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超度 三塗眾生
──慧淨法師2015年4月6日於台大體育館開示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昨天是四月五日「清明節」,一般來說,華人都會回鄉祭祖,這是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也是祖先留下來的優美道德,值得我們去重視它、實踐它,進而傳承到未來世世代代的子子孫孫。
《論語.學而第一》第九章,有一段話說: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慎終」,就是父母或先人去世的時候,基於知恩、感恩、報恩的心,應該懷抱著審慎、殷切、恭敬地心來處理。今天我們在這裡舉辦「清明孝親報恩念佛祈福法會」也是這樣的意義。
我們的生命來自於父母、祖先,我們之所以能夠健康的成長,乃至立足於社會,無不是父母的恩德;父母對我們的恩德可說是昊天罔極,比山高,比海深,我們盡其一生都無法報答!我們感念父母、先人的教養、撫育之恩,在父母或先人最後即將離開我們的時候,我們依依不捨,內心非常的悲痛,期望祖先在未來之路能有一個安樂的歸處,這是一種孝親的表現。因此「慎終」對於一個孝子來講,是自然地、必然地,也是應該的。
「追遠」,追思過去的父母、祖先,念念不忘父母的恩德,即使父母去世了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乃至幾十年,即使祖先去世了百年、千年,我們作為骨肉之親的後代,都是永懷感念的,因此就藉著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或者「中元節」來作超薦的法會,乃至於我們天天念佛,都是天天在「慎終追遠」。
「民德歸厚」有慎終追遠的孝心,就能夠使民德歸厚,讓社會風氣淳樸,人心道德篤厚。也就說,風俗的淳樸,道德的篤厚,根源就是「慎終追遠」。
「慎終追遠」是孝的表現,其內涵是「知恩、感恩、報恩」。而「恩」的根源來自於父母,對父母感恩就是「孝」。不論儒家或佛家,對「孝」都非常重視:儒家說孝為百善的根本,佛家說孝順父母如同供養佛陀,假設佛陀不在,我們的父母還健在,那父母就等同兩尊佛,孝順父母就等同供養佛陀。
《論語.學而第一》第六章說: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段話有六個綱目,第一是入則孝的「孝」;第二是出則弟的「弟」;第三是「謹」,謹慎;第四是「信」,信實;第五是「泛愛眾」,也就是博愛;第六是「而親仁」,就是親近有仁德、有道德的人。這一些都能做好了,如果有時間、有精神再學習其他所謂的六藝,詩、書、禮、樂、春秋之類。
這六個綱目中,第一個「孝」是最根本的。
「入則孝,出則弟」,孝順父母是一切的根本,一個孝順的人,必然能夠「出則弟」,也就是自然會對兄弟友愛。對長輩禮敬,與朋友交往也會彼此為對方設想,照顧對方,所以說「入則孝,出則弟」。孝弟兩者是互為因果的,孝順的人必定友愛兄弟,不孝順的人是不可能友愛兄弟的,而友愛兄弟的人則更會孝順父母。
「謹而信」,「謹」是指行為方面。一個人的行持必須謹慎得體,舉止要能穩重,不為非作歹,不我行我素,這是「謹」。「信」,就是信實,是指口業方面。嘴巴不隨便講話,不但不講欺騙人的話,也不說罵人的話,平日不談是非也不口出毀謗或挑撥離間;若有所講,都是誠信的話,不虛假,不妄語。
「泛愛眾」,就是博愛,平等的愛,不管男女老少,智愚賢不肖,都平等的包容、接納與愛護。
「而親仁」,親近賢能、仁德之士。朋友也好,環境也好,是絕對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觀念,乃至命運的,因此學佛人,除了師長之外,也必須要有同參道友,台灣有一句俚語說:「修道無道友,親像厝內無掃帚」,可見道友對我們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不管修心養性,或者修行解脫,我們往往看不清自己的盲點,必須有同參道友隨時提醒;畢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因此必須有師長與同參道友的教育,以及互相鼓勵與扶持;所以「親仁」──親近仁德之士是很重要的。
