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至诚心
【疏文】
(一)凡夫虚假
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蠍,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唯识解】
由凡夫第七识我执未破,前六识即使造作种种善业,经由第七识我执的染污,落入第八识的只可能是染污的种子,所以只能叫做杂毒之善,虚假之行,不能叫做真实之业。如同前六识这六个夥计,不论把馒头做得如何乾净洁白,经由第七识这个出纳焦炭一般的黑手执持後,馒头上总有一个大大的黑手印,最後放入第八识仓库的只可能是染污的馒头。日後若取用,也只可能是污染地用。
所以无论凡夫如何精进修行,乃至二十四小时不休息,由染污识未转故,所修之业只可能是杂毒之善。此凡夫杂毒之善与净土无漏清净业不相应,凡夫染分种子欲变现为净土清净业,也是因果不相应,绝无可能,故善导大师说:「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八识规矩颂》凡夫第七识颂曰:「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二)弥陀真实
【疏文】
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
【唯识解】
阿弥陀佛在因中为法藏比丘而发四十八愿时,如《往生论注》说,已位临圣种性。其因中行菩萨行时,如《大经》说:「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 「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此时的菩萨,按唯识来说,已能「无功用行我恒摧」,此时的第六、第七识,已得转识成智,即第六意识转换成妙观察智,第七末那识转换成平等性智。所以身口意三业念念所造,皆是从无我平等心中流出,皆是无漏清净,皆是真实,非如凡夫我执心中所造,皆是颠倒,皆是染污,皆是虚假,皆是杂毒。
二、深心
【疏文】
若佛所有言说,即是正教、正义、正行、正解、正业、正智,若多若少,众不问菩萨人天等定其是非。若佛所说,即是了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是故今时,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
【唯识解】
前五识和第八识必须在佛果位上方得转识成智,如《八识规矩颂》说「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即成所作智和大圆镜智唯佛方有,第六、七识的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也要在佛果位上方得究竟圆满。所以即使是已转第六、七识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的大菩萨,尚不能究竟八识心田,何况尚未转识成智的低位菩萨,所以善导大师说「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
净土法门更是「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的果地法门。菩萨对此有所不知,甚至有些说法与净土教理有所违背,也就不足为奇了。是故修学净土之人,应以佛言为标准,若菩萨所说与佛说不一致,应随顺佛说,否则可能废失往生之大益。
三、回向发愿心
【疏文】
言群贼恶兽诈亲者,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
【唯识解】
依唯识来看,外界的色身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界,皆是第八识相分的变现,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也是第八识相分所变,所谓「受熏持种根身器」。由凡夫第八阿赖耶识不净有漏故,所变现的六根、六尘亦是有漏不净。六识依第八识见分所变故,同样是有漏不净。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皆是众生烦恼识的变现,五阴、四大亦复如是,故我们凡夫每天眼之所见、耳之所听、身之所触、心之所想,无不是群贼恶兽。
所以我们凡夫其实是在贼窝里,触目皆是群贼恶兽,或现凶恶相,或现诈亲含笑相,但究其目的,无不是害人。因此,若无强力外缘,凡夫流转三界六道已成定局,所谓「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故我等凡夫,若是只靠自力修行求出离,不免为群贼恶兽所骗、所害,唯乘阿弥陀佛不思议大愿业力为增上强缘,方得免除贼害,得出生死苦界,得到西方乐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