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必得超絕去
今天第二個講題是「必得超絕去」。
《無量壽經》下卷(《淨土宗聖教集》105頁)中,有一首偈子是在顯現淨土法門的特殊性、超越性:
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
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
這偈子,五個字一句,八句總共四十個字。這一首偈對我們來講很重要,意義非常的好,給我們信心、給我們安心、給我們滿足,所以記憶力還可以的話,就把它背下來。接下來,我就依講義稍作說明。
此偈也是淨土宗教相判釋之根據,龍樹菩薩依此文,判釋一代佛教為「難易二道」,易即本願稱名,而喻乘船則樂,皆據《大經》與此偈。
大乘佛教有八大宗派,每一個宗派必須要先「判教」才能夠成立一個宗派。所謂「判教」,就是判別釋迦牟尼佛一生之中,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這一些法門當中是屬於哪一個階位?利益哪樣的眾生?使這個眾生獲得什麼樣的果位?哪一些是小乘?哪一些是大乘?哪一些是權教?哪一些是實教?哪一些是漸教?哪一些是頓教?必須判別出來。同時舉出本宗所依據的經典是屬於哪個屬性,這個叫做「判教」。
因為有依據的經典,又有這樣的判教,自然能夠成立一個宗派,也就是所謂的「立教開宗」,建立教理的屬性,然後開創一個宗派。
在這八大宗派當中,最初判教的是淨土宗;那是誰為淨土宗判教?是龍樹菩薩。龍樹菩薩在他所著作的《十住毘婆沙論》當中的《易行品》,把釋迦牟尼佛一代佛教歸納為兩大類:「難行道」與「易行道」。龍樹菩薩說: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
這段法語已經概要的判教了。「佛法有無量門」,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一輩子,講了很多的教法,那為什麼要講到這麼多的教法呢?因為針對不同的根機、不同的時間點、不同的地方,所以講了不同的八萬四千的法門。善導大師說:
門門不同八萬四,為滅無明果業因。
講這一些法門,都是針對眾生的根機來引導,使我們斷除煩惱、離開輪迴。在這無量門之中,龍樹菩薩以兩種交通來比喻。他說「如世間道」,他舉出「陸道步行」跟「水道乘船」。本來陸道有國道,有省道,有縣道,有鄉村小道,也有羊腸小道;以現在來講,工具有腳踏車、摩托車、汽車、火車、高鐵、尤其是飛機。可是古代這一些都沒有,頂多就是羊車、鹿車、牛車、馬車這一類。龍樹菩薩說:「如陸道步行則苦」,如果用步行的話,那就很辛苦,而且很艱難,未必到達目的,所以說苦。「水道乘船則樂」,如果坐船的話,就很安樂,為什麼?輕鬆自在,好好坐在船上,時間一到就到彼岸了。這樣說來,豈不是龍樹菩薩把八萬四千的法門判為「難行道」跟「易行道」:「難行道」用走路來比喻,而且說明它是苦的;「易行道」用乘船來比喻,顯示它是安樂的、舒適的。
龍樹菩薩進一步又說:
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勤行精進」就是難行道,就是陸路的步行。在路上如果不精進快走,停在半路上,怎麼能夠到達目的呢?所以要「勤行精進」。就好像騎腳踏車也好,摩托車也好,開車也好,也必須要勤行精進。
但假若是坐船或坐飛機,我們要怎麼勤行精進?在飛機上或在船上,我們只要安分守己的坐在裡面,自然有人駕駛,有人服務。
所以另一種就是「信方便」、「易行疾至」,相信這一條船,可以安穩快速的到達彼岸,相信它而坐上船,這叫做「信方便」、「易行疾至」,既容易又很快。
那到底「難行道」是什麼?「易行道」是什麼?在《易行品》當中,龍樹菩薩就舉出阿彌陀佛的「本願稱名」,就是易行道。所以龍樹菩薩就說: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意思就是說,所謂阿彌陀佛的本願,根本願,它的功德、功能、力用是什麼呢?「如是」,「如是」就是自然法爾,不假藉人為勉強。那什麼如是呢?「若人念我稱名」龍樹菩薩不說聲聞、菩薩、人天,他說「若人」,如果有人,那有人的話就涵蓋我們。因為人有善人、有惡人,善惡就涵蓋一切了,乃至平生、臨終。所以說「若人念我」,念阿彌陀佛,這個「念」就涵蓋「信」,信阿彌陀佛;也涵蓋憶,憶佛,內心想佛,口中稱佛。所以說「若人念我稱名,即入必定」,能夠這樣的話,現在就進入必定不退轉的階位,這個就是「信方便」。
