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行不憑憑念佛(一)
--於淨宗書院以閩南語為蓮友開示(十二)
各位蓮友,各位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正確理解 三則法語
今天的講題就是我們手中這張講稿,題目是「萬行不憑憑念佛」,有三則法語:
(一)
學佛之人,理當眾善奉行,然有漏之善,不生彌陀無漏之淨土,
故往生當憑念佛一行。
學佛之人,理當諸惡莫作,然凡夫之心,難免妄想雜念之煩惱,
故彌陀光明攝取不捨。
(二)
福不足憑,無福能勝念佛故;
業不足畏,無業能礙彌陀故。
(三)
吾雖萬行亦不憑,無勝念佛一行故;
吾雖煩惱亦不憂,無礙彌陀救度故。
如果能夠正確了解這三段法語,對我們念佛之人會有莫大的安慰,也能讓我們安心,對往生肯定沒任何顧慮。但是如果不能正確理解,即使念佛,依然苦惱與不安。
佛事門中 不捨一法
現在就詳細來討論:「萬行不憑憑念佛」。
所謂「萬行」,就是無論法律上或者道德上、宗教上的善事、修行,都叫做萬行。以佛教來說,萬行的萬,是指無量的意思。基本上,凡是修五戒、十善、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三學、六度這些法門,叫做萬行,因此說「六度萬行」。
學佛的目的是要成佛,但以自己的力量想要脫離三界,成就佛道,必須六度萬行齊修。有句法語說:「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就是說佛法裡面,任何自己有機緣,做得到的善事,都要去做,所以說「不捨一法」。又有句法語:「真如理地,不染一塵」,在我們的佛性當中,是清淨不染,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因此說「真如理地,不染一塵」。
「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是五戒的開展,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四諦」是苦、集、滅、道;還有「十二因緣」、「八正道」、「三學」、「六度」,這都是萬行。
佛陀愛功德 為弟子穿針
說一個與「佛事門中,不捨一法」相關的典故,就是佛陀替弟子穿針的故事。
有位雙眼失明的老比丘,要補衣服,需要穿針,他看不見針口,就呼叫說:「誰愛功德,來替我穿針!」有什麼人要求福報,累積功德,現在正好有機會,請來為我穿針吧!
佛陀在定中聽到比丘的呼叫,即時出定,來到老比丘的處所,說:「我來為你穿針。」
老比丘一聽到佛陀的聲音,驚喜交集地問說:「佛陀!佛陀!你已經成佛,難道功德還未圓滿,有所缺乏嗎?」佛陀說:「我的功德已經圓滿,無所缺少,但我成佛之身,是由功德所生,所以自然喜愛功德。」
靜則一念不起 動則萬善相隨
一個人生命的歸向,他所成就、所依靠的是什麼?自然對那個法就會深心喜愛。「如海吞流,無止足情」,大海收納萬流,無論長江、黃河,甚至所有的溪水,大海都接納,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佛、菩薩對一切的善事、功德也是一樣,只要有機會,祂就會去做。
就是說菩薩所做的善事、功德,就他內心而言,有做而無做者,既沒有行善的人,也沒有行善的對象,對於所做的善事,無論是法、物質或行為的布施,完全不起心動念,也沒有任何執著。菩薩有機會永遠都在做六度萬行,所以說「靜則一念不起,動則萬善相隨」。
萬善不憑 三種含義
萬善不憑憑念佛
「憑」是依靠的意思;「不憑」有三種含義──就是不可憑、無所憑、不須憑。
為什麼呢?法有解脫之法,有非解脫之法。非解脫之法,包括五戒、十善、甚至禪定,都是屬於凡夫範圍,還沒有離開三界六道,所以說不是解脫法。五戒十善雖然不是解脫法,但身為一個學佛的人,如果沒有隨緣、隨份、隨力去持五戒、行十善,如何稱得上是一個學佛的人!而且來生既沒辦法做人,更沒辦法生天。所以五戒、十善不是解脫法,卻必須要做的。什麼是解脫法呢?四諦、十二因緣、六度,就是解脫法。能使人離開三界六道,不在六道之中繼續造業造罪,無窮無盡輪迴。
「不可憑」,是指五戒、十善這些非解脫法,沒辦法使我們脫離三界六道輪迴,因此,不可依靠。
「無所憑」,就是無所依靠。能讓我們解脫的法,就是四諦、十二因緣、六度,這些法可以使眾生離開生死輪迴,開悟證果,圓成佛道。但是我們凡夫很難做到,等於我們沒有這些功德可依靠,所以說無所憑。
