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人普遍信受阿弥陀佛乃「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而一心念佛,愿生极乐,这是於经论有据,於信仰有益的胜解;但也有以一般见解而质疑此特殊意趣,如此可能因小疑而失大利,枉费了佛菩萨及祖师慈悲的教导。以下略举数端说明「佛中之王,光中之尊」的有据,虽不完整、充分,但宁可信其是,而止息此议论。
一、经文如此,中国佛教界,多随喜赞叹,几无异议
1.印顺法师:在十方佛净土中,阿弥陀佛与极乐净土的特胜是:在弥陀净土法门集出时,表示了一项信念:一切佛中的阿弥陀佛,一切佛土中的极乐国土,是最殊胜的。阿弥陀佛初发心时,是世自在王门下的出家弟子—–法藏。初发大心云:「於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中最尊」;且愿其成佛之时的国土,於一切佛国中最理想。世自在王如来为他显示了210亿佛国土,选其胜妙,总合为一,成就了一切净土庄严之集大成;非其他净土可及,其成佛也胜过一切佛,「令我为世雄,国土最第一」。其智慧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诸佛光明中之极明也!光明中之极好也!光明中之极雄杰也!光明中之快善也!诸佛中之王也」!经中广说诸佛的光明差别,极赞阿弥陀佛为「诸佛中之王」,诸佛的「法身」平等,而「年寿、身光、国土」,适应众生的示现方便,则有差别。阿弥陀佛与极乐净土的最胜第一,虽不是究竟了义,而适应世俗「最高」的心境,在「为人生善」的意趣中,引发众生的信向,是有其特殊作用!何况,阿弥陀佛的名号,即是「无量」之意,函摄十方三世一切佛[1]。
2.净空法师:从理(果)上说,诸佛道同,没有高下;从因上说,阿弥陀佛长劫修四十八愿,圆满成就了西方净土,是一切众生修行成佛的场所,一批一批的来,有毕业的,有新到的,永不衰减。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的总名、通号,释尊才赞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理上平等的,事上有别。阿弥陀佛在事相(因地发愿之弘大,佛地果报之庄严)超胜一切诸佛。且诸佛心地清净,等视阿弥陀佛的本愿成就、广度众生,只有欢喜、赞叹,进而协助、促进。以阿弥陀佛的一切功德,为诸佛一体的成就。因为,诸佛共同想做的,阿弥陀佛代为完成了。念阿弥陀佛,就是念一切诸佛;往生极乐,就是生诸佛国。「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是诸佛如来对阿弥陀佛极致的赞叹!「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名号的总称!「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释尊劝我们归依阿弥陀佛,一切诸佛肯定阿弥陀佛是佛中第一,在十方世界替阿弥陀佛招生。阿弥陀佛以其大慈大悲之力,不舍任何众生,慈航普度,这很伟大,故称为王[2]。
3.释大安:阿弥陀佛因地的大愿、大行之所成就「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胜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愿力,大畅诸佛度众的本怀。所以,诸佛以阿弥陀佛为主,尊为「佛中之王」。诸佛为伴,称扬、赞叹、辅助之。
4.释见介:《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吴.支谦译),第17愿:「令我洞视、彻听、飞行,十倍胜於诸佛」;第18愿:「令我智慧说经行道,十倍於诸佛」;第24愿:「令我顶中,光明绝好,胜於日月之明,百千亿万倍,绝胜诸佛」。阿弥陀佛发愿胜过一切诸佛!「阿弥陀佛光明姝好,胜於日月之明,百千亿万倍。诸佛光明中之极明也,光明中之极好也,光明中之极雄杰也,光明中之快善也,诸佛中之王也。」《入楞伽经》:「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以「阿弥陀佛是一切佛的根本佛」、「诸佛皆是阿弥陀佛的化身」,阿弥陀佛的地位到了最高点,之所以被称为「诸佛之王」,是以阿弥陀佛代表一切诸佛,其光明、寿命、智慧、愿力、神通,都是「无量、究竟、圆满」;阿弥陀佛以「无量」立名,包含了一切佛,也代表了共同的佛德;这也显示了大乘佛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思想。《观无量寿经》:「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也等於赞叹一切佛。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