「易行疾至」,這個法門,不是說容易但卻很緩慢,不是的;它一方面是易行,一方面很殊勝,能夠快速的到達不退轉。當然這裡所講的「念我」、「稱名」、「自歸」是一輩子的,是念念相續畢命為期的,不是偶然、曇花一現的。所以這個「念我」,是既然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這個「信」就是一輩子,不可能半途退轉的,否則就不是真的信。
龍樹菩薩用「坐船」來譬喻,說:
乘彼八道船,能度難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禮自在者。
「乘彼八道船」,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這句萬德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它具足所有的功能,所以用「八道」來涵蓋所有法門,不論是三學六度、四弘誓願、四攝,統統涵蓋在裡面,涵蓋在八道船中。這個八道船就是阿彌陀佛的大願船,也是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功能。
「能度難度海」,龍樹菩薩說乘著這艘「八道船」,就能夠度脫自力難以度脫的六道生死輪迴。
「自度亦度彼」,而且這個法門,可以自度,也可以讓他人得度,叫做「自度亦度彼」。
「我禮自在者」,阿彌陀佛也叫做「自在」,所謂自在就是圓融無礙。不管何人,只要念佛稱名自歸,阿彌陀佛都能不受障礙的救度他到極樂世界。
這一首偈是在讚歎「阿彌陀佛本願如是」。龍樹菩薩曾以三十幾首的偈來讚歎阿彌陀佛的本願,這跟最開始說的「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的這個「乘船」,都是指阿彌陀佛本願稱名的法門。
龍樹菩薩為了引導進入阿彌陀佛的本願稱名這個法門,他首先講了十方十佛及十方諸佛的願,之後就歸納到阿彌陀佛的本願稱名,一步一步引導。那龍樹菩薩是根據什麼呢?是根據《大經》所說: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
很顯然的,就是四十八願當中的根本願,也就是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
所以龍樹菩薩這一段法語是根據《大經》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然後用乘船來做比喻。乘船就是從此岸橫超到彼岸。
接下來:
《觀經疏.玄義分》「歸三寶偈」說:「橫超斷四流」,亦據此偈。
法然上人開創淨土宗之據,此偈亦是其一。
《觀經疏‧玄義分》「歸三寶偈」所說的「橫超斷四流」,也是根據這一首偈。
此外八百多年前,日本創建淨土宗的法然上人,他之所以開創淨土宗,他的根據有幾個地方,這一首偈也是其中之一。
接下來的解釋是就這首偈的句子來作解釋。
必得超絕去
念佛必定往生極樂淨土,離分段、變易之生死,獲得大涅槃之果報。
「必得超絕去」,念佛必定往生極樂淨土。「離」,離開分段以及變易這兩種生死,到極樂世界直接進入大涅槃的境界。
「必」,自然,必然,必定之意,非機率,非偶然,與後面「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之意相同,前後呼應,義理一貫。
「必」,就是自然、必然、必定之意,也就是自自然然的、不假勉強的,只要念佛,不假功用,就能夠到達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是靠佛力,所以才有這個必然、自然的功能;所以它是百分之百,不是機率性,也不是偶然的,跟後面「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的意思相同。所以這兩句「必得超絕去」跟「自然之所牽」是前後呼應,義理上是一貫的,彼此是不相違、不矛盾的。