「不須憑」,就是不須要依靠四諦、十二因緣、六度,這些解脫法。為什麼?因為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往生極樂世界,而往生之法不在我們所說的萬行之中,故言:「萬行不憑憑念佛」。
可說:「做得到非解脫法,解脫法做不到;往生另有往生法,不在萬行中。」
「憑念佛」,念佛就是往生之法,往生正因、往生正定業;念佛是靠佛的力量,靠佛名號的功德力量,是靠一向專稱「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往生法唯憑佛力,唯憑名號功德力,唯憑一向專稱;如船到岸,如飛機升空。
彌陀名號 萬德結晶
以佛這方面來講,阿彌陀佛在因地,為眾生廣發四十八大願,為眾生累積萬行,廣修萬善,成就萬德。萬就是無量,就是說阿彌陀佛在因地為我們十方眾生,廣修無量行,累積無量善,成就無量的功德。這些萬行萬善萬德在哪裡呢?盡成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所有功德結晶,而被尊稱為「萬德洪名」。
一向專稱 決定往生
從眾生這方面來講,要怎樣領受阿彌陀佛為我們所累積的萬德呢?既然萬德是一句名號,我們就一向專稱「南無阿彌陀佛」,專門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領受阿彌陀佛為我們所累積的萬德,這樣就決定往生。
所以,從佛這方面說,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在眾生這方面,就是專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是觀想或觀像的念佛,不是實相念佛,也不是其他無相的念佛。因為他們修行的對象或內容,並非萬德洪名,沒有萬德的功能。又由於所修的是難行道,不是易行道,所以就功德來說不殊勝,就修持來說不容易。
此岸到彼岸 念佛最殊勝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是最容易又殊勝的法。就如同面對浩瀚無邊的大海,如果我們要從此岸到彼岸,因為距離太遠,沒辦法自己游泳過去,只有依靠船隻。同樣如果我們來生想要做人,就要依靠五戒;想往生天界,就要依靠十善;想成為聲聞要依靠四諦;若要成為緣覺,就是依靠十二因緣;要成為菩薩,就要靠六度萬行。我們今生的目的是要往生極樂世界,而往生極樂世界的法,只有一項,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說「萬行不憑憑念佛」,這是解題,接著繼續看內容:
(一)
學佛之人,理當眾善奉行,然有漏之善,不生彌陀無漏之淨土,
故往生當憑念佛一行。
具有正知正見 堪稱學佛之人
學佛,「學」就是學習,在這裡是修行的意思。學佛法跟一般「學」不同,如果沒有進入實修,就不能有所成就。「佛法」,內容歸納起來,就是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就是五乘法,也就是剛剛所講的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六度這些法的總括。
學佛人的根器,有利根、有鈍根,發心有大有小,但最基本的,就是要確確實實相信有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這世間包括自他,精神界或物質界,都是苦、空、無常、無我。學佛了解這些世間的真相,就會發心求解脫。一方面自求解脫,一方面想要弘法利生,教他解脫,就是自度度他。有這種的正知正見,才堪稱學佛之人。
當然佛教的目的不僅止於持五戒、行十善,求後世做人的福報或出生天界,除了要自求解脫,更要利益他人,度化眾生。但是我們自覺連五戒、十善都持不清淨、做不到,何況四諦、十二因緣、三學、六度!但慶幸的是,今天我們遇見阿彌陀佛本願救度的法門,所以就真心完全投靠阿彌陀佛的救度。真心完全投靠阿彌陀佛的救度並不困難,就是真心願生彌陀淨土,此後專稱彌陀佛名,這樣就是領受阿彌陀佛的功德、依靠阿彌陀佛的力量,就能解脫六道三界的輪迴,就能往生無有眾苦的極樂。依這個法來自度度他,是佛法中功德最高、最殊勝的。
學佛之人 眾善奉行