十方三世无量慧,同乘一如号正觉:二智圆满道平等,摄化随缘故若干。我归阿弥陀净土,即是归命诸佛国。我以一心赞一佛,愿遍十方无碍人。如是十方无量佛,咸各至心头面礼。
念阿弥陀佛等於念十方佛,往生极乐等於往生十方佛国。阿弥陀佛的「无量」,包含了一切的人间愿望、宗教理想,是十方佛的最佳代言人。大乘佛教如此聚焦於「诸佛之王」的阿弥陀佛,使净土信仰深植人心,流传广远。[3]
5.慧净法师:《无量寿经》说:「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释迦牟尼佛以「最尊」、「第一」来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又说: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佛佛道同而平等」是众所熟悉的理念,为什麽阿弥陀佛的光明超胜十方,而为「诸佛之王」、「光中极尊」?《大阿弥陀经》:「前世宿命求道,为菩萨时,所愿功德,各自有大小。至其然後作佛时,各自得之,是故令光明转不同等。」诸佛的光明是随其因地之志愿与修行的差异,而有大小的不同。法藏菩萨发愿「於十方诸佛中,最尊第一」。《无量寿经》:「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又:「我建超世愿。」《弥陀偈经》:「发愿踰诸佛。」因地之时,已发超世大愿而有大修行、大成就。且,阿弥陀佛之「胜过一切,唯我第一」的雄心壮志,是为了一切众生易生净土,快速成佛。《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令我後作佛时,於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中最尊。」第17愿:「令我洞视、彻听、飞行,十倍胜於诸佛。」第18愿:「令我智慧、说经、行道,十倍胜於诸佛。」第24愿:「顶中光明,绝胜诸佛。」以上三愿,阿弥陀佛的佛身与佛光,绝胜诸佛。结论云:「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平等觉经》则说:「光明胜於诸佛之明,百亿万倍。」佛的光明(智慧)之相,乃广度一切众生的慈悲与愿力;既然其光明在十方诸佛之中「最尊、第一」,而为「诸佛之王」,这超胜的果德,符应其因地之超世愿行:「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无量寿经》云:「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无量寿佛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又《阿弥陀经》也说十方诸佛同声「称赞」阿弥陀佛,且「护念」一切念佛人。而大藏经中,更有二百七十多部经典,或赞或提阿弥陀佛与极乐净土,是故唐.湛然大师云:「诸教所赞,多在弥陀。」又,《无量寿经》上卷之末「华光出佛」之文(意)说:「极乐世界莲华,现出无量诸佛,是诸佛等,现往十方世界,普为十方众生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於佛正道。」《楞伽经》卷六:「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可知「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的根本佛」、「十方诸佛是阿弥陀佛的化身」,阿弥陀(无量)佛涵盖、代表十方一切诸佛,这显示了大乘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思想,《观无量寿经》:「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阿弥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阿弥陀佛,称念礼拜阿弥陀佛也等於称礼一切佛,往生极乐也等於往生诸佛国。阿弥陀佛的「无量」,包含了诸佛、诸法,也包含了宗教的一切理想,乃至人间的一切愿望。也因十方三世佛及八万四千法,漫无统绪;在弘传上,必须指方立相,令心专注,因此,释尊对阿弥陀佛的赞叹,在引导众生聚焦於「诸佛之王」的阿弥陀佛,往生极乐而速得佛果。[4]
