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召喚眾生的佛
三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召喚眾生的佛
《莊嚴經》說:「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意思是,阿彌陀佛本來是超越我們認知的絕對真如的存在者,為了救度眾生而從真如的世界示現為法藏菩薩,再度發願修行且已成正覺,示現在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因為阿彌陀佛也是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的佛,我們煩惱業障的眾生是不知道也看不見的,因此,阿彌陀佛將其全部功德化為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成為聲音讓我們可以聽聞可以稱念。因此,所謂彌陀名號,是阿彌陀佛名字的同時,也是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召喚。
「名」之一字,由「夕」與「口」兩字組成,意思可以理解為「夕陽下山,天即變暗,所以無法看清對方的臉,因此通過口自報姓名去告訴對方」。「號」之一字,如同我們所熟知的詞語「號令」、「號叫」,因此「號」是提高聲音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在黑暗的世界中,因為煩惱而不能看見阿彌陀佛,也不知道有一尊救度我們的阿彌陀佛,而彌陀名號就是阿彌陀佛向我們十方眾生呼喚,告知他存在的響亮聲音。
絕對的佛與凡夫的我產生交集的唯一接點,就是聽到佛的召喚聲。聽聞彌陀名號之由來,相信阿彌陀佛的根本願是以他的名號救度我們,以他的名號與我繫在一起,對彌陀救度的誓願信受不疑,就會產生一種「彌陀與我同在」的喜悅感與感恩心。
阿彌陀佛根本願第十八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釋尊於《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成就文描述「信樂欲生」的心境說:
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阿彌陀佛發願說「設我得佛」,這個「得佛」的目的,就是為了十方眾生往生他的極樂世界。其中「欲生我國」這四個字正是阿彌陀佛在召喚著我們說:「你要來往生我的極樂世界,此後,專念我的名號,我必定能夠讓你往生我的極樂世界。」只要有一個眾生願生稱名而不能往生,那麼阿彌陀佛就還要再修行,直到所有眾生都能往生。所以「若不達成」(若不生者)他是「誓不終止」(不取正覺)的。
從阿彌陀佛本身來講,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召喚,召喚我們無論如何都要讓他救到極樂世界。對於一個要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如果阿彌陀佛不能讓他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不取正覺」,也就是不成佛。
所以,「欲生我國」是佛主動地召喚我們。從成佛十劫以來,阿彌陀佛就一直在呼喚我們,而我們十劫以來,都一直被動地受彌陀的召喚,一直到今生今世,我們才被阿彌陀佛所打動。
阿彌陀佛以他的名號呼喚我們十方眾生,也以他的名號救度我們十方眾生。《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親自說: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
《莊嚴經》中阿彌陀佛也親自說: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釋尊於《無量壽經》解釋阿彌陀佛的十八願說: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又於《無量壽經》「流通文」殷切的付囑彌勒菩薩說: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有首偈子說:
名號雖是我稱並我聞,實是彌陀慈悲召喚聲。
可以說,彌陀的召喚是通徹法界的,淨土的法音是響流十方的。阿彌陀佛不成佛則已,一旦成佛的話,是要使得這句萬德洪名,所謂「上通天堂,下徹地府」──還不夠!是要響流十方,遍滿整個法界。
自從阿彌陀佛為我們發願修行以來,就一直在召喚我們,點點滴滴的功德都在迴向給我們,希望我們來接受。顯示阿彌陀佛是時時刻刻主動地在呼喚、在要求、在拜託六道輪迴的任何眾生,快速地接受他的救度。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不勉強眾生做什麼,只有長劫的呼喚、不捨的關懷、無私的給予、絕對的救度。
《莊嚴經》說:「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這首偈子很能貼切地解釋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呼喚、召喚。顯示阿彌陀佛是時時刻刻主動地在呼喚、在要求、在拜託六道輪迴的任何眾生,快速地接受他的救度;更進一步顯示阿彌陀佛的慈悲,真的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即使阿鼻地獄的眾生,也要救度,一個不留。
