樣,往往難免會中途退心。

  然而,為什麼能甘之如飴?它的轉折關鍵是什麼?想到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功不唐捐,想到對方脾氣不好,他有的我們身上也有,而且過去世以來,我們的脾氣也曾經比他更暴烈;同時也假藉這樣的人事來歷練自己,減消自己的業障,增長自己的福慧,這樣一反省,就有一種甘之如飴,充滿歡喜的心。

  再者,我們之所以當淨土宗的志工,就是自信教人信。沒有自信,不可能來當志工;有了自信,要我們不當志工也不可能。最重要的,又想到,我們的生死輪迴已經解脫了,曠劫以來所做的罪業,因為已經被阿彌陀佛一刀斬斷了,因此我們的內心允滿了喜慶,如同獲得了甘露的滋潤,同時曉得我們現在雖然還沒有臨終,可是阿彌陀佛已經拿著蓮花,在我們的面前等待著我們,因此就會心甘情願、甘之如飴、任勞任怨、無怨無悔的,永不退心的,來為眾生、為蓮友服務。我們是要當這樣的志工。

  所以我們淨土宗的志工,從意義、使命、價值來講,都跟一般的義工、志工不一樣,而且天差地別。

  四、助眾生,出輪迴,引導眾生淨土歸

  芸芸眾生只要還沒有解脫,無常一到,所謂「一息不追,萬古長往」,他們就會墮落地獄。也就是說,未來有兩條路,不是往生極樂,就是墮落地獄。這句話聽起來讓人感覺似乎很極端,其實不是極端,而是急切,是迫切。《涅槃經》說:「雖復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正法念處經》說:「無始生死中,業網覆世界。從天生地獄,從地獄生天。」善導大師《觀經疏》說:「三惡火坑,臨臨欲入。」法照大師說:「阿鼻地獄人多往,一墮何年更出時?」印光大師說:「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還難;不生西方,將來必墮惡道。」這些五段經文祖語是多麼懇切,多麼急切,也多麼讓人怵目驚心,不能不警覺。

  想想,如果不歸依三寶,不持五戒,不進一步修行,肯定是貪瞋癡慢,殺盜淫妄,這樣在未來無盡的輪迴當中,不墮落地獄,會去哪裡?縱使下輩子未墮地獄,終有墮地獄的時候。所以,歸結來講,不往生極樂世界,將是墮落地獄。想到眾生都是這樣的悲慘下場,我們當然就會心生不忍。人都有惻隱之心,惻隱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所以我們志工就是抱持著這樣的惻隱、願心,目的就是成就眾生出輪迴,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我們志工的最終目標。

  因此志工之歌最後強調「淨土宗,志工隊,引導眾生淨土歸。淨土歸,淨土歸,引導眾生淨土歸。」

  淨土歸,歸是回家的意思,淨土歸就是歸回淨土的家。彌陀淨土是我們所有一切眾生真正的家鄉,我們應該一起回歸、往生彌陀淨土家鄉,才能得永恆之安樂。往生彌陀淨土是淨土宗的根本,所以淨土宗就是「往生淨土宗」;往生淨土一定成佛,所以淨土宗也叫做「往生淨土成佛宗」;把「往生」兩個字拿掉,就沒有彌陀,沒有極樂世界,沒有淨土教理,沒有淨土法門,沒有淨土宗,也沒有我們的得救解脫了。因此淨土歸,歸淨土是我們的終極目的,由此可知,其重要無與倫比。

  五、態度和藹話和氣,彼此禮讓心謙卑

  這是志工們最基本的態度。也就是宗風所強調的恩慈體貼,因此,態度要和藹,說話要和氣,像宗風所講的「和顏愛語,下心含笑」。然而,彼此禮讓,才能和諧,不對立、不衝突。這就要每一個人心存謙卑,以自己為卑,以他人為尊;以自己為小,以他人為大;以自己為錯,以他人為對,而尊重他人,禮讓他人,這是修養,也是德行。一個團體如果不能這樣,人事就不能和合,不能團結,那就沒有力量,難以發展了。