又,「光中极尊」是至高无上的尊贵,以「王」作喻,有两义:自在无碍、最高无二、阿弥陀佛是诸佛之王,专称弥陀佛名,就是称念诸佛名号。所以,念佛是佛法修行的「王道」,是总含。
又:十方诸佛的慈悲,未必能度尽十方(尤其娑婆)众生。《悲华经》:「众生厚重烦恼,……皆悉充满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摈弃,以重业故。」娑婆众生烦恼业重,唯阿弥陀佛能救。《大集经》:「末法时中,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阿弥陀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之功德名号,度尽一切众生。《无量寿经》中,法藏菩萨於四十八大愿之後,又发了「重誓愿」,前三誓偈统摄了其因地愿行与果上名号,并解除众生的疑惑:(1)、「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超世无上的本愿,是弥陀独有,不共诸佛。(2)、「我於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成,超越诸佛的佛身及其功德,是为了普济一切贫苦无智,轮回六道的众生;於无量劫的过去与未来,永远以超世的功德而布施众生,这显示了阿弥陀佛的「他力」救度。(3)「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阿弥陀佛以本愿之名号,回向十方众生,将此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传遍十方世界,让一切众生同称佛名,同生净土,同证佛果,同度众生。以弥陀名号总摄弥陀愿行。三誓唯一名,称之「万德洪名」。第十七愿重誓其名号「超十方」之义:超远,遍满十方世界;超胜,超越十方诸佛。「普济诸贫苦,使至无上道」,乃诸佛所不及。又,诸经所赞,多在弥陀;世间称佛,弥陀唯多。宋译本云:「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大经》云:「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又言:「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因此,唯有弥陀超世的智慧与慈悲之愿力,乃能度尽十方众生,满足诸佛的本怀。
从上所引当代法师对净土三经及相关经典文字[5]的阐述,可知阿弥陀佛以「光、寿」无量(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为特色,因此,经中特别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十二光佛);而「极善、极好、极尊、极雄杰、绝殊无极」之形容,亦可说是「至尊无上」,就是「王」。《无量寿经》云:
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或有人认为「佛佛平等无高下,不应有某佛是佛中之王」;这样的看法也没错,却是从一般道理(通途、共相),从「成佛」的实质(福慧)而言,是(实相)皆平等(法);但若从发愿的大小、摄机的广狭、及法门的难易,以及满足众生的需求,则不妨说(方便)有差别(机)。例有问「佛果平等,光明何异?」日本.望西云:「常同常别:诸佛妙德,内证虽同;本愿别故,光有胜劣。」[6]约时被机,则不变随缘,似不可执理(诸佛之实证)而废事(众生之信仰)也。
二、「王」乃随喜成全之意,不可比拟於世俗之「王-臣」关系
《往生论注》云: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罗刹为君,则率土相噉;……是故兴愿:「愿我国土,常有法王,法王善力之所住持。」
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如来众中,或有强梁者,如提婆达多流比;或有国王与佛并治,不知甚推佛;……是故愿言:「我为佛时,愿一切大众,无能生心敢与我等;唯一法王,更无俗王。」
问曰:观如来庄严功德何所阙少,复须观菩萨功德耶?答曰:……若使但有如来法王,而无大菩萨法臣於翼赞道,岂足云满?
