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五)
第三十八、三心義相論
《觀經》「九品段」一開頭就說:
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
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也就是說,發這三種心的人,必定會往生彌陀淨土。
以下試著根據善導大師《散善義》中,有名的「三心釋」略加討論。
大師在這三心釋之初說「辨定三心以為正因」,意思是說三心是往生的正因;而三心釋之結尾說「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也就是,這三心不只是通於散善九品,也通於定善,意思是說十三種定觀也需要有這三心,如果三心不具足,就不能往生。
由此可知:不論定善,不論散善,從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的九品行者,都要具足這三心。不僅是念佛,乃至修大乘善根的凡夫,修小乘善根的凡夫,即便是愚惡的凡夫,只要是願生淨土,不論修行何種法門(一切諸善萬行),都必須具足這三心。
眾生往生需要有這三心,有這三心就能往生,沒有這三心就不能往生。所以這三心不只是《觀經》的核心,也是淨土門的核心,其重要可知,顯明十六觀都收在三心之內。
總之,想要往生彌陀淨土,無論修行何種法門都必需有這三心,否則不能往生,因此大師對這三心特別重視,也特別費心加以註解。
對於善導大師三心解釋的大要,在這裡以五個層次略作敘述:一、三心的意思,二、三心的相互關係,三、三心具足的相狀,四、三心微意,五、自力三心與他力三心。
一、三心的意思
(一)至誠心
善導大師解釋說:
一者至誠心。「至」者真,「誠」者實。
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
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瞋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蝎。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
「至誠心」:大師解釋為「內外相應」的「真實心」,也就是大師在這裡所說的「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意思是說,不要裝作信佛並且精進念佛的外表,內心卻懷有虛假之心,也就是並不是真的信佛,不是真的念佛,而是要有真的信受,真的念佛的真實心。大師所說的至誠心是指排除內心虛假的真實心。
接續這段文字,大師又說如果懷著虛假的心,則不論修何種善業,都叫做雜毒之善;以這雜毒之善,不論如何也不能往生彌陀淨土。
就真實心來講,不論信仰何種宗教,對於這個宗教的教主跟教義,都必須真實的相信,認為即使對於教主跟教義不真實也可以的宗教是不存在的。如果不真實的信仰他的教主以及教主的教導,不真實的依教奉行,便不是真正的宗教信徒,因此對於宗教信徒來說真實心是絕對必不可少的。即使是提倡救度罪惡凡夫的淨土宗,在面對阿彌陀佛與念佛的時候,渴望被救的凡夫如果不能真實的信受,那麼救度也是不可能實現的。我們是佛教的淨土宗,因此,對於彌陀的救度,應該真實的信受,對於彌陀的佛名,應該真實的專稱,對於彌陀的淨土應該真實的願生。也就是真實的信、願、行。
不論善人惡人,只要是願生淨土,都要發起真實心。法然上人在《往生大要鈔》說:
總之,但如我等之凡夫,依個人之分,發強弱真實之心,此即名至誠心,善導釋之意可見。
可知,這真實心即使是罪惡凡夫,也是能夠發起的。
(二)深心
善導大師解釋說:
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種:
大師解釋深心為深信之心,並將深信之心的內容分成二種,就是所謂的二種深信。大師說: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這就是淨土宗的根本,是有名的「機法二種深信」。
一、信機,機深信:就是覺悟自己是具足煩惱、罪惡不善之身,流轉在生死的六道輪迴,沉沒於眾苦的三界火宅,沒有解脫生死輪迴的任何可能性,也就是深信自己是將來必定會墮落地獄的人,這就是機深信。
