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三)
第四十四、念佛功超定散論
念佛是在下輩三品所說的,表面來看是屬於散善,是要門所包含,為什麼善導大師判為弘願門,又說功能超越定善與散善呢?有關這個問題,前面「三福無分論」有略微提到,也就是念佛有隱顯二義。
就經文文面的顯義來看,念佛出現在九品之中,是散善,要門所攝。如大師《玄義分》中說:「從日觀下至十三觀以來,名為定善;三福九品,名為散善。」所以這裡念佛的功德從表面來看,也是散善的一部分,似乎與六度萬行的功德同等,這是就顯義來說。
如果就隱義來講,散善必須「廢惡以修善」才能稱為散善,但是下輩三品從沒有一件善事,是個惡機,不是定善之機,也不是散善之機,怎麼說是散善呢?
論下品三生的根機,有三缺一得:三缺是:
一、缺時:時間已經來不及了。因為他是一個臨命終的人,病苦在身,即將斷氣。
二、缺法:沒有任何佛法的功德。定散二善的所有法門修不起,即使年輕而且根器銳利,以定善來講是修不來的,以散善來講也不一定做得到,何況是這樣下劣愚惡的人。
三、缺力:毫無一點善事或一點功德的力量。即使能修定散二善,這樣的善力也不能滅他的重罪。
一得是念佛:唯有念佛,對他們來講還來得及,修得來。因為只要斷氣之前,念一聲佛號,乃至已經沒有力氣稱念佛號,只要心中有一念願生之心,這樣的功能與功德也能夠滅生死重罪,更能往生彌陀淨土。
可說,念佛的方法簡單容易,功德又殊勝高超,這樣的念佛不是定善,也不是散善,卻又超越定善與散善。這裡再度引用前面「三福無分論」的部分內容作為補充說明:
就念佛本身的功德來講,念佛的功德是超越品位階級的,是超絕的,並非十三觀的定善跟三福九品的散善這些雜善所可比類的,所以善導大師說:
念佛三昧,功能超絕,實非雜善,得為比類。
意思是說,專一念佛就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的功能力用,是超越其他任何法門,而且是絕對性的,不是雜善可以比較的,因為並非同類,所以不能相比。所謂「雜善」,是指《觀經》之中所說的「定善」跟「散善」,也涵蓋其他的任何法門。
善導大師又說: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意思是說,念佛以外的任何法門,不論是小乘大乘、顯教密教,雖然都是善的,都是有功德的,可是那些法門如果跟念佛做比較,就完全不能比較了。因為彼此相差懸殊,天差地別,不同等級,所以完全不能做比較。
法照大師也說:
十惡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淪在六塵;
一念稱得彌陀號,至彼還同法性身。
這首偈語非常的好,非常的殊勝,簡明扼要的說出了淨土宗的核心內涵,也顯出了淨土宗的特色。在這裡稍微解釋。
十惡五逆至愚人:像十惡五逆這樣極為愚惡的人。
永劫沉淪在六塵:就因果道理來講,應該永劫的沉淪在六道的苦海中,受無量無邊的巨苦。
一念稱得彌陀號:但由於臨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來跟他開示、教他念佛,那時即將命終,最後念了一聲佛號就斷氣了。
至彼還同法性身:也能當下往生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一樣的,同樣證悟法性身而成佛。
只是念一聲佛號,就有這樣殊勝超絕的功能與功德,這不是靠這個十惡五逆的愚人曾經有修什麼定善或散善,而是完全因為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大悲願力的功德的緣故。
可知,念佛非定非散,超定超散,非要門所攝,是弘願法門。
法照大師對彌陀本願稱名的簡單容易與殊勝超越,寫了很多給人信心、給人歡喜、很難得、很可貴的詩偈,在這裡引用幾首,請大家注意聽:
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迴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彌陀本願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夫;
一切眾生皆度脫,稱名即得罪消除。
莫辭念佛度朝朝,彌陀本願許相招;
臨命終時生安樂,聞法悟解得逍遙。
萬行之中為急要,迅速無過淨土門;
不但本師金口說,十方諸佛共傳證。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華還到此間迎。
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
但有稱名皆得往,觀音勢至自來迎。
凡夫若得到西方,曠劫塵沙罪滅亡;
具六神通得自在,永除老病離無常。
西方進道勝娑婆,緣無五欲及邪魔;
成佛不勞諸善業,華台端坐念彌陀。
五濁修行多退轉,不如念佛往西方;
到彼自然成正覺,還來苦海作津梁。
急須念佛莫悠悠,欲超苦海要船舟;
稱名決定生安樂,永絕閻浮生死流。
彌陀寶界不思議,唯嘆娑婆去者稀;
阿鼻地獄人多往,一墮何年更出時。
法照大師也是唐朝淨土宗的祖師,大約晚於善導大師一百多年出生,被唐太宗封為國師。他專修彌陀淨土法門,跟善導大師一樣提倡「本願稱名」,以專稱彌陀佛名,依靠彌陀本願力往生彌陀淨土。他寫的淨土詩句非常多,在這裏只是引用十幾首。法照大師的淨土思想還有他詩句的風格,因為傳承於善導大師,因此跟善導大師的風格非常的相像,所以法照大師也被尊稱為「後善導」。
第四十五、念佛置下品四意
念佛既然屬於弘願門所攝,功德與功能都是超絕的,為何不在上品就開始說,卻到了下品才說,而且讓人誤以為往生之後,所得的利益是最差的?