佛中之王,乃是「法王」,而非俗王(国王);虽有「法臣」(大菩萨),乃是方便假名,以其能「於翼赞道」,共同圆满足佛法度众之愿,且发愿为法王,乃为了诫止「罗刹为君,则率土相噉」、「或有强梁,或有国王,与佛并治,不知推佛」,这类考量,是为了众生的专依佛法,离苦得乐;不是学世间俗王之贪夺权利,专制独裁;且经中所说的「法臣」,多为古佛再来或终必成佛[7],故不宜以俗世「君王与臣下」之权位统御来评论。中国儒者亦有「素王」之说:孔子修《春秋》代王者立法,有王者之道(素养),而无王者之位(权位);是故,俗之「素王」、佛之「法王」,皆不宜以凡夫之人王(权势、统治)类比。
中国人好称「王」,汉译佛经中多有此称:世自在王佛、普贤王如来、《华严经》毘卢遮那吉祥威德王佛、普光遍照吉祥藏王佛、法界智灯王佛……地藏王菩萨、山王自在声菩萨、最胜功德宝王出生菩萨、山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世自在王菩萨、梵自在王菩萨、数自在王菩萨、龙自在王菩萨、寂静自在王菩萨、不动自在王菩萨、威力自在王菩萨、最胜自在王菩萨、降魔王众音菩萨……。这麽多以「王」为号的佛菩萨,只是尊称,并无类似世俗的统属关系。
三、诸佛随顺众生「依相而求,较量功德」之习性,而同声称赞阿弥陀佛为佛中之王。
《十地经》云:「初地菩萨,尚自别观二谛,励心作意;先依相求,终则无相,以渐增进,体大菩提。尽七地终心,相心始息。入其八地,绝於相求,方名无功用也。」
善导大师《观经疏》云:「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
智随法师云:净土门是指方立相,住心取境,这是善导大师《观经疏》里明确提到的两个概念。众生离不了相,随时都会执着於相。其他法门是要破执着,净土法门则是善用众生的执着:执着於乐,就有西方极乐;执着於相,就有阿弥陀佛无量功德庄严之相。这是借西方的庄严,满足众生的心愿,所谓「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净土门以「有」度众,让众生发起心往生[8]。
是故,佛果(实)平等而文字(名)性空;为随顺众生「较量功德」之习以劝信、令得利,诸佛又何妨互相赞叹,互尊为王?道绰大师《安乐集》:
凡夫智浅,多依相求……相有二种:一者於五尘欲境,妄爱贪染,随境执着。此等是相,名之为缚。二者爱佛功德,愿生净土,虽言是相,名为解脱。……又彼净土所言相者,即是无漏相,实相相也。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虽是一种拟人化的比喻,其语意中,北辰只是行其所当行(为政以德),而不居中号令,但众星自然被吸引而围拱绕行。阿弥陀佛亦如是超发弘誓本愿,总括诸佛度众之善巧、选集诸佛净土之功德於一身一土,而以「无量」立名,足以代表十方三世一切佛的悲愿与事业,因此,虽(示现)端居於西方极乐,而诸佛普於十方世界随喜、劝谕众生,一心归命而念佛往生彼佛国土,乃因弥陀之弘愿与极乐之殊胜,确实超逾其他,无可伦比。而已生净土之菩萨天人众,亦在弥陀功德之加持下,「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可说是诸佛国土之互通互利。
此外,净土菩萨「於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徧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如此之弥陀,号为诸佛之王,有其实质,非虚名也[9]。
诸佛涅盘中,无此名相分别,亦无高低尊卑,但随顺世间之崇敬而赞之为王,彼此但有随喜而无起伏,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能善分别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且就阿弥陀佛因地之愿行及果地之功德,确可函摄诸佛,故名为无量。
技艺高超、最出色:如「万兽之王」、「汽车大王」,是在专业领域中或脱颖而出,成为楷模、仰止,而未必有(权势)统治之意。诸佛各以因地本愿及果地成就为名号为特色,《金刚经》须菩提言︰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如来源於「无为法」而说,佛弟子依於「无为法」而修。「十住、十行、十回向」是「贤」位,初地以上是「圣位」。「圣、贤」於无为法之「悟」(本质)平等,而「证」(层级)有少分、多分的差别;无为法显现於「三乘菩提」的差别;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77:「以诸贤圣补特伽罗,皆是无为之所显故。」卷363:「(诸)佛及弟子、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为第一义。」佛佛道同,功德平等,唯依其本愿之不同而有缘起之差别相,十方诸佛之所以共赞阿弥陀佛亦是赞此。弥陀本愿(信心念佛)法门,有如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力用,唯佛与佛乃能知之的无上秘密,故佛无问自说《阿弥陀经》,印光大师赞:
