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的核心(四)
──慧淨法師2017年7月22日講於圓光假日佛學班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學員、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
一開始,由第十八願的「設我得佛」四個字,就彰顯出淨土法門是救度的法門,是他力的法門,是易行道的法門,是「他因自果、佛作我受」的法門。同時,這一個法門,也是果地的法門,果地跟因地是相對來講的,除了淨土宗是果地的法門以外,其他各宗各派,都是因地的法門。
兩者的差別,在於因地是從開始發心,然後廣修六度萬行,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由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進入初地,到達十地,進入等覺,最終到達妙覺而成佛。從因地第一個階層,一層一層地往上爬,經過五十二個階層,最後到達妙覺,這個就是因地的法門。
另一種是果地的法門,也就是我們淨土宗的法門,不需要經過五十二個階層──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也不必經過所謂的三大阿僧祇劫,一開始就直接領受佛果的功德,下一輩子就能夠成佛,這個就是果地的法門。
所以,在八大宗派當中,不論是華嚴宗、天台宗、三論宗、唯識宗,或者禪宗、密宗、律宗,這七個大宗派,都是因地的法門,只有淨土宗是果地的法門。
有一段法語,很能夠顯示果地法門的意涵,就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這四句、十六個字,很能充分地說明,淨土宗就是果地的法門。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意思就是,以果地的正覺功德,也就是佛的功德,作為我們因地凡夫開始要修行、往佛的境界前進的心,也就是以佛果地正覺的功德,作為我們凡夫的功德,這個叫做「以果地覺,為因地心」。
這個果地覺,是哪一尊佛的果地覺呢?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因地發了四十八大「願」之後,經過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這個願跟行,是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的時代,所發的願、所修的行。阿彌陀佛因地的願跟行,不只是為他自己,也是為了我們十方眾生,所謂「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上求菩提的目的,就是為了下化眾生。阿彌陀佛因地的願跟行,到圓滿的時候,就能夠成正覺。剛剛講到,他的願跟行,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能夠使十方眾生念佛得以往生極樂世界,到那個時候,他的願行才能圓滿,才要取正覺,不然的話,他就不取正覺。不取正覺的意思,並不表示說,他怯懦了、放棄了、倒退了、不繼續修行了,因為做不到,乾脆放棄吧!不是這樣。
他不但不放棄,反而繼續更加精進修行,一直到願跟行都能夠圓滿,也就是達到他有這一句萬德洪名,使得眾生只要稱念他的佛名就能夠不受曠劫以來煩惱業障所障礙,離開六道輪迴。不但不受眾生的業障所障礙,反而能夠消除眾生的業障,使得眾生能夠解決生死輪迴,而往生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之後,能夠當下就進入一生補處,也就是住定聚,必至滅度。
阿彌陀佛的這些願跟行,必須能夠成就、圓滿這樣的功德、功能,他才會成佛。後來,阿彌陀佛終於成佛了,所謂「成佛以來,於今十劫」,表示在十劫之前,阿彌陀佛就已經完成了正覺,完成了他的願跟行,也就是完成了我們往生的功德。
所以,阿彌陀佛成佛,成就了什麼呢?成就了我們往生的功德,也就是說,極樂世界是要給我們往生去成佛的。阿彌陀佛本身的存在,是要以光明來攝取我們,他的光明名號,是要給十方眾生來稱念的,這一些不可思議的功德都在他的正覺裡面,所以叫做「以果地覺,為因地心」。
