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上)
一、志工的定義
志工的定義,「志」就是志願,「工」就是工作。
簡單來說,志工就是志願從事某一項服務工作的人,以這項服務工作為志願的人。
這個志願是出自於自己清醒的頭腦、思辨的能力,內心的虔誠、自動自發的志願。並不是頭腦不清楚、盲目的,或勉強性的,受人壓迫的行為。
「志工」是個人自由的意志主動所發的志願,不是義務,也不是法律的責任,是自動自發,為他人、為團體、為社會、為國家的利益,奉獻自己的智慧、經驗、體力、時間。而且不獲取任何報酬,樸實真摯無私無我的奉獻,任勞任怨無怨無悔的付出,這是志工最基本的發心。
在社會上,每個人都有他的個性,也有他的專長。如果個性能夠往好的方面發展,就會給自己帶來好的成就;專長如果能夠無私的付出、奉獻,就能夠貢獻給更多的人,甚至給整個社會、國家帶來更大的力量。
二、佛門的志工
(一) 佛門志工是發菩提心
大乘佛教的根本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以佛門的志工來講,志工的志是「發菩提心」,志工的工是「行菩薩道」。
發菩提心是學佛的根本,《華嚴經》就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可見發菩提心是多麼的重要。學佛修行,不論是依據聖道門或淨土門,一旦學佛都要發心,發心就是發成佛的心,也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發菩提心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且是以「下化眾生」為終極目標。也就是說,上求佛道的目的就是為了更有能力來下化眾生。我們雖然還沒有成佛,但是必須先發這個心,就好像要先種下種子,將來才能夠開花結果;如果沒有先下菩提心的種子,則再怎樣修行,都不能開成佛的花,結成佛的果。因為我們學佛就是要成佛,所以如果沒有發菩提心,就不是真正的學佛,反而是增長生死輪迴的魔業。
(二)佛門志工是行菩薩道
佛門的「志工」就是行菩薩道,也就是「菩薩行」。今天大家發心來擔任志工,就是真正的「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因為已不是坐而言,而是起而行。只要是教團的活動,志工們都是站在最前線,而且是所謂的「犧牲奉獻」,犧牲自己的時間,奉獻自己的能力、體力、財力,而「不求任何回饋,不為名也不為利」。我們很多志工都是這樣地出錢出力,不求任何回饋;同時為了不負使命,都始終「盡心盡力,任勞任怨,無怨無悔」。為什麼說「無怨無悔」?因為一件事情的開始與結果,大家難免有不同的看法、意見,最後不管任務有沒有達成,結果圓滿或不圓滿,都很難受到大眾百分之百的肯定與滿意,所以過程中不僅要任勞,免不了有時還要任怨。能夠任勞任怨,而且無怨無悔,這樣功德才能夠圓滿。否則,自己好不容易盡心盡力辛辛苦苦的付出了,最後卻抱怨懊悔,豈不是所謂的功虧一簣,前功盡棄嗎?所以希望我們志工們,一定要任勞又任怨,無怨也無悔。
(三) 佛門志工要行四攝
大乘佛教講「四攝六度」,也就是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過程當中,要實行四攝、實踐六度。四攝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四攝」,佛教度化眾生的方法很多,其中四攝法門是菩薩度化眾生的權巧方便,是度化眾生所必備的方法,實踐四攝法,就能與人廣結善緣。所謂的佛教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一、「布施」,擔任志工,甚至傳播佛法,引導他人來學佛,首先要力行「布施」。布施可分為三種:一、財施,施捨財物,惠濟貧窮困苦;二、法施,演講佛法,使人明白真理;三、無畏施,援助厄難,使人遠離怖畏。我們布施自己的財物、智慧、經驗、體力,解決他的困難,滿足他的需要,讓他得到好處,讓他對我們有好感,不排拒我們。能先這樣與眾生結善緣,接下來要引導對方親近佛門,信佛學佛念佛,對方才容易相信接受。因此不管四攝也好,六度也好,布施都是擺在第一位的。
