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於暂时没机会、没时间,或没能力做某些(义工)善行的人,佛菩萨开示了「随喜」之法,让人於「见善欢喜,由衷赞叹」的同时,即已分享彼人(事)之功德,且於未来因缘具足时,其心志则能效法而行之。随喜是善心、是正念,可对治「嫉妒、恶心」。世出世间、古往今来一切圣贤、凡夫之大小善行,我们若闻若见之时,能以清净欢喜之心,而(意)随喜(敬佩、向往)、(口)赞叹(真诚、修辞)、(身)礼敬(问讯、鼓掌),不仅可增加个人的正能量,也分享了这些善行的功德。所谓「君子有成人之美」,或说「若无其事的成全他人」,这是利己又利人,顺便为之的心行,何乐不为?《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盘,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随喜的对象与内容从诸佛、一切菩萨、声闻及辟支佛,乃至(十方世界一切种类)六趣四生,所有的难行、苦行、善根、功德,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我皆随喜」,而且随时随处,身口意业,无有「穷尽、间断、疲厌」,这样的心量与愿力,我们凡夫虽一时做不到,甚至不以为意:然而,至少可以心向往之,或不起烦恼,给未来留个余地。《教授胜光大王经》云:
汝事务繁忙,不能尽学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当於一切行住坐卧威仪中,随喜十方三世五类众生之善,持此善业,供养诸佛菩萨,悉皆回向无上菩提之因,则一念顷,亦定获得所求人天王位,最终得成无上佛果。
随喜也是一种布施、精进、智慧及慈悲,可以给人温暖、信心、助力。若六度(十波罗蜜)万行学不来,就先修「随喜」一行,将「十方、三世、五类」一切众生之善,视若己出,以同理心融入、分享,并以此共许之善,供养、回向,长养自、他的菩提心,互勉迈向成佛之道。《四十二章经》云:「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一炬燃众炬、一月映千江,光明只增不减;如此随喜,又类似於菩萨四摄法(布施、爱语、同事、利行)。《大智度论》卷61〈释随喜回向品〉:
随喜福德者,不劳身、口业,作诸功德,但以心方便,见他修福,随而欢喜,作是念:「一切众生中,能修福行道者,最为殊胜!」……如是等种种福德,得正见故,随而欢喜。复次,菩萨自念:我应与一切众生乐,而众生能自行福德,是故心生欢喜。复次,一切众生行善,与我相似,是我同伴,是故随喜。
一般而言「修福、行道」乃自作自受的因果,但每个人的心力与因缘不同,有些「福善」之事,未必轮得到我,或虽轮到而不及做,此时若能转念「但愿众生得离苦,好事何必由我来」[1],且由他人做,我在旁喝采(边鼓),或在後促成(背景),或只是由衷地「随」而欢「喜」,让这些福善之事,增光添味(彩),扩大其影响。虽非身口之亲力亲为,只是起心作意之追随,但「与我相似、是我同伴」的念力亦足以成人之美。这种「不劳身口业,但以心方便」的见作随喜,与亲手去做的功德相等[2];印光大师〈复丁福保居士书九〉云:「自作、教他,见闻随喜,同受善恶业果之报。」十善道各有自行、教他、赞叹、心随喜,合为「四十种善道」。且自作有限,而随喜无穷,故自造、他作,由随喜、赞叹而皆入我心,毫无遗漏。这其中,亦可深入的体会「无我」之智、实行「慈悲」之德,善导大师《往生礼赞》:
历劫以来怀嫉妒,我慢放逸由痴生,
恒以瞋恚毒害火,焚烧智慧慈善根。
今日思惟始惺悟,发大精进随喜心。
不能随喜他人的功德,则必随顺自我的烦恼:此文列举的心所五种烦恼法,「我慢、瞋恚」是根本,「嫉妒、放逸、毒害」是枝末(随)[3],总之就是「贪瞋痴」三毒,能烧坏「智慧」与「慈善」之根[4],而见贤(善)「随喜」、思齐「精进」可以对治之。《现观庄严论》第二品「随喜」修道,令已生之善根不坏且增上;《入菩萨行论》第三品:
(世间)欣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出世)随喜三学行,二乘菩提因。随喜众有情,实脱轮回苦。随喜佛菩提、佛子诸果地。亦复乐随喜:能与有情乐,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
