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四、憶與念
四、憶與念
憶與念這兩個字,有一般辭典的解釋,也有佛學辭典的解釋。
佛學的解釋是:憶,憶持不忘;念,明記不忘。深刻於心內,記憶而不忘失,稱為憶念。
「念」,唯識學謂之心的作用(心所),有幾種含義,其中主要是「明記不忘」之義,於曾見聞覺知的事象,明白記憶不忘(對所緣之事,明記不忘)。
《俱舍論》卷四說:「念謂於緣,明記不忘。」
《成唯識論》卷三說:「於曾受境,恒明記故。」
《成唯識論》卷五說:「云何為念?於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
從這三段文的簡要解說可以瞭解,「念」在這裏的意思是「明記不忘」:我們曾經見聞覺知過的,亦即凡是看到的、聽到的、知道的,存在腦海中,印象深刻,清楚、明白地記憶著,而不會忘掉,這就是「明記不忘」。
以淨土宗憶佛念佛來講,可做如下解釋:
憶念:憶是有時想起,念是明記不忘。
信受彌陀救度的「信心」,無論早晚都不會忘記,這是憶念之念的心,所謂「明記不忘」。
但煩惱深重妄想雜念的凡夫,不是常常會想起,有時才想起,這是憶念之憶的心。
然而有時才想起的憶之心,必先有明記不忘的念之心。譬如掘井出水,在地面掘井,因地下有水之故,地下之水往地面上噴出,所以水之噴出,是因為地下有水脈之故。
此潛藏在地下的水是念之心,而噴出地面上的水是憶之心。
可知,欲生淨土,應當憶佛念佛,兩者都很重要;然而比憶更重要的是念,也就是信,信之念是根本,有時憶佛,或者每日幾千幾萬的稱名念佛,念念不捨,念念相續,口稱彌陀佛名,心也在彌陀佛名上面的念茲在茲,都來自於信受彌陀救度的信心之念。
如蘇軾〈江城子〉所說:「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思量」就是憶,平常不思量不回憶,但因為有「念」之故,所以「自難忘」;因為自難忘之故,有時就會想起而憶念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