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十八愿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时,心中产生了惶恐和不安,自己万一有这方面的罪业,一旦「唯除」掉了不被救度,所以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的唯除如何理解?
这样的问题在净土法门很有代表性,对於十八愿中最後这八个字,如果单看这一愿的文字表面,肯定会不理解的。
这个「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真的被除去了吗?回答问题三步骤,经证祖证、传承、例证(事证),我们法师讲解任何问题,都要有依循此流程。
阿弥陀佛发下超世大愿,要平等救度十方一切众生,那麽这个十方众生是没有什麽条件限制的,自然也就包含了五逆谤法的众生在内。所以《无量寿经》说:「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阿鼻众生,就是五逆谤法的众生。
阿弥陀佛要度尽阿鼻苦众生,也就是说要度尽五逆谤法的人。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第一愿:
世尊!我发誓言,愿如世尊,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所有一切众生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受我法化,不久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皆得身真金色。
我们要问为什麽三途的众生也能往生?很简单!就是因为法藏菩萨发愿的愿力绝对救度嘛。彰显法藏菩萨对三途众生绝对救度,我们可以从《大乘无量寿庄严经》第一愿看得很清楚。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是宋译的《无量寿经》版本。第一愿法藏菩萨就说: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从因愿文我们就知道,法藏菩萨誓言要救度三途众生。那三途的众生造作什麽样的业因会堕入三途,难道是守三皈、五戒、十善,行六度万行而堕入三途的吗?当然不是啊。就是因为贪、瞋、痴的烦恼,造作杀、盗、淫、妄罪业,才会堕入三途;就是逆谤之人堕落三途,法藏菩萨以愿力绝对救度。
这些我们只从十八愿文字表面是看不出来的。
再看《观经》的下品下生,又明明白白地显示出逆谤的阿鼻众生得到了阿弥陀佛慈悲的救度。
《观无量寿经》:
下品下生者: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来看看《观经》的下下品这段经文:
我非常喜欢读诵这段「下品下生」,因为这里边体现出佛的慈悲。一切众生,无论如何造罪的众生,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无一不得往生,这就是经文的证据。
下面我们随文来解释。下品下生是什麽样的众生呢?「做不善业」,「五逆十恶」,我们说「五逆谤法」、「十恶不赦」,「五逆」是五种极其严重、一定要堕落无间地狱的罪业,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叫五逆重罪。一切罪业当中,杀生罪最重;杀生当中,杀人最重;杀人当中,杀自己的亲生父母是大逆不道,所以称为逆罪。有人甚至连圣人阿罗汉都要杀,连佛都要谋害,像提婆达多,又破和合僧,分裂僧团,这样的罪业简直无可救药,也只有阿弥陀佛能救。
底下说「具诸不善」,「具」是具备,「诸」是很多、一切,一切不善事他都具备。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他的恶,所谓「无恶不作」、「无作不恶」—— 没有什麽样的恶事他不做的,恶到父母都能杀害,这叫「无恶不作」;他只要作的事情,没有一件是善事,这叫「无作不恶」,是这样一个恶人。「十恶」大家都知道,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悭贪、瞋恨、愚痴。在一切法门当中,这样的罪人,靠他的修行,是无法解脱的,所以称为「断诸善根」。这样的众生,在佛的大慈悲智海当中,有没有可以得救的法门呢?有!那就是净土法门。