「因地」,誰是在因地的啊?我們都是在因地,因為我們還沒有證果。我們曠劫以來,都一直輪迴、輪迴,輪迴到今生今世,生而為人,遇到佛法,又遇到彌陀救度的淨土法門,生生世世的輪迴,到了今世,終於畫下了休止符,下一輩子就不再輪迴了,就要往生極樂世界去成佛了。所以,今生今世就是因地,來生來世就是果地,因地必須要有成佛的功德,下輩子才能夠成佛、才能夠證果。
那麼現在呢?我們雖然貪瞋癡還沒有斷,業障也沒有消除,每天都在生起種種數不勝數的妄想雜念──喜、怒、哀、樂、愛、惡、欲的情緒。但是,因為擁有了阿彌陀佛給我們的成佛功德,所以我們下輩子就能到極樂世界去,以阿彌陀佛果地正覺的功德,作為我們念佛人因地的功德,所以說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簡要的講就是菩薩修行,如果願行不圓滿,就不能達到這個果地。現在阿彌陀佛以願行圓滿的果地,來送給我們還在因地、還沒有成就的眾生,使我們因地的眾生在因地就擁有了果地覺,擁有了果地的圓滿功德。等於阿彌陀佛的願是我們的願、阿彌陀佛的行是我們的行。我們即使沒發大願、沒修大行,但卻有了大願,有了大行,不修而有大願大行,這就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
「因該果海」:眾生因地所接受的,全部是果地廣大無邊的功德。
「果徹因源」:阿彌陀佛所成就的,全部要給因地的眾生。
在因地,我們念佛眾生領受了阿彌陀佛的功德,這個因地的功德該果海,「該」是包含的意思,已經包含了下一輩子我們要成佛證果的這個果海。為什麼說是果海呢?「海」顯示成佛的果德廣大無邊、深奧無底,所謂「功德大寶海」,功德之廣大,如同大海無量無邊的意思。
換句話說,雖然現在我們還是因地的眾生,但是由於領受了阿彌陀佛的果德──擁有了我們將來成佛的果海功德,如是因、如是果,肯定下輩子就能夠往生成佛,所以叫做「因該果海,果徹因源」。這四句「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最能夠說明、最能夠解釋我們這一個法門,是從果向因的法門,不是從因向果的法門。
果地法門,是「從果向因」,非從因向果。也就是說,直接由佛來賜給因地的眾生,這個就是從果向因;而不是眾生從因地發願起修,然後一級一級地往佛的境界前進。
從因向果是:眾生從初發心成佛到最終成佛,要攀爬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共計菩薩五十二個階位。這個過程中,需要經歷種種修法,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總耗時累計長達三大阿僧祇劫。注意,這可是以修行者只進不退為前提哦!在這漫長的時間裏,你可能招陰魔,可能撞魔境,或是中途退墮成阿羅漢,或是墮入七地沉空難。因此,龍樹菩薩感慨說:「發願求佛道,重於舉三千大千世界!」
但是,淨土法門是果地法門,在因地就能夠橫超到果地,不必經過這些階位。
好像臺北一○一大樓,從第一層要到最高的一○一層,如果坐電梯的話,一下子就到了,如果不是坐電梯,一階一階地爬,時間要很久,力量不足的話,還爬不到,殘障的話,更不能爬。可是如果乘坐電梯的話,有力量沒力量,有殘障沒殘障,都同樣快速地到達一○一層。
所以,果地法門就是「橫超」的法門,這個都是由於法藏菩薩「設我得佛」的發願。
有關從果向因的法門,我們這一期的月刊,有一兩篇很短的文章,能夠簡明扼要地說明,在淨土宗雙月刊第27期的76頁,請翻到76頁,76頁就是淨土宗小常識。這裡有引用兩篇短文,也是淨土宗很基本的常識,有書的看書,沒有書的就靜靜地聽,我來念一遍。
標題是「一分鐘教你認識淨土宗」,問三個問題:
- 阿彌陀佛建造了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再無生老病死、再無顛倒恐懼。這個唯一的事實,您是否確信無疑?
- 阿彌陀佛立下莊嚴誓願,接引一切眾生到極樂世界,快速成佛,條件是被接引者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唯一的事實,您是否確信無疑?
- 因以上事實,若我念阿彌陀佛名號,無論何時何地、何種念法,阿彌陀佛必定履行誓願,接引我前往極樂世界。這個唯一的事實,您是否確信無疑?