這一段話的六個綱目: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謹慎行為,言語誠實,平等的博愛眾生,親近仁德之士,乃至於「親親而愛民,仁民而愛物」,這些都是由孝心所自然展現出來的;離開了「孝」,就沒有這一切。
若有「孝」,所有的福報就會來到我們的身邊,進入我們的家庭。一個有孝心的人,他的事業不會失敗,出門入門絕對平安,兒孫也會跟他一樣行孝。以世間法來講,孝順的人死後神明會來引接他到天堂去;反之,一個不孝的人,肯定事事不順,家庭難以和諧美滿,兒孫也不會對他行孝,還沒有死,閻羅王已經派了黑白無常,預先來伺候。可見「孝」的重要。
《論語.學而第一》第二章有一段法語也說:
有子曰: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這一段話非常的好。它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有「孝」「弟」之心就不會冒犯長上,也不會隨便起情緒;一個人若不會冒犯長上,卻會做與大眾乖違之事,甚至攪亂大眾,與大眾對立,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君子如果掌握根本、體會根本,根本建立穩固了,其他的德行自然就會增長。「其他的德行」是指哪些呢?就是仁義道德,所以說本立而道生。「孝」跟「弟」就是仁義道德的根本,只要內存孝弟,一切的仁民愛物都會自然因之而產生。所以「孝、弟」是一切人倫道德的根本,也是一切福報的來源。
我們固然從誦經、禮懺求福報,從念佛、拜佛求福報,但同時也要心存「孝、弟」,和「仁民愛物」,才不會對所求產生障礙。
孔子在《禮運大同篇》就有說「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也就是推展「孝、弟」之心而到別人的父母,別人的兒女。我們對自己的父母孝順,對自己的兒女疼愛,擴展到對別人的父母、兒女也有恭敬疼愛的心。
孟子也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就是敬老,從體恤父母,孝順父母,感父母之恩的「老吾老」進而「以及人之老」,擴大心量,去體恤別人的父母,乃至孝順別人的父母。疼愛兒女也是一樣,我們對自己的兒女是出自天性的疼愛,百般的呵護照顧;看到別人的兒女,我們也自然地疼惜他,希望他能夠安康、平順的長大,能夠無災無難。這一些人倫道德都根源於「孝」。
所以在清明節回家祭祖掃墓,舉辦念佛祈福報恩法會,這都是一種優良的傳統美德。
有關於「孝」,以上我們談了這麼多,但這都是以世間法來講的。若以佛法來說,「孝」分為三等:下等孝、中等孝、上等孝。
「下等孝」就是對父母奉養敬順;「中等孝」就是顯名聲,揚父母,能對國家人民有重大的貢獻,普遍受到社會人士的褒揚,這樣自然就能夠光宗耀祖,這是中等的孝。
但這一些孝是有缺陷的,不徹底的。如果能夠使自己的父母,乃至歷代宗親往生彌陀淨土,離開六道輪迴,這樣的孝才是徹底的、究竟的、圓滿的孝,這樣的孝才是真正的孝,上等的孝,最高的孝。
佛教講因緣,講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因為有緣,所以這一輩子才成為父子、母女,成為六親眷屬;因為有緣,所以大家才同生在娑婆世界,今天相聚在台北台大體育館。但是這個緣,是一時的,不是永恒的,凡存在的都是無常的,所以緣也時刻都在變化之中,因緣一盡,就各自分開,又隨各自今生今世乃至生生世世的業報而去投胎轉世了,因此不能永遠相聚,乃至將來見面也彼此不認識,要再度恩愛是不可能的;甚至會有可能彼此相怨,乃至相殺,這是人生輪迴的無奈。
人生,每一個人都在娑婆世界的六道輪迴,都是孤獨的──不是孤獨的旅行者,而是孤獨的悲慘受難者。因為六道是苦海,三界是火宅,我們在苦海、火宅之中能夠安然無懼、安樂無苦嗎?不可能。《無量壽經》說: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又說: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即使現在有父子、母女的恩義,夫妻的恩愛,可是死的時候,都是孤獨而去,不但病苦不能相代,生死輪迴也不能相代,只有自己單獨去面對、去承受,這是人生的本質。《地藏經》說:
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
