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韦提希夫人於苦海中寻觅解脱之光
在遥远的古代印度,有一位尊贵的夫人,名曰韦提希,她的存在宛如浊世中的一朵孤高清绝的莲花,傲然绽放於历史的洪流之中,又似那哀愁而温柔的月色,静静地倾洒在尘世这片浩瀚无垠的苦海之上,为迷途的旅人带来一丝慰藉。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以细腻入微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韦提希夫人由对娑婆世界无尽苦难的深深厌倦,转而渴望求生极乐世界的曲折心路历程。这幅凄美绝伦的心灵画卷,彷佛将我们带入夫人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她对娑婆世界苦难的痛彻心扉,以及对极乐世界美好的无限憧憬。
在阅读这些文字之时,我们宛如穿越了时空,亲眼见证了韦提希夫人在茫茫苦海中奋力挣扎,她的心灵之火逐渐燃起,对极乐世界的渴望犹如璀璨灯火,不仅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也温柔地抚慰了我们每一个在困境中踟蹰的凡夫俗子:
言「举身投地」者,此明夫人内心感结,怨苦难堪,是以从坐踊身而立,从立踊身投地。此乃叹恨处深,更不事礼拜威仪也。——《观经疏・序分义》
「举身投地」——此四字犹如一幅凄美绝伦的画卷,悄然在眼前铺陈开来。韦提希夫人,她的内心世界满载着无尽的哀伤与郁结,那份怨苦之深沉,超越了言语所能描绘的极限。她再也无法承受这世间层出不穷的苦痛与折磨,於是,她猛然挺身而起,继而又奋力投身大地,这一举动,是对悲惨命运最深切的悲叹,是对无尽苦难最直接而强烈地控诉。在这一刻,所有的礼拜威仪、繁文缛节,在她心中都已化为乌有,只因那刻骨铭心的痛苦,早已让她忘却了世间的一切束缚与规范。
言「号泣向佛」者,此明夫人婉转佛前,闷绝号哭。——《观经疏・序分义》
「号泣向佛」——这四个字宛若一曲哀婉动人的乐章,轻轻回荡在我们的心田,激起层层涟漪。韦提希夫人,她那婉转低回的啼哭声,如同秋日林间最後一片落叶,在凄风中无助地飘零,满载着无尽的绝望与哀伤。那声音,如泣如诉,穿透了时空的界限,直击人心最柔软之处。而她的泪水,犹如断了线的珍珠,一滴滴洒落在尘埃之中,每一滴都凝聚着她深沉的苦楚与无尽的哀伤,是最为真挚的情感流露,让人不觉心生怜悯。
言「白佛」以下,此明夫人婉转涕哭,量久少惺。——《观经疏・序分义》
当韦提希夫人终於勉强遏制住了那如潮水般奔涌的泪水,她的双手紧紧交握,彷佛在寻找着内心最後一丝力量的支撑。缓缓地,她抬起了那双饱含哀愁的眼眸,视线穿越眼前的迷雾,定格在了庄严而慈悲的释尊身上。
她开始「白佛」,声音虽轻柔,却在这寂静的空间中显得格外清晰。那嗓音里,虽仍残留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如同雨後初晴时空气中残留的水汽,却已无法掩盖其下透露出的一种前所未有的决绝与坚定。
在这一刻,韦提希夫人的心灵彷佛经历了一场洗礼,她顿悟了生命的真谛——在这个娑婆世界中,苦难如影随形,无处不在,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天神,还是卑微如尘土的生灵,都在六道轮回的巨轮下,无一幸免地在这无尽的苦海中浮沉、挣扎。
韦提希夫人深刻体会到了众生皆苦,而这份体悟,让她的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昇华。她的眼神中,既有对过往苦难的释怀,也有对未来希望的坚守,那是一种超越了个人悲喜,对生命本质深刻理解後的宁静与坚韧。
夫人遇自身苦,觉世非常,六道同然,无有安心之地;此闻佛说净土无生,愿舍秽身,证彼无为之乐。——《观经疏・序分义》
韦提希夫人曾听闻佛陀教诲,知晓有一片净土,那里无生无灭,是超脱轮回的彼岸。这份认知,如同暗夜中的一束光芒,照亮了她心中的迷茫与绝望。於是,她的心中油然而生出一股强烈地向往,渴望能够舍弃这污浊不堪的肉身,去追求那永恒的喜乐之境。
这份决心,犹如破晓之际初露的晨曦,虽起始微弱,却蕴含着不可动摇的坚定,它毅然决然地照亮了韦提希夫人前行的征途,使她在茫茫苦难之中瞥见了希望的曙光,那是一抹穿透阴霾、引领方向的温暖光芒。这份力量与勇气,不仅支撑着她跨越重重困境,更穿越时空的界限,让未来的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那份对美好境界不懈追求的精神力量。
言「愿我未来」以下,此明夫人真心彻到,厌苦娑婆,欣乐无为,永归常乐。但无为之境,不可轻尔即阶;苦恼娑婆,无由辄然得离。自非发金刚之志,永绝生死之元;若不亲从慈尊,何能免斯长叹?——《观经疏・序分义》