這一篇短文,是以三個問題來顯出淨土法門的核心。第一點,就是極樂世界已經完成了,極樂世界是一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世界。「無有眾苦」就是沒有分段生死,也沒有變易生死,「但受諸樂」,則是所有的樂──羅漢的漏盡、斷煩惱的樂,或菩薩的樂、佛涅槃的大樂,這一些樂統統都有。這是一個鐵的事實,為什麼呢?這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同時也有事的證明,很多念佛者往生極樂世界,很多人都看到極樂世界,也有很多人從極樂世界回來娑婆告訴我們,或顯化娑婆來救度眾生。這個鐵的事實,我們相不相信呢?這個是第一點。
像早上所講的「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極樂世界是這麼樣的美好,「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但是,如果我們不能往生的話,那麼再怎麼好,跟我們都毫不相干。可是,釋迦牟尼佛講了這個法門,講極樂世界這麼殊勝,肯定是有一個方法可以讓我們能夠前往的,不可能只講有這麼美好的境界,卻沒有可以去的方便方法,讓我們徒然嚮往,卻到不了,這是不可能的。所以,第二點,就提出往生的方法,往生方法很簡單,就是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這樣而已,像第十八願、根本願所講的,念佛必定往生,這一點我們相不相信呢?
所以,等於是極樂世界、還有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目標跟方法,在第一點跟第二點就提出來讓我們確認。第三點呢?既然如此的話,我們依教奉行,也就是說,我們信受無疑,我們念佛也願生,這樣的話,阿彌陀佛一定會履行這個誓約。因為,阿彌陀佛跟我們約定念佛必定往生,這是他主動提出的約定,這一點我們相信嗎?。
這是「一分鐘教你認識淨土宗」,淨土宗是易行道,在道理上是最容易理解的,在方法上,也是最容易實踐的,只要念佛就可以了,重點就在於我們相不相信而已。
接下來,請看「一生輕鬆成佛」。
一,佛教的終極目的,是要讓一切眾生成佛。說到修行成佛,你想到了什麼?戒疤、打坐、誦經、深山、苦行?哎呀,有人遠遠望見就嚇跑啦!這樣子才能成佛,這佛不成也罷。要成佛,談何容易?怎麼著也得像西遊記裏面,師徒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吧?通常來說,這麼理解也是對的。因為佛經上說,眾生從初發心到最終成佛,要攀爬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共計菩薩五十二個階位。這個過程中,需要經歷種種修法,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總耗時間是累計長達三大阿僧祇劫。注意!這可是以修行者只進不退為前提哦!
在這漫長的時間裡,你可能招陰魔、可能撞魔境,或是中途退墮成阿羅漢,或是墮入七地沉空難。因此,龍樹祖師就感慨的說:「發願求佛道,重於舉三千大千世界。」那麼,佛教這麼多法門中,到底有沒有一個能夠輕輕鬆鬆、安安穩穩就成佛的法門?釋迦牟尼佛臨走之前,沒給我們這樣的凡夫另闢蹊徑,留下什麼簡單的成佛秘笈嗎?悄悄告訴你吧,答案是肯定的!
二,八宗之祖的龍樹菩薩說:「佛法中有無量的法門教人成佛,但總體來說只有兩大類:難行道和易行道。」這難和易,到底是怎樣的體驗呢?龍樹菩薩打了個比喻,就是說「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古代常用的交通方式:一是陸路,二是水路。前者艱辛、緩慢、兇險,像李白說的「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後者輕鬆、快速、安全,如李白的詩「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龍樹菩薩說:「淨土法門就是這樣的易行道,淨土法門之外的法門統統屬於難行道」。所謂「難行」,難在自己要背負所有重擔,靠一己之力應對各種路況,所以艱辛、緩慢、兇險,難行道從頭到尾靠的是凡夫自己的力量。人,是貪瞋癡的集合體,尤其是末法時代的眾生,造業兇猛,修行無力。所謂「易行」,易在把自身及所背負的重量都放在船上,借物力、憑他力,所以輕鬆、高效、安穩。淨土法門,從頭到尾靠的是阿彌陀佛的力量,佛以其大慈大悲、大願大力,保證每一個念佛眾生當生就能往生,往生必然成佛。如果讓李大詩人今天登頂一百層的大樓,你覺得他會選擇爬樓梯嗎?