二、信法,法深信:就是深信阿彌陀佛的悲願,正是要救度這種罪惡苦惱會墮落地獄的眾生。我們苦惱的眾生,毫無懷疑,也不加思慮或顧慮,深信即使是這樣的罪惡不善的我,會墮落地獄的我,因為彌陀本願力的緣故,上盡一形的念佛,也就是一輩子的念佛,乃至臨終十聲、一聲的念佛也必定往生。也就是深信罪惡不善的自己,只要念佛就必定會蒙受彌陀救度,往生彌陀淨土,簡而言之,確信阿彌陀佛本願力的救度,這就是法深信。
信心本來就是一心一向的相信阿彌陀佛,應該不會有兩種內容才對,但是就信受佛力救度的信心加以深入探討,其中就有二種現象,也就是,一是痛感自己的罪惡,二是被阿彌陀佛的悲心救度所觸動,因此全身性命歸命在阿彌陀佛本願力的絕對救度之上。
因此,雖說是二種深信,但也是對一種深心的說明,並無別心,只不過是對一種深心的兩個方面的解釋而已。
總結起來就是,深信毫無自力出離輪迴的我,乘上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必能得到救度,這就是他力信心的信相。機如石頭,法如船,無論石頭多小,入水必沉,這是石頭的性質。但是無論多大的石頭,只要被運載在堅固的大船上,都必定能被運到對岸。即使載在船上,石頭沉水的性質依然沒有改變,但靠船力仍能被運到對岸。同樣的,深信罪惡深重的自己,乘上阿彌陀的大願船,必定能到淨土彼岸。凡夫以凡夫本來的樣子被救,這就是他力信心的內容。因為阿彌陀佛的悲願,本來就是為了救度具足煩惱業障深重的眾生之故。
如果自己有能力出離六道生死輪迴,就不一定要仰靠阿彌陀佛的救度。正是因為自己無力出離輪迴,才必需完全仰靠阿彌陀佛的救度。在這個意義上,機深信與法深信其實都是在說同一件事,只是說法的方式不同而已。
一個人如果不能發現自己的罪惡,就不會發起歸命阿彌陀佛的心。但是,如果只有罪惡感,而對阿彌陀佛沒有信順歸命,這樣就等同只有煩悶而不是真實的安心。換句話說,罪惡感與歸命感相分離的時候,絕不會有真實的信仰。善導大師的二種深信說,把這層意思說得非常清楚。
如果只是罪惡感就不是機的深信,必須是信受彌陀救度,才是機的深信,有這機法兩種深信,就會生起沐浴在阿彌陀佛光明中,充滿法喜的感覺。
歸命彌陀本願力的法深信,是阿彌陀佛大慈悲心在我們身上所引起的結果。譬如子女之所以知道父母的心,是因為父母的愛心徹入子女的心;同樣的,我們之所以相信阿彌陀佛之心,是因為阿彌陀佛救度罪惡眾生的真實悲願,徹入我們的心。
接續前面信法的解釋,大師再舉出要深信釋尊在《觀經》中,稱讚彌陀淨土的殊勝莊嚴,是真實不虛的,要欣慕而願生;以及深信《阿彌陀經》中遍滿十方世界的恆河沙諸佛,出廣長舌相證明凡夫念佛必生淨土,乃是絕無錯謬的。也就是說明應該深信《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三經中阿彌陀佛、釋迦佛、十方諸佛三佛所說的淨土往生的教理。換言之,所謂法深信就是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救度,深信釋尊的勸導,要欣慕淨土而願生,以及深信十方諸佛的證明,但主要是阿彌陀佛的救度。
關於深信之人的狀態,《觀經疏·散善義》說:
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
佛遣捨者即捨,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
是名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
意思是說,應該全面信賴佛所說的,遵照佛的開示,無論如何都要深信不疑往生彌陀淨土,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這是顯示一個念佛人深信的狀態。
進而,大師又恐怕深信之心會出現動搖,於是更說就人立信與就行立信兩種立信方式。
初「就人立信」是說,即使四重破人,也就是:一、解行不同的人,二、地前的菩薩,三、初地以上的菩薩,四、化佛報佛,他們不論如何非難說罪障凡夫不得往生,我們反而應該因此更加確立信心,不因此而動搖信心。也就是說明,佛是滿足大慈悲的人,佛所說是真實之語,佛之教是了義(完全)之教,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因此,即使說不了義教的菩薩、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的人來批判說,一切罪障凡夫唯依念佛一行不能往生;但是以佛所說乃是真實、實語、了義教的緣故,所以我們不應因為這些人的非難、批判而使信心產生絲毫動搖。這就是藉由各種機緣來確立自己必定往生淨土的深信。
次「就行立信」是說,依據五種正行來確立信心。大師在此說明往生淨土的「行」門有二種,一是「正行」,二是「雜行」。這是就往生淨土之行而言,以向於西方淨土的彌陀的行業謂之「正行」;與此相對的,以此土入聖的聖道諸善萬行迴向往生淨土叫做「雜行」。
