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经常说念佛以无义为义、无样为样、无相为相,或者无色为色(白木念佛),祖师之所以这麽说,都是告诉我们要还愚念佛,不要在自身上去造作。
法然上人说,念佛以无样为样,唯思往生一定而口称名号之外,无别样也。
念佛没有一定的规矩,也没有一定的样子、一定的标准。就口称名号,心思往生一定,这就是念佛的宗旨。至於说心净或不净、定或不定,那是个人根机不一样。但对往生来讲,只论念佛,跟个人根性毫无关系。
所以法然上人说本愿念佛是独立不插助,也就是说念佛上不要加个人的东西,不能搞插助,所谓插助,就是在念佛往生这件事情上认为还要插助智慧、持戒、道心、慈悲等等。那不插助,就是善人即以善人念佛,恶人即以恶人念佛,唯以天生本性而念佛之人,谓之念佛不插助。
所以不要在念佛上插助其他,就以我们的天性去念佛就好,所以古德说:「鹤脚长,鸭脚短,就这样救度。」
庄子有一句话意义跟这个相近说:「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也。」
这里庄子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断鹤续凫」这个成语的来源,讲的是有个多事之人看到郊外一群群野鸭子和白鹤在水里啄食嬉戏。他发现鹤腿长,野鸭的腿很短。於是就故作姿态,把野鸭的腿接长,鹤腿截短,结果搞得它们都不能走路了。所以我们念佛随顺我们的天性去念就好,不然最後反而失去往生的大利。
念佛法门是佛因缘法,是常住之法,非圣道自因缘法,故无需自我的造作,故善导大师说,不问罪福、不问时节久近、不问时处诸缘。源信和尚说:「莫厌妄念多。」元照律师说,念佛不简愚智、不择豪贱、不论久近、不选善恶。法照大师说:「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一遍上人说:「不论净秽,不论善恶,不论信疑;总之,不可论心之是非,凡夫之心,善恶共迷,不可作为出离之要道,唯称南无阿弥陀佛,即得往生也。」
祖师一直告诉我们,不问、莫厌、不简、不择、不选、不论,就是以机之无义去称名,不要在自己身上找往生的条件,名号它自彰其义,天亲菩萨说如彼(称名)名义,任由名号去操作,做一个蟪蛄不识春秋,伊虫不知朱阳之节的念佛人。
天台智者大师在《妙法莲华经文句》释陀罗尼品中有一则譬喻可以用来说明机之无义去念佛,名号自然有灭罪生善的功能:「譬如微贱,从此国逃彼国,讹称王子,彼国以公主妻之,多瞋难事。有一明人从其国来,主往说之,其人语主,若当瞋时说偈,偈云:『无亲游他国,欺诳一切人,麁(粗)食是常事,何劳复作瞋。』说是偈时默然,瞋歇後不复瞋,是主及一切人但闻斯偈,皆不知意。」
就好像有一个国家的贱民,从自己的国家逃至他国,伪称自己是自己国家的王子。这个国王就把自己的女儿公主嫁给他作妻子。可是这个假王子时不时就会瞋怒,有一天这个假王子因用膳无肉就起了大瞋恨心,导致身边的人都很害怕。正好本国有一个商人来到这个国家,见到了这个假王子,他知道这个王子是自己国家贱人冒充的。於是他就教宫人说,王子在嗔怒,你就诵一文。王子听了心自休,就授给宫人一首偈颂:「无亲游他国,欺诳一切人,粗食是常事,何劳复作瞋。」
有一次王子瞋怒的时候,宫人就诵了这首偈颂。王子立刻止怒心休。
这则譬喻中佛如商人,伪王子如恶业天魔等,此一偈如名号。行人虽不知意(无义),而诵自有灭罪生善之力,如王子止怒心休。以彼思之: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知其义者称之能灭罪生善,不知其义者称之亦能灭罪生善。信心称念者能灭罪生善,信心不殷切者亦能灭罪生善。这个宫人不知此偈之义,颂此偈即有功能,我们念佛亦然,要如这个宫人无义之义的去念佛。
如下品下生这个人,口业称佛,虽然有口业,可是单从这种口业本身来讲,在下品下生那种情势下,如同梦中呓语一般,无意识地跟随善知识依样画葫芦地称名念佛,并非出自自己清醒、有意识、有判别能力的出口称念。因此,既是「失念」(失去意业的功能),自然也失去口业的功能,所以说三业无功。
虽有一声一声的口称弥陀佛名,发出这种声音,但是就像醉人答语、梦人说话、鹦鹉学舌、山谷回响,能说他有什麽功用吗?
但就是这样无义为义的念佛,三业无功的口称,地狱众火灭了,往生到极乐世界。还怕不虔诚,他连怕不虔诚的思想都没有,就像小动物念佛,它能有虔诚等等的想法吗?它没有,它跟念,就这样往生。下品下生他就是躺那里稀里糊涂地念,他都往生,还有谁念佛不往生?这叫完全佛力、绝对他力、名号独运、称名独达。
法然上人说:「还愚痴,生极乐。」
老子有一句话说:「能如婴儿乎?」我们念佛人,最後要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因为婴儿的状态是见素抱朴、抱朴守一的状态,他没有其他自我的想法,他饿了只会哭,这种状态就是无义之朴的状态,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幼稚赤子,要做一个幼稚无识的婴儿。阿弥陀佛,以大悲故,摄万德醍醐果德,为六字名号净乳,令六道幼稚赤子去含乳。我们这些幼稚无识的婴儿,自自然然的去饮此弥陀名号大乘平等一味的乳水,渐长养法身,最终往生无量寿国。如《涅盘经》说:「饮我法乳,长养法身。」
正如《念佛镜》所说:
念佛喻如孩子哭声,父母闻之,急来相救。饥即与食,寒即与衣,热即与凉。是父母力,非是子能。
念佛之人,亦复如是。唯知念佛,佛大慈悲,寻声即救。所有罪业佛与灭却,所有病患佛与差却,所有诸障佛与拂却,犹如父母养子相似。