三,所以眾生通過念佛往生西方淨土成佛,有「三不必」。
第一,不必修那些數不清的行法,只需開口念「南無阿彌陀佛」,沒有任何門檻、不花錢、不費力,只要能念佛,最終都能往生。
第二,不必經歷數不清的劫數,只此一生,臨終即被佛迎接,開開心心的出六道、成佛道。
第三,不必擔心中途遇到魔障或者退墮下來。念佛的當下就得到佛光的攝取保護,從此只進不退,直至成佛。
四,有這「三不必」,士農工商、年老年少、智慧愚笨、忙人閒人,任何人在不一定要改變原有生活狀態的情況下,只要能隨緣隨力開口念佛,都能輕鬆成佛哦!念佛成佛,輕鬆穩當。想要快樂修行,快速成佛的弟兄們,快來念佛吧!
我們還沒有印成書的文章,都在我們的雙月刊,或者是淨土宗網站內。雙月刊是兩個月出一期,希望蓮友們多多利用時間看雙月刊,裡面都是比較扼要的、淺顯的文章。有教理性的,也有念佛感應的故事、因果感應的故事,都是很純、很專的。剛剛那兩篇短文,也可以說是淨土宗最基本的常識,雖然是最基本的,但也可以是成始成終的,到最後也不離開的基本常識。
所以,淨土宗稱為易行道,一開始講念佛成佛,最後也是念佛成佛,只是說,如果在教理上,沒有基本性的了解的話,要我們念佛,也可能會念不下去,念不下去的話,那就一切免談了。不過,如果臨終的時候,有人幫我們助念,我們聽到了,心中也念佛、憶佛,雖然在那個時候很快就斷氣了,但是照樣最後還有希望,一斷氣就往生極樂世界。也就是說,這個念佛法門──易行道,是所有人的希望,即使到最後臨終的時候,還是有希望的。
剛剛那兩篇短文,顯示這一個法門是果地法門,也顯示這一個法門是一生、一輩子就能夠成佛的法門,其他法門不是這一輩子就能成佛,那麼要多久呢?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這麼講起來的話,要成佛就有兩個法門,一個是要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精進不退,才能成佛的法門,另一個是當生成就的法門,也就是一生成佛的法門。
關於要經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的法門,剛剛就已談到要爬五十二個樓梯階層,這個樓梯,不是我們的概念所知道的世間樓梯,這一層一層的樓梯,每一層的時間都要好久好久的。所謂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要經過多久呢?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個還是從只進不退來講,如果退的話,那就不曉得要到什麼時候了,就不只是三大阿僧祇劫而已。
三大阿僧祇劫到底是什麼概念?是多長的時間呢?我們常常聽到這個「劫」,或者是「劫數」。在這裡,「劫」是就時間來講的,而且不是我們世間所講的日、月、年,而是遠遠超越我們所能想像的時間,這個必須要用電腦來計算,這個「劫」的時間非常的長。釋迦牟尼佛有時候用「磐石劫」來譬喻,有時候用「芥子劫」來譬喻,有時候則以「增減劫」來說明。
「增減劫」就是增劫跟減劫。什麼叫增劫?什麼叫減劫?增劫就是從人的平均壽命十歲算起,每經過一百年就加一歲,一直加,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這個叫做一個增劫。從八萬四千歲,每經過一百年就減少一歲,一直減少到人的平均壽命十歲,這個叫做減劫。那麼,一增一減叫做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就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也就是八十個小劫,就是一個大劫。這樣算起來,一個小劫有多少時間呢?就有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那麼久的時間。二十個小劫稱為一個中劫,一個中劫是多久的時間呢?是三億三千五百九十六萬年。一個大劫就是四個中劫,也就八十個小劫,時間多久呢?十三億四千三百八十四萬年,這是一個大劫。