「正行」有五種,所謂「五正行」,就是「讀、觀、禮、稱、讚」,依次是:
讀誦正行:一心專讀誦淨土三經。
觀察正行:一心專觀察淨土依正。
禮拜正行:一心專禮拜阿彌陀佛。
稱名正行:一心專稱念彌陀名號。
讚供正行:一心專讚歎供養阿彌陀佛。
這五正行又分為「正定業」與「助業」二種,就是前三後一是助業,第四的稱名念佛是正定業,大師這樣說: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大師又說:
自餘諸善,悉名雜行。
就是五正行之外的所有修行通通叫做「雜行」。
雜行是與正行相對而說的,因此約之可說有「五種雜行」,推廣之就有無量雜行;無量雜行也叫做「諸善萬行」。五種雜行如下:
讀誦雜行:為往生極樂而讀誦淨土三經以外的經典。
觀察雜行:為往生極樂而觀察極樂淨土以外的依正。
禮拜雜行:為往生極樂而禮拜彌陀以外的諸佛菩薩。
稱名雜行:為往生極樂而稱念彌陀以外的諸佛菩薩名號及咒語。
讚供雜行:為往生極樂而讚歎供養彌陀以外的諸佛菩薩。
大師說: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這就是「二行得失」,往生行相既然有正雜二行,便有二行得失。
這得失有五種:
正行五得:與彌陀:親、近、無間、不用迴向、純。
雜行五失:與彌陀:疏、遠、有間、必用迴向、雜。
五正行分為正定業與助業二種。其中正定業的「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因為是隨順阿彌陀佛本願的緣故,心常與佛親、近、憶念不間斷,佛與眾生沒有間隙,因此必定往生,所以應該確立「稱名是順佛本願之行,必定可以獲得救度」的深信。這樣,大師針對別解別行人的批判,最後提出五正行,而強調應該依據五正行來確立堅固的信心。
論「信」這一個字,是由「人」與「言」合成,意思是說「人之言」為「信」;但是如果這個人毫無人格,所言虛妄不實,就不能成為「信」,而不可信。所以大師解釋「深心」謂之「深信之心」,而從「就人立信」以及「就行立信」作說明。所謂就人立信與就行立信,目的在於就可信之人所說的可信之行,建立凡夫得生的信心。
「就人立信」,這個人不但不是凡夫,也不是二乘三乘的聖者,而是滿足大悲、覺行圓滿的佛,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因此佛所說的話是最可深信的,這是就「佛」建立信心。而佛說什麼呢?「就行立信」說:「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這正是佛說之「言」,自然成「信」,因此最可「深信」;這是就「佛言」建立信心。所以,「深心釋」的大綱有二:一就大悲滿足之人所言建立信心,這是就人立信;二就稱名正定業之行建立信心,這是就行立信。
所以:「深心釋」之中最初提到的「兩種深信」中的「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時,對於如何「乘」彼願力,還沒有說明,直到「就行立信」時才點出「一心專念」的正定業。因為所謂「願力」就是「第十八願」的願力,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說「乃至十念」,凡是「乃至十念」的人,就是乘彼願力,也就是乘佛願力,而「乃至十念」正是「一心專念,念念不捨彌陀佛名」,所以說「順彼佛願故」。因此「一心專念」就是「乘彼願力」;如果不是「一心專念」,就不是乘彼願力,因為「不順彼佛願」故。
這是二種深信、五種正行的眼目,也是整部《觀經》的心要,所以《觀經》雖然廣說定善十三觀與散善三福九品,可是到了〈流通分〉的時候,釋尊捨定善、捨散善,獨舉「持無量壽佛名」流通於現世以及未來久遠的世間;善導大師也解釋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因此知道:釋尊以兩種深信、五種正行,導歸「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所以我們應該深信「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必定往生,正定之業故,順彼佛願故,乘彼願力故。
由上可知,深信之心的解釋,歸結在「就行立信」,也就是深信專稱彌陀佛名,是正定業,是順佛願,所以必定往生彌陀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