佛意幽深,略舉四點:
(一)顯示攝機之廣:下品下生有三攝,也就是三種包含,哪三種呢?
①舉惡人攝善人。舉出一個極惡的人臨終才念幾句佛號就能往生,來含攝善人,乃至所有眾生都必定能夠念佛往生。
②舉臨終攝平生。舉出臨終念佛也能往生,顯示我們現在平生念佛,當然更加決定往生。
③舉少念攝多念。舉出臨終才開始念佛,所念只是少少幾句都能往生,何況我們現在就開始念佛,所念豈只是十聲、百聲而已,更加決定往生。
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標準是從「惡人、臨終、十念」開始算起,顯示彌陀的救度,無一遺漏。
(二)以下下機顯上上法:為了顯示弘願念佛得益最勝,功德超越散善三福,所以念佛特別在下品宣說,以下品的根機顯現念佛的功德最殊勝,所謂「以極惡最下之機,顯極善最上之法」。好像高山的水,能降深谷之底;最上的法,能救極惡的人。所以淨土法門,方法是易行極致,利益是無上涅槃。
(三)顯示抑惡勸善:念佛本身雖然超越定善、散善的品位,但是下品下生是個惡人,惡人念佛雖然同樣往生,但卻說是在下品,又說往生之後經過十二大劫蓮花才開,這就有抑止故意造惡的意思,不要因為念佛能往生就我行我素故意造罪造惡。
(四)隨他意的方便引導:佛說法有隨他意、隨自意、隨自他意三種。《觀經》是釋尊隨順韋提希夫人的請求而說,韋提希夫人只有請佛說定善的觀法,對於稱名念佛既不知道也沒放在心上。釋尊就先順著韋提希夫人的意思,先講十三種定觀,然後自己主動開說三福散善,最後在下品三生,一切定善散善都救不了的時候,獨顯念佛的超勝與絕對,引導一切定善散善的修行人都歸到念佛法門。所以念佛說在下品,這是佛隨他意的方便引導,並不是念佛一定在品位當中,甚至是下品。
如果釋尊完全隨自意而說的話,那就直接說念佛往生,不說品位,《阿彌陀經》就是證據。《阿彌陀經》是佛無問自說,其中就將一切定善散善功德貶為「少善根福德」,不能往生,獨獨以念佛為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必定往生;往生也不談三輩九品,都是不退轉,一生補處,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都在同一地位、同一境界。所以大師解釋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又,「輩品」是為了說明閻浮提眾生的種種機類,所以大師說:「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佛說九品的目的,是以這九品來涵蓋一切善惡凡夫,引導一切眾生歸入弘願念佛。如果原來是要門的根機,但不依靠自己的要門功德迴向,完全以念佛依靠彌陀功德,就不在輩品之中,就沒有千差萬別的輩品,萬機萬品通通成為曇鸞大師所說的「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法界皆兄弟」的念佛一機,因為彌陀的功德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阿彌陀佛以他成佛的功德,迴向賜給十方因地的眾生,作為往生成佛的功德,阿彌陀佛的功德,超勝超絕凡夫眾生任何修行的功德,所以曇鸞大師說「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一般的淨土行人都希望上品上生,但卻不知上品上生還是屬於散善所攝。
所以下品三生就是以救度的事蹟,解釋《大經》第十八願的道理,所謂以事顯理,事理雙彰,來顯示淨土宗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