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四、一佛出世,千佛拥卫[10],互为主伴,共成佛事
密教坛城,中央本尊,四方四佛—–五方佛代表了五种智慧、降服五毒的功德,可以广救饿鬼等一切众生。中央毗卢遮那佛「法界体性智」,又化育另外四智;东方阿閦佛「大圆镜智」;西方阿弥陀佛「妙观察智」;南方宝生佛「平等性智」;北方不空成就佛「成所作智」。五佛只是一佛,虽有中边五方(五智)之异,但为度化众生而假分别,本尊与化身,指方与立相,乃随众生之心与眼,而所见及功能不同而已。唐.法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云:
主伴互现帝网观,谓以自为主、望他为伴,或以一法为主、一切法为伴,或以一身为主、一切身为伴,随举一法,即主伴齐收,重重无尽,此表法性重重影现,一切事中,皆悉无尽,亦是悲智重重无尽也。……犹如帝网无尽也。
每一佛皆可为本尊而表徵一切;以毗卢遮那佛为主,则四方四佛为伴,就以「常乐我净」表徵佛德。伴可为主,主可为伴,互为主伴而无碍。慈舟法师《普贤行愿品亲闻记》及《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云:
释迦佛与诸佛互为主伴,诸佛赞释迦佛为主;如是於诸佛中,随举一佛为主,释迦佛为伴、亦如是赞之不尽。
释迦佛,阿弥陀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佛佛互为主伴,提起一佛为主,余佛皆伴。……佛佛道同。又阿弥陀佛及释迦佛,皆毗卢遮那佛所化。毗卢遮那佛即性,报佛即相。法报不分,故起化用,可化现一切诸佛。
日本.定仙《华严通关》[11]:
诸佛同体,本报海会,无障无碍,充满法界,如千灯互照,光光增明,应物现形。如一月在天,影现众水,但以众生乱想,无由寄托,标心西方,简余九域。今以弥陀为法门主,则十方三世一切佛刹,尽为弥陀身土,乃至心佛众生,一切趣一,一趣一切,事事无碍法界,主伴具足。……圆顿诸门,无二无别故,所期净土,界彻因源,生一土,即融法界佛刹所修佛号;因该果海,念一佛,即见十方诸佛。於是应当增信不可思议功德诸佛所护念也。……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
一佛为主而说法,则一切他佛为伴;若以他佛说法,亦然。如斯缘起之法,互为主伴。阿弥陀佛与一切诸佛,於度化众生之机缘上,互为主伴,举一收全;以弥陀为主,则诸佛为伴。极乐依报即华藏世界,尘刹互融;弥陀正报与尘刹诸佛,互为主伴,故阿弥陀佛,即十方一切诸佛;极乐世界,即十方一切世界。阿弥陀佛乃念佛人之本尊,根本、独尊、唯一、绝对,无可替代之佛,是信仰之仰靠,成佛之依凭也;阿弥陀佛与念佛众生,相即相入为机法一体也;十方众生若能注心归命此本尊,皆可永离六道,往生极乐,速成佛果;因此可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唯(第)一,最尊无可比,诸佛皆不及;度生无障碍,威神不思议,信者得往生,昇道无穷极。诸佛之起心动念,无不为了给无量众生最极真实之利。【黄念祖居士问答】:
所以称王的原因,就在於最难救度、最极苦痛的三恶道众生,(在恶道之中)蒙光启发,离苦得乐,成就菩提。这是十方诸佛度生大愿(的)登峰造极;……在彼国中寿命无量,证不退转,一切外缘莫不增上,决定解脱,因光成佛,万修万去,万去万证,极安极稳。足证弥陀悲心、愿力、智慧、方便,圆满究竟,超胜一切,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五、结语
明.蕅益大师《弥陀要解》:
不可思议,略有五意: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二、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此皆导师大愿行之所成就。