父子那樣的骨肉至親,恩愛是非常深重的,可是一旦墮入地獄,也是各自分開的;即使同在一個地獄,也不可能互相代替,也不敢互相代替,這就是人生。因此,如果我們能使父母乃至歷代宗親都離開六道輪迴,甚至都往生彌陀淨土,同時我們的後代子孫也都能往生彌陀淨土,這樣才是真正的孝,才是真正的親。為什麼?因為不但脫離輪迴,而且能常相聚首,不再分開。
有一首偈說:
普願有情皆念佛,臨終往生極樂邦,
家親眷屬永團聚,光壽如同大願王。
這一首偈非常好,講出我們心中終極的願望。人生無非是盼望恩愛的親人都健康、都常存、彼此不相離開,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就只有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才是我們永恒相聚與安樂的故鄉。
念佛或禮懺可以超度父母、先人,這是一種自然的功能,佛陀在很多經典中都有談到,即使祖先墮落三惡道,陽間之人若能為歷代祖先修福作功德,就會超度這一些先人,使他們離開三惡道;乃至若能夠虔誠為祖先念佛,即使父母祖先墮落在地獄當中,也能夠由於我們虔誠的念佛,阿彌陀佛就會應聲而現,聞聲救苦,放光加持,蓮花接引,讓他們離開地獄的火焰,往生極樂的涅槃境界。
「目連救母」的典故,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有一首偈說:
目連作福,母親脫離餓鬼;
那舍修善,父母免除劇難。
目連救母的典故出自《盂蘭盆經》。《盂蘭盆經》說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候,他十大弟子當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為了報答父母的哺乳之恩,因此就以天眼通來觀看整個世間,觀看天上,他的母親不在天上,觀看人間,也不在人間,觀看地獄,也不在地獄,可是往餓鬼道一看,他的母親在餓鬼道中,深受饑渴之苦,沒有食物可吃,肚子很大,脖子卻很小,瘦得皮包骨。目犍連尊者一看非常的悲痛,即刻以神通力用缽盛飯到他母親面前奉養她母親,他母親一看立刻用手抓著飯,可是飯到嘴邊,卻立刻變成火炭,不能夠下咽。
他的母親很悲哀,目犍連尊者也很傷痛,立刻回來向佛陀稟報這個因緣,佛陀就說:「你的母親罪根很深,不是你一個人的力量能夠解除的,你再怎麼樣的孝順,即使悲痛的聲音驚動天地,可是天神、地祇、四天王神也無可奈何,必須要十方的僧眾威神之力才可能解脫。我現在來跟你講救度的方法,也令一切在餓鬼,乃至地獄中受苦的父母,能夠離開這個罪苦,消除這個罪障。
佛陀就告訴目犍連尊者說:「十方眾僧,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應該為現在的父母,乃至七世的父母修福,使他們能夠離開惡道,上生天界,享受天福。那要怎麼樣來做呢?就是備辦種種美好的飲食、物品來供養僧眾,因為經過了三個月的結夏安居,到了七月十五日結束,這個時候的僧眾可說功德巍巍,在這個時候來供養僧眾,功德特別的大,因為在這個時候,有很多的修行人,證了果位,有了神通了,乃至也有一些聖者、菩薩他們顯現在這當中。所以這個時候只要以平等之心,沒有差別的觀念,一視同仁的來供養,這樣這個功德就能夠使現在的父母安樂,去世的父母,乃至七世的父母,離開三惡道,當下獲得解脫」。目犍連尊者聽完開示,就很歡喜的依教奉行,之後他的母親就在那個時候離開了餓鬼道,上生天界。
這個時候,目犍連尊者又向佛請問說:「我的親生父母,蒙受三寶的功德之力,眾僧威神之力,離開三惡道。假設未來世一切佛弟子,一切眾生,他要行孝順,是不是也應依照這樣去做呢?」佛陀說:「呀!你問得很好,我正要說,你就先問了。是的,應該這樣的,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王子、或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一切人民,他要行孝報恩的話,都可以這樣做。這樣的話,不只現生父母,乃至過去七世的父母,也都能夠解脫。」所以就演變到現在的所謂中元普度,它就是來自於目連救母這個典故,這個就是「目連作福,母親脫離餓鬼」的典故。
那舍修善,父母免除劇難。