这是劝令随喜於「众生」行十善而离三途(恶道)苦,「二乘」修三学而脱三界(系缚)狱,「菩萨」行菩提而得究竟(成佛)果;及一切「拔苦与乐」的饶益(慈悲)行;这一切世间世出的大小善,皆应随喜而修。宗喀巴《善方策传》:「不须勤劳积大福,随喜善事最殊胜。」三世贡唐:「若欲安睡积大福,便应修习随喜法。」这种修习,是乐行、易行,看似不修而修,却能积集大(殊胜)福,因为,值得随喜的对象与善行,乃是无量无边,就看个人的心量有多大、眼界有多广;何况,「不须勤劳」、「安睡」即可成就,或可说是「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不是教人投机,或心存侥幸,而是法界的事实。
随喜(心)+赞叹(口)→参与(协助)、成全:须先确认所喜叹的内容是正当而有(自他)利(现当)益的;以随喜治忌妒,以赞叹治批评:我所能做的极有限,远不及做不到的,暂时心向往之(将来有志竟成之);若他人替我做了,心喜而口赞之。因此,个人能做的功德极少,大众随喜的功德无量。有时虽不懂他所行之善,但见其令人受益或自得其乐,而我之随喜可励其行善、增其欢喜,亦当为之;随喜净善行,赞叹令增长。
有人说,随喜有三:随自己欢喜,广修一切善法;或见人修善,助之欢喜;或取他人之善,效法之。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修「随喜」功德。事上随喜利他,最大获益是自己,可修除我执、我慢……等恶习,增长悲智,开阔心量。[5]孔子说「君子不器」,「见贤思齐」,「见善如不及」。
如上引述,或可分别「随喜」的层次及其归结:
1.世间一切众生「真善美圣」之事理与德行
2.佛法(三乘)之一切「善、净」(四摄,六度,八万四千法门)之智慧与方便
3. 净土门一切智愚「一心念佛,往生极乐」之信愿行
从凡至佛,是世间、世出一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之功德的总括,皆可(应)随喜;进而如印光大师云:
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与悟开师书)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净土圣贤录》序)
则净土门的机教行益(教理行果、信解行证)一切功德,更值得所有人随学与随喜。念佛往生之大功德大利益,最初由弥陀发愿、摄受,而释尊劝请、咐嘱,诸佛证诚、护念,诸大菩萨、历代祖师多有作偈礼赞、造论阐扬,这就是随喜、赞叹的最佳示范。本愿念佛人有一种共识,就是於「圣道门」随喜而不靠[6],於「净土门」则随喜而同行[7],以同理心(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称念六字名号,让彼此的身口意「浸润」於佛光与人情中。善导大师《般舟赞》:
自他身口意相应善,即起上上随喜心,如诸佛菩萨所作随喜,我亦如是随喜:以此善根回生净土,故名为正因也。……一切不善之法,自他身口意总断不行,是名清净;又,自他身口意相应善,即起上上随喜心,如诸佛菩萨所作随喜,我亦如是随喜:以此善根回生净土,故名为正因也。又,欲生净土,必须自劝劝他,广赞净土依正二报庄严事;亦须知入净土之缘起、出娑婆之本末。
随喜一切的善根功德,皆「回生净土」,以此为念佛往生之「正因」;而「自劝劝他,广赞净土」也是一种随喜。谛闲法师<普贤十大愿王别释>:
菩萨随喜而作功德,功德分二种说:……世间功德为有漏,出世功德为无漏。倘能随喜而修,以世间一切之因,回向无上菩提,亦可转有漏为无漏矣。是故遇诸公益事,有力则助力,无力则赞叹。切实量力,随喜而修。……现今提倡净土法门,亦是了生脱死功德。对善信者,从而策励之;对未信者,从而称扬之;亦为普贤菩萨随喜之功德。所以随喜净土法门,当称扬弥陀功德。古德云:「不用三只修福慧,但将六字出乾坤。」
以身业礼,以口业赞,以意业敬,是则名为三业供养。法身如来如遮那,报身如来如弥陀,应身如来如释迦等,皆以德彰名。……举一方便法门,无论男女老幼,人人能赞,即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是。念弥陀虽为称赞弥陀,即对十方世界诸佛,我能以一念赞尽。何以故?十方世界一切净土,总摄於西方极乐净土;念西方佛,即念十方佛也。
道源法师<念佛与随喜功德>:
随是顺从,喜是欣悦,功是力用,德是道行。致力用功,所得之道行,谓之功德。十法界四圣六凡一切功德善法,皆当发愿随顺喜悦,故曰「随喜功德」。……见他人作功德之事,要随喜。或以身业随喜助成之,或以口业随喜赞叹之,或以意业随喜欣悦之。久而久之,成了习惯,乐善之心常现前,嫉妒之心自伏断。能「生起平等善法」。将来度脱很多出家在家弟子,「得大眷属」亲近拥护。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与忏悔业障……均应随喜;乃至拭佛前桌、扫佛堂地,都是功德,都应随喜。如是拭桌不碍念佛,念佛不碍扫地,便将随喜功德的行愿,与念佛法门融而为一了。
随喜「诸佛菩萨、全体出家人及六道众生」一切善法功德!并以此回向往生极乐。《法华经.化城喻品》:「愿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善导《观经四帖疏.玄义分》序偈:「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此在净土门而言,往生安乐国,即是成佛道;一人往生则一人成佛,多人往生则皆共成佛,平等无差别,全体无遗漏。
唯,在净土宗以其简易、殊胜,一般人反而难以信受,为免引起不必要之误会与争论,则初学者於法义行持上可略作区别:於「本门」同修,亲而近之,互相切磋;於「他宗」学人,敬而远之,合掌祝福。《观经四帖疏.散善义》:
我之所爱,即是我有缘之行,即非汝所求;汝之所爱,即是汝有缘之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随所樂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脱也。
又言:
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
慧净法师<殊胜的净土法门>云: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本愿之法更是难中之难,今生有幸遇到,表示我们过去世宿善特别深厚,跟阿弥陀佛的缘特别深厚,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掌握这个法门。而对於他人不同的看法,我们应该抱持尊重的心情──「合掌令欢喜」,不要互相评论,因为一落入评论就一定会起诤论与是非。
智随法师<念佛人应保持的心态>(取意):
为了令自己安心,能老实,本分、守愚、无诤地念佛,就要多亲近净土道场,净土宗善知识。是念佛的人就多亲近,不是念佛的就赞叹、随喜,远离。他能参禅、学密,是他的因缘,我们不去亲近。……佛法的利益是共用的,修行好的可影响别人,让人沾光。念佛好的也可加持那些念不好的,互相感染,互相影响,这叫「同行相亲」。
此乃暂时不得已的变通,若於本门之「信愿行」得坚固与决定,则不妨广泛的随喜一切世间世出之善行,乃至随喜三乘七宗一切行门与果证,回向於净土门之往生成佛,广度众生也。罗状元<十叹无常歌>:
修行女,行善郎,皈依三宝念佛堂。严持五戒行十善,随喜六度法弘扬;发愿往生极乐国,弥陀接引往西方。劝贤良,勤念佛,如子逃逝归故乡;见慈父,大医王,精进修持寿无疆。文殊普贤观自在,清净海会聚一堂。见佛闻修无生忍,再度六亲与爷娘;回入娑婆度众生,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才算孝中郎。
同是念佛人,赞叹念佛人:对於「信受弥陀救度」而念佛的人,信知佛光随时摄护他、保佑他,能为他做最好的安排,纵然遭遇了看似不如意的状况,总是可以承受且结局圆满的。我们虽不详知他的身心状况,却不须为他担忧、怀疑,或不平,因为「信佛念佛」是他的选择,必经长期的深思熟虑、亲身实践,而终於坦然信受,成为生命的重心与生活的常态;也可能与阿弥陀佛有感应,而强化其信仰;因此,我们应站在他的立场、尊重他的选择、随喜他的信仰,依常理及佛法,必有各种佛法的利益,甚至超乎想像的善报,也就是往生极乐而成佛。我们该为他的选择及奉行而感到高兴、祝福;进而随喜他所好乐的方式,陪他一起念佛、祈愿并回向,这就更能顺他的意、满他的愿,也圆成我们的善心。如此正向的情感与行为,必然获得正向的回应与结果,对大家都更好。或许他曾因自己念佛受益,而希望亲友也了解其信仰而一起念佛蒙福,这是他对我们最迫切、最极致的关爱与建议,将我们托付於他所信所赖的阿弥陀佛,今生蒙照顾,後生永团聚。因此,我们也回应、成全其心愿。「真信能受利,猜疑全无益」。何况,自信教人信,是世间与出世之一切功德无可比拟的。因此,愿我们都能放心的体会「信佛念佛,任佛安排」的至诚,并至诚随喜一切人信佛念佛之功德。南无阿弥陀佛!