二、「愛語」,以志工們來說,最具體、最典型的布施,就是「愛語」。因為志工站在第一線,直接與大眾接觸,要尊重、讚美對方,讓對方歡喜,因此講話要儘量講「愛語」,所謂「和顏愛語,下心含笑」,甚至是笑臉迎人,未言先笑。講出去的話,要讓對方感覺到我們對他的真誠實意、恩慈體貼,也就是所講的是對方所需要的,讓對方感動的,甚至一句話讓對方永難忘懷的,這就是「愛語」;而不是講「粗言」甚至「惡口」,讓對方受到刺傷或不愉快而畏懼遠離。所以「布施」「愛語」都很重要。
三、「利行」,利益對方的行為,讓對方離苦得樂。我們所做的利行,如果對方感受不到,或不是對方所需要的,他就不會接近我們。因此要盡自己的能力,以誠懇、歡喜的心去服務利益他人,就能夠成就許多好因好緣,讓人家感動、歡喜,肯接受我們親近我們,讓我們引導進入佛門,而信佛念佛。
四、「同事」,就是同行共事,為了度化對方,就要設身處地的為他設想,跟他站在同一線上,扮演同樣的身分、性格、性情,與他同感同受,使他有「同氣相求、同頻相應」的感覺而來接近我們,只要對方能夠接近我們,我們就有機會引導他來學習淨土法門,進而離苦得樂。
菩薩度眾都要有同事攝的善巧方便,就像《觀音讚》中所描述的:「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又像《普門品》所說(取意)的:「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普門品》中雖然沒有這些文字,但具有這種內涵。
我們志工也是一樣,不擺自己的架子,也不固執自己的身分,應該以什麼狀態來接引對方,就隨順對方的根機來接引對方,這叫做「隨類應同」。隨順對方的根機,顯現跟他相應、同樣的身體。
因此,志工也是「同塵之身」,同塵就是「和光同塵」的意思。同塵之身也可以說是「應同之身」。
又如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可是為了要救度深陷五濁污穢泥巴當中的眾生,阿彌陀佛不惜他的金玉之身,跳下來五濁惡世與我們同流但不合污的救度我們,因為佛是永恆清淨而且不受污染,卻又與污染的眾生在一起,目的當然是為了救度罪惡污染痛苦的眾生。
(四) 佛門志工是福慧雙修
凡是學佛都要福慧雙修,乃至成佛也必須福慧圓滿。擔任志工也是一種「福慧雙修」的修行,因為奉獻時間,奉獻體力,為對方做事,就可以增長福德;為對方做事毫無期求,不求回報,也不求錢財名利,甚至被誤會,事後被批評也不以為意,不放在心上,不去執著,心無罣礙,不生苦惱,這就是修慧,所以志工是一種利己利人、福慧雙修的行持。
(五) 佛門志工要三輪體空
以大乘佛法來講,天地同根,萬物一體,一切平等,沒有人我分別的對待,所以沒有「我」在當志工,沒有「對象」讓我服務,也沒有「服務」的內容,沒有這三者的對待,這三者的本身都是空性的,更不心存回報的念頭,這就是所謂的「三輪體空」。如此「三輪體空」的布施,才是真正清淨的布施。
我們佛教的修行者,不管怎麼修行,不管為大眾如何服務,不管做了什麼,不管結果如何,最後都要回歸到空性,這就是「三輪體空」。不能體會三輪體空,那是不能成佛的,因為空性是佛法的根本。所謂學佛甚至出家,就是進入空門,要體會這個空性,因為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雖然體會空性,但不執著空,就要下化眾生。下化眾生的同時,又沒有在下化眾生的那一種觀念。
這就好像做父母的,再怎麼樣為自己的小孩犧牲奉獻,都沒有我在犧牲奉獻的那一種感覺,直覺從心裏產生一種──這就是我的任務,是理所當然的。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天生自然的愛,是至真、至純、無私、無我,不求回報的愛。這種天性的愛可以作為佛教三輪體空的另一種譬喻。
菩薩的心就是這樣的心,如《無量壽經》所說的「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也就是視人如己,把對方看成自己,沒有人我親疏的對待,而且是怨親平等、自他一體。所以,有心要扮好志工的角色,就必須體會志工的菩薩精神,這樣就會任勞任怨,無怨無悔,不會自苦自惱,這一點很重要。雖然這是沒有我執的菩薩才能夠完全做得到的,凡夫雖然還不可能完全做到,但志工就是抱著學習的心來行菩薩道。
三、淨土宗的志工
