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
百丈大师为中国禅门立清规,奠定了丛林参学之禅风,这20条要则的开宗明义,就点出了修行的关要:「无事为兴、念佛为当」,这真是独具只眼,老婆心切。从善导大师(613~681)确立净土宗,经怀感(639~699)—–承远(712~802)—–法照—–少康(?~805)几位法师的弘传,到了百丈(720~814),禅净二宗已各成教行,不相上下;百丈禅师却有这样的心量与慧眼,说出这样深切如实的话,预示了末法学人的归趋与依靠。
有人说:参禅而明心的祖师,竟然说「修行以念佛为稳当」[1],在唐朝,禅宗与净土互相不入,念佛人不参禅,参禅者不念佛,…….禅师在禅净相争之秋,能有此独到的见解,令人感敬。
有人说:修学净土法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的当下,就得到阿弥陀佛光明愿力的加持护佑[2],让我们远离种种的魔障。……《百丈禅师丛林二十条规约》谈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堪称经验之谈。
有人说:百丈禅师(720~814)没有门户之见,他认为修禅得顿悟,要利根之人。[3]末法修行者,最方便直截的是念佛。百丈禅师的唐代,禅宗兴盛,少有人修念佛。
百丈大师所谓的「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可从几个方面来说,「修行」与「念佛」有时相同,如圆瑛法师云:「修行与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业分别。……念佛法门能令众生三业清净,即是修行之法。」或云,念佛是「修行之特别捷径」,如《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有时相对,若依道绰大师的判教,就是「圣道」与「净土」二门[4],或印光大师所云「通途」与「特别」二法[5]的差异,慧净法师云:
圣道门就是「自力修行」之教,就是期望能以自己的力量,生生世世於六道中不失人身,修行六度万行以证果,但这只有圣者的根器才能,故谓之「难」。而净土门则是「他力信心」之教,今生此时於娑婆世界一向念佛,往生极乐净土以证果,这是凡夫所堪,故谓之「易」。
「圣道门」要在此土修无量正法,断一切烦恼,得证圣果。净土门是靠佛的愿力往生净土,依诸佛菩萨神力加持而自然成佛。这不只是法门之「难、易」的比较,更重要的是时节与根机之「成败」的抉择,《安乐集》云:
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一切众生,都不自量: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未曾措心;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
时值「末法」,机乃「下劣」,若「不自量」而选修「圣道」诸宗,则因「去圣遥远」、「理深解微」而无所成就,或更造诸恶而堕落。这是当前的现实,所见多半是失败、绝望的例子。所幸,诸佛的慈悲,必不令众生永远沉沦,「关了一扇门,必开另一扇窗」。阿弥陀佛为我们留下最後一条路:念佛往生净土成佛;而且专为一切不堪修行圣道的烦恼恶业凡夫:「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慧净法师「《念佛感应录》编者序」云:一句弥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总持总念诸佛、诸菩萨、诸经咒、诸行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亦谓「该罗八教,圆摄五宗」。既得临终往生净土,亦获现世身心安乐。……永明禅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智随法师《阿弥陀经要解》略注[6]: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广开八万四千法门,皆为众生了生脱死。唯称名念佛,求生净土一法,最直接,最圆顿,最简易,最稳当。……「至稳当」者:有愿必生,称名必生,万不漏一。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诸邪业系,无能碍者。
世间大多数人是无力自救的,但碍於自尊、我慢及社会教育(自立自强、天助自助),也不轻信他人,要靠自己的能力在苦海中泅泳或忍耐,非到力竭灭顶之前,绝不认输。得(被)救,似乎是羞耻或不负责的,让人难堪;因此,虽自知无能(力),也要装样、矜持一下,不肯直下承认或虚心自省,却在心中嘀咕:总不能未起跑就弃权,尽心致力或装模作样的奋斗、挣扎之後,才可以说「尽人事,听天命」啊!然而,经过这一阵子耽搁、折腾,或许就忘却了因缘、错过了时机,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清.《花月痕》)。阿弥陀佛的「悲愿」平等无条件,一切众生都有「得救」的希望;为什麽?从下往上数,五逆十恶的罪人都能往生了,何况中品上品的善人。这个讯息,对於还在找出路的众生,这是一个死里逃生的「希望」,若已有初步了解并信受愿生者,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可从佛经的圣言开示及历代的往生事蹟,得到证明。明.妙叶《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阿弥陀佛慈悲愿力,遍周法界,普接众生,作大摄受,不令漏失。阿弥陀佛阴入界身,遍同法界,普示众生,令彼了悟,不令退转。是故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皆我弥陀愿力所持。犹彼慈母,爱惜婴儿,怀抱乳哺,不令失念。父母爱儿,但止一世,报尽则休;佛念众生,世世不舍。以是义故,能於我佛大愿之中,一称其名,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信有旨矣。