「學佛之人,理當眾善奉行」,剛才所說的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三學、六度這些都是善的內容。簡單說,凡是對眾生有利益,對現在有利益,對未來也有利益,這就是善。不然一般所謂善的範圍很廣泛,包含法律上的善,道德上的善,還有宗教上的善。
先說法律上的善。身為國民,需要遵守國家的法律,這樣自己、他人、家庭、社會或者國家,才能安定祥和。如果我們去別的國家,也要了解對方的法律,所謂「入境問俗」。我們淨土宗的宗風「俗諦──處世之道」說:「奉公守法,為世良民」,這是法律上的善。
再來是道德上的善。以中國人來說,就是倫、常、道德。倫指「五倫」,常是「五常」,倫常就是說無論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任何人、任何團體,都應該奉行不踰。
五倫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有節、君臣有義、朋友有信,從個人、家庭,擴大到村落、社會,甚至整個國家,此天性自然,基本要遵守,這就是五倫。
再說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這也是我們做為一個人,在世間應該遵守、實踐的道德。傳統文化有「四維八德」,四維是禮、義、廉、恥;八德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法律上的善、道德上的善,我們都要盡量去了解、實踐,但也要知道這些不是解脫的法,只是生而為人所應該具備與遵守的。
如果進一步想解脫,就需要依照宗教上的善。宗教上的善,就是剛才所談的五戒、十善。五戒和五常,有互通、互相配合的部份。五戒不殺生,就是五常的仁,有仁愛的心;不偷盜,就是五常的義,不拿不該拿的東西,不做不該做的事情;不邪淫就是五常的禮;不妄語就是五常的信;不飲酒就是五常的智。對照之下,五戒比較積極、明確,五常比較概括。
法律善、道德善是一般人,宗教善是修行人,而五戒是為人之基。
隨緣消舊業 更莫造新殃
有句法語說:「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這是一個學佛的人應有的觀念與行持。學佛的人行、住、坐、臥,時處諸緣,都要借此來消我們的業。「更莫造新殃」,就是不要再造新的業。舊業消除,新業莫造,如此解脫就沒有障礙,否則必定墮落。
緣有消極的緣,有積極的緣。消極的緣就是平日遇到任何逆境,都能甘心承受,了知今日所遭遇的一切,包含人、事、境,都不是偶然的,所謂如是因如是果,善因善果,惡因惡果。過去造的惡因,今日遇緣成熟,所以我們要歡歡喜喜的承受,利用這個緣,來消我們過去所造的業。
人生在世,如果對這個因果的道理能真正信解,凡事就不會怨天尤人,肯吃虧、忍辱、不計較。所以我們學佛要有這種觀念,境界來臨時,順境要更加謙卑,逆境要無怨尤的接受,借境來磨練我們的心。
消極的緣,就是有一種還業債的觀念。凡事不計較,肯吃虧,如果凡事計較,凡事一定要贏,要論出個道理──「我有理,你沒理」、「我對,你錯」、「我今天會這樣是你造成的」、「都是你害的」,這樣想很世俗,不是學佛的人。如此不但舊業不能消,又累積新的罪業。所以學佛的人首先要隨緣消舊業,要有償債、隨緣的觀念。這就是消極性的隨緣。
積極性的隨緣,就是以懺悔心來拜懺、朝山、誦經、打坐等等;若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那就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所謂「念佛方能消宿業,竭誠自可轉凡心。」
佛法有所謂「四正勤」,就是講四種斷惡修善,精進不懈怠的方法。
第一種:已生之惡,令其斷除。
第二種:未生之惡,令其不生。
第三種:未生之善,令其生起。
第四種:已生之善,令其增長。
如果能依照四正勤去做,自然就不會有新的罪業。
眾生有漏之善 不生無漏淨土
「然有漏之善,不生彌陀無漏之淨土。」漏,就是指我們眾生的貪、瞋、痴;有我執,就是漏。就像一個杯子,如果下面有洞,自然水就會漏掉,永遠不能裝滿。進一步說,持五戒十善不能究竟解脫,所以五戒十善也是有漏的法。當然如果我們能夠無我執,降服貪、瞋、痴,那麼所行之善,就是無漏的善,也是真實的功德。
三輪體空 無漏之善
