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看到这个标题的反应,首先是一愣,接着是一片空白。因为在一般的认知上,这两个主题是无法连结的。
所以当依止《金刚经》修持的行者,与奉行《阿弥陀经》执持佛名的念佛人,因缘际会,开始了法义的探讨,如果双方各持己见,各自坚持,互不相让,结果将会像白羊与黑羊相遇在独木桥,双双坠海。
从解空证空的《金刚经》与执有持有的《阿弥陀经》,这两部经是两种极端的法义,凑在一起,必然相撞,更别说对话了,根本就没有对话的平台。
但是《金刚经》与《阿弥陀经》都是佛所说的经典,不可能互相矛盾。所以应该是可以找出对话的空间,可以找到对话的平台。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种种法门到涅盘。只是路线有曲直长短不同,路况有平坦高低不同,使用工具的选择不同,再加上个人善根智慧不同,造成到达目的快慢结果也不同。
佛法也一样,如龙树菩萨《易行品》所言: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
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阿鞞跋致)。
所以龙树菩萨将世尊说法,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归纳成难易二道,将净土宗纳入易行道。昙鸾祖师继其後,判为自他二力,紧接着道绰祖师判为圣道与净土二门,到了善导大师开宗立教,创立净土宗,将净土法门分判为要门与弘愿门。
佛法讲「方便多门,归元无二」。「方便多门」指种种修行法门、修行方法。「归元无二」指修行的结果,都是要回到清净自性的源头,也就是圣道门的究竟涅盘,而净土门则是往生极乐世界,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入彼涅盘城」的「极乐无为涅盘界」。
其实《金刚经》与《阿弥陀经》一直都存在着对话的空间与对话的平台,只是代表净土宗的《阿弥陀经》被排挤到平台的角落边缘。
一千三百年来,虽然各宗都有在解释净土宗的教理与往生条件,不论天台、华严、唯识、禅宗等,但是各宗都以自己宗门的教理来诠释净土宗,都是站在自力因地修行的立场来设定往生的标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各宗的宗旨,除了以自己法门的教理为主外,都加入净土宗的归处。所以才有所谓:「教依天台,修归净土」、「教宗华严,导归净土」、「教宗贤首,行在弥陀」。或是禅宗的《禅门日诵》朝暮课诵《阿弥陀经》,如是相传至今,净土宗仍然还是处在依附他宗之下的寓宗。
《金刚经》在此代表圣道门的一切经典。
《阿弥陀经》在此代表净土门的净土三经。
《金刚经》与一切大乘经典以般若实相为体。
《阿弥陀经》代表的净土三经以执持弥陀佛名为体。
年轻时,我从二十六岁到二十八岁,连续三年早晚课诵《金刚经》各一部,《金刚经》文辞精炼,意境高深,每次诵完之後,总有一种「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迷惘,因为无法实际操作,根本使不上力,找不到着力点,只能在名相上隔靴搔痒,无法得到真实的体验。
《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与《阿弥陀经》所言:「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这两段经文是《金刚经》与《阿弥陀经》最严重的矛盾,也是最大的冲突点。
《金刚经》这里所说的相,是指三界六道的虚妄轮回的污染相,当破空证空证入空性後,才能见「诸相非相」,才能见「诸法实相」,才能见释迦如来法身,在众生尚未破空证空证入空性时,欲以有漏有为的色身与音声来求见,也只能见到释迦佛生灭的应化身。不能见到释迦如来的常住法身,若执色身以为见佛者,是名不解如来所说法,是名不解如来真实义。
所以《金刚经》是众生要主动完成释迦佛所设定「若见诸相非相」的条件,释迦佛才被动的以「即见如来」来相应。
讲到这里,就有必要提到,一段网路流传十几年,曝光率极高的老和尚公开发表,他见过阿弥陀佛报身的经历,因为原文太长,只能重点摘要如下:
我见过阿弥陀佛,我见的不是应化身,我见的是报身,身相太大了,抬头往上看,身体跟天一样高,那是报身,虽然很高、很大,看得很清楚,这妙啊!不是太远了就看不清楚,看得很清楚,那麽这是佛家讲的感应。这桩事情是我七十九岁的时候在北京遇到的,我住在旅馆,五洲旅馆,在北京生了四天病,梦中见到的。
这一篇应该有莲友曾经听过或看过,也有人信以为真,让人误以为他不是一般凡夫,他境界高,可以见到阿弥陀佛的报身,这是非常非常严重的误导。
