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
一、志工的定義
志工的定義,「志」就是志願,「工」就是工作。
簡單來說,志工就是志願從事某一項服務工作的人,以這項服務工作為志願的人。
這個志願是出自於自己清醒的頭腦、思辨的能力,內心的虔誠、自動自發的志願。並不是頭腦不清楚、盲目的,或勉強性的,受人壓迫的行為。
「志工」是個人自由的意志主動所發的志願,不是義務,也不是法律的責任,是自動自發,為他人、為團體、為社會、為國家的利益,奉獻自己的智慧、經驗、體力、時間。而且不獲取任何報酬,樸實真摯無私無我的奉獻,任勞任怨無怨無悔的付出,這是志工最基本的發心。
在社會上,每個人都有他的個性,也有他的專長。如果個性能夠往好的方面發展,就會給自己帶來好的成就;專長如果能夠無私的付出、奉獻,就能夠貢獻給更多的人,甚至給整個社會、國家帶來更大的力量。
二、佛門的志工
(一) 佛門志工是發菩提心
大乘佛教的根本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以佛門的志工來講,志工的志是「發菩提心」,志工的工是「行菩薩道」。
發菩提心是學佛的根本,《華嚴經》就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可見發菩提心是多麼的重要。學佛修行,不論是依據聖道門或淨土門,一旦學佛都要發心,發心就是發成佛的心,也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發菩提心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且是以「下化眾生」為終極目標。也就是說,上求佛道的目的就是為了更有能力來下化眾生。我們雖然還沒有成佛,但是必須先發這個心,就好像要先種下種子,將來才能夠開花結果;如果沒有先下菩提心的種子,則再怎樣修行,都不能開成佛的花,結成佛的果。因為我們學佛就是要成佛,所以如果沒有發菩提心,就不是真正的學佛,反而是增長生死輪迴的魔業。
(二)佛門志工是行菩薩道
佛門的「志工」就是行菩薩道,也就是「菩薩行」。今天大家發心來擔任志工,就是真正的「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因為已不是坐而言,而是起而行。只要是教團的活動,志工們都是站在最前線,而且是所謂的「犧牲奉獻」,犧牲自己的時間,奉獻自己的能力、體力、財力,而「不求任何回饋,不為名也不為利」。我們很多志工都是這樣地出錢出力,不求任何回饋;同時為了不負使命,都始終「盡心盡力,任勞任怨,無怨無悔」。為什麼說「無怨無悔」?因為一件事情的開始與結果,大家難免有不同的看法、意見,最後不管任務有沒有達成,結果圓滿或不圓滿,都很難受到大眾百分之百的肯定與滿意,所以過程中不僅要任勞,免不了有時還要任怨。能夠任勞任怨,而且無怨無悔,這樣功德才能夠圓滿。否則,自己好不容易盡心盡力辛辛苦苦的付出了,最後卻抱怨懊悔,豈不是所謂的功虧一簣,前功盡棄嗎?所以希望我們志工們,一定要任勞又任怨,無怨也無悔。
(三) 佛門志工要行四攝
大乘佛教講「四攝六度」,也就是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過程當中,要實行四攝、實踐六度。四攝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四攝」,佛教度化眾生的方法很多,其中四攝法門是菩薩度化眾生的權巧方便,是度化眾生所必備的方法,實踐四攝法,就能與人廣結善緣。所謂的佛教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一、「布施」,擔任志工,甚至傳播佛法,引導他人來學佛,首先要力行「布施」。布施可分為三種:一、財施,施捨財物,惠濟貧窮困苦;二、法施,演講佛法,使人明白真理;三、無畏施,援助厄難,使人遠離怖畏。我們布施自己的財物、智慧、經驗、體力,解決他的困難,滿足他的需要,讓他得到好處,讓他對我們有好感,不排拒我們。能先這樣與眾生結善緣,接下來要引導對方親近佛門,信佛學佛念佛,對方才容易相信接受。因此不管四攝也好,六度也好,布施都是擺在第一位的。