「愿我未来」——夫人的言辞间,流淌着不可动摇的坚定与决绝。她的心灵,已然在苦难的洗礼中彻底觉醒,对这娑婆世界的无尽苦难,她抱以深深的厌恶与摒弃,而心中那份对无为乐境的向往,却如同明灯,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
韦提希夫人内心深处,怀揣着一个永恒的渴望——归於那常乐我净的彼岸世界,那里是心灵得以安息的理想之境。
然而,她也深刻地意识到,那片无为之境并非触手可及,它如同遥挂天际的星辰,需以无尽的修行方能企及。同样地,这个充满苦恼与纷扰的娑婆世界,亦非轻易就可逃离的牢笼,它的纠葛与束缚,深深植根於每一个众生的心灵之中。
韦提希夫人深知,要实现心中的愿望,除非她能将自己的决心锻造得如同金刚一般坚韧不拔,誓要彻底斩断生死轮回的枷锁;除非她能亲身依止慈悲无上、智慧无边的佛陀,以佛的法力为舟,以佛的慈悲为帆,方能穿越苦海,抵达彼岸。否则,那源自心底、绵延不绝的叹息之声,将如同梦魇般伴随她此後的每一个日日夜夜。
「愿我未来不闻恶声恶人」者,此明如闍王、调达,杀父破僧,及恶声等,愿亦不闻不见。但闍王既是亲生之子,上於父母起於杀心,何况疏人而不相害?是故夫人不简亲疏,总皆顿舍。——《观经疏・序分义》
「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遇恶人」——这字字句句,都是韦提希夫人内心深处的恳切祈愿。她所期盼的,是远离世间一切如闍王、调达那般,行径恶劣、杀父破僧之徒,以及那些刺耳之声、骇人之事,愿自己今後不复耳闻,不再目睹。
想那闍王,身为亲子,却对生身父母起了弑杀之心,其行径之恶,令人发指。试想,连至亲骨肉尚可残忍相待,又何况是对那些关系疏远之人呢?岂不更是肆无忌惮,任意加害?
面对这世间的恶行,韦提希夫人并未被个人的情感左右其公正的判断,她的心怀超越了亲疏有别的狭隘界限。在她的内心深处,不存在偏袒与偏见。於是,她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舍弃之路,不论是曾给予她温暖与陪伴的亲近之人,还是那些疏离的关系,乃至是善缘与恶缘的交织,她都以一种超凡脱俗的勇气,一并舍弃,不再执着。
二、我们正置身於苦难交织的尘世洪流之中
诚然,韦提希夫人,她的存在犹如一面清澈透亮的明镜,不偏不倚地映照出我们每一个凡夫俗子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轮廓,让我们无法回避,也无法掩饰。她所承受的无尽苦难,就如同漫漫长夜中那刺骨的寒风,无声无息却又锋利无比,轻而易举地穿透了我们每一个脆弱生命的防线,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宿命枷锁的沉重与牢固。在这个世界上,无人能逃脱这宿命枷锁的束缚,无人能在苦难的洪流中找到一片真正的安宁之地。
因为我们,正置身於这片广袤无垠、充满苦难的天地之间,被无尽的烦恼紧紧缠绕,彷佛被无情地抛入了一片深不见底、波涛汹涌的苦海。我们在这苦海中奋力挣扎,却始终难以触及那解脱的彼岸。
言「此浊恶处」者,正明苦界也,又明器世间,亦是众生依报处,亦名众生所依处也。——《观经疏・序分义》
所谓「此浊恶处」,实则是直接点破了这尘世间的无尽苦难与深沉污浊,同时也是对器世间——众生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的深刻揭示。它是众生因果报应、业力所感的显现。
在这片浩瀚无垠、广阔无边的天地之间,每一个生命都无一例外地深切感受到了周遭的污浊与苦难。那些初看之下璀璨夺目、繁花似锦的景象,在仔细凝视之下,却渐渐失去了它们原有的光辉与意义,转而呈现出一片荒凉冷漠、了无生趣的苍凉之态。在这个被苦难笼罩的世界里,温暖与希望彷佛成为了遥不可及的梦想,难以在现实的缝隙中寻觅到哪怕一丝一毫的踪迹。
言「五苦所逼」者,八苦中,取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苦,此名五苦也。更加三苦,即成八苦:一者五阴盛苦,二者求不得苦,三者怨憎会苦,总名八苦也。此五浊、五苦、八苦等,通六道受,未有无者,常逼恼之。——《观经疏・序分义》
谈及「五苦所逼」,实乃人生旅途中的沉重篇章。在佛教所言的八苦之中,特取生、老、病、死、以及爱别离此五者,冠以「五苦」之名,深刻描绘了人生旅途中的种种不幸与苦难。
而若再添三苦,便构成了完整的八苦之图:一是五阴盛苦,即色受想行识五蕴炽盛,使人沉沦;二是求不得苦,心中所愿,往往难以如愿以偿,留下无尽遗憾;三是怨憎会苦,与冤家对头不期而遇,心生怨怼,难以释怀。这八苦,如同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紧紧束缚着每一个在尘世中挣扎的生灵。