阿弥陀佛本意,在十方众生闻其名号而起信。此有赖於第17愿「诸佛赞叹」才能达成。《大经》下卷成就文:「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小经》更以十方诸佛出广长舌而证「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小经》言「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十劫,乃至尽未来际之众生,若闻任何一佛之劝信「阿弥陀佛」,而发愿生心,执持名号,皆必往生,毫无遗漏。「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要让祂的名声超至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须请十方诸佛「皆於其国出广长舌」赞叹、宣扬祂的名号。时至今日,现实上(世界上)或有许多众生「未曾听过」弥陀名号;或听过又忘了;或昔闻的种子未起现行? 或闻而不信,故不相应? 因此,我们仍须以净土经论为依归而传播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自信教人信。道绰大师《安乐集》:
弥陀释迦二佛比较者:谓此佛释迦如来,八十年住世,暂现即去,去而不返。比於忉利诸天,不至一日。又释迦在时,救缘亦弱,……然二佛神力应亦齐等。但释迦如来不申己能,故显彼长,欲使一切众生莫不齐归。是故释迦处处叹归,须知此意也。
《念佛镜》第六:
本师亦尔,为娑婆浊恶不堪久住,恐畏沈沦堕於地狱,将诸众生同归净土,受诸快乐,不被沈沦,是故偏令思念阿弥陀佛;……问曰:「何故不念十方诸佛,偏念阿弥陀佛?」答曰:「现在十方佛中,弥陀最胜、最尊、最慈;又十方佛中,弥陀佛与众生结缘最深;於现在十方佛中,弥陀佛愿力摄众生最多;又十方佛净土中,弥陀佛净土最好,韦提希等选得;又十方净土中,弥陀净土最近;十方诸佛名号中,念阿弥陀佛名号,功德最多。所以专念弥陀佛,不念余佛。」
这是释尊与诸佛之无我大悲的展现,亦因阿弥陀佛的福慧最盛、最尊,与众生结缘最深而摄受最多;极乐净土最好也最近;称名最易而功德最胜;是故诸佛劝令专念弥陀,赞为「佛中之王」也。在此不妨套用道绰大师《安乐集》的文句云:「今言生(王)者,是因缘生;因缘生故,即是假名生(王);……不违大道理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佛王)。」此随众生(心行)所欲有高下,而言王者,乃顺凡夫之情,随缘广开导也;但为增上其信心,所谓「世界」悉檀[12],而不必执其表相名义也。往生之後,得佛智慧,即知佛佛道同,平等无差也。
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卷6:「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而元魏.菩提流支10卷本《入楞经》卷9相似的经文:「报相佛实体,及所化佛相;众生及菩萨,并十方国土。习气法化佛,及作於化佛;是皆一切从,阿弥陀佛国出。」此语相应於《佛说阿弥陀经》:「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乃因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故其极乐国中之往生不退,补处成佛者,不可计数也。日.显意上人《竹林钞》云:
三世诸佛之正觉亦以《弥陀经》中之十劫正觉为本,三世诸佛之正觉亦可摄入弥陀智海也。《大经》说为「建立常然,无衰无变。」彦琮法师云「一立古今然」之十劫正觉之净土,即是显明无始无终之义也。……从海德之初际如来,乃至今时释迦,未来诸佛,三世诸佛之正觉,皆成十劫正觉之阿弥陀佛也。五百尘点劫之释迦亦行此难事得阿耨菩提时,念十劫正觉之弥陀,显本地无作之三身也;无始无终之大日亦成十劫之弥陀而名为佛也。……阿弥陀佛者,诸佛所证涅盘之常法也;此法常故,诸佛亦常也。且释迦之显本,即成无量寿,……而一切佛皆弥陀,一切净土皆极乐。众生根机万差,诸佛利益区别,各立净土导群生时,以本国之弥陀为诸佛随一之佛,诸佛成为能赞,弥陀成为所赞;或发遣,或来迎,有证诚之化仪也。
日本.道隐法师(1741-1813)《大无量寿经.甄解》卷12:华光出佛,而至此说之,弥陀教「总结」故。且如《楞伽经》言:「十方佛刹中,所有法报身、应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世界中出。」……十方三世,无量诸佛本佛,即是方便法身别德也,同乘「一如」号正觉者,「一如」即所谓莲华,何以言之,此莲华即弥陀正觉华,……然则十方三世,无量慧,同乘一如者,即是一一华中,所出十方三世无量诸佛身也,于於此知,此众宝莲华,显诸佛本也,应知。
最後,仅以两段联语作结:
恒沙世界,极乐最易往;十方诸佛,弥陀独称尊!