这样的众生虽然「具诸不善」,但经文当中没有称他为「恶人」,而怎麽说?「如此愚人」,阿弥陀佛要普遍救度众生,不是以我们凡夫的眼光来分辨,「你是善人,他是恶人」,一个造作五逆罪、十恶罪,谤法之罪、谤圣之罪的人,以我们凡夫的分别心看待,是一个罪不可赦的人。但是在诸佛菩萨的心中,却不是这样看,为什麽?因为诸佛如来,已经证悟了平等性智,在因地菩萨的修行转识成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所以已经转识成智的佛陀,慈悲是究竟圆满,叫做大慈大悲。所以佛不叫他恶人、罪人,而说他愚痴,他太愚痴了,太迷茫了,他因为不了解佛法的道理,被无明所蒙骗。比如说,人家打我们、骂我们,我们会很生气,觉得他这麽恶;但是,如果他是一个神经病,我们会很生气吗?你心里面就会怜悯他,因为他犯了神经病,你就不会和他生气。佛看众生也是这样子的,众生被烦恼所诳惑,被业障所束缚,不能自由,而造下种种恶业。在佛眼里,只有迷茫的众生,而没有凡夫这样善恶的分别,「善的我喜欢,恶的我憎恨」,佛是平等大慈,所以这里说「如此愚人」。
佛门有一个着名的禅宗公案。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麽?」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麽。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後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所以佛看众生无善恶。
「以恶业故」,他所造的确实是恶业,若依他本身的因果报应,应该堕落到三恶道中,经历无量大劫,受无量大苦,若论众生自身的因果,就是这样一个结局。可是,他有了转机,他还有那麽一点点善根,他虽然愚恶、造罪,但到临命终时遇到佛法。佛法的不可思议,让不可能的事情成为现实,让不能往生的人也能往生,让将堕地狱的人能够直接超生极乐净土!这就是佛法的不可思议。按照他本身的罪业,要直落地狱,现在马上临命终了,看着就要堕入地狱了,在这千钧一发,可以说千劫万劫难逢、短暂的时刻,他能够往生极乐净土。什麽原因呢?「临命终时,遇善知识」:这就是「临终遇法」,直到临终的时候,才遇到这样尊贵的净土念佛法门。如果这个时候不遇到,必定直落地狱之底,永无超生之日。遇到善知识,什麽样的善知识呢?「种种安慰,为说妙法」,用种种善言软语,种种佛法道理来安慰他的心,给他讲微妙的佛法,「教令念佛」,教他念佛,这是重点。像这样的恶人,我们怎麽安慰他呢?他一生所造的事,没有一件值得称道的。如果行过善,可以安慰说:「某某善人,你一生行善积德,孝养父母,尊重三宝,阿弥陀佛一定很欢喜,现在只要你一念回心,称 『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他听到很高兴;但是这是个五逆十恶、具诸不善的恶人,他的恶事不能提,五逆谤法,十恶不赦,怎麽安慰他的心?那就这样说:「某某人,依你的恶业,确实应堕恶道,可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不嫌舍任何造罪凡夫,而怜悯我等的愚痴,为我等修建不可思议极乐净土,而成就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无论何人,但称名号,彼佛誓愿不虚,决定可生净土。你已经到了最後关键的时刻,现在念佛,为时未晚,阿弥陀佛一定不违本誓,现来迎接。」他一听就高兴了,他就得到安慰了。所以底下说「种种安慰,教令念佛」,唯有念佛一法,才可以让我们得安慰。 《无量寿经》里边是这样说的:「一切恐惧,为作大安。」这是法藏菩萨当初在他的师父世自在王佛的时候发的誓愿,说:众生在恐惧当中,我要为众生作大安慰!像这个人,恐惧到极点了,马上要堕落地狱了,「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念我的名号,我能让你到极乐净土来」。
我们各位修学净土法门,如果心中没有安慰,那不是佛不慈悲,是你自己不了解佛的慈悲,自己在心中制造了一个阴影,吓唬自己。我们今天来修学,就是要把这个阴影排除掉。修学净土法门,心中没有安乐?我们往生的世界是「安乐世界」、「极乐世界」,我们在通往极乐世界的路上也应该是快乐的。结果,我们心中却有种种的疑惑、恐惧和不安,那这件事情很值得思考。
我们看经文。善知识教他念佛,这个人是什麽状况呢?「彼人苦逼,不遑念佛」,他被种种苦恼所逼迫,有四大分离之苦,有种种恶业恐怖之苦,地狱里的小鬼带着铁链来了,火车现前了,能不恐怖吗?而且「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孤独之感。在这样众苦逼迫的情况下,心境能够安宁吗?他能观想吗?不可能了,观不成就了;让他念得怎样清净心,能做到吗?也做不到啊!像我们现在,好好的身体,哪怕发一个烧,清净心就没有了;你又不发烧,身体很健康,坐佛堂里边,你还思想乱跑;像他那个时候,怎麽能达到?「不遑」就是来不及,不知道怎麽念佛,一片慌乱。