二、「愛語」,以志工們來說,最具體、最典型的布施,就是「愛語」。因為志工站在第一線,直接與大眾接觸,要尊重、讚美對方,讓對方歡喜,因此講話要儘量講「愛語」,所謂「和顏愛語,下心含笑」,甚至是笑臉迎人,未言先笑。講出去的話,要讓對方感覺到我們對他的真誠實意、恩慈體貼,也就是所講的是對方所需要的,讓對方感動的,甚至一句話讓對方永難忘懷的,這就是「愛語」;而不是講「粗言」甚至「惡口」,讓對方受到刺傷或不愉快而畏懼遠離。所以「布施」「愛語」都很重要。
三、「利行」,利益對方的行為,讓對方離苦得樂。我們所做的利行,如果對方感受不到,或不是對方所需要的,他就不會接近我們。因此要盡自己的能力,以誠懇、歡喜的心去服務利益他人,就能夠成就許多好因好緣,讓人家感動、歡喜,肯接受我們親近我們,讓我們引導進入佛門,而信佛念佛。
四、「同事」,就是同行共事,為了度化對方,就要設身處地的為他設想,跟他站在同一線上,扮演同樣的身分、性格、性情,與他同感同受,使他有「同氣相求、同頻相應」的感覺而來接近我們,只要對方能夠接近我們,我們就有機會引導他來學習淨土法門,進而離苦得樂。
菩薩度眾都要有同事攝的善巧方便,就像《觀音讚》中所描述的:「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又像《普門品》所說(取意)的:「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普門品》中雖然沒有這些文字,但具有這種內涵。
我們志工也是一樣,不擺自己的架子,也不固執自己的身分,應該以什麼狀態來接引對方,就隨順對方的根機來接引對方,這叫做「隨類應同」。隨順對方的根機,顯現跟他相應、同樣的身體。
因此,志工也是「同塵之身」,同塵就是「和光同塵」的意思。同塵之身也可以說是「應同之身」。
又如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可是為了要救度深陷五濁污穢泥巴當中的眾生,阿彌陀佛不惜他的金玉之身,跳下來五濁惡世與我們同流但不合污的救度我們,因為佛是永恆清淨而且不受污染,卻又與污染的眾生在一起,目的當然是為了救度罪惡污染痛苦的眾生。
(四) 佛門志工是福慧雙修
凡是學佛都要福慧雙修,乃至成佛也必須福慧圓滿。擔任志工也是一種「福慧雙修」的修行,因為奉獻時間,奉獻體力,為對方做事,就可以增長福德;為對方做事毫無期求,不求回報,也不求錢財名利,甚至被誤會,事後被批評也不以為意,不放在心上,不去執著,心無罣礙,不生苦惱,這就是修慧,所以志工是一種利己利人、福慧雙修的行持。
(五) 佛門志工要三輪體空
以大乘佛法來講,天地同根,萬物一體,一切平等,沒有人我分別的對待,所以沒有「我」在當志工,沒有「對象」讓我服務,也沒有「服務」的內容,沒有這三者的對待,這三者的本身都是空性的,更不心存回報的念頭,這就是所謂的「三輪體空」。如此「三輪體空」的布施,才是真正清淨的布施。
我們佛教的修行者,不管怎麼修行,不管為大眾如何服務,不管做了什麼,不管結果如何,最後都要回歸到空性,這就是「三輪體空」。不能體會三輪體空,那是不能成佛的,因為空性是佛法的根本。所謂學佛甚至出家,就是進入空門,要體會這個空性,因為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雖然體會空性,但不執著空,就要下化眾生。下化眾生的同時,又沒有在下化眾生的那一種觀念。
這就好像做父母的,再怎麼樣為自己的小孩犧牲奉獻,都沒有我在犧牲奉獻的那一種感覺,直覺從心裏產生一種──這就是我的任務,是理所當然的。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天生自然的愛,是至真、至純、無私、無我,不求回報的愛。這種天性的愛可以作為佛教三輪體空的另一種譬喻。