佛法說:「三輪體空」,就是說修行人,無人、我、以及我所的執著。就像是布施(六度萬行,首先就是布施),分法施、財施、無畏施,無論是布施法,布施金錢、物質,或是替人服務,如果能達到三輪體空,這樣他所修的,就是無漏之善。三輪體空,即沒有「施者、受者、施物」這三種念頭。施者就是不執著有我在布施對方,我在為對方做種種善事;受者就是不執著對方在接受我的布施;所施之物,則包括善法、金錢或物質種種,對所施之物不執著,這就是三輪。如果能三輪體空,這樣點點滴滴就是無漏之善。
關於三輪體空的內涵,《金剛經》說:
菩薩所做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意思是說,不要貪著所做的善事、福德,見了就做,做了就放下。一般人在養育兒女的時候,都自自然然,不覺是在付出,也不覺得辛苦,愛他們甚至比愛自己更深重,因為他們是自己的骨肉。但是如果對外人,通常我們都做不到。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是外人不是我的骨肉。我們眾生就是有一種人、我的差別觀念,有差別觀念就不平等,一定有界限。
菩薩所緣 緣苦眾生
但是菩薩沒有界限,菩薩是平等心,沒有人、我的差別,所謂「菩薩布施,等念冤親」。菩薩看到需要幫助、救度的對象,就即時現身,所以說諸佛菩薩的心,是大慈悲心。「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若見眾生,受苦惱時,如箭入心,欲拔其苦。」這段法語,就是講行菩薩道的菩薩,所存的心是慈悲心,慈悲的對象就是苦惱的眾生。看到眾生受苦,菩薩就好像箭刺入心中,立刻要來拔除對方的痛苦。
應無所住 行於布施
大慈大悲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視對方如己,無論對方是怎樣的眾生,都要為他犧牲奉獻,救度對方,拔除對方的苦惱。
《金剛經》又說: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就是說菩薩心無執著地在行布施,不覺得自己有在布施,沒有行善的想法,有做就好像沒做,也不會計較對方。
《金剛經》也說: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不住相布施就是三輪體空地布施,這樣他的福德,就不是數目所可以計算,也不是我們凡夫所可以思量的。
所以我們學佛人知道這個道理後,就要不分對象,不計較多少,也沒有任何計算的盡量布施。要做到無我,才能夠成就。因為無我,所以無我執;因為無我執,才能真正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法者無我,無我方真,無我執方能大慈悲。
凡夫人天諸善 皆是顛倒虛偽
這些都說來容易,徹底實踐非常困難,我們都做不到。不過在道理上要了解,盡心盡力去做,能做多少算多少。如果於法無所知,也都沒去做,那就不是學佛的人,就是一般的人,將繼續在六道、三惡道輪迴。
不過我們求生淨土的人要自覺,即使眾善奉行,也是有漏之善,何況眾善的內容其實還有很多,我們都做不到。
接著我念一段曇鸞大師的法語,來說明如果沒有求生淨土,所行之善都是有漏的,必定永遠在輪迴。曇鸞大師說:
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故名不實功德。
凡夫人天諸善,包括人、天界所做的善事,都屬凡夫的範圍。無論當時所做的因或現在所受的果報,都是顛倒的、虛偽的、不真實的。所以五戒十善,以佛的眼光來看,都不是真實的功德。當然如果能三輪體空,就成為六度波羅蜜,能夠到彼岸,能夠成為真實的功德,進入超凡入聖的境界。
若不求生淨土 就要輪迴受苦
蓮池大師說:
今生持戒修福之僧,若心地未明,願力輕微,又不求生淨土,
是人來生,多感富貴之報,亦多為富貴所迷,或至造罪墮落者。
這段法語,對我們深有警惕。就是今生今世持戒,累積很多善事的出家人,如果心地未明,不能大徹大悟,斷除貪、瞋、痴煩惱,而且願力又不夠深切,又不求生極樂世界,像這樣的修行人、出家人,來生往往召感富貴的果報,也經常在富貴享樂之中迷失、造罪,將來就墮入三惡道。
所以一個清淨持戒,精進修行的出家人,只要還未大徹大悟,斷除煩惱,就會繼續輪迴。如果他的願力深徹,知道此生修行未成就,切望下一世,甚至生生世世保持人身,繼續學佛修行,這種願心就非常的深,也才有機會繼續得人身,再修行下去。
求生極樂世界 才是根本解脫
不然就要求生極樂世界,因為求生極樂世界,當下就解脫三界輪迴,一旦到極樂世界,就進入不退轉等覺菩薩的果位。如果沒有求生極樂世界,願力又很淺,只憑這一世持戒、修福的善因善果,來生會投生富貴人家,可能相貌莊嚴,頭腦聰慧,事業成就,家庭美滿,健康長壽,這就是富貴的果報。