這個典故出自於《隨願往生經》,這部經完整的經名是《佛說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這一部經比較少人知道,是收錄在《大藏經》第二十一冊,內容是說有一位叫做那舍的長者,他非常有仁愛之心,凡有貧窮困苦的人來向他求取,他都毫無吝嗇的滿足對方;他對修行人也非常地恭敬供養,一輩子他就是這樣的行仁積德。可是他的父母跟那舍長者卻相反,不但毫無布施之心,而且非常的慳貪。那舍長者的父母去世之後,有一天,那舍長者突然身染重病,奄奄一息,當下去世了,可是心坎還有暖氣,因此家人就不敢埋葬,經過了七天,那舍長者突然活了過來。
長者醒來之後跟家人說,這幾天有善神帶他到天堂去遊歷,遊覽天堂的天樂,也帶他到地獄參觀地獄的種種痛苦的果報。地獄的所見所聞都是慘不忍睹,一看就讓人非常的難過、悲痛。到了餓鬼道的地方,卻看到了自己的父母也在餓鬼道受苦,他的父母看到那舍,很懊惱地悲傷痛哭,求那舍長者救度他們,可是那舍長者根本一點辦法都沒有。
他死而復生之後,就到佛陀的地方,頭面作禮,長跪合掌,向佛陀稟告他所看到的因緣,並請問佛陀說要怎樣才能夠令他的父母解脫餓鬼的苦難,從此離開三惡道,享受生天的快樂?佛陀就告訴那舍長者說:「有很多修行者經過三個月的安居修行,現在剛好快結束了,你可以供養這些修行人,以此福報,足夠讓你的父母解脫餓鬼的苦難,上生天界。」那舍長者就依教奉行,他的父母就因為這個福報而上生天界,那舍長者也憑著佛陀的威神之力,看到了他在天上的父母正在享受著天界的娛樂。
由這兩段典故就可以知道,陽間的人行善積德,或者是誦經禮懺,乃至念佛拜佛迴向給祖先,都能夠使祖先脫離三惡道,乃至庇蔭兒孫。但,如果我們的祖先沒有往生淨土,肯定還在六道之中,以六道來講,要上生天界是非常的困難,微乎其微;能夠得生人間,機率也不是很高,往往都是在三惡道之中,因此後代人都必須念佛拜佛來超度祖先。所以清明期間,我們就應該捧著一股恭敬虔誠的心,虔誠念佛,這樣的功德,點點滴滴祖先都能得到。
《隨願往生經》說:
若有臨終及死墮地獄,家內眷屬為其亡者念佛,及轉誦齋福,
亡者即出地獄,往生淨土。
意思就是說,如果先人死後,甚至墮落到地獄,家眷親人若能為他念佛、拜佛,或者為他誦經禮懺,這樣祖先就能離開地獄,甚至往生十方淨土。
由這一段經文就可以知道,誦經禮懺迴向祖先可以使我們墮落三惡道的祖先離開三惡道,當然如果要往生十方淨土,必須靠佛的力量,一般的誦經禮懺力量是不夠的,頂多只能超出三惡道而已。也因此,以超度來說,我們提倡專一的稱念彌陀名號,直接使我們所要超度的對象──或是父母,或是歷代宗親六親眷屬,直接離開六道輪迴,往生彌陀淨土,這樣從根本來解決,才不會再有輪迴的危險。因為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就徹底的離開六道輪迴,而且跟阿彌陀佛一樣,同樣獲得無量壽命、無量光明,同樣獲得無量慈悲、智慧、功德、神通、三明六通、百千陀羅尼,生命是永恒、安樂、自在、來去自如、變化自在的。所以一切的功德,一切的法事,以念佛最容易,也以念佛功德最大。
又說:
現在眷屬,為亡者修福,如餉遠人,無不獲果。
意思是說,現在的骨肉眷屬為去世的人行善積德,誦經禮懺,乃至念佛拜佛,就好像我們送飲食給外面工作的親人吃一樣。以前農業時代,白天男眾都到田裡去工作,太太就在家裡準備三餐然後挑到田裡給耕作的丈夫、家人吃。為往生者行善修福,也是同樣的道理。
又說:
譬如世間,犯罪之人,心中思維,望諸眷屬,
求諸大力,救其危厄,今日燒香,望得解脫。
譬如世間犯罪的人,他犯了國家的法律,必定受國家法律的制裁,這時他心中就會殷切地盼望眷屬們能夠請托具有威望之達官貴人為他斡旋,或者免其刑罰,或者減輕刑期。
又說:
為亡者稱其名號,修諸功德,以福德之力,緣是解脫,亦復如是,
徑生十方,無願不得。
我們為去世的人稱念彌陀名號,以稱念佛號的功德,就能夠使去世的亡者解脫三惡道,乃至直接往生十方淨土。以上是《隨願往生經》所開示的。
《梵網經》也說:
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乘。
凡受過菩薩戒的出家眾、在家眾,都知道《梵網經》這一部經,這部經有上下兩卷,主要是說菩薩修行的階位以及十重四十八輕的戒條內容。這一部經說「如果我們的父母或兄弟死的時候,能夠請法師來講《菩薩戒經》,這樣的福德就能夠使我們的先人離開惡道,可以親近諸佛,生在人中,或者是天上」。《菩薩戒經》是《梵網經》下卷偈頌之後有關戒的條文,所以就直接說《菩薩戒經》。