「得」,獲得、擁有。「超」,超越、橫超;未斷一毫惑之凡夫,直超生死。「絕」,斷絕、脫離;斷絕流轉之妄業,脫離生死苦海。「去」,去何處?離娑婆,往生淨土。捨此往彼,斷捨娑婆世界,超離生死輪迴,往生安樂淨土。
「得」就是獲得、擁有,「超」就是超越、橫超,也就是龍樹菩薩用坐船來比喻的根據。因為在那個時代沒有飛機,能夠超越、橫超的只能用坐船來譬喻,如果現在的話用飛機譬喻是最貼切的。
「未斷一毫惑之凡夫,直超生死」,念佛的人儘管從一出生就精進念佛到一百歲,但貪瞋癡一點也沒有降伏,一點也沒有斷除;可是即使貪瞋癡沒有斷除,也能夠離開生死。本來要斷煩惱才能離開生死,還有煩惱就跟三界六道相感應,怎麼會離開三界六道呢?因為靠阿彌陀佛的力量,使得我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絕,斷絕、脫離;斷絕流轉之妄業,脫離生死苦海」,我們之所以流轉三界六道,所謂「惑、業、苦」,流轉三界六道是苦,苦來自於業(造作善惡)。業其實是虛妄的,因為它是從惑(煩惱)所產生的,而煩惱並沒有一個本體,是因為妄見才有這個煩惱,所以說「斷絕流轉之妄業,脫離生死之苦海」。
「去」,去哪裡呢?「離娑婆、往生淨土」;也就是「捨此往彼,斷捨娑婆世界超離生死輪迴,往生安樂淨土」。
往生安樂國
「往生」,捨此往彼,蓮花化生。念佛人命終之時,即是蓮花化生之時。《大經》:「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往生論》:「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
「往生,捨此往彼,蓮花化生。念佛人命終之時,即是蓮花化生之時」,為什麼?阿彌陀佛會以我們念佛而在極樂世界出生的蓮花來接引我們,然後立刻就在極樂世界蓮花化生。這一朵蓮花跟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有什麼關係呢?是一體、沒有兩樣的,不然,我們念佛,但如果沒有極樂世界以及阿彌陀佛的功能,就如同這裡沒有土地跟太陽、肥料、水分的話,怎麼能夠開出花朵呢?
「七寶華中」,七寶所形成的蓮花就是眾寶(所有的寶物),為什麼用「寶」呢?因為要顯示最為殊勝不可思議,最為高貴稀有難得的。世間上最稀有難得的就是寶,所以就用「寶」來形容。如果不是在我們娑婆世界,或許就會用另一種名相來說明。
「自然化生」,在《無量壽經》當中有關「自然」這兩個字,或者跟「自然」含意相同的法語非常多,單單「自然」這兩個字就有五十個地方,顯示極樂世界是一個佛自然的境界。一方面是佛的無為自然,一方面也是阿彌陀佛的本願自然。所以到了極樂世界就自自然然,不是一般所講的,極樂世界像一所有名的大學,阿彌陀佛是校長,觀音勢至是老師,我們去之後要一級一級的進修,不是這樣的,那種說法都是以世間來想像極樂世界,完全與極樂的無為涅槃界相反。
《往生論》說:「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那一朵蓮花也是阿彌陀如來正覺的蓮花,所以我們在那朵花中化生,就是阿彌陀佛正覺的花所化生的;阿彌陀佛正覺花所化生的,那我們不成正覺,要成為什麼?因為DNA就是這樣,就好像國王所生下的獨子,當然就是太子,太子就是未來的國王。
「安樂」,極樂異名。又名安養,妙樂,無量光明土,蓮花藏世界,無為涅槃界。《無量壽經》:「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其佛世界,名曰安樂。」、「無有三途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安樂」這兩個字的根據在哪裡呢?極樂世界有種種的名稱,安樂是極樂世界另一種名稱,它又叫做「安養界」、「妙樂界」,或者「無量光明土」、「蓮花藏世界」、「無為涅槃界」,這一些都是指極樂世界的名稱;因為極樂世界的功能力用很多,所以讓我們理解的名相也就很多,我只是舉出這幾種。
《無量壽經》就說「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其佛世界,名曰安樂」。所以「安樂」的根據在《無量壽經》。