  六、給人安心常歡喜,不聽不傳人是非

  這也是淨土宗宗風的內容。宗風俗諦前面六條,可以說是普遍的規範我們念佛人,而後面的四條,則是進一步規範出家眾,但只要有心,淨土宗宗風的所有內容同樣也都是我們志工們所應學習的。

  宗風俗諦說:「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這是四不。

  又說:「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這是四給。

  「不說是非」是修行人最初的、最根本的項目,所謂「修行,從不妄語開始」。

  不妄語是指不說假話,同時也是不說是非的話。我們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未必一定正確,即使是真實的,但講出去會損害對方的人格,對方知道了也會引起他的苦惱,而且對我們修行人本身來講,更是損陰德的行為。所以,一個修行人是不會說是非的。

  古人說:「言行,君子之樞機。」也就是言語行為都會感招善惡、禍福、順逆、榮辱的結果,因此這是一個能否成為君子的關鍵。

  孔子也說:「仁者,其言也訒。」有仁愛之心的人,他說話是有所不忍心,因而忍耐不輕易出口,尤其是關係到別人的是非。

  修行人不只不說是非,也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計較是非。

  「給人安心」是阿彌陀佛發心的根本目的,也是我們所要繼承弘傳的。不只讓人有解脫輪迴的安心,在人生世上的種種,也要讓人安心

  「給人歡喜」,能讓人安心就能讓人歡喜。所謂「布施歡喜」、「眾生歡喜則佛歡喜」,也就是讓眾生歡喜,就是讓佛歡喜。

  所以,我們志工們的言行舉止,以及服務態度一定要給人安心、給人歡喜。

  「給人希望,給人利益」,我們志工們服務的也是給人有解脫輪迴的希望、往生極樂的希望,這是給人最大、最高的利益。

  有了四不,現生就能和樂;有了四給,後生就能由此趣向解脫。四不四給是一種很大的陰德,我們要儘量去行持。

  七、學佛悲心教人信,彌陀為我我為人

  我們志工就是「學佛大悲心」,也就是宗風所說的「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只要有這種領會,自然就有為阿彌陀佛當志工的動力,雖然做不到,但就是發心學習,能做到哪裡就做到哪裡。

  八、念佛聲徹娑婆界,地球開遍淨土蓮

  阿彌陀佛發願要救度十方眾生,十方眾生也唯有阿彌陀佛的救度才有解脫輪迴的希望,因此我們要將彌陀救度,念佛音聲,弘傳遍至世界各個角落,讓所有眾生,都能聽聞,都能信受,都能稱念,都能往生,都能得度。讓地球開遍淨土的蓮花。

  「地球開遍淨土蓮」是我們淨土宗宗徽的意涵,是我們的願景,是我們朝向的目標,雖然目前還達不到,不過還是儘量去做,希望將來有朝一日能達成這個願景。

  地球上的人口已經超過八十億,以宗教信仰來說,最多的就是基督教(包含天主教)、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信仰的人口大約有二、三十億,基督教也差不多,可是信仰佛教的人口卻只有幾億而已。而這幾億的學佛者當中,曉得生死大事,也就是後生一大事,要求解脫的卻又不多。所謂「後生一大事」就是剛才所講的,下一輩子是往生極樂?還是墮落地獄?這一件事情是未來、唯一最重大的事,也是人一輩子以自力苦修也難以達成的事,人生沒有比這件事更重大的了,所以叫做「後生一大事」。禪宗也常常強調的「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生死輪迴是最為重大的事,也是最難解決的事,再者,生死輪迴不是要到臨終的時候才須面對,不是在遙遠的未來,而是在現在這一口氣不來就要面對生死輪迴,所以說「無常迅速」。

 

  志工的心態

  剛開始擔任志工,就是「邊做邊學」,一邊做一邊學習,一邊學習一邊做,把擔任志工當作是一種報恩:報佛恩、報父母恩、報眾生恩。

  志工服務的對象是「平等」的,自己的內心是「純淨」的。

  因為遇到需要我們服務的,不論對象,一概不分別,所以說是平等的;大家不為名也不為利,純然無我的在奉獻,所以心是純淨的。。

 