但富貴的果報容易使人迷失造業,終至墮落三途。所以說起來,無論是修什麼行,精進或者懈怠,最後都要求生極樂世界,這樣才是根本的解脫。不然輪迴未出,非常危險,墮落的可能性非常非常的高。
還有一位清代截流禪師,他說:
修行之人,若無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諸善,名為第三世冤。
這跟剛剛蓮池大師的法語內涵相同。就是說一個修行人,如果沒有正知正見求生極樂世界,悠悠泛泛隨緣去修種種的善,這樣叫「第三世冤」。跟第三世結冤,會成為第三世的冤業,雖然下一世富貴,但在富貴中造業,這樣第三世就墮落了。所以此生的善竟成為第三世苦的果報,這是因為沒有正信,沒有求生極樂世界。學佛的人要有正知正見,而求生極樂世界,是學佛一定要確立的正知正見。
專念阿彌陀佛 具足往生淨業
印光大師說:
世間善業,不出輪迴,若對信願具足之往生淨業,則彼善業,仍屬惡業。
意思是說世間的善業,包括五戒、十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等,並沒辦法使我們出離三界六道輪迴,這些善業如果和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的念佛的淨業相對照,全非比較。所以這句法語,讓我們有很深的體認,確確實實就是如此。
我們今生當然要行善積德,但並不是依靠這個而希望還有生生世世。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信願念佛,信有彌陀的救度,有極樂世界的歸屬,願受彌陀的救度,願生極樂世界。此後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萬德洪名,這就是信願具足的往生淨業。
人生在世雖然也會行善積德,但往往都是惡多善少,必定會墮落,輪迴不出,生生世世都要受苦受難。所以說起來,真正的善業和功德,就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
「有漏之善,不生彌陀無漏之淨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無漏的清淨國土。無漏就是剛才所說的沒有三毒。極樂世界的境界,那裡所有的眾生,不只沒有貪、瞋、痴三毒,也沒有塵沙惑和無明惑。那種境界正如善導大師所講的「極樂無為涅槃界」,是無為、無造作、清淨無染、不生不滅,而且常住不壞的境界。
往生極樂 自度度人
我們也可以進入這樣的淨土,所證悟的就跟阿彌陀佛一樣──「證同彌陀,光壽無量」。光明就是智慧,壽命就是慈悲,智慧慈悲跟阿彌陀佛一樣無量無邊。有智慧才有能力救度眾生,有慈悲才有願力救度眾生。如果有願力沒能力,就沒辦法救度眾生;如果有能力沒願力,也沒有辦法救度眾生;必須有願又有力量,才能救度眾生。
學佛目的是自度度人,如果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就能達到自度度人的目的。
往生當憑 念佛一行
「有漏之善,不生彌陀無漏之淨土,故往生當憑念佛一行」,因此我們必須求往生,往生主要是依靠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如同剛才所說的,我們要做人是依靠五戒;生天依靠十善;成為阿羅漢,須依靠四諦,十二因緣;要成為菩薩,必須靠六度萬行;而往生極樂世界,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單單依靠念佛這個法,獨一無二,唯此一真實,無二亦無三。
所以我們這個法門,單單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我們的本尊是南無阿彌陀佛一佛;我們所拜的,是南無阿彌陀佛一佛;我們所讚歎的,也是南無阿彌陀佛一佛;所供養的,也是南無阿彌陀佛一佛;所觀想的,也是南無阿彌陀佛一佛;所稱念的,也是南無阿彌陀佛一佛。阿彌陀佛是我們獨一無二的依靠,在我們的心目中,也是最尊第一,無可替代,所以說「當憑念佛一行」。
今天就講到此。南無阿彌陀佛!
(講於二○○七年九月二十二日)
(註:本文已編入慧淨法師講演集(三)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