又說「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那「安樂」是什麼意思?到底有什麼內涵呢?經文上說:「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這裡就有解釋安樂。
安樂國——安穩快樂:
安——清淨無染不變動之安,樂——微妙難思如涅槃之樂。
所謂「安樂國」,就是安穩快樂,清淨安穩的「安」,微妙快樂的「樂」。
所謂「安」就是安穩、不變動,一立萬古然,無衰無變。這一種安是清淨的,沒有煩惱,不受煩惱所污染的這種安穩。
「樂」,微妙難思如涅槃之樂。《阿彌陀經》說「彼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我們在這娑婆世界所講的樂是跟苦相對待的,而跟苦相對待的樂,它的本質還是苦的。所以佛陀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三界是沒有安樂的,我們在這個人間受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煩惱熾盛的苦,是「苦苦」,本身是苦。
即使出生在欲界天,享受欲界之樂,可是樂轉變了,就回復到苦,顯示這種樂也是有變壞的時候,它的樂不是究竟永恆的,所以叫做「壞苦」。
或者生在色界、無色界天,壽命長久,但天壽一盡,還是墮落下來,所以也是苦,佛陀說那是「行苦」。
唯有到極樂世界的那一種樂,超越娑婆世界的樂,也超越聲聞菩薩的樂,所以叫做微妙難思,如同涅槃的樂。在經文上是說:「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這個「次」是「如」的意思。就像《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在世自在王佛的前面以偈語,一方面讚歎世自在王佛,一方面表達自己將來所建設的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境界。法藏菩薩就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將來不成佛便罷,我成佛我的淨土就像涅槃的境界一樣,在十方法界當中是最尊第一的,所以說「國如泥洹(涅槃),而無等雙」。所以這個安樂的「樂」,就是微妙難思如涅槃之樂。
橫截五惡道
念佛得生極樂,娑婆六道,一時頓捨。
我們如果往生極樂世界,娑婆六道的輪迴當下就劃下了休止符。假設自己的業力,千劫萬劫無量劫應該在三界六道,甚至在地獄受報,當下也斷除了,一剎那就斷除了,所以說「一時頓捨」。所以淨土法門是橫超的而且是頓超的。
「橫」,橫超,與前「超絕」兩字相同,「橫」即是顯示他力,亦即指阿彌陀佛的願力,彌陀願力能自然使眾生橫超六道往生淨土。
「橫」,就是他力,這個「他」不是指其他的他,是獨獨指阿彌陀佛本願的力量,彌陀願力能自然使眾生橫超六道、往生淨土。不需人為造作,也不受一切障礙。
橫者對豎之言,超者對迂之言。豎與迂,是聖道門、自力修行、難行道。
「橫」跟「超」是屬於他力的法門、易行道、淨土門。
「豎」跟「迂」是屬於自力的法門、難行道、聖道門。
靠自己的力量叫做「豎」,會進進退退叫做「迂」,豎與迂是聖道門、自力修行、難行道。
「截」,切、斷,橫斷五惡道之絆。「橫截」,區別於自力修斷。
如果橫截的話,是直接靠彌陀的力量超越三界六道輪迴,即使自己不能勤修戒定慧,也沒斷貪瞋癡,照樣離開六道輪迴。貪瞋癡是虛妄的煩惱,到了極樂世界,這個虛妄的煩惱自然就沒有了。
「五惡道」,即五道,與六道開合不同,將阿修羅道歸於天、人、畜生、餓鬼諸道。此界地獄、餓鬼、畜生名為惡道,人、天名為善道;若比彌陀淨土,娑婆五道不出輪迴,同名惡道,故名「五惡道」,又名「五惡趣」。
「五惡道」,就是五道,跟六道開合不同,推廣來說就是六道。六道就是「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五道是將「阿修羅道」歸於「天、人、畜生、餓鬼」。所以娑婆世界的地獄、餓鬼、畜生,它純粹是惡的叫作惡道。那麼人、天名為善道,但是人、天還有煩惱,所以基本上還是屬於惡道。尤其是跟彌陀淨土相比的話,娑婆世界還沒有出輪迴,而彌陀淨土已經出輪迴了,所以兩相相比,娑婆世界五道也好六道也好,就統統名為惡道;所以說五惡道,又名五惡趣。
惡道自然閉
「橫截五惡道」,是截其果;「惡道自然閉」,是閉其因。截果閉因。