那麼,阿僧祇劫又是怎麼算的呢?阿僧祇就是無央數,不過也有一個數目,算起來就是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年,這是一個阿僧祇劫,成佛要三個大阿僧祇劫,要經過那麼長的時間。這五十二個階層中,第一個阿僧祇劫是修四十層,哪四十層呢?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到十迴向圓滿,要經過一個大阿僧祇劫。第二個大阿僧祇劫要修七層,就是從初地到第七地,這是第二個大阿僧祇劫。第三個大阿僧祇劫,是從八地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歸結如下:
1. 劫:譯為長期。一般年月日時不能算之遠大時節。
2. 盤石劫,芥子劫。
3. 一增一減為一小劫。
4. 二十增減為一中劫。
5. 八十增減為一大劫。
6. 一阿僧衹是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年。
劫有三種:小劫、中劫、大劫。一小劫為1679萬8000年;20小劫為一中劫,即3億3596萬年;四中劫為一大劫,即13億4384萬年。
一阿僧衹劫是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年。
第一阿僧衹劫,修四十層(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
第二阿僧衹劫,修七層(初地至七地)。
第三阿僧衹劫,修五層(八地至十地、等覺、妙覺)
所以說,第一個大阿僧祇劫要修四十層,第二個大阿僧祇劫要修七層,第三個大阿僧祇劫要修五層,在階層上有五十二個階位,在時間上是三大阿僧祇劫,在修法上要六度萬行。這六度萬行只有四個字,但是它的內容卻很廣,所謂「萬」,就是很多、很多,不是百千萬的「萬」,也就是說,所有的功德,能做的,都必須要去做。
首先就是布施,一定要布施,因為一個修行人,就是以布施來累積自己的功德。布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此外,又有內施跟外施。外施就是財物、物質的布施,內施就是自己身體器官的布施、或者是生命施──把整個身體布施出去。像過去世釋迦牟尼佛為了成佛道,曾經捨身餵虎、割肉餵鷹,這個就是生命施。
這種布施可以說是最崇高的,功德最大,但也是最困難的,為什麼呢?我們說要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那麼現在,我們如果發了這個誓願的話,是不是要去爭取?爭取有誰需要布施。譬如說,有人需要眼角膜,我們就趕快布施眼角膜,有人需要肝臟、腎臟、骨髓什麼的,我們就抓準這個機會去做這樣的布施,這個才是真正的發菩提心。
像這樣「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一般人是很難做得到的。因為學佛的人那麼多,受了菩薩戒,天天在念四弘誓願,可是這個只是形式上去受戒,口中去念願文而已,但其實並沒有實際去實踐,為什麼呢?因為難,難捨不能捨。然而,真正發菩提心的話,必須是難捨能捨、難行能行,所以說,就修法上來講,六度萬行的布施容易不容易?不容易。不容易,所以叫做難行道。
再來,為了布施,進一步要持戒,持戒有消極的,也有積極的。因為你持戒了,在消極上,不會去傷害對方,在積極上,為了對方的生存,為了對方的安樂,你寧可犧牲自己,所謂「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以五戒來講,不、不、不……,是從消極面來講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喝酒;在積極面上,就要放生,甚至捨掉自己去保護他人的生命。偷盜也是一樣,不僅不偷他人的錢,不欠人債,甚至對方欠債,自己為他還,也有消極面跟積極面,乃至邪淫、妄語,也都是一樣。
為了圓滿布施,必須持戒,那持戒談何容易呢?所以進一步要忍,忍辱也叫安忍,如果忍耐不住的話,就會破戒,戒若破了話,談何布施呢?所以,這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都是一貫的。沒有禪定的功夫,不能圓滿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而如果沒有智慧的話,那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也就都空談了。因為若是沒有般若智慧,那所作的一切善行等於都是有為法,還是有漏的污染,是無法趣向圓滿解脫的。由此可知,六度包含很廣,所以說是六度萬行。