刚刚我有提到,「在众生尚未破空证空证入空性时,欲以有漏有为的色身与音声来求见,也只能见到释迦佛生灭的应化身。是不能见到释迦如来的常住法身,若执色身以为见佛者,是名不解如来所说法,是名不解如来真实义。」何况阿弥陀佛的「绀目澄清四大海,白毫宛转五须弥」,还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的报身,凡夫肉眼怎麽能见得到呢?用秽土地水火风的材料所形成的有漏肉眼,是无法见到阿弥陀佛无为清净的报身。
如《观经》第七观「华座观」讲到除苦恼法时: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善导大师解释这一段以「娑婆化主为物故,住想西方;安乐慈尊知情故,则影临东域」来说明。娑婆化主是指释迦如来,安乐慈尊是指阿弥陀佛,两尊东西方教主,配合的天衣无缝,世尊刚要为众生开讲除苦恼法时,阿弥陀佛马上知情,即时影现法会现场,「影临、影现」以现在的解释用词叫做「投影视讯」,以佛法用词叫做「化身应现」,不是本尊亲临现场,不是弥陀报身亲临现场。
《涅盘经》也提到释迦如来的净土:
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四十二恒河沙等诸佛国土,彼有世界,名曰无胜。彼土何故名曰无胜?其土所有严丽之事,悉皆平等无有差别,犹如西方安乐世界,亦如东方满月世界。我於彼土(无胜世界)出现於世,(今)为化众生故,於此土阎浮提中现转法轮。非但我身独於此中现转法轮,一切诸佛亦於此中而转法轮。
这里说明十方诸佛都与释迦佛一样,从他们的净土,来到阎浮提的秽土,示现成佛。而他们的报身,仍然不动本座,继续安在各自的净土。
在《般舟三昧经》中,记载跋陀和尊者入定,弥陀现前,此时跋陀和尊者和阿弥陀佛有一段精彩对话:
跋陀和尊者问:「持何法,得生此国?」
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专念故得往生。」
如同《观经》的十三种定观,虽然观想成就,定中所见极乐世界种种依正二报,相较於极乐真实报土的依正而言,也都是假观的方便。就像跋陀和尊者的情况一样,终究还是要回到名号,回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才是见到真佛,才是真正见到阿弥陀佛的报身。
所以凡是在秽土所见的佛都是生灭的应化身。佛的报身不会在秽土出现的,佛的报身只能在报土见。但是,唯有阿弥陀佛,将他的法身、报身、化身三身,穿上了「南无阿弥陀佛」的这件外衣,使秽土众生称念,当十方众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当下,即见阿弥陀佛报身,所以阿弥陀佛的报身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这就是阿弥陀佛之所以被十方诸佛共同赞叹的地方,也是十方诸佛做不到的。
而《阿弥陀经》与《金刚经》是完全相反。
阿弥陀佛主动以兆载永劫的时间,完成了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经五劫的构思,开发设计出一套「十方众生,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程式,然後将这个程式的软体,安装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中,十方众生只要按下「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的启动键,阿弥陀佛就顺着这个程式的运作,自然去执行「十方众生,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功能,圆满他与十方众生的约定,完成他对十方众生的许诺。
所以《金刚经》是从离相开始,离三界六道的虚妄轮回的污染相,因离相无相,而证入「诸相非相」,才能见「诸法实相」,最後到达「究竟涅盘」的终点。
《金刚经》是圣道修行的法门,是从因向果的自力法门,圣道法门从因地修行起点开始,入大乘的最低标准是初信位、断见惑。历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至究竟成佛总共五十二个阶位,成佛时间三大阿僧只劫之久。而且光是证入初信位,已经不是末法众生所能想像的。
而《阿弥陀经》是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佛地果德,让众生称念,当众生称念时,即是见佛时,即是往生时,即是成佛时,即是度生时,三际一时,一时三际,焉可思议!