「諸趣」就是六道,「輪迴諸趣眾生類」就是輪迴六道的眾生。
「速生我剎受快樂」:希望輪迴的眾生今生今世就到極樂世界去,不受六道輪迴之苦,能夠享受自在、安樂的佛果。
如果我們不能往生極樂世界的話,豈不是阿彌陀佛的呼喚等於空談?要不成為空談,阿彌陀佛就必須為我們完成往生這樣一個殊勝高妙的世界的功德,來送給我們。所以,淨土法門是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的法門,他呼喚我們讓他救度,必須要為我們完成往生的功德、往生的資糧。
阿彌陀佛主動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所以,阿彌陀佛的願等同我們的願,阿彌陀佛的行等同我們的行。要我們發四十八大願,我們發不起來;要我們以兆載永劫的時間來積植四十八大願的無量德行,我們是不可能。因此,阿彌陀佛為我們發願修行,目的既然是要惠施給我們,所以時時刻刻在呼喚我們,希望我們能夠聽到,進一步能夠信受。
阿彌陀佛召喚十方眾生說「欲生我國」、「速生我剎受快樂」,尤其「度盡阿鼻苦眾生」,正顯示阿彌陀佛慈悲徹底,阿彌陀佛的深慈大悲,至高至深,無以復加。佛教的「大慈大悲」、「拔苦與樂」,正指阿彌陀佛大悲救度的念佛法門而言。
中峰大師《懷淨土詩》說:
蕅池無日不花開,四色光明映寶台;
金臂遙伸垂念切,眾生何事不思來。
這首詩偈顯示彌陀悲切的呼喚、悲切的等待。
「蕅池無日不花開」:蕅池就是蓮池,這裡指《阿彌陀經》所講的七寶池,七寶池都有四色蓮花,每一天都有蓮花在開放,表示每一天都有十方世界的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
「四色光明映寶台」:四色就是《阿彌陀經》所講的「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四種顏色就有四種光明,所以說「四色光明」,照映著蓮花台、寶蓮台。
「金臂遙伸垂念切」:阿彌陀佛持著蓮花,伸著長長的手臂要接引我們,而垂念深切,那種想接引我們的願心非常懇切,就好像慈母倚靠著門邊,盼望遠方的遊子,所謂「倚閭遙望」、「望眼欲穿」那樣「垂念切」。
「眾生何事不思來」:阿彌陀佛在心中想:十方眾生在六道輪迴很苦,只有往生極樂世界才是真樂,而往生極樂世界,只要你接受我的救度,就可以往生了,你們為了什麼重要的事情不想到極樂世界來?難道娑婆世界那麼可愛、可樂嗎?
古德說:
時光減處命光微,到眼繁華轉眼非;
莫在險途貪五欲,彌陀日夜望兒歸。
「時光減處命光微」:光陰是去而不返的,過了今天一天,生命就減少了一天,過了一年生命就減少了一年。過年的時候,人們常說「恭喜恭喜,又增加了一歲」,其實是減少了一歲。所以,過一天就減少一天,過一年就更接近死亡一年,更接近將來受果報、受懲罰的一年,因為一般人都是貪圖五欲,所以死了之後往往都是先墮落三惡道。可說「過年是死亡的里程碑,準備好的人可喜,沒準備好的人可悲」!
「到眼繁華轉眼非」:世間的榮華富貴都是暫時的,所謂「曲終人散都是夢,繁華落盡一場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謂「一雙空手見閻羅」、「唯有業隨身」。所以,世間任何權勢、名利、財富,甚至六親眷屬,一點都不能帶走,一人也不能相伴。我們要體認這個世間,不論是正報或依報,本來就是無常的,不是永恆常住的,沒有永恆的福樂,時刻在毀壞,終歸於滅,終歸於空,所以最後是苦不是樂。既然是無常,那就沒有永恆的、究竟的、完滿的自由與自在。
「莫在險途貪五欲」:不要在這危險的六道輪迴中貪圖五欲(五欲就是「財色名食睡」)。有一句話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貪圖五欲很危險的,是會墮落地獄的。
「彌陀日夜望兒歸」:彌陀二十四小時、無時無刻,過去、現在、未來,盡未來際都在盼望十方眾生歸還極樂世界的故鄉。阿彌陀佛把十方眾生當成他的兒子,把極樂世界當作十方眾生的家鄉。
我們學這個法門的,是不是要「莫貪五欲」呢?其實,如果以聖道門來講,必須要「莫貪五欲」,因為貪五欲就必定墮地獄,而我們淨土法門如果也要「莫貪五欲」的話,以我們來講,我們是做不到,也由於做不到,我們才信受彌陀救度,完全歸順彌陀的佛力,在歸順彌陀的佛力當中,當然五欲會節制,雖然不能完全不貪,但內心是有安慰的。如果沒有彌陀的救度,要我們不貪五欲不可能,可是貪五欲又有墮落地獄的恐懼。所以,阿彌陀佛「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當然,前提是我們願生極樂世界。如果沒有願生極樂世界,我們恐懼之心也不能消除,永難得大安穩。
所以,阿彌陀佛說「欲生我國」,我們就要「願生彼國」,隨順彌陀的召喚。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也以「二河白道喻」顯示阿陀佛的招喚說:
釋迦發遣言: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
彌陀招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