「善友告言」,善知识能够观机逗教,「看来他错误理解我的意思了,他以为念佛是应该怎样的凝定心神,达到怎样的清净心,怎样的观想—–这个时候来不及了,错误理解念佛了」,就跟他讲:「如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这个「念」指观念、忆念、想念,「你现在苦恼逼迫,静心忆念做不到,你就张口喊 『南无阿弥陀佛』就行了。」转忆念为口称。这个人一听,「好啊,这能做得到。」能喊爹喊妈,能喊救命,只要能叫出声,就念得出来,所以,他一听,心中就有希望了,「哦,这麽简单,不是要观念,也不是心中如何地清净忆念,也不是如何集中心神、凝定心志,就口称就可以了。」他就怎麽样?「如是至心」,「至心」就是心中真切,当下接受,「令声不绝」,他就一声一声地念出来了 (所以,我们净土法门,口中出声就够了),就这样的人,这个时候,要他怎样念佛呢?「不绝」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代表他心里边一旦仰靠这尊佛,就不改变、不断绝,这样的心,表现在外表行为上,就是一声一声的念佛;念了几句呢?「具足十念」,念了十句,「称南无阿弥陀佛」 (有人问念佛念四字还是念六字?四字、六字都可以,都往生,不过,若以净土三部经所讲的,是六字为完整、为全面,这里说「称南无阿弥陀佛」,大家要知道,这是经典的依据。
接下来,「称佛名故」,前面说称佛名,这里说称南无阿弥陀佛,可知佛名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每一念每一念、每一声每一声,都灭掉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命终之时」,一念佛名,自然众罪消除,这时候命终了,很短暂的时间,命终见的效果怎麽样?本来是地狱众火一时来现,阎罗小鬼环绕其前,而现在不一样了,「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一朵金色的大莲花像太阳一样,光明闪烁,来到他的面前。这朵莲花就是阿弥陀佛正觉的莲花,也是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化生的处所,你看,直接就来了,「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一刹那之间就往生净土。
这就符合了阿弥陀佛度尽阿鼻苦众生的大愿。那麽为什麽十八愿愿文中要有这八个字呢? 从《无量寿经》和《观经》这两部经的合参中,就体会了到了阿弥陀佛的良苦用心。
弥陀的良苦用心是什麽呢?
好,首先给大家讲一个五逆罪人念佛往生的故事,以明:五逆谤法的人回心念佛能够往生。
从前,赞岐国多度郡某某乡,有位源大夫。出身贵族的他一生非常凶残,每日不是打鸟射鹿就是捕鱼,经常砍下人的头颅或四肢,当地人对他无不畏惧。一次途中路过正举办法会的庙宇,源大夫径直走进庙堂盯着讲师询问到底在讲什麽,并告诉讲师如若不能讲出令他心悦诚服的事情便会对其手下不留情。当讲师说到了阿弥陀佛,称只要回心转意,不管什麽样的恶人都会被带入往生世界时,源大夫听後立刻要求讲师为其削发,伸手拔刀将自己的头发齐根割下。源大夫出家之意十分坚决,这之後一心往西而去,敲着铜锣呼唤阿弥陀佛,直到听到佛祖答应为止。不论深川大河,高山峻岭。走到寺院的大夫告诉一位持僧,七天後给他送去些食物,七天後当住持再次找到他,发现他在一棵大树上唱念佛号,大夫说佛祖说阿弥陀佛答应了他;再过七天之後,住持发现大夫已坐在了树杈上面西而逝,口中生出了美妙的莲花。
这个故事中的源大夫,从一个凶残无比的大恶人因为一次法会从恶向善,回心一心一意朝着西方奔走,一边走着一边召唤着佛祖,直到阿弥陀佛答应,源大夫才停了下来,最後都是坐在了树杈上面西而逝。源大夫的一生杀生无数,然而当他听到讲师告知自己不论什麽样的恶人也可以见到阿弥陀佛并被引往极乐世界後,他急於成为佛家的弟子,当法师询问源大夫是否需要回家告知妻子老小,把一切都安排妥当时,源大夫没有耽误一刻,立即剃了发出了家。这份虔诚正如书中最後的评述,「由此看来,即便到了末世,如果能发真心,也能出现这样高贵动人的事迹。」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五逆谤法之人,回心念佛,阿弥陀佛也必定救度。
那为什麽五逆谤法极重恶业之人也能念佛往生?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就有做回答,大师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
旷劫以来,备造诸行有漏之法,系属三界;但以十念念阿弥陀佛,便出三界。系业之义,复欲云何?