菩薩的心就是這樣的心,如《無量壽經》所說的「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也就是視人如己,把對方看成自己,沒有人我親疏的對待,而且是怨親平等、自他一體。所以,有心要扮好志工的角色,就必須體會志工的菩薩精神,這樣就會任勞任怨,無怨無悔,不會自苦自惱,這一點很重要。雖然這是沒有我執的菩薩才能夠完全做得到的,凡夫雖然還不可能完全做到,但志工就是抱著學習的心來行菩薩道。
三、淨土宗的志工
以上是先就一般的志工以及佛門的志工來講,接下來要就淨土宗的志工來講,淨土宗的志工跟一般的義工、志工是不一樣的,而且非常的不一樣。一般義工也好,志工也好,儘管付出勞力,付出智力,但是所利益的對象,最終還是在生死輪迴當中……這一輩子需要讓人服務,下輩子還是一樣需要讓人服務……,生生世世都一樣要讓人來服務。
大家都知道觀世音菩薩是救苦救難,那眾生真正的苦難是什麼?是生死輪迴。這一輩子沒飯吃我們給他飯吃,沒衣服穿我們給他衣服穿,需要什麼給他什麼,解決他的災難困苦。然而,縱使是這樣,也只是讓對方這一輩子能夠離苦得樂而已,這樣雖可解決一時之苦,但並不究竟,因為接續在後面的仍然是生生世世的生死輪迴。
但是,淨土宗的志工所服務的對象就不只是這樣,大家的服務,都是當阿彌陀佛的手腳,當阿彌陀佛的分身,給對方帶來彌陀救度的利益,引導對方出離輪迴,帶領對方往生極樂,這一種才是徹底的救急、救貧、救困、救災、救難。我們是要直接讓他們離開六道生死輪迴,往生極樂世界成佛。我們服務的內容,服務的目標,是要達到這一種使命的,所以從意義上、價值上來講,跟其他的義工、志工都不一樣,是更超越的。
(一) 淨土宗志工的根源—阿彌陀佛的願
淨土法門是超越的法門,因為它的根源是來自於阿彌陀佛的願,阿彌陀佛的願是超世願。《無量壽經》最前面的「讚佛偈」,也就是法藏菩薩對世自在王佛所表白的志願,就說:
過度生死,靡不解脫。
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
再怎樣的偉大人物,推究他的根本,是在「心」,在「志願」。
有大志願,才有大修行;有大修行,才有大功勛;有大功勛,才有大果報。
這幾段經文是阿彌陀佛的前身,法藏菩薩的時期,之所以廣發四十八大願的根源。在兆載永劫之前,法藏菩薩對世自在王佛所表白的志願,可說是法界登峰造極的志願,阿彌陀佛之所以成為佛中之王,就在於這個偉大的超世志願。
「過度生死,靡不解脫」,法藏菩薩看到眾生曠劫以來生死輪迴,無窮無盡,無能解脫。即使十方諸佛出現於世,也沒辦法救度,甚至對於五濁惡世的眾生,十方諸佛個個搖頭而去。因此觸發了法藏菩薩的大志願、超世願,說「過度生死,靡不解脫」。
「過度」就是救度,救度眾生的生死輪迴,使每一個眾生都能夠解脫生死輪迴,達到成佛。
「一切恐懼,為作大安」,眾生最恐懼的就是輪迴,尤其是三惡道中的地獄。法藏菩薩說:「一切恐懼,為作大安」。首先,法藏菩薩說,他不成佛便罷,一旦成了佛,就要讓我們極苦的眾生,沒有苦惱,沒有恐懼,獲得大安心。也就是只要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阿彌陀佛保證不讓他再墮落地獄,也不讓他再墮落三惡道,甚至要讓他出離六道的生死輪迴,徹底解除眾生根本的恐懼不安,乃至解除現在與未來,所有一切大大小小的恐懼不安。
「拔人勤苦,生死根本」,要拔除我們的根本煩惱,使我們永遠離開六道生死輪迴。
「悉令如佛」不但使我們離開輪迴,又能使我們快速成佛。
這三段經文是阿彌陀佛無盡的大悲,超世的志願,如此驚天地泣鬼神的大悲志願,讓人仰天呼號,俯地哭泣。請大家把這幾段經文背下來,永遠記著,不要忘記,因為這是我們志工「學佛大悲心」的來源。
(二)淨土宗志工是「學佛大悲心」
淨土宗的志工是「學佛大悲心」,因為淨土宗就是傳承阿彌陀佛的志願,弘揚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悲願與功德、功能。而淨土宗的志工就是稟承著阿彌陀佛這樣的願心,來引導蓮友,甚至引導還沒有信仰的一般人士進入這個法門,成就他離開輪迴,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淨土宗志工的發心是來自於阿彌陀佛的發心,也就是「學佛大悲心」。因此我們淨土宗志工的目標是要讓服務的對象都能夠離開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