講經就有這樣的功德,那如果念彌陀名號功德就更大了!因為千經萬論不如一句佛號,何況「南無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三藏十二部經的教理、修行方法、修行功德,都在這六字名號裡面,毫無缺失。有一句話說「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八萬四千法門的功德就通通得到了,所以念佛這一門即是普門,所有的法門都在裡面,一即一切,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法門涵蓋一切法門。以上是用《梵網經》跟六字名號來作比較。
在《優婆塞戒經》也說:
若父喪已,墮餓鬼中,子為追福,當知即得。
如果父親、母親乃至祖先去世,墮落到餓鬼,甚至地獄當中,子孫們如果能夠為他們做種種福德,就能夠使墮落在三惡道中的祖先離開三惡道,這是《優婆塞戒經》所講的。
以淨土法門來講,有一部《大乘無量壽莊嚴經》,這部經與《無量壽經》是同樣性質,只不過翻譯的人不同,所根據的版本也不同,因此經名也就不同,但都是從各個角度來說阿彌陀佛慈悲的救度以及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也說明眾生只要念佛就必定離開六道輪迴,往生極樂成佛。乃至為墮落三惡道的祖先念佛,阿彌陀佛也會放光接引他們往生極樂世界。《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說: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這一段偈文非常地好,非常地感人,讓我們有希望,心生法喜。
阿彌陀佛主動、積極、平等、無差別地要救度十方眾生,十劫以來一直都在呼喚著十方眾生接受他無條件的救度。
「輪迴諸趣眾生類」,輪迴在天道、阿修羅道、人道,乃至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這一些眾生;「速生我剎受快樂」,你們要趕快往生極樂世界,才能夠離苦,才能夠獲得永恒的自在安樂。這兩句顯示彌陀慈悲的呼喚,彌陀無條件的救度。
怎麼說呢?論天界的眾生,只是享受天樂,沒有在累積福德,憑什麼能夠離開六道往生極樂世界呢?而以我們人道的眾生來講,可說惡多善少,即使再怎樣地修行,因為沒有斷除貪、瞋、癡,所做的功德都是有漏的,都是雜散的功德,也不可能離開六道輪迴;尤其是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界的眾生,就是因為他們前輩子的業力導致他們墮落三惡道,這輩子不是愚癡,就是當下正受著很深重的苦,他們哪能修行?更毫無功德離開六道往生極樂世界。可是阿彌陀佛呼喚他們,要快快離開三界六道,快快往生極樂世界,肯定背後一定有阿彌陀佛的功德,以阿彌陀佛這樣的功德,就能夠使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能夠快速地離開六道輪迴。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阿彌陀佛不只成佛之後才運轉慈悲心,而是無量劫以來就懷抱著大慈大悲之心,乃至無量劫之後這個大慈大悲之心也永不停息地要拔度所有眾生,令十方眾生通通往生極樂世界,不願有任何一人獨留在六道輪迴,甚至在地獄受苦。
阿鼻地獄的眾生有兩種:一種是過去造作十惡五逆謗法之罪,因此現在在阿鼻地獄受無窮無盡的無間之苦;另外一種是現在無知、無明,造作十惡五逆乃至謗法,將來會墮落阿鼻地獄。這兩種阿鼻地獄的眾生是斷滅善根的眾生,罪惡極重,他們沒有行善積德,也沒有依佛法修行,怎麼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呢?就是憑彌陀慈悲的願力與功德,使阿鼻地獄的眾生不但離開阿鼻地獄之苦,而且離開六道之苦,乃至往生極樂,快速成佛。所以「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這都是憑藉阿彌陀佛主動、積極、平等、無差別的慈悲救度之力。
《莊嚴經》又說:
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
不久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惡道的眾生都往生極樂世界,受阿彌陀佛的法化,都能夠快速的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成佛。三惡道的眾生是依靠什麼而能離開六道往生極樂世界呢?都是依靠阿彌陀佛的佛願、佛力,受彌陀的救度。《無量壽經》就說:
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
意思就是說,如果死了墮落到地獄道或餓鬼道或畜生道,受極重的痛苦,那時候能夠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當下痛苦立刻消失;三惡道的果報一盡就往生極樂世界。
三惡道的眾生不可能念佛,他們怎麼能夠感召到彌陀光明的照耀與加被,獲得彌陀佛力救度到極樂世界呢?這就必須靠陽間的親人。所以,只要念佛,都能夠使三惡道的眾生有得脫生死輪迴的機緣。因此,大家今天來參加念佛超薦,可以說機會難得,而且任務也很重要。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裡面對「壽終之後,皆蒙解脫」這一句解釋說:「命終之後,定得往生」。這個是很難想像、不可思議的,也讓我們歡喜、踴躍。為什麼?因為讓我們曉得淨土念佛的法門是講阿彌陀佛慈悲、無條件的救度,不管任何人,在任何時、任何處,只要虔誠的念佛,阿彌陀佛沒有不知道的,沒有看不到的,沒有聽不到的。因為佛有三明六通,所以我們只是起心動念,尚未開口,佛就知道了,阿彌陀佛就曉得我們念佛是為了什麼,就好像今天大家是為了超度祖先而念佛,阿彌陀佛就放佛光照耀我們的祖先,不管我們的祖先是在地獄、餓鬼、畜生,乃至天上,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會降臨,就會消對方的業障,接引對方往生極樂世界。
也因為阿彌陀佛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而且不受障礙,就像《阿彌陀經》所講的:「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十方世界中,天上有阿彌陀佛的光明,人間也有阿彌陀佛的光明,乃至三惡道也有阿彌陀佛的光明,我們一念南無阿彌陀佛,立刻感召阿彌陀佛的光明,不受障礙。我們為祖先念佛,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會救度祖先們往生極樂世界,不受祖先過去的業障,或是現在墮落在三惡道等種種的障礙,所以說「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由此可知,論及超薦、度亡,沒有比念佛更有意義,也沒有比念佛功德更殊勝的了!因此我們凡是要超度祖先,都要念佛,乃至有墮胎、流胎的都要念佛,甚至看到其他眾生的災難,譬如空難、海難、火難、水難、地震、海嘯、土石流,不管是天災、人禍或其他意外事故,只要為他念佛,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會照耀在對方的身上,消除對方的業障,而且接引對方到極樂世界。
曇鸞大師在《讚阿彌陀佛偈》當中,關於阿彌陀佛十二種光明的讚歎,都用「美妙、殊勝」來讚歎,其中提到對阿彌陀佛炎王光、清淨光、歡喜光的讚歎,他說:
三塗黑闇蒙光啟。(炎王光)
這是讚嘆阿彌陀佛炎王光的功德。也就是說,由於有彌陀炎王光,使三惡道的黑闇消除,光明展現;也使三惡道罪苦的眾生離開三惡道之苦,坐著蓮花往生極樂世界。
又說:
一蒙光照罪垢除。(清淨光)
這是讚歎阿彌陀佛清淨光的功德。三惡道的眾生蒙受阿彌陀佛光明的照耀,過去世所造的貪欲、瞋恚與愚癡的罪,就會消除,就會離開三惡道。
又說:
慈光遐被施安樂。(歡喜光)
這是讚歎阿彌陀佛歡喜光的功德。阿彌陀佛的歡喜佛光,能使三惡道的眾生當下沒有痛苦,當下安穩、安樂,所以說「慈光」──慈悲的光明。慈光遐被,阿彌陀佛慈悲的光明照到三惡道的眾生,庇蔭三惡道的眾生,安慰三惡道的眾生,使三惡道的眾生當下離苦,當下獲得清涼,壽終之後就往生極樂世界。
《華嚴經》也有一首偈子說:
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
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
意思就是說,佛的身心充滿十方法界,所謂十方法界就是整個大宇宙,因此說普現一切眾生前──佛都在我們的面前,在我們的四周,都沒有離開我們。