每个人这辈子的行善作福,差不大,若比起阿弥陀佛为我辈往生净土而修行恩赐的功德(无缘大慈),可说是微不足道,乃至等於没有。因此,个人所行的小善小工,没甚麽可比较自珍的,修行成佛乃无量劫的累积,不只看这一生的作为(但也不因善小而不为)而已,因此,今生只是随缘而行善,且随作随忘;唯一不能片刻懈怠或失忆,而应随时随处,心到口到身到的是:「称名念佛」!这件事要从始至终,坚持到底,因为,这不仅是眼前生命的依靠,也是永恒得救的希望。
《无量寿经》有五段重要经文:1.《释迦出世本怀文》:「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於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2.《第十八愿愿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3.《第十八愿成就文》:「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4,《付嘱流通文》:「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5.《特留此经文》:「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这五段文,说的是同一个心,同一件事,就是阿弥陀佛为了救度众生而修行,而成佛,而建立净土,而赐下名号,给一切罪恶凡夫的我们,回头是岸,绝处逢生的希望。慧净法师《《无量寿经》大意》:
三恶道的众生,尤其是在阿鼻地狱,完全只有受苦,怎麽会有时间来思维、受持,来行善积德呢?没有那种环境,也没有那种心力,……极乐世界是佛的境界,是报土,要进入那种境界,即使地上的大菩萨,也要靠阿弥陀佛的力量。
一切众生,出现在人世间的目的,就是要了脱六道生死轮回,进一步还要成佛、广度众生。因此,第十八愿也是我们众生的本怀,是我们众生的救主。若没有第十八愿,我们就没有得救的希望,……。唯有第十八愿的完成,我们才有得救的希望、往生的可能。
净土三经中,阿弥陀佛於二处「现其真身」:《大经》「灵山现土」,端坐说法;《观经》「住立空中」,亲临娑婆。或结跏趺坐而不动不摇,却显现於十方,遍满於宇宙,一切众生都在其观照救度中,《法事赞》:「一坐无移亦不动,彻穷後际放身光。灵仪相好真金色,巍巍独坐度众生。」或来此娑婆而立身空中,乃为了随时救拔(立撮)临入三恶火坑的罪恶凡夫,《观经疏》:「三恶火坑,临临欲入。若不举足以救迷,业系之牢何由得免?为斯义故,立撮即行。」这可说是行住坐卧,不离众生;慈悲方便,摄取不舍。因此,念佛人只须发一个愿「称名往生」愿—–直接的随顺,相应於第十八(根本)愿,即得领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全部功德[7]。,弥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誓度一切众生,故众生皆与弥陀有(强弱、善恶、远近……)缘,无一遗漏,在弥陀心中(愿力+智慧+神通),不受限於所谓「不度无缘人」之通例。阿弥陀佛为什麽要救我们?
1.从我这边是自觉「愚恶」无可救药;从佛那边,则明见众生皆有佛性,皆是可造就之材,皆有能(平等)成佛之性,但不自知而无明所覆,迷物执我,轮转六道。是可悯者。「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
2.若能信受弥陀救度,往生极乐,超劫成佛之後,即可於十方世界广度众生。这对於阿弥陀佛及一切众生,都是利多长红之举也。《无量寿庄严经》:「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慈悲,利益诸群品。」
注释:
[1]如本法师佛学讲座
[2]大安法师
[3] 佛弟子文库 》 其他法师 》
[4]「圣道门」是依自己的力量,在此娑婆修六度万行,以断惑证真,入圣得果。「净土门」是乘弥陀愿力,往生净土,在净土断惑证真,趣入菩提。
[5]《近代往生传》序:「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复周智茂居士书》:「二种法门,不可并论,而具足惑业之凡夫,可不慎所择哉?」《无量寿经颂.序》:「於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古今多有深入经藏,彻悟自心,於此法门,不生信向者,以死执仗自力通途之教义,论仗佛力特别之因果之所致也。」
[6]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即心即佛)、至圆顿(即佛即心)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於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不简机务)、至稳当(不假方便)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7]道隐法师《佛说无量寿经甄解》:「行愿品十种行愿,即是二十二愿之广注解。」慈舟法师《开示录》:「阿弥陀佛是总相,普贤菩萨十大愿是别相。」又:「念阿弥陀佛,即具足十大行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