由此可知,淨土宗志工的性質和一般社會團體或宗教團體的志工、義工之不同,何只是天差地別,可說是不能比較的,是超越性的。
如果我們能有這樣的認知,我們就能夠發自內心,心甘情願,甘之如飴的來為這個法門做志工。大家要抱著這樣的認知而發心,這樣才能夠走得穩定,才不會退轉。
「淨土宗志工隊之歌」略解
我根據《淨土宗志工手冊》的內容,寫了「淨土宗志工隊之歌」,概要的涵蓋了我們這個法門志工的具體內容與精神。
一、淨土宗,志工隊,服務教團念佛會
一開始,先定義淨土宗志工隊是為了教團的寺院、道場、念佛會而服務。因為人的體力、智力、能力總是有限,因此必須要有一個重點性的聚焦,也就是先為我們教團的寺院、道場、念佛會服務。至於社會上的,譬如一般學校、醫院,或者是義交等等,其他的志工服務,這些都很好,但是必須在行有餘力之下再去進行,不然就先從本位開始,就是先為我們教團的寺院、道場、念佛會服務。
二、為彌陀,為眾生,任重道遠心無畏
我們擔任志工的目的,是報佛恩,學佛的悲心,所以我們的生命,心心念念完全寄託在阿彌陀佛的救度眾生之上,我們的生命也完全為阿彌陀佛當手腳,我們的生命、生存、生活,幾乎都是投入阿彌陀佛的事項上。而阿彌陀佛為誰?阿彌陀佛無私無我,平等無差別的為一切眾生,尤其更加迫切的為罪惡苦惱的眾生。總之,志工也同樣是「為彌陀、為眾生」。
能夠為彌陀、為眾生,就人道的眾生來講,可以說就是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人生了。以出家人來講,出家人是三寶之一,是僧寶,是人天師範,佛法沒有僧寶來傳承,佛法就會斷滅,可說出家人的人格與身分很崇高。而三寶的功能就是為了讓眾生脫離輪迴,證悟佛性,達到這樣的目標。就此而言,如果在家人能夠弘揚這一個彌陀救度眾生的法門,能夠在淨土法門擔任志工,同樣也能夠達到這樣的目標,因此也可說等同傳承佛跟法的僧寶一樣。
這樣講起來,出家,就有身出家,心也出家的出家人;也有心出家,身不能出家的在家人。可說我們志工們都是身雖不能出家,但都是以傳承佛法的出家心作為自己的生命價值,過這樣的生活。出家是出什麼家?是出紅塵之家,是出三界之家,出家的心就是求解脫的心,抱著自己與他人共同解脫的心來當志工,就達到了佛教的目的,誠可謂「任重道遠」。
「任重道遠」是《論語》第八曾子所說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意思是說:讀書人的志氣,不可不弘大而堅毅,因為他擔當的責任很重大,而且他將行走的路程很遙遠。
孔子曾經把人格自下而上劃分為五個階段:就是「庸人、士、君子、賢人、聖人」。
「庸人」是一般平平庸庸的人,「士」是更上一層,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讀書人、知識分子。士的目標是希賢希聖,所謂「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
這是儒家的思想,儒家的根本思想是「孝」,能夠對父母盡孝,就會展開為對兄弟的友愛;進一步也會去愛他人,擴而大之,就會去愛有生之物(動物),乃至為社會為國家而奉獻付出。所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作為一個士要有這樣崇高的精神與使命。依此展開,就是儒家仁道的思想觀念,因此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作為一個士,就要弘大堅毅,不弘大不能勝任重務,不堅毅不能永遠不退。這也是我們志工所要學習的精神。
「仁」就是兩個人,成為你愛我、我愛你的人。兩個人就是眾生,也就是心懷眾生、愛眾生、為眾生服務,希望眾生離苦得樂。寧可自己損失,也要成就對方的安樂,這個就是仁者。真正有此仁心,此仁心就永不止息,盡一輩子到死為止。所以說任重道遠,因此,必須要有恢弘的志願與不退的發心。