净土宗是果地法门,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即因即果,因果同时,所以当众生踏上念佛的起点,阿弥陀佛已经将他「究竟涅盘」成佛的终点,拿到念佛人的起点,所以念佛时,起点与终点同在一点。这就是净土法门的殊胜。
长久以来各宗在解释弥陀净土,都掺杂了自家的教理,造成严重的混淆。也因此善导大师不得不以弥陀化身的身分,示现於此,着立《观经疏》而说:
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应知。
「楷定古今」四字何其悲壮!
「楷定古今」就是要净土宗重回佛法对话平台,要拿回对话的主导权,要拿回主导声量的话语权。
善导大师,着《五部九卷》,开创净土宗,以净土一宗统摄一代佛法,而又令一代佛法皆各得其所,无与伦比地圆融通达,无庸置疑地楷定古今一切关於念佛往生的说法。所楷定的对象有哪些?有天台宗开宗祖师智者大师,有号称「释义高祖」的慧远大师,有三论宗开宗祖师吉藏大师……等等等等,这些数不胜数的祖师大德,这种楷定的份量之重,真是「佛法无善导大师一人说,虽智如各宗祖师者莫能解」!
所以《无量寿经》说:
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
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又说:
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
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
「二乘」是指大乘与小乘,即是《阿弥陀经》的与会代表: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少免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阿弥陀经》与会圣众的排序:小乘以长老舍利弗为首,大乘以文殊师利法王子为首,舍利弗与文殊师利是大小二乘智慧第一的代表。连舍利弗与文殊师利都「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
净土法门,深不可测,连一切大阿罗汉、大菩萨面对净土法门,都像天生的盲人一样,无法探究到佛的真实心意。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古往今来,到底谁解说的佛法最可信呢?唯「佛」独明了!这尊「佛」是谁,便是举世公认阿弥陀佛化身的善导大师!包括印光大师在内的众多明智古德,都一致高举善导大师「所说当作佛说看」!
印光大师言:
诚所谓一代时教,皆是念佛法门之注脚。
换句话说三藏十二部都是为了解释说明「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也就是说,《金刚经》所代表的一切大小乘经典,都是为了要服务《阿弥陀经》的「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而讲说;也就是说,《金刚经》所代表的一切大小乘经典,都是为了要衬托「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而设立,所以净土宗必然要回到以《阿弥陀经》为主的对话平台,要让「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成为佛法的主流核心。
印光大师说:
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
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
换句话说,一切佛法都是从净土法门分流分支出去,一切的修行最後都要回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终点。
所以说:
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
《般舟三昧经》诸佛成佛之法:
三世诸佛念阿弥陀佛而得做佛。
《弥陀要解》释迦本师成佛之法:
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於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虽然禅宗已无相为宗,开悟之後,仍然要回归净土。
否则就如莲池大师所说:悟後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
禅宗有一句话头: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一归「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处。
为什麽,道理安在?
因为六字名号一遍法。
虽然印光大师说:
净土,乃特别法门。其余,乃通途法门。离则两益,合则两害。
又说:
净土法门,不可以《金刚经》之道理及禅宗之道理论。各别论之则有益,混融论之则有损。
所以只要理清分别出特别法门与通途法门,净土门与圣道门,自力与他力之间的界线。进而让行者知道圣道自力修行之难,净土念佛往生成佛之易,相较对比之下,让圣道自力行者转入他力易行的净土专称弥陀佛名。
最後总结:
圣道门的起点是离相,终点是证入实相;净土门的起点是着相念佛,名号是实相故,念佛即是念实相,与实相一体,所以念佛当下即得实相。
虽然终点都是要到涅盘彼岸,但是圣道门以自力修行证入,净土门以他力称名得到。难易之别如「天壤云泥」都不足以形容他们的差距。
所以知道这个道理後,才能拥有享受安心念佛四重奏的权利,也同时放心享受,阿弥陀佛接引念佛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义务。
四重奏:第一重名号即信心。
第二重信心即念佛。
第三重念佛即往生。
第四重往生即成佛。
当然在享受这些权利之余,我们也要尽「自信教人信,真成报佛恩」的义务。
所以回归善导,专依善导,专弘善导,请从我辈善导传承弟子开始吧!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