上句說離五惡道的果,此句說離五惡道的因,有因必開其果,今生淨土,永離六道因果,不會再度還來六道受苦,六道輪迴之路已經關閉故。
雖不豎斷貪瞋癡之煩惱,然有橫閉三界六道之功能力用。
橫截五惡道是截其果,惡道自然閉是閉其因,這就是截果閉因。上句說離五惡道的果,此句說離五惡道的因。因為有了因,將來必定會顯現果;有了貪瞋癡的因,將來一定會在三惡道或三善道來來去去。那往生極樂世界,就永遠離開六道的因跟果,不會再到六道受業報之苦,六道輪迴的路已經關閉了。
當然極樂世界是大乘法門,到了極樂世界佛性顯現,自然就會倒駕慈航廣度眾生,那是自然的功能,不假藉方便。在娑婆世界要先發四弘誓願,然後以四攝行六度;但在極樂世界這一些統統不用,自自然然就擁有,雖沒有豎斷貪瞋癡的煩惱,但卻有橫閉三界六道的功能力用。
善導大師取「必得超絕去」之超,與「橫截五惡道」之橫,而說「橫超斷四流」。
此橫非如竹節橫咬而出之意,是乘彌陀願力直接橫超之意。
「橫超斷四流」,就是斷了三界六道輪迴的意思。
「此橫非如直截橫咬而出之意,是乘彌陀願力直接橫超之意」,所謂橫超,比如一支竹竿有九個節,如果豎出的話,是必須靠自己的力量一節一節的咬,咬到第九節才能出竹竿;但如果是橫超的話,就從旁邊咬了一個洞,直接就出來了。
當然,這一種譬喻還不能夠貼切的譬喻阿彌陀佛的橫超他力。因為阿彌陀佛的橫超他力是靠他的力量,不用再靠我們的力量去咬破一個竹片孔,再超出,不是的,我們只要信佛憶佛念佛就可以了。
好像乘船,我們只有老老實實、安安分分的坐在船上,不然,即便有十八般武藝,難道能夠在船上發揮嗎?而這十八般的武藝也沒有離開六道的煩惱。所以念佛法門是老老實實的,平凡、平常、平淡、平實的。
法華一乘喻大白牛車,然猶非橫之喻。
本願一乘喻大願船,超越六道苦海,直至涅槃彼岸,才是橫之喻。
彌陀大願船,廣度六道苦海眾生,橫渡娑婆此岸到達涅槃彼岸。
昇道無窮極
升至無上涅槃,即是成佛之意。
「昇」,登上、進入。「道」,無上正等正覺。
「無窮極」,佛的境界至高無上,微妙廣大,無有窮盡。
如《大經》「聖眾果德」之文。
「升至無上涅槃」,也就是成佛的意思。
「昇」,登上、進入,登峰造極的意思。
「道」,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說「昇道無窮極」就是成佛。
「無窮極」,佛的境界至高無上,微妙廣大,無有窮盡,所以說無窮極。如《大經》「聖眾果德之文」所說的。
「聖道果德之文」在《無量壽經》上卷,經文說:
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
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後面這一段經文,「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就是成佛。所以儘管極樂世界有所謂的聲聞或菩薩、天人這一些名稱,但佛陀說,這是「因順餘方」,其實他們本身每一個人都是「智慧高明、神通洞達」的,而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的;也就是說「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的意思。
易往而無人
接下來,「易往而無人」;「易往」,不管任何人,等覺菩薩也好,阿鼻地獄的眾生也好,只要信佛念佛,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的。你看,我們動物往生的也很多,所以包括三惡道。《無量壽經》就說:
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三惡道中的眾生也能夠往生,那豈不是很容易嗎?當然,背後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的;因為阿彌陀佛有這樣的願,所以阿彌陀佛也說「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阿彌陀佛有那一種愛心跟力量,要救度阿鼻地獄的眾生,顯示阿彌陀佛有這個悲心、願力,使這一些在三惡道中,沒辦法聽經聞法,沒有時間來修行的也能夠往生,那豈不是易中之易嗎?