「任重道遠心無畏」,要能任重道遠必須要有無畏的心,而且只要一口氣還在,只要身體還可以,都要為這個法門當志工,因此接下來說「盡形壽,獻身命」,但是這必須要「勞怨無悔永不退」。
三、盡形壽,獻身命,勞怨無悔永不退
「勞怨」就是任勞任怨,但是任勞容易,任怨卻不容易;任勞任怨了,內心也不反悔,甘之如飴,這個就更不容易了,但是如果不這樣,往往難免會中途退心。
然而,為什麼能甘之如飴?它的轉折關鍵是什麼?想到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功不唐捐,想到對方脾氣不好,他有的我們身上也有,而且過去世以來,我們的脾氣也曾經比他更暴烈;同時也假藉這樣的人事來歷練自己,減消自己的業障,增長自己的福慧,這樣一反省,就有一種甘之如飴,充滿歡喜的心。
再者,我們之所以當淨土宗的志工,就是自信教人信。沒有自信,不可能來當志工;有了自信,要我們不當志工也不可能。最重要的,又想到,我們的生死輪迴已經解脫了,曠劫以來所做的罪業,因為已經被阿彌陀佛一刀斬斷了,因此我們的內心允滿了喜慶,如同獲得了甘露的滋潤,同時曉得我們現在雖然還沒有臨終,可是阿彌陀佛已經拿著蓮花,在我們的面前等待著我們,因此就會心甘情願、甘之如飴、任勞任怨、無怨無悔的,永不退心的,來為眾生、為蓮友服務。我們是要當這樣的志工。
所以我們淨土宗的志工,從意義、使命、價值來講,都跟一般的義工、志工不一樣,而且天差地別。
四、助眾生,出輪迴,引導眾生淨土歸
芸芸眾生只要還沒有解脫,無常一到,所謂「一息不追,萬古長往」,他們就會墮落地獄。也就是說,未來有兩條路,不是往生極樂,就是墮落地獄。這句話聽起來讓人感覺似乎很極端,其實不是極端,而是急切,是迫切。《涅槃經》說:「雖復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正法念處經》說:「無始生死中,業網覆世界。從天生地獄,從地獄生天。」善導大師《觀經疏》說:「三惡火坑,臨臨欲入。」法照大師說:「阿鼻地獄人多往,一墮何年更出時?」印光大師說:「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還難;不生西方,將來必墮惡道。」這些五段經文祖語是多麼懇切,多麼急切,也多麼讓人怵目驚心,不能不警覺。
想想,如果不歸依三寶,不持五戒,不進一步修行,肯定是貪瞋癡慢,殺盜淫妄,這樣在未來無盡的輪迴當中,不墮落地獄,會去哪裡?縱使下輩子未墮地獄,終有墮地獄的時候。所以,歸結來講,不往生極樂世界,將是墮落地獄。想到眾生都是這樣的悲慘下場,我們當然就會心生不忍。人都有惻隱之心,惻隱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所以我們志工就是抱持著這樣的惻隱、願心,目的就是成就眾生出輪迴,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我們志工的最終目標。
因此志工之歌最後強調「淨土宗,志工隊,引導眾生淨土歸。淨土歸,淨土歸,引導眾生淨土歸。」
淨土歸,歸是回家的意思,淨土歸就是歸回淨土的家。彌陀淨土是我們所有一切眾生真正的家鄉,我們應該一起回歸、往生彌陀淨土家鄉,才能得永恆之安樂。往生彌陀淨土是淨土宗的根本,所以淨土宗就是「往生淨土宗」;往生淨土一定成佛,所以淨土宗也叫做「往生淨土成佛宗」;把「往生」兩個字拿掉,就沒有彌陀,沒有極樂世界,沒有淨土教理,沒有淨土法門,沒有淨土宗,也沒有我們的得救解脫了。因此淨土歸,歸淨土是我們的終極目的,由此可知,其重要無與倫比。
五、態度和藹話和氣,彼此禮讓心謙卑
這是志工們最基本的態度。也就是宗風所強調的恩慈體貼,因此,態度要和藹,說話要和氣,像宗風所講的「和顏愛語,下心含笑」。然而,彼此禮讓,才能和諧,不對立、不衝突。這就要每一個人心存謙卑,以自己為卑,以他人為尊;以自己為小,以他人為大;以自己為錯,以他人為對,而尊重他人,禮讓他人,這是修養,也是德行。一個團體如果不能這樣,人事就不能和合,不能團結,那就沒有力量,難以發展了。
六、給人安心常歡喜,不聽不傳人是非