这个问就是说,我们生生世世造了无量的业,当然包括五逆谤法了,这样曾经造了那麽多那麽重的罪绑着我们在三界之中,怎麽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出去呢?
然後昙鸾大师就回答:「答曰:汝谓五逆十恶系业等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为轻,应为罪所牵,先堕地狱,系在三界者,今当以义教量:轻重之义,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
昙鸾大师给了很好的解释:「汝谓五逆十恶系业等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为轻,应为罪所牵,先堕地狱,系在三界者,今当以义教量:轻重之义,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
昙鸾大师解释的「在心、在缘、在决定」,是说凡夫心是虚妄的;凡夫心虚妄故,依心所造的罪也是虚妄的;罪业由凡夫烦恼虚妄因缘所生,这个造罪的缘也是虚妄的;而佛心是真实的,依心所成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也是真实的,实能胜虚,罪人念佛,如实入虚,不能为碍,所以念佛心是真实心。
「在决定」,就是说造罪後他有後悔的心,後悔了就终止了,这叫有後心;有间心,就是说造罪业了他有後悔的一天,有终止不再造罪的时候,而念佛人临终的时候念一句或念十句是无後心,无间心,他不会後悔,没有时间後悔了,也不会间断了,临命终只剩几分钟了,能念几句算几句,也就是说念佛的时候没有後悔,也不会间断的,这个好理解。
那难理解的是什麽呢?
念佛的心和念佛的缘是真实的,也就是这句名号是真实的。
真实也就是实相,不生不灭的实相功德。昙鸾大师称这句名号为实相身。因为法藏比丘,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在因地发愿修行的时候,是真心也就是真实心发出的愿,而且用实相心、真如妙心来指导自己的身、口、意来修行。得到的是实相功德,因此阿弥陀佛发出了大愿之後,说:「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发完大愿之後,大地六种震动,虚空也来证明。虚空自然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天雨妙花,来随喜赞叹法藏比丘的真实发心。在果上,阿弥陀佛修行无量劫,获得了真实的功德,成就了果上的名号,无量的功德凝聚在这句名号之中,这句名号就是圆满的万德,就是真实的功德,也叫实相身。
这句名号昙鸾大师解释为:名与法同,也就是名体一如。名和体是一,不是二,不是分开两片的。世间的东西名和体是分开的,而佛名与体是合一的,这是名与法同。
名体一如的「如」就是真如,就是实相,就是佛性。
名也是真如实相,体也是真如,叫名体一如。不管是名还是体,都是真如实相,所以这句名号就叫实相身。这句名号就是真实的功德。念佛的人念这句名号全摄佛功德成己功德。因此,念佛的人,念这句名号之後,就得到了真实的功德。有了真实的功德之後当然会生到真实的报土。这是解释念佛的心和念佛的缘,就是这句名号,是真实的。真实的就能灭虚妄。
造罪的时候,昙鸾大师解释,是凡夫以虚妄的心对虚妄的众生造的罪。这里说的心也是虚妄的,众生也是虚妄的,就是假的。虽然罪业是虚妄的,但我们在虚妄的梦中,受到的痛苦却是真实的。那心是假的,众生也是假的。这怎麽来理解呢?
《金刚经》常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三心不可得,就是说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只是一个回忆;现在的也是刹那不住,不可把捉,未来的还没来,只是一个妄想。所以说三心不可得。
凡夫的心就是生灭的心,这种生灭的心就像水上画,不管你是发善心清心还是造恶之心,都如善导大师讲的那样犹如画水。拿个手指头在水上画,画的时候有一个印迹,画完了什麽也没有,凡夫的心就是这个样子。生灭生灭。生的时候好像有一个影子,马上灭了之後又平静了。所以凡夫心是虚妄的。
说完了「心」,再来说「缘」
「缘」就是外面的众生,外面的人、事、环境,也是虚妄的。
为什麽众生也是虚妄的呢?
《金刚经》说:「所谓众生者,是名众生,既非众生。」
众生只是一个假名,有名而无实,所以也是虚假的。《金刚经》最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就是说我们一切造作,通通都是有为之法。有为法即是生灭法,众生本来就是生灭的,我们的身体有生老病死,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所以众生就是生灭法。生灭法就是假法,就是虚妄的,不存在的。
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那怎麽能理解没有众生呢?