十方三世一切念佛人,同在阿弥陀佛的慈眼观照、慈光摄受下,随顺本业,各适其性,或群居、或独处,在赚钱养家、相夫教子、退休养老,或刻印写字、钻研教理、扫地烧茶、应门打磬、插花供果、流通法物、接送同修……之中,随作务、随念佛,一切时处,念佛不辍;所展现的身姿人格虽有不同,整体上庄严喜乐、安隐无诤,让人感动、给人信心;日子越久,念佛的心也越来越纯净,化为平实、平淡、平常,「念佛必生」,信此行此,别无玄妙!极乐世界的名额无限,也不必排队,南无阿弥陀佛早就预留了十方众生的位子。何时念佛,就何时往生;念念念佛,就念念往生。
其实,至心念佛,就是总括的随喜、赞叹一切世出/世间的善、净法。善导大师《往生礼赞》五念门云:
五门若具,定得往生。何者为五?一者身业「礼拜门」。所谓一心专至,恭敬合掌,香华供养,礼拜彼阿弥陀佛;礼,即专礼彼佛,毕命为期,不杂余礼:……二者口业「赞叹门」。所谓专意赞叹彼佛身相光明、一切圣众身相光明,及彼国中一切宝庄严光明等:……三者意业「忆念观察门」。所谓专意念、观彼佛,及一切圣众身相光明、国土庄严等,……四者「作愿门」。所谓专心—–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三业、四威仪所作功德,不问初、中、後,皆须真实心中发愿愿生彼国:……五者「回向门」。所谓专心—–若自作善根,及一切三乘、五道,一一圣凡等所作善根,深生随喜,如诸佛菩萨所作随喜,我亦如是随喜;以此随喜善根,及己所作善根,皆悉与众生共之,回向彼国……又,到彼国已,得六神通,回入生死,教化众生,彻穷後际,心无厌足,乃至成佛。
(身业)礼拜、(口业)赞叹、(意业)观察、作愿、回向之「五念」门,可归结於「一心念佛」的身口意(三业)之展现,前四门所成一切功德,皆须一一回向,而两种回向之「往相」即是「自作、他作之一切善根」的随喜,这是如(效法)「诸佛菩萨所作随喜」一样的随喜;「还相」则是往生彼国「得六神通」之後,回入娑婆「广度众生」,这些神通与教化之功德,皆是阿弥陀佛所有,我辈只是随喜弥陀之果德而得加持,亦随喜弥陀之本愿而学着做,如是而已。菩萨众生之所以能「如是修五念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五果」门),若核求其本,举凡「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往相、还相皆由「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之故,我辈皆由阿弥陀佛的摄受、薰发,而南无、随喜阿弥陀佛无上无量之功德,一切现成。
注释:
[1]《现代禅的教育.平常情怀》:但愿众生得离苦,好事何必皆我来;我只是想满你们的愿望,并不是想告诉你们什麽。大梦初醒,顿觉此身如中阴,有形无体;情爱深故,重返世间,愿为苦海摆渡人。「枯萎的芦花,我不折断;将熄的灯火,我不吹灭」——这是多麽多情的人啊!
[2]随喜之功德,与行善者等。
[3]我慢「踞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瞋恚「发激怒之情,盖覆心性,妨碍禅定,烧尽一切功德」,「嫉妒(持心不平)、放逸(纵恣自逸,耽着欲境,不知检束)、毒害(衔恨蓄怨,常欲损害於人,求快己意,恒恐不遂)
[4]「五(无漏)根」之慧根,乃观达诸法、了知真理之智慧,能照破无明、生出善法,成就一切功德,以至於成佛;而「慈悲」乃慈善之根,又不贪、不瞋、不痴,乃「三善根」
[5]见晙法师<转化我执 成就大众随喜功德>
[6]念佛人一向「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而不依通途佛法的行门与条件,所谓「四不」是不靠「开悟、三学、忏罪、断惑」,这四种内容都是佛经所说、圣者所修,通行而有效;因此,并非「不可靠」,而是「不依靠」,就契机上「净土宗是有可行的特别管道,但不排斥或否定这四种佛教的根本修法」。
[7]专崇本宗,不讥他宗;法门高下,不相诤论;唯守愚念佛。亲近同门,切磋法义;若非同门,不亲不近,防退失故。
[8]世亲菩萨《往生论》:「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昙鸾大师《注》:「『巧方便』者,谓菩萨愿以己智慧火,烧一切众生烦恼草木。若有一众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而众生未尽成佛,菩萨已自成佛。……以後其身而身先,故名巧方便。……彼佛国即是毕竟成佛道路,无上方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