這也是淨土宗宗風的內容。宗風俗諦前面六條,可以說是普遍的規範我們念佛人,而後面的四條,則是進一步規範出家眾,但只要有心,淨土宗宗風的所有內容同樣也都是我們志工們所應學習的。
宗風俗諦說:「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這是四不。
又說:「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這是四給。
「不說是非」是修行人最初的、最根本的項目,所謂「修行,從不妄語開始」。
不妄語是指不說假話,同時也是不說是非的話。我們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未必一定正確,即使是真實的,但講出去會損害對方的人格,對方知道了也會引起他的苦惱,而且對我們修行人本身來講,更是損陰德的行為。所以,一個修行人是不會說是非的。
古人說:「言行,君子之樞機。」也就是言語行為都會感招善惡、禍福、順逆、榮辱的結果,因此這是一個能否成為君子的關鍵。
孔子也說:「仁者,其言也訒。」有仁愛之心的人,他說話是有所不忍心,因而忍耐不輕易出口,尤其是關係到別人的是非。
修行人不只不說是非,也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計較是非。
「給人安心」是阿彌陀佛發心的根本目的,也是我們所要繼承弘傳的。不只讓人有解脫輪迴的安心,在人生世上的種種,也要讓人安心
「給人歡喜」,能讓人安心就能讓人歡喜。所謂「布施歡喜」、「眾生歡喜則佛歡喜」,也就是讓眾生歡喜,就是讓佛歡喜。
所以,我們志工們的言行舉止,以及服務態度一定要給人安心、給人歡喜。
「給人希望,給人利益」,我們志工們服務的也是給人有解脫輪迴的希望、往生極樂的希望,這是給人最大、最高的利益。
有了四不,現生就能和樂;有了四給,後生就能由此趣向解脫。四不四給是一種很大的陰德,我們要儘量去行持。
七、學佛悲心教人信,彌陀為我我為人
我們志工就是「學佛大悲心」,也就是宗風所說的「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只要有這種領會,自然就有為阿彌陀佛當志工的動力,雖然做不到,但就是發心學習,能做到哪裡就做到哪裡。
八、念佛聲徹娑婆界,地球開遍淨土蓮
阿彌陀佛發願要救度十方眾生,十方眾生也唯有阿彌陀佛的救度才有解脫輪迴的希望,因此我們要將彌陀救度,念佛音聲,弘傳遍至世界各個角落,讓所有眾生,都能聽聞,都能信受,都能稱念,都能往生,都能得度。讓地球開遍淨土的蓮花。
「地球開遍淨土蓮」是我們淨土宗宗徽的意涵,是我們的願景,是我們朝向的目標,雖然目前還達不到,不過還是儘量去做,希望將來有朝一日能達成這個願景。
地球上的人口已經超過八十億,以宗教信仰來說,最多的就是基督教(包含天主教)、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信仰的人口大約有二、三十億,基督教也差不多,可是信仰佛教的人口卻只有幾億而已。而這幾億的學佛者當中,曉得生死大事,也就是後生一大事,要求解脫的卻又不多。所謂「後生一大事」就是剛才所講的,下一輩子是往生極樂?還是墮落地獄?這一件事情是未來、唯一最重大的事,也是人一輩子以自力苦修也難以達成的事,人生沒有比這件事更重大的了,所以叫做「後生一大事」。禪宗也常常強調的「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生死輪迴是最為重大的事,也是最難解決的事,再者,生死輪迴不是要到臨終的時候才須面對,不是在遙遠的未來,而是在現在這一口氣不來就要面對生死輪迴,所以說「無常迅速」。
志工的心態
剛開始擔任志工,就是「邊做邊學」,一邊做一邊學習,一邊學習一邊做,把擔任志工當作是一種報恩:報佛恩、報父母恩、報眾生恩。
志工服務的對象是「平等」的,自己的內心是「純淨」的。
因為遇到需要我們服務的,不論對象,一概不分別,所以說是平等的;大家不為名也不為利,純然無我的在奉獻,所以心是純淨的。。
感恩對方