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证明众生是假的,人也是假的。
佛说,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不论是自己还是众生,如梦、如幻。大家都有做梦经验,例如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他醒来发现是假的。梦里不管变成了什麽,一醒来发觉梦里的情景都是假的。
比如说:我现在和诸位几个人在一起,我是清醒的,你们几个人睡着了,如果我有他心通的话,知道你们几个正在做梦,假如说,你们几个人梦里边都变成了蝴蝶,梦里感到很真实,你的梦不醒的时候,你真以为自己是蝴蝶。
可你们再怎麽以为自己是只蝴蝶,无论以为这种感觉多麽真实,但我是清醒的,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你们几个人在做梦,梦见自己是蝴蝶,但我绝不会认为你们是蝴蝶。对不对?因为我是清醒的,你们是在梦中。如果我也以为你们几个人成为蝴蝶了,那我就是傻子。
同样的道理,佛是清醒的,我们是做梦的佛。佛看到我们这些颠倒的众生也是佛,只不过是迷惑的佛,做梦的佛。我们本来是佛,但是我们做梦变成了人,梦里边做了人。我们现在都是人,可是在佛来看,我们不是人,我们是佛,因为佛是清醒的,佛不会因我们在梦中以为自己是人,佛也说我们是人。就像我和你们诸位,你们做梦变成了蝴蝶,我是不会以为你们就是蝴蝶,我还说你们是人。
同样的,佛看到我们这些颠倒的众生,其实是做梦的佛,正在六道里做梦。佛一直都认为我们是佛。
这麽一比较,大家就明白了,噢,原来真的没有众生。众生只是一个假名。所以佛说:「所谓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没有众生,只有佛。
通过这个比喻,希望大家善於体会,体会到造罪的众生,他的心是虚妄的,他对的外面的境、也就是外面的众生、环境也是虚妄的,一切的人、一切的六道全是虚妄的。既然是虚妄的,而这句名号是真实的,一实能破万虚。因此,昙鸾大师说,例如千年暗室,明来暗去。
黑暗了一千年的房子,太阳光一照射进去马上黑暗就没有了。这句名号是真的,虽然众生造罪,也受果报,众生是假的,造的罪自然也是假的,也是虚妄的,一句名号投到虚妄的众生的心中,虚妄的罪业马上就被击碎。什麽也没有了。譬如水映千山,一丸击之,倒影悉碎;影岂得言:「我拥千山,为何泥丸之击即便全碎?」
影者,众生妄罪;丸者,称名实德。
我们看《观经》下品之人,只念了一句名号,阿弥陀佛就说:「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就往生了,就是因为在心、在缘、在决定。
在讲一个两位恶性比丘回心念佛往生的故事:
释惟恭,唐朝末年人,在湖北荆州法性寺出家。此人禀性恶劣,对上傲慢无礼,对下恃强凌弱,平日专喜结交各种各样造罪破戒之人。
然而,此人也不是毫无善根,作恶之隙,造业之暇,也尝读经典。当读到净土经典里说「善恶凡夫仰靠念佛皆得往生」之时,心中也暗自发愿,愿於命终得生西方极乐世界。
然而惟恭平素结交的损友实在太多,喝酒的,吃肉的,赌博的,打架的,各式各样的恶人纷纷聚集在他门前,曾无虚日,他终日埋头陪他们造业。
和惟恭同寺的,还有一个叫灵岿的,此人行迹与惟恭同出一辙,两人也算是携手迈步跨向地狱的至交了。荆州的人都知道这两个出家人,有人曾作了一个偈子来嘲讽他们:「灵岿作尽业,惟恭继其迹,地狱万千重,莫厌排头入。」意思是说,灵岿做尽了恶业,惟恭便承继灵岿的行迹与之同造恶业,为他们准备的地狱何止有千重万重,不必厌嫌地狱这麽多,因果报应,岂有毫爽?两人终有一天要并头排入地狱,一个接一个进去受无量苦。
惟恭一次偶然间听到有人口念此偈,当下大惊,不觉心中惶悚不安:「我既造了诸般恶因,焉能逃避得了地狱的果报?」倏然转念又想到过去读经说到的阿弥陀佛,又释然地想:「幸而赖我净土教主阿弥陀佛,悯念我罪愆恶业,拔我涂炭之苦。我今念佛,佛怎麽会眼睁睁看我下地狱呢?」自此之後,惟恭便整束身心,念佛不断,一心求愿往生。
如此过了几年,唐乾宁二年(西元895),惟恭忽病重将死,外人皆不知。
这一天,灵岿走出法性寺大概一百步远,路上忽遇六七个年轻人,他们个个衣装美妙洁净,异乎常人,且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不同乐器,如同龟兹国的乐手。灵岿想,他们大概是来寺院演奏佛乐的,便好奇地问他们是从哪里来的。
领头的年轻人说:「我们从西方来。」又说:「我们来此地是要等一个人,请问惟恭上人所在的寺院在哪儿?」灵岿於是为他们指点方向,一边指一边暗自纳闷:还从来没有人称惟恭为上人呢……