  感恩對方

  志工在服務對方的時候,應該有一種「機緣難得,感恩對方」的觀念,因為他們讓我們有這個機會可以修福修慧,讓我們有因緣實踐菩薩道,完成菩薩行。不管在這當中遇到的是順境還是逆境,最後是否不負所託的順利圓滿任務,都要感恩對方。即使最後結果並不圓滿,也要以平靜的心淡定地來看待。因為凡事都是一種歷練與成長。

  因此,擔任志工再怎樣的服務奉獻,都要抱著平常心,不過於激昂,也不過於傷感,也就是要恆常抱著一種淡然、平常、平靜的心情與態度,這樣才能夠行穩致遠。

 

  以身作則

  志工要以身作則,我們是佛教團體的志工,因此他人對我們的要求與眼光都會高於一般人,我們身口意的三業行為如果如理如法,這樣大家做彌陀的手腳,自信教人信就能夠事半功倍,否則不但事倍而功半,有時也會產生反效果。因此,大家在言語舉止上就要自我要求,要自律自制,行所當行,言所當言,這就是宗風所講的「凡事守大體,有分寸」。尤其志工們往往都站在最前線,因此要「以身作則」,注意自己的舉止動念,所謂「言教則訟,身教則從」、「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總之,志工們的言語行為都要穩當得體。

  六令

  六令就是:「令人接受、令人歡喜、令人讚美、令人尊敬、令人感恩、令人懷念」,這六令都是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

  「令人接受」,志工站在第一線直接與信眾蓮友們接觸,自己的言行如果別人不肯定、不接受、不以為然的話,這樣就不能夠引人好感而樂於接受;所以我們志工們的處事、言語舉止必須讓別人能夠接受。別人不接受,我們怎麼能夠跟他人互動?怎麼能夠引導人家進入教團呢?所以,最根本的,一開始要能夠讓人家接受。

  「令人歡喜」,讓人接受不如讓人歡喜。也就是說,進一步讓人家歡喜跟你親近、共事,覺得你為人很好,跟你在一起沒有壓力,來到這裡,有賓至如歸、如沐春風的感覺,而想跟你當朋友,這就是令人歡喜。

  「令人讚美」,令人歡喜還要令人讚美。就是進一步讓他人能夠讚美我們,讚美我們為人很好,很有愛心,很有禮貌,很親切和藹,很主動為大眾服務,又很負責任,凡事肯吃虧不計較,應該讓人能這樣由衷的讚美我們。

  「令人尊敬」,讓人讚美不如讓人尊敬。也就是說,進一步讓人家尊敬我們是一個真正發心的志工,也是一個有人格有道德的修行人,這樣的人格、道德都可以給人作為模範。當然,這不是好名、好利,而是一種自然,所謂「香光莊嚴」,有這樣的德行必然有這樣的光輝與香氣,無形中可以薰陶別人、照亮別人。

  當然,一個讓人尊敬的人,不可能矯揉造作、故作修行來讓人家恭敬;他的內心也沒有認為自己在修行,甚至很會修行的念頭,也由於沒有那種念頭,反而讓人家尊敬。就好像《金剛經》所講的:一個得道的阿羅漢,他不以為他是一個得道的阿羅漢,他即使度盡一切眾生,也不以為有一個眾生是被他所度的;因為「空三心,泯四相」,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心,也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一些執著,離了我執,也離了法執。所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令人感恩」,讓人家尊敬也要讓人家感恩。尊敬有時是單方的,感恩則是對方有恩於我,我接受了對方的恩德、恩惠,因此而感恩戴德,想進而知恩報恩。

  「令人懷念」,尊敬、感恩可能是一時的,而懷念則是永遠的,彼此離開了,或者已經經過很久了,可是接受到對方道德人格的薰陶、承受到對方豐厚的恩惠而刻骨銘心終生難忘,即使經過了十年、二十年或一輩子,那一種永恆的懷念與感恩,卻是一直不變的。

  今天我們志工團聚就約略講到這裏。我們志工們不論站在那一個崗位,所做的是那一項的服務,但最根本的都是為了「自信教人信,真成報佛恩」。謝謝大家。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22年9月24日講於淨土宗志工團聚
地點:台北市張榮發基金會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