志工在服務對方的時候,應該有一種「機緣難得,感恩對方」的觀念,因為他們讓我們有這個機會可以修福修慧,讓我們有因緣實踐菩薩道,完成菩薩行。不管在這當中遇到的是順境還是逆境,最後是否不負所託的順利圓滿任務,都要感恩對方。即使最後結果並不圓滿,也要以平靜的心淡定地來看待。因為凡事都是一種歷練與成長。
因此,擔任志工再怎樣的服務奉獻,都要抱著平常心,不過於激昂,也不過於傷感,也就是要恆常抱著一種淡然、平常、平靜的心情與態度,這樣才能夠行穩致遠。
以身作則
志工要以身作則,我們是佛教團體的志工,因此他人對我們的要求與眼光都會高於一般人,我們身口意的三業行為如果如理如法,這樣大家做彌陀的手腳,自信教人信就能夠事半功倍,否則不但事倍而功半,有時也會產生反效果。因此,大家在言語舉止上就要自我要求,要自律自制,行所當行,言所當言,這就是宗風所講的「凡事守大體,有分寸」。尤其志工們往往都站在最前線,因此要「以身作則」,注意自己的舉止動念,所謂「言教則訟,身教則從」、「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總之,志工們的言語行為都要穩當得體。
六令
六令就是:「令人接受、令人歡喜、令人讚美、令人尊敬、令人感恩、令人懷念」,這六令都是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
「令人接受」,志工站在第一線直接與信眾蓮友們接觸,自己的言行如果別人不肯定、不接受、不以為然的話,這樣就不能夠引人好感而樂於接受;所以我們志工們的處事、言語舉止必須讓別人能夠接受。別人不接受,我們怎麼能夠跟他人互動?怎麼能夠引導人家進入教團呢?所以,最根本的,一開始要能夠讓人家接受。
「令人歡喜」,讓人接受不如讓人歡喜。也就是說,進一步讓人家歡喜跟你親近、共事,覺得你為人很好,跟你在一起沒有壓力,來到這裡,有賓至如歸、如沐春風的感覺,而想跟你當朋友,這就是令人歡喜。
「令人讚美」,令人歡喜還要令人讚美。就是進一步讓他人能夠讚美我們,讚美我們為人很好,很有愛心,很有禮貌,很親切和藹,很主動為大眾服務,又很負責任,凡事肯吃虧不計較,應該讓人能這樣由衷的讚美我們。
「令人尊敬」,讓人讚美不如讓人尊敬。也就是說,進一步讓人家尊敬我們是一個真正發心的志工,也是一個有人格有道德的修行人,這樣的人格、道德都可以給人作為模範。當然,這不是好名、好利,而是一種自然,所謂「香光莊嚴」,有這樣的德行必然有這樣的光輝與香氣,無形中可以薰陶別人、照亮別人。
當然,一個讓人尊敬的人,不可能矯揉造作、故作修行來讓人家恭敬;他的內心也沒有認為自己在修行,甚至很會修行的念頭,也由於沒有那種念頭,反而讓人家尊敬。就好像《金剛經》所講的:一個得道的阿羅漢,他不以為他是一個得道的阿羅漢,他即使度盡一切眾生,也不以為有一個眾生是被他所度的;因為「空三心,泯四相」,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心,也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一些執著,離了我執,也離了法執。所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令人感恩」,讓人家尊敬也要讓人家感恩。尊敬有時是單方的,感恩則是對方有恩於我,我接受了對方的恩德、恩惠,因此而感恩戴德,想進而知恩報恩。
「令人懷念」,尊敬、感恩可能是一時的,而懷念則是永遠的,彼此離開了,或者已經經過很久了,可是接受到對方道德人格的薰陶、承受到對方豐厚的恩惠而刻骨銘心終生難忘,即使經過了十年、二十年或一輩子,那一種永恆的懷念與感恩,卻是一直不變的。
今天我們志工團聚就約略講到這裏。我們志工們不論站在那一個崗位,所做的是那一項的服務,但最根本的都是為了「自信教人信,真成報佛恩」。謝謝大家。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22年9月24日,講於淨土宗北區志工團聚
地點:台北市張榮發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