五浊、五苦、八苦,这些名词背後,隐藏的是六道众生共同的苦难与挣扎。无论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还是地狱,无一能幸免於这无尽的苦海。它们如影随形,常伴左右,不断逼迫、骚扰着每一个生灵,让人无处可逃,无处可躲。
三、阿弥陀佛慈悲降世,救苦济难
这尘世,宛如一幅精心雕琢过的苦难画卷,每一道笔触、每一抹色彩,都深深烙印着无尽的哀伤与无奈,彷佛在低声诉说着那些被岁月风尘所掩盖的往事。
我们孤独地行走在这画卷之中,亲身感受着岁月的冷酷与人生的无常,彷佛置身於茫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随波逐流,无从把握。
苦恼如影随形,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无尽的迷茫与挣扎中,急切地寻求那一缕微弱却充满希望的光芒,以期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
就在这苦难深重的娑婆世界里,阿弥陀佛如同一位慈爱的父亲,带着无尽的慈悲与智慧,翩然而至。他的到来,是为了拯救我们於水深火热之中,为我们指明一条通往极乐世界的康庄大道。这条道路,正是救苦的净土法门,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心中的黑暗,引领我们走出苦难的泥潭,迈向那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彼岸。
但以娑婆苦界,杂恶同居;八苦相烧,动成违返;诈亲含笑,六贼常随;三恶火坑,临临欲入。若不举足以救迷,业系之牢何由得免?为斯义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也。——《观经疏・定善义》
娑婆世界,这片广袤而苦难深重的疆域,实乃杂恶并存、苦海茫茫之所。众生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居住,却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八苦之火的煎熬——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这八苦之火熊熊燃烧,交相煎迫,稍有不慎,便会使人陷入违逆之境,心力交瘁,无处可逃。
在这片苦难之地,虚伪的亲昵与含笑背後,往往潜藏着狡诈与阴谋,如同暗流涌动,令人防不胜防。而六贼——眼、耳、鼻、舌、身、意,更是如影随形,时刻相伴,它们以种种诱惑,陷人於无尽的贪慾、嗔怒、愚痴之中,使我们难以自拔,沉沦苦海。
而三恶道的熊熊烈焰,如同幽灵般紧紧尾随在每一个生灵之後,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威胁。那烈焰彷佛张着巨口,随时准备在转瞬间将我们吞噬,让我们坠入那万劫不复、永无出头之日的深渊之中。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倘若不是阿弥陀佛毅然决然地踏上征程,去拯救那些深陷苦难泥沼、无法自拔的众生,我们又何谈挣脱那沉重如山的业力枷锁,何以避免沉沦於无尽的苦海之中?正是源自於内心深处那份对众生深切的悲悯,促使着阿弥陀佛当机立断,不容任何迟疑与拖延。
阿弥陀佛不能再仅仅端坐於莲花宝座之上,静静地观察世间的纷扰与变迁,而是需要挺身而出,主动出击。阿弥陀佛要紧紧抓住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运用他那无边无际的智慧与深广无垠的慈悲,去指引那些迷失方向的众生,去拯救那些在苦难中苦苦挣扎的灵魂。
善导大师的这段文字,满载着深情厚意,每一句话都彷佛渗透着泪水,深情而真切地刻画了娑婆世界那无尽的苦难与迫在眉睫的危机。它不仅展现了众生在苦难中的挣扎与无助,更凸显了阿弥陀佛为拯救我们而毅然决然、毫不迟疑的英勇行动。这不仅仅是对深陷苦难中的众生发出的一份深情呼唤,更是对阿弥陀佛那伟大救度精神的一首崇高颂歌。
在这段文字中,我们彷佛能够感受到阿弥陀佛那慈悲为怀、救度众生的坚定决心,以及他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艰辛与努力。这份深情与付出,让我们深受感动,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在阿弥陀佛的拯救下,我们一定能够逃离苦难,走向光明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