這種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圓滿,翻越五十二個階位成佛的方法,叫做難行道,我們做不來。然而,這些阿彌陀佛都已經圓滿了,他不只歷經三大阿僧祇劫,而且是經歷兆載永劫,阿彌陀佛不但圓滿了,他還把這一些功德,毫無保留的統統送給我們。
所謂「送」,在佛法裡面就是用迴向來說明──迴向布施。所以迴向,就是一種徹底的布施,不管有緣無緣,不管是人界、三惡道、或者是天界,統統迴向,大乘菩薩道的精神,就在於迴向,它有一個定義,就是「捨己利人、以人為念」,犧牲自己來利益別人,起心動念都把別人擺在第一位,都為別人的利益、為別人的安樂設想,即使自己做牛做馬,讓對方差遣也是應該的、也是願意的。
所以,大乘法門發菩提心,就要了解這些內涵,不然的話,也都是空談。在佛法中,不管大乘、小乘,都是講解脫的,若要解脫,必須要發出離心,要有菩提心,然後進一步,不但自己解脫,也令他人一起解脫。大乘法門八大宗派,是在出離心、解脫道的基礎上,進一步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只不過是它有兩種,一個是聖道門,就是難行道,靠自己的力量,一個是淨土門,也就是易行道,之所以容易,就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
換句話說,靠阿彌陀佛的力量的話,就不需要經過生生世世,乃至三大阿僧祇劫,也不需要修其他的法門來迴向往生極樂世界,只要專稱彌陀佛名,所以簡單,而且這一輩子就能圓滿成就。這個就是這一輩子就能夠成佛的法門,淨土法門說的當生成就,道理就在這裡,如果需要我們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話,那我們肯定沒有希望。
不過,大乘是建立在菩提心之上的,那我們淨土門到底有沒有菩提心呢?有的。菩提心可以概略歸納為兩種,一種是聖道門的菩提心,一種是淨土門的菩提心。聖道門的菩提心,是發了四弘誓願之後,就要實際去做,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累積六度萬行功德。淨土門的菩提心不是這樣的,淨土門的菩提心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心,也就是願生彌陀淨土的「願生心」。雖然菩提心的名詞是一樣的,但是內涵不一樣。
所以,淨土門的迴向偈,就是善導大師所寫的迴向偈,在我們每一本書的後面都有,四句而已,一句有五個字,總共二十個字,就是「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也是要同發菩提心,並不是說淨土門就沒有菩提心。
淨土門的菩提心,是要往生安樂國的菩提心,所以這個菩提心,就是願生心,願生彌陀淨土的心,發菩提心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容易了,如果是聖道門的菩提心的話,就不容易。為什麼呢?假設現在某一個醫院,有某一個重症患者,需要有人捐贈肝臟或是腎臟,那我們在座的各位,哪一個要發菩提心前往捐贈呢?做得到嗎?這種聖道門的菩提心我們做不到。那麼,願生心做得到嗎?這個就做得到,所以說,淨土門的菩提心是易行道,是大家都做得到的。
剛才以101大樓做比喻,要上101大樓,有樓梯可以走,也有電梯,我們是選擇走路,還是坐電梯呢?坐電梯。淨土法門有一個特色,叫做橫超,也就是坐電梯,不經過旁邊一層一層的階梯,一下子就到了101大樓的頂樓,這就是橫超的法門。也就是說,我們只要念佛,就橫超五十二個階位,橫超三界六道的輪迴。橫超是淨土法門的專有名詞,是淨土法門的特色,其他的法門沒有所謂橫超的。
比如說禪宗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然而不要誤以為明心見性就成佛了,禪宗是先明心見性,才曉得修行的方向,如果沒有明心見性的話,就好像沒有眼睛,不曉得往哪裡走,是這樣的。因為禪宗是很典型的自力,先要證悟佛性是什麼,證悟了之後,內心時刻地安住在佛性的境界。
簡單來講,佛性的境界沒有煩惱、沒有妄想雜念,即使大徹大悟了,如果還有煩惱,還有妄想雜念,依然六道輪迴。
因為時間的關係,講到這裡。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