年轻人知道了方向,脸上露出欢喜的表情,忽然又从怀中掏出一个金光闪闪的宝瓶,瓶中忽现一朵莲花,花瓣合起来只如拳头大小,慢慢花开,竟徐徐展开如脸盆大小,花叶之间,不断变幻出种种异光,光彩交映,如数灯相聚,光明照人。
这几人一句话不说,托着花瓶便径直朝着灵岿所指的方向而去,还没到寺门口,几人竟倏忽间隐没不见了。
灵岿望着眼前的景象,大惊失色,想不出这些人到底是什麽来头,便迈着步子飞快地往前赶路,一毫也不敢回头看;见了其他人,也不敢说起此事。
第二天,灵岿回到了法性寺,刚一进寺,忽然听到寺院钟在响,又见全寺僧人都聚集在惟恭房间门前。
灵岿问故,有僧人答:惟恭前一天晚上往生了。就在惟恭断气之前,寺中有僧人梦见一莲花放光,莲花光明临於惟恭室内,久而即见惟恭随莲花西去。
灵岿此时联想到昨天见到的几个奇异的人,原来是接引惟恭往生净土的佛菩萨化现的啊!灵岿把前一天的见闻讲给众人听,众人更加确信惟恭已被阿弥陀佛接引到西方去了。
後来,寺院上下,乃至附近闾里巷间的百姓都听说了这一奇事:一个破戒造罪比丘,只靠一句佛号,临终即被人称为「上人」,进而殊胜地往生净土。於是人们纷纷念佛求生,且常常以此事来勉励灵岿。灵岿亲历此事,又得到众人的劝勉,一改前非,也终日至诚念佛求西,不但生前成为一代净土高僧,临终也同样潇洒自在地往生净土了。
这个故事就是记载的两位恶性破戒比丘回心念佛往生的故事。
那麽为什麽第十八因愿文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而《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之大恶人,佛眼中的愚人,十声称佛,就往生了,这不矛盾吗?
关於此问善导大师在《观经疏》散善义中逆谤除取问答就回答我们了,言:
问曰:如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往生。今此《观经》下品下生中,简谤法、摄五逆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
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
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谤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还发大悲,摄取往生。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止言「若起谤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业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
如果没有善导大师解释,我们看不出第十八愿明明都要救度任何众生了,为什麽最後还附了这两条「唯除」?我们心中难免忐忑不安。
如果老实反省自己,我们内心其实含藏着五逆谤法的恶念种子。反问自己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吗?不敢说自己是个孝顺的孩子;自己没有忤逆父母吗?自己从小到现在,曾经不管知不知、记不记得、有意或无意,都曾经忤逆过自己的父母。经典上「五逆」中的杀父杀母,是就小乘来讲,若以大乘来讲的话,只要我们心中对父母产生过不平、不满、愤恨,就已经造下了五逆之罪了。所以,老实检讨自己,我们可以说三福无分,都是被排除在外的众生。因为有祖师慈悲智慧的解释,让我们顿时充满了希望,突然间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在恐惧中得到了安慰,知道我们是往生有分、当下得救。
上面善导大师的这段法语,有两个意思,一种是抑止,「抑止」就是还未造业时,怕你造了这个罪,提前提醒,说如果造了这个罪就不摄取你了。
因为怕你造业,就提前在十八愿当中提醒,来防止你造这个罪。 因为这个罪很严重,你一旦造了的话,在阿鼻地狱里受无量苦,多劫不能出。这个罪本身的性质是特别重的,因此巧言方便,说不摄取。 可是如果已经造了呢?佛还是得摄取。 对於五逆十恶谤法之人,怎麽办呢?还是要救的。
因为阿弥陀佛的本愿要摄取十方众生,这十方众生就包括有罪的和无罪的。 无罪的自然摄取,有罪的当然也要摄取。
印光大师有四句偈子:
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
非是混滥无简择,怜彼是佛尚未成。
「四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来度众生。
「逆恶」,「逆」就是五逆,「恶」就是十恶,这当中也包含着谤法,如果不是谤法之人,他怎麽会造五逆十恶罪?