可是又說「而無人」,為什麼呢?
念佛即自然乘佛願力,容易往生,卻很少有人信受奉行。
或迷於五欲,不願念佛往生;或執著自力,不信念佛必生。
「念佛即自然乘佛願力,容易往生,卻很少有人信受奉行」,就是沒有信順,沒有信受。
「或迷於五欲,不願念佛往生」,就是指世間的人,世間的人不曉得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悠悠患患,從這一輩子到下一輩子,又到下下輩子,都在六道當中。
「或執著自力,不信念佛必生」,或者是學佛念佛執著於自力,覺得「哎呀!念佛不容易,往生不確定」,那就會退轉了。
那既然易往,釋迦牟尼佛怎麼說無人呢?「沒有一個人」,不是的。
此是佛對眾生的悲憫與哀嘆,也是佛對眾生的勸勉與激勵。
所以我們就曉得,這個是釋迦牟尼佛在勸我們、激勵我們的,所以我們要了解他背後的意思。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就像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所講: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都是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勸勉,所以「易往」,應該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往生,遍虛空盡法界的眾生都能夠往生,所以並不是沒有人的。所以到現在,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應是非常非常的多,事實也是如此。在《無量壽經》下卷最後流通的地方,釋迦牟尼佛就說:
於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
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
也就是說,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自古以來到現在,將有六十七億的不退菩薩往生極樂世界。他們這個不退呢,是等覺的不退,次如彌勒。釋迦牟尼佛又說,其他的菩薩往生的不可稱計。釋迦牟尼佛舉出這個娑婆世界之後呢,又舉出另外一個佛國,之後又舉出另外一個佛國,總共又舉了十三個佛國的菩薩往生,不可稱計,甚多無數。最後做了一個結論說,不但我們娑婆世界,還有其他十三個佛國的很多菩薩往生;十方世界無量佛國的無量菩薩,往生的也是這個樣子,其數甚多無數。可見呢,並不是「無人」而是人很多。
那人很多,阿彌陀佛眼睛一打開看到,哎呀!我們娑婆世界板橋體育館還有一千多位還沒有往生,他們是主角啊,他們沒有來,他們沒有來等於我這裡沒有人,所以應該無論如何這一輩子,不是這一輩子,而是現在就要信受決定。那麼決定信受,往生就決定了,將來百分之百必定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易往」,容易往生。
其國不逆違
「不逆違」即是自然之意,念佛即能自然百分之百往生極樂,不會有顛倒、障礙、錯謬。「逆違」,不順、顛倒、障礙、錯謬。
因此接下來就說,「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因為是不逆違,是自然所牽,所以就是易往,容易往生。那麼「其國不逆違」,「逆違」,就是不順、顛倒、障礙、錯謬。「不逆違」就是沒有不順的,沒有顛倒、障礙、錯謬,這一些都沒有。
自然之所牽
「自然」,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存在之狀態。指彌陀之願力自然。
阿彌陀佛不可思議之願力,能自然地牽引念佛人往生極樂世界。
《法華玄義‧二》:「言自然者,……任運之異名,因必克果之相。」
任運不作意。如影隨形,因若成就,果必任運而顯現。
法然上人《大經釋》依此經文,引《安樂集》之釋,作為「立教開宗」根據之一,並判淨土宗是頓中之頓。
華嚴、天台、禪宗、密宗等皆稱頓教,然彼必須斷惑證真故,猶是漸教。
顯明未斷煩惱之凡夫,直接橫超三界六道者,唯有淨土法門,故以淨土法門為「頓中之頓」。
這一段也很淺顯,一目了然。由於時間的關係,就不多解釋。這一張講稿會放在後面桌上,有心研究教理的,就帶回去研討研討,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
祝願大家,信佛念佛,得生極樂。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