以上是先就一般的志工以及佛門的志工來講,接下來要就淨土宗的志工來講,淨土宗的志工跟一般的義工、志工是不一樣的,而且非常的不一樣。一般義工也好,志工也好,儘管付出勞力,付出智力,但是所利益的對象,最終還是在生死輪迴當中……這一輩子需要讓人服務,下輩子還是一樣需要讓人服務……,生生世世都一樣要讓人來服務。
大家都知道觀世音菩薩是救苦救難,那眾生真正的苦難是什麼?是生死輪迴。這一輩子沒飯吃我們給他飯吃,沒衣服穿我們給他衣服穿,需要什麼給他什麼,解決他的災難困苦。然而,縱使是這樣,也只是讓對方這一輩子能夠離苦得樂而已,這樣雖可解決一時之苦,但並不究竟,因為接續在後面的仍然是生生世世的生死輪迴。
但是,淨土宗的志工所服務的對象就不只是這樣,大家的服務,都是當阿彌陀佛的手腳,當阿彌陀佛的分身,給對方帶來彌陀救度的利益,引導對方出離輪迴,帶領對方往生極樂,這一種才是徹底的救急、救貧、救困、救災、救難。我們是要直接讓他們離開六道生死輪迴,往生極樂世界成佛。我們服務的內容,服務的目標,是要達到這一種使命的,所以從意義上、價值上來講,跟其他的義工、志工都不一樣,是更超越的。
(一) 淨土宗志工的根源—阿彌陀佛的願
淨土法門是超越的法門,因為它的根源是來自於阿彌陀佛的願,阿彌陀佛的願是超世願。《無量壽經》最前面的「讚佛偈」,也就是法藏菩薩對世自在王佛所表白的志願,就說:
過度生死,靡不解脫。
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
再怎樣的偉大人物,推究他的根本,是在「心」,在「志願」。
有大志願,才有大修行;有大修行,才有大功勛;有大功勛,才有大果報。
這幾段經文是阿彌陀佛的前身,法藏菩薩的時期,之所以廣發四十八大願的根源。在兆載永劫之前,法藏菩薩對世自在王佛所表白的志願,可說是法界登峰造極的志願,阿彌陀佛之所以成為佛中之王,就在於這個偉大的超世志願。
「過度生死,靡不解脫」,法藏菩薩看到眾生曠劫以來生死輪迴,無窮無盡,無能解脫。即使十方諸佛出現於世,也沒辦法救度,甚至對於五濁惡世的眾生,十方諸佛個個搖頭而去。因此觸發了法藏菩薩的大志願、超世願,說「過度生死,靡不解脫」。
「過度」就是救度,救度眾生的生死輪迴,使每一個眾生都能夠解脫生死輪迴,達到成佛。
「一切恐懼,為作大安」,眾生最恐懼的就是輪迴,尤其是三惡道中的地獄。法藏菩薩說:「一切恐懼,為作大安」。首先,法藏菩薩說,他不成佛便罷,一旦成了佛,就要讓我們極苦的眾生,沒有苦惱,沒有恐懼,獲得大安心。也就是只要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阿彌陀佛保證不讓他再墮落地獄,也不讓他再墮落三惡道,甚至要讓他出離六道的生死輪迴,徹底解除眾生根本的恐懼不安,乃至解除現在與未來,所有一切大大小小的恐懼不安。
「拔人勤苦,生死根本」,要拔除我們的根本煩惱,使我們永遠離開六道生死輪迴。
「悉令如佛」不但使我們離開輪迴,又能使我們快速成佛。
這三段經文是阿彌陀佛無盡的大悲,超世的志願,如此驚天地泣鬼神的大悲志願,讓人仰天呼號,俯地哭泣。請大家把這幾段經文背下來,永遠記著,不要忘記,因為這是我們志工「學佛大悲心」的來源。
(二)淨土宗志工是「學佛大悲心」
淨土宗的志工是「學佛大悲心」,因為淨土宗就是傳承阿彌陀佛的志願,弘揚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悲願與功德、功能。而淨土宗的志工就是稟承著阿彌陀佛這樣的願心,來引導蓮友,甚至引導還沒有信仰的一般人士進入這個法門,成就他離開輪迴,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淨土宗志工的發心是來自於阿彌陀佛的發心,也就是「學佛大悲心」。因此我們淨土宗志工的目標是要讓服務的對象都能夠離開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
由此可知,淨土宗志工的性質和一般社會團體或宗教團體的志工、義工之不同,何只是天差地別,可說是不能比較的,是超越性的。
如果我們能有這樣的認知,我們就能夠發自內心,心甘情願,甘之如飴的來為這個法門做志工。大家要抱著這樣的認知而發心,這樣才能夠走得穩定,才不會退轉。(待續)
2022年9月24日,講於淨土宗北區志工團聚
地點:台北市張榮發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