「归心」,就是一念回心。「也来迎」,没有一个不来迎接往生的,也就是说「回心皆往」。
如果站在凡人常情的立场上,说「那你这样不是没有原则性吗?你就不分善恶了呀?行善积德和造罪造业都一样,都往生」,所谓「非是混滥无简择」,并不是跟常人一样地不辨善恶。
那麽为什麽这样呢?「怜彼是佛尚未成」,是怜悯本来造恶的众生,他也具有佛性。他之所以造罪造恶,就是因为没有悟得佛性,才在这里受苦受难,所以这一念「回心」,佛是看中他的佛性。
而且,所谓的逆恶造罪,这都如虚空幻影,如瓦上之霜,虚而不实。所以,在弥陀救度的大光明当中,没有破不了的黑暗,没有灭不掉的罪业,没有救度不了的众生。只怕我们不归佛,不靠佛,不信佛,不念佛;不怕说我们这样归投,依靠,信佛,念佛,如果还有障碍,不能往生,那是不存在的。
佛教中不泛有很多逆恶归心之人解脱的故事,这里讲一个印度佛教史上最着名的一个屠夫,屠夫说明他杀了很多人,这个人就是「央掘魔罗」。央掘魔罗是刹帝利种姓,幼年於婆罗门处学习,被师母勾引不成诬以凌辱之罪。老师知道自己不是身强力壮的学生的对手就设计借刀杀人,故意教授邪门外道的升天秘法,即杀死一千人并把他们的手指骨串成项链,死後就可以上升到梵天。当央掘魔罗正准备挥刀杀第一千个人—–自己的生母时,得到释迦牟尼的教化,幡然醒悟,「放下屠刀」出家为僧,最终转凡成圣,证得阿罗汉果。所以我们讲放下屠刀就是回心,归心。那央掘魔罗是证得阿罗汉,那归心念佛就能往生成佛。
在这里在讲一个典故就是释迦牟尼佛昔日在娑罗双树林的时候,他在定中观察阿闍世王患重病,马上就要断气了,我们从《观经》当中就知道阿闍世王身犯重罪:杀父、害母,那有些佛典还记载阿闍世王杀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故事。但我们知道,佛是不会舍弃一人的,不像我们凡夫会认为阿闍世王罪大恶极、罪该万死,所以我们不是佛,因为佛的慈悲就体现在其缘苦众生,故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言:「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所以佛不能见死不救啊,於是佛乃入「月爱三昧」,放大光明。这种光明,像月光一样的清凉,照到阿闍世王身上,他觉得非常清凉,病立刻就好了。
《涅盘经》在讲月爱三昧六种功德之前就说了:「如来等视一切众生, 犹如一子。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一子遇病, 父母之心,非不平等, 然於病子,心则偏多。如来亦尔,於诸众生,非不平等,然於罪者,心则偏重,於放逸者,佛则慈念。」
所以诸佛世尊於诸众生,不观种性、士农工商、贫富时节、日月星宿、工巧下贱、僮仆婢使,善恶凡愚,唯观众生能救护者,则能方便施已慈念救度。
正如净土三经所言,罪业凡夫是正机、正客。所谓正机、正客,就是阿弥陀佛根本要救度的对象,如病者急需医疗救护,溺水者急需救生员施以挽救,亦如乞讨者急需大富长者布施。试想阿闍世王若因病而亡,则必是无间地狱之果,然佛不可不救,譬如子因罪入狱,受其鞭挞刑苦,父母不可不想方设法救子,因血缘故,佛之慈悲甚难思议,世间唯父母爱子之心最为切,然与佛视众生,无可类比。(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