万古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
注释:
[1]印顺法师《华雨集》第二册/第五章 往生极乐净土
[2]【净空法师专集网站】:〈为何独尊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明极尊,十方一切诸佛的光明都比不上阿弥陀佛,这是事实。佛中之王,一切诸佛的功德,也不如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之成就,也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3]释见介〈阿弥陀佛是诸佛之王?〉香光庄严127期/2017.6
[4]慧净法师:〈光明第一之由〉、《无量寿经》大意、〈佛的智慧慈悲愿力〉
[5]最完整的是吴.支谦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佛称誉阿弥陀佛光明极善……,善中明好,甚快无比,绝殊无极也。阿弥陀佛光明,清洁无瑕秽,无缺减也。阿弥陀佛光明姝好,胜於日月之明,百千亿万倍。诸佛光明中之极明也,光明中之极好也,光明中之极雄杰也,光明中之快善也,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光明中之最明无极也。」
[6]《无量寿经钞》七卷,望西楼了惠作
[7]观世音菩萨於过去无量劫中已然成佛,名为正法明如来。然以大悲愿力,欲发起一切菩萨广度众生,而示现菩萨形。佛灭法尽後,观世音菩萨,即於中夜,在七宝菩提树下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极乐世界转名众宝普集庄严,佛寿无量。大势至菩萨亲自供养侍奉,直至普光功德山王佛入灭,即於其国成佛,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国土庄严。
[8]〈往生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
[9]明.黄宗羲〈原君〉云:「有人(仁)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於天下之人。……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10]宋.克勤禅师(1063~1135年):「金刚心真,华藏界阔。一佛出世,千佛拥卫。一华开敷,万华周匝。现殊胜因,作奇特事。」元.普度禅师(1199~1280年):「一佛出世,千佛赞扬。十方坐断,独露真常。」净空法师《无量寿经讲记.法会圣众》第一:「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也给我们做一个好榜样,诸佛没有嫉妒,没有障碍,那一个带头都一样,绝对平等。」
[11]日本.南势别山/定仙.谨撰《大藏经补编选录》第 32 册:称名念佛,通真涉事,普能该摄十方诸佛法报化身,圆满净佛国土,成就众生。障无不灭,德无不生。吾曹已於念佛三昧,得大因缘,岂容不进趣哉。若夫宿植德本人,有时妄想轻安,心光发现,自然识得十方三世诸佛,众生本来,安住金刚道场华藏海会,亦即了知八万四千法门,尽是归入法界一行念佛三昧也。纵令此生未获胜益,愿以念佛诵经功德,诸佛护念,天龙加佑,身心安稳,住胜寿命。临终正念,必定得往生安乐刹。……古德云,「要结莲华会上缘,是非人我尽倾捐;无时不作难遭想,欢喜同登解脱船。」「谁言暮景迫推迁,撞着人中大死缘,专念弥陀廻避路,无边佛刹影参天。」弘化二年(1846)岁在乙巳十月
[12]随顺於众生的世俗说法,释尊说法四十九年,有时也随顺众生的所好,善巧方便的说出适应当时的话;为了让众生能先入佛门。也就是「先以欲勾牵,後令入佛智」,顺应众生之俗情以引起其向上乐欲之方便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