「隨緣赴感靡不周」,隨著念阿彌陀佛的緣就能夠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沒有障礙。怎麼樣隨緣赴感呢?阿彌陀佛發願度眾生,就是阿彌陀佛的「感」,而我們眾生念佛,蒙受彌陀佛的救度就是「應」;阿彌陀佛「感」我們,我們「應」阿彌陀佛。再者,就是我們念佛是「感」,阿彌陀佛救度我們是「應」,這個就是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能夠跟阿彌陀佛感通,能夠跟阿彌陀佛一體不離。
「而恒處此菩提座」,諸佛的光明本體永遠都在法界當中沒有離開。
《心地觀經》有一首偈說:
以其男女追勝福,有大光明照地獄,
光中演說深妙法,見佛聞法當成佛。
意思是說,因為眷屬為他的祖先念佛,就有佛的光明照耀到地獄,光明當中也在說著深妙法──解脫貪瞋癡罪業的法,使他們離開貪、瞋、癡,離開分別、執著。
佛的光明是沒有音聲的,可是當三惡道的眾生感受到佛光的時候,無形中業障就消除,智慧就增長,好像光明無形中在為他們說法一樣,因而他們就能夠見佛聞法,也能夠成佛。
論佛的光明即是佛的智慧的外相,而佛的智慧與佛的慈悲是一體的,因此,佛光也是佛的生命,佛的本體,有佛的能量,有佛救度十方眾生的悲心願力,地獄眾生一旦蒙佛光明所照,當下即能火化紅蓮,而離開地獄往生淨土。
各位蓮友,在清明時間,我們來這裡念佛報答先人昊天罔極之恩,能夠使先人離開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前面所講的,一直都是在引經據典來說明這樣的事實,有充分的理論根據。那事相的根據呢,在《念佛感應錄》之中就有非常多的事證。
念佛,就能夠超度祖先,甚至一場念佛法會不只超度我們的祖先,乃至其他無量無邊的眾生,當下都蒙受彌陀光明的照耀,乘坐彌陀蓮花的接引,而往生極樂世界。
因此希望下午的法會,大家能夠恭敬、虔誠、專心的來參與。祝願大家信佛念佛,歷代宗祖,同生極樂。
南無阿彌陀佛
附錄:
念佛超度三塗眾生
一、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第一)
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第一)
三、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第一)
四、子曰:「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禮運大同篇)
五、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六、目連作福,母親脫離餓鬼。(盂蘭盆經)
那舍修善,父母免除劇難。(隨願往生經)
七、《隨願往生經》(《大正藏》廿一冊五二九、五三○頁)言:
若有臨終及死墮地獄,家內眷屬為其亡者念佛,及轉誦齋福,亡者即出地獄,往生淨土。
又言:
現在眷屬,為亡者修福,如餉遠人,無不獲果。
譬如世間犯罪之人,心中思惟,望諸眷屬,求諸大力,救其危厄,今日燒香,望得解脫。
為亡者稱其名號,修諸功德,以福德之力,緣是解脫,亦復如是,徑生十方,無願不得。
八、《梵網經》言:
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乘。
九、《優婆塞戒經》言:
若父喪已,墮餓鬼中,子為追福,當知即得。
十、《莊嚴經》言: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十一、《無量壽經》言:
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悉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
註:為亡者念佛,佛放光明照三惡道,墮此三惡道受苦之人,其苦則息,壽終之後得往生。
「壽終之後,皆蒙解脫」,指「往生」也,故善導大師於《往生禮讚》釋此而言:「命終之後定得往生。」 (《聖教集》八六三頁)
十二、曇鸞《讚彌陀偈》言:
三塗黑闇蒙光啟(炎王光)。
一蒙光照罪垢除(清淨光)。
慈光遐被施安樂(歡喜光)。
十三、《華嚴經》言:
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
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
十四、《心地觀經》言:
以其男女追勝福,有大光明照地獄;
光中演說深妙法,見佛聞法當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