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一)
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佛中之王的佛
《大阿彌陀經》說:
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
「王」有最尊、最勝、及自在之義。
佛的法身是平等的,所謂「佛佛道同」、「佛佛平等」,然而阿彌陀佛的光明,何以能夠超勝十方諸佛,而成為「諸佛之王」、「光中極尊」呢?《大阿彌陀經》的說明是:「前世宿命求道,為菩薩時所願功德,各自有大小。至其然後作佛時,各自得之,是故令光明轉不同等。」這是說明十方諸佛的光明之所以有大小的不同,是隨著這尊佛因中的志願與修行的大小不同,成佛之後的光明自然也隨著有大小的不同。佛的光明,隨著因中的志願與修行而不同,法藏菩薩就是在這一個原則之下,發願要在十方諸佛之中成為光明最尊第一的佛。《大阿彌陀經》對阿彌陀佛因地的發願與修行說:
令我後作佛時,於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中最尊。
令我洞視、徹聽、飛行,十倍勝於諸佛。
令我智慧、說經、行道,十倍勝於諸佛。
頂中光明,絕勝諸佛。
阿彌陀佛所發的這幾個願,表明他的佛身、佛光與功德力量,要絕勝諸佛。所以阿彌陀佛成佛之後,被釋迦牟尼佛稱為諸佛之王,在諸佛光明中至極尊勝。
可知,果從因而來,因如果不特別殊勝,所得的果當然就沒有特別殊勝之處,既然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可見阿彌陀佛因地所超發的無上殊勝之願,特別超越。在《無量壽經》中,釋迦牟尼佛就極為讚歎地說,阿彌陀佛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這都顯示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都具有超勝於十方諸佛的內涵。
其實,阿彌陀佛之所以被稱為「諸佛之王」,是因為阿彌陀佛的因願與果德所成就而自然的展現,並非如世俗國家之王與臣的上與下關係,也沒有一般國王對群臣統御領導的意味。而是如《論語.為政》所說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是一種擬人化的比喻,意思是,北辰只是行其所當行(為政以德),而不居中號令或統御領導,但眾星自然被吸引而圍拱繞行。阿彌陀佛亦如是,超發弘誓本願,總括諸佛度眾之功能、選集諸佛淨土之功德於一身一土,而以「無量」立名,足以涵攝與代表十方諸佛的悲願與弘傳,因此,雖示現端居於西方極樂世界,而諸佛普於十方世界自然地讚歎,並勸諭十方眾生,一心歸命而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乃因彌陀之弘願與極樂之殊勝,確實無可倫比,超逾其他諸佛。因此尊為諸佛之王,有其實質,並非虛名。
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之中的王,於十方諸佛之中最尊、最勝。我們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豈不是等同念了十方諸佛?因為只要掌握到王的話,其他也都掌握到了。何況專念彌陀一佛簡單而容易,廣念十方諸佛繁雜而困難。
念彌陀,彌陀攝取不捨,念彌陀,彌陀臨終來迎。
我們專稱彌陀佛名,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永遠攝取我們。「攝取」就是保護、救度,「不捨」就是一直到我們臨終都不離開我們,然後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而念十方諸佛未必有攝取不捨,何況十方諸佛不是諸佛之王,唯